当代少年的经历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本片故事松散,刻意虚化表现父母情感危机的实质内容,这让剧本仅剩的悬疑点毫无效果。
视听层面,故事将父母辈、兄长的情感危机,与青春期小儿子的懵懂纯爱并列,导演试图借此表达相信爱情本源纯粹的理念。
导演没能找到合适的视听基调和分配比重,家庭戏的压抑与青春戏的迷惘结合稍显跳脱。
至于剧情的新意,恐怕只有拉拉队女孩在车旁小便算的上了。
很久不看文艺片了 真的是蛮沉闷的不过耐着性子看完了 导演并没有为了文艺而沉闷,用了穿插的叙事方法,母亲的死因自始至终是个悬念,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以及有些细节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片子中的几个主要演员拿捏不错。
影片开端用一幅幅作品触动人心,突出了站地女摄影师的才华 勇敢 坚毅。
然而本片的重点却是大名鼎鼎的她人后的生活以及和她的家庭。
爸爸年轻时风流倜傥为了支持妈妈的事业放弃了表演,大儿子看似圆融美满实则压力重重,本片的二儿子正值青春期有点内向而不失温暖。
长期直面那些战火下的贫穷,饥饿,扭曲的人性,早夭的儿童,女摄影师努力让自己进入到被摄影者的角度,才能用一帧照片就把所发生的事情说清说尽,她的感情无疑是细腻的,而进入到角色体验当事人的心境这样的工作让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她不是不想中断工作回归家庭,电影中提到了两个原因:责任和成就感。
分别在女主出车祸后的记录短片中她被采访时候的回答以及在大儿子学校里和人聊天时候。
另一方面她在家庭中的身份越来越模糊,丈夫的貌合神离(夫妻两人谈论的那个梦),影片后半段有一段她的自述,大意是每次工作时候特别想回家,回家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不被需要却像是打扰大家各自的生活似的,归属感的缺失让她一次次重返工作战场。
爸爸对于妻子的出轨和抑郁心知肚明,为了维护家庭表面的和平和两个儿子什么也没有说,妻子的名声越大,她在家的时间就越少,儿子青春期的叛逆插曲只能和情人诉说,久而久之他对她就选择了感情的被动和逃避。
小儿子虽然性格古怪内向但遗传了妈妈的敏感细腻,关于他的情节也是整部片子少有的明媚的存在,他对于母亲的依恋,和哥哥的互动。。。
他画的那副妈妈的画真的很美;他找到的爸爸年轻时候电影的视频与哥哥分享;他在学校有个暗恋的姑娘,聚会前他是想要做什么不得而知,表白?
他送喝醉的暗恋对象回家这段情节的我很喜欢,没有变污。
至于他为什么流泪,我能够理解,但是这原因很难说的清楚。
不是委屈伤心,是一种触动吧。
这个小演员真的演的挺好的。
大儿子主角脸,看似阳光,然而怯懦脆弱害怕承担责任。
这点和爸爸有点像。
在医院里偶遇初恋,初恋以为他老婆生大病也没有解释,后来又和初恋搞外遇,我觉得初恋时出于对他的同情,他有机会还是没有澄清。
他知道母亲有抑郁症,然而这好像是他生活里避之不及的阴影,瞒着妻子不说,有新出生的孩子但是好像不怎么爱还有妻子也是嫌她爆粗口,可能忘不了初恋?
还是他觉得自己被生活捆绑?
爸爸中年危机,在年轻女同事这里找回点自信。
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却没有方法,那个为了了解孩子注册了网游,每天在里面走啊走希望能碰到孩子的角色,终于有一天他碰到了,激动一脸,孩子的角色和他挥挥手,走过来,拔出刀砍了他这个我真的是要笑死了,哈哈哈哈。
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之,这片子文艺又合理,沉闷不失温暖,如果喜欢慢节奏的家庭伦理可以看看。
而这个评论写的很差劲。。。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并不知晓母亲的死因,而且每个人对于死因都有自己的借口,选择相信,选择逃避,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时时刻刻都在回想母亲在世时不论是吵架、喜悦或是温馨,三个男人都觉得对母亲非常了解,但年龄的大小和成熟的多少决定了对真相的态度与理解程度。
当所谓真相披露后,小儿子才了解到他所认知的母亲,还在孕育着另一种生活,藏于内心的秘密与真实要比战争的炮火更加震撼人心。
最近看过太多以女性视角为主或者是以女性意识为主的电影,逐渐感觉到一些疲乏。
转而我选择了这一部比较“清”没有偏重,被预告片定义为“青春教育片”的电影。
之前很少看北欧拍摄的电影,这种感觉和之前西班牙的电影不太相似。
南欧本身固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不自主地汩汩向外冒。
南欧人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让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或者是沟通更为容易。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憋着不说要更加难受。
这一点和北欧的国家大不相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还是地广人稀。
即使是家人,感觉心里也隔着一道墙。
陌生人,更是要相距一米远。
交谈似乎是试探性的。
所以,电影与“青春”无关,这是导演眼中的他们的真实反应。
因此,有许多情节要靠“猜”。
约拿的生活看似最少受到影响。
作为大儿子,很早便开始独立。
结婚生子,走上了正常的婚后生活。
对于母亲的死亡表现的也冷静,其实并不是真的冷静,只不过对于家中的事务不是那么清楚,也不是那么熟悉。
之前母亲去找他,他也只是了了敷衍、只言片语。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疮疤,并没够问起原因。
也没有因为母亲奇怪的对话产生疑虑。
他的心中自此开始有了波动,尤其是在迎来自己孩子的降生。
不知道这个天使是不是母亲带回来的呢?爸爸其实是最尴尬的。
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不得不亲自照顾这两个儿子,而这时他才发现他根本没办法走进他们的心中。
小儿子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一句话都不肯透露,宁愿写成文章吐露心声。
约拿回来之后,他们对于如何让小儿子了解母亲的死因产生了争执。
为了他的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之后,还是没能好好经营这个家庭。
他尝试了所有的方法去了解小儿子,却适得其反。
为了家庭,他确实放弃太多,可依然没有反响。
其实,错不在他,只是妻子的离世也让他压力倍增、不知所措罢了。
康拉德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中心。
他只是代表了一个由懵懂时期向成年过渡的少年。
家里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将他当成孩子或者是成年人?怎么接受这个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接受。
他不想说,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了解他。
自己的世界让他更加自由,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是什么都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
其实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不想表现得太过成熟,但是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孩子,依然幼稚。
亲人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成长,是所有人的成长。
母亲总是希望不会打扰到他们,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之后却发现,这个距离控制的太远,好像所有人都已经不需要她了。
一个女人想要回归生活,生活却再也不给她机会。
她以为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她的离去,殊不知她的离开才让他们慢慢发芽。
(芷宁写于2016年7月1日)表演实力出众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常常出演一些内心世界异于常人的角色,而且拿捏诠释地十分精彩,塑造出了影史上很多著名形象,如《钢琴教师》里的艾丽卡。
于佩尔认为:“电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演员需参与其中给其所饰演的角色以深度。
我把电影导演作为选择我的电影的评判标准,并与他们分享共同的关注。
”而她选择出演挪威导演、编剧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他的第三部影片《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或许就出于她的评判标准。
说起约阿希姆·提尔,就会提及他的上一部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这两部影片在风格营造上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压抑阴郁,内心戏细腻而深沉,充满着纠结和崩坏的情绪,所不同的是,奥斯陆里所表现的终极痛苦似乎是属于独自的,如同在一个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外界圈子的自闭世界里,而《猛于炮火》的痛苦则属于众人和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必然的牵连,即便想将对方排斥在自己的生活之外,也是徒劳的,经历过的同样一件事情,牵扯着他们的奇经八脉,这是躲不掉绕不开的结。
如果将此片看作是奥斯陆在风格上的后续,也未尝不可。
似乎提尔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这点在他曾对奥斯陆街景的呈现方面就已表现,此番他的叙述环境改在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依旧有着他擅长的风物表现手法,就连非常美国化的中学校园、课后大趴体也被他呈现和美式惯用不同,有着清寂的色调和心绪的延展,还有着莫可名状的苦痛,当然也有着全球青春期的那些特质。
影片有着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微妙波动的心理表现,片中三个男性家庭成员的痛苦程度和内心世界,因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女性成员的永远缺席而变化着,吉本芭娜娜说过:“痛苦面前我们很脆弱,我们害怕它来得太猛烈,害怕它瞬间把自己冲毁,连残骸都不剩。
所以我们压抑着,不敢让痛苦一下涌泄而出,只能小心翼翼地让它一点点地释放。
”命运没有给这家人缓释接受痛苦的机会,他们遭遇了迎头一击,却十分需要缓缓地释放这种痛苦。
面对家庭突变,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亲疏关系的家人而言,有着自己的解读和行为模式,小儿子将“我不烦你,你也别烦我”的黑色态度写在脸上,大儿子则欣然加入到清理旧物的工作中,以逃避他自己的小家庭所带来的不适和压力,父亲试图维系这家的日常,试图解决和青春期小儿子之间的隔阂,又试图掩盖生活中的一些秘密和不和谐……菲利普·罗斯说:“生活就是误解,不断地误解、误解、再误解,深思熟虑后还是误解。
就这样我们懂得自己的存在:我们错了。
可能最好是忘掉有关他人的对与错,一切顺其自然。
若能做到这一点——好吧,你就算幸运了。
”倘若真的误解下去,也许真的很幸运,只是真相往往跃跃欲试、呼之欲出,而且从来都不讨喜,与你同一屋檐下生活,却并不一定彼此了解,流水的日常则有着看似温存的残酷,其杀伤力甚至猛于炮火。
或许至片末,迎着曙光乘车外出的这家男人,或多或少地都理解了他们失去的劳拉,那个声名显赫、特立独行的战地摄影师为何固执地选择这样的生活轨迹,在这样严酷的生活轨迹中,她又有着怎样的心情,而她的生命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你无法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中找到幸福快乐。
意义只是第三重要的东西。
它排在爱和存在之后。
”(马特·海格语)(杂志约稿)
该从哪里说起呢…其实每个人都在尝试与别人沟通,只是方式不同。
哥哥是个太善于言谈的人了,在他鼓励弟弟写的文章、有层次有温暖的轻轻嘱咐弟弟在送出情书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但依然能够同时表达对弟弟的爱即可见。
但他的遭遇是:自以为母亲会跟自己讲所有的秘密,结果被母亲的婚外情照片击碎;因为自己母亲患癌而出现在医院前女友,认为本来是陪妻子生产的他也是同此遭遇;在妻子面前,沟通的渠道永远会被一个f言f语急脾气的她打断。
弟弟呢,12岁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成年人,他倒在墓地、对老师吐痰、熬夜打游戏,看似封闭对父亲、同学的所有沟通通道,实际这只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同时他会认真给暗恋的女孩写大段关于“我是谁”的介绍,其文笔真实、自然到足以让很多矫揉造作的情诗汗颜。
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暗恋对象眼中的weirdo、一个父亲眼中的“不良学生”、“状态不好”。
父亲是颠覆以往男女关系社会权重的角色(我真的很爱这个欧洲导演的视角哈哈哈感觉女权意识他们自我反思的的确会更多),他可太想与人沟通了,他的沟通带着满满的包容和理解,不敢告诉小儿子妻子去世的真相是怕他太小无法承受,又不敢把自己跟小儿子老师的情事同步给家人,对妻子的事业和离开只能支持,对小儿子的隐瞒、对妻子和其情人步步忍让,大概是在说: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保证我的家庭还在。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沟通方式没有明确对他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但如此的代价是他总是会成为“被沟通”的最后一个对象。
妻子呢,全家的焦点、甚至是媒体的宠儿,她在做“大事业”,关注难民、战争等那些媒体中最饱受瞩目的字眼,她认为那是有价值的——至少是高于家庭生活的,她不得不为之的责任。
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呢?
因为她就是想做那种“影响其他人(尤其不能仅限于家庭成员)”的事。
结果呢,她的那些有关“大事记”的照片,在更多时候,仍旧只是别人看报纸时甚至不会注目的内容,仍旧只是她的儿子、丈夫和情人会在意。
天啊…我们人类居然在这种“猛于炮火”般折损率极高的沟通效率中,存活了下来。
我就是反复在想,为什么选择了家庭这个单元…因为家庭…已经是我们所能够到的最小社会范围…且理应是最亲密的、最有可能收获到“彼此理解”的地方了…所以就再次感慨,如此如此复杂的文本,是怎么想到、写出并拍摄执行的啊!
我的天…但的确,文本的阅读难度越大,适配的受众群体越小…我自己虽然非常想要继续观看下去,但在家里也还是忍不住打开了手机里的消消乐,幸好听着英文而不是其他语言才得以随时跟进剧情进展。
一个额外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想做,这个沟通的题材就得讨巧…文本深浅度也最好压缩到此种级别的20%…否则…真的…将会命运多舛
喜歡這部電影的步調,比剛剛好再慢一些,圍繞著的故事說起來有點瑣碎,大抵是在述說記憶的渲染能力。
全片將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故事發生的順序像記憶一樣的散亂,卻又調理分明,欣賞起來毫不費力。
記得剛看完的時候,仔細的思索著英文片名Louder Than Bombs,想著究竟是什麼被拿來和那聲爆炸比較了呢?
記憶?
那一刻?
那一秒?
整部電影就是三個男生圍繞著在車禍中喪生的母親,他們試著想在她的遺物中緬懷她,卻發現曾經存在的那個女人與自己記憶中的模樣不同。
是秘密作祟?
又或者只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導演以巧妙的方式將這個家庭、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說明清楚,在這個過程裡,便也開始一點一點的發現每個人偷藏的秘密。
不過與其說是秘密,其實更可以解讀成一種生命的密語,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記憶與認知,這是無法完整傳遞的訊息,因此才能造就不同的我們。
而非常有趣的是,導演用Isabelle的職業為這樣的定律做解釋,同樣的一張照片,不同的裁切方式會造就不同的看法與立場,如同我看到了你的善,別人卻看到了你的惡一般。
與其說是秘密,或許更可以解釋成一種生命中必定會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軌跡吧。
回溯自己的記憶,幾乎都是些好的,就算是糟糕的記憶通常也會被稍微美化過後儲存在腦海裡,我們常常只願意去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
口中說著的那些恨,經過一些時日後,對於那些內容也吱吱嗚嗚的快要說不出口,我們都傾向將美好的回憶留住。
就像這三個男人,腦海裡的妻子或母親都是那麼的美好;然而,當現實中的真相將要推翻記憶的認知時,那樣的心靈爆炸可說是非同小可。
“Bomb”在本片代表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顯而易見的車禍、戰場爆炸,另一個則是三個男人心靈的大爆炸。
本片以slow motion的方式去表達爆炸的那一秒發生的事。
我非常喜歡這種矛盾的表現方式,那一秒人幾乎是定格的、沒有任何反應、像是漂浮在無重力的宇宙,四周是寂靜的狀態,碎片在空中緩慢的移動,那一秒延遲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好似全世界都為了這聲巨響而停滯。
直到這長長的一秒過去,世界甦醒了過來,重力、速度、與聲音重新回到正確的數值,展現出了屬於爆炸的藝術-一切歸零。
而這整個過程恰巧與當我們碰上劇變時的心理狀態很像,就像那三個男人,停留在爆炸的那一秒可以說是久到看似不會結束,三人不斷地在這樣的記憶與真實之間來回衝撞、測試自己的認知,甚至因為難以接受真實所帶來的寂寞而另尋溫暖。
很特別的是,你可以發現這三人的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疏遠的,我的解讀是,這三人各自擁有屬於Isabelle的記憶,卻又因為相互拮抗也不願接受與記憶中不同的“她”的形象,索性就拒絕溝通,至少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回憶。
然而,那些悲傷的、恨的回憶都會被新的記憶覆蓋過去,沒有所謂永遠的悲傷,那些糟糕的記憶只會一點一點被淡化,爆炸之後帶來的是一切歸零。
而關於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我們究竟要如何降低爆炸的影響力?
導演在本片給了一個建議-「溝通」。
在片尾,這三人終於為對方打開心胸,也都開始接受妻子、母親離去的事實,走出了自己的小宇宙,不再埋藏在過往不堪的回憶中。
那個關於母親的記憶引發了好大的爆炸,那一秒、寂靜的那一秒、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那一秒維持了好久好久,當這巨大的爆炸結束,三人返回真實世界重新開始接受生命該有的重量、速度、與音量。
生命中總是會有必須reset的記憶,重整以後才能再次出發,那顆「reset按鈕」不分男女老少,都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哪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快要被爆炸後的寂靜吞噬,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按下那顆按鈕,讓一切歸零:讓新的記憶、不同於你的記憶去覆蓋或是修復那些破碎的回憶,每一次的重整也都要讓自己學會去承受下一次爆炸帶來的衝擊。
要为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找到一个参照,以此为基础来对其进行分析,我首先想到的是杨德昌的《一一》。
重点不止在于两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家庭而展开,更在于关注的焦点始终放于个体的困境。
后者我们早就提及,让杨德昌的《一一》如此“不东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因为倘使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式家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矛盾往往不由个体造成,而是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牺牲中。
我们可以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此点。
因而将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认定为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的电影,只能误入歧途。
这是一种美国电影的视阈假象,即便整部电影是由母语为英语的演员扮演,在美国拍摄完成。
我们可以设想,同一主题如果落入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情况会如何?
母亲的意外离世,作为一个叙事肇始点,将为整部电影提供叙事动力,将会有大量的笔墨来着色于其它家庭成员陷入的伤痛,将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让他们醒悟到:生活应当继续下去。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便于输出一种价值观。
《猛于炮火》显然与此相异。
母亲(妻子)的离世虽然放大了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比如父亲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演愈烈;但关键更在于,无论这一成员去世与否,每个人其实已经陷于困境之中。
父亲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常需要前往战场拍照的妻子,夫妻关系早已有裂缝;大儿子面对女儿的降临反而陷入了失落之中,说明这段关系名存实亡;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正受到爱情的苦苦折磨。
即便母亲依然存世(如同不在),以上情况只是在程度上小一点罢了。
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个体的困境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他(她)说不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得不到理解。
某种程度上,被杨德昌所发现的这种沉默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有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才真正成为构筑民族影像的利器。
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问题不仅可以被意识到(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而且可以尝试借助沟通去解决它(通过对话),但结果是一样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约阿希姆·提尔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状况,这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是一致的。
无论在处女作《爱重奏》(2006),还是令其声名扬起的《 奥斯陆,8月31日》(2011),约阿希姆·提尔都将个体所身处的存在状态作为重点被突出。
因而,《猛于炮火》中情节的消失也就是情理之中,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发生之后。
同时,对于约阿希姆·提尔往这个家庭中引入的两个元素——秘密与谎言——也将得到理解,这两者都是逃离现实的方式。
秘密,是父亲与小儿子的数学老师搞上了关系;谎言,是大儿子向前女友隐瞒妻子生儿子的消息并骗其得了癌症以博得同情(结果是一次上床机会);秘密与谎言,是妻子在战地发展出的另一段关系。
当然,还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小儿子身上被揭开的秘密,在真相面前被伤得遍体鳞伤(发现了父亲的外遇,发现了暗恋对象的低俗),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切都无法逃避,秘密与谎言终将失效,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将“猛于炮火”。
关于猛于炮火,可能要多说几句,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拿出来说的点,首先最精彩的应该是小儿子,故事也是由他串起来,并且以他的转变进行讲诉的,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有典型的青春期的自恋特点,觉得自己在玩游戏方面很厉害,觉得自己写的文章非常棒,从他隔窗撩女生头发的镜头中可以看出还多少有一些幻觉妄想的表现,在前半段很多人可能看了都想扇他的耳光,因为实在是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在后面,当他知道了母亲的死因,当他和心仪的女生一同走夜路回家的部分,他一下子就成长了,因为他看清了很多事情,和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最后他也变乖,愿意与父亲沟通。
大儿子是成长迷茫的阶段,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他看不清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是老大,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懂事的形象,他学习好,照顾家庭,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也因为不想伤害弟弟和父亲而隐瞒了事实。
但是这种秘密的重量很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和初恋出轨,并且在初恋误以为他老婆得了癌症不久于世这样大的误会的时候他也渣渣的没有否认,他自恋的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这样的人其实在中国的现今有很多,自以为顶天立地了,但是事实上他们连自己家的房顶都顶不住。
父亲这个角色其实没有太多的亮点,是个五十而知天命的状态,他面对妻子的出轨,面对儿子的冷漠,面对一团乱的东西的时候都是不去抗争的状态,默默的承受,甚至面对新恋情也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样子,他知道所有的秘密,但是他并非想去揭穿谁的面具。
也许这就是知天命吧。
最后要说母亲的角色了,这个角色是奠定上面三个男性悲剧基调的原因——一个逃离的母亲。
这个逃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并非是她主观造成的,而是真实生活真的让她更加恐惧。
之前有过偶然的机会,我可能会去伊拉克工作一段时间,当我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我是非常激动的,那种兴奋真的是让我忘记了那边的危险,我一度以为那是因为我的雄性激素想让我真正感受一下硝烟弥漫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才领悟到,在那段我最灰暗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我是多么想要逃离这里的生活,因为现实真的猛于炮火。
回到正题,母亲表现出来的疏离是普遍的,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机场老公送她,她的欲言又止,她的相敬如宾,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夫妻应该有的感觉。
她和孩子们的疏离也是一样的,她感觉不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所以她才想要不断的逃离,并且以自杀的方式来了一个诀别。
这样边缘型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给了她的孩子们,当然他老公也是很边缘的存在。
但是起码人家在努力当中。
最后从影片本身来说说,很多人觉得影片实在是沉闷无聊,这也是难怪的,因为大家的现实生活本身已经很无聊了,还要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找罪受。
有的说剪辑的太乱了,其实一点都不乱,每一个记忆的片段其实都深有含义,并且都代表着角色心态的变化。
每个角色都演的非常到,那些表情语言的拿捏也都恰到好处。
最后点一下题,这个猛于炮火的到底是什么?
是秘密?
是疏离?
还是我们的现实?
导演其实用非常厉害的方式将洋葱一层一层剥开,最后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老孩子,是无穷无尽的循环,是那种虚无。
本人笔拙,很多东西还没有写进去,仅此作为我看过此片的印记。
画面这么好看的电影,你们竟然忍心打到七分以下!!
为什么喜欢法国电影,因为看过的、所有、法国电影画面的色调都非常明快,也就是好看。
《小淘气尼古拉》是第一部让我意识到这种画面质感的存在,从此审美就奠定在这一基础上。
一部以演技和画面撑起来的电影,不是导演没说出个所以然,而是本来就不是剧情向,最后电影快要结束时,才发现一家人有所谓在母亲走后彼此莫名抵触到互相治愈的过程吗?
没有。
弟弟应该是主角,因为一夜过后,弟弟想开了,流泪了,电影就结束了,青春期少年不常见却又正常的一周。
妈妈的那一段独白,很多人都有体会,在自己家里成了客人,家人好似都不需要你。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不要这样想,只要你在,只有你在,家才是家,不管有没有经常陪在身边。
活在世上,就是他们的牵挂,一旦狠心离开,就是一道伤口,不知道多久才能长成疤。
电影是典型的高知分子(算是?
)家庭的生活状态,现实生活里,应该不少高知分子、中产阶级家庭的家人也是这样相处的。
几乎没有剧情,接近家庭纪录片。
心酸的父亲,无奈的母亲,哥哥的出轨毫无理由,最出彩的弟弟。
被杰西苏得快要昏迷,但是,对,三观要在,对于角色出轨要唾弃。
跑去大学前女友家里约P,站在厨房前女友的右边喝水,然后局促地伸手把杯子换到左手放到前女友的左边,一左一右的动作,笨拙的可爱,把前女友几乎虚抱在怀里,然后滚床单,所以我其实不适合婚姻生活,因为这种情况下,滚了再说。
再次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要鼓励结婚啊,既然偷吃外面是常态,能一心一意的就结婚,不能的话就该怎样怎样,合法就行。
被资本主义腐蚀的我,要洗洗脑子了。
不过只是看电影,面对的是爱豆,真实世界里,能遇到我也会管住我自己。
上一张苏神本神。
孩子出生后电影最后bgm好好听,被安利Solomom Grey.
3.5。反而覺得弟弟這條故事線講太多,哥哥的問題比較大。生者和逝者各自的人生難題,不是一份報紙就能解決,有些事情除了溝通,更需要時間想通;想不想得通,日子照過。生活依舊繼續,時間照樣無情。(題外話:" Paul and Adele " met again !! )
无聊
没有一处被需要的自我就一直沉默一直逃避,关于记忆、梦境和想象的物质性混淆其实蛮有趣的。在精心设计的手法之外还是有点慢。对于苦难的定格,与其是道貌岸然带有特权地消费,更觉得家庭内部的关系与交流无能的肖像也被陈列了。
女孩 以后可以不要看到卡司里有于佩尔 连剧情简介都不看就急吼吼买票了好吗……
她们需要你,你也爱着她们,但当你从某个地方回来,再熟悉的场景再努力融入角色有些东西也变了,仿佛柔和的手也会触摸到痛处,那一刻,你感觉自己身首异处。是我看过的于佩尔最“认真”去演绎的一个角色,她应该也有些同感吧。
以导演水准根本hold不住这个题材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也不知道想表达啥
高雄電影節闭幕片,2016/11/6(日)21:40圖書總館7樓
看好Devin Druid~
帅气卷毛,使我如此惊骇!
看起来很舒服的电影,但是没看懂,靠影评区大佬解惑,本来是奔着看卷毛Jesse的爱情片来的,我好像把这个跟震撼性教育搞混了,很久之前下了好几部他的电影,当时刚看完《咖啡公社》,很喜欢,然后刚刚看完《冒险乐园》,也很好看,但是不过瘾,找下一部爱情片,就找到了这个,看完开头感觉好像不是爱情片,是家庭片,虽然不太懂要表达什么,但是看起来真的很舒服。青春期敏感爱幻想暗恋啦啦队女孩的高中生网瘾弟弟,刚有孩子并且获得大学毕业即获得教授职位但只想逃避的有为哥哥,痛苦于与小儿子沟通困难的苦逼父亲,还有各人记忆闪回里常年战地摄影师生涯欲融入家庭而不得的已故母亲,虽然整体故事很平淡甚至很难说有故事存在,但是看完很舒服。PS:扣一分给结尾小儿子梦里的老头,看不懂,且不好看。另外疑惑为啥大儿子出轨要露奶。
奔着海报来的,结果挺失望的。30分钟的时候故事就讲完了,非要拍100分钟,后70分钟就像我写800字作文的后500字。拍个短片效果会不会更好?
很细腻很敏感很抒情,但感觉看半小时和看两小时是一样的。
特别喜欢那种细腻
细节幻象漫溢,但又脚踏实地,一家四口小心翼翼敏感多思的每个人都很饱满,Conrad视角超级精彩。的确把美国拍出了北欧片的感觉啊…
延續導演前作中對於聲音的設計,但這個主題矛盾的解決還是太容易了,亦即小兒子怨恨父親的原因只是他不告訴自己母親去世的真正原因,通過第三方視點的報紙公佈,就可以化解矛盾?邏輯上還是弱化了這個問題。想通過三條線去展示離開的家人帶給自己的陰影,但就像在風暴外打轉,而沒有深入到風暴眼
欺骗还是真相,怀念还是抱怨,或者是以伤治伤。
关于这家庭每个人的精神心态刻画,不痛不痒,无病呻吟,有努力深入但鸡鸡不够大之感。
剧情比较细腻
结构太漂亮了太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