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故事情节简单,什么都没讲,但其实在视觉上的,音乐上的,剧本上方方面面,每一帧的信息量都巨大。
我第一次看时,甚至感觉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么多信息。
和朋友讨论了一些细节。
挑了几个,比较零碎,随便看看就好。
1. 红灯柱子这是一个我极其喜欢的镜头。
Mia 听到了Seb的琴声驻足了。
这时两个红色的霓虹灯管把mia框住了。
Mia被琴声吸引但是镜头一转,我们也随mia的视线注意到镜头左侧的门,而这时Mia在灯管外了,似乎有一些悬念,一些犹豫。
Mia还是决定进去一探究竟,而这个两个红灯柱子再次把她框住。
Mia伸手拉门这一组镜头短短几秒,像是一个三段论:出现情况-应对-结果,简直...2. Seb 的人物性格是很连贯一致的。
电影通过两处直接的情节推动,告诉Seb是个很用心思的人一、第一次直接对话,Mia随口一说自己在华纳兄弟片场的咖啡馆工作
华纳兄弟片厂的咖啡馆
所以Seb就偷偷溜了进去找她。
二、在片场散步的时候,Mia随口说到了她的阿姨和家住哪里,所以Seb最后能找到Mia
Mia讲述自己的阿姨和她一起看老电影时说出了自己的住址
Mia的住址这两点都是电影直接告诉观众的。
还有几处细节,没有那么明显,很subtle。
从party出来以后一开始就问Mia的鞋子是不是舒服
Those...look comfortable?两个人在山上跳完舞之后,Mia被男朋友的一通电话打断,Seb听到了。
Greg打来电话所以seb明知故问,想要再确认一下,问Mia你的Humphrey Bogart叫什么?
没等Mia回答就又问,是叫Greg么?
Seb问起Mia的男友最后约Mia看《无因的反叛》的时候也会说出“for research”学术研究。
所以这样的人物性格, 会明明把车停在party house的门口但一路陪Mia走上山去找车,听到 mia 和家人打电话 就签约也是不足为奇了。
Mia问他要不要载你一程带你找车
车就停在门口Mia问他要不要载你一程带你找车(Do you wanna a ride to your car?),车就停在门口,还说在山上(No, I’m just right up here.),怕穿帮啊。
跳完舞以后,还自己滑了一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3. Mia的饭局餐桌上的几个人一开始谈的是家庭影院的立体声环绕音响有多好(surround sound set up),现在的电影院环境有多糟。
众人毫不走心地讨论家庭影院而Mia注意的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音箱。
Mia脑海中响起Seb弹的音乐最后她去了Rialto那个老旧的电影院。
当然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那个小广播里会放出Seb原创的曲子。
配乐Justin Hurwitz自己在genius上解释说,是mia脑海中的旋律,而不是饭店真的在播放。
Justin Hurwitz: It’s not actually coming through the radio, it’s in her head. And then she runs out of the restaurant. https://genius.com/Justin-hurwitz-mia-and-sebastians-theme-late-for-the-date-annotated4. 这一个是不是精心设计的细节?
这是两个人一起合唱city of stars的场景
这是第一次争吵时的背景:
Mia还在绿光里
Seb却在绿光外了绿光是什么呢?
梦想?
这个片的颜色和灯光 就可以让我看个两遍5. 飞起来Someone In The Crowd的歌词里有一句The someone who could lift you off the ground于是:
6. 一个导演很满意的镜头seb跟mia从the lighthouse出来以后
Mia先回头
Seb也回头7. 爵士乐和最后一曲Seb和Mia在Jazz club重逢之后,Seb默默地坐下开始弹起了他们初遇时的曲子Mia & Sebastian Theme。
这让我想起Seb第一次向Mia介绍Jazz时的话:
Seb向Mia介绍JazzJazz was born in a little flophouse in New Orleans. People were crammed in there spoke five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only way they could communicate was with jazz.爵士诞生在新奥尔良的一个小旅馆里。
一帮人说着五种不同的语言挤在里面,他们之间要相互交流只能通过爵士乐。
最后,台上seb无法和台下mia直接对话了,而这首曲子就是他交流的方式。
8. seb和餐厅老板bill讨价还价的场景这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台词写得很棒。
也很突出Seb性格。
首先seb的第一句话Thanks for having me back 就说明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情况了,这次是明知故犯,但就是忍不住。
前后两次和老板讨价还价第一次很幽默:Seb: OK, although I thought in this town it worked on a sort of one-for-you, one-for-me-type system. How about two for you, one for me? How about all for you and none for me?…Seb: OK, mutual decision then. Bill: Right. Made by me.我以为镇上的规矩是,一首为你弹奏,一首为我弹?
要不两首为你弹,一首为我弹?
要不全部为你弹,零首为我弹?
对应了后面第一次和mia的对话:Seb: He doesn’t… I don’t… he doesn’t tell me what to do. Mia: he just told you want to do. Seb: I know I let him.第二次就有点辛酸了Seb: I hear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i don't think you are saying what you mean Bill: yea I don’t think you hear what I am saying. you are firedSeb: I know but that’s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that’s not what you mean, what you mean is…Bill: you are firedSeb: Play the set listBill: No I am saying it’s too lateSeb: It’s a warning.Bill: What planet are you from? You are doneSeb: Don’t fire me.Bill: I’m sorry, seb.Seb: It’s Christmas.seb自己说:I want to be on the ropes, I’m letting life hit me until it gets tired我就是想要让生活穷追猛打,直到生活打不动我。
就算知道这部电影是为了激励那些追求梦想的小演员们,还是忍不住吐一下恶嘈。
这三颗星给的是音乐,音乐剧和摄像。
男主女主两个屌丝,一个是咖啡店的收银员在不停试镜中又写着自己的单人剧本,另一个则是对爵士乐爱的死去活来要拯救dying jazz。
两个屌丝做着白日梦,有着几次邂逅,然后某一天女主在饭局中甩开男友闺蜜直接劈腿男主。
虽然屌丝有梦想屌丝也要付房租吃饭浪漫,怎么办?!
男主的梦想是开个jazz的club;女主的梦想,我到最后也没搞清楚她要做演员还是写剧本😂 长话短说,没钱的男主向现实低头去了一个band做新jazz的琴手,乐队挺成功,要全国到处tour,女主又不满了,你老出差,我俩咋办,当然女主没有说这么直接,拐弯抹角问你的club呢?
club呢?
club呢?
你的梦想呢?
然后男主蒙逼了,我cao,我现在有稳定工作才能支持你辞了咖啡屋的收银员的活写你的小剧本,你怎么就不要了呢。
好好的一顿男主surprise晚饭被毁了,烤箱冒烟了,报警器响了,女主拎包就走。
女主烂剧本去小剧场演出,男主搞错了自己唱片录制的日期,无法去捧场,女主演的烂,又没有男主捧场,彻底毛了,冲着来晚的男主吼道:it is over over,她要home home。
这下屌丝们可以消停了吧,还没完呢。
又一个剧组打电话给男主找女主试镜,wtf?!
女主给剧组留电话留男主的,execuse me?!
这下男主又有借口了,开着敞篷老爷车根据之前女主提供的library找到了女主的home home,大半夜的狂按喇叭揪出了女主。
半夜里两人一顿瞎侃你的梦想呢?
你行的,你可以的,女主第二天一早又被忽悠去了LA。
这一次试镜人说女主你随便演,我们没script,会根据演员去巴黎随身定制,女主又开始感觉独处开始瞎编瞎唱了。
编剧导演终于要编不下去了,直接进入5年后。
女主嫁了有钱人,女主也出名了,貌似是名演员墙上有画像了。
这一次女主老公饭后要求进路边的酒吧,女主进门一看,我勒个去,名字叫seb's,这是前男友的,进去男主上台看见女主,世界又在他眼里消失了,弹着两人当年的歌谣幻想和女主结婚生娃开酒吧。
屌丝啊屌丝!
醒醒吧!
没有女神,女屌丝逆袭也是嫁了有钱人!
弹完一曲,男女屌丝觉得,嗯,好聚好散画句号了,电影也over了!
这就像无数火坑专业的学生,告诉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没告诉你的是大多数屌丝都是千年老博士后的命!
屌丝们,别再被左逼的小清新们欺骗了,大多数屌丝还是找份稳定的工作,找个实惠的媳妇吧。
这部片子除了男女主最后没在一起,两个屌丝都逆袭了,男的club也有了,女的也是名演员了,都在昂贵的LA买上了大豪斯,都成功了,唯一美中不足的两人没在一起也被编剧用男主的yy给弥补了。
完美!
欺骗了多少人的眼泪,欺骗了多少火坑专业的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饼。
逆袭的屌丝是踩着多少被牢牢压在身下的屌丝上去的,电影不会告诉你,生活maybe告诉你。
总之,看完被这部电影的正能量和yy给恶心坏了!
醒醒吧!
达米安·查泽雷在《爱乐之城》的开篇,就用一个五分钟长镜头惊艳亮相,镇住场面。
就像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中,运用大量移动跟拍、广角镜头,精心策划了一场三分钟爆炸长镜头,为全片注入了惊悚的基调而《爱乐之城》同样运用了娴熟的技术,奠定了欢快的氛围,这使得观众的目光完全被吸引住。
除了长镜头的魅力,《爱乐之城》整体的镜头语言非常华丽。
《瑟堡的雨伞》中出现了大量高饱和色,形成一种视觉冲击深受法国导演雅克·德米影响的达米安,对《瑟堡的雨伞》、《柳媚花娇》有着近乎痴迷的情感,此番在《爱乐之城》中也多有致敬,比如视觉上的撞色处理。
这是达米安作为一个电影人的传承。
在[爱乐之城]中,达米安大胆运用纯色,夸张抢眼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在此基础上达米安又进行了大胆创新,运用起重机吊臂丰富了景别的层次,镜头又不失流畅稳定感。
开篇长镜头彰显了达米恩对于镜头的强大的掌控力度开篇是洛杉矶高速公路上的堵车戏,达米安用长镜头一气呵成。
长镜头就像一个人的行走,眼睛的连续观察,它容易呈现出一种真实感。
但这种真实感经过创作者的改造,又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情绪。
如乔·怀特在《赎罪》中,还原了二战时期敦刻尔克海滩鏖战的一幕,他截取了战争中的真实场景,同时运用电影的戏剧手法将真实的历史赋予了更为残酷的想象。
乔·怀特调动2000名群演,摄影机的移动长度达千米,花费约百万英镑,并且剧组只有一天拍摄时间。
就是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乔·怀特创造了奇迹,那鬼使神差的镜头足以令他载入史册回到《爱乐之城》中,开场镜头的拍摄难度与《赎罪》不分伯仲,但达米安不仅出色完成,而且还拍出了现实生活中很难观察到的一种情绪,堵车本身带来的焦躁感,却被达米安转化为欢乐的歌舞。
除了构思好,拍摄环境的有效掌控也是成功的关键。
炎热的午后,几十名表演者需要迅速从交通停滞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内出来。
[爱乐之城]中的这场戏原计划在地面公路上拍摄,但是后来达米安却相中了洛杉矶105-110立交桥,这座拱桥离地面100英尺,表演者如果不小心很有可能失足掉下来但是后来达米安却相中了洛杉矶105-110立交桥,这座拱桥离地面100英尺,表演者如果不小心很有可能失足掉下来。
在仓库排练后,达米安和团队接到在桥上拍摄的许可,但拍摄时间仅为48小时,拍摄时洛杉矶高温难耐,如何控制好场面,有效调动大量演员的动态,以及摄影机的运动,是达米安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而达米安最终交出的作品,没有令人失望。
除了对拍摄环境的宏观把控外,达米安在场面调度上也做到了一种极致,镜头之间实现了由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有效对比。
从一望无垠的天空下降到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堆积的车辆,就是由简到繁的过程,而当这繁复的镜头延续之时,导演又将镜头对准车内的路人,这是由面到点,也正是由繁到简。
随后镜头移动,一个女孩推开车门,轻盈的舞步与悠扬的歌声带动了气氛,镜头后退,再次从正面展现堵车的场景彼时,周遭的人群受女孩的调动也纷纷走出车外,气势被扩大化地调动起来,而这一刻华丽的乐章正式奏响。
镜头的调度倒在其次,达米安为了复杂化,甚至有效地调动起了演员的动作,可以说每位演员的肢体语言都异常丰富,无论是上跃还是下跳,甚至是略带跑酷文化的极限运动也被有效融入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群演的服装色彩,搭配不一,几乎都选用了艳丽的颜色,宽松的T恤与紧致的男士衬衣形成对比,这代表着社会角色的不同。
而这其中也混杂着美裔、非裔、以及南美人,所以这也是不同种族的大集合。
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美国作为一个文化熔炉的多元性特征。
当我们领略了开场无与伦比的长镜头,达米安又奉献出一场五彩斑斓的室内戏。
米娅在房间内与室友互动的场景,在运镜上致敬了《西区故事》四个女孩的有效互动,使得镜头焦点频繁转换,但这个段落中最抢眼的莫过于达米安对于房屋空间的巧妙运用。
不同于开场立交桥的开阔性,狭窄室内空间通过调度,行云流水般延展出了多重空间。
人物穿梭于房屋内,摄影机跟进又后移。
尤其是当观众将视点投向米娅时,导演又出其不意的将镜头甩向另一个女孩,随着其它角色的位移,观众通过声音远近,即可抽象丈量出空间的大小,这是听觉上的设计。
在场景的结尾处,导演又用穿衣镜反射出的影像,巧妙将其它空间的构造显现出来,这是视觉上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视觉上的设计还有大量饱和色的运用。
在这方面,达米安深受《瑟堡的雨伞》影响,包括米娅的服装也借鉴了经典女星凯瑟琳·德纳芙的造型而房屋内的道具陈设在色彩上,花纹的肌理构造上都致敬了《瑟堡的雨伞》,这种色彩还起到了辅助转场的作用,比如红色的墙壁,就代表着米娅梦想成为电影明星的欲望。
可以说,以上列举的两个长镜头的运镜手法都浓缩了全片的精华。
即运用高速运转的镜头,在画面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曲线,即便是正反打镜头,依靠的也是镜头本身的力量。
如男女主角对话时的情绪起伏,就是通过单镜头的反差对比,来呼应二者关系的变化。
[爱乐之城]中的钢琴曲不仅仅衬托了音乐氛围,还成为镜头之间剪辑的利器当然,镜头的流畅,不单单是靠运镜完成,剪辑的重要性达米安也有意融入其中,只不过这次他更多的是依靠音乐鼓点代替剪辑点来完成,也符合本片的类型特征。
通过以上引述,总结来看《爱乐之城》创作技术的主题就是:规避剪辑,镜头叙事。
在达米安此前名声大噪的作品《爆裂鼓手》中,我们看到花样繁多的碎片化剪辑。
《爱乐之城》的成功是非凡的导演与庞大的演职人员齐心协力的结果但在本片中,达米安同样玩转视听语言,《爱乐之城》的镜头设计近乎完美,并得到了业界肯定与推崇,摄影已经在全球获得31个提名,并获得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好莱坞电影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诸如此类一系列重磅奖项,可谓实至名归。
而开场“堵车”长镜头也被美国权威杂志《综艺》评选为年度最佳镜头。
可以想象,这样一部技术超群的电影,上映之时,必将在大银幕上书写传奇。
想不通,这样一部埋汰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的电影,还真有人看得稀里哗啦的。
请问各位妹纸,你们真的看懂了么?
对比男主角剧中的男主塞巴斯蒂安,剧中很多的细节都透露出这俩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尤其女主米娅,就是个大写的绿茶啊!
1.开场,男女主角在拥堵路上的偶遇。
男主开的是一辆美产老爷敞篷车,车载的音响还是磁带,男主不停地在倒带。
而女主开的是一辆日产丰田。
通过开什么车这个细节,编剧想透露的信息是男主是一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青年,而女主则是一位实用主义者。
注意,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开日本车,尤其是满大街的那种便宜货,是被誉为不具有“美国精神”的败类,象征着只求实用而不讲情怀和立场。
所以,在后面的一场戏中,米娅让塞巴帮她去泊车处拿车钥匙,有个细节就是塞巴说“好多丰田钥匙,不知道哪个是你的。
”与之相比,塞巴开的敞篷车则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象征着塞巴的性格:保守、坚持、情怀。
所以仅通过汽车这个细节,编剧就向观众释放一个信息,男主和女主不是一路人,一个是梦想家,而另一个是实用主义者。
2.说道女主的实用主义,片中还有一个细节。
就是当女主第一次试镜失败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合租屋。
选择合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便宜,因为女主没名也没钱。
但请大家注意,同样没钱没名的男主塞巴,却是一个人居住。
什么样的人即便手头拮据也要一个人住?
很多人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因为他们看重空间的独立性,这是内心执着的一种外化表现。
而女主则不同,她非但跟人合租,而且还在没有跟室友打招呼的情况下借穿了她的蓝色礼服,就是四个女生去party路上跳舞穿的那件。
相比之下,塞巴连一把别人送他、具有意义的木椅都不让人轻易坐,最后还供在自己的酒吧里。
这里也体现出了两个人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迥然。
3.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米娅勾搭塞巴的时候,其实米娅是有男朋友的。
就是那个有个土豪哥哥空降一起陪吃饭的格雷,最后米娅为了和塞巴看电影撇下一桌子人跑了。
明明有个高富帅的男朋友,还跑去勾搭塞巴这样的男文青,只能奉上一个字——作。
其实现实中,很多女的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作。
觉得身边的男朋友条件也还好,但就是无趣、没共同语言。
于是,当突然出现一个魅力满满的文艺青年或大叔的时候,就立马春心爆棚,感觉自己不作一把爱情不够浓烈,青春太过苍白。
但这样的女生爱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她们未曾经历过的一种体验罢了。
说白了,米娅是觉得塞巴这样的男生有趣,没试过,于是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占有欲支配者着她要和塞巴来一把!
可怜的塞巴。。。
4.塞巴起床,听见米娅和妈妈打电话,说塞巴目前还没有稳定收入之类巴拉巴拉。
我在这不禁要问,确信米娅不是故意让塞巴听到的?
因为效果很好,受到刺激的塞巴傻傻地去加入原本不想加入的乐队。
为了赚钱,为了稳定的收入,为了让未来的丈母娘放心。
哦,可怜的塞巴……然而,真当乐队的演出获得成功,在台上的塞巴引得一群迷妹狂呼的时候,台下的米娅却黯然神伤。
为啥?
或是因为米娅觉得塞巴如果先自己成功,两人都是穷逼的平等关系就被打破,所以米娅才会因为不自信而带来的不确定感去伤心。
终于,米娅找了个“没时间陪我”的理由和塞巴大闹一场。
人家有时间的时候你嫌人家没钱。
人家去赚钱,你又嫌人家没时间。
请问这不是作是啥?
临走还不忘给人扣了个“你忘了你的梦想嘛”的大帽子。
5.最后,在塞巴的极力劝说下,米娅才抓住了最后的机会,飞往巴黎。
五年后,米娅功成名就,生活中再没有一丝塞巴的影子,俨然过着豪门贵妇的生活。
而在塞巴的生活中,米娅却一直存在。
包括当初米娅给他设计的酒吧logo,包括每天路过的街角墙上米娅的巨幅海报,包括看见台下的米娅,于无言中弹起那首两人相遇时的旋律……而此刻的米娅,在曲终后,起身对老公说“我们走吧。
”赶紧走,走得越快越好。
所以,米娅喜欢塞巴,是因为在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和自己命运相似却又充满趣味的男人。
塞巴爱上米娅,则是因为同样的命运中,遇到了一个能够理解自己梦想的女人。
只是,塞巴从没想过,其实米娅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爵士乐。
塞巴单纯地以为遇到了真爱。
其实自己只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被一个人需要的人而已。
文青们,都醒醒吧!
尤其是男文青们,还不赶紧找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赚钱。
瞅瞅那些唱民谣的,最后有几个过得好的再见!
如果你是一名不相信爱情的单身狗,恭喜你,此片绝对是你的励志片。
而我恰恰是个有精神洁癖的浪漫主义者,所以抨击这个电影是必然的结果。
我讨厌LA LA LAND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传递的那种价值观。
成功(野心)比爱更重要。
你想想导演对他所谓梦想的设定:演电影,成名,嫁给有钱人,有钱。
开爵士酒吧,终于赚钱了,全是人,有钱。
所以整个电影对梦想的定义就是,有钱了。
呵呵。
仔细说来这个爆裂鼓手的导演真的不适合拍爱情片啊,简直是爱情片的灾难。
他的爆裂鼓手里电影刚开始十分钟男主就因为进了乐队要专心打鼓和女友分分钟说分手。
爱情在这个导演眼里就跟卖菜一样。
现在真的来正儿八经迫害爱情电影了。
这种爱情观导向真的要教坏小朋友。
虽然说LOVE这个词已经被陈词滥调说了无数遍,几乎被用坏了,现在宣扬爱,谁就被骂成撒鸡汤。
你看看这个片有多火就该知道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早就把成功和个人主义奉为第一位了。
人们不相信宗教,不相信爱情,只相信自我成功的实现。
在此我不附上任何评价,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悲哀。
再说爱情,这个世界的浪漫是如此廉价了吗。
是灯红酒绿,是一曲对唱,是瞬间同居,是无法退让妥协磨合就散。
是多年以后的一声叹息?
别用自己那点野心和自私说成生活本就如此。
不够爱,就滚好吗。
也不要多年以后留下廉价的眼泪。
爱情是很多妥协,很多牺牲,很多痛苦,很多付出。
不是简单的,“OK,你只管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分手吧”。
"OK,我要去巴黎了。
异地咋办?
看着办呗。
”如果只是简单的小言情下也无可厚非,只是请不要在结局把立意抬的这么高好吗。
因为,明明就啥都不是。
不经过点歇斯底里,分分合合,不聚不散,根本就不配说是深爱过。
请问男女主究竟为他们的感情做出什么牺牲和付出了?
如果男主是为了女主过的更好,暂时放弃他的爵士梦,还情有可原的话,那女主究竟干什么了?
除了作,无止境的作!
再者,男主暂时放弃爵士追求流行乐说到底也SERVE他自己的INTEREST。
当镜头转到女主一身名牌成为明星趾高气扬去买咖啡的时候,当镜头转到她嫁了富豪住进豪宅时,我真的觉得自己走错了影院。
不好意思,这样的三观我无法接受。
这样的成功我也不能苟同。
OKAY,如果真的你是为了梦想不择手段,就请你做婊子做到底。
不要在走入当年旧情人开的酒吧时,感叹万分,赚观众眼泪。
情圣也让你做了,梦想也让你追了,你是有多完美?
仔细想想女主真是很可怕的人,见不得男主成功,用他的梦想道德绑架他让他不爽。
只是因为自己一事无成游手好闲。
自己却因为一场话剧失败和别人的闲言碎语就彻底放弃回老家不见人。
这样的态度也可以最后成功?
这样的成功也来的太方便了吧。
结果真的轮到她自己的机会来了,却没有为这段感情争取过半点。
所以这个电影。
梦想也没交代清楚,爱情也没交代清楚。
他们怎么就相爱了?
是因为真心心心相惜,还是电影中指出的落魄时相互取暖而已?
他们怎么就分手了?
是因为坚持不了3个月的异地恋?
还是女主越来越红地位悬殊了?
女主对演员梦想的追逐,究竟是因为喜欢演戏,还是只是想做大明星,嫁给富豪?
男主对爵士梦想的追逐到底在哪里。
他为什么会放弃流行音乐,是因为赚够了钱?
之前那段对爵士几乎放弃的说辞去哪了?
导演对于流行音乐的嘲讽和贬低也很disrepectful,好像音乐就有贵贱之分一样。
想当初爵士也称霸过整个音乐市场好吗,也就是说,它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啊。
太多未解之谜。
不是用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能说明的。
也不是用一句5年后能敷衍的!
唯一一段赚足观众热泪的现实和梦想的对比,拜托那是照抄“与莎莫的五百天”玩剩下的好吗?
抄袭,赤裸裸的抄袭啊。。。。。
救命。
故事可不能这么讲啊,大哥。
我是付钱来看电影的,不是付钱来听音乐剧的。
不好意思,这样三观不正,逻辑混乱的电影不能忍。
真不能忍。
就算有LA华丽的外衣也抵挡不住内里那股铜臭气。
不过如果歌舞片是看个开心就好,那么我承认我是太认真了。
呵呵哒。
P.S.,关于评论的一些补充:后记1.有网友认为我玛丽苏。
男女主不在一起我就不开心了。
说实话,我强调很多遍,要黑就一身黑,像爆裂鼓手。
要丧就丧到底,就像蓝色情人节,要纯爱就纯爱到死,就像恋恋笔记本。
不要既唱歌,又跳舞,既纯爱,又现实,既要钱,又舍不得爱。
弄出一付我是逼不得已,我是身不由己,是社会逼的,是现实逼的,是好莱坞逼的。
我只能用一个词形容。
hypocrite.当然这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价值观,看上去很美,就好。
i will always love you,然后就分手再也不见。
这样的I love you简直是一种诅咒。
后记2.有评论问我多大。
请问我多大和这个观点有关系吗?
好像这年头相信爱情的人都很幼稚一样。
好像轻易放手就是一种更高尚更成熟的做法一样。
好像有爱情洁癖的人都他妈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处女一样。
更有甚者直接人身攻击我不经世事在这里哗众取宠。
我想说,哗众取宠的是这部电影。
打着梦想的旗号,披着爱情的羊皮,说着一个既不是爱情也不是梦想的故事。
关于年龄的问题。
答案是,我不小了。
但仍然相信因为够爱所以仍然可以在一起的事情。
相信相遇6个月因为够爱就闪婚然后美好的在一起不分离的爱情。
也相信经历了3年异地因为够爱还是结婚生子在一起的爱情。
唯一,一点执拗和偏执,就是不能容忍,这样轻易说分手的感情,叫做深爱。
如果这都算爱情,如果分手遗憾更成全了你心目中的永恒,那么那些相濡以沫一辈子不离不弃的感情变成了什么。
回到原话,就算我80岁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
真的爱就是不离不弃。
其他,都他妈是佯装爱情的骗子。
骨子都是爱自己。
不是爱对方,也不是爱爱情本身。
现实世界是很残酷,如果长大和成熟意味着妥协对爱的标准。
认为只要曾经拥有都算爱情的话。
那这辈子要留多少不值得的眼泪。
真的爱,不会走。
反之,亦然。
套用我最好朋友COCO的一句话,爱情,至上,怎么了?
后记3.说来很悲凉。
我的原则就是。
做人。
做梦。
做爱。
都要做到极致。
一定要争取。
我最喜欢的电影《伊丽莎白小镇》里说,those who risk, win.要梦想,就不择手段去追啊。
喜欢的人,梦里梦到就去见啊。
爱的人,怎么能轻易放弃。
爱都能轻易放弃了,你的人生成什么了。
(这句话是高晓松说的。。
)如果什么努力都做了。
我认。
都是自己选的路。
跪着也要走下去。
不要回头。
不要哭。
不要像电影里一样,想what if。
用力爱,努力活,去撕啊!
奥斯汀有一睹涂鸦墙,上面写着:love is the only magic。
相信爱情,就是相信人性。
我愿意相信。
后记4. 时隔半年再回头来看,没有之前那么执着了。
对于感情,我很认真。
我很忠实。
我们也都努力过了。
那就够了。
人生有什么大不了。
一定要呆在对方身边,为此放弃一切的感情也是可悲的。
要先爱自己,实现自我,才有能力感染别人,给你爱的人快乐。
真爱的确是一辈子的不离不弃。
是有人要牺牲要妥协要承担要付出的。
不是平白无故。
但对某些人来说,厮守在爱的人身边,放弃自己的梦想不顾,是不会真正快乐的。
逼迫对方放弃自己的梦想,厮守在你的身边,对方也不会快乐。
真正快乐的,是你情我愿。
是拉着彼此的手,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大的可能。
不是一句”来我家吧“,而是,“我跟你走”。
不过,如果你有幸,遇见那个和你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喝酒谈天看星星大海的人,已经是很幸福的事。
只是,不要赖社会,赖现实,赖缘分拆散了你们。
是你们自己,拆散了自己。
没有拆散真爱的现实,只有不够爱的感情罢了。
别人都做到了。
就别骗自己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带上纸巾,免得哭鼻子时没纸。
结果,这包纸巾根本就没开封。
我期待这部高分电影带来一个惊喜,结果拆开音乐剧的包装,只看到一出彻头彻尾的陈词滥调。
我能理解为什么朋友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想着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洛杉矶赢得世界的关注。
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坠入爱河。
当事业开始起飞时,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东西。
中国观众早已熟悉类似的主题,比如“北漂”。
不少观众可能正经历类似的遭遇:胸怀梦想而生活拮据,充满热情却不被人理解。
看到男主角被亲人质疑时,我们都想冲着屏幕喊:走开,别管我们年轻人的事!
生活出现巨大的裂缝,这本是吹起激昂号角的时候,男女主角的应对却一点也不主动。
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个成功的乐队,放弃自己对爵士乐的坚持,获得经济上的成功。
他最终靠着乐队的收入开了自己梦想的爵士乐吧,但在我眼中,这一成功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如果说男主角的成功还能起到点反省作用的话,女主角的奋斗简直玛丽苏到家。
她之前的面试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创作的话剧恶评如潮。
当然,剧本不敢随意枪毙女主角,所以还是生硬地安排一个星探“发现”女主角的才能,给了女主角一个面试的机会。
面试的题目是讲一个故事。
女主角思忖良久,开始讲:我的阿姨跳进了塞纳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女主角接下来絮叨了一堆关于梦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谓的梦想就是做跳入塞纳河这样常人不做的事情。
但没关系,电影里的女主角还是因此获得机会,并成为大明星。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角讲的故事一样,看起来饱含深情,细想起来却没什么道理。
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是如此。
两个“北漂”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
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说,“你最初爱上我,或许是因为我那时的落魄,能让你对自己的感受好一些”。
我当时以为电影会以此为契机,探索更深刻的面包与爱情的道理,没想到电影接着在世俗故事里无法自拔,再不愿深入讨论。
电影的最后,女主角成为大明星,和丈夫一起来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
男女主角幻想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这原本是升华电影主题的一个好机会。
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两人的爱情继续依然要建立在物质成功之上。
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没有其他可能。
如果我是剧作家,我大概会把幻想的桥段换做两人在贫贱生活中相濡以沫。
毕竟,那才能衬托出所谓成功的本质。
但导演一定不想这样。
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载歌载舞的励志MV。
抱歉,一个标题党,但这就是我最想说的一句。
以下解读仅仅是个人观点。
“主体”的撕裂与“成功学”的悲鸣——谈《爱乐之城》的复杂属性
《爱乐之城》自从上映以来引起了颇为广泛的舆论关注。
相对多数的赞美声之外,对达米安塑造的“成功学”迷梦的批驳可谓不可忽视的一派观点。
从“毫无公德阻挡观影”说到“X生活缺乏”说,从“爵士乐泡妞”目的论到“无处不虚伪”的一刀斩定。
截然不同的欣赏视角带来了迥异的观点,客观上也为更进一步探讨这部影片带来了更多可能。
由于对这部影片特殊的热爱,本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影院不同规格不同区位总共观赏了5次。
私以为,将《爱乐之城》概括为彻头彻尾的成功学读本加以抨击虽有零章碎句可循,却无法统摄整部影片的故事域;而将其看做一个美好的圆梦故事虽然可以基本包容大部分情节,却又落了俗套且有些微片面。
达米安·沙泽勒的影迷当然都领略过这位青年导演在上一部作品《爆裂鼓手》中横溢的才华。
《爆裂鼓手》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习得,更关乎艺术、成功与器道之分。
从中可以窥探达米安对艺术、梦想与成功学的复杂态度。
《爆裂鼓手》剧照而以此为互文(多面态度的一脉相承),《爱乐之城》展现的同样不是一个瘠薄的平面。
个人对这部作品的欣赏除了种种绚丽的呈现形式之外,在于对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追梦故事的立体呈现。
在轻盈的歌舞与炫目的光影之下始终存在另一种隐伏的力量。
它拉扯着我让我无法真正完全沉入欢愉与幻想——而最终的悲剧结局不过是这股深流的余波——这种感受最终让我确定它不仅仅是一部技艺上值得铭记的作品,而且具备颇为深刻的当下意义。
个人认为,它反映了在当前社会(不仅仅是好莱坞)年轻追梦者在融入资本逻辑过程中自我“主体”的撕裂,这与资本主义成功学不无关系,却更像是沦陷其中的悲鸣。
一、“主体”意识与成功学的根本对立“主体”在此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我们可以从接下来的史实陈述中体会此处“主体”的意义。
人民公社时期,一切生产资料成为公有。
在农业领域,由于一刀切的分配模式,农民的积极性显著下降。
而在工业领域,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反而在该运动之后。
工业作为流水线作业方式决定了同一批工人共同参与劳动的集体共时性,劳动的成果本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结构中(不同于农业)。
此时,当工人意识到公有的性质与劳动中“主人翁”的地位,他们在劳动中获得的驱动力便成为这种以自身为“主体”的“参与感”。
当家做主的地位使得劳动本身成为一种自我“主体”的建设,从而具备了更充分的动力。
毫无疑问,冒进的共产试验最终还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等种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
同样,时至今日我们也并不能想象真正的共产主义构想中的“自由劳动”到底是如何面目。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段历史进程中体会“主体”的含义:劳动者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劳动本身成为自我实现的过程,成为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养料——而不是最终的劳动成果,因而劳动者对待劳动是近乎纯粹的热爱与投入。
在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体”的含义似乎更具备了刺骨的现实意义。
“主体”的意识不再成为劳动的主要驱动力,而“客体”即劳动的对象(或是劳动成果)成为另一种无形的压迫推动着人们前进。
越来越多的人们集中于“目标”与“结果”,而“目标”的达成意味着这一充满怨愤与颓废的劳动过程的终结。
一个环路的终结意味着新的一环的开始——而如此的劳动循环再也没有“参与感”的构筑,“主体”最终失语。
其中的原因用最通俗的语言并不难表达:找不到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
过程无法达成自我的实现后,结果成为实际上唯一的标尺。
而资本的逻辑将结果量化,理所应当地将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感受量化——最终这一切被纳入社会的体系。
多数人为其所困,再也无法重拾那种作为“主体”的参与感。
在如此惨淡的现实中,“成功学”应运而生。
它教导劳动者从根本上融入“客体”至上的逻辑,通过千百种辗转腾挪鞭笞着人们为了资本运行最终的果实而努力——“成功学”的命名即如此,它最终是关乎“成功”的方法论。
而内含于“成功学”的心灵鸡汤则负责营造虚假的“主体”意识,让劳动者更进一步沉溺于这一逻辑链条之中——如一头推磨的驴蒙着眼追赶着近在咫尺的铃铛声。
因而这种“主体”意识与成功学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仍然在追求自己人生定位的青年群体中,这两种力量的矛盾尤为突出。
《爱乐之城》的故事中,Mia与Seb二人的故事恰好交错地展现了两种逻辑的博弈,以及造就这种困境的社会体系。
二、
共同家园的归属感是真的吗?
影片在开头结尾都展现了颇为典型的公共场景:一个是高速路上的堵车与群舞,另一个则是Seb’s中的爵士乐会。
在高速公路的群舞将“爱乐之城”中浓烈的“爱”通过肢体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音乐的共同召唤下,所有人从“堵车”这一躁动不安的文明话语中抽离而出。
整条高速公路被流动的彩虹占领,陌生人之间产生了奇异的亲密联结,不同肤色、性别的歌声舞步轮番演绎——仿佛是一个悬置于之前窘境中的乌托邦。
而
在此影片构造了盛大的虚像:他们,每一个生动而独特的人,都是这座“爱乐之城”的主人,他们在音乐中获得了“主体”的体验。
And even when the answer's noOr when my money's running lowThe dusty mic and neon glow are all I need在这种“主体”意识的驱动下,所热爱的事物本身成为最核心的需要,只要每日朝阳升起,生活的主人便能够延续这种理想化的澎湃激情。
*多嘴一句,第一首歌的第一句歌词就剧透了结尾……影片关于“主人”、“主体”与“家园”的暗示不止如此。
比如Seb坐在露天小圆桌旁时背景中鲜明的“加州人”意味,比如Seb的姐姐(或者不是姐姐)第一次出场便以侵入Seb的“家”为途径,比如Mia在流连片场时一句“I love this”,比如Mia在逃离与男友兄长的聚餐后进入影院站在了银幕前的正中央,比如Mia的独角戏名称正是对故乡的告别,比如首演失败后Mia否定了Seb对洛杉矶“家”的定位转而寻找真正的“家”博尔德城。
追梦者是否真的是“加州人”?
而影片最终,Seb’s酒吧中呈现的是一幅与开头呼应的景象:在更为纯粹的音乐环境中,黑人与白人谈笑风生,Seb与乐手之间的关系平等而亲密,顾客与服务者轻轻律动而不疏离……Seb在Seb’s中构建了另一个微缩的“爱乐之城”。
然而最大的区别正在于此——从开头外景到结尾内景的微缩。
乌托邦的理想最后仅仅停留在了这个地下的爵士酒馆。
音乐给予了最后的归宿,然而这种“主体”的归属感最终也无法扩展到艺术以外更广阔的生活图景之中。
因而站在“城”的公共理想角度,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后撤?
这种后撤如何通过Mia与Seb二人铺展隐喻?
这便是之后要探讨的问题。
三、
一首歌包蕴了Mia心理的跌宕起伏,同时第一次展开了对洛杉矶世情耐人寻味的描摹。
镜像在电影中一般表示的是人物的多面甚至是分裂。
短短七分钟出现了两次Mia的镜像描绘,鲜明刻画出了Mia处于动摇状态的“主体”。
第一次,Mia在试镜失败后沐浴更衣,“主体”意识无法得到外在认可的背后依然是“成功”无果的惨淡;第二次,Mia在“好莱坞套路”与“人性”交织的派对中备受冷落身心俱疲。
“好莱坞套路”还是“人性”?
“Someone In The Crowd”可以解读出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认可“主体”性的伯乐,而另一方面是同样具备“主体”意识的同行人。
这一段落的描绘显然是“主体”愿景的双重失语。
Mia不是能够自如游走于纸醉金迷中的交际花。
推杯换盏,焰火飞旋,人群最终争相跃入池中,而Mia的世界已然雪落。
Mia的伯乐与同行者都不可能出现在这个“主体”缺位而交际“成功学”弥漫的场域中(注意,这个公共场域完全不同于开头结尾)。
之后的故事中依然有对第一层“someone”的描绘,而几乎每个可能的伯乐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既定的标尺衡量Mia的“主体”性——甚至是不完整的仅有几秒钟的“主体”。
他们是这个社会体系中更高阶层的人,他们在试镜中采取的都是以最终的“客体”即表演成果论定的评价体系(此处笔者只是从比喻含义出发解读而非批判当前的试镜制度)——这种评价体系也许并不是出自他们的本意,但却是“成功学”思想弥漫的条件下最简便快捷达到目的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本身的“主体”特性并未得到真正的延展与实现。
几次试镜过程中,非常典型的衣着变换反映了身份叙事与心理变化。
最明显的是外套,Mia在衬衣泼脏后用蓝色外套包裹自己,在第一次试镜结束后马上拉开了拉链——在电梯中陷入两个衣着光鲜神态高傲的成功人士的夹缝中;而“第二次”(特指那部电视剧的二轮)试镜中,Mia在表演了不到五秒钟马上被拒愤懑而出,甩开了红色的夹克。
在这样的试镜中Mia始终需要那一件外套,它所象征的层层包裹的压抑感让她无法真正自证“主体”的意义,从而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劳动”。
另外,Mia在交际酒会中与人攀谈时的笑容和第二次试镜失败后挤出的笑容如出一辙,可以看作Mia的心理变化轨迹。
纵观全片,这第一层的“someone”还可以引申出“他者”的含义,这包括受成功学逻辑浸染的上层“他者”,也包括受消费主义裹挟而“什么都追求却又什么都不尊重”的人群。
他们在无形中凝视着二人的“主体”,最终构成“主体”的后撤与“成功学”渗透的控制力。
而另一层面的“someone”,对应的正是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爱情追寻。
与第一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根本上是“主体”的外延与实现。
四、&
爱情是整个故事中二人“主体”意识得到最充分释放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热爱的事业,也是对爱情本身。
“一个无趣的夜晚”的歌词反复强调了二人在此时此刻与对方毫无火花的状态,真正的恋火也正从此燃起。
Mia脱下了工作应酬专用的高跟鞋换上了Seb的情侣款,而Seb加入了踢沙子等喜剧性肢体动作。
在我个人的观影体验中,除了最终的梦幻蒙太奇之外,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Mia逃离餐厅奔向电影院。
黑夜中飘飞的花瓣当然是心理映射。
但回想起来,我甚至无法确定Mia在餐厅中听到的那段音乐是否真实,也许那同样是Mia潜意识中“主体”追寻的投射。
Mia逃离餐厅甚至罔顾公德不自觉地站在银幕前,二人在深夜潜入天文馆成为老电影的新主角——这正是另一种“无因的反叛”。
更不必说那一段凌空的想象:繁星之城中的舞步只属于爱情中的二人,他们在这场并无事先张扬的叛逃中获得了“主体”极致浪漫的实现。
影片中另一首歌曲
此处“火”的燃起反而预示了爱情的幻灭。
Mia的表情层次变化,她不得不因汹涌的人潮而后撤,而映照Seb的灯光也从暖黄变得苍白。
爱情中的“主体”开始动摇,而梦想的“主体”也遭受拷问。
五、
不同于整体旋律上扬的
City of stars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City of stars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City of starsYou’ve never shined so brightly尽管歌曲最终走回了对梦想与所在之“城”的歌颂,却又不可否认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流露出的惶然。
而这只是所有洛杉矶追梦者的缩影。
他们的热爱所抽象而成的自我“主体”本身汇聚成了这座繁星的城市,而所有的繁星又渴望着光芒的相互映照。
在Seb家中,二人第一次一起合唱这首歌曲。
中间插入的是二人各自“追梦”过程的蒙太奇。
而在这之前则是Seb的唱词:Think I want it to stay此处歌曲再一次承担了反向暗示的任务。
之后这一段落中,Mia与Seb二人的梦想路途已然走向分裂。
Mia尽管心怀上座率、债务等顾虑,但她依然以自我的“主体”为中心实现自己,表演依然是她的钟爱。
英格丽·褒曼的海报被揭下,一方面是某种新的期许,另一方面则代表着Mia在这一段为自己的独角剧奔忙的过程中对劳动成果——即最终的“客体”对象的淡化。
而Seb的生活则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入Keith的乐团后他的个人意愿被不断剥蚀。
在加入乐团之前,影片呈现了一段与Mia的外套相似的衣着叙事:Seb打上了领带,听着房间外的Mia向父母解释他们的现状,目光则停留在房间浸了水渍的天花板一角。
在之后间奏的蒙太奇中,Seb签了约,接受了服装定制公司对自己的“度量”,录制网站中看似淡定实则尴尬的视频。
歌曲唱罢二人还沉浸于浓情蜜意之中。
而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追梦走向决定了在同样的迷魂记灯光下的分裂。
二人的争执点集中于Seb的梦想是否是自己的。
在梦想与爱情上双重的“主体”确证是这段关系能够维系的充分必要条件。
Mia察觉了Seb在梦想路途中的沉沦——陷入“录新歌—巡演—录新歌”的闭环之中甚至几乎抛弃了爵士酒吧的念想——因而反复强调对待梦想的“主人翁”态度。
而Seb的反驳证明了他内心此时的“成功学”逻辑:你的爱只是为了获得自己“主体”的满足感,而我是懂得“变通”并最终能获得“成功”的人。
饭桌上正是“主体”意识与“成功学”的交锋,这也决定了这段关系的崩解。
接下来故事出现了全片最重要的转折。
Mia被Brandt相中参加了试镜。
这次试镜的模式与以往完全不同。
以演员本身作为标尺创作的模式正是对“主体”的肯定。
演员的自由选择被提升到空前高度,而演员本身同样需要反馈“主体”的实现度——某种程度上其意义甚至与想象中的共产主义“自由劳动”有些类似。
而对比此前Mia的服装叙事,此时的她没有繁冗的外套,没有高跟鞋,恰好吻合了这种“主体”与“参与”为核心概念的劳动模式。
歌曲
She smiled,Leapt, without lookingAnd tumble into the Seine……Her, and the snow, and the sand 同样是“跳水”的行为,独自跳入冰冷的塞纳河与先前酒会中的竞相涌入构成了完全不同的隐喻。
Aunt(此处暂不模糊翻译)的行为对Mia存在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如果说之前交际酒会的跃入是一种沉没于无法共感的客体之中,跃入塞纳河则是选择如雪花与沙砾一般融入其中并真正成为塞纳河的“主体”。
塞纳河底的雪花、泥沙与洛杉矶的繁星都暗含着某种来自社会下层群体的声音。
Mia歌唱的是“someone”的故事,却也是自己的故事。
Sky with no ceilingSunset inside a frame……A bit of madness is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Who knows where it will lead us?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s,So bring on the rebelsThe ripples from pebblesThe painters, and poets, and plays“成功学”的环境中设置了层层“天花板”(ceiling),与之前Seb所注目的角落呼应,指向了固化的资本逻辑与社会阶层。
画框中的夕阳与Seb独坐时背景中的“加州人”广告共同传递了“主体”的歌颂。
“主体”的秉持是唯一突破与“反叛”的革命方式。
而在“成功学”的环境中坚持“主体”是毫无疑问的“幼稚”与“疯狂”——如此种种不过是“卵石”相互碰击时的小小涟漪,而这些涟漪汇聚成最终的塞纳河。
I trace it all back,to thatHer, and the snow, and the sandSmiling through itShe saidShe'd do it, Again最终需要“回溯”的同样是真正的“主体”意识。
对这首歌曲的影像处理某种程度上正是还原了Mia的“主体”:抛弃眼花缭乱的蒙太奇,把角色交给演员自身,简单的环绕特写长镜头。
甚至从石头姐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一般情况下有些夸张而让人不适的表情——而这正是具有真实的自我与反叛情结的“主体”本身。
“主体”实现的过程中呈现的正是多样甚至是粗粝的美感。
沙与沫且歌且舞,他们依然选择跃入其中。
之后的对话中,Mia一方面希望Seb的梦想“主体”意识回归,一方面仍然渴望寻回自己的爱情“主体”。
因此他们在此刻复合几乎顺理成章,之后的故事却在意料之外。
六、
它召唤着Mia逃离筵席,是Seb无奈于杂志照片拍摄时心中的第一旋律,是中间
然而当二人复合为已知条件,“主体”两全的即将实现——我们便很难想象这种突然的分离。
“冬季”与“五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冬季”是一张虚幻的幕布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最终
是二人共同的吗?
还是一个人?
假如是一个人又是哪个人?
我们多么希望这是二人共同的愿景。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似乎除了观众的一厢情愿很难有更多的支撑。
从死板的逻辑上说,最后的梦中经历了从Mia家中到酒吧的路程并不是二人可以共享的记忆而仅仅是Mia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衡量,当听到这段对“主体”意识强烈呼唤的旋律时,谁会受到更深的触动?
从影片中不难看出,Seb最终回到了原初的梦想轨道之中,爵士酒吧的小型乌托邦是不同人“主体”释放交融的场域。
除了爱情以外,Seb的“主体”感受可以说是贯穿了他当前的生活。
而Mia的境遇似乎并不相同。
我们不妨再一次从Mia的服装叙事与心理变化入手。
五年后Mia一出场便是极为高贵甚至颇有压迫感的高跟鞋,在似曾相识的买咖啡过程中我们除了相同的礼节外并不能看出什么别的。
然而Mia一回到家便脱下了高跟鞋,端庄面容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松弛而疲惫的笑容……Mia是否并未过上应许的“主体”生活?
再回到这个平行时空之中来:与现实的关键不同都出自Seb的改变,但Seb的改变正是Mia的心理补偿;而其他的变动部分则主要是Mia“主体”实现的强化(比如满场的观众)。
那么我们也许在留白的故事中摸索出如下可能:尽管Mia在“第二轮”试镜中获得了“主体”的认可,但是“Someone In The Crowd”的大环境依然不曾改变。
在留白的最初时段,Seb还在乐队中工作,这种“主体”的错位并不能轻易弥合,因而二人分手。
之后Seb回归了他先前的梦想道路,并最终觅得实现“主体”的劳动方式。
Mia尽管成名,却免不了继续在之前的被“客体”与“成果”衡量的体系中挣扎——她的“主体”依然不能获得完全的实现。
此时,更需要一个梦境作为补偿的恐怕不是Seb,而是Mia。
现实已然如此。
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分叉的道路。
Mia身陷社会体系的罗网之中,而Seb虽然沉浸于自由劳动却依然孤独。
相比五年之前,二人的“主体”境况仿佛被命运置换。
最终,二人相视一笑,Mia仿佛重新看到了“主体”实现的愿景,Seb则打着节拍开启了新的乐章。
恐怕没有比二人的分离更为“完整”的结局了。
“主体”与“成功学”的对视,在“成功学”的浪潮中对“主体”的怅望,“主体”仍需要更进一步实现的渴慕,在最后沉重的笑容中都已道尽。
《爱乐之城》内容上的优点并不在于其创新性,而在于其对这个当代青年群体中极具现实感与代表性的故事细致入微的呈现与表达,并恰到好处地排布了其中梦幻与悲剧的比例。
从中我们并不能一概地笼括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却能够身临其境地读出被两股力量裹挟的矛盾感。
我依然会感动于Mia的一句台词:I’ve seen better.更好的风景究竟是什么?
影片并未给予一个完整的答案。
也许是自我的“主体”永远处于追逐与实现的过程之中而没有终极,也许是这座由不同“主体”构成的繁星之城依然有更多的可能——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音乐之中。
或许这也是《爱乐之城》对于我自身的意义,对它的更进一步的探索,也是对我自身“主体”存在的不断确证。
“主体”的舞台*所有图片来自你瓣本文可见微信公众号风影电影纪 《爱乐之城》:“主体”的撕裂与“成功学”的悲鸣
看完La La Land从影院出来时我沉默了非常久,身边的朋友亦然。
之前的大多数宣传都把这部片子的取向往爱情上引,国内更是选在情人节上映,以致我出影院时还在反复思索,这片子让我惆怅的地方大概是说爱情靠的不是相爱,大概是幸运和命运吧。
但这么一来,这片子也太平庸了,哪怕有着优秀的场景调度与音乐,但其中的爱情没有真实感,剧情没有真实感,一切的发展都是标准的浪漫的好莱坞框架下的标准桥段,新鲜感究竟在哪里?
艺术价值究竟在哪里?
最关键的是,它让我无以名状地喜欢与惆怅的理由究竟在哪里?
我到家后,在原声带中反复咀嚼着这部片子的情节与音乐,我依然反复地落泪,我才知道,这部片子的不真实感恰恰是因为,这部电影一方面是一部写给好莱坞的浪漫的情书,也是一部写给好莱坞的浪漫的悼歌。
它的浪漫与不切实际从开场就已经确定了,一群人在洛杉矶的背景下,在车顶上载歌载舞,片名La La Land被大大地印在屏幕上,La La Land,不现实的梦境,这个梦一直到结尾,那个复古圆形框里消失的The End。
全片都美好得像一个梦境,吊诡的地方在于,观影的我们在看的时候,明知这个故事假的不能再假了,因为才华不计世俗一见钟情,在洛杉矶的夜景下起舞,最终大家依靠才华梦想成真……我们还是不愿意戳破,选择沉醉在这个童话里。
对,这个童话的终极表现形式就是片尾那几分钟完满到无以复加的长镜头,像个平行世界,是这个电影的缩影,是这个电影中的梦中梦,而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醒你,除了那个梦境,这个电影本身也是个梦境啊,只是导演开了个玩笑,让这个梦境里的男女主角也没什有走到最后,但他们至少丰衣足食,所愿得偿,一个成了明星,一个成功地开了爵士俱乐部。
而在电影的浪漫梦境之外,一切都更加冰冷,而这些伏线都在电影里展露了头角,那些一无所成的失败,那些到处钓人的室友,那些身不由己的妥协。
如此看来,那个长镜头,到电影本身,到我们的生活,不过就是三个渐次劣化的平行世界。
记得他们唱的吗,”City of stars/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City of stars/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这座星光之城,浪漫的版本是大家在寻找爱,但实际上是大家在寻找梦,不断地燃烧,不断地破灭,变成了这个城市背景上的点点星光。
城市终将璀璨,无论多少人黯然离场,总有人来追梦,而后陨落。
这是现实。
这一切的情感都爆发在Emma的Audition中,the fools who dream,讲述了她潦倒一生却依然不悔冒险的舅妈。
这个仅仅存在歌声中的隐形的舅妈,才是这部片子中最接近真实的大多数的角色。
“我舅妈曾在巴黎住过一段时间,记得她每次来我家就会给我们讲,异乡生活中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次 她告诉我们 她曾调经大胆跳进过冬天的河水,赤着脚,丝毫不露怯色,纵身一跃,一头扎进塞纳河,河水太冰冷,她打了接下来一个月的喷嚏,但她说 ,要重来她还会再跳一次。
”至此,这部片子的主题才昭然若揭,哪怕现实再糟糕,再潦倒,也要大胆选择梦想。
但隐含的却是背后的一地枯骨。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它是写给浪漫主义的情书,同时也是写给浪漫主义的悼歌。
它致敬着爵士,这个每个角色都可以自由发挥的音乐,去暗和City of stars,却改变不了浪漫行将消失的今日。
它的复古,更像是个不切实际的呼唤,像是我们在满面尘劳后对着青春期拍的照片做的傻事的会心一笑,身后依旧是滚滚红尘。
正如王尔德说的,我们生活在阴沟里,有些人却依旧在仰望星空。
哪怕星空之下,依旧满地鸡毛,它却保存着我们心里最后的一点点火焰。
之前看Glee,有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其中的男老师每当感冒生病时,就会躺在床上不停地看Singing in the Rain。
我如今对La La Land大概也是这样的感受。
它记录着我们这些做梦的傻子们心中的浪漫,不是甜到发腻一张纸片的浪漫,是裹着冰冷与遗憾的浪漫,提醒我们,嘿,满目疮痍之下,我们竟还有梦可做。
一、岁月的两端 每次讲到旧情人重逢,我便很自然地想起《半生缘》里顾曼桢对沈世钧的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隔着漫长岁月的莽莽黄沙,两个饱受生活侵蚀的平凡中年人,在昔日爱侣面前,回想起人生开端处彼此对于未来的天真寄望,终于按捺不住悲凉慨叹。
阔别重逢,是不是必定要伤怀?
《La La Land》本是一部基调欢快的歌舞片,在观影过程中,我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灯光、配色和音乐的处理上,万万没想到最后打动我的,竟是陈词滥调的“梦想”与“爱情”。
故事披着好莱坞传统套路的外衣,所有的画面镜头,都仿似是在向某些俗套打卡致敬——除了起初略嫌浮夸的歌舞,以及淡入、淡出、圆洞切换等效果之外,剧情部分也是如此:怀揣演员梦的女孩在咖啡店打工,生活得忙碌而狼狈,艳羡地看着窗外一身华服的女明星乘着马车与男伴相携离去。
“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她那样就好了。
” 在漫长人生的开端,大抵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
然而冥冥之中消长有定,在得偿所愿的过程中,总是要消磨掉一些手头原有的财富。
因此,这世上总有那么两个自己,站在岁月的两端,互相羡慕着彼此。
二、俗套的爱情 落魄的追梦少女一次次与不得志的音乐家偶遇,两人彼此心动而又口是心非地掩饰调情:她欣赏他的琴声,却恰逢他被解雇心情不好,话还没说完就被他一撞而丢下;再度相逢的晚宴上,他们又以找不到车为借口,并肩漫步于漫漫良宵。
一面声称着各自不是彼此喜欢的类型,一面又找尽借口,与对方多消磨一点时光——两个人在轨道交合的最初,口口声声的傲慢嫌弃,原来只是一种试探。
剧情是俗套的:相恋,同居,总是排错时间错过彼此的约会,一次次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郁郁不得志,争吵,冷战,和解。
渴望成为演员的女主角,总是在认真试镜的时候被打断和无视。
毕生挚爱爵士乐的男主角,被人告知,只有与时俱进地把音乐做成流行曲风,他才能有生存的土壤。
男主角在酒吧遇到以前一起做音乐,却因背离初衷、功成名就而被他看不起的老友,被拉入对方的乐队成为键盘手,去做人人喜爱的流行乐。
他因此也开始名利双收,逐渐积累下开爵士酒吧的资本,却也逐渐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
许多人不理解,女主角为何在感恩节与男主角争吵。
甚至有人像那一刻的男主角一样,认为女主角是由于自己不得志,所以才在步步高升的男主角面前感到心理不平衡。
真是毫无情趣的小人之心啊。
从前的女主角向来不喜欢爵士乐,是因为男主角的执着,才培养了她对爵士的热爱。
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能够替他守护他的本心。
所以,即便台下有千千万万的观众捧场喝彩,却只有女主角能听到他的心声。
眼下的状况,或许能让他想要的一切来得更容易些,但这决不是他内心情愿去做的事业。
她向他提出担忧,却得不到理解,反而被锋利的言语所伤。
此时烤箱里的食物也应景地开始捣乱。
于是在一片狼狈下,她起身决然而去。
他那么忙,忙到连她苦心创作的独幕剧都忘记去捧场。
当灯光亮起,她看到台下的寥寥几个观众,心中的梦想与爱情,终于在同一刻蒙上了寒霜。
这部电影叫做La La Land,在英语常用语中取义“一种梦境般的、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
同时LA又是好莱坞所在城市洛杉矶的缩写,这片名便是绝妙的双关。
这部片想讲的从来都是梦想与人生,爱情只不过是它的叙述载体罢了。
三、梦想的孤勇 所以,梦想到底是什么?
这部片告诉我们,梦想就是隐隐作痛的心,梦想就是我们为了拨云见日而不断为自己制造的那些小混乱,梦想就是漫长人生当中的那一点点绚烂的疯狂。
这部片告诉我们,梦想就是在寒冷的冬天,赤着脚纵身一跃,一头扎进冰冷的塞纳河——尽管接下来要缠绵病榻,甚至永生难以痊愈,但假使能够重来,我们都会选择再跳下去一次。
当片中男女主角的关系眼看着无法挽回,一个突如其来的机遇又改变了一切。
此时的女主角已然在一次次的挫败中决定放弃梦想,男主角却在此时接到女主角的试镜通知,旋即夙夜驱车来到内华达州女主角的家门口,在室外长摁喇叭引起邻里公愤,这才用激将法将她拖去试镜。
他的爵士梦,她的演员梦,在星光熠熠的、偌大的洛杉矶,在无数个辉煌的好莱坞宏愿当中,都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
可是唯有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彼此身上的光芒,并且不断为那道光芒开凿出一条通往世人视野里的渠道。
所谓“对的人”,不是单纯去无条件包容你的一切,而是能用一双慧眼,看到你深藏在砂砾土壤当中的耀目金光——就如同在大理石中看到天使于是不断雕刻的米开朗基罗。
所谓“好的爱情”,也不仅仅是彼此取暖陪伴,更是彼此成全。
临近结尾,两人再度并肩坐在格里菲斯天文台,遥望整个洛杉矶的繁华。
对于她的梦想成真,她用的词是假设性的“if”,而他用的词是斩钉截铁的“when”。
“我会永远爱你。
” “我也会永远爱你。
” 寻常的剧情里,这样的告白都是为了厮守终生。
而在此处,当两个人头一次在青天白日下眺望整座城市的景致,当无边无际的梦想与宏愿,终于和他们足下的土壤连通了轨道——他们对彼此说这句永远爱你,心中却是做好了道别的准备。
在故事的最后,幕布轮转,屏幕上打出一行“五年后”。
如同所有的好莱坞俗套一样,女主角终于得偿所愿,在梦想之都巴黎一圆演员梦,并且嫁了知情识趣的好丈夫,有了玉雪可爱的女儿。
她终于也踩着精致的高跟鞋,回到她曾经打工的咖啡店,端起人家新做好的咖啡,然后趾高气昂地坐上马车。
瞧,那个在咖啡店里艳羡地望着她的女孩,不就是当年的她自己么?
男主角也实现了梦想,开了一间和预想中一模一样的爵士酒吧,门口还是用的相恋时女主角为他设计的logo。
他做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身边是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人,而台下观众对他的欣赏也都是真心诚意。
豆瓣上有人评论:“结尾是好的,两人都有了各自可以拥有的最好的结局。
两人在追逐梦想中失去的只是爱情,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明明是梦想成真的结尾,却带着耐人寻味的悲剧感,这是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最见功力的地方。
”
四、偌大的江湖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向人推荐,人家问我,这部片是一个大团圆结局还是悲剧结尾。
我说,这很难去定义,你觉得《大话西游》是大团圆还是悲剧呢?
在开头一大半的篇幅中,我都认定这部电影撑死打四颗星。
导演对于影像与音乐的调度,以及用光影画面而非语言讲故事的功力,堪称神乎其技。
可是,略显尴尬浮夸的歌舞和处处俗套的剧情,都让我无法很好地入戏。
直到结尾的一段蒙太奇,让我在影院里刹那间泪下如雨。
画面回到那个男主角当琴师被解雇的平安夜,当女主角走上前去表达自己的赞赏,男主角没有负气离去,而是与她深情拥吻。
随后他们牵着手奔向未来,他们不曾错过彼此的每一场约会。
他不曾为了积累资本而丧失本心。
而在她的独幕剧上演时,台下高朋满座,他是当中鼓掌喝彩最热烈的那一个。
然后她通过试镜,他们携手飞往巴黎寻梦。
然后她嫁给他,在厨房里为他准备早餐。
她诞下可爱的儿子,让女佣在家照顾,夫妻二人开着车出来闲逛,来到一间不知名的爵士酒吧,看到另一个人在台上弹琴。
到底哪边的剧情是真实,哪边是臆想呢?
导演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
我soulmate曼仔是这样评论:“如果说此前的分开只是一种概念,而分开五年后的重逢,却吊诡地让你意识到,不在一起了,分开了,是怎样具体而微的事实,是从此丧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没有可能成为我孩子的父亲,是我们便只有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缘分。
” 在我看来,这段蒙太奇在叙述的,确然是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但运气这东西总是守恒的,此消彼长,不可能事事圆满。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种可能性,还不如说这是一种存在于平行时空里的美好希冀。
好比《大话西游》结尾处,站在城楼上的夕阳武士和他的恋人——他卸下了强硬的伪装,跟她说“我一世都不会走”,可另一个他,扛着棍子走在漫漫黄沙中的背影,却落寞得像条狗。
这部片的剧情设定,其实让我想到ATV经典剧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天赋极高的姚小蝶幸运地成为丽花皇宫夜总会的台柱,随后一跃成为歌后,而同样才华横溢的萨克斯风乐手沈家豪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他们明明是相爱且登对的,可彼此的脚步总是不一致。
这江湖太大,其实我们不需要任何天灾人祸来阻拦,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走散了。
那部剧集的开头与结尾,都是讲姚小蝶回到曾经无限繁华的丽花皇宫,凝望着过去人声鼎沸的化妆室和舞台,内心悠然泛起涟漪。
即便直到结尾时,沈家豪也没有再回到她身边,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五、当下的永远 日本茶道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一得永得”。
说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做过一回稀奇的事情,往后回忆起来,便会把这一次当做永远。
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消弭的一刻,就算发誓相守一生,也总会有个先后离场。
万事万物都免不了化作尘土,而我们手中唯一不可夺走的财富,也只不过是“回忆”二字罢了。
《La La Land》主要剧情的时间跨度,只不过是短暂的一年四季。
从互相吸引到彼此成全,从一无所有到梦想成真——有时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瞬间。
深刻的回忆便如同浓烈的酒精,而往后的人生便像是清澈的水,将一切稀释酝酿成合宜适度的香醇。
跟我一起看《La La Land》的朋友跟我说,觉得这部影片的结局是明朗的,两个人放手彼此成全,重逢时会心一笑便足够,若是再多迈出一步,都失去那个韵味。
诚然如此。
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相恋时,曾引用三国时曹植的一段话,道是:“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其实只要当时当刻能够心满意足,即便日后相忘于江湖,又有什么好遗憾的?
一年两年的陪伴,与四十年六十年的相守,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应当相信,在这世上,总会有那么一个La La Land,总会有那么一个平行时空——在那里,所有的好事都会实现。
例如梦想成真。
例如,永不分离。
微信订阅号:misslintanxi
极地晴天抹茶馆之茶语一句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 本片男女主(Of course not! - 看完没好气的本熊)没错,我就是来吐槽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大包大揽横扫全球各个电影节各个奖项的特别著名的《La La Land》,国内片名《爱乐之城》,香港片名《星声梦里人》,台湾片名《乐来越爱你》(一定要让港澳台三地的可爱观众都知道这部片子有多烂)!
内神马,说到底这个片儿到底骗到了多少眼球及奖项呢?
来,带你xx带你飞:到目前为止一共获得了217项提名里的147项!
于是你马上可以去炫耀你是专家了!
然而(转折再生硬也要咬牙转啊),书袋掉完了,二话不说,先上本熊刚看完时在圈里的短评,一言以蔽之:“无法理解这片为啥横扫各个奖项:立意肤浅,情节虚假,老梗用烂,一言不合就唱歌,7月两地就分手,最后还来yy遗憾加潜规则,都是套路!
看了后悔一年,奥斯卡啊啊啊啊!
”—— 智商和情商均受到一万点伤害的 熊所以通过最后这四个啊啊啊啊字,你体会到一个资深影迷对于本届奥斯卡如此误导浪费了无数心地善良心存良知的人们每人华丽丽128分钟的无限恶意了吗?!
好了,下面开始正经地数落数落本片到底有多差【认真脸】!
本片有三大卖点:1. 梦想,2. 爱情, 3. 音乐。
下面(毒舌)娓娓道来:1. 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林奕华说:“此片是给loser看的励志片。
”简直不能同意更多啊!
女主从小就在阿姨的带领下“不务正业”,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老电影,台词倒背如流,也觉得自己想要成为嘉宝一样的大明星。
她在摄影场的咖啡馆里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只为了更接近她的梦想一些。
好吧,这都ok。
然而一开始那个女明星进来,只给背影和周围群众的张大嘴巴惊讶万分的艳羡表情,以及坚持要自己给钱买咖啡(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我就无语了,我已经提前太早看到了导演要在最后女主也出名以后给安排一个一模一样如假包换的镜头,专门照背影的曼妙曲线。
come on,这是电影棚里的咖啡店,有几种可能:1,明星牌子很大,每天都是要助理来买咖啡,所以人民群众平时在这里一般见不到她,那今天她为啥让助理在门外自己进来呢,纯炫耀新裙子新高跟鞋?
2,如果明星们每天都来,在这里喝咖啡的人民群众早该习以为常了吧,会那么惊讶那么嗨吗。
从这个镜头开始,就注定了本片就是一部因为不合时宜的过分渲染而让观众时时出戏的悲剧!
她新晋男友(男主)拼了命劝她说你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啊亲,试镜没人要?
没关系,自己写剧本啊!
你小的时候不是写过一部获了奖的剧本吗?
在如此的坚决教唆下,女主毅然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写剧本,准备自掏腰包演出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这都ok,哪部梦想电影里没有狗血呢?
然而这部也太出格了。。。
男主你都没有认真看过女主演戏,你确定她有出名有当演员的天赋吗?
世界上想当演员的人太多了,真正有多少人是才华横溢的呢?
就在女主经受着精神和经济的折磨的时候,男主自己去参加了一个原来最看不上的同学组织的流行乐团,他毅然放弃了自己要开一个纯粹的爵士乐俱乐部的梦想,去当了一个站在舞台上似笑非笑的键盘手。
这种选择,说是为了名声,为了金钱,为了台下女生的尖叫,为了成功,为了虚荣,都算了。
然而他在很久没回家之后终于出现,面对女主认真的“你的梦想呢”的质问,说,我这么委屈就全,全是为了你啊!
矮马,一口盐汽水!
这就是把人骗上不归路,自己跑了去出名,回过头还得瑟说,亲,我是为了你好啊!
但没有关系,本片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为了情节,可以不惜一切,毫无逻辑,大肆渲染!
女主自己的戏在落寞中草草收场,而男主并没有如约到场,如此悲惨,如此凄凉。
然而为了情节需要,非说那天有一个知名大导演默默地坐在观众寥寥的到现场,从头到尾耐心地看完了她的演出,而且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然后现场还不找她,非要过了恩天再通知男主,要男主去告诉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试镜,你一定要来哦亲,这是改变你未来命运的邀请哦亲。
如果她演的这么好,为什么连一个戏里的镜头或片段都没给,观众实在按捺不住,想要知道为什么女主运气可以突然这么好啊啊啊啊。
2. 爱情还是要有,万一寂寞了呢?
女主在跟男主大吵一架以后,默默地离开了,回家疗伤。
男主在接到大导演电话以后,默默地驱车恩万里来到了女主的家乡。
女主说,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男主说,你说过你家对面是图书馆。。。
我又晕了,对面是图书馆的房子多了去了好吗。
一个城市里就有恩个图书馆啊啊啊啊。。。
按你胃,女主被男主说服,又鼓起勇气回去参加试镜。
果不其然,她通过突然地傻傻地唱很蹩脚的歌,毫无悬念地得到了此角色。
那么问题来了,此片要去巴黎拍摄7个月,男主又要留在美国参加乐队的没完没了的巡演。
肿么办呢?
只好分手!
俩人坐在相恋时的老地方,如此浪漫,可以看见洛杉矶整个城的夜景的公园长椅上,泪眼涟涟地说,我们分手吧。
然而我又晕了,明明他们俩此时还是很相爱啊?
戏已至此,情到深处,女主已经在男主的鼓励和帮助下真正地要开始自己的梦想了,这样不应该是俩人越爱越深的重点段落吗?
为什么分手?
1.因为要两地7个月太久了,常人无法忍受(那么我没有任何评论了);2. 因为之前大吵了一架,互相伤害到无法愈合(小情侣吵架再正常不过了啊);3. 因为女主新人生要开始了,不能带着男主这样的感情包袱(我实在想不出别的了,你也看出来了)。。。
最后,如所有观众所心知肚明一早知道要怎么演的一样,女主大红大紫以后,默默地嫁给了第一部戏的大导演,住进了比华利山的豪宅,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两人住在同一个城市,却从未遇见。
甚至是男主追求梦想终于开张的俱乐部,完全照搬女主当年建议的名字和图标而且出了名,同城终于有了一个如此高格调的女主号称因为男主爱上的爵士乐的聚会地方,女主竟然毫不知情。。。
我再次华丽晕倒,如果这是发生在200年以前,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推特没有脸书没有发生了什么,男女主联络感情主要靠信件和见面,那还算说的过去,女主去了巴黎,虽然二人爱意浓浓,但是遥远的距离使他们从此失联,多年后才能凭缘分偶遇。
come on,这是信息时代了!
而且导演啊你安排他俩最后也算是爱意浓浓地和平分手,至于删号码拉黑不联系吗?
她收不到他的消息吗?
她回国以后再没有找过他吗,他也没找过她叙叙旧吗?
即使是联系旧友,分享一下梦想的喜悦?
特别是那个帮助你实现梦想的人啊!
导演啊你非要安排他们春夏秋冬爱满全城的那么浪漫,然后怎么一下就拉黑失联,形同路人。
分手的时候说的也是含情脉脉地"亲,我会永远爱你”,这样重要的一个人就无缘无故地彻彻底底地在生活里消失了?!
这都算了,导演你为了安排久别重逢简直费尽了心机。
男主看到了女主到场,马上屁颠屁颠地自弹一曲相恋曲目,然后用长达五分钟的各种飞天跳舞神马的镜头开始yy如果自己和女主在一起,生活将是多么滴幸福巴拉巴拉巴拉。
好么,说你是loser,你就喘啊!
那么那么爱,就去追啊!
光自己在那儿yy有神马用,而且这么些年都在干啥。。。
你难道不懂以你这种渲染出来的情感基础,秒杀大导演啊。。。
所以苦苦思考原因无果,我才万般无奈在短评里写到了潜规则,你懂的。
最关键女主听了也是眼含热泪,立马受不了了拉着云里雾里毫不知情的老公要走。
come on!
既然这么爱,我早就说了你俩没有分手的基础,硬分了就算了,可以复合啊!
人生里全是套路,没有真情,这么委屈自己,真的好吗。
名义婚姻和真正爱情摆在眼前,女主还是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傻老公,放弃了帅的不要不要的真爱,这到底是为神马。
放弃就算了,还非要留下一个勾人的眼神儿给可怜的男主,你咋不上天啊!
3. 音乐还是要有,万一入戏了呢?
本片音乐每次一出现,就无比出戏。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部好的音乐剧,音乐是和电影里配合得天衣无缝的,神来之笔,万分自然,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情感的重要作用,美到无可替代。
这部戏就完全相反。
好不容易看进去了一下下,男主女主华丽丽地突然开始在任何不适合的场景唱起歌跳起舞来,简直让人瞬间出戏!
爱情开始在堵车的高速路上,车主司机大合唱,那叫一个热闹的全世界人民联欢,洛杉矶春晚开场歌舞啊!
然后在夜色朦胧的小山坡上,明明没有任何火花,男女主非要热情高歌,尽情共舞(就是海报的招牌动作),跳完了又继续说话,那叫一个尴尬症!
后面还有上面提到的,女主在试镜时突然开始凄惨地唱歌,我真的不知道她为何被选中,她真的有前面的试镜导演提到的,表演用力过猛的问题(参见《华尔街之狼》里的小李子)。
最后男主尽情yy和女主幸福生活的时候,还要义无反顾地毁了本片唯一一首还过得去的主题曲《City of stars》,至此,我是彻彻底底晕倒了,一个大写的服字送给你,亲爱的导演。
此片竟然!
超越了《泰坦尼克》当年勇夺13项奥斯卡提名的记录,成为史上提名第一片,我真是无法理解。
评审们啊,你们是没有看过好的音乐轻喜剧剧情片吗。
远的不说,近的2013年的《Begin Again》(从音乐再开始)真的比这一部强了不知道几条街好吧。。。
(影评请点击“阅读原文”)总之,我被彻底打败了,此片是我近些年看过的最烂影片,没有之一,包括今年国产贺岁烂片们。。。
此片的烂梗还包括但不限于:在电影院里牵手加初吻,在天文馆里看星星,女主逃掉无聊应酬去赴约,等等烂俗情节。
敬请注意不要随意模仿,这是要吃大亏的,模仿也要走点儿心啊,真不是我说你。
最后好心好意温馨提醒一句,此片非常有心机地选择情人节当日在国内上映,这是图嘛昭然若揭。
情侣们,男盆友们,女盆友们,准男盆友们,准女盆友们,在此郑重奉劝你们不要拿自己的感情开玩笑,千万不要约会去看此片!
为神马?
这不是太明显了吗?!
你是真爱吗?
当然是!
对不起,本片的结局是:真爱给我让位,潜规则上位!
你是潜规则吗?
好吧,你去看吧!
—— 森森苦于吐槽和毒舌功力不够的 熊【2017奥斯卡系列】即将陆续推出多篇精彩好文,不容错过!
喜欢文章的友可以关注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极地晴天抹茶馆”(polar_matcha_house)
有个打五星的豆油说,打低分的人没有爱过。我想了又想,属实没有被打动,这不就是一个爱情被现实干掉,到最后也没成的故事?歌舞啥的,那都是表现形式为剧情服务的。三星也不知道算不算低分,就这吧。
3.5 如果不是结尾稍微救回来一点,故事写得真得不是太过关,歌舞还魂黄金时代有点太高看了,形似还是有的,主要碍于两位主演都不是专业人士。高司令的角色完全不需要演技,只用负责换不同颜色的西装耍帅就好了。情怀感动爱情我是一概没看到。
无感
#用光了九叔的25cents买票#演员肢体僵硬唱跳不好台词dream什么followgiveup的可以再写的烂一点讲太多太直白了没任何美感,所有人的价值观看起来都非黑即白天文台里两个人升到星星的画面真是好难看啊五毛钱的特效剧情cliche不要紧但是其中的细腻情感全被抹灭了反观法国同样cliche的艺术家是有多细腻
我們都追到了夢,只是夢裏沒有彼此。
我终于get√到了高司令的魅力了!确实可以!电影不如想象中的出色,但最后二十分钟起完完全全展现了电影的魅力,电影是用画面展现的艺术,每一帧画面的选择每一段蒙太奇的表达,都可能带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跟影片主旨是相辉映的),这是部优美动人的爱情电影,也是一封向电影艺术表白的情书
无论剧情还是歌舞,都毫无可取之处,不知道你们在嗨什么
导演用浪漫主义外观来包裹了一个现实主义平庸故事。抛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镜头调度不夸;肯定演技,但选角有问题;乔司令好一些但不复古,艾玛石不耐看唱得也不好(换海瑟薇大概会好很多);片子很有奥斯卡相,又是唱给电影人的小情书,评价普遍过誉!
全片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反而是他们乐队演出的那段。。。。。。我大概就是那种被高司令鄙视的人吧。
像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会拍的电影。我像一条警犬,会闻到一切伪文青的恶臭
记得吗,结尾处米娅和她老公本来约了友人一起吃晚饭,不想路上塞车无法赴约,于是决定就近吃饭,当两人吃完,米娅走到停在路边的车旁准备拉开车门上车,是她老公最先被地下传来的音乐声吸引,他便拉她去一探究竟,他迫不及待在里面扫了一圈然后有点兴奋地对米娅说这家店很不错。导演用简单的几笔勾勒了米娅老公的形象,对生活有热情,对音乐有品味,愿意倾听他人建议等。所以我愿意相信这是一部有美好结局的电影。
公路阻街,兼職馬虎,見異思遷,出言不遜,別人演出時,面可黑幕可擋,自己演出就是例外。沒錢要被妳數落,有錢又要被質疑,去巡迴又怨聚少,有驚喜又要離開,人家當年被炒同妳三唔識七才撞妳一把,今日妳懷才不遇就幾親都睬你都有味。夢想愛情和現實之間沒有對立,和世界對立的只是妳而已。
我又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
不伦不类(但是弹钢琴的高司令还是很养眼的
大概期待太高了,观影中有种就这?就这?就这?的感觉。这大概是我看过歌舞最差的歌舞片了吧,更别提套路的剧情了。(石头得了影后以后减一星,这片子的演技也能的影后?心疼于佩尔)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十年前一部恋恋笔记本,十年后一部爱乐之城。说的都是错失的梦想和爱情,演的都是浪漫的不着调男文青和性格张扬又复古风格的美国小妞。今夜愿你们都与爱人共舞,永浴浩瀚星河。
谁要跟我说喜欢拉拉蓝,我真的会默默把对方拉入无品味名单中
竟然一點都不覺得感動也不覺得好看why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即使没有万难,我们也不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