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共鸣。
父子关系的紧张,再见时的儿子已经丧失了大量记忆,为了唤起儿子的记忆,更是为了自我救赎。
父亲通过音乐找回往昔的回忆。
而父亲对儿子早间生活的重新了解,让他渐渐理解了儿子。
并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沟通,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式,但是父子关系的不对等往往让沟通成了问题。
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这种角色的不对等慢慢发生转变的时候,冲突就出现了。
我不大懂音乐,我不大分得清摇滚乡村及R&B,我连The beatles 里面到底是哪几个成员也不清楚,我不知道谁是Bob dylan,或许我有听过他们脍炙人口的歌,但我真的没有认真地去区分他们,但是看着=这部music never stopped 我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American pie中提到Lennon read a book of marx,如果The music never stopped 说的是最后的嬉皮,那么American pie一定是歌唱最后的摇滚的挽歌。
如果按时间顺序American pie 实在The music never stopped 之前。
而American pie一首歌足以唱出这部电影。
这里又足见音乐的伟大之处,本片是一部真实的故事,不知道音乐是不是真的可以唤起人类尘封的记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虽不是爱音乐致死,但是有时候一两首轻快地歌确实会让我心情愉快,而这让我更加感动的除音乐的魅力之外,还是父爱的伟大,以前Henry只会问我你知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吗?
我们那时候的歌总是清新的爱情最后男孩和女孩在一起了,,一个听着50年代老歌正派父亲要重新接受唱在嘴边的Making love 和God damn。
我更多的是被这种父爱所打动。
最后冠心病父亲和脑瘤儿子一起听了The grateful dead 的演唱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支乐队,反对战争反对杀戮,但是父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慢慢长夜双方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像这样晚睡是什么时候了“it was the best night ever”,这是Henry在失去儿子20年后终于又找回了儿子,他熟记每一句歌词因为这样他才能和他交流,这样才能让他back to life,这是音乐的力量,Gabriel的惊人的速度在康复,父子之前的感情也在不断增进。
The grateful dead 难道唱的Back to life 吗?
在看《音乐永不停止》,还没有看完,我不知道它的结局会怎样,但它此时给我了回忆,所以我停了下来。
也许有时一部影片最大的收获,就是将你的思绪引领向某处,然后在那里无论痛苦还是欢乐,都蒙着轻薄的细雾,带着记忆或梦中神秘的美好和淡淡的烟草味道。
Gabriel在父亲将自己的房间摔乱后,彻底的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家。
记得那时父亲摔坏我的唱片时,我第一次感觉呼吸急促到无法再进行下一次的呼吸,身体突然软榻下来想要倒下去,然后我哭着坐到地上,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如此的激动。
我不能说我的音乐对我有如Gabriel重要,没有,它们还不是我的生命,但它们代表了我本人,就像Gabriel的音乐就代表他本人一样,所以为什么最亲爱的人无法去理解呢,我也不明白。
因为至今我还没找到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喜爱和追求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真的很难去理解吗?
Gabriel离开了,我也离开了,唯一不同的是他最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但我走了回来,现在在一天天强大,一天天实现我一直梦想的东西,达到我心里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
就像10年前就已疑问的一样,我的梦是什么?
音乐吗?
自由吗?
爱吗?还是别的呢?
也许这真的是需要时间去寻找的,就像在森林这头的孩子要穿过未知的森林回到他温暖的家一样,路上会遇到什么呢?
会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生长着食肉为生的花儿;还是在没有阳光就会将叶子全部卷曲成筒而发出刷刷声的树木?
是全是巧克力的房子;还是长着5只眼睛的怪羊,用无法判别其心情的呆滞眼神直直的勾住你。
还是会到一个用一条线分割开白天和黑夜的城市,还是一个出生是老人而死亡时成为婴儿的地方?
带着胆怯,兴奋,期望和些许恐惧的回家的路上,你害怕了吗?
还是越来越勇敢和快乐了呢?
你的梦,找到了吗?
我,找到了········在父亲拿着Gabriel热爱的音乐与他交谈的时候,Gabriel说了一句话:“它对我说话了。
”他的音乐在对他说话!
就是这一句!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真正的梦呢?
是那些能与我们说话的东西,它们可以理解我们,就像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它们一样的自然!
你看见平时看不见得东西了,你被打开了,就像心中最深处被抚摸了,被爱着了,被填满了·····这才是梦····Gabriel:“所以你只是经历这段旅程,每天都有不同的冒险,知道吗?
旅程就是终点。
”旅程就是终点,每一天都是冒险,每一天都积极的乐观的善良的开朗的宽容的感恩的渡过,每一天都充实着,每一天都是终点,旅程就是终点,管它最后到底能得到什么,我去努力了,我不后悔每一天,就算下一秒钟就是死亡也都毫不畏惧了!
Gabriel回家时,当他与父亲完全和解了并且成为最知心的朋友后,当父亲在医院的病房里也打着电话拿到因为他的原因而使儿子没有完全的心愿的演唱会门票时!
这就是我要的家的样子,就是我一定会让我的家成为的样子!
无论付出多少,一定要让我的家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我的孩子是世上最被理解的孩子,他们的梦想都是最伟大的梦想!
一定一定!
剧中父子二人穿嘻哈风格听演唱会,一边听一边唱的表演真是感人至深。
父亲为了和儿子沟通,听过所有的儿子喜欢的歌,歌词都背下来。
演唱会上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看儿子的眼神都变得宠溺。
只是可惜后来父亲走的太突然。
不过这也说明了,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吧。
二十年前父亲失望赶走儿子其实可以理解,玩音乐可以,但是不要加上政治因素,不要被人利用。
父亲大地都是如此吧。
总之推荐,一部难得的温情治愈片。
《音乐永不停歇》一部有关亲情,有关青春,有关缅怀摇滚音乐的电影,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淡淡的,缓缓的节奏,不经意间还会狠戳你一下,这种打着亲情路线的电影,总是容易触动心弦。
生老病死皆自然,悲欢离合是人生,随着年轮的增长,老一辈的亲人渐渐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可以做什么?
尽管我们无法延长他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珍惜,“常回家看看”尽管这不难做到,可是这些恰好是我们最容易遗忘的,而一旦遗忘了,最后只能缅怀。
无论是我们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我们总以为时间还有很多很多,可是人生总是有始料不及,当你以为还有很多时间的时候,某些人和事却转瞬消失,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影片中父与子同是音乐爱好者,只是音乐品味不同,由于政见也不同,儿子却离家而去,隔阂,这一隔便隔了近20年。
当发现肿瘤已经彻底破坏了儿子的大脑,已经失去了创作新的记忆的能力,记忆永远停留在1968年。
为了重新走进儿子的世界,父亲邀请研究脑瘤与音乐的专家来治疗儿子的病情,摇滚乐对60多岁的父亲来说简直不能接受,但为了与儿子的沟通,他开始研究起60年代的所有摇滚乐团。
把儿子喜欢的乐队的每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烂熟于心,和儿子去看乐队的演唱会, 看着他们两父子一夜狂欢,父亲脸带微笑,背影从长长的走廊渐行渐远,直至屏幕变暗,我一下子被触动了。
电影里他父亲的葬礼上,播放着他最喜欢的乐队的一首歌曲《It's Touch of Grey 》,令人感动的是,这首歌让他终于可以制造新的记忆,忆起不久前父亲与他一起观看演出的那疯狂一夜,听着音乐,他哭了。
那音乐刻录着的不单是他的记忆,仿佛每一个旋律都挂满父爱的音符,深深的刻在他的脑叶里,之前的能记住的都只是与父亲的隔阂,不理解,而从那一刻始,终于释怀,终于谅解,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每每听到这一首歌曲,都会让他缅怀那一段美好时光。
音乐是神奇的,音乐永不会停止,爱也永不会停止,电影中似乎是音乐将父与子重新拉近,而我以为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那是爱,那父爱拉近了他们。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终究也没有按照父母期望那样?
而现在身为人母了,看着自己的儿女渐渐长大而变得有主见,在价值观不时产生碰撞时,是争执?
还是妥协?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或许身处某些隔阂中,要懂得释怀,懂得谅解,学会更多的包容。
值得一看的电影. 尽管我不是摇滚迷,但我以为影片中的音乐,也很不错,你会听出一种自由、奔放、狂野而自信的青春,你甚至闻到那老旧老旧的黑胶片味道。
不懂为什么这么高分!!!
一听到音乐就回到正常状态这设置玄乎幻乎但又没从这与众不同的地方衍生出特别、新意的地方吵个架离家出走20年,见面时,父母亲也没有表现太多的情感父爱表现得一点也不深刻,吵架儿子走了20年,再见还像略有点嫌弃,之后慢慢为与儿子交流而说那风格的音乐,但还没多少感触时,他爸就死了!!!
反正没太多感觉,反而觉得这种弱化了亲情分别20年,动不动离家出走的点会影响到看的人!!!
能影响人的点,都是不好的!
B站解说视频: 爸爸和儿子一起追星是种怎样的体验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48737/https://www.imdb.com/title/tt1613062/soundtrack?ref_=tt_trv_snd原声专辑并未完全收录,下面的清单是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歌曲,电影中出现顺序排列; 曲目排列按影片中出场顺序,每段第一行为歌曲标题,其余为歌曲的详细信息,包括词曲作者、演唱者、出版者。
*网易云音乐歌单 “《音乐永不停歇》完整原声(35首)” 是根据此清单整理的。
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446056430&userid=130199520
以下为B站解说视频的文案,强烈建议直接观看视频,单独阅读文案可能引发各种尴尬及不适!
本片改编自著名脑神经学家,奥利佛·萨克斯的真实案例《最后的嬉皮 The Last Hippie》。
影片开始,一个老头枯坐在家里,听着收音机。
电话一个劲响着,刚进门的老婆叫唤他去接电话,然而老头甚至连她的呼喊也没听到。
接了电话的老婆激动得热泪盈眶,夫妇二人赶到打来电话的医院。
儿子躺在病床上,形容枯槁,两眼失神。
原来老夫妇的儿子已经离家出走二十年,好消息是如今被找到送回,坏消息是儿子当了很久的流浪汉,而在此期间,脑袋里长了个巨大的瘤,虽然是良性的可以手术切除,但是谁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遗症。
手术结束,医生发现儿子的长期记忆停在很久前的一个点,这之后的长期记忆都没了,如今的他也只有短期记忆,还有一些行为认知上的小障碍,一句话,儿子变成了《海底总动员 Finding Nemo (2003)》里的多瑞,转过头就能把之前的事情全忘记了。
老夫妇开始照顾术后的多瑞,看着眼前这个执拗的大孩子,爸爸很快失去了耐心。
多瑞小时候,乖巧地和爸爸讨论着歌曲;圣诞节收到一支小号的欣喜若狂……一幕幕回想在爸爸的脑海,对比眼前,真是无比地揪心和丧气。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不景气,爸爸还被服务了30年的公司给提前劝退休了。
既不想去医院,也没法去公司的爸爸,只是了无生趣地躺在床上。
医院的护士给多瑞听了自己儿子喜欢听的流行乐,没想到半夜三更的,多瑞就用小号演奏起来了,用的正是放在病房的儿时圣诞礼物。
妈妈似乎是意识到了多瑞一定能好转,她毅然决然地杀到了辞退爸爸的公司,用无可辩驳地自信生生争取到了一个秘书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极为不易,要知道妈妈自打嫁人后就从来没工作过,好在爸爸在这家公司干了30年,只请过2天假:一天是母亲去世,一天是儿子出生。
虽说这片子唱主角的是爸爸,但是我忍不住先为妈妈大声喝彩,有礼有节,下得厨房,上得厅堂。
于是乎,妈妈要去上班,照顾多瑞就落到了不情不愿的爸爸头上。
爸爸郑重其事在儿子的病房贴了张便签:爸爸每天10点会来!
受儿子听了歌以后能吹小号的启发,爸爸神来之笔:找到了大学里研究音乐和大脑关系的教授来帮助恢复。
经过不懈的尝试,教授发现只要放对了歌:比如The Beatles的All You Need Is Love(此歌的前奏用了法国国歌马赛曲,而此前教授发现马赛曲只能让多瑞兴奋7秒,百思不得其解……),多瑞就像按了启动按钮的引擎——滔滔不绝到停不下来。
教授兴奋地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夫妇俩,只要放19641970年的歌,就能让多瑞的大脑运转起来。
但是爸爸表示不服。
教授只能邀请夫妇俩隔窗观摩她如何“点亮”多瑞:这次教授用了多瑞的最爱——感恩致死乐队的歌曲。
隔着窗的一家子都回忆起了家庭分裂的那晚:儿子邀请父母去学校观看自己乐队的演出,一开始一切都很好,父母微笑着观看儿子的黑羊乐队在台上表演。
然而这次演出其实是为了反战的目的举行的,台上的小伙子们在演出高潮的时候烧了一面国旗。
保守的爸爸狂怒,回到家把儿子房间里的海报统统撕掉,唱片扔了一地。
并对着多瑞破口大骂,你的名字是用我战死(二战)的哥哥的名字命名的,他用他的生命捍卫了国旗,而如今你竟然烧掉了他至死捍卫的东西。
儿子不甘示弱,为了这场该死的战争(越战)送命的又不是你的朋友,随即愤而离家。
20年了,爸爸依然余怒未消,禁止教授再用这些垃圾音乐二次从他身边夺走自己的儿子,妈妈虽然保持着冷静,但是显然已经出离愤怒,对爸爸说,这也是我的儿;我不是对你生气,我是生自己的气,当年如果我多说两句,儿子也不至于离家出走,沦落成如今的模样。
接着妈妈说了至关紧要的几句话。
刚了20年的爸爸悔恨交加。
幡然醒悟的爸爸,把自己珍藏的唱片抱到唱片店,换了儿子喜欢的那些“很吵”的音乐。
并且非常认真地和儿子一起品评这些唱片,多瑞在这些音乐的帮助下,越来越鲜活起来,他清晰地记起了听到某首歌时妈妈做的菜,某首歌时他的好友接到了入伍的通知书……多瑞还给爸爸仔细去解释,歌词到底写的是什么意思。
虽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然而当你不去理解那代人的时候,你其实和他根本没有活在同一个世界。
事隔二十年,爸爸终于重新走进了多瑞的世界,在听歌的时候,爸爸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
多瑞也一点点好了起来,教授尝试着用节奏帮助他建立新的长期记忆,只要成功了,他就摆脱了多瑞的诅咒。
快乐的多瑞甚至开始向餐厅里工作的Celia示好,每次自我介绍以后(因为每次对多瑞而言都是初次见面),多瑞都会哼唱起Cecilia来套近乎,友好的Celia每次都乐不可支。
一次交谈中,多瑞告诉爸爸,自己当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听到感恩至死的演唱会,爸爸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心愿。
和儿子重修旧好的爸爸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但是冠心病发作把爸爸也送进了医院。
可就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爸爸依旧悄悄地电话到电台,凭借自己恶补的乐队知识,赢取了两张感恩至死的演唱会门票。
老爸兴奋至极,看得观众我都快心脏病发作。
多瑞回家过了圣诞节,爸爸不仅邀请了儿子当年的女友回来看望多瑞,还送出了演唱会的票子作为圣诞礼物,多瑞开心地就像个孩子……主治医生对演唱会的主意极为担心,一个冠心病人带着一个七秒记忆,去听吵得要死的“感恩至死”,这不就是作死吗。
可是爸爸感人肺腑的一席话征服了主治医生:我65岁了,我知道我怎么看都不像是感恩至死的歌迷,但是为了能走进儿子的世界,我甚至背下了乐队每首歌的歌词,我们需要这场演唱会(把儿子带回来)。
父子俩穿着狂热歌迷的T恤聆听了整场演唱会,结束了还意犹未尽地在车旁回味,俩人沉浸在共鸣中久久无法自拔:感恩至死是最棒的,他们不是在演奏谱子,他们制造气氛,他们能带你重温黄金岁月……深夜回到医院,爸爸深情拥抱了儿子,迈着大步,骄傲而又满足地走出了医院……下一幕,一身正装的妈妈,看着多瑞在病房里焦躁地找着什么,对前来的教授说,我不知道他要找什么,多瑞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隐隐感到什么重要的东西没了。
善解人意的教授对多瑞说。
泪奔,教授走之前,悄悄摘下了“爸爸每天10点会来!
”的便签。
葬礼上,竟然有个环节是播放爸爸生前最爱的歌曲,出乎所有人、尤其是多瑞的意料,播放的不是Till There Was You,那是爸爸结识妈妈的曲子,这个故事被爸爸讲了无数遍。
播放的是感恩至死的“一抹灰色”,多瑞终于想起了演唱会上(他终于有了新的长期记忆),爸爸穿得像个老嬉皮一样,和自己一起荒腔走板地高唱此歌的副词部分:我会挺过去、我会挺过去、我会挺过去、我会活下去……此时的多瑞,百感交集,哭得像个孩子。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的父母们。
也代表孩子,恳请父母们区分一个概念: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
片中的妈妈活得极为通透:喜欢,是把孩子改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爱,是无论孩子怎样,你都会包容他、呵护他,全力以赴支持他。
理解万岁!
泪流满面...看The Dead的晚上,父亲和儿子紧紧拥抱,互道Good Night,父亲离开,给了一个父亲走去门口的长长的镜头,我一直在担心,担心那个外形壮伟的背影会突然倒下来。
没有。
但我在那时突然意识到这个不同寻常的长镜头和之前用力的拥抱的意蕴。
那个背影是释然,没有遗憾,轻松,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他不会要死了吧。
”果然,下一个镜头便切换到穿着黑衣的母亲垂头抚摸白色的空空的床,一脸哀恸。
“Dad come every day at 10 a.m.”可是他cant come any more。
pro把父亲的贴纸撕下来,这个男人为儿子做过的一切都戛然而止。
发自心底地哭了好几次,真的感到心痛。
父子俩的分歧不仅仅是音乐和政治,是两个时代的分歧,父亲打仗的时候他是为自由,儿子经历的征兵却是另一回事。
后来顽固的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也理解和欣赏他爱的音乐,可儿子却再没机会走进父亲的内心,他给父亲的回馈是一段回忆,这是他现在能做的最棒的事。
讨论谁造成了这段悲剧已经没有意义,让人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意足以打破成见,是加布里永远年轻永远真挚和豁达,是永不停歇的音乐。
很美好又伤感的一部片子,开始略有沉闷,剧情和音乐一起展开后有意思了很多,虽然父子俩的矛盾和战争发生时候两代人的分歧有点俗套,也不是很懂亨利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发病去世是不是太为了伤感而伤感。
但是每一段音乐来引发那段回忆,这个感觉太棒!
除了父子母子亲情外,两段爱情都让人动容落泪。
直到今天才认真看完Music never stopped,台湾上映译名为最后的嬉皮,我迷恋the Beatles和Bob Dylan的时候我爸也满是不解。
关于故事本身没什么好吐槽的。
70年代的音乐特别是摇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包括了反战,宣传和平,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永不停息的希翼。
太喜欢六十年代那些歌儿了,干净又随性
投射在一个家庭的美国乡村音乐史...
编剧痕迹有点重
现在发现美国人拍好电影的一个诀窍就是使用60年代的音乐,它可以有效抵消美国式的拿腔拿调,显得有人情味。《阿甘正传》就是这样。而且最好多多提及感恩而死,管用。除本片外,再比如安东尼奥尼的《扎布里斯基角》。
一部小巧而精致的治愈系温情小品,一次净化人心的心灵之旅,感人的故事情节,撼人的情感演出,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好作品。音乐之力量和魅力舒缓地弥漫于整部影片中,当父亲对脑手术后失忆的儿子进行音乐治疗时,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激烈的情感冲击得热泪盈眶。★★★
感恩而死的歌迷 这么好的故事被拍成这样儿 太难过了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能让你回到那些年
看睡着了。失踪的嬉皮士儿子被父母找到,然而他因脑瘤导致记忆停留在60年代,故事主线肯定是暴躁父亲与儿子弥合关系的过程,如果剧本合格的话,还能带出创作者在自己立场下回望60年代的感觉,但这里是看不到的。剧本的问题是写人很空,比如儿子失踪这么多年是干了什么?这是他父母应该关注的,也是观众关注的,但电影没任何设计,不是说你非要写出来,但一个角色的厚度不就是这些过往的累积吗?包括父亲也是,他对儿子的爱好和三观全持否定,而改变的契机只是母亲情绪的爆发,接着是一组父亲听儿子喜欢的歌的镜头,只是拍演员在那儿听歌,这么苍白的手段怎么去表达角色内心的转变(全片演员演得还特敷衍)?儿子的角色也毫无魅力,看见姑娘知道搭讪,然后跟老爹就是各种冗长对话,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话的内容完全是没意义的琐事,他除了爱听歌还有什么?
1.60-70年代最棒的摇滚乐;2.你熟悉的每一首歌,记载着每一段开心的、悲伤的回忆和往事;3.即使你老无所依,还有音乐可以陪你;4.不要停止我的音乐,The grateful dead:苟且的活着;5.旅行并不是到达终点,而是再路上欣赏沿途的风景。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樸實無華的描述,才更覺得感人。
三星半
主旋律出翔
要不是因为儿子的病,老父亲怎么肯贴近儿子的内心,用心听他爱的歌,打破了两代人的代沟。
1080720
親情小品
喜欢男主被音乐唤醒神采奕奕的样子,还有他总不离口的那句do you know what song this is? 不过,不太喜欢故事中的说教与温情。
3.5
谢谢你懂我所爱的音乐..
歌曲真不错,父子之情也可刻画很到位。
美式怀旧温情。音乐爱好者的饭后小甜点。开头不错,从中间泄了气。最后再弄个戏剧化狗血的遗憾式结尾,也实在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