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的人生的血色——关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电影《许三观》这篇文的题目,来自电影中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场景。
为了防止有人因卖血过多而出现意外,医院工作人员要将卖血的人里面色苍白的剔除掉。
因为之前已经卖过几次血,许三观的脸色愈发苍白。
为了能再卖一次,许三观走出医院,自己抓紧路边的围栏,倒吊在那里,让脸恢复血色。
同样的场景,在原著中似乎并没有出现。
但是关于“抓紧”,余华的作品里也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因为过于频繁的卖血,许三观体力逐渐不支。
为了不让寒风夺走他体表最后的热量,他只好躲在墙角,紧紧攥住自己的衣领,不让冷风吹进身体。
这一幕,恰恰被路过的年轻人看到。
他们这样说:“看到他的手了吗?
把自己的衣领抓得这么紧,但是有人要用绳子勒死他、他拚命抓住绳子似的,是不是?
”(《许三观卖血记》)事实上,这句台词暗示的,似乎是“卖血”这一行为,在“许三观”的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于河正宇改编的电影作品,国内的观众普遍对他在“卖血”这一核心行为处理上的轻率表达了遗憾。
其实改编者将片名定为《许三观》,已经是对他的改编做了交代。
整部片子看下来,韩国人是用一个完整度更高,更平常的故事,来弥补镜头语言对虚无和荒诞的表达的无力。
电影《许三观》,呈现的更是一个家庭,在贫瘠多舛的年代,如何处理情感和物质的双重匮乏,让生活重回正轨的故事。
而《许三观卖血记》,讲的只是一个人的故事。
余华更擅长的是对个人人生轨迹的描摹。
当他把所有的叙事分量全部加诸在核心人物的身上之时,他的一切表达其实都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生命的起起落落得到呈现。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个人情绪”时常需要隐藏的文化环境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个体的际遇。
或许正因如此,无论是怎样的读者,都可以在他并不取巧的表达中找到“代入感”。
读《活着》,我们都是福贵,而读《许三观卖血记》,我们都在蒙受“血”的恩泽与磨难。
这样的特性,使得他的作品在影像化时,首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塑造这个核心人物。
多层次的展现一个人物考验了演员的功力,这也许是河正宇选择削弱了“许三观”作为主角的分量的原因。
原著的重头戏是许三观一路卖血救子,充满了仪式感和无力感。
但电影的重头戏则是一乐为徐小勇“叫魂”,体现的是一家人的情感煎熬与释放。
这样的改变甚至弱化了血作为文本里最重要的元素的地位,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一切情节的推动都与血有关。
这里的血,既是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也是抽象意义上的“血缘”。
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下,这样的元素是共同的,这也许是河正宇选择《许三观卖血记》这个并不容易处理成镜头语言的文本的原因。
只不过余华的作品里,“血缘”作为一个自利的存在,贯穿始终,才使得三观对一乐的接纳显得震撼人心。
而河正宇的改编,显然冲淡了这一层面的意义。
许三观变得“更容易”趋向善良。
这其实是在表达和理解上同时削弱了难度,也许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取舍所致。
更大的反差,也在结尾的处理中得到体现。
电影的时间跨度是缩短的,因而许三观并没有机会感慨“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一切都是阳光明媚,河智苑也一路“细腻红润”地走过了“饥饿年代”。
这倒无关文化背景,而是受众群体的“逆向选择”。
因而总体上说,河正宇的改编其实是让余华的文本更容易被更多人接纳。
少了点特立和倔强,多了一抹暖色。
倒吊的许三观用虚伪的血色换回了合家欢乐,也使得这部电影很适合在烟花满天之后终于趋于安静的正月初一凌晨来观看。
或许绝望之前,你还可以相信透支命运可以换来新的希望。
写于乙未年,正月初一
1.本土化改编的得失 • 成功之处:将许玉兰卖油条改为卖爆米花,卖血后吃炒肝改为吃血肠。
二两黄酒的省略也避免了可能的文化隔阂 • 争议之处:一乐身世的明确化(直接说明是何小勇的儿子)虽然强化了戏剧冲突,但削弱了原著中模糊处理带来的多重解读空间。
原著中一乐身世的悬念,反而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许三观超越血缘的父爱。
2.关键情节的改编与人物塑造 • 一乐主动喊爹:这一改编确实削弱了原著中一乐对许三观纯粹依赖的情感逻辑。
原著中一乐对许三观的依赖更多是基于长期的情感联结,而非血缘认知,电影中的改动让一乐的行为动机显得功利化,削弱了人物关系的纯粹性。
• 何芬芳片段的改动:原著中何芬芳的片段是许三观人性复杂性的重要体现,电影中许三观成功瞒住所有人的改编,确实让这一情节的存在意义变得模糊。
如果保留这一片段,或许可以更深刻地展现许三观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
• 何小勇的财富设定:电影中何小勇的富有与后续拒绝借钱的对比,确实削弱了原著中许三观与何小勇家庭之间更复杂的阶级矛盾。
原著中何小勇家庭的冷漠更多源于阶级差异,而非单纯的个人恩怨。
3.细节改编的合理性 • 卖血后恢复脸色的方式:电影中“头冲下让血涌上来”的改编虽然夸张,但符合视觉化表达的需要,比原著中“晒太阳”更具戏剧张力。
• 卖血晕倒后钱被捡走:这一改编确实增强了许三观的绝望感,但后续“钱够治病”的反转确实削弱了这一情节的冲击力。
如果保留这一情节,或许可以更深刻地展现许三观在绝境中的无力感。
4.经典片段的保留与呼应 • 许三观用嘴炒菜:这一片段的保留是电影对原著精神的重要传承,展现了许三观在困境中的乐观与智慧。
结局全家人去饭店吃饭并点想吃的菜,确实形成了巧妙的呼应,体现了许三观对家庭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
5.结局的改编与主题表达 • HE与悲剧的对比:原著的悲剧结局更深刻地展现了时代对个体的压迫,以及许三观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无奈。
电影的HE结局虽然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削弱了原著对时代悲剧的批判力度。
不过,这种改编也可以理解为对许三观精神的致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相信爱与希望的力量。
电影《许三观卖血记》的改编在本土化、视觉化表达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也牺牲了一些原著的深刻性。
关键情节的改动削弱了人物关系的纯粹性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而结局的HE处理则削弱了原著的悲剧力量。
然而,电影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神——许三观在苦难中对家庭的坚守与对爱的执着。
这种改编的得失,或许正是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在叙事上的差异所致。
晚上看了一部韩国片子《许三观》,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改编。
原著曾经翻过,余华的小说基本上都看过,他是国内少数几个写书很有特色的人,而且有不少的作品出来。
除了前两年的那个《兄弟》令人失望之外,其他的都相当有意思。
《许三观》的原著里面那个饥饿年代躺在床上用望梅止渴的方式应付没有钱买菜买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有展示。
韩国人的改编相当成功,把一个中国的小说,中国的饥荒和人性,完全融入到韩国社会之中,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除了许三观这个名字之外,其他的都本土化了。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小人物,作者似乎用一种极其残忍的客观视角描述了他的一生。
电影里面则有更加丰满的表现,比如他年轻是喜欢了一个姑娘,就去用卖血的钱请她吃饭,然后跟老丈人许老头说,您要把女儿嫁给我,你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嫁给另外一个,你的香火就断了。
另外你女儿现在的那个相好也不是什么好人。
于是老头答应了。
韩国是一个很男权的社会,女儿的婚事被父辈决定了。
那女儿去找她的相好,希望他娶她,可对方不愿意。
她就铁了心跟着许三观了。
第一次卖血,许三观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极为重要的交易,他娶了老婆。
这次卖血对于他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开启了他结婚生子的人生路程。
十多年之后,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老丈人也已经不在了。
他本来有三个儿子而生活幸福,却因为街坊的流言蜚语不得不烦躁甚至是极其痛苦,大家说他的大儿子不是他亲生的,而是他老婆之前那个相好的种。
许三观希望用血型来证明,大家错了。
可是现实让他无法振作起来,一乐的血型证明不是他儿子。
从此之后,他就消沉无比。
直到三个儿子和别人打架,一乐为了给两个弟弟出头,一块石头就把对方的头给磋了,对方家长找上门来索要医药费,家里没钱,就把他的家具什么的全部拖走。
他老婆去找之前那个男的理论,希望能从那里得到一些钱,可对方一毛不拔,还大打出手。
许三观没有其他的能力,只好第二次去卖血换回家具。
片子里面有很长一段细节描写讲述他知道结果后的郁闷,和对一乐的疏离。
但一乐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小孩,并没有因为养父的那种态度而改变他的情感。
小孩在这里是最无辜的一个,因为父辈的不慎而承受着苦难。
还好的是,片子展示了所谓的报应不爽,孩子的血缘父亲最后得了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
可一乐也有他同样的病,直接在路上晕倒。
许三观夫妇为了就小孩各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女人卖了肾,男的到处借钱借不到之后再次去卖血,一次只有三千块,医药费要三万块,他只好在不同的地方卖血,最后差点死掉,终于凑够了钱。
影片的结尾是一家人吃上了包子,给了一个看起来还比较好的结局。
在一个人伦社会里,情感的冲突无法避免,但超越的情感也存在着,并支撑着家庭。
许三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一个人,他甚至连他老婆说去杀了那个畜生的建议都不敢去做,而是一个人躺在桌子上流泪。
但他为了那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宁愿伤害自己。
也许是一种懦弱,也许是一种悲哀。
更多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的无奈。
底层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只能是默默承受。
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来证明了作为人,他活的尊严。
那些嘲笑他的人,在危难时刻一毛不拔,只是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的表现而已。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无聊的看客,都希望从对方生活中找的自己的乐趣所在。
但在嘲笑中生活的人却要有生活的勇气去面对,无论多么不公,无论多么委屈,都需要一力承担的精神。
好在是他有一个好的老婆,一个好的儿子,让他有那个力量继续活着。
或许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一些寄托。
这才是最为真实的信仰和力量。
2015年的韩国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抛弃了余华原著中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助和荒诞感,注入了韩国电视剧家庭温情的核心伦理,使得“父爱妻从子孝”变成了电影的主题。
这样的转换并不能说不好,因为体现东方的传统伦理可以说是韩国电视剧的强项,也是韩流风靡亚洲的原因之一。
但是期待看到如同李沧东《薄荷糖》,金基德《收信人不详》这样具有厚重历史感的韩国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本质来说只是一部精致版的韩剧。
余华在90年代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曾经被很多人当成生动版的中国当代史来读。
《活着》早已在1994年被张艺谋搬上了大银幕,但《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却一直难产,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所以河正宇自编自导自演的韩国版确实是一个空白的填补。
河正宇在《恐怖直播》和《黄海》等电影中已经展现了精湛的演技,他在演员界中的地位也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因为就连几句台词的小配角也由眼熟能详的明星演员担任,表演方面无须担心。
电影的一个大问题在于“精致版韩剧”的拍摄手法与“吃不饱饭”主题的矛盾。
韩剧的拍摄手法比较追求浪漫化事物。
电影的布景精致,衣着考究,用高光为主的拍摄手法虽然让电影变得亮丽好看,却牺牲了真实的贫困感。
喜剧的风格虽然体现了诸多小人物的乐观精神,却缺少了余华小说中的荒谬残酷。
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的故意遗忘使得观众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聪明能干勤奋的人儿会穷到这样的地步。
电影始终都没有给出如此贫困的原因,只是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树立在那里,最后给出一个在贫困中挣扎但乐观向上的大团圆结局。
这就和很多韩剧电视剧一样,穷人富人公主王子一开始就决定了,原因基本不去探究。
其本质上还是成人童话。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小说看了好久了。
但结尾还是记得和电影完全不一样的走向。
小说中,许三观最后哀叹的不是他没钱吃不饱饭:生活已经好了,他不需要再卖血为生。
而是血头告诉他他老了,血已经不能卖,没用了。
这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丧失的悲哀,是人生中终有一天的虚无和无目标感带来的悲剧。
但韩国电影的改编却简化成了一个不明所以然的大团圆:一家人终于围坐在一起吃泡菜鱼火锅和大包子了。
高光柔镜的处理完全弱化了余华原著中人生本质和时代的悲剧感。
就如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后面是否还要卖血吃包子,还是家庭和睦了就一直能吃包子?
编导似乎完全都不想提了。
电影其他的一些缺陷包括,许三观对于一乐的态度前后转变太突兀,缺少适当的铺垫,以及几个有头没尾的配角等等。
不过总体来说,电影的节奏轻松明快,演技突出,有些地方颇为幽默,有些地方也能催泪,看后的沉重感不大,反而让人感染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能增添对泡菜鲫鱼和包子的食欲,像我看完后马上就yelp能吃泡菜鲫鱼的韩国店了。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看了久久不能忘怀,同样这部电影也是。
看到7.2本身抱着不是特别大的希望,但是观影下来却很惊喜。
小说头尾的故事情节全部运用到了电影中,而且不生套,虽然本身与卖血有所为何,但是演员的演技忽略了这些。
后面煽情还不够,最后的结局也很欣喜,期待我们自己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敬余华!
生活回忆是一道一道精彩的门槛,其他的就是些乏善可陈模糊一片的灰地砖。
老许又干又瘦但自信无比,脑细胞虽然不多胜在排列整齐,说干就干计划粗糙行动力超强,所以他的生活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都不会有什么悔不当初的遗憾,像个动物一样忠于自己的人性,这样的人怎么看都干干净净的。
这其实是一个印象派的童话故事,不是生活的素描,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后,一切荒唐的人都瞬间变得可爱起来,我自己从来没那样坦白的生活过,因此而羡慕且感动。
喜欢把一切新鲜蔬菜都腌得又咸又辣的韩国导演,这次难得控制了把人杀光的冲动,放过了老许一家,他们熬死了宿敌,战胜了脑膜炎、贫血和器官移植、成功穿过了都是汽车的大马路,直到最后一刻我还在担心这家人劫后余生后整整齐齐在饭店里集体撑死......但他们从此以后全须全羽幸福的生活下去了,真好啊。
看了韩国拍的《许三观》。
因为好奇隔壁要怎么拍余华,而且呢,许三观也有三个儿子,想窥探一下同有三个儿子的家庭是什么氛围。
看了十多分钟就明白这是完全不同于原著的改编作品,像是色调温暖明快的生活流轻喜剧,看似艰难的关卡终将顺利通过那种。
于是我内心立即将它和原著解绑了,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新作品去看。
我觉得我看虚构类作品时最好的一点就是,我愿意去相信创作者的设定,然后投入地去欣赏和体会创造者的表达。
还记得书里许三观背着一乐边走边骂,一乐趴在他背上小心翼翼地问,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突然停下温和地说,是的。
当时我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还留了个书评说“妈的给我看哭了!
本能的感情战胜了愚昧的认知,在这本书里是第一次啊!
“片子里一直期待看这一段要怎么拍。
结果拍得很拖沓模糊,让人失望。
但是片子也有自己的神来之笔。
是一乐被迫在做法事时为生父叫魂,他又怕又委屈,只能机械地一遍遍喊“爸爸不要走,爸爸快回来!
”可是当许三观从窗外一闪而过,小演员直接大爆发,一声声“爸爸不要走,爸爸快回来!
”喊得肝肠寸断,让人鼻酸。
总之改编之后呢,成为了一部有笑有泪的平庸之作,后半程煽情太过,搞得片尾全家一起吃肉包子和蒸鲫鱼那一幕鬼感十足。
原著克制悲悯的质感一点也无,感觉和老谋子拍的《活着》差了十部《满江红》这样。
两个难忘的点:玉兰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精明能干的大美女,走过街巷时会被聚集的男人们啧啧称赞,其中有个人说“啊,她能住在这里,我就觉得很感激了!
”这个表达一下子击中了我,就是那种对无法触及的美好存在,心存巨大感激,是“啊知道有Ta的存在就很感激了”那样卑微又真诚的心情。
哈哈。
还有就是,卖血医院的厕所墙上刷着“严禁就地死亡”,而卖血三人组分别是三观、《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爸和金社长。
<图片1>
3星,我很喜欢前面部分,作为80后,看这个影片引起了共鸣,小时候穷,听到卖血赚钱的事之后,也动了这个心思。
但实际去了之后收入远远没有听到的这么多,但额外领了一个礼包(纸箱子),里面有牛奶几袋,饼干若干。
只卖了一次, 之后毕业(职高)工作,好好赚钱。
人生体验吧。
哈哈。
后面部分又是认亲狗血,又是治病凑钱的看着没啥太大感觉了,可能我早已被生活磨砺出来了吧,因为我知道我能承受多重的负担,所以孩子我只生了一个,三口之家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我甚至还有自己的时间从事我自己的爱好。
这就是生活教会我的事情。
哈哈哈。
白天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晚上下班回家 找了韩国翻拍的《许三观》,该说不说 开始看的时候 真不错尤其是开始的五分钟 跟原著真的是一样然后紧接着许玉兰 还有什么林什么芬完全就变了 按,许三观也不是在丝厂,许玉兰也不是油条西施, 最主要的是脱离了中国的50年代的环境,一切跟原著的画面逐渐偏离。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文革的背景也砍掉了。
实话说 河智苑确实是好的演员我很喜欢的 也是奔着她才看了这么久的, 但是她无法接原著中的地气, 只有仙气,而这个故事需要许玉兰的那种泼辣无知无度,包括尺度一点没有。
可能也是不能那么演吧。
我无法坚持看到最后 看到三分之二就弃剧了。
如果不看原著或许还可以推荐大家看这部剧,如果看过原著,尤其刚看完原著坚决不推荐看。
会接受不了这本书变成了这样的表述。
因为不是剧不好,只是不符合原著。
不管是环境 人 思想 环境 都变了。
河正宇演戏的样子总是很帅气,若是要较真审视评价他的导演之路,嗯…只能说天分欠缺。许三观这么好的故事有点被糟蹋了,影片商业性和深度都有欠缺,两点都没顾上,太可惜了。不过,反过来想,片子的失败还蛮让人开心的。
这是把书当剧本拍了
肉包子就是得全家一起吃才好味
河正宇用自身的号召力聚揽了一众实力派 片子本身的话题性也足够 只可惜故事太表面 挖的也不深 直到最后的三分之一 随着河正宇渐入佳境 片子整体才有了起色 不过一切来的太晚 拯救不了整体的平庸
河正宇真是有本事的人,能去拍余华的小说,而且完成度还蛮高的,大概用韩国人的视角看这小说拍电影大体是这样吧,至于小说里印象很深刻的每次卖血的前后生活描写,心理描写是很有意思的,电影缺少的很严重,关于一路筹钱去找儿子那段也是,应该花重点拍,一乐问题太啰嗦了拍的,虽然小说里也是重要情节
故事移植到韩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被架空了,故事也轻飘飘的变质了,苦难和贫穷甚至都变成简单的符号,它可以是任何一个狗血的亲情故事,没有了一个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那种沧桑感,归根结底还是改编的过于失败,影片最大的存在感还偏偏是最后生硬的狂煽情,这样的改编拿来我朝照样能过审。★★
完全变成一部家庭苦难史了,虽没看过原著,但是已余华的笔墨绝对不会就止于此。改编还是太表面了,也许是国情不同,而理解不同吧。有点失望。
真的看不下去,也许如果没有读过小说,感觉会好一点。
【6】河正宇的真诚一眼可见,据说幕后也是自己拉投资和找演员。可成片看下来确实很难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影视化改编。首先这个故事的中国色彩太过浓厚,移植到同年代的韩国,人物从扮相上就缺乏代入感和质感。其次,剧本也没抓到原作的悲凉底色的精髓,虽然亦步亦趋翻拍原著,可惜徒有其形。最后,也是最遗憾的一点,可能是为了票房考虑,结尾沦为了煽情的套路,彻底飞出了原著,沉没在一众赚眼泪韩剧式电影的海洋中,实在可惜……
前半段的逗比和后半段的煽情反差很大,导得没有演得好。以小见大的能力很弱,大时代的背景和变迁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原著背景在中国吧)。一乐很萌。
啃了遍生肉,最后许三观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又看了遍熟肉,总觉得说不出哪里不好,却还是少写什么。会一直关注演员河正宇导演河正宇。
唯一优点,学会了云雀=绿帽子。整个故事非常差的,尤其最后悲剧不但哭不出来,而且感觉编剧毫无知识。中华文化教导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就是说就算你是帝王,也应该学聪明一点,不要一切都由着性子来。人类历史就是杀戮的,每一步走错都会全家抄斩,所以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许三多中产阶级的生活,还生三个是不是太多了,尤其最后由着性子想要逆转乾坤,这种人不值得同情,要是都这样,那纣王也可以翻盘了,这才叫没天理了。而且本来就是幸福的小日子,是谁让你不幸福的?还不是自己,忍一步就好了。如果三个孩子减少到一个,或许还能有一点同情,但是总体剧情依然很差。这是个经典的反面教材?去掉煽情的话可以给三星
改成了韩国标准化的温情家庭片,前面各种搞笑,从一乐生病、三观卖血转抒情,最后包子鲫鱼温馨大团圆。想想也是没办法,改编之后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不存在了,自然少了那份厚重感。
过多围绕伦理血缘且拍得比较廉价好像在迎合村头碎嘴大妈的低级趣味,底层艰辛和父子温情都没怎么展现出来。不过还是成功吸引我看到中途就点了大肉包子的外卖。
感觉还可以 包子一定很好吃
非常好看。文学性力量太强大了,余华也太会写,冲突写得又好又重,一波接着一波的好戏,他写的越往后越淤积的苦也是令人揪心。河智苑大美人。河正宇表演极佳。虽然都说他导演不好,但给我的观感还是特别好看的。一乐的演员居然没拿最佳新人嘛?这部片子是被忽略了吗?他卖血不负爱情,他卖血不负亲情,卖血苦,人生足,最后一顿饭让苦痛消去,永远留在那个最好的过家家的夜晚吧
没有了历史背景,变成了平凡的韩式温情
整体完成度还可以,还原原著不奢望了……
前期的荒诞没有和后期煽情很好的契合在一起,也许韩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饥荒年代的无奈。
3星,我很喜欢前面部分,作为80后,看这个影片引起了共鸣,小时候穷,听到卖血赚钱的事之后,也动了这个心思。但实际去了之后收入远远没有听到的这么多,但额外领了一个礼包(纸箱子),里面有牛奶几袋,饼干若干。 只卖了一次, 之后毕业(职高)工作,好好赚钱。人生体验吧。哈哈。后面部分又是认亲狗血,又是治病凑钱的看着没啥太大感觉了,可能我早已被生活磨砺出来了吧,因为我知道我能承受多重的负担,所以孩子我只生了一个,三口之家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我甚至还有自己的时间从事我自己的爱好。这就是生活教会我的事情。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