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骄傲

Pride,骄傲大联盟(台)

主演:本·施耐泽,乔治·麦凯,帕迪·康斯戴恩,艾美达·斯丹顿,比尔·奈伊,莫妮卡·杜兰,多米尼克·韦斯特,安德鲁·斯科特,约瑟夫·吉尔根,费伊·马赛,弗莱迪·福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骄傲》剧照

骄傲 剧照 NO.1骄傲 剧照 NO.2骄傲 剧照 NO.3骄傲 剧照 NO.4骄傲 剧照 NO.5骄傲 剧照 NO.6骄傲 剧照 NO.13骄傲 剧照 NO.14骄傲 剧照 NO.15骄傲 剧照 NO.16骄傲 剧照 NO.17骄傲 剧照 NO.18骄傲 剧照 NO.19骄傲 剧照 NO.20

《骄傲》剧情介绍

骄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铁腕手段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在同年的伦敦同志骄傲游行中,一群男女同性恋决定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工会竟然羞于接受他们的资助!这群同性恋决定绕过工会,直接走进工人家中。他们驱车前往南威尔士的一个煤矿村庄,给工人家庭带去了钱和物资。两个出身背景天差地远的群体从此产生了意外温暖的接触,并且在政府高压下结成了最不可能的联盟。 《骄傲》改编自真实事件,不仅拥有80年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影像,也记载了英国同志史上最感人的一页。两个群体从偏见到包容、从误解到联盟的蜕变充满欢笑和泪水,又让人为之动容。《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雏逻辑:来自幸运逻辑你的婚礼营救老爸老妈大舜怪奇宅色美味辛少林寺传奇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致我的陌生恋人森林孤影血誓海的盖子她们的犯罪小重逢灿烂的她陪你漫步这个世界出柜第4格勒索无畏警官3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第五季宅男爱上她人生初日瓦塔妈咪从离婚开始的爱情长空之王毁灭状态百变爱人恶魔高校D×D特典新难兄难弟之湘军进城珈百璃的堕落OVA1

《骄傲》长篇影评

 1 ) 人人都怕难怕远怕扑空

上经济史的时候老师讲撒切尔和80年代英国的罢工,撒切尔在让工人失业一年后又复工好像是撒切尔的胜利。

现在看来当时英国社会这种政治上的博弈算是双赢——就像苏格兰闹独立那样,提醒自己的存在,让政府闹心一会,但的确是双赢的——只不过矿工们的生活会艰难一段。

那时候另外一位老师讲到香港的战中运动,典型的伯克式的对激进的港人不屑一顾,老人家教训年轻人的那种典型的图样图森破地一通评论。

是非常尊敬的老师,可是还是觉得在一个笼子里的人为何去嘲笑另一些渴望自由的人。

他们所寻求的,说到底我们一样需要。

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gay pride会和工人们的罢工联系在一起的。

看过一些类似的电影,话题也大多类似,比如秘密被发现时的困扰,比如面对自己的那种不堪,比如来自偏见的穷追猛打,比如hiv对这个群体阴魂不散地笼罩(当然,现在与影片当时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异性恋感染的人数已经超过同性恋。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维持偏见)。

《米尔克》里Milk的种种努力非常感人,最后的被枪击让他成为一个平权运动上的标识。

但这只是gay group内部的争取。

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它讲的重点不再只是基佬,还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为了同样的权利而达成理解的故事——或者说是两个少数派,弱势群体如何建立起尊严和理解的故事。

这样的主题是昂扬的动人的,令人难以抗拒。

是直是弯甚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或许换句话,是不管是否理解,但至少都能将对方当做一个自然存在的人而非异类。

不因为对方是少数而欺凌别人,不因为自己是少数而对世界带着过多的恨意。

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一种善意,也值得珍惜。

“人人都怕难怕远,怕扑空。

全球得我未死心,没有放松。

”这句《奇洛里维斯回信》里的歌词挺恰当。

电影里那群可爱的人也就是用一点点的耐心来改变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吧。

理解万岁。

理解万岁。

喜欢Johnathan跳舞的那段,非常美好,个个都眼神明亮,个个都在发光。

也喜欢Joe胆怯羞涩的样子,好像在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有一段是工会和L&G群体合作被曝光后,Mark他们的住所被人投掷进烟雾弹和爆竹,惊恐万分和无比沮丧的状况里,Mark把一地的狼狈往外扫时,突然眼神明亮,他发现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以利用这提高知名度。

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太可爱了,也非常聪明,甚至会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gay,在当时的状况下,应该会发展更好吧。

或许就不会在最后染了HIV匆匆消失了吧。

或许,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吧。

另外一段是Joe的父母发现他是gay之后,那个长镜头,父亲的责备的声音,然后扫过Joe的照片,就像一场漫长的告别。

可能对于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鼻酸一会。

家庭意味着正常的生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一种归宿。

身为gay,是个异类,怎么能有归宿呢。

没有归宿就是孤独的,而孤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艰难,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怎么能和别人不一样呢,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如此的反问于发问的人和听者都太残忍。

三十年后的今日仍然是一个问题,而在当时,应该更难得到宽容吧。

可是,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需要宽容。

应该会有这样的问题吧。

同性恋有什么好骄傲的?

你们为什么这么得瑟,还要玩政治?

你们难道不羞愧吗?

不觉得丢脸吗?

工人们为什么要罢工?

你们是日子过得太好了吗?

国家难道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吗?

你们不觉得你们在阻碍国家的发展吗?

惭愧吗?

你们惭愧吗?

电影告诉我们,弱势的人们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也应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理解。

或许正是社会上这样一种压迫的力量,把工人们和基佬们集合在一起吧。

我知道电影只是电影,即便轻松愉快的段落这么多,即使结尾有些皆大欢喜的胜利意味,但现实里一定还有更多的苦涩被他们品尝过。

可是多希望,这样一部欢乐的,有尊严的电影能够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最小的改变也好。

真的,哪怕再小的改变也好。

 2 ) 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说实话,可能我是比较笨的人吧。

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真没去考虑是什么主题的。

结果看了以后才知道说的是同性恋群体的一些事。

我承认,刚开始我是因为好奇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点有关他(她)们的事,所以才看了下去。

真的没有想到,看到后面已经津津有味,为了主人公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

在结尾处,他们终于骄傲的进行游行,并且一个个介绍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我竟莫名的有些想哭的冲动,也哪许这就是所谓的感动了吧。

哪怕遭受再多责难,依旧勇敢得面对。

那句人生何其短暂,要骄傲的活下去。

我感受到了阿什顿那颗炙热的心。

导演深刻的刻画出了小镇居民以及同性恋者们的各种想法,性格等等,能将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拍成这样,还有电影所表达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值得让我们去观看了。。

 3 ) 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献给迷茫中的绿年酱绿年酱跟我吐槽,一个我其实并不太关心的故事。

总而言之就是明明是她作对了,为什么反倒要被人鄙视,BlahBlahBlah。

作为一个傲娇矫情滥情愤世嫉俗却又自卑的玻璃心,我明白她的感受。

自卑的人——不,应该去掉“自卑”这个定语——人多多少少都会被“正常”这种多数人的暴政胁迫着。

我在民企工作,不能自诩是个高文化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恩,我就是,羞羞哒),面对一群初中没毕业四十岁开外说不清普通话两言不合就跟你吵起来的大叔,沟通有些困难。

记得上班第一周,我写了个清单,详细阐述了我需要得到的帮助、资料,未来的规划和自我定位等,递给副总(我师傅)过目。

他翻了两页,答曰:“明天开始去大装配帮忙,你这种东西没用的。

”我真的是惊呆了!

于是,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面对这群各自为营、胆大又不敢妄为、永远捡了芝麻掉了瓜、重立场不重利益的中年大叔们,我背着各种不务正业的骂名,才终于完成了公司全部工作流的梳理和改善意见。

而我两年前就该执行的工作计划,现在才慢慢开始。

我不否认我没有什么经验却一副学究样的清高,不愿过多参与基层事务,理想化所有工作的缺点。

这群大叔摸爬滚打二十几年,积累无数宝贵经验成为实际操作能力极强的执行者,完全不必要听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小喽啰。

只是,六个月多方协调很简单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拖我两年无比珍贵的青春啊。

明明两年前就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方式啊。

滑稽的是,每次副总喝醉酒,都会一副大公无私的面孔告诉我,“工作上你有什么不满意和要求就跟我提,我尽量配合你,别老是一个人闷头干。

”我早就说了啊喂!

两年三个月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不”,而是“为什么要”。

当剥离“文化人”的优越感,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这种纠结就变得矫情又软弱。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就像同性恋。

明明LGSM是要帮助别这群离了煤矿就什么都不是的工人啊,明明委员会每个人都说“I have no problem with what they are, none of us do”啊,为什么Cliff这个老基佬(Bill Nighy嘟嘴好萌啊,好喜欢他,喜欢他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和Mark握手的时候要露出鄙夷的神态啊,为什么筹集了几千英镑反倒要被无知的矿工投票出局啊。

我出离愤怒啊,可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Jonathan是英国第二个确诊AIDS的人,Mark最终也死于这个男同的噩梦(除了非洲等贫困地区,男同是AIDS传染率最高的人群)。

Joe的哥哥还恶毒地称AIDS为“Anal Injected Death Sentence”。

如果社会能够认同并做好相应的教育,这些本应如夏花绽放的生命可以酿出更美的果实。

是啊,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就像身边那些本应成为画家、音乐家、作家的孩子,面对家长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压迫,最终成为像我一样为了票子、车子、房子拼命的机器。

Joe的妈妈说:“It’s such a terrible life. It’s lonely, is that what you want? Hiding from people from work, for everyone, keeping secrets?”这不止是同性恋生活的描写,这是每一个“不正常”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落魄一生如梵高的艺术家,背着一把吉他北漂的歌手,沉浸在文字里的书呆子,被关在地下室的钢琴家,其实在无私帮助他人的“圣母”(有些“圣母”是很努力在帮助他人的,比如陈岚,有些只是键盘侠,比如我)。

他们也知道前路漫漫,但在责难之前,能否宽容地问一句“Is this what you want?

”没有。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很难,我们要做Mark说的“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然后,找到我们的同性恋社区,遇到Mark之于Joe一样教会我们“You are not leaving, you are running”的人。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很美好。

Joe接受了自己的身份,“No hiding, no running, no apologies”,离开了家人。

矿工工会最终也履行承诺,“Shoulder to shoulder,hand in hand”地帮助了同性恋的游行,保障同性恋的合法权益。

可是不知道多少人像Mark Ashton一样在26岁便像流行坠落,一如我们曾经渴望、现在压抑已久或者忘记的“不正常”的梦想。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同性恋。

至于绿年酱,面对质疑和不屑,笑着假装麻木就好。

不要恐惧或愤怒,只要你知道你是谁,一直保持那颗赤子之心。

反正我已经熬出头啦。

 4 ) pride

电影开头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感让我错失了更早领略它的机会,以为会是那种无聊需要耐住性子看的影片,明天夜班可以好好睡个懒觉,今晚想着要找一部电影来看,不假思索地点开了它《pride》让我觉得这个单词的含义更加高大上了,它并不仅仅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骄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本来的形态,我们本就如此的姿态,我们毫不掩饰的真实自我马克,无论角色本身,还是演员,简直爱到骨子里,他出来的第一秒还没有台词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同志,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是同性的电影,意外地,最近最触动我精神神经的都是同志,神奇的是这电影同志还能和矿工工会联合起来,而且逻辑合理,一点也不突兀思想执行能力这么强的领导性人物马克的魅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他才能够吸身边那些各具魅力且一样坚韧的朋友,他们是一群多么勇敢的人啊!

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难以想象在1984年,以同志的身份生活在那个环境该是有多么地孤立无援,会被人觉得是何等的异类,改变世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他们让国家甚至世界接受了同性恋之前看了挪威的一个剧《skam》总觉得第三季里福寿禄对isak所讲的话的台词灵感来源于《pride》,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却不被社会偏见接受的自己,是为了给勇敢做自己的人更多的勇气,就像马克说的那样: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无论人生的选择是什么,人生总是短暂的,在我们看来年轻的马克就那么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可也许于马克本人而言,他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为自己而战斗北威尔士男人的柔情能比下去男方更多男人的情,被打的住院了,依然只关心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健康,在被世界恐同染病新闻的轰炸下,依然那么温柔地爱着他所爱的人,那些说他们是异类的人,认为他们该感到羞耻的人,不是更加的异类吗!

我再也不会理会那些说英 国是腐国的话,外号往往就是偏见电影里的台词我要永远地记住!

当有人给你取外号,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你太年轻了,才有法律来保护你,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不懂我自己,那样的生活会很可怕,乔,会很孤独,这是你想要的吗?

没有家庭,向同事和所有人隐藏自己,过秘密生活有点骄傲,have some pride因为生命很短暂,because life is short.okay只支持同志权益,而不管其他人,这样有什么意义,你懂吗?

或者只支持工人利益,却不支持妇女权益

 5 ) 一起看吧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铁腕手段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

在同年的伦敦同志骄傲游行中,一群男女同性恋决定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

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工会竟然羞于接受他们的资助!

这群同性恋决定绕过工会,直接走进工人家中。

他们驱车前往南威尔士的一个煤矿村庄,给工人家庭带去了钱和物资。

两个出身背景天差地远的群体从此产生了意外温暖的接触,并且在政府高压下结成了最不可能的联盟。

《骄傲》改编自真实事件,不仅拥有80年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影像,也记载了英国同志史上最感人的一页。

两个群体从偏见到包容、从误解到联盟的蜕变充满欢笑和泪水,又让人为之动容。

《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

©豆瓣

 6 ) 摘抄

1.同性恋解放阵线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同性恋群体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歧视和社会压迫。

2.然而,同性恋受压抑的根源深种于社会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的家庭模式结构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

虽然反对歧视同性恋的法律改革和教育改革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是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既存的社会结构还保留着,社会偏见和公开的压迫就总是会死灰复燃。

3.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自身视为旨在废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压迫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它将致力于建立与其他受压迫群体的联盟,并同时保留其组织上的独立性。

4.我们的联盟成员将包括下列群体:(a)女性解放运动。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相似。

(b)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这些人所遭受的种族主义歧视与我们所受到的歧视具有相似的结构,只是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以种族为依据,而我们所受到的歧视以性差异为依据。

他们是我们社会中在社会和经济上最受压抑的群体。

(c)工人阶级,即所有的产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养活了整个社会,但是他们的技术却遭到利润导向经济的误用,他们组织起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以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d)拒绝资产阶级家庭、拒绝这个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并尝试培养出一种非剥削性的反文化的年轻人。

(e)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

他们尚未获得民族、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地位,而这是一切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

5.我们不相信任何既存的革命理论已经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全部的答案。

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学习和讨论所有有关社会和个人的批判理论,并用我们自身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来检验它们。

同性恋解放阵线的要求是:——结束一切来自法律、来自雇主、来自整个社会的对男女同性恋者的歧视;——所有被同性吸引的人应当懂得,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和自然的;——学校的性教育应当不再以异性恋为唯一内容;——精神病医生应当不再将同性恋视为问题或疾病,以免为同性恋者制造负罪感;——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在法律上拥有通过报刊广告、在公共场所以及通过他们愿意的任何方式自由与其他同性恋者建立联系的权利,警察的骚扰应当立即停止;——雇主不应再以性倾向为由歧视任何雇员;——同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应当降低到异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拥有在公共场所拉手和接吻的权利。

(Evans,115—116)

 7 ) 虽然我们不同,但我们愿意团结起来,去争取和享受属于我们的骄傲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

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

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

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

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

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

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

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

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8 ) pride to be gay

看到20分钟时就哭了第一次,真是可以载入史册了。

2小时的电影哭了4次,不知道是今天泪点太低还是电影实在拍的太戳。。

作为一名非同性恋每每看到同影都激动得要命听到别人说gay不正常就想冲上去和他辩论一番也真是醉了。。

想来gay之所以合法还是因为gay圈里有许多眼界开阔的人,和矿工结盟简直就等于征服了世界,作为印象里应该反同最激进的strong white如何能争取来真是门学问。

所以,咳咳,要想实现彻底的男女平等,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啊。

什么时候艾玛能拍一部女权的电影就好了,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9 ) 【电影随笔】《骄傲》:“傲慢”与偏见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因为村上一个始终对同志群体存在厌恶的女士打电话给报社,把同志群体支持矿工罢工的事情透露给他们,导致矿工总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决定拒绝来自同志群体的帮助。

而马克却利用了这个报道,来扩大宣传与影响,做出“惊人之举”,让更多人知道同志群体正在做的事情。

在给其他不解朋友解释的时候,他对乔说,在同志群体中有一个光荣悠久的传统,那便是被叫绰号,它让同志群体顽强的挺过许多年。

“当有人叫你绰号的时候,你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

”无论是难听的例如“变态”,“基佬”,“玻璃”等等这些羞辱性的绰号,都统统收下。

这似乎已经成为同志群体中一个重要的自娱且光荣的传统,同志群体总是能把那些攻击他们的绰号或是表示耻辱的标记,如粉色三角旗(纳粹集中营中同志标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正如马克所说的那样,让这些绰号和标记变得“实至名归”。

同志群体通过对敌视者语言的消解和自娱,使得那些原本恶劣且侮辱性的词语改变原本的意义,成为同志群体中独有的特殊称谓。

例如无论是queen还是faggot,在英语中都是对同志的侮辱和嘲讽,但同志群体接受这些绰号然后对其意义进行修改,从而使得这些词语为己所用。

正是使用这样一种承受敌人投过来标枪的方法,同志群体始终坚强而十分富有娱乐精神的为自己证明,并告诉那些偏见和歧视者,他们恶劣的攻击并不会激怒他们或是发挥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攻击的落空反而暗示了歧视者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从美国的石墙运动开始,同志运动中骄傲(pride)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无论是那些已经出柜,为同志群体争夺权力的公众人物,像哈维尔.米尔克,都始终对同志强调要对自己骄傲。

在如今,当我们看到一些公众人物出柜的时候,也会提及对于自己同志身份的骄傲。

或许对于他人而言,这句话显得自大而莫名其妙,但这确实漫长的同志平权运动中主要争夺的东西。

同志少数群体始终被所谓的主流文化所压制,甚至压迫,传统饱受文化对同志的身心摧残恶毒而影响深远。

无论是《圣经》还是传统文化,都告诉世人同志是罪恶且注定要受惩罚的,是不正常和变态,在这样日久天长的宣传和欺骗下,年轻的同志在恐惧和惴惴不安里苟且偷生,痛苦甚至想过自杀。

在这个时候,自我认同是最重要的步骤,而在这其中,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骄傲便是主要部分。

坦然地接受自己,不再被阴影笼罩,也不再生活在柜子和恐惧中。

就像马克最后对乔所说的那样,“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有点骄傲!

“或许这样的骄傲在他人看来有些傲慢,但就和那些被辱骂和叫绰号的悠久传统一样,骄傲同样是同志群体艰难奋斗所努力争取的,是光荣的传统。

在电影中,全国工会当听到希望帮助他们的是同志群体时,便挂断电话。

我们能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英国这个颇为保守的国家,对于同志的态度,也正因为此当最终矿工和同志群体走到一起,彼此支持的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便会举得事情最终会变成这样或许并不那么难以想象。

无论是全国总工会还是威尔士村子的矿工,他们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同志”,由于对这个群体的不了解和通过媒体或是其他人扭曲的固定印象传递,先入为主的便对其产生偏见和抵触。

因此,当马克带领着其他朋友第一次到村子酒吧的时候,怀疑、不友好、抵触甚至是厌恶都是必然的。

对于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而言,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何况和矿工接触的是一个“社会名声”始终不佳的群体。

电影中,村子里的女人最先接受同志群体,或是是因为她们的淳朴,对于同志群体她们更多的是好奇,而非抵触和偏见。

男人们对同志产生偏见,一大部分原因和男权社会所规定男人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并且这些男人时不时会怀着一股自作多情的幻想或恐惧,即认为那些同志会对他们下手。

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自作多情会存在,但在这颇有喜剧感的状况下,同志对传统男性角色或说是气质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其他男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被侵犯了,暴力在这时就有可能产生。

但就如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伊丽莎白,当她和达西先生相处一段时间并开始了解他之后,一开始的偏见便渐渐消散。

威尔士村子的矿工亦是如此,当他们在与同志群体短暂的相处交流之后意识到,那些曾经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同志并不是就如他们从媒体上或是其他人那里,甚至是他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在这里,编剧视角独特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人与人在相互了解之后的偏见消除,对人与人关系的表现电影颇为精彩的部分。

在这部群戏的电影中,依旧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独立、让人喜爱的人物。

或许也正是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同,让我们意识到对他人先入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

无论是什么群体,都是有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并非所有人一样,因此群体的多样性是最大特色。

我们从来就不能通过几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一个群体,更不能用它来定义一个人。

不了解导致偏见,而如果我们坚守自己的偏见,最终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2014 12.28 午夜

 10 ) 爱人同志,理解万岁

1984年10月,一辆被各种涂鸦抹得花枝招展的黄色小货车停在了南威尔士小镇Onllwyn市政集会厅门前。

从车上跳下来的男男女女住穿着鲜艳,行为举止间透着山区从未见过的雀跃深情。

这是一群来自伦敦的同志,他们专程驱车前来,为彼时正处于长期罢工中的矿工加油助威。

不过,这群自称“同志支持矿工”协会的志愿者并没有受到镇民的待见。

80年代保守的社会风气下,同性恋仍旧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一种人性的扭曲,即便同志平权运动已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恐同思维仍旧大行其道,同志仍旧是社会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中亦饱受歧视,当得知一群娘娘腔想要为工人运动摇旗呐喊,保守的英国社会中已是一片哗然。

1985年6月,一年一度的伦敦同志骄傲大游行如期举行,当参加者们兴致勃勃地扛着标语大旗来到现场,却被告知今年的游行中不允许出现带有任何政治因素的口号,在游行队伍周围不停晃荡的警察不怀好意地建议道,“雀跃点,这是场派对,别把一切都搞得那么极端”。

不过,在这场盛大的游行中,仍旧有超过一万名示威者走上街头,规模大超以往,也从此改变了“骄傲游行”的内涵。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方阵是来自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公会的代表。

工人阶级和同志之间生发的革命友情,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运动中被人遗忘的篇章。

80年代初期,新自由主义政府决定关闭境内的二十余处煤矿,使两万余名矿工面临失业的命运。

英国北部和威尔士地区的矿工工会为表达自己的抗议,于1984年开始,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罢工。

然而,长期罢工导致工人收入大幅度下降,雄心勃勃的矿工工会经济上捉襟见肘。

正在此时,“同志支持矿工”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一边是被撒切尔谋杀在货币主义祭坛上的矿工,一边是在保守的社会中充满困惑的同性恋者,同为弱势群体的他们破天荒地达成了政治同盟,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反对法律和权威的压迫。

马修·沃楚斯充满活力的影片《骄傲》带领着我们重返现场,以期铭记这段重要的抗争史。

在《骄傲》之前,《米尔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同志作为一种力量如何极尽周旋,在政治的舞台上发声。

而《骄傲》中描绘的平凡同性恋者,则属于更为底层的社会阶级。

24岁的同志运动积极分子Mark Ashton因有感于弱势群体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决定在自己所属的社区中召集志同道合者为矿工公会捐款。

集资不易,让矿工接受募捐更是困难重重。

电影花了不少力气来描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团体相互接受的过程,令人欣慰的是,这段相互培养信任和阶级友情的过程在电影中显得妙趣横生。

社会有其残酷的一面,《骄傲》却对残酷背后的人情味更加执着。

电影的叙述视角相当平衡,同志群体由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具有持久的恒心,对试图接纳他们的一切善举都抱有感激,Mark Ashton则是他们具有政治诉求的领袖。

和大部分同性恋影片不同,《骄傲》并不沉溺于感官世界,镜头下的同志也并不是一群奇装异服伪娘或假小子,在电影中他们嬉笑怒骂,看上去就像一群正在经历叛逆期的大学生,带有某种心比天高的可爱。

矿工团体则相对复杂,女性普遍比男性更为包容和开放,秘书Sian和Hefina果敢坚定,身处封闭小镇对同志并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以空前的热情和这群远道而来的支持者成为坚定的盟友。

工会决策着Dai和市政厅活动室老板Cliff亦都对同志的帮助怀抱感激,其他原本怀有敌意的成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摒弃偏见,修正着自己性别歧视错误观念。

“威尔士的男人从不跳舞”,当一位女性居民在酒吧里这样向同志团体抱怨时,Jonathan Blake调高了迪斯科的音量。

在人潮中尽情扭动身躯,当欢愉的气氛到达高潮,市政厅活动室中仅存的敌意也烟消云散,镇上的年轻男人甚至主动讨教起了成为“舞池皇帝”的经验。

事实上,这位凭借高超舞姿获得工人信任的Jonathan Blake是同志历史中无法绕过的人物, 80年代中期,艾滋病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时,他是英国第一位被确诊的HIV病毒携带者。

时至今日,已经年过六旬的他还活跃在同志平权运动的舞台上。

历史上,“同志支持矿工”运动并未成功,在经年的罢工无果后,矿工们于1985年的冬天逐渐复工。

政府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返回矿井的工人们还是在铜管乐队的伴奏下举行了“忠诚游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志群体,也被当地社区奉为英雄。

就这样,同志和工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碰撞出火花,弱势团体你帮我助,相互成全对方的政治诉求。

《骄傲》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回顾, 80年代同志运动活动空间,如伦敦Gay’s the Word书店,Electric Ballroom舞厅,和轰动一时的“Pits and Perverts(矿井与堕落者)”筹款演唱会都在电影中一一展现。

威尔士小镇工人运动轰轰烈烈的氛围,又让我们想到早些年社会主义者导演肯·洛奇充满社会关怀的影像。

当一车又一车的威尔士工人代表相继赶来,争相在“骄傲游行”队伍最前端组成庞大的方阵,我们的情绪也再一次被革命友情的烈火点燃。

总有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会将僵硬的空气打破,也总有一种理解值得我们用“万岁”来致敬。

《骄傲》短评

全靠演技硬撑了

5分钟前
  • 该Yann你去光禹
  • 还行

★★★☆大不列颠村民太可爱了都!

8分钟前
  • tamashi
  • 还行

腐国拍什么电影都能拍成party狂欢真的够了,那么多熟脸演员没一个精彩的角色,价值观表达方式太生硬,编剧俗套乏味,导演还得好好学习milk

12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感人的故事,celebrate difference& embrace solidarity 但导演乏力,中间有些松散。展示了80年代英国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生活。威尔士乡村萧索得depressing…街道好像爱尔兰。为什么听什么都像不纯正的苏格兰音??莫娘的演出格外动人~

17分钟前
  • 忆秋
  • 推荐

讲两个政治团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因为豆瓣8.3分才找来看的。个人对政治和社会活动,对工会之类社会组织兴趣不大,所以也没太感动。觉得在神夏里演莫里亚蒂的演员很适合这部片里的角色,另外,在黑夜传说里演吸血鬼大爷的很帅。

21分钟前
  • 溯夜
  • 还行

Low左

23分钟前
  • mojave
  • 很差

是部好听的片儿 也有英国电影标准模式的戏剧冲突 但如果到了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在洒狗血卖眼泪 未免太低估观众的心智了

28分钟前
  • 泓廷
  • 还行

老腔老调老脸

32分钟前
  • 哈酷
  • 较差

7/10。就像日本人爱拍冷门职业,英国人最拿手制作这种塞满了角色的片子,叙述视角没偏向个体,每个人都服务于故事。相对于残酷的史实,影片扬溢着人性味和革命热情,正如对同志的平凡化描写和最后骄傲游行的直弯携手同一心。但整体效果主旋律得有点腻,大高潮不突出,Mark被打住院等情节留白冲淡力量。 @2015-01-04 00:33:38

3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罢工潭水深千尺,不及弯弯赠我情......”不卑不亢,温暖美好........

4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坚持了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题材小众演员糟糕,丑,主演施耐泽看起就烦。《福尔摩斯》里的安德鲁·斯科特貌似最眼熟的,存在感很弱,神神叨叨。分那么高都是觉得题材正能量就是好电影吗?难看死了!

45分钟前
  • 罗纳肉多
  • 很差

无法共鸣 额 扶额 那个类似男主的东西 怎么长的这么像安东尼 马亮

47分钟前
  • shiro11
  • 较差

Bill Nighy 和 Andrew Scott 的角色那种剧情点到为止但每个镜头都让人觉得这人身上很有故事的感觉把握的太好了。主线放在同志群体这边,具体人物刻画亮点都在矿工这边,虽然抗争过程的描述有点弱,但最后还是看哭了好感动。

49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拍得很童话,避开了斗争中血泪的部分,也很好。几千年人吃人,能看到一些些人爱着人的片刻太治愈了T T

50分钟前
  • 手冲咖啡是骗局
  • 推荐

你确定这是一部喜剧?

55分钟前
  • 且听风影
  • 很差

“别被斗争占据了自我,生活里有更多内容。” 轻松、治愈、正能量,两个群体伴随抵触、逗比和理解的融合过程,让人感动,看着全身都洋溢着阵阵暖意。小镇里的人物个个鲜活有趣,艾美达·斯丹顿老奶奶好感爆表。“绝望的人什么都相信,没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更糟糕了” 2014最佳英国电影。

5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整个特别musical的感觉,好多正能量,特别天真而温暖,连威尔士那么美的航拍和莫娘娘那么到位的演出也是醉了。最后全场起立鼓掌好久好久,见到原型人物,更加哭成了傻逼。。

1小时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关于同性恋,却又不仅是同性恋;关于罢工,也不仅仅是在讲罢工。这大概是拍给社群里 minority 看的故事,而每一个自以为是社会里「正常」的多数派可能都会在某个议题上不知不觉的变成少数派。感谢导演把这个故事带进影院,change the world bit by bit.

1小时前
  • 涂笛
  • 推荐

切入点很好,把严肃话题处理的如此轻松。尤其群戏出彩异常,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颇见功力。★★★★

1小时前
  • Q。
  • 推荐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1小时前
  • shirleycapr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