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名字,所以看的时候就一直不自主地将主角和这中东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貌似在我看来,只有把主题上升到国际政治般那样的高度,才对的起这名字,或者还是我想多了?
也许真是我想多了,但作为学着阿语,念着法语,每天看着中东欧洲热土的交杂的新闻的我,这种联想也许也是合理的吧。
近几年来,好像优秀的法国电影在形式上都是非主流,基本是稳定的手持镜头,长焦,加写实的风格,金棕榈奖电影《孩子》、《高中课堂》,还有《小上尉》都是如此。
这样的电影还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关注超过情节,所以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尝出一些味道,而不会感到沉闷。
毕竟人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嘛。
《预言者》镜头用得非常舒服,晃来晃去不觉得头晕,长焦的质感也不错,不过除了车内杀人的戏,以及几处小范围曝光,也没有特别之处,走的是手持拍摄的传统路线。
说说内容。
这个译名不太好,我认为应当译作《先知》,默罕默德就是一个Prophet。
”先知“的含义不仅是预知未来,更是通过这种能力引领受众的人,一个政治领袖。
整部电影以“先知”的角色为核心,所有情节都是他这个人的延展。
他的经历是一个政治家的成功范本。
从最早杀死同胞,苟全于科西嘉帮的保护之下,到逐渐利用各派关系,狱里狱外施展拳脚,壮大自己的威望,到最后一举消灭科西嘉帮,让狱中的阿拉伯人获得尊重,他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阿拉伯人领袖的角色,而他身上,也明显地具有政治领袖的特质:能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巧妙调动各方关系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做事冷静而无情。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对政治领袖、黑帮首领,还是江湖大哥,那就是:自己牛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己牛逼是为了让自己人受益。
这就是领袖与暴君的区别。
以往的黑帮片、监狱片着力于塑造大哥如何牛逼,而这部电影更深一层,讲的是监狱中的政治,以及一个作为领袖的先知。
马利克的成年礼,是一场已知结局的悲剧。
入狱之初,他没有家人能够联系,身上只剩下五十元和一支烟。
他大字不识一个,甚至在与人交流时还会被复杂的词汇混淆思绪。
他已满19岁,却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显得格外稚嫩与脆弱。
他满心盘算着如何能够顺利度过六年的囹圄之苦,如何能在出狱后继续往日的生活。
他不知道,命运已悄悄将他引向别处。
由于身体中混有科西嘉与阿拉伯族两种血液,马利克被狱中的科西嘉派老大凯撒看中,被要求去接近并刺杀一名阿拉伯犯人。
任务完成的奖励是能够得到凯撒的庇佑,不会再受其他人欺负,马利克有权选择拒绝,但同样要承担后果——死在狱中。
他没有办法,被推上悬崖并且断了后路,只能点头答应。
马利克将刀片藏在嘴里,走进了那个名叫雷比的阿拉伯犯人的囚室。
雷比于马利克而言,完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甚至在交谈中,还能算得上是个真诚的朋友,这让马利克有了那么一瞬间的犹豫和动摇。
可雷比终究是要死的,不在他手里,也会在其他人的刀下,如果雷比此刻不死,那么马利克自己也将受到牵连。
所以那被藏于口中的刀片最终被取出,它划开了雷比的颈动脉,让鲜血喷涌而出。
到这里,马利克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成年礼,却仅仅只是个开始而已。
雷比的死成了他无法解开的一个心结,在独处时,马利克经常幻想着自己与雷比的魂灵进行交谈。
他听从了雷比的建议,开始认真学习,可内心深处依然孤独。
雷比死后,他果然得到了凯撒势力的保护,但从未被接纳。
科西嘉派说他是阿拉伯杂种,阿拉伯族则把他看成是叛徒,马利克在两头不讨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直到在监狱的学习班中遇见了里亚德。
里亚德教马利克语文,并培养了他对于学习的兴趣,两人无话不说,马利克在里亚德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
但好景不长,里亚德因为身体原因很快就离开了监狱,虽然他们仍旧保持联系,可马利克到底是变回了一个人。
转机出现在一年后。
凯撒的势力由于政府转移部分科西嘉犯人而日渐式微,凯撒没了帮手,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始终跟在身边的马利克身上。
他为马利克安排假释出狱,让他为自己办事,而马利克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涉足大麻生意,通过从中获取的大量利润,渐渐挣脱凯撒的掌控,与阿拉伯派合作,并自立门户。
影片最后,马利克完全瓦解了凯撒势力,成为了新帮派的头目。
然而在出狱之后,镜头却最终定格在了他眉头紧锁的脸上,他明白自己并未真正解脱,而是越陷越深。
马利克的成年礼,是一场已知结局的悲剧。
正如在《理想国》的开篇,克法洛斯与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与苏格拉底热切交谈,讨论一个关于美好城邦的设想。
然而书中人不知,这个关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悲剧之上的,克法洛斯一家最终将被卷入雅典的“三十僭主”事件,而玻勒马霍斯的结局则是因此而丧命。
书中人不知,读书人却早已知道。
在《预言者》中,情况同样如此。
影片中,究竟谁是所谓的预言者?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
每个人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只能根据一个模糊的将来去为自己筹谋打算,一切只是为了保全自己,根本就与预言无关。
就像导演说的,“我给它取名预言者,是更想突出那种宿命感。
”然而观众知道。
观众知道结局,知道马利克将从无名小卒变成黑帮老大,在两个半小时的放映过程中,作为“先知”的观众亲眼见证着马利克一步步地改变,并一步步地走向等待着他的结局。
这就像读《俄狄浦斯王》,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这是场悲剧,却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俄狄浦斯竭力挣脱神谕,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最后弑父娶母,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痛苦不已。
对于观众来说,已知结局再看过程,心里想着“可能不会是这样的,果然还是这样的”,才更悲切。
马利克最后自立帮派,有人拥戴也有人保护,可他满意了吗?
从来没有。
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下一个死的就是他,而他只是为了能活下去。
马利克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影片中,他只在几处展露过笑意——在学习班中上课、与好友里亚德聊天、见到里亚德的妻儿、假释后像个正常人一样站在机场中。
所以身份地位全都不重要,能让马利克真正觉得快乐的,是对自我的确认,是家人朋友的陪伴,是正常人的自由。
可这些东西,他最终获得了没有?
他从凯撒手中逃离后,又落入了另一张网中,周而复始,何来自由。
影片临近结尾时,凯撒走向马利克,想要重新确认自己的父权地位。
马利克朝身边人耳语几句,然后亲眼看着凯撒被打倒在地,颓然离去。
那一刻,监狱中的科西嘉派终于不得不承认失势,同时也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秩序已经悄然建立完毕。
而马利克作为漩涡的中心人物,无动于衷地站在铁栏杆边,好似一切与他无关。
至此,马利克在监狱中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何为自我,何为朋友,何为自由,何为身不由己,他已在这狱中的几千个日日夜夜中完全领悟。
出狱的那一天,阳光正好。
马利克从铁门中走出,一眼就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帮派成员,他微微点头,然后转向另一侧,杰米拉(里亚德的妻子)正抱着孩子在等他。
马利克这才笑了。
他走向杰米拉,与她问好,并询问她是如何前来的。
两人聊着简单的家常,马利克回头看去,三辆黑色轿车正不紧不慢地追随着。
他不着痕迹地朝身后打了个手势,让那些帮派成员开得慢一些,不要惊动了对一切毫不知情的杰米拉。
这是他早已预知的结局,从他将雷比杀死时起,就明白有些事将永远伴随在身边,无法挣脱。
于是,影片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的重获新生,却最终定格在了马利克略带心事的神情中。
马利克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但这场悲剧,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刻。
影评怎么可能没剧透!
不想被剧透就别看影评啦!
另外,我发现楼下luc童鞋的文章标题几乎和我一样,看了下还好内容和角度完全不同,写这篇文章前,我预感过可能会撞车(没想到真撞了,果然是看《预言者》的人),但我发誓,没看过Luc童鞋这篇文章,要是撒谎,我成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斗战剩佛!
-华丽的分割线!!
1.要当老大需要搞清楚自己是谁 如果从一个黑帮片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片子就是在讲,一个阿拉伯和科西嘉人混血的小孩,怎样从既招阿拉伯人烦,也招科西嘉人瞧不起,变得在两边都很吃得开的故事。
假如上升到种族和宗教的高度,这片子就是在讲,一个搞不清楚自己定位的混血杂种,怎样在历经千辛完成种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了解到人生的真谛、找到人生定位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混血身份很好地帮助了他混在两边的纯种人群中,他由一个傻头傻脑虾米都不懂的愣头青小孩,变成了一个很有范儿但是很低调的黑道老大,年纪轻轻,就完成了好多黑道兄弟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这小孩知道自己是谁,他总说他是为自己干活儿的,他既没有真心实意地做科西嘉人的小喽罗,也没有虔诚地呆在穆斯林的世界里,当科西嘉的世界能让他一展宏图时,他就是乖乖干活儿的小弟;当穆斯林的身份能给他认同感时,他就会勇敢滴秀出自己的阿拉伯血统。
就是这样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让这个骑墙的小孩,最后终于站在了芸芸黑帮兄弟构筑的金字塔顶端,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小孩知道自己是谁。
2.当老大之前你需要跟对老老大实事求是的讲,这个事情的几率太低,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首先,老老大要有灵光一现的瞬间,觉得这小孩能干活儿。
监狱里头那么多人,凯撒老头怎么就挑了这个小混血(说小杂种好像是在骂人)呢?
可能是因为那个后来喉咙飙血的穆斯林一时精虫上脑随便挑逗了这小孩,看来混黑社会也不能有七情六欲啊!
可惜这家伙飙血前居然放弃了被吹箫的机会,翘辫子前他应该很后悔,这或许是后来他的灵魂老跟着小混血的原因之一(注意,是之一!
)吧!
你看,就因为一人莫名其妙的精虫上脑,未来的老大就被现在的老大选上了,当老大是件多么没保证的事!
然后,跟了老老大之后,要有能让老老大使唤并觉得少了自己就不行的机会,小混血这个机会的来临,是因为法国政府突然宣布天下大赦要释放一批犯人,老老大突然间少了很多左膀右臂胳膊大腿来使唤,所以没办法只好来使唤这个菜鸟愣头青了。
未来老大之所以有机会施展抱负,也只是因为政客们闲来无事的突发奇想,当老大要依靠政客的思考,多不靠谱啊!
小混血干活儿固然是勤勤恳恳只多做不多问,该跑腿就跑腿,该卖命就卖命,关键时刻他也不掉链子,但是,这样的能力,多少兄弟没有啊?
可是,你们有他的机遇好有他的运气妙么?
有么有么?
没有的话,再卖命也只能当小跑腿儿,捶烂胸脯眼红死也没用。
这玩意儿,叫命!
人小混血,就是chosen to be a big boss!!
3.当老大必须抱着一颗虚心学习的心别以为当老大是件很没技术含量的事儿,杀人放火贩卖毒品,哪一样不需要精密筹划和谨慎准备?
行走江湖必须得有文化,哪个买卖性价比更高、人员调度、车辆安排、重要关头紧急决策,都需要头脑头脑!
爱因斯坦也是读了二十六年书才提出相对论的,别以为天才都是直接从子宫里跑出来!
我们的小混血童鞋在11岁到19岁的八九年时光里,因为年少无知,错过了沐浴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中的机会。
他懵懵懂懂滴过到十九岁,惊慌失措滴放了一个人的血后,忽然记起此人在翘辫子前对他说的几句话:你识字么?
赶明儿我给你几本书让你也沐浴下知识雨露!
小混血浑沌的小心灵激灵一下,他立即觉悟并投身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饥似渴滴吸取知识的养分,终于让他的力量更上了一层楼——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没见他考试的时候,都提前交卷抽烟发呆了好久监考老师才喊收卷子的么?
他后来成功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他提前交的决不是白卷而是满分卷!
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小混血还不忘时刻抱着一个虚心的心态,默默学习老老大的兄弟们是如何当喽罗、老老大如何身在监狱但运筹帷幄决胜于监狱之外的广阔天地等成功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的小混血脱颖于一众靠四肢打拼的兄弟里,最终成为一代低调而英伟的枭雄!
4.当老大不能没有情同手足的兄弟一个人是不行的,做老大尤其如此。
没有兄弟,大麻怎么卖?
没有兄弟,老老大怎么杀?
这样的兄弟,必须是有难同当,不一定锦上添花,但绝不落井下石,一定会雪中送炭,并且生怕你不给他奉献全部生命的机会,如果他会有怨言,也是抱怨兄弟你没给个浴血奋战在第一线的机会。
很幸运,小混血童鞋就有一位这样的兄弟,而且这兄弟的蛋蛋有病,活不长了,他人生的全部愿望就是好好为小混血卖命,然后给老婆儿子留足够的棺材本。
有一位有难同当的兄弟很幸运,但有一位只同当难但放弃齐享福的兄弟简直就是上辈子就来的!
在小混血成长为一代枭雄的艰辛道路上,这位勤勉的兄弟居功至伟是不二功臣,试问那些还混在道上的弟兄们,这样的兄弟你们有么?
不过说起来,尽管要表现小混血身份认同感的混沌以及缺失,但从他更加亲近的朋友来看(包括一直跟着他的鬼魂童鞋,还有后来蛋蛋有病的兄弟,以及那位一起吃鹿肉的道上兄弟),他似乎还是偏向于把自己归属到阿拉伯人的世界里,虽然作为一名穆斯林,他完完全全零分,但这种微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多可能也是来源于精神而非宗教层面吧。
5.如果可以,当老大最好有个鬼魂朋友、有点第六感、预知事情的超能力啥的那位在小混血成长路上一路孜孜不倦追随着他的鬼魂童鞋,给予了鬼魂童鞋无限的灵感和帮助,可以说,正是这位后来成为鬼魂的童鞋造就了小混血的枭雄之路。
当他从人类变为鬼魂,小混血就迈上了步向枭雄的第一步;当小混血听从他的建议,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开始了通往金字塔顶端的攀登;而小混血在实践中的经验累积,更是有了他无数次的暗示指导。
他给小混血的tips一般都很微妙,最明显的应该是被鹿撞上的那次(法国的生态真好,开车在公路上都能撞到鹿),那位一起吃鹿肉的兄弟应该在内心深处也是惊叹不已。
这种莫名预知未来的超能力,总是会让大哥在江湖中的传说更加神秘又富有光环的,就好像那些后来成为伟人的古人们,老爱说老妈生下自己之前梦到飞龙在天腾云驾雾之类的奇景一样,真相如何没必要考究,关键是江湖里的人会崇拜这样的神秘传说。
当小混血差不多完成了大枭雄的蜕变后,鬼魂童鞋就知情识趣滴消失于大佬的世界里了,所以说,传说,只能是传说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成为一个老大太难了,这决不是放几个人血开几枪抽点大麻就能完成的事。
还在道上沉沉浮浮滴混着的兄弟们,自己掂量掂量,离这些充分必要条件还有多远,希望太渺茫的话,不如卷铺盖回家吃饭吧!
影片的浪漫手法被运用到吉贝纳在这方面的心理刻画上。
编导为吉贝纳跟那个被他杀死的人提供了相当多的互动,死者可以在吉贝纳的牢房中游荡,甚至可以通过暗示,言语跟吉贝纳交流(这种交流同样是带有宗教的启示意味,再次印证了预言者三个字)这样的互动既像梦境,也像幻觉,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
他们的每次交流都带有浓郁的宗教氛围,隐喻很多,内涵相当丰富,也是暗示着吉贝纳遭遇与心理的转变,给熟悉伊斯兰教和《圣经》的观众留下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从整部电影中,我得出一个很种族歧视的想法,小心阿人吧,他们简直就是魔鬼。
接近写实风格的一部监狱片,对监狱内部的腐败刻画得比较深刻,地下秩序虽然耳闻已久,但当从屏幕上亲眼见到,还是觉得有些不寒而栗,难怪早就听人说过,在国内,有一些事是普通人绝对不可以做的,其中之一就是坐牢,屏幕之上的监狱生活已经如此让人恐惧了,更不要去真正触及到那真实的地下秩序之中了,那将是绝对不会像《越狱》等作品表现的那么浪漫。。。
虽然影片比较出色,可惜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和大量的政治,种族因素,再加上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法语,很难让人对此片整个放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精神。。。
男主法国年轻演员塔哈·拉希姆表现非常抢眼,很多段都需要他一个人的独角戏来撑起整个场面和气氛,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而且表现很成熟,丝毫不像一位影坛新人。
在第22届欧洲电影节上,他凭借本片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多少弥补了戛纳没有得到该奖项的遗憾。。。
《我心遗忘的节奏》在柏林电影节上拿奖后,雅克·欧迪亚终于迎来了导演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凭《预言者》在 2009 年高手云集的戛纳主竞赛单元里拿下评审团大奖,在国际场刊上名列榜首。
而那届的评审主席正是据称作风专横、口味高端的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这部以男性主导的监狱犯罪题材影片能击中于佩尔的芳心,可谓相当难得。
《预言者》以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角色塑造和紧张的类型情节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从剧情和主题来看,这部影片确实是欧迪亚此前作品的延续和深化,尤其是在黑帮题材和男性权力结构的探讨上。
看过《男人最痛》和《我心遗忘的节奏》相信会很熟悉其人物关系设置:一个菜鸟搭上父亲般的角色,在一段师徒关系里观摩学习、模仿、改进与超越,直至“父亲”角色死去、被取代。
这部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权力的传承与男性社会的运作机制。
主人公马利克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逐渐在监狱这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精明的黑帮分子。
他与科西嘉帮派领袖卢西亚尼的关系,正是一种“父与子”的权力传承模式。
卢西亚尼最初是马利克的“导师”,但马利克通过观察、学习和隐忍,最终超越了卢西亚尼,取代了他的地位。
这种权力的更替不仅是对黑帮世界的描绘,也是对男性社会中权力如何通过暴力、策略和背叛传递的隐喻。
马利克的阿拉伯血统在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身份符号。
他身处一个以科西嘉人为主导的监狱环境中,既是局外人,又是被利用的工具。
然而,马利克并没有被这种身份限制,反而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在帮派之间周旋,最终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
这无疑是一则另类的青春成长故事,它通过马利克的成长,探讨了移民、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如何被塑造和重塑。
欧迪亚选择在监狱题材里突破既定的类型表达,监狱不仅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象征性的空间。
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暴力、压迫和权力的斗争。
马利克在监狱中的成长,实际上是对外部社会的预演。
影片通过监狱这一封闭的环境,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人性的复杂性。
有别于《我心遗忘的节奏》男主角徘徊于两种选择,在监狱里的马利克只有一条路走到底,对于他来说监狱外的世界不过是另一个更大的牢笼,这种设定强化了影片对自由与束缚的探讨。
欧迪亚早期多部作品均以男性角色为核心(除了《唇语惊魂》),这部的女性角色几乎完全缺席,这进一步凸显了男性社会的运作机制。
在这样一个充满雄性竞争和暴力的环境中,权力的传承和更替完全由男性主导。
欧迪亚通过这种设定,揭示了父权制度在社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及权力如何通过暴力和策略在男性之间传递。
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预言者》确实没有在形式上做出太多突破。
黑帮和监狱题材在电影史上已经被多次演绎,例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和林岭东的《监狱风云》等。
然而,《预言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移民、种族和身份认同的问题融入到传统的类型格局中,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影片通过马利克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移民如何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崛起的过程。
这种叙事不仅是对黑帮题材的延续,也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移民问题日益突出的国家,这个主题显得尤为切中时弊。
《预言者》是一部兼具类型片娱乐性和社会批判深度的作品。
它延续了欧迪亚对黑帮题材和男性权力结构的关注,同时也探讨了身份认同、种族问题和权力的传承。
虽然在类型上没有太多突破,但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复杂的角色塑造,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欧迪亚通过这部作品,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法国电影乃至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无疑是他导演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黑帮类型片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难得如此流畅的法国电影,在尽量回避商业元素的同时又能用较为商业化的处理提升观影体验,故事很牛逼,却能讲得令人信服,男主角的表演很有意思,属于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演绎方式。
单纯小青年在监狱里摸爬滚打,出来时已成了黑社会老大,简直是一种另类的麻雀变凤凰。
可见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只要你肯学肯练,只要你能抓住机会,如果再有些天赋,那就一定能成才,黑老大当然也算。
看过很多监狱片,里面倒卖倒卖,杀人鸡奸,腐败虐待的事情也看了好多,却从没有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而且还能把友情这样自然而又感人地呈现出来,剧本编写上绝对是下了一番功夫。
影片后半段禁不住会想,如果马利克没把朋友拉下水,朋友就不会在巨大压力下工作,就不会旧病复发?
但如果无论怎样发病依旧的话,我宁愿相信这是对朋友家人来说最好的结果。
至于那个老头卢西亚,本以为马利克会杀掉他,但发现这种羞辱似乎更给劲儿。
看着马利克和嫂子、孩子在路上走,后面慢慢地跟着三台车,实在是太有老大风范了!
1.生存最重要,为此要忍辱负重;2.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卖命;3.给老大办事时不要问为什么;4.结识不同的人,但要差异对待;5.挑拨矛盾,并从中渔利;6.分阶段解决生理需要;7.终生学习;8.善于理财,特别要有再投资意识;9.对朋友仗义,但该打的时候不能手软;10.有实力独自搞定最棘手的难题;
男主角因为袭警而入狱,当时只有19岁,字也不识,还只是懵懂无知的年纪。
只是因为偶然,被逼杀了人,从此这个被杀的人就成为了他的精神伴侣,总是在午夜梦醒时出现在他的梦中,指引他人生的道路,成为其启蒙老师。
至此作为一名阿拉伯人,加入了科西嘉帮派,受其保护,但被当做佣人和狗一样看待,委派一次次危险的任务,死里逃生,一步步成功,达到事业的巅峰,最后摆脱了黑手党老大,有了自己的势力,出了狱。
也许他追逐的只是自由,一缕阳光,一片大海。
不喜欢的类型
什么是先知?制造未来?还是预见未来?
好一个隐忍多毛脏兮兮的摩羯男!
确实有点太长……
老大是这样炼成的:忍辱负重,八面玲珑
没想到这么长,后面太拖分了,还有过多的炫技画面也是
.........................
不喜欢这种片
无趣
3.5 中間那場鹿蠻好的。Audiard 是當代導演玩手持加上碎鏡玩的比較好的,可能跟Desplechin有的拼。
略显平淡,没有教父的波澜壮阔
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以边缘人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而且还带有超现实的宗教色彩的黑帮片,一首一尾两段暴力场面拍得相当好。只是故事实在是太松散了,节奏也显得冗长。
这些个迷幻元素意识突变塑造这预言者的独特气质。所以难忘。
也算是欧迪亚的典型式结尾了
看地有些压抑
挺混乱的感觉(主要是人物名字太难记…),黑帮老大的监狱发家奋斗史
情节乱,节奏慢,臭长。
监狱成长教材。
电影4颗星,第5颗给片尾版本的mack the knife,一曲永流传。。 。
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