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故事
Historias extraordinarias,Extraordinary Stories
导演:马里亚诺·利纳斯
主演:马里亚诺·利纳斯,沃尔特·雅各布,奥古斯丁·门迪拉哈苏,Raúl Agüero,Alberto Ajaka,Diego Alarcón,Rodolfo Andreani,Matías Arce,洛拉·阿里亚斯,Enrique Boess,Hector Bordoni,Fe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8
简介:本片讲述了三个以字母为代号的男人的神秘冒险经历,时长245分钟,共分为18章节,以魔幻现实的手法表现出阿根廷近代历史文化的变迁,叙事方法新颖独特,长镜头摄影精湛,尽管并不属于大制作,而是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但最后的结局却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是近些年来难得一见的阿根廷实验电影杰作。(08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In ..详细 >
#上艺联阿根廷电影周#叙事方法新颖独特,实验属性勇气可嘉,时长也确实另人印象深刻。
让画面属于应该看到的东西,让叙述成为毋庸叙述的行为。Edvard Munch式的景别无疑是旁白的最佳载体;人物既主导视线又连通土地、河流、山脉甚至历史,于是在游荡的、非线性的叙述中生成美丽的“故事”世界。而故事的涵义不外乎是关于生命之旅的延续和死亡的不可避免,“非凡”在何处呢?也许只因它脱离了一个个游戏般的谜题而回到纯粹和无解中,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故事本身的精神——在虚幻的“有”中突出质朴的“无”。
首先,如果所有剧情都靠旁白那么演员的意义在于什么?我还不如去听有声书,催眠效果极佳。其次,节奏太差,故事浓浓的想到哪拍到哪的潦草即兴感,使得四个小时的时间变得更加漫长。最后,影像层面太薄弱,再次加深了观影的煎熬感。
有点想法,才华堪忧,难看
千头万绪,自由散漫,效果是魔幻又真实的四个小时。旁白创造间离的迷宫并且承担叙事,画面因此成了更有自主性的组成部分。有趣的是Q&A环节导演承认自己没看过这部片子,因为不喜欢后期 voice over 的效果。
非凡的故事、非凡的叙事、非凡的形式、非凡的调度。利纳斯的场面调度千变万化,就像结尾车后的长镜头——能将客观视角变为主观视角,能通过几棵树木将光线完全隐去,能通过摇镜将一辆汽车变成三辆。三条似乎无关的故事线,以冗杂的旁白缓缓展开,但开场第一章中旁白说“X一无所知”,这也像是在说观众,我们甚至不知旁白是否真实,如果剥离旁白故事是否又有其他可能?也因此,此条故事中导演自演的X从卷宗中构造出一个故事,最后以“一个可能的结局”来说出“整趟冒险最后总算派上用场”,这种影像与文字的双重自反性值得玩味。除X的大屠杀卷宗外,还有追寻未知的Z、完成任务上路的H(名字也像是波拉尼奥的玩法),跟我们一样都在冒险的路上。
一场盛大的文学之旅,极富质感美妙的旁白单拎出来就出产一本高质量小书(编导能力太强大了),南美的艺术家们都有一种肆意庞博的想象力和对影像、文字直觉式的掌控力,四个多小时的沉浸过于美妙,如共同神游在阿根廷土地上,不问过去不问姓名,只在苍凉寥落的歌声中寻根寻己。清晰窥见诸多文学大咖的影子——波拉尼奥、博尔赫斯、卡夫卡、保罗·奥斯特纷繁的一千零一夜式人物群像仿佛能自由生长,枝丫直抵天空,这是一个被无限拉长的古典故事世界,也是具有开放性质的影像组合衔接,三个旅人的运行轨道最终并无流俗交叉,在各自的小宇宙中演绎着生命的无常、莫名、古怪,人间的悲喜,命运的种种莫测,苦涩而不失魔幻的人生底色,各种细节幽微处太动人(如临终的狮子,后窗的窥视,土地测量员K的附身,成为不存在的人)。
平原流向高塔 狮子今夜死亡XVIII
7.0/10。①以三个男人为引讲述各种充满谜团与奇遇的故事。②「反常规的playful氛围」的营造:戏剧性淡(大量贯穿始终的Tell don't show的旁白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叙事信息量大到超载,仿若迷宫;分屏;画面Dv质感;静照式叙事蒙太奇;等。③影像的情绪冲击力挺不够(也许是影像技法调动的不够充分,也许是其它原因)(但程度比《花》轻)。4个小时的时长更是会将②所说的氛围削弱拖成疲累。
忙着讲故事了。
幸运歌唱道,人生是旷野。
4.5。
四个小时的旁白+昏暗诗意的画面+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故事,时不时的历史隐喻穿插其中,但我已经分析不动隐喻了,随便截出一段来都能看,随便睡一段也没有任何影响
旁白多得令人生厌,前1/2没睡着算神人
把戈达尔那点东西乘以2 臃肿不堪
9.5 第2000部,注定是将永久改变我狭隘观念的电影写作,关于拉美文学神秘,幽默又虚无的一切在这里交汇:闭上眼睛我们听见了波拉尼奥式的叙述,睁开眼睛则陷入这反复变调的影像漩涡之中。
这片大陆中重复上演的模式因事无巨细的叙述变得扑朔迷离,成为独一无二、无法拼凑的碎片——它们在空间中沿着各自的路径移动,时刻似乎是随机的,但又具有某种必然性。清晰的旁观者视角/写作方式所提供的现代主义全知叙事,已然将这种殊异的神秘性整理成有条不紊的线性时空,观者必倾情演绎并配合着叙述者的游戏,不断追寻幽灵的足迹、误入卡夫卡式的迷宫,而叙事总是早一步领先并预知了镜头,筛选并引导着时间的延宕。哪怕短暂地被不确定无力和身份认同缺乏所困顿,利纳斯将选择权更主动地还给了人物/代号,不再困顿或纠缠于因神秘力量而逐渐湮灭的迷雾——这座城堡虽是必经的谜团却终将有所出口,选择不踏入这趟旅途的追逐,或者退出无休止循环的系统。
最好的生活就是:不嫉妒别人,不看轻自己,岁月静好,别来无恙
叙述的坟墓。唇齿过于干裂,他人将表现哀悼的语调掐灭;何时何地触发的目光游戏?需要调整姿势,于灵魂重新补全关于人类的劣迹:因贪恋(视听?念白?)折返这无人的世界;身陷角色的泥沼——“我”到底还是臣服在叙事的傲慢当中。抱头痛哭,令视线再次沿着景别的路径:腐烂的身体以及丑陋的面容,穿过的任何画面都会沉重!酣睡也无妨,出了迷宫便扑进开阔的全景。
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包罗万象的。不能说不喜欢,甚至已经是很喜欢了,我永远喜欢没有答案的谜。只是疑心直接读剧本会不会更喜欢。毕竟每次旁白停下都觉得松了口气。对于我来说,小说和影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各有千秋。只是文字进了脑子要先经过一次翻译成为涵义(所指),我再从中体认感受,汲取力量。加上我反应慢记性差,重复翻看对我来说是必要的阅读方式。影像则通过感官的直接刺激径直走到了感受这一层。现阶段观影远多于看书,其实只是因为它是更轻松的。而片中的旁白实则已经完全是一本独立的小说了。就如片头出字幕的时候硕大的白色文字挡住了其后的画面,很难不觉得两者是相互干扰的。同时接收旁白和影像对我来说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