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可真是极尽讽刺,所有人的设定都是荒诞的极端两面:向善教徒竟是纵火犯、Amy背后捅刀见风使舵的是亚洲互帮互助好闺蜜、光鲜履历的社会精英是人格矮子、艺术家是无才无德的骗子、恩爱夫妻互相出轨背叛、兄弟是厕所小偷和拉斯维加斯情场骗子并且兄弟之间也互相欺骗(哥哥扔掉了弟弟的大学申请,掩盖纵火真相)、最牛逼的豪宅安保系统活活轧死了大富婆、蘑菇宴椅子展都是愚蠢之极的娱乐、珍宝的结局当然是被尽数摧毁、那个破椅子的最终结局就是被歹徒徒手砸残大富婆、路怒两冤家最终同是天涯沦落人(真·掉落悬崖)并失去了人生的一切,所有人都没有好下场…… 概括来说,一地鸡毛是表象,真相是在这个大染缸社会,即便人心想要向善也不会脱离一个必然结局:富人自命不凡又卑鄙自私,穷人也得不到灵魂救赎,所有人互相尔虞我诈互相算计。
这部剧塑造了一个戏剧性的随时会被打破脆弱平衡的丑陋众生相,所有人都在苦苦挣扎受害的同时也都在制造新的恶,恶性循环;从解构的视角看,人类的悲剧是相通的:虚伪奸诈、忌妒虚荣、人性的丑恶。
另一个表现的侧面是东亚文化,比如东亚人与原生家庭矛盾、屈于欧美主导的奴役秩序并形成人善被人欺的服从性人格,这一点在职场和社会都相当明显,抱着荒诞的心态去审视世间傻逼就会豁然开朗,怪不得要天天跟老美吵架。
《怒呛人生》由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一起路怒事件,连接了两个不同性别、不同境遇但同样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苦恼的人。
丹尼·周是一个失败的承包商,在生活中处处气运不佳、在工作上技不如人、在家庭里被父母和弟弟拖累......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无力感和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没落感都在丹尼·周遇到这起怒路事件后彻底爆发,面对一个极度暴躁的陌生人,他决定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驱车追赶白色SUV的司机。
艾米·刘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作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艾米·刘承担了传统家庭中男性的主导地位,而来自艺术世家的日本丈夫成为了家庭主夫。
尽管艾米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的公司也即将以1000万元的价格被收购,但艾米时常因为不能陪伴家人、无法彻底放松偶尔依赖他人而烦恼。
艾米在演讲会上说,面对女人常常要被问到的那个问题,她以自己的经历表示:“我们可以拥有一切。
”但事实上,艾米并没有在兼顾事业的同时兼顾到家庭,她并没有如她台前表演的那般自如。
工作的疲惫、女儿的疏离、性生活的无趣、丈夫社会价值的隐没都构成了艾米的人生困境。
于是这场路怒事件刚好给了艾米一个脱下面具,尽情爆发的机会。
面对匿名的他者,艾米毫不顾忌的发泄着来源于自己生活的愤怒。
而在一切由愤怒引起的报复行为的背后,两位路怒事件的当事人却逐渐进入了对方的私人生活,在与其相关者的接触下逐渐完善了那个模糊的他者轮廓,并且也看到了愤怒之下那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艾米接触到了周的弟弟,并且在聊天中与其产生了共鸣,在与弟弟的暧昧中重获了失去已久的激情和情欲,最终跨过了婚姻伦理道德的界限。
丹尼接触到了艾米的丈夫,找寻到了两人的共同爱好。
通过画像的聚焦,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艾米。
作为一个成功者,她没有获得应有的自如和安慰。
丈夫在逆情感关系中丢失传统男性气质转而向艾米的助理寻求等级认同;婆婆高人一等的挑剔态度、为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用尽心机;弟弟看似单纯的陪伴却也在借钱被拒后厌女本质暴露无疑。
在抛弃宗教信仰后,处于人生谷底的丹尼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仰和对教会的归属感。
教会的翻新项目,不仅帮他解决了财务困境,还逐渐找到了那个父母口中的好韩国女孩。
一起路怒事件后的人生相遇,两人看似已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平和,但更大的矛盾正在无形中酝酿。
艾米发现丹尼以丈夫朋友赞恩的身份直接出现在自己家中,而丹尼也发现了艾米就是弟弟一直以来的那个网络女友。
私人生活被侵入和监控的愤怒迅速让两人的矛盾再次升温。
之后艾米出轨的事情被丹尼弟弟报复性的告知给丈夫,艾米又作证将丹尼的表哥从监狱放出……直到最后的高潮,相关人都各有目的齐聚富婆家中。
富婆离谱的死亡和《白莲花度假村》惯有的黑色幽默如出一脉。
艾米和丹尼的荒野求生又有着《瞬息全宇宙》的诗意和哲学。
不止文本角度上的独特和精彩,《路怒人生》还是一部极具先锋性意义的剧集。
满屏的亚裔角色打破了传统荧幕霸权,暴躁的亚裔故事讲述了亚洲人独有的紧绷情绪。
当《亚特兰大》、《姿态》等聚焦黑人的剧集在电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我们也需要诸如《路怒人生》这样能反映亚洲文化和亚裔心理的优质剧集。
正如《瞬息全宇宙》获得奥斯卡对于亚洲文化的意义,《路怒人生》也帮我们抢夺了主流文化话语权。
刚刚刷了两集网飞的新剧《怒呛人生》,非常非常好看。
故事讲的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一天心情不好,在开车的时候互呛,然后飙车互怼,结果两人相互挖出了对方的住址,相互陷害,他们的人生随之分崩离析。
故事节奏也非常好,拍摄角度新颖。
英文的俚语脏话彪得也非常爽,那种对人生的怒气和绝望,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传递得非常到位,看得非常过瘾。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英文题“Beef”,牛肉,为什么会翻译成《怒呛人生》。
其实这里用了一句英文俚语:一、What’s the beef?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什么是牛肉”,而是“What’s the problem?” ”What’s going on?”直译一下就是:“怎么回事?
”带情感直译一下就是:“你tmd有毛病吗?
” “你tmd在找茬吗?
”在这个用法里,beef的意思就是“抱怨”,相当于a conflict, complaint, grudge。
二、have a beef with somebody/something意思就是:have an outstanding or unsettled dispute or disagreement with somebody/something例句:You seem to have a beef with Todd. Do you want to fight him?你似乎对Todd很不满啊。
你是想和他吵架吗?
注意一下:上面这个网络用语是错的,这个用法beef前面必须要加a,不是指“一块牛肉”,而是指“一份不满”,哈哈。
三、beef当动词,表示“抱怨”。
固定搭配:someone beefs about someone/something栗子:Ignore him. He beefs about his relationship all the time.别理他,他老是抱怨他的感情问题。
四、最后,还有另一种用法,beefed up,变成肌肉男/变超壮了。
栗子:He got beefed up for his next superhero film.他为了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练得超壮啊!
这不就是我本人的词吗?!
大家注意一下,这里虽然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是其实也有一点点相关。
你的英文老师肯定没教过你beef还有这些用途。
为什么beef会有这种“怒火冲天”“抱怨”“发火”的意思呢?
总共有四种解释:一、“I have a beef with you”来自于美国西部放羊的牧人。
他们老是和放牛的牛仔争草地,所以放羊的人就会用这句话来表示“有冲突了”,因为他们和“放牛/搞牛肉的人”总是有冲突;
二、据说是养牛的农场主之间通常为了牛的利益而发生争吵,但是最后的结果总是这些农场主们为了讲和,把牛都给杀了,然后坐在一起吃牛肉;三、早期美国的士兵们总是抱怨牛肉不好吃,所以beef就是抱怨;
四、18世纪,“beef”指的是冲突,因为在这些冲突里,通常都会有beefy的肌肉男打群架,啊,想想都湿了。
这部美剧《怒呛人生》第二集中,男主角在游泳池边烧牛排抱怨人生,他的肌肉弟弟半裸在泳池里游泳,后来又有两人健身的画面,所以你看,这部美剧名《Beef》起得真的是好啊。
☆☆☆以下都是翻译腔翻译腔 | 一个无性恋男子遇到的爱情翻译腔 | 到底是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翻译腔 | 如果友谊取代婚姻,成为生活的核心翻译腔 | 在国外生活如何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自我有哪些好看的杂志和电视剧《最后生还者》第三集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基佬求求你们别再说“尊重但没必要大肆宣传”这种话了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IsHannahanangel?黑色皮肤的小美人鱼到底有问题吗?
问题在哪?
来谈一下“性乱”和“洁身自好”《绯闻女孩》+简奥斯汀心向快乐趁着《心灵奇旅》还在上映,就推荐皮克斯的另一部作品吧弦子、拉姆,和前程似锦的年轻女孩们真正在巴黎的人,才不会觉得《EmilyinParis》好看神偷卡门女性到底能不能当全职太太?
看看职场女性圣经《傲骨贤妻》是如何解释的在美国哪里可以看到《花样年华》?
资本主义工作方式和职业环境更优越?
《傲骨贤妻》里,Alicia有一万刀的办公室装修津贴推荐个做冥想的小视频《汉密尔顿》,美国精神形神合一这一期《纽约客》太牛了你为什么要看《傲骨贤妻》?
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新的生活方式成都MC浴池事件的几点看法讲一讲Grindr这个黄暴的小软件纽约的上流基佬是如何约会的毫不白左的伊桑君,过得也很好啊!
J先生要离开美国了他和他的洗手池纽约人及伦敦人是如何看北京和上海?
俊熙想约个糯米炮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两个不同的单身男人给你喜欢的酒保打点钱吧
平时有耐心看剧的的时候比较少,但五月看完了两部剧,都是口碑发酵得高分剧,一部是国产的《漫长的季节》、一部是NETFLEXT的《Beef》(怒呛人生)。
虽然两部剧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是用喜剧演员演绎的致郁剧情片。
关于《漫长的季节》说的人已经太多,90年代的一个深秋,遥远的一个响指,是几个家庭的破碎,几个人生的终结。
看过的人心有戚戚焉,勾起了关于那个年代的灰色记忆,幸好人都是健忘的,时间可以让一切都不那么痛苦。
今年东北文艺复兴的好剧还有另一部《平原上的摩西》用几乎是纪录片的方式白描了一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常甚至有些无聊,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人生的重大变故可能就是暗藏在一个个看似太普通的日常之中,虽然哭不出来,但是悲伤是那么的巨大。
这部剧由于拍摄手法的原因,评价好像比较两极化,但是我很喜欢,是一种很少有的观影体验,用镜头来说话,没有多余的对话。
扯远了,重点是想说一下《BEEF》的。
好莱坞近年来开始喜欢拍亚裔的故事了,电影有《瞬息全宇宙》、动画片有《青春变形记》,还有这部《怒呛人生》。
看过后两部,不能说不好看,但是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好莱坞的固定亚裔模式:控制狂父母,想要干涉子女方方面面,讨好型人格子女,压抑自我迎合父母,大家都是为了对方好,最后都很憋屈。
《BEEF》里面的男女主两个亚裔,一个是底层打工人Danny,拼命工作想要给父母买房子;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女性Amy,赚钱养家还要讨好婆婆,忍受无能的丈夫。
两个人虽然不同阶层,但是生活都很努力,靠自己赚钱,混的也不算差,但两人都充满了怒气,一副压抑住自己不发疯的状态。
看剧的时候,我不理解,这份怨气到底是因为什么?
是对现状的不满么?
好像也不是,是无法改变么?
好像也能做出了改变。
那么这份憋屈到底是在哪?
这两天忽然悟了,亚裔(这里主要指东亚)的压抑,大概是来自于过分的责任心,以及自我满足的牺牲感。
男主Danny, 韩国裔,打各种工想方设法的赚钱,肩负起买房让父母过好生活的责任,还得为好吃懒做时不时惹事的弟弟“擦屁股”。
女主Amy,华+越南裔,靠自己努力创业买了大HOUSE,供养不懂事的丈夫,艺术家自居的婆婆,明明是为家付出最多的人,但因为忙工作被女儿疏远。
两人都是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把一切压力都一肩挑起,但最后却也得不到一句感谢,甚至可能还会来一句“你怎么这都做不好/谁让你做的”, 总之吃力不讨好......但是确实啊,谁让你做的?
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为了别人好,还是一种自我的满足?
最后一边被责怪为控制狂,另一边委屈的发疯。
说到底,付出本来就不应该追求对等的回报,最能自洽的付出还是应该为满足自己为出发点。
Amy回到自己父母家,对父母说,她所希望得到的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往往认为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够优秀够努力付出够多才能获得爱。
但也许现实是,哪怕你足够优秀付出的够多,仍然得不到爱。
爱,非常的主观,不是等价交换,越是靠索取越得不到。
要得到爱,其实首先是对方是个有爱的人,他本生就有爱。
西方拍的影视中,总喜欢把亚裔家庭的亲子关系拍的很拧巴,控制狂父母,渴爱的子女。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身处在东亚文化中,子女也是明白父母的爱,这种爱不像西方父母喜欢挂在嘴边,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实打实的付出精力体力,付出存款的支持。
虽然有养儿防老这句话看似是一种有条件的付出,但是实际上有几个父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都是想帮子女减轻负担。
比起轻飘飘的一句love, 亚裔的爱好像会比较沉重,但这份沉重感可能还是来源于社会条件。
亚洲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人均稀缺的资源。
从古至今都是高度内卷之地。
最近查了一下,东亚三卷国,日本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和德国面积差不多,哪怕是几十年的少子化也有1.2亿人口,比德国多了3000万。
而出生率垫底的韩国,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5000万,比日本更加拥挤。
从人均资源来看,人口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
那么,亚裔的压抑感大概来源于对资源匮乏的恐惧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内卷的社会容错率极低且机会成本极高,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主要还是担心子女走了弯路而陷入绝境,是对风险的提前预防。
而比起其他地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人有着更大的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同时对享乐以及不负责任带有天生的愧疚感。
就像剧中的Danny,生为家中的长子,随时紧绷着,认定要想方设法赚钱要帮破产的父母,罩着不靠谱的弟弟的,把一切控制在手里。
而女主,虽然已经阶级提升,但小时候父母因为她读书学费问题而吵架的那一幕仍一直埋在她脑海里。
那么,为什么亚裔很难开心?
还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匮乏;为什么要有牺牲?
因为不得不做出牺牲......而这种匮乏感因为牺牲而造成的愧疚感,哪怕在长大后成功之后,恐惧却仍在。
比较来看,剧中另一个亚裔,Amy的老公,一个吃软饭的日裔男反而显得比他们俩都松弛坦诚许多,大概原因是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曾经富裕的家庭,哪怕自己不赚钱,他仍活得自我。
所以,不是亚裔开心难,而是亚裔经济发展起步晚,一代人要紧绷着努力摆脱贫困,为了是下一代能没心没肺开心的生活。
经济环境的变化,可以让一切的观念都改变,比如曾经最热衷家庭生育的东亚,谁能想到如今最不婚不育的地区。
Things that I’ve learned from the show: 1. There is no unconditional love out there, so do not see anyone as savior of life 2. Hold up to your reproductive instinct and be child free if you’re not sure those bad traits of you will pass down. Kids don’t make you whole. The void will ALWAYS BE THERE.3. Never be ashamed to express your feelings. Your feelings do matter a lot. 4. Life is all about pretending and faking till death. We’re stuck.
看完几周了,还是停在一些片段里走不出来。
男主第一次在教会活动上眼睛湿润的时候,想起了刚来的澳洲的时候,每天眼睛里都是失望,没有安全感,坏事一件又一件地发生。
走在路上,看到每个人从自己的身边路过,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幸福呀。
不过即使在最失望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要去从宗教,或者团体,或者其他地方获得抚慰。
男主和女主的愿望都初步实现了,他们在派对上相遇。
——那么就可以幸福了吗?
并不是,她说我们都是一条贪食蛇。
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在追逐人生的意义,追逐自己的欲望,又被失望反复折磨。
幸福从来都只是人生中的片段。
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那种永不停歇的疲惫状态,至死方休。
女主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用绝望又平静的眼神看着这个家里的每个角落,每个角落都是童年的痛苦回忆。
当童年噩梦里的女巫,那个一直盘旋在脑子里的黑暗版的自己,竟然像一个亲切的老朋友一样若无其事地出现。
而她只是微笑,坦然地接受这个事实——痛苦的过往一直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成年后我们只能去包裹和粉饰自己的阴暗角落,但它从未离去,它变成了你的肌肉和血液,是离你最近的那部分。
人生要如何才能达到情绪平衡。
你需要在心理医生面前撒谎,按照白左期待的描述去剖析一下自己,来获得认可。
需要努力地配合丈夫的情绪,需要在老板面前控制自己,需要在子女面前伪装成一个强大又耐心的妈妈。
这一切的负能量只能通过有些邪恶的方式来发泄,因为把负能量转嫁到他人身上——日常发疯,黄阿丽又可以戴起眼镜对着每个人露出完美的假笑。
是的,靠发疯来维持情绪稳定。
这个剧本一定是教科书级别的、代表美国影视工业最高水准的创作。
编剧和剪辑团队没有浪费一秒钟,安排了大量的,密集的技术点。
这其实本身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但是让这些技术点在整个故事结构中交错出现,并且做到效用最大化,形成一个完整紧凑的故事架构,是非常不容易的。
上一个令我有这种感觉的是*Severance*,我认为这两部作品实在是人类目前剧本创作的天花板。
以下是一些技术点对应上的例子:- story - the change of state: 故事是关于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的改变,故事是关于剧中人物和环境的剧变,故事是关于男主和女主对自己(东亚背景下的)内心void / need看法的改变。
- 7 Basic Story Elements: 主要表现在pilot中。
teaser: 男主在福斯特退(自杀用)烧烤机,status quo(inherently,暗示男主经济状况不佳)。
point of attack:男女主相遇在一次road rage。
debate:一次次打击,男主内心纠结要不要去找女主报仇 。
lock in:男主一怒之下查找车牌号,想找上门。
new world随后展开了最大的推动力:互相报仇。
- mid point:女主的企业被收购成功- stakes:男女主互相伤害所承担的外在风险(事业崩溃)内在风险(家庭关系,亚裔互相拉下水)哲思风险(这一切的意义,人生的空虚)- tension:贯穿始终,从最开始的完美状态(mid point假解决)到最后所有事情陷入不确定性,tension持续膨胀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在结尾瞬间坍缩。
- conflict:整个剧本的中心所在。
包括argument(各种吵架),internal conflict(男女主对事业不满足,对复仇的病态渴求),Struggle against circumstance( 最后的荒野求生),avoiding a negative outcome(最后男主造成弟弟的“死亡”),confusion(男女主头脑里的那个枯树叶草地的deja vu)dilemma(女主为了deal再干五年事业)。
- Character Want:赚钱,复仇。
Goal:男女主和好,need:病态的家庭关系,病态的追求。
接纳实质的空虚- surprise:很多,比如男主逃跑的时候发现后座的小女孩- suspense:女主路怒视频可能在收购前败露吗?
男女主出轨会被发现吗?
男人去复仇时可能把女主杀了吗?
表哥出狱后,敲门的人里面有他吗?
- mystery:谁烧了男主的房子?
- advertising:比如表哥出狱后,狱友说:他要出去杀了他表弟;再比如最后绑架犯到来的临近;男主“im gonna kill you bitch”- warning:比如多次出现的,男主告诉弟弟不要和白人女生交往 ,否则……- order:表哥对男主下达计划- deadline:绑匪说今天之前必须要……- plant & payoff 太多了:表哥电饭煲里的钱,后来被男主占用。
女儿喜欢的彩虹糖,荒野求生的时候再次出现。
前面白人女家里的real crown (Chekhov’s Gun),成为后面给绑匪的承诺。
白人女提到有安全屋,最后真的跑去安全屋然后被门夹爆(主要角色中唯一一个非亚裔,然后惨死hhhhh)。
男主和父母打电话得意地说自己安装的排线,结果因此烧掉房子。
女主老公和男主提到,你应该和我wife谈谈,最后真的进行灵魂对话,等等。
- Creepiness:女主意识中出现的鬼怪形象- 库里肖夫效应!!!!
整部剧用的最出彩的地方,提供了大量黑色幽默桥段:女主两次戴起王冠时时候完全不同的处境,开篇女主竖中指,结尾男主竖中指;男主数次使用女主家的厕所,每次的目的都不同;女主在各种情形下对男主说“我要整死你”。
教堂的前后两个风光一时的吉他手主唱- Comedy & Horror 喜剧片惊悚片相似之处:比如被白女被“安全屋”夹死(黑色幽默的巅峰场面)- inside information:女主出轨男主弟弟(女主老公不知道),男主假意结交女主老公(女主和老公都不知道),数次隔着女主家的房门对话(双方不知道对方真实目的),白女不知道危险临近。
男主举报了表哥(其他人不知道)- character emotions:人物从压抑的情绪,到最后的完全坦诚,肆意表达:When we ignore our feelings, or suppress them, they only become stronger. If we don’t express our emotions, they pile up like a debt that will eventually come due.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其实对比一些日韩的类型片就会发现剧本结构上巨大的差异。
这也确定了一点,虽然它讲的是亚裔,但这无疑是正宗的美剧,讲的是典型的美国人。
整个作品探讨了非常广泛的话题,包括了移民群体的所谓美国梦,表面光鲜的婚姻,东亚式家庭关系,人际间畸形的功利主义和相互践踏;经历了一切,发现事业不能支撑自己,家庭也许可以;最后发现家庭也是破碎不堪的,才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其实是一片上帝创造的虚无。
最为让这部剧封神的部分,就在于最后男女主磕嗨了,开始交换身体,讨论上帝和宇宙,顺其自然地把一部极其写实的作品升华到了一个极致寓言的层面(一模一样的思路还有 瞬息全宇宙)。
很久没有出现一部让我一口气追完又怅然若失决定写点什么的剧了。
好剧推荐,且尤其适合于目前处于焦躁困境的你我东亚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目前的阅历下,我对未来自己的幻想就是剧中的艾米。
事业成功,嫁给日裔艺术家,生一个可爱女儿,只需生育而无养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时候带我做心理咨询,能够承认精神出轨且只敢对着辣妹照片打飞机。
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顾得起保姆,每个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头。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
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
可那又如何?
抛开这些隐忍和藏在聚光灯后的东西,我依旧成功。
而那些丑陋且无法伪装的面孔,我可以在一个完全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
因为他无从得知我的修养,我的体面,也无需再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
我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我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
我们能想出来最解气最狠的报复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厕所的地板上。
而面对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时,也依旧过不去心中道德那一关,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发生在另一个城市。
如若这不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应该是拿着枪直接上门爆头,然后开车狂奔数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触即发,还未进门就迫不及待脱去bra的年下爱情片。
其实很触动我的一点还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
东亚女在面对比自己不止低一档的foolish男人的时候,依旧可以从那些低端情话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点。
即使深知对方是不可爱也无法爱的人,也依旧会陷入这种小情小爱中,渴望获取一种廉价却又纯真的情感。
而东亚男人也从不将真实目的写在脸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将目的描述得伟大宏伟,欺骗自己是因为爱才讲出这些话。
最可笑的是,在面对这种大男子主义下的“百万宣言”,艾米认真回复“钱没有这么容易赚到”,他弟立刻恼羞成怒,用最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回击。
多么可怜呀!
那颗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脏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
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
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是时候推开几十年前的刻板印象及意识形态讨论,用当代语境来观察亚裔的处境了。
《Beef》是一个极成功的典范。
它避开了刻板化的陷阱,非常真诚地且极富技巧性地构筑了黑色犯罪喜剧冲突中的亚裔伤痛反思。
在稍带夸张癫狂的叙事下,是细腻的自省与真实的细节,赋予了故事充分的人性和情感深度。
我们亚裔可能是最易为被规训的一族。
被社会规训,道德规训,伦理规训,性别规训,价值规训…成为规训中的模范是潜意识的不二选择,于是我们往往会讨厌,隐藏,扼杀那与规训不相适配的真实自我。
这种与真实自我的深深割裂,是痛苦与愤怒的源头。
即使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无法满足这种割裂带来的虚无与痛苦。
本剧给我们一个深刻内省的视角,以一种极端黑色解构方式带我们反思这种隐性创伤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
这种潜意识创伤,以父权社会,资本主义,美国梦,女权独立,有毒的男性气概,代际伤害等等结构化的现实压力加成汇总,成就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BEEF”。
这部剧赋予这个母题与语境以全面和细致的刻画。
给我们一个酣畅淋漓,又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剧中人频繁摇摆在两种状态之间,不是风平浪静后的虚无,就是爆发后的摇摇欲坠,这种不自洽与不满足也正如镜子一样反照着观剧者。
很喜欢剧中对荣格的引用“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我们不能依靠想象光明来获得觉悟或者心灵启迪,相反,我们需要直面自己内在的阴暗面,将我们的恐惧、欲望和内心的冲突等带入意识中,才能真正成长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只有先让内在的黑暗表面化,才能让内在的光明闪耀出来。
出路是什么? 剧中一再提到的“unconditional love“存在之可疑,我认为疑问根源在于我们能否对自己实行“unconditional love”。
能否对自我不设期待,不做判断,不立标准,全然接受?本剧是少有的,在最高工业标准类型片里能做到严肃表达的亚裔主题作品。
和爆款《鱿鱼游戏》一样,登上了NETFLIX top1宝座,也还是韩国人编剧主导。
花了三天时间才看完,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男主真是一颗毒瘤!
同样是亚人同样面对一些东亚问题,为什么他就能把一切都怪罪到别人身上!
连他以为他弟挂了他也要说是女主的错,我真的服了,除了怪别人,陷害别人以外没做什么好事。
最多只能说同样也有东亚人那种看重家庭的心思,对爹妈要好,要想尽办法给爹妈买房把爹妈接过来,对女主女儿也很贴心,我甚至觉得这种贴心当中也掺杂着植根于他自己身上那种对家庭的渴望。
昨天晚上看到第七集实在太晚就睡了,今天下午把最后三集补完,真是太明智的决定,最后三集太精华了。
其实我觉得男女主的背景甚至根本不需要去介绍,很少有东亚男女不会面临类似的情境,小时候家中有人出轨但绝口不提,长大后终于有提的资格了父母却已经回到了和谐状态,但过去所造成的创伤会一直延续。
小时候听见的无数紧闭的门背后的争吵,因为孩子和金钱的争执,从小就对孩子有所求的生活。
我们老中人实在太懂了,可能外国人不太理解吧,他们的生活体系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结尾男女主讨论人类生孩子就是为了将自己过去的创伤传递给下一代,但不知道到底最初是谁先这样做的。
女主说曾经以为生个孩子就圆满了,希望从小孩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但她忘了小孩恰恰是最需要无条件爱的,而不是那个付出的人。
所以如果不教她如何给出无条件的爱,她只会因本能而索取。
似乎进入一种死循环,就像女主说的一样,我们都是食尾蛇。
如果亚人代表一种底层,那亚女就是底层的底层。
拼搏奋斗,说了无数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做了无数不眠不休的工作,最后为自己买了房子,也有了小有名气的公司,但甚至不敢跟老公说他水平太差,还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听对方说,说出来,没事的,我可以理解你。
事实上是,说出来不仅得不到理解还要被指责。
因为与父亲糟糕的关系所以不常回家,结果回家爹说的第一件事是你也应该给我们买个房子。
想和妈妈聊自己内心的创伤妈妈只想逃避。
结尾男女主对话的时候他们讨论为什么我们不能开心。
和我前段时间的状态太像了,因为各种事情堆杂在一起,但只能自己一件件去解决,那种焦虑烦燥的状态持续太久,让人难以放松难以开心。
但旁人不能接受你这样不快乐的状态,别人就认为你应该快乐,不应该抱怨,不应该愤怒。
还有一点我特别共情的是女主说,当你感觉无处为家的时候,你就自闭了。
前面她跟婚姻咨询师对话的时候她没办法说出自己的秘密,其实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她相信老公结果老公跟Mia柏拉图,相信老公但老公非要报警,把事情推向更严重的地步。
她虽然相信老公,但不是全然相信的,她老公承受不了太多事实。
我们女的能不顾及男人的面子吗,男人如果丢了面子可什么都做得出来。
但她不能失去家庭,就算这个温暖的家庭只是一种假象,她也难以放弃。
她老公之所以出轨未遂不过是因为他是一个太过妈宝胆子太小的家庭妇男而已,什么都承担不了。
但凡是一个在外挣钱的,妈宝也要养小三的。
收购女主公司那个女的作为一个白女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眼前这个如此成功的亚女这么不能放松自己,对家庭如此看重。
她说平常说的那些屁话都只是为了讨好别人,平常穿的都是平凡的二等货不过是不想太露富以免受到别人的嫉妒。
她说一切都会过去,女主也是这么想,但一个想的是及时行乐,一个想的是一切都会结束,什么都会失去。
悲凉的底色可能真的印刻在我们每个亚女心中吧。
女主如果真的学会了她的生活哲学一定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可惜我们亚女最想要的两件事,爱和钱缺一不可,所以大概率人财两空。
亚男一般都是先挣钱后谈爱,所以他们大概率还能得到钱,等得到钱以后对爱就没那么渴望了,甚至会贬低爱的存在,因为世界不是从得到爱的角度来评价人的。
说实话,虽然最后男女主理解了对方谅解了彼此,但作为一个上帝视角的看客,我实在很难谅解男主,真的是一颗毒瘤,为了自己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又担心惹麻烦所以也不敢做太过分,一个怂蛋,还不如Isaac,垃圾得很。
但我们女的无论如何也比男的有勇气,总是率先一步鼓足勇气面对真相,真好啊,大步向前吧,相信自己,为自己加油,一切会好的。
嗯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么fucked up,有钱没钱都是;有人在意说没说“我爱你”,有人在意睡过没,then geez you got related;男女出轨代价当然完全不同;being me是世上最烂鸡汤,让你完全暴露弱点直到一无所有;原生家庭是所有的根源,东亚人的成长过程更是充满荆棘,但是然后呢?承认吧,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那个虚妄的missing piece好让自己完整起来,但不可能找到,生活要么让你忘记寻找而只能在洪流中变成追寻世俗目标带着面具的anybody,要么让你终于决定释放自我路怒一次却end up翻下悬崖。Still, FUCK YOU George, you innocent shallow too-well-protected useless piece of shit!
女主这个人物还是过于脸谱化了。ps 最后几集的时间线对吗?
前面六集断断续续地看,拖了快一个月,因为我觉得好尬,看十分钟就想暂停,到第七集往前跳了八个月后,故事才开始有意思一点,第九集最佳。都说是东亚伤痕文学集锦,可能是我体会不到。
好莱坞的编剧不用“开车不看路导致意外发生”这样的桥段就不会写剧本了,镜头设计不错,音乐品味不错,其他十分平庸。
《怒呛人生》最后一集的主题升华,真的封神了,编剧怎么这么会写,真的完美诠释了东亚人被困住的内心,固态的虚无。我们只是需要无条件的爱,我们不想被看见真实的自己,我们没办法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需要被爱,我们怯懦,我们讨好,我们渴望坦诚交流,可往往做的最多的是逃避,我们渴望与所爱之人的连接。两个最恨彼此的人,竟然完成了一次最坦诚的交流,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彼此的渴望,他们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另一个自己,结尾病床上的拥抱,是心与心的照见。I see you.(我看见了你。)PS: 原来早在电影《燃烧》之时,我就爱上了斯蒂文元,这该死的演员塑造角色的实力,带来的魅力,他真的很会演!Ali Wong是我在B站看完她的脱口秀专场,我就深深折服于她的才华与创作力。我爱才华怪!
快别逼我共鸣了
更像是一种观点输出,炮火密集的牢骚,多年压抑后的发泄,对移民亚裔某个层面普遍情绪的汇总和展览,但从故事角度讲绝没有多么优秀,中间很多情节的转折是匪夷所思的,比如那场突如其来的床戏。很多事都缺乏铺垫,缺乏动机,跳转又跳转,拼接又拼接。相比而言,元演得更好,那种焦灼真实可信。
这有什么好看的,没事找事beef来beef去,鸡毛蒜皮就是因为失意人生路怒,怂人互怼。不创造价值的内耗,我用一生去对抗!
就算有我喜欢的alihuang也要说一句高估我们亚洲人的动手能力,我们更擅长精神虐待。冷暴力和口头攻击和对你好交替使用。哪会像剧里一样敢于上手,敢于有正面冲突。
虽然最后两集升华了,但是男女主人设也太自私了吧,最让我难受的是乔丹娜被挤压死
看了一集多,我确实不太能共情美国东亚人的“高压”生活,如果你有时间白天和老弟烤肉,游泳和健身,还有足够空旷的街道可以公然飙车乱撞,这种生活应该秒杀大部分中日韩大城市里的苦逼抗压人了。至于这种美式生活里所谓的压力,我只能说是自找的,在东亚的人逃不出这个大环境,但在这么多文化交融的地方还被困在这副躯壳里,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不知道这剧后来有没有讲东亚人和黑人白人的interaction,racism和stereotype怎样束缚本就拘谨和善于讨好别人的儒家人群,也许比拍俩东亚人发疯互殴有意义点。两星给史蒂文元在地板尿尿,挺搞的,但选这又矮又挫又黑的女主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为什么荧幕上的亚洲女性都长这样
有句话很搞笑西方心理学 在亚洲人面前是无效的 对压力下求生的亚洲人 冠冕堂皇的心理治疗就是bullshit
佩服编剧,最后一集告诉我们成年人急需云南见手青来缓解压力
第十集通了手机信号的那一瞬间让人觉得男女主还不如死在荒野算了(不是) 东亚社会怎么就知道崇尚这种一天都不能歇的人生。
这部剧可以和This is us相映成趣。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她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去date温柔阳光的日裔艺术家后代,装修精致的豪宅,和加州的白人名媛在gallery里捧着酒杯假笑。她可以对心理医生说出每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假装自己是个温和而健全的人。但她终究控制不了自己,会在一些旁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崩溃发疯,会去做一些毫无必要的破坏行为并感到痛快。完美无缺的灵魂填补不了崎岖的缺口,唯有同样内心崎岖嶙峋的人能对彼此进行刮骨疗伤。亚洲家庭出来的人很难相信纯粹的真善美,总觉得不生产后代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剧中主角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们的刮骨疗伤只掘到原生家庭就够了,而万千深陷于泥泞本身的人,再往上发掘便是无穷无尽的黑洞,是他们的原生家庭之所以如此的毒素根源,是那个老而不死难以撼动的五千年怪兽。
在美国生活过的亚洲人大概都感受过这种深刻的自恨:我们情绪不好做事不理智的表象背后都有一整个历经压抑的人生,从出身父母到成长过程,现在的我们做不好的任何事,都是因为过去的阴影没能被光照进来。实在是中箭到我没办法太喜欢这个故事,因为现在的我也有太多失败、并朝过去的自己与旧人追责的时刻。太憋屈了,究竟谁想要自怜到要共情敌人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敌人为你做了什么,值得你可怜哪怕一丝一毫?可因为我们永远孤独,所以永远在寻觅理解。Jung和Freud在亚洲文化圈子永不过时得令人绝望,越是这样想就越难以进化什么出来,继续在美国生活下去我一定也会变成这么个德行,活在今时今日也不愿正视当下,躲进历史,无法独自面对未来。I just hate the US that spoils everyone to be vulnerable.
一个东亚人,要么就是牺牲和控制,要么就是伪装和逃避,两个都不是,那就一定是个巨婴
2023年刚开始我的年度最佳喜剧已经出炉了,黄阿丽本色出演事业胜利的绝望主妇,和史蒂文元的倒霉蛋好大哥从路怒开始一路天雷地火,头一回在美国喜剧中感受到了中日韩(越南裔也算大中华区)各种不同的卷和窒息,80后就是从未感受过无条件的爱却要扛住代际传承的伤害的一代人,每一集都有金句笑料,第9集特别《寄生虫》第十集整个飞起来赞爆。最近从《宇宙探索编辑部》到本片全世界亚裔80后都在发疯哈哈哈哈一些准确精神写照~最后就停在这里吧无限荒凉无限温柔的结尾(别搞第二季了谢谢
大部分时候都是三星水平,但开头的画、每集的title、最后三集,令人忍不住要加一星。对于我们这种深深凝视过自己内心的东亚人来说,内容本身其实没啥好说的,看形式更有意思。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