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喜欢伊斯丝,无论再怎么努力纠正,偏见从最初就随着大表姐一起代入了..跟在她后面一起嫌弃她,嘲讽她,笑话她,莫名奇妙的不想看到她幸福...整剧里面,她就像场闹剧,从头到尾都充盈着不幸…为了报复,写信给大使馆曝光姐姐丑闻的是她 ,和如父亲般大的老头子恋过爱 (还是二次 )到赶也赶不走,最后被现场悔婚..和农场小伙随便就来个激情,稻草房边的热吻被母亲给强行分开…随后又作走了帮她照顾孩子的农场夫妇,从嗷嗷待哺养到走路说话,一言不合就想以母亲身份抢走,有考虑过养育之人的感受么..相对大表姐,她性格强烈、强硬、敢恨敢爱 、气质气场足足;上的了厅堂、下的了泥地 ;养的了猪,做得好爱人。
对汤姆、对卡森 、对休斯太太、对安娜,对下人都有着藏在心底的善待。
无论怎么样作,就是讨厌不了她 ,就是爱...每回看到怒怼伊迪丝总感觉痛快淋漓..靠,我被这剧代入太深了..那么就用我最爱的奶奶一句话总结全剧:你站在道德高地上,难道不冷么……
今天身体不适,整个人懒洋洋的,想起来《唐顿庄园》应该大结局了,于是从第二集一口气看到了第八集。
官方已经确定这是最终季,只是我不知道这一季有没有圣诞特辑。
当然不能否认这部剧从大表哥愚蠢的车祸之后,剧情也变得松散拖沓起来,但是其中还是有我关注的一些元素,所以在忍受了无聊到我现在一丁点内容都回忆不起来的第五季之后,我还没有弃剧。
也不能否认,在被恐怖袭击以及围绕它的各方评论极大地动摇了我对人类文明前景之时,大庄园里人与人之间脉脉的温情确实给了我些许的抚慰——即便在剧集里,欧洲贵族与他们的庄园所象征的时代正在走向没落,恰如当下许多声音在讨论着西方的衰落(也许我要被骂是西方中心主义了,但我还是相信一些朴素的真理不会被相对主义所解构)。
其实这部剧最开始吸引我的东西很简单,关于女性的命运。
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季的开始,Mary为了挑选丈夫而不得不周旋于众绅士之间的疲惫神情,以及Edith因为长相平凡(其实我一直觉得她很好看)无法讨人欢心而得到的“poor Edith”之哀叹。
这自然让人想起《傲慢与偏见》,没有继承权因而一无所有的女儿们必须视圆满的婚姻为终身志业,而这“圆满”之途在故事里自然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情爱的冲突与解决。
Mary与Matthew的故事,其实也就是一个爱情战胜傲慢与偏见的故事。
不过假如时间过去了200年,文艺作品里的姑娘们终日所想仍然是嫁个好人家——虽然现实中也许依然如此,那未免让人感慨创作者们想象力的极度匮乏(当然,咱们的剧里面的女人除了斗婆婆就是斗第三者也不能说明编剧们想象力不匮乏)。
所以,这部剧里有热心于政治认为女性应该有投票权的三小姐Sybil。
虽然她因难产这种只属于女性的厄运过早地死去,但两位姐姐多少受到了她的感染,改变了终日忙于社交和更衣的生活。
Mary显然是有治家置产之才能的,虽然也许比不过王熙凤,但肯定不会输给宝钗探春。
不但经济账算得格外清楚,对于踩着烂泥清理猪圈给一大群土猪喂水治病这种事情也亲力亲为,显然也是一心扑在事业上了。
最关键的是她对于时势的判断,显然是胜过她父亲的,是她在主导着整个庄园去适应新时代的规则与节奏。
Edith在第一季就已经显示了出版写作方面的才能,收到了杂志社的邀请撰写专栏,后来接手了未婚夫的杂志社。
到了最终季,她俨然已经是一个冷静能干的主编,辞退专断独行的男编辑,为自己找了一位女性合作伙伴,共同办一本给女性看的杂志。
庄园的女主人Cora,虽然身兼媳妇、妻子和母亲三重家庭角色,剧中所着重展现的,仍然是她投身与庄园及乡镇相关的各种事业的热情与能力。
Isobel在剧中作为中产阶级女性的代表就更不用说了,是工作与事业让她在失去了独子之后仍然充实地生活着。
剧中的女性能够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并非凭空想象。
毕竟剧中所处的时代——20世纪10、20年代——已经经历了19世纪末的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女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参加生产和控制生育,女性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都获得了一定的权利。
其中很能说明问题的是在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女性陆续获得了选举权。
当然,困扰Mary、Edith和Sybil三姐妹的根本问题——英国贵族的“限定继承法”在目前的剧情中,还没有被废除。
据说这个奇怪的法律是在1925年被废除的,所以我从Matthew和Michael Gregson(抱歉我已经忘记他的长相)死后一直期待的剧情,就是Mary和Edith能够在法律修改之后继承庄园的财产,没有后顾之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好庄园主人,干好杂志编辑。
这样,她们可以既不用指望儿子,也不用指望丈夫了。
也只有这样,她们才可能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非好运气的垂怜,去解决爱情和面包的问题。
(在此忍不住另起一段吐槽:指定继承人挂了,于是一无所有的Boy忽然头衔财产通通有成为完美丈夫这种巧合居然用了两次,编剧真的是完全心不在焉啊!
)当然,最后Mary还是结婚了。
不过嫁的是一个赛车手(身为一个F1爱好者能在电视剧里看到早期P房,还看到赛车手们枪响后冲向赛车这样的场景其实也还是蛮开心的),大概对Mary的唐顿庄园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Mary仍然能够且必须为庄园独当一面,这个倒也让我略感欣慰。
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圣诞特辑,假如有的话,Edith的生活最终将会怎样,希望不要太俗套。
叨叨了这么多,当然并非想说《唐顿庄园》是一部多么深刻的电视剧,不想也不能给它贴一个女权的标签,毕竟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电视剧有它自身所要遵循的市场规律和审美法则。
我也不是那种觉得英剧美剧很高端,韩剧港剧台剧就是脑残的地图炮。
只是欧美剧(有而非全部)里女性已经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剧(同样是有而非全部)里的小朋友已经从幼儿园男老师那里学会从尊重个体差异的角度尊重女同性恋母亲的时候,我们这头的大荧幕小荧屏里依然还在上演花样婆婆的美好人生,妻子们的战争,妈妈向前冲……于是乎也就难怪在一个格调本应不低的群里,出现了“在英国儿媳妇在家掀翻桌极其常见由此可见英国的女权主义很到位”这样让人连反驳的兴趣都没有的神奇论证。
2015-11-16
以下戾气重慎看,只是个人不喜欢的角色/行为。
贝茨真是让我从头到脚地无语,虽然我每次看到他都跳过,但是偶尔看到还是会感觉像猪油糊了脸一样ex。
看到他和主人们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就喊他小贱,为什么要把他从监狱给放出来😅他每次看着安娜的笑我都觉得很der,引用一句评论区说的,嫁猪嫁狗也别嫁贝茨。
有话愣是不说+各种肉麻情话+突然蛮横生气,快跑快跑快跑。
伊迪丝没事找事,明明地位不如玛丽还愣是要挑衅,结果玛丽逼她把女儿的事说了,咎由自取😅自己那么多次机会可以坦白自己不说,都到求婚这种大事了还不会为对方着想,只知道为自己着想。
然后布兰森管别人闲事干啥,用爱的名义捆绑玛丽和当时第二季说希波护士是lj职业啥区别,别圣母了求求了。
伊迪丝自己自私没有跟侯爵说女儿的事,玛丽刚开始也没打算搞砸这次婚事,伊迪丝都嘲笑修车手多少次了,玛丽是可忍孰不可忍?玛丽都说不是亨利抛弃她了伊迪丝还喋喋不休,就和第五季来的那个女教师一样没情商。
结果布兰森还有其他人都以为是玛丽害的,真是看得憋屈。
去怪伊迪丝咎由自取呗。
老爷和布兰森还有黛西有时候就是会忽然开凶,尤其是黛西就是个自私始终没长大的小孩,要是我是patmore肯定不会把这种白眼狼当女儿了,不高兴的时候就那个态度和别人说话宁有事吗🙄🙃另外不知道黛西这种口音在英国属于什么口音?休斯夫人前几季拯救全世界,处事果敢为人通思考。
但是感觉她一直是自己爱咋想咋想,有哪次是认真思考了卡森的意见。
最磕的是莫斯利和巴克斯特,相互给到了对方应有的安全感,这样的couple会很适合过日子吧。
托马斯替安迪保守秘密也很暖,越来越喜欢托马斯了,也很高兴他找到了真正能倾诉的对象。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的圣诞节,唐顿城堡的窗外白雪簌簌,这座古堡被衬托地更加明亮悠久,不染杂尘。
有人描述唐顿庄园是一个小社会,从上流社会的My Lord My Lady,到庄园里的仆人们,他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得不能互相思量对方的处境,甚至永远不会得到另任何一方满意的结果。
从第一集的泰坦尼克遇难开始,就预示着这个家族的不凡和他们终究要面对的太多问题。
而最开始步入庄园的任何一个人,并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
它美丽辽阔高贵的背景下,装满了人们的好奇心和一席沿承的神秘。
把这一切串联并处理得十分完美的导演和编剧简直不能让人不爱,因为从开始,导演就已经布置好了接下来的一切,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分镜头,每一场对话,每一个转镜头,每一个由近及远,每一场晚宴,每一次upstairs的回眸。
看过唐顿之后,不会给出它任何关于镜头蒙太奇的不利评价,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仿佛你是一个透明人,听过Mary和Tom交谈过后,又可以面带微笑迎接向他们走来的Edith和Rose。
而且也不得不敬佩这其中的每一位演员,与其说他们塑造自己成为唐顿中的一员,不如说他们让自己变为唐顿中的自己。
表演中却看不出任何瑕疵。
我尤其爱大小姐。
Mary的出场就是傲不可攀的,在三个姐妹中,她骄傲甚至有些自己为是,一直打压Edith可以说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笨笨的二小姐尤为可怜,她没有人情世故的情商,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姐姐无理的讽刺和言语的回击。
世界上没几个人能理解这位冷漠高傲的大小姐,她像一座雪山,只能被和煦的阳光融化。
而Matthew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阳光。
Matthew去世后她很少去他的墓,可能在她心里的某个地方,那缕阳光一直都在永远不会变迁。
而我希望她一直是那座雪山,一直冰冷下去,永不融化。
在1925年之后的时代里,他们每个人还将会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每一次困难、挑战,爱是将每个人连在一起的丝带,正如Edith说,因为她们血浓于水,她们会一起怀念庄园经历过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人,也只有她们,会改变这座庄园,并被人们铭记。
即使遭受磨难,遭遇变迁,却还是让人留恋着依依不舍,即使时光再慢也不愿意走开。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演绎自己的故事,并流传百年。
很久以前,捕鱼人发现了世外桃源。
现在我心里,即使一千个桃花源,也比不上一个唐顿庄园。
as touchy as a beauty losing her looks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是近期一部热门的英剧。
它拥有英国时代剧中的一切优秀的素质。
从播出至今一共6季,每季的收视都盛况空前。
在剧中,无论是时装还是珠宝,无论是建筑还是礼仪,剧中老派英式贵族的高尚品位和优雅姿态都让人着迷。
今天,我们通过对这部电视剧的家居赏析,来了解英式贵族的生活方式,近距离地感受中世纪的高雅品味。
英国的海克利尔城堡 ( Highclere Castle )是《唐顿庄园》的拍摄地。
它位于明媚的汉普顿,是英国的一级保护建筑。
其建筑风格,受詹姆斯一世建筑和意大利的风格影响,是别样的哥特式建筑。
古老的城堡有着华美的家居装饰,古典而精致的同时,却丝毫不显刻板与落后。
在今天的审美中,它是所有顶级高贵品味的典范。
整个建筑的心脏是中央大厅,它是这所住宅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标准的哥特式风格,高高的釉质天花板,乐手露台是高雅音乐娱乐活动的平台。
客厅的大部分处在挑空结构之下,大面积的玻璃窗带来了良好的采光,落地的窗帘很是气派。
欧式门窗上半部多做成圆弧形,并用带有花纹的石膏线勾边,拱门上是精美雕的雕刻。
入厅口竖起两根豪华的罗马柱,室内则有真正的壁炉或假的壁炉造型。
欧式客厅非常需要用家具和软装饰来营造整体效果。
客厅顶部大多采用大型灯池,并用华丽的枝形吊灯营造气氛。
深色的橡木或枫木家具,色彩鲜艳的布艺沙发,都是欧式客厅里的主角。
布艺沙发组合有着丝绒的质感以及流畅的木质曲线,将传统欧式家居的奢华与现代家居的实用性完美地结合。
还有浪漫的罗马帘、精美的油画、制作精良的雕塑工艺品,这些,都是点染欧式风格不可缺少的元素。
橡木制成的楼梯是这座建筑中最大的艺术品,意大利高塔风格雕刻,安装这部楼梯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
城堡里拥有收藏量巨大的图书馆,超过5650本的古董书籍,分别为阅读区和休闲区两个区域。
其设计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流行的风格,金色的罗马柱搭配浅棕色书柜,尽显经典与奢华。
画面中,国宝级演员 Maggie Smith 一袭紫色长裙坐在沙发上,大红色绒布的质感将其衬托得异常高贵。
浅色系的布艺茶几与格纹地毯、单人沙发完美融合,显得热烈而不杂乱。
城堡的起居室,是洛可可式的复兴风格,里面放有众多油画以及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陶瓷。
更有若隐若现的徽章,隐约向世人透露着这个庞大欧洲贵族背后盘根错节的融合过程与历史地位。
随处可见的鲁塞尔手工编织地毯被视作20世纪早期英国家庭里的高档饰品,更是现代奢华的欧式空间的象征。
墙上绿色的壁饰,源自1895年,由家族的第五代伯爵夫人带来的法国丝缎,中间的大幅油画是第一代卡纳文伯爵和孩子的画像,油画下方的壁炉上摆放着成对的法国古董瓷质花瓶和鎏金座钟。
由此可见,壁炉在古典欧式风格中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它被安置在各个空间结构交汇的地方,与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相呼应,为敞开式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视觉中心,而所有家居的布置都是以壁炉为中心对称摆放。
城堡拥有宽敞独立的餐厅,可放可收的餐桌可以满足一个庞大的家族盛宴,也可以在午后进行一场惬意的下午茶。
《唐顿庄园》的道具组,为了还原爱德华时期真实的晚宴场景,使用了爱德华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董餐具。
大量的水晶杯、银质餐具、烛台、调味品罐,骨瓷餐盘。
餐桌的中央是烘托气氛的银质台烛,用粉红、黄色、白色玫瑰装饰,是爱德华时期最流行的风格。
音乐室内,巴洛克风格的天花是由城堡的设计师于1730年代绘制,墙壁的装饰是16世纪意大利风格的纺织品。
欧洲传统的守护神狮鹫装饰的Jacob Freres桌椅,曾是拿破仑的物品。
传统的欧式床是一个年代的象征,精美的脚榻、绸缎般的幔帘、巴洛克式的梳妆台、木线条装饰的天花,《唐顿庄园》将传统的欧式起居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张张细致的单人沙发更流露着英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海克利尔城堡的设计师 Thomas Allom 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始人,他也是英国议会大厦的设计师,并主持修建了圣彼得教堂。
可以说,从建筑美学与空间艺术的角度来看,《唐顿庄园》丰富的内容可谓是教科书版叹为观止,而从剧情拍摄的角度来看,他是一部精致用心的英剧。
制片人多纳尔·伍兹说:“我们要寻找一所房子,建筑时期横跨于中世纪到第十九世纪后期,为了区别于以往历史剧中许多早期的房屋。
”而剧中更是注意到,从第一季到第六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从燃油时代来到了电气时代,所有灯饰也随之演变。
正是这样精良的制作,加上 “海克利尔城堡” 这座世纪建筑,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
在现代家具中,有部分品牌设计并生产出了非常精致的欧洲家具,他们可谓是业内新古典风格的标杆:Barovier&Toso
Zanaboni
Jumbo Collection
Visionnaire
Lady Edith 教给我们的事: Never Lose The Neve to Move Forward《唐顿庄园》确实不失为一部高分英剧。
剧中每一个主要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二小姐伊迪丝却是让我最想写的一个。
从第一季的无感,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厌恶,讨厌,再到后面的最爱,佩服。
正如上学时候中等生永远是老师们最易忽略的那个群体。
在三个姐妹中排行老二,作为中间那个,伊迪丝可能就真的注定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与爱。
毕竟也确实,上有强势高傲而又漂亮的姐姐Mary,下有活泼,人见人爱,善良的妹妹Sybil,而作为老二的Edith,似乎热闹从来都是她们的,自己什么都没有。
她从小缺爱,甚至自己的亲生爸妈都把她当给他们“养老的老姑娘”来养,也一直被称为poor Edith,而她又一直受大小姐玛丽的冷嘲热讽与白眼,这就更加让伊迪丝想获得关注感,希望能有一点点存在感,也比其他人内心更敏感,也更渴望爱与关心。
所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当有人对她稍微好一点时,她便会觉得自己超级幸福,想更靠近那个人。
而这一点,在其他人看来,是“饥不择食”,无论贫富老少,她一概不嫌弃。
伊迪丝是编剧底下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好像Edith 一直都是在与Mary 的纠葛之中。
Edith 最初爱上的是Mary的未婚夫,即唐顿最初的继承人,只是在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幸身亡。
身为未婚妻的Mary 表现的却是很淡定,起码,表面上未能看出丝毫悲伤,而Edith ,甚上伤心,而这也遭到Mary 的不屑。
当大表哥马修一开始来到唐顿庄园之时,玛丽并不待见大表哥,是伊迪丝精心安排,做功课,带马修去参观教堂。
(当然,这不排除她的另外一点小心思。
)只是,大表哥马修一心只有Mary。
而后面遭玛丽嫌弃的另一个老爵士安东尼,是Edith,她开始与安东尼交谈,表现友好。
当受到安东尼那专属于她自己的邀请时,Edith表现出那种天真无邪,满脸洋溢着欢欣与喜悦,这是再怎么都没法装出来的吧。
而后面遭Mary 搅黄,颠颠撞撞后终于能跟安东尼步入教堂结婚之时,新郎安东尼突然还是决定离开Edith ,因为他觉得,自己年龄过大,不能耽误了Edith 。
在安东尼眼里,你幸福就好,无论这幸福是否最终是由我来给予(也许,真正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就好吧)。
而Edith,太渴望能得到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了,对这一切,自然一时不能立刻完成承受。
可是呐,那个Edith ,最终还是勇敢的走出来并move on,开始在报纸专栏写作。
在杂志社,Edith终于遇到了衷情于她的Michael,而这一次,Edith 聪明了一点,她首先悄悄去查他的背景,知道他是已婚人士后,断然拒绝,而后他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并也打算为了能和Edith 结婚,打算移民德国。
要知道,经历了一战,德国可是大家都趋而避之的国家,更别说像Michael这样有身份的人,竟主动移民德国。
这也可以看出,他对Edith 确实是真爱。
可是,属于Edith 的这份甜美的爱并不长久,Michael “消失了”,没有一点消息,Edith 又重新回到了大家口中的那个poor Edith,而更“不幸”(?
)的是,她怀孕了。
要知道,那个年代,出身贵族家庭的她,未婚先孕,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最终,颠颠撞撞,磕磕碰碰,还是生下了女儿玛丽戈德。
却没法以母女身份相认……Michael 死后,Edith 还是又一次勇敢的move forward ,继承了Michael 的杂志社,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她炒掉了那个拒绝为女性工作的高傲自大的男编辑,为了赶稿,整理编辑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她自己亲自面试女编辑,伦敦唐顿两头跑,却也从未放弃过。
在这期间遇到的良人Bertie,虽当时只是一个代理人,但对Edith 爱是真的。
而后突然成了伯爵继承人,实现了身份完美的华丽转身。
而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爱情,又双叒叕被Mary搅黄,这次的Edith,真的是绝望到底吧。
然而,勇敢的Edith 还是又一次的重新勇敢向前。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
但Edith 也有另外“黑暗的一面”。
土耳其大使猝死的丑闻,正是由Edith 泄露出来的,也确确实实给Mary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也正是因为这,使得观众更加觉得Edith 就是彻头彻尾的一个bitch。
又比如在农场开拖拉机帮忙时,和那个农夫产生了某种感情,最后被农夫妻子赶走。
而把女儿玛丽戈德送给农夫德鲁一家养时,她放不下,经常前去看望,遭到农夫妻子的厌恶(我想,观众应该也是厌恶Edith这般吧)当然,最后还是靠了一点“手段”(姑且这样称吧)将女儿带回了唐顿,以自己的养女的身份。
Edith这样的姑娘,内心强大,勇敢逐梦,最终一定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
是的,最后的她,经历了波折后,还是嫁给了伯爵,那家人也接受了玛丽戈德。
也许,在唐顿看来,Edith 的这个结婚,是让他们出乎意料的,然而,却又是Edith 自己勇敢得到的。
因为,她一直都未曾放弃追逐爱与梦想,一直都在向前。
Edith 就是这么一个鲜活的角色,并非说有多完美,毕竟,人无完人。
她有嫉妒,羡慕的黑暗面,却也善良,勇敢,正义,替人着想。
与Mary 每次的“吵架”,都是她首先来主动和Mary 说话,即使Mary毁了她和Bertie的婚事,而在Mary 结婚之时,她还是从伦敦回到唐顿。
而Edith 的这一番话,也让我红了眼眶。
“Because, in the end, you’re my sister and one day, only we’ll remember Sybil…Or Mama or Papa or Mathew or Michael or Granny or Carson or any of the others who have peopled our youth…Until, at last, our shared memories will mean more than our mutual dislike.”这是一个懂事的妹妹说的话,起码在这一点上,她心胸比Mary 的要宽广得多。
一直以来,Eith都是情商及其高之人。
多次在餐桌上破冰,替大家打破尴尬。
会替他人着想,自己也上进,敢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是那个时代勇敢独立的新女性。
最终的她破茧而出,家庭事业双丰收。
这样的Edith又则能不爱呢?
PS: 好喜欢剧中老奶奶。
剧中最爱的大表哥马修出车祸,我都未曾弃剧,就是因为有奶奶在。
奶奶是金句王。
也真印证了那句话: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爱了爱了。
还有呐,Tom对Mary说的这句话: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真爱吧!
像Edith 那般,从不放弃爱的能力。
敢爱,享受爱带来的快乐之时,也能敢于承受爱可能带来的伤害。
陪伴了五年的唐顿就这样完结了,虽然知道总会曲终人散,唐顿也没有拍下去的必要了,但是还是有些伤感。
当最后一集结束后,不免期待起圣诞特别篇,在那之后,就是真正的告别了吧。
五年了,作为一个以看电影为主的人,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一部从开播时就开始追,然后一直追了五年的剧。
除此之外,它对我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它贯穿了我的留英生涯。
遥想五年前,初来乍到英国的我,心中怀着懵懂与憧憬,在无意之中看到了第一季唐顿,顿时惊为天人,毫无悬念的爱上了它。
同时,也让我对英国有了更好的印象,一个古典,绅士,能拍好看的剧的国度。
从那之后,老爷,夫人,奶奶,Mary,Edith,Sybil,Matthew, Tom,还有一众不可或缺的仆人们,这些二十世纪初的角色们,陪伴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度过了在英伦的五年时光。
时光荏苒,告别唐顿如同告别一位挚友,很是不舍。
但是看到主演们一个个都有了好的发展,在很多电影里开始崭露头角,又为他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希望他们都能有好的前程,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看到他们的身影。
最终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最后一集,实在是撕的很精彩。
在Edith骂出那句you are a bitch的时候,简直感觉这是整个六季最爽快的瞬间。
但是撕归撕,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Mary再怎么不好,正如Edith所说,她们才是一起携手走到最后的人。
希望在圣诞篇中,Edith能有个好的结果吧,她实在是太命途多舛。
Mary就不用管了,自带主角光环,肯定不会差的。
其他人,希望Bates夫妇造人成功,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苦难,再多幸福也不为过。
希望Tom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Sybil会祝福你的。
老爷和夫人看到儿女们都开心,也可以放心了。
还有Mr Mosley,真的是一个很令人感动的角色,祝福他在教师事业上一帆风顺。
Carson夫妇快退休吧,安享晚年。
Mr Barrow可以接班管家的位置,他其实是个好人。
还有很多其他角色,真心盼望大家一切都好。
写着写着,感觉这些角色都是生活在身边的人一样,感谢你们陪伴了我五年的时光。
谢谢你为我打开了英剧的大门,让我喜欢上那么多好看的英剧。
谢谢你让我对英国旧社会的秩序,阶级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再见,唐顿庄园,我会永远记得有你陪伴的这些日子。
奶奶和大表哥她妈一直为医院的事情撕逼,too much略显无聊啊,可以简洁一点处理。
比较有感触的是见解不同并没有影响日常的交往,奶奶落败会自己出去旅行调节情绪,不像国内剧撕逼那么low。
对mary的恋情无感,不明白大家为什么总把他俩往一起推呢,哪里看出来是天生一对了,我都觉得他们的婚姻会有问题,亨利不像是适合屯里生活的,起码再谈谈恋爱磨合一下啊,整个剧感觉大家都想让他们赶紧结婚,尤其是tom,急的不行,这是什么诡异的立场呢?感觉编剧下不下去了。
姐妹俩的冲突是重头戏。
mary本来就自私的女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喜欢掌控,不给别人留空间,一直也都是家里人默许的(惯的),不过她坚强、主动、聪明有魅力,我一直是她的铁粉。
edith比较倒霉,身为中间的孩子,资质各方面也比较一般,不符合英国上流社会的评判标准,赶上找丈夫的时候又打仗了,所以成了老姑娘。
我不是很喜欢edith的性格,太软弱,遇到点事情就跟没见过世面的章鱼婶一样麻爪,或者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那心里素质,那处事能力还比不如一个唐顿的下人,太对不起贵族出身和自己掌握的资源。
最后一季看到她被编辑欺负责骂,真是一万个白眼,明明你是老板好吧。。。
奇了一个大葩。。。
后来炒了编辑,跟男友说希望在伦敦发展自己的新生活,因为唐顿已经是mary的了,不想跟她搅和,心里欢呼,觉得编剧终于让她成熟、强大到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了。
结果最后编剧又让她edith化了,不敢告诉男友私生女,婚事黄了。
有时候不能全怪运气,见识胆量坚强这些特质她就是没有啊,自己都不考虑就算现在不讲顺利结婚,以后被mary戳破怎么办嘛,mary又不是傻瓜,也不是宽厚的人,她自己以前还去告发过人家,很可能被报复的啊。。。
她总是做一些自己承受不了结果的事情,当初勾引有老婆的农夫是这样,后来怀孕生孩子是这样,去告密也是这样,完全凭一时的冲动,不考虑周全,像小朋友一样。
最后姐妹的和解,也用不着的,既然在伦敦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天地,用不着违心和解,就算是亲姐妹,相处不来就不要硬坳啊,保持距离对大家多好,都自在。
我知道这是一个特别俗气的标题,但是这个”out-fashioned”标题却比其它任何标题更妥帖,更能表达我的心境了。
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看唐顿了吧?
从第一季的七万多人看过,到第六季现在的四百多人评价,让人不免唏嘘——唐顿的时代(不管是戏里还是戏外)终将是要结束了。
五年前,我第一次看Downton。
印象中,在这之前,在美剧才是流行美剧才是潮流的风向标的时代里,我还没有接触过英剧。
是Downton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欧美的电视剧也不完全都是干练凌厉的;原来我们当年从人教版的英语卡带里听到的英文读音的正确用法是这样的;原来真正的欧洲贵族是这样的……我会一直记得S01的开头,那辆呼啸的蒸汽火车载着Mr.Bates也载着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这个华贵显赫的庄园。
永远惊艳于S01里,在温暖明亮的烛灯中,摄像机从背后俯拍大小姐白皙优美的脖颈。
记得Sybil的暖心体贴,所以在她死的时候所有人,包括屏幕前的我们,都悲伤不已。
知道Edith的委屈和坚强,所以看到她超前走出的每一步都会默默地为她高兴为她打气。
庄园里的人,来了又走。
繁华喧扰的大宅子也逐渐变得冷清。
就像伯爵老爷说的那样,没有人能阻挡得住时代前进的步伐。
所以看到S06E03时Thomas来到一间曾接待过Fife Princess和the Queen of Spain宅子,垂垂老矣的主人站在已空荡破败的hall里眼里闪烁着光芒向Thomas回忆当年宅子举办宴会时的盛况时,我无法不感到无比的悲戚。
老主人说:”We had such fun in those days. Do you konw what I shall always remenber? The women going up to bed at the end of the evening. Their faces lit by the flame from the candle. Yes, diamonds twinkling as they climbed up into the darkness.”那些钻石的闪烁,是浮华时代即将逝去的流光。
↓ 点一下这个按钮嘛
所有人都在着急地完成拍摄任务
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大家都健康,平安,快乐,有爱有家人,就很好
好像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追了六年,我都要毕业了唐顿还在,我不管,我要打五星
从第一季开头就心疼伊迪丝,既不像姐姐玛丽鲜明出众,又不如妹妹西坡富有魅力,想要宠爱然而宠爱都集于玛丽一身,更糟糕的是玛丽老欺负她——就是这种处境与对爱的渴望导致她日后情感经历的坎坷,还好,伊迪丝凭着自己的努力跟不服输,一步一步地发掘到了自己的才华并找到最后的归宿,这结局真让我欣慰
赶着结尾剧情越来越狗屁倒灶 全家楼上楼下的好人们都bully托马斯 第一季是干了点坏事但也不至于这样吧!都六季了姐妹撕起来还是通过破坏婚事 这回到开头的既视感让人觉得时间全白过了 Henry这演员我知道他是可以很欲很魅的所以对于此处的表演和chemistry并不满意 他俩明明可以再拉扯三季!反正就是有点不上不下卡得难受 可能因为明知道还有圣诞特辑所以也不算个季终集 唉快结束吧!
唐顿庄园,六季终。弹幕里的言语逐渐从对大表哥的怀念渐渐成为了大小姐和二小姐的粉丝之争。我呢,算是比较留意服饰装饰那一挂的。没有用六年的时间和情感来追随唐顿,满打满算看完六季也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即使如此,在即将结束的这一刻,我,依然怀念它。
Tom回来的时候秒哭 很少有剧能这样 a British happy ending. I rather it ends here when everyone is happy than have the house taken away in WWII
完结了QAQ这季把角色补充的更加丰满,不过还是对玛丽的新欢无感。整部剧最爱的还是大小姐,老夫人说的对,别人都在掩饰自己的虚荣刻薄势利,唯有她在强装出这副模样,也许是因为身为长女的压力吧。在马修墓碑那段独白非常感人
爱尔兰爱国者是要拥抱带英这个“家”的,心甘情愿嫁给猪脸老瘸男的好女人是要上班给主子端茶下班给老头送水还哭哭啼啼自责给他传不了后的,编剧别以为撒糖霜似的加了点进步元素就能瑕不掩瑜了,吹捧这种剧的人大概是19世纪皇城根下老僵尸。
总算看完了
大结局温馨无比,“Happy New Year” to DOWNTON.
高开低走的典范,到最后为了剧情而剧情,每个角色都令人生厌
基本没什么剧情,所有剧情都在告诉你,最后一季了,还要什么蛇皮,为了收尾而收尾。一如既往讨厌Branson ,他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插手别人的爱情还理直气壮啊,从来不懂得何为尊重的人。
从十分到十分 然后突然变垃圾。两分给记忆中的唐顿。
这一季Mary真的太太太过分啦,若说第一季Edith做得不对,毕竟那会儿她们还都年轻未经世事,然而到了第六季Mary竟然退化成这样,实在说不过去!老爷吐血的场景也未免太夸张了吧。Carson居然老了老了反而开始招人厌了。Tom胖得都有点变形了。
(201511210256)
家长里短,乏善可陈
Lady Cunt Mary傳
最终季的眼泪比前五季加起来都多,连莫斯利上课讲起自己身份都泪目的不行,何等正直的三观,大表哥三小姐以及冰释前嫌的段落,寥寥数笔却一字一泪,为何英国片迷人,就因举足轻重的总是情,时代车轮滚滚,最终能封存的只有彼此的情谊;按照朱利安老爷子的路数,圣诞集应该就是二小姐正式成为**夫人吧?
还是Lady Edith会点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