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又看完了一部追了五年的美剧《大西洋帝国》,是真正的终究篇,男主角横死街头…肯定是没有所谓的续集或者衍生剧,因为这第五季算是和《洛城黑帮》直接关联,但更明显的是致敬和衔接《教父》的意味明显、。
算下来,目前再追的美剧,多数都是在各大视频网站有的,疑犯追踪、破产姐妹、行尸走肉之类的大热;其他比如傲骨贤妻之类,国内停了也就懒得播了…唯有这《大西洋帝国》,是在视频网站上没有,就好像以前追迷失和越狱一般,都是在网上找资源下载…有朋友说这剧是美剧中少有的比较好的结尾的,“结束的大西洋帝国 也算是一个经典了,完美收宫的本季回顾了男主的性格养成及五年前第一季留下的几组人物关系都得到了血肉丰满地填充,尽管结局很虐,但观影感受是丰润充实的。
”在美国影视圈,为每个黑帮老大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似乎成了惯例,《大西洋帝国》也是这样,讲述的是大西洋城的一个禁酒令时代的大佬Nucky的故事。
这剧一开始的宣传口径就是“史诗级”,编剧是曾经一手打造《黑帮家族》的知名编剧,第一季更是找来了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为该剧塑造了怀旧和史诗级的风格。
这剧也基本上做到了“精致”:对历史还原的忠实、对剧情安排的细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几乎方方面面都达到了极致,从服装布景的考究,到台词语言的设计,再到历史事件的重现,《大西洋帝国》展现出来的高素质高标准,使喜爱它的观众为之痴迷,即便你讨厌它,却也不得不对这种专业负责的态度肃然起敬。
当然,看这剧也有点累,因为该剧的定位为“史诗级”,所以除了男主这一条线之外,还有很多个重要人物也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比如,卡彭,芝加哥黑帮的老大,人称“乔老板”,在Nucky称霸的时候,还是意大利黑帮的小弟,但随着剧集的推进他逐渐成为芝加哥的黑帮老大,作风粗暴和野蛮,并且通过媒体成为众所周知的芝加哥之王;—比如,卢西亚诺,老《教父》的原型,马龙白兰度塑造最经典的形象,在《大西洋帝国》中一开始还是个仰望Nucky的小角色;—比如,约瑟夫肯尼迪,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被刺杀的肯尼迪总统的父亲,肯尼迪家族的塑造者之一,在第五季里和Nucky有过诸多交往,都看准了禁酒令废除后的市场…因为“史诗级”,《大西洋帝国》里涉及的人物众多,除了那个年代的黑帮大佬之外,诸如肯尼迪的父亲胡佛等等都有精彩的亮相。
在最主要的黑帮方面,陆陆续续被Nucky打败的大佬以及和他合作的大佬数不胜举,这也是很多时候看这剧要借助维基百科来了解人物的背景——累。
和很多虚拟的黑帮片的主角越战越强的设定不同,事实上,虽然Nucky是主角,也有主角光环,但除了生意头脑很强之外,在实力方面Nucky基本上是一季弱于一季….从第一季的人强马壮,到后来内部的背叛和兄弟分裂,以及合作伙伴的倒台等等,到了第五季Nucky虽然也有对意大利黑帮的反击,但在教父的兄弟们和教父的对手们面前,Nucky除了资金上略有优势外,实力基本不堪一击…而其在古巴的生意因为没有绝对实力的保证,也很快被教父的兄弟们占据,一直到古巴革命才结束美国黑帮控制古巴的局面。
对了,第五季被Nucky的手下弄伤腿的教父的小弟西格尔,在《洛城黑帮》里也有出现,他就是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缔造者…怅然若失啊!
为了保护侄子,Nucky将所有的生意都让给了教父…而他也最后死在了他曾经视为亲生儿子吉米的儿子手里…回顾《大西洋帝国》的这五季,Nucky虽然生意做的越来越大,但实力却从鼎盛到一点点被蚕食,属于爱尔兰黑帮的时代也逐渐过去了,意大利黑手党在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让人唏嘘啊。
就这样吧,告别这样一个优秀的美剧,就好像我们为什么这么热衷美剧,其实也有这些剧中的戏剧化故事像平行时空里我们内心里希望经历或体验的另种人生吧。
努基·汤普森再见,大西洋城再见。
《大西洋帝国》是我最爱的电视剧之一,每次听到片头曲我都激情澎湃,纳克(Nucky)站在海岸边,看着海上酒瓶飘荡、骇浪拍岸的样子,我永远忘不了。
这剧也让我直接爱上那个年代的礼帽、爱上程亮的皮鞋,让不抽烟的我也想买一个精致的烟盒装逼、也想在衣服的花眼插一只骚情的玫瑰,真的是太帅了……
除了这些每个人都感受的美之外,这部剧还给了我更多的启发,这一篇我来和大家谈谈纳克之死,我认为他的死是在偶然中存在必然性,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导致!
为了解释清纳克死亡的必然性,我带大家梳理一下美国黑帮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880年至1930年:大Boss分封割据阶段这个阶段美国处于移民潮,以准将为代表的黑帮大Boss产生,他们手握巨额财富,控制政治、操纵官员,通过经营赌场、妓院、收保护费等手段谋取钱财。
当然,这批先驱者也在牟利的过程中完成了美国的城市化。
我们的主角纳克也在这个阶段登场,跟随准将学做人做事。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930年左右,我叫它大Boss分封割据阶段,是因为这个阶段各地都有准将这样的先驱者、规划者,比如芝加哥的Torrio、Colosimo,纽约的Rothstein,还有福星Luciano这类跃跃欲试者(经典书籍、电影《教父》原型),他们像春秋战国的封建诸侯国君主一样,从封地上牟取利益。
那么这个阶段斗争发展的逻辑是:争夺地盘,地盘越大利益越大!
在《大西洋帝国》里,我们看到各大Boss就像一条街上卖同类商品的商铺一样相互竞争,我多一份收入你便少一分,大家在蛋糕谁切的多、谁切的少的问题上,内耗严重。
各自集团都要花大量的人力成本保护生意、安全保障、火并其他帮派。
那个年代环境动乱,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事情,人们职业不稳定,如纳克一样,很多人愿意加入黑帮,成为开拓者!
1920年,美国禁酒令颁布,走私酒水的利润让蛋糕增大不少,一方面让各大Boss的势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注意到除了毒品、走私酒水以外,那个年代没有其他的商业活动扩大蛋糕,说白了这是一个红海市场,直接导致争夺蛋糕的竞争变的异常惨烈,《大西洋帝国》整部剧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展现这类事情。
2、1930年至1970年:黑手党委员会执政期《大西洋帝国》最后一季来到了1930年代,福星Luciano指派杀手暗杀了各大Boss,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书籍、电影《教父》中老教父唐·柯里昂的原型,老教父有个经典台词说:“有个道理他早就弄清楚了,那就是你必须承受社会强加的侮辱,因为他明白,连最卑微的人,只要时刻擦亮眼睛,就迟早能抓住机会,报复最有权势的人。
正是明白这个道理,唐才从不放弃他的谦逊风度,所有朋友都对此敬佩有加。
” 其实你看完《大西洋帝国》就会知道,纳克已经最大限度保持了谦逊风度,但是这最多只是让他少树敌,即使他不死于詹姆斯二世,也迟早会死于其他暗杀。
剧中最后有一幕是福星Luciano组织黑手党会议,他是这么开篇的:“这张桌子圆的有道理,这样没人坐在上位,没有了老板,这是七位老板组成的集团。
”这标志着美国黑帮进入第二个阶段——委员会执政阶段,这是一个大势所趋的结果,为啥这么说呢?
举一个生物进化的例子,哺乳动物生一胎往往代价很大,但是种群的雄性首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垄断交配权,也会杀死一起非自己的幼崽,这种情况下种群内的内耗很大,种群的数量无法增加太多、种群的势力也被限制了。
直到产生了一夫一妻制,这种制度让种群不再花大量精力内耗(人人都有配偶么,首领多几个大家也理解),种群得以有精力扩大数量、增大势力!
其实黑手党也是这样,他们内耗太严重,倒逼一种新的制度产生以缓解这种情况。
Luciano的委员会制度,基本策略包括:①制定不伤害记者、检举人、政治家等政策②成立暗杀公司,处理不遵守委员会规则的人③低调赚钱,闷声发大财,别嘚瑟
那么为啥这种委员会制度产生在1930年代,不在这之前或者之后呢?
仅仅因为Luciano是福星,或者他有远见么?
当然不是!
①首先,1933年罗斯福新政使得经济复苏、社会进步,寻常百姓大多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赚钱养家,成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都较过去大大增加,内战死掉成员后,很难有足够多的人愿意加入黑帮;②其次红海市场的内斗让大家即使有了财富也得提心吊胆无法享受,大部分大Boss都有做出改变的意愿,那些觉得自己牛逼不愿意改变的人都会挂掉(比如剧里的Doctor、马兰扎诺,当然也包括纳克)③政府给黑手党的压力在与日俱增,阿尔卡彭进监狱就是例证,攘外必先安内,毕竟黑手党这么大一个毒瘤干预政府统治,政府不会一直坐视不管的,一旦有了力量,政府毫无疑问会铲除黑手党的。
我认为这三大因素迫使美国黑手党不得不进行制度变更。
3、1970年以后:美国黑手党的没落阶段虽然黑手党进行了“改革变法”,但是稍微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变法只能缓解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他只是让各种内耗阶段一那么剧烈,但是①内耗还是存在,黑手党并没有铁板一块、利益共同②黑手党和政府的势力差距不断在缩小,对抗外敌的能力并未增强③黑手党还是从事犯罪行业,补充新鲜血液的能力还是缺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也就是说,变法虽然续了命,但是阻止不了美国黑手党变成一个经营违规项目、被政府排挤、忽悠不来人才的落寞公司。
电影《教父3》里,迈克·柯里昂希望带领大家洗白,但是各种内耗使得他无法达成目标。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犯罪组织侵蚀合法组织法》(RICO),这是政府有能力向黑手党宣战的标志,也是我认为美国黑手党开始没落的阶段。
最终政府也是利用黑手党的内耗彻底瓦解了他们,这里不做赘述。
以上是我梳理的美国黑帮三大阶段,看完你应该明白,正如Luciano所说“过去的套路已经过时了”,纳克主宰的大Boss模式终结在1930年代是必然的,而他不愿意退下Boss位,他的死也就是必然了。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制度,可以一方面消灭黑手党内耗、另一方面保护黑手党不被政府外力干掉呢?
这里我大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探讨:我们看看意大利黑手党,他在意大利统一后还能和政府长相厮守、共治那么久,为什么呢?
其实政府有足够的武力铲除他们,但是黑手党被铲除后留下的社会空白,得耗费政府更大的精力去管理才行。
因为意大利黑手党实际变成了政府正常运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枢纽、零件,政府得靠黑手党这个大流氓管理其他小流氓。
这里其实蕴含了一个逻辑:生存or死亡,关键看你是否可以被取代!
回到美国黑帮,①对抗政府剿灭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手中的财富,实现社会毒瘤到社会精英的转型,合法化自己的生意,教父迈克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②消灭内耗方面,一定得改变黑帮内部的利益结构,从争夺势力范围变成相互依赖才行,假设纳克掌握了全国的运输业,离了他所有人的生意都会受到巨大影响,那么纳克被刺杀的可能性就降到最低了。
以上均是个人的思考、体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多指正,一起探讨!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知乎账号:Casela,获得更多内容分享!
最后的努基,用自己的一切,交换了伊莱儿子的性命。
在这一刻,努基已经一无所有。
努基永远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伊莱好几次背叛他,差点害死他,但是他也只是跟弟弟痛打了一顿,对着伊莱羞辱几顿。
在伊莱穷途末路时,他还是给弟弟留了一袋子的钱,而此时的努基也快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对我来说,剧中最吸引我的不是面具莎手,不是玛格丽特,而是是梅布尔与努基的故事。
当努基走进办公室找回亡妻的信,我脑子里突然就涌出那句古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童年时,努基的家里很穷,甚至没钱给自己去世的妹妹置办葬礼。
一次偶然的机会,努基成了准将的小门童,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
也是因为这份工作,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
两人初次在沙滩相遇时值梅布尔一家来到大西洋城度假,两人在沙滩上相遇,梅布尔的目光一刻也没有从那个坐在马车上的男孩身上移走。
于是她来到努基身旁,开始与努基搭话,用十美分让他亲吻那匹小马。
小大人努基😃
十美分难倒英雄汉
梅布尔你怎么这样?
爱护小动物的小努基这里不知道怎么描述,剧照顶替,哈哈哈哈。
童年梅布尔写给努基的信年少的含蓄在特定的时间坦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顶级浪漫。
后来两人走在了一起,当镜头掠过,努基已经长成了一个帅小伙(别问为啥没剧照,问就是我忘截了),此时他是镇上最年轻的治安官,两人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努基一心想给梅布尔更好的生活,他要娶她,他要把全世界都给她。
但是生活总喜欢给人开点玩笑,努基的工作很忙,总留梅布尔一个人在家,当梅布尔第一次怀孕时导致了流产,第二次终于生下了孩子,可没多久孩子就夭折了,之后的梅布尔开始郁郁寡欢,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
而此时的努基,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后来的他如愿得到了一切,却唯独失去了那个最重要的人...
努基把玛格丽特认成梅布尔即使当玛格丽特回来找努基时,睡眼惺忪看见一个女人的身影,努基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说出梅布尔的名字。
努基回到易主的办公室拿回那封信在努基失去一切资产之后,他唯一惦记的就是在办公室书里夹着的那封信,那是发妻送给他的第一份礼物,也是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也许看着这封信,努基会感知到也许梅布尔就在自己的身旁。
努基伸出手似乎要带吉莉安走最后的最后,吉米的儿子一枪结束了努基的生命,给自己的父亲和奶奶报了仇。
努基死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了吉莉安的画面。
似乎在此时,努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罪孽,他一定还是会像当年那样说着:“我会带你走。
”但这一次,他一定不会把她带给准将。
结尾的最后片段,小努基又回到了当初争抢金币的水里,也许梅布尔正在岸上等他...
第二季之前不是很喜欢这个老男人nuke,感觉要被新生代jimmy干掉,他老婆玛格丽特特讨厌他,又被探员盯上,一连串的打击如山倒,编剧让nuke奇迹般战胜了一切苦难,Jimmy获胜后的疯狂,直接把人推下楼,还不如nuke呢,在反击nuke的当口,吉利安诱惑导致将军中风,感觉这母子不靠谱。
第三季nuke又是危机关头让乔撤出对罗斯蒂的支持,击败狂妄暴躁的罗斯蒂。
nuke不走迈耶和卢西诺的卖毒路线,没有科彭那么喜怒无常和残忍,能原谅多次背叛的弟弟,对待家族孩子很友善,被玛格丽特抽巴掌了仍然沉稳对待,多么美好的主角光环啊。
以至于这些积累的偏见对第五季的很多情节不敏感了,以为倒序回放只是为了凑集数,看了一些评论才知道,前四季nuke的一些行为并不假,但是生死存亡或者上升的关头,他也谁都可以出卖,和玛格丽特结婚的目的,为了治安官的位置出卖了爱读书而且纯净善良的吉利安,想把父亲的土地卖了,第五季大量剧情写他为了钱为了获得赏识,以及带eli去准将的浴池,对钱财物质的渴望。
第五季颠覆了整个对吉利安和nuke的印象,吉利安太惨了。
《大西洋帝国》故事发生在1920—1930年代的美国,虽然实行禁酒令,但人们饮酒的需求反而愈发高涨,导致私酒产业勃兴。
大西洋城既是港口、也是南北交通要冲,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加之其作为“世界游乐场”,第三产业发达,本身就有很强的酒精饮料消费能力,以上因素奠定了大西洋城在私酒产业的重要地位。
努基·汤普森作为大西洋城真正的掌权者,顺理成章地成为整个私酒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但老大不是这么好当的,私酒产业链条上游的进口、生产,到中游的仓储、运输,再到下游的分销、零售,都蕴含着巨大利益,内部外部有无数人盯着这块肥肉,想掀翻王座,取而代之。
《大西洋帝国》主线就是努基应对一波又一波挑战,想方设法捍卫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剧本的安排下,一个个灰色人物被利益驱动着,在时代搭建的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
《大西洋帝国》在利益冲突下还埋了一条暗线。
大西洋城的努基、芝加哥的托里奥、纽约的阿诺德和马萨里亚等当权者,论辈分是第二代大亨,他们的财富和权力是从准将等第一代大亨手中接过来的。
接班的方式很显然不会那么合理合法,努基是趁准将年老体衰,逐渐架空他,甚至很有可能就是他指使女仆下毒。
在黑道的新老迭代中,这已经是最和平、最给老一辈留体面的了,可以猜想其他大亨是怎么上位的。
随着时间推移,第二代大亨们由壮年步入老年,手下的小弟们也成长了起来,从青涩稚嫩到独当一面,再到滋生野心,望着昔日如师如父的老板的背影,心中盘算着“彼可取而代之”。
下一代的反叛有三种结局:吉米式,被老国王挫败后横死街头;阿尔卡朋式,获胜,逼老国王退位;卢西亚诺式,看到私酒产业格局已定,想开辟海洛因新大陆,被老国王搅黄,含恨继续低头当狗。
但时间是年轻人的朋友,新老对抗中,获得最终胜利的只会是下一代。
第四季和第五季,第二代大亨面对崛起的第三代全线溃败,被扫出历史舞台。
就像他们埋葬了第一代大亨那样,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老中青三代间的权力争夺,是《大西洋帝国》的隐藏线索。
放大来看,这也是西方文艺作品的母题——“弑父”。
从政治的维度看,《大西洋帝国》是一个寓言。
努基治下的犯罪组织,在民族构成上,有爱尔兰人、犹太人、意大利人,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在权力格局上,呈现松散、多中心的邦联结构。
卢西亚诺建设的犯罪组织,仅由意大利人构成,是单一的“民族国家”;有明确的科层性的组织结构“大老板、二老板、军师……”,有常设议事机构“元老会议”,有常备军“执法队”,是一个中心化的联邦结构。
可见,努基的组织是一个有欧洲封建特点的前现代组织,而卢西亚诺的组织则有着鲜明的近代乃至现代组织的特点,在凝聚力、动员力和执行力上,显然后者更胜一筹。
卢西亚诺打败努基,表面上是新一代人淘汰老一代人,深层是先进组织模式在与落后组织模式的竞赛中胜出。
有趣的是,在那个年代,非法政府和合法强盗想到一起去了。
自美国立国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念——汉密尔顿主义和杰斐逊主义,前者认为应该加强联邦权力,后者更认同邦联。
尽管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但珍视自由的美国人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联邦权力范围,可面对一战后日益增长的国际事务和尖锐的国内矛盾,最终不得不允许联邦扩权,犯罪组织的对手联邦调查局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
新理念取代旧理念,从来不是靠说服,而是靠老人死掉、新人上位。
批判的武器终究要让位于武器的批判。
无论黑道、白道,这就是世道。
昨天看完了全部5季,让我想到很多人都在说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jimmy 太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觉得可以搞死nukey,结果自己死了。
Eli 只是因为觉得哥哥管了太多,就不想跟着他混,甚至还想要杀死他,准将发起的反nukey团体第一个提出说要杀死nukey的就是eli,而再看看nukey是怎么对他弟弟的,一个谁对自己好都分不清楚的人,结果自己连儿子都看不起自己,就差没落魄街头了。
Nukey 我觉得他最后的失败就因为自己还够心狠手辣,其实我觉得他内心是个好人,只是被这个现实的社会给影响,我认为如果jimmy和eli能全身心的跟他做事,该杀死的人杀死,他不一定会失败!
再让我们看看两个胜利的人:卢西亚诺,心狠手辣,自己的老大(两个老大)该杀死杀死,绝不半点犹豫,最后交换人质的时候也阴险算计。
小寡妇,我认为她是个聪明的人,她会想到要帮nukey把账本去拿来,而nukey的原来情人只知道让nukey在床上销魂,小寡妇懂得什么是男人需要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包括她自己不能喜欢自己老公的手下。
就因为他聪明,所以最后不但没有和男人之间的仇杀有瓜葛,自己最后还赚了很多钱,完全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真觉得现在步入生活的小青年应该要看看这些美剧,要让他们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与人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阿尔儿子对阿尔说我会帮你感动了我,吉丽安的一生太悲惨,希望他的孙子能让她过上幸福生活。
汤米已经有别人抚养,而且他奶奶和他分别多年,和他奶奶在一起的时候他还很小,之后就没有再在一起,他杀努基的动机是什么,杀前还说他奶奶常说什么什么的,根本不合理。
这样的结尾真是蛇尾了。
最后一季没有前四季好看。
有点太匆忙的感觉,实在有点可惜了,努基的帝国其实看不出有多少干将,现实估计不应该那么简单。
后知后觉有个好处,就是能够对一些精品剧集进行一次性欣赏,不必像如今每年眼巴巴地等待《权力的游戏》那么牵肠挂肚。
对于美剧,多年前看过一些《老友记》的剧集,《越狱》时期看过第一季,第二季没看下去,前几年看过《迷失》(感觉后面的情节实在是太天马行空了,JJ似乎没hold住整个大局),看过一季《24小时》。
集中开始是在2013-14年,由《The Wire》开始,到《绝命毒师》,到《OZ》,到《黑道家族》,到《真探》、《冰血暴》,最近看的就是这部《大西洋帝国》。
不知看到哪里的说法,2000年前后至今,是美剧的黄金年代。
而我在2010年代才开始关注美剧,不得不说是我的幸运,因为已经有了大把优质剧集等着我去收割。
闲话少说,谈谈对这部《大西洋帝国》的一些浅显看法。
首先声明,对于美国历史以及本剧涉及的禁酒令时期(1920年代)的美国社会情况,我如果不是一无所知的话,所掌握的知识,也仅限于通过其它电影作品如《Untouchables》了解的极为有限。
看本剧之前,我只是稍稍了解了一下与此相关的一些历史和人物(豆瓣里的几个背景介绍),加上语言的障碍(我看的是没有字幕的),因此我几乎可以肯定,自己对于剧中人物情节及台词,我大约最多看懂了30-40%。
但是就是这30-40%,已经足够让我毫不犹豫地将这剧列入本人最为喜爱的四大美剧之一(另外三部是《The Wire》、《绝命毒师》以及《OZ》。
《真探》和《冰血暴》未完结不算在内),属于必须再看再细细品味之列。
关于本剧的历史性史诗性以及精准展现的当时美国社会风貌,就不在此赘述,我只说说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角色。
本剧中我最为喜爱的一个角色,当属Richard Harrow这位在战争中被削去半边脸的前狙击手战斗英雄。
这也许是因为我从来都有武侠情结和西部片情结吧。
Richard Harrow这个角色,有着武侠小说及西部片中的人物特点:非凡的个人能力、沉默寡言、勇敢无畏、重信守诺、内心向善、游走于黑暗与正义之间……虽然从一开始,我就认定这个角色肯定是悲剧结尾,可看到他一个人默默地靠坐在Boardwalk底下,在海浪声中死去的时候,心里还是被触动了。
这个人物从始到终都是边缘化的、被社会遗弃的,如果不是他碰到了Jimmy,也许他的后半生只会是苟延残喘。
想想剧中其他人物的死去吧,有谁像这个半脸人一样,是一个人躲在黑暗的地底下,无人问津呢?
幸福是那么触手可及,但幸福又注定是海市蜃楼。
好在临终之时,他听着大海的声音,终于回到了心中的家,sister,wife,child和长者都在等着他,一切都是美满的开始……和Richard Harrow一起并列我最喜欢的本剧角色,就是Nelson Van Alden这个人物了。
此人经历之曲折坎坷,身份转换之剧烈,性格之压抑扭曲,最后结局之惨烈,在我看来是本剧之最。
让人佩服的是,他的一系列变化发展,被编剧安排的非常合理。
最初踌躇满志背后的清教情结(在住所用皮带鞭挞自己)、对Margaret的爱意萌生、个人欲望和情绪的不可压抑(一夜情和溺死下属同事)、然后是改换姓名逃亡再逃亡,最终成为Al Capone团伙骨干。
还记得他对那个“捡来”的东欧(?
)老婆歇斯底里地问:谁给咱们挣的钱,谁给咱们盖的房子?
(大意),还有一次说:我不信上帝了,我什么都不信了……此人一生挣扎于谨小慎微和恣意放纵这两种矛盾性格转换之间,长着一副勇武之躯,常常唯唯诺诺(除了一开始当禁酒令探员期间),但总会于某一刻突然爆发,干出让人嗔目结舌的暴行,所以他最后于疯狂中死去,也算死得其所了吧。
最后说说主角。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些台词,“我只关心自己的家里,这个家之外的人怎么样,我不在乎”(大意),"I don't have friends... I only have partners“。
"When I get a nickel, I want a dime; when I get a dime, I want a quarter”。
等等等等。
这个人不虚伪,自己要的是什么很清楚,其最终失败除了大势之外,就是还不够心狠,还有对family的牵挂。
还是没有听老师的话呀!
先说到这,下次有机会再说说几个女性角色。
历时四年,播出5季共56集,13次金球奖/艾美奖提名(截至第四季)...这是目前为止,《大西洋帝国》留下的最基础的历史数据。
在剧情类剧集中,这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虽然论获奖数,它比不上叱咤评论界的《绝命毒师》或是《广告狂人》,但它有着前者、乃至其他所有剧集都不曾拥有的魅力。
《大西洋帝国》的故事和“酒”脱不开联系,而它本身也如同一瓶陈年佳酿,越饮越醇。
只是如今,瓶身已空,酒香却仍氤氲不散。
HBO出品的剧集一向以大气精致著称,前者之代表有诸如《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罗马》之类的战争历史剧;后者中也不乏《监狱风云》、《欲望都市》这样的老牌经典,今年大热的《真探》更是与同门的《权力的游戏》在艾美奖舞台上出尽风头。
相比于这些金字招牌,《大西洋帝国》则相对低调许多,但无论是大气或者是精致,用以形容它都完全不足为过。
《大西洋帝国》基于尼尔森·约翰逊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原著除了“大西洋帝国”这个名字以外还有一个副标题:“一座城池的兴与衰”,美剧《大西洋帝国》的故事来源自这段历史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节:1920-1933年美国禁酒令时期,以大西洋城的传奇人物伊诺克·汤普森为立足点,展现出十数年里,这座城市乃至全美国的风云变幻。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大西洋帝国》都做到了一部优秀剧集所能做到的一切:对历史还原的忠实、对剧情安排的细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几乎方方面面都达到了极致,从服装布景的考究,到台词语言的设计,再到历史事件的重现,《大西洋帝国》展现出来的高素质高标准,使喜爱它的观众为之痴迷,即便你讨厌它,却也不得不对这种专业负责的态度肃然起敬。
作为一部历史剧,《大西洋帝国》对它所要表现的那个特殊年代有着精准的拿捏把控。
剧中没有讲解性的旁白,对当时代社会环境的呈现全都基于精心的场景设置和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生活细节。
在这一基础之上,它也并未陷入纪录片式的说教窠臼,剧情安排上,既有流畅精彩的叙事与缜密的逻辑设计,也有众多的人物、丰满的故事和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来增色和点缀。
正是这一切,使得《大西洋帝国》在这四年间日臻完美,终于蜕变成一部伟大的剧集。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冒险的时代,这时代里的男男女女如海水流沙一般涌动,伊诺克(我更愿意叫他“努基”·汤普森)是众多浪花中的一朵,有许多人像他一样,在历尽浮沉之后跃出海面,也像他一样,最终又落回海中。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轮回,那个时代只是这大轮回里的一环;人生有时也是如此,有太多的似曾相识今夕何夕,在文学和影视剧里,有人习惯把这称为“宿命”。
努基·汤普森的宿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缩影。
建立大西洋城的那一拨人以先驱者的气概,用各式尔虞我诈的手段,经过寸土必争的博弈缔造了一个娱乐业帝国,他们的基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做越大,但他们本人却很快就被后来者所取代。
努基是这些后来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一生都属于这座城市,然而人的寿命比城的寿命短太多,当他老态尽显、把它拱手相让的时候,他所赋予时代的烙印,也被时代全数返还了。
不止大西洋城,也不止努基·汤普森。
从芝加哥到纽约,再到其他城市,这样的事情都在大同小异的上演。
阿尔·卡彭的芝加哥黑帮从崛起到覆灭、卢西亚诺三人组从默默无闻到横扫纽约,以及黑帮插手下政界的频繁更替...旧人去、新人来的戏码反复上演着。
时代成就他们,时代也淹没他们。
如果把目光拉近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上,聚焦于他们在这样的环境、在人生过往经历的影响下做出的种种抉择,黑与白的界限就越发模糊,而人性的复杂就越发明显:阿尔·卡彭在杀人时可以毫不留情,但回到家,在儿子面前却是一个彻底的好父亲;伊莱·汤普森一生都在追随哥哥的脚印,到最后却不得不背叛兄长;吉米原是由努基一手培养起来,最终却死于努基枪下;尼尔森从探员到隐姓埋名杀人越货的黑帮分子,经历无数屈辱后终至爆发....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命运却又殊途同归,令人唏嘘不已。
说回到努基·汤普森。
我写过吉米·达莫迪,写过理查德·哈罗,但这个全剧的中心人物,老实说,一直到第四季,我都不怎么喜欢他,他过于精明老练,到了一个隐隐惹人讨厌的地步。
最终季用了大量的闪回来追溯他的人生旅程,于是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努基,以及他童年、青年时经历的一切对他整个人生起到的无比重大的影响。
他成长于这个充满苛责的时代,于是便以同样的苛责做回应;他过早的了解到金钱集创造与毁灭于一体的力量,于是终其一生,他都以金钱为利剑盔甲,而忽略了某些人性里最柔软的东西;他依附于权势发家,到最后所有权势却都如烟散尽;在两个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他两次失去了人生所爱,于是他永远与真爱无缘;在他最需要做出正确的抉择的时候,他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而铸下大错,最终也因此以血作为偿还。
他是那个复杂的时代里最复杂的一类人,抛却种种是非评判,这样概括他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全剧最后,是少年时的努基,在大西洋的海水里抓住那枚银币的镜头,而在最终季开始时,有一个同样的镜头,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一个时代的终结,投影于一个人物传奇而富悲剧色彩的一生,这类以小见大的例子在《大西洋帝国》里比比皆是。
对于这样一部剧集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必是最好的,但或许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美剧史上,每年都有十数部作品诞生,其中不乏佳作,平庸者更如同过江之鲫,但《大西洋帝国》注定将在青史中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多年后再想起它,我依然会记得木板路上川涌不息的人潮、灯火璀璨的夜景、一望无际的大海,以及那个一身黑西装、头戴圆顶礼帽、胸口别着花的男人,和他背后,畅游在大西洋海水里的年轻身影。
吉莉安真的太可怜了,我一开始还非常非常讨厌她,尤其是她淫荡样子,是个男人她都要上去卖弄风情,但是后来才明白她不是故意淫荡,不是故意无耻,不是天生淫娃,她是只会淫荡,只会张开大腿,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没有人爱过她,从来没有,她只知道像她说的那样想要活下去只能做她必须做的,她只会对男人展现自己的姿色,她被塑造成了这样一个无耻的女人,但她原来不是这样的人啊!
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女孩,看到她在自己书上写吉莉安的图书馆,我真的泪目了,如果她有父母,如果她有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努基送她回去了,如果努基没有走到那一步,如果努基帮她找一份工作,她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努基也可怜,努基也不幸,但是不幸不是你可以利用一个12岁少女的理由,不是你照顾了她的儿子就还清了,更何况最后还是亲手杀了她的儿子,她的一切,相依为命的唯一的儿子,努基纵然有魅力,但是那都不过是伪装,都不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狡猾虚伪,他就是个不择手段无耻至极的恶棍,所以他死有余辜,死的太好了,被我最爱的最可怜的小汤米亲手带走,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可惜小汤米还要去坐牢,所以吉莉安可以说是真的一无所有了,太难过了,不知道最后吉莉安还能不能离开疯人院,我原本痛恨她,恨她对吉米病态的爱,恨她明明被准将强奸居然还去照顾她?
还要吉米叫他爸爸,还说他们是一家人,我真的三观尽毁,后来我才明白,不然,她还能怎样呢?
她真的不恨那个老东西吗?
她当然恨,后来抽他嘴巴子就是恨到骨子里,她说她想明白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不是的,她只是在合理化自己的不幸,只是在骗自己,只能用这样可笑的理由掩盖自己可怕的过去,她为什么不早点杀了那个老东西?
她怎么杀?
她只能依靠他,那老东西甚至钱都不给,甚至她还要去跳脱衣舞才能养活自己,她唯一一次动真情,唯一一次真正的爱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诶,实在是太残忍了,太残忍了,编剧真的是把我的心挖出来撕碎啊!
她一无所有了,连小孙子都没了,我其实恨透了半脸,他好像是正义的,好像是为了小汤米命都不要,但那讲到底都是人家的孙子,人家唯一剩下的亲人了,你还为了确保拿到抚养权,用那么卑劣的方式送吉莉安进监狱,活该你回不去,只有你临死前想象全家团聚的样子,那吉莉安呢?
她连想象一下吉米其实没有死,其实只是躲到了其他地方的权利都被你剥夺了,吉莉安杀人真的不对,一样卑鄙,但是至少是迫不得已,她苦心经营的妓院的确不适合小汤米长大,可是她还有什么办法?
她只会这样了啊,至少她的妓院也力求格调,不像阿尔卡彭那个白痴的妓院一样妓女奶子到处飞,真的难过,要求妓女们有格调既可笑又可怜,说明她心里还是有从前那个爱读书的小女孩的影子啊,即使全身都是肮脏恶臭的泥泞,也想要至少保留微笑,真的太同情她了,如果稍微有一点点爱和保护吉莉安会不会成为那个女检察官那样的人呢?
不需要依附男人,不需要卖弄风情,只靠自己的才学和铮铮铁骨即使饱受折磨和歧视也终将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看这样伟大的剧真的是受益良多,其他人不谈,至少从吉莉安身上我看到了捆绑在女性身上的种种枷锁,一百年前的女性甚至连投票权都没有,一百年后的今天女生依然也要girl helps girl,但愿下一个一百年有一个叫吉莉安的女生有自己的放着无数书籍的图书馆。
结局虎头蛇尾!!!好剧就这样结束了。。
既然是最后一季,各种悲剧是可以预见的。回顾年轻的线索是画蛇添足,另外,导演这一季的剪辑实在是混乱不堪,玩的过火了,很多情节看的莫名其妙。
the past is past ?
唯一一部我从头看到尾剧终季都不加星的剧,高开低走的典型,杀半脸杀吉米的仇我用一星来报
剧情不够回忆来凑?都是前几季反复讲过的历史,本来浮笔带过留下想象空间已经是最好了,终季还拍出来当新鲜吗?各个人物的结局都好敷衍,真令人失望。
陈年佳酿、再见Nucky...
前三季本是貭量極高的劇,但從第四季開始就劇情拖沓,人物性格前后不一致,甚至不做交待就消失或起不到作用,有些劇情莫名其妙,既便有某些時刻閃現出教父2風采,但依然回天乏力。
差评的原因是剧情无聊的要死,文艺黑帮片。
每条线都断的让人唏嘘!超级不喜欢结局!
一季比一季烂啊,打发时间吧
但是全剧是5星
恨透这个结局了,Nucky的羽翼一个个被剪除,这个是从第四季Eddie的时候就开始的癌变,终于在第五季爆发。。到Wheet迷之开枪怼军队,当场被击毙后,感觉Nucky彻底没了实力了。第二季出现弱点,第三季惨胜,第四季惨平…一步步跌下神坛啊。那个2B探员终于盒饭了。Chalky完美演绎了什么叫红颜祸水,跟前三季那样做个正直的领袖不就不会家破人亡了吗?!然后还有老肯尼迪居然也出现在里面,不错。
英雄暮年
英雄迟暮既视感,然而Nacky不是英雄,混黑社会的得靠多大的好运气才能善终?还是好好学习走正路吧。结局有点潦草,可是谁又不是呢?
唉😔
繁华的木板路渐渐退去昔日的光环,多数人物均已悲剧收场让人唏嘘不已。邪道深似海,进去时会被金钱、权利和各种欲望所迷惑,当厌倦一切想全身而退时已身不由己。汤普森虽想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只可惜过往的罪恶太深难以爬出深坑,最后的以轮回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陪伴多年的大西洋帝国就此没落。
拍得越来越烂。
终究还是避免不了死亡啊。。。不忘初心的
追完了!难以言说的伤感
再见nu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