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了孔子,不是特别糟糕,当然也谈不上有多好。
主要情节放到孔子在鲁国的执政和斗争上了,首先是孔子就任大司寇,跟齐国会盟的时候临危不惧,捞足了便宜。
后来就是斗争失败之后不断的颠沛流离。
至圣先师的事迹相当的少,有智慧的言行也不多,就是徒步旅行和饿肚子的时间比较长。
从中完全看不出孔子有什么与其历史地位相称的过人之处。
看完电影我想,孔子原来就是个留胡子的圆脸胖好人呀。
电影《孔子》票房开局失败,片方在着急上火之中对媒体说:票房平淡是因为有幕后机构操纵舆论。
就这样在空中胡乱打一了梭子机关枪、空洞地骂了一回大街,并没有对他们所说的“操纵舆论”的机构做出具体的举证和其他有力措施。
而该影片从筹拍到放映前前后后的“操纵舆论”却是有证据可查的,至今还在以各种方式操纵舆论,收买部分网站等媒体,继续忽为悠观众为这个失败的影片买单。
让我们粗粗回顾几个关键词:还原、真实、史诗、专家、他不懂电影、砖家、编造、平淡—— 当初筹拍电影《孔子》,先放风说要表现孔子会武打、床上戏等,引起了舆论哗然,多个儒学社团和学术组织在惊愕之中联名给剧组致函,要求尊重孔子的文化形象。
剧组也做出了承诺,胡玫就对媒体说: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电影在选演员时炒作,多个国内大腕儿被拎出来在空中火锅里涮了一把又丢回去了,随后发生了胡玫专程到香港见周润发的故事。
周润发称没读过《论语》,媒体舆论质疑担心,胡玫解释:没读过《论语》并不证明不会演孔子。
是啊:演员就是导演手中的泥巴,导演捏成啥就是啥,关于周润发能否演孔子,除了我这种从根本上就反对将孔子拍成电影的,就没人再计较了。
此后是隔一段时间,做一回秀,比如请孔子的后人、93岁高龄的孔德懋老人探班,并忽悠老太太题写片名,但当时不说是片名,只说是老人向剧组赠送书法。
用这种方式向社会释放由孔子血统正宗认可的信息,也表示胡玫仍然在坚持“还原真实的孔子”呢。
穿上疑似古人衣冠的影片——为什么说“疑似古人衣冠”?因为如今电影里出现的古人衣冠,已经不是真实的古人衣冠,是针对他们臆想的当今观众视觉认可的古人衣冠,所以准确的说法是疑似。
这种疑似古人衣冠的电影,自称“史诗大片”,我要问;当今中国观众中,有多少人还在读史诗?有谁还知道啥是史诗?弱智烂片《无极》和《赤壁》都自称“史诗大片”、如今大逆不道的《孔子》又自称史诗,我要问陈凯歌、约翰吴(宇森)和胡玫,你们到底读没读过史诗?你们能不能说得清楚啥是史诗?史诗片就是能花钱、花大钱的影片?那干嘛不叫“使钱大片”?倘若不懂史诗而说自己拍的电影是史诗大片,是不是涉嫌诈骗?可是,谦卑的我质问自己:你怎么知道他们不知道史诗?我回答不上来。
但是我觉得从胡玫对学者鲍鹏山提指出《孔子》一片的错误与荒谬的骂街式反击来看,她应该和我一样,都是对史诗不懂的人,即看不出她被史诗熏陶的痕迹,只看到她被“使钱”折磨急于收回投资的焦灼。
基本上,让以上这三个烂片一搅活,我觉得中国汉语中又一个词儿“史诗”,宣告死亡。
“史诗”二字,成为一个敏感词,今后凡是冠以“史诗大片”的电影,即证明此片如韩寒所说:完全可以抹去。
雷人编剧陈汗多次说,他们在编剧的过程中,不断地向专家请教,获得专家的认可和通过。
不知道他们请的是哪些专家?专家不专家的谁说了算?支持他们的就是专家、不支持他们的就是砖家?严肃如鲍鹏山这样的专家,原本是被他们请去先睹为快,发表电影营销言论的,不料鲍鹏山说了实话,指出了影片的不合常识、违反情理的错误——鲍鹏山并没有计较胡玫当初承诺的“还原真实”,仅从常识与情理角度提出批评。
结果正在一心推动市场营销的剧组猛烈地反击鲍鹏山,胡骂鲍神经有问题,“这个专家不懂电影,他是砖家吧?砖头的砖。
”另一编剧何燕江以极其浮躁粗鲁蛮横的言辞在鲍鹏山的博客中长篇留言,骂鲍不只是神经有毛病。
骂鲍的长篇留言是一篇博文,发在何燕江自己的博客上,但是很快自己又删掉了,大概有人觉得他的骂是在太低级,会引起负面效应,于是删掉了。
而他留在鲍鹏山博客中的长篇留言却是删不掉的。
这个留言让人看到了这个自称要给观众奉献“史诗”的团队的真实水准和真正的目标诉求。
面对电影的不合常识与反情理,编导们反击与发言,不再说一个关于“还原真实”的字了,纷纷以“懂电影”的身份说话:电影是允许编造的,你要真实的话,应该和历史学家去讨论。
“还原真实”与“允许编造”是一回事儿吗?什么叫一个萝卜两头切?什么叫臭不要脸?这就是。
将票房失败说成是票房平淡,这是《孔子》剧组对汉语的“充值式使用”,是经典的“巧言令色”。
失败就是平淡的话,“败”就被理解成“平”——那些名字中带有“平”字的可要注意了:今后见了《孔子》剧组的人要赶紧躲避,避免他们叫你的名字,比如举名人的名字:徐小平叫徐小败、司马平邦叫司马败邦、韩三平叫韩三败……还有,“治国平天下”读“治国败天下”? 《孔子》的市场营销手段,值得社会学者研究一下,这是一个典型的金钱操纵媒体、收买网站的案例,是一个“史诗式案例”。
解剖这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许多问题,不只是电影的问题。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但,且慢,还有了《孔子》。
看《孔子》的感觉便是:胡玫说:要有个女人,于是便有了南子周迅;胡玫说:要有个贤人,于是便有了颜渊任泉;胡玫说:要有些特技,于是便有了子堕三都;胡玫说:要以仁义动人,于是便有了只极品鸡;胡玫说:要以感情动人,于是便有了碗美滋滋的马肉汤;顺便美滋滋淹死了颜渊。
……发哥说:不哭不是人。
言下之意是,信孔子便会哭,哭了便可得救,只要信。
基督教在训诫他们的信徒信耶稣时,也只说一句话:“只要信。
”于是,在“信春哥,得永生”这个句型之后,我不得不开始“信胡玫,得超生”。
心平气和说《孔子》有人在时光网上批评我说,没看电影就来评价电影有点过分,为了不授人以柄,所以我在经过电影院的时候临时起意,买了张票进去看了遍《孔子》,下午2:30场,没几个人看,全场大概有20人左右,都坐在后几排了。
我身边是5个一起来的小伙子,他们大概难得放松,都比较兴奋地进了场,手里又是饮料又是爆米花,电影没开场之前,他们嘻嘻哈哈地互相开着玩笑。
不过听他们说话,他们都是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熟悉,开场放预告片的时候,镜头一闪,他们都差不多能和我同时判断出这是什么电影——《全城热恋》,《财神到》还有《花田喜事》,不过从预告片上来看,这些全都是大烂片,不但我这么认为,那几个小伙子也都这么说。
当《孔子》演到一半的时候,这几个小伙子都沉寂了下去,他们都睡着了,没吃完的爆米花也撒了一地。
我也睡了一会儿,要不是一个电话突然打进来,我大概会一直睡到电影结束——睁开眼,正赶上南子见孔子,摆出了一副狐媚样,孔子显然已然动了凡心,不过咬咬牙,还是忍了。
都说这电影要把孔子塑造出一个凡人,看样子他们是做到了,孔子见到美女,没有做到坐怀不乱,正好表现了一代宗师的真性情。
第一次评价《孔子》的时候,我给这电影打了一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恶意评价。
现在看过了电影,我觉得我的评分确实是不大公平的,这电影怎么也应该是5分,至少胡玫很认真,发哥很努力,陈建斌很投入,鲍德熹也发挥了正常水准,这电影是诚意之作,并非仅仅是为了搂钱而来,从这点上看,它已经比《三枪》的境界高了几分。
但是创作人员的诚意和拍出电影的好坏全无关系,否则埃德•伍德早就成了电影大师。
《孔子》只是一部平庸的电影,甚至还可以在平庸前面加上“非常”二字。
我说过,孔子是位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故事在电影上大多不好表现,因为他们本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学说和著作而成为名家,让人景仰,但是他们的生平却未必有那么大的波澜,而电影本身又需要一个有戏剧张力的故事。
一部电影,不管它可以被分类成科幻片、武侠片或者惊悚片史诗片,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故事片。
肯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他们期待的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毫不精彩,这首先是编剧的失职。
编剧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人物通过一个故事表现出来,不管是他想描写的是孔子还是我,都要通过故事来立人,拍《孔子》一定要让观众在影片结束后明白,哦,原来孔子真是个圣人,而且他就是这样成为圣人的。
胡玫曾批评指出《孔子》电影中史实错误的专家不是专家,因为他不懂电影。
电影允许适当地做些虚构,在这点上我同意胡玫的说法,比如《勇敢的心》就故意扭曲了史实,让法国公主穿越时空和华莱士恋爱,以至于这个传记电影也因为这段虚构出来的爱情而被叫做《惊世未了缘》——谁在乎?
或许有专家在乎,但大多数观众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其实是电影是否好看,人物的情感是否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至于印证史实,那不是观众的责任,也不是电影的必须。
为了让电影好看些,《孔子》也做了适当虚构,比如夹谷会盟的“牛车阵”以及颜回之死,都是为了给电影增加戏剧性,但这样的片段只是细节,有了这样的段落,顶多能算上是“有佳句”,但是好电影的标准却应该是“有佳章”,这点《孔子》却根本没有做到,它成了一个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它几乎完全没有情节。
或许是编导不想戏说历史而矫枉过正的缘故,所有可以增加戏剧性的地方编剧们都没有下手,无论是孔子和季桓子的冲突,还是被大肆炒作过的“子见南子”,都浅尝辄止,结果《孔子》就变成了一杯白开水,毫无吸引力和回味可言。
如果把“子见南子”当做重头戏,肯定会遭来低俗的诟病,所以我倒是觉得如果强化一下孔子和季桓子的关系可能会更好些。
比如,这电影或许可以这样开始,季桓子老了,开始意识到他排挤孔子是个错误,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去迎接孔子回鲁,他则开始在鲁国的边境等待孔子的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开始回忆起孔子在鲁国的作为,还有自己对孔子的嫉妒,他想法设法排挤孔子,最后自己终于大权在握,而孔子则沦为“丧家之犬”——尽管如此,孔子在历经苦难之后,还是拥护者众,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孔子的学说——季桓子终于发现,正是自己的嫉妒,才最终导致了鲁国的衰落,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开始幻想他辅佐孔子共治鲁国,使鲁国变得强盛的场景。
我承认我这样的想法涉嫌抄袭《莫扎特传》,我把季桓子当成了萨利埃里,而把孔子当成了莫扎特。
不过,莫扎特的故事细算起来比孔子的一生还要简单,但是作为电影,《莫扎特传》却始终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经典。
如果按《孔子》的叙事方式来讲一遍莫扎特,大概就不能成就米洛斯•福尔曼大导演的名声了。
我一向的看法是,中国的电影编导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没有学习到如何操作一部商业电影,我们的电影院校培养的都是艺术家,所以让胡玫去对抗詹姆斯•卡梅隆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孔子》的制片方其实完全不用考虑《阿凡达》的票房,因为实际上他们心里也知道,一部以宣传文化价值观为己任的电影和一部意在票房的娱乐片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但是,或许是他们自视甚高的缘故,胡玫们在拍摄之初就迷失了方向,他们没有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做出取舍,以为这样会名利双收,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们既不能在票房上取得胜算,又失去了成就一部文艺经典的机会。
————————————几句闲话的分割线——————————电影的开场,就是餐桌的特写,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不知这算不算不详之兆:P《孔子》在细节上的失败是没有塑造出有个性的人物,而且有几处安排模式化,比如鲁国、齐国、卫国的国君都没什么主意,这太过雷同了。
陈建斌演的不错,但他的角色却没有更大的机会发挥,不然,这电影可以成就他一个最佳男配的。
陈建斌吃生牛肉那段,我一直在猜测那牛肉有没有蘸辣根。
子见南子这段太多余了,完全删掉也不影响情节。
周润发版的孔子我还是认同的。
电影中的CGI效果太失败了,尤其是结尾的那个江山图,简直是周正龙老虎画的背景。
陆毅真不是个好演员,如果弄一木头放在那里,也不会比他差多少。
这里面用了好多电视剧演员,大多演的一般。
姚鲁太让我失望了,本来我是很看好他的。
很惭愧地对发哥说,我不是人。
1、票房挺好的,我看的那场入座率大概七成,同排的一位姐姐气宇轩昂,为她男友做点评点得很HIGH。
2、弟子们太弱了。
儒家的伟大不仅在于孔子一个人的伟大,还有他的弟子们和弟子们的传人,还有孟子荀子大爷和大爷的传人们,最终战胜了同时代的百家而发扬光大,电影里的弟子们太弱了。
《论语》里那种兴致勃勃的辩论都没见到一场。
3、颜回明明是银发美少年啊!
搁在现代,比搏击俱乐部的泰勒还牛,不受制于物质不受制于世俗,结果成了个老实巴交的救生员抢救师傅财产献身了TUT献身的时候我也哭了,但还是心有不甘。
4、子贡……呜呜,子贡也是潇洒优渥的呀……5、从弟子们的表现,我猜测编剧也只是像读故事一样研究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比如子路“正衣冠而死”的事迹,但距离他们的神髓还有一段距离。
6、“大人”这一称呼,其实只要稍加考据,网络上的论文都很多,这一称呼是汉代对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呼逐渐演化而来的。
7、燕射之礼,同样,其实只要稍加考据,网络上的论文都很多,还有专门的主宾、参与者、记分员、发令员的位置考据,有图表,只要读这么一两篇论文电影拍起来就不会那么空洞的乡射之礼了。
8、子见南子那一段,有点想做成耶稣与抹大拿的玛利亚?
南子第一次说要发国书给孔子,胸有城府的样子;第二次给老公梳头,又问“这孔子是什么人?
”她自己忘记了?
人物自身不衔接不自洽啊。
9、孔子诛少正卯的公案没有拍。
10、孔鲤竟然写成孔锂。
英俊电池男孔锂=。。
=11、皮毛的穿法。
会盟时,鲁公的皮毛穿法是正确的,齐侯的穿法是不合礼仪的,这也许是编剧故意突出的?
这里看得颇欣慰。
12、凡提,相比较而言(不考虑剧本),演员里我喜欢鲁公、季孙氏、孔子。
这位鲁公的爸爸就是和伶子、襄子、优比箕、允常一起玩的鲁昭公。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
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
《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
“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
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
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
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
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
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
”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
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
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
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
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
”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
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入评理由:七十年前的《孔夫子》是何模样?
它的修复和《孔子》的开拍都算得上过去一年里华语电影界的大事。
■读家:木卫二 ■片名:《孔夫子》(修复版) ■导演:费穆 ■演员:唐槐秋、张翼 ■上映日期:2009年4月1日(香港)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一部呼应时局而作的电影,费穆试图表现出孔子身上的凡人一面。
■片名:《孔子》 ■导演:胡玫 ■演员:周润发 ■上映日期:2010年1月22日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拍惯了帝王历史剧的胡玫新作,它依然在制造孔子的神圣形象。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同一个孔子,电影里都有见南子、子弹琴、子路之死等片段,放在电影里就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差异。
这一切只因为两个电影的背后理念和想法诉求大不一样,创作心态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来说,《孔夫子》里的孔子是个老师,善于教导弟子,希望能改变社会风气与重整民心。
《孔子》里的孔子是个实干派又不受重用的政治家,他几经患难,终被迎回了鲁国,功德圆满。
一起看《孔夫子》的朋友认为费穆是用上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影片截取孔子多个生平片段,没有直接的时间关联,而是用字幕跟地图串起了整个故事。
孔子忧苦鲁国和天下的苍生百姓,被迫走了周游列国的坎坷之路。
这段乱世中的出走占去了大半时间,放在日寇入侵的孤岛时期,更是别有意义。
《孔夫子》的情感厚重,严谨有加。
费穆一丝不苟地挑拣素材,利用舞台搭景制造了简单朴素的风格,一人一室一案一窗,完全与孔子的孤苦心境相呼应。
被困于陈蔡间,众弟子们疲惫不堪,就地入眠。
孔子独自站立,继而心生感慨,茅屋外树影稀疏,繁星点点,构图上极为讲究。
影片在技巧上相当丰富,景深处理、剪辑手法、声画结合都值得赞许。
电影开头便是孔子讲学,教育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观众先对孔子理念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而这种言传身教还用到了射艺、琴奏、欹器等有代表性的段落当中。
孔子的念白抑扬顿挫,在今天听来稍显低缓,这倒跟影片的气韵节奏相符合。
《孔夫子》主次分明,孔子是个政治上的失意者,然而他竭力去教导弟子,重点突出他为师者的形象,学高身正。
影片在子路、子贡、颜回三个弟子身上下了工夫,像子路的武艺和正冠,颜回清贫下又有仁心,各有单独的段落去展现。
相比之下,《孔子》里的弟子们几乎是无条件追随和膜拜孔子,里面更有安插的混迹者以及漆思弓这种无关紧要、只为报信的配角,实在有失偏颇。
《孔夫子》里的子路并不是一味听从于孔子,他在老师抚琴弹奏时还心有不满,听到歌声后方才如梦初醒,执器起舞。
为了渲染子路之死,影片不忘交代卫国内乱的始末,子路一路力战,走上高台,正冠之后,慷慨而死。
《孔夫子》真正表达了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种对位正如导演与观众间的关系。
费穆想用孔子的事迹借古讽今,说予当时的观众听,他绝不是想推出一个千古圣人。
只是受困于观众的理解能力,电影拍得太正,反倒有落了个说教之嫌,让观众产生了领会的障碍。
再到胡玫的《孔子》,通片铺展开来,没有剧力可言,镜头技巧难以服务整个电影。
影片也有偏重,它耗费很多精力在鲁国的政治内斗上面,大篇幅去写三桓专政,如何为难孔子。
于是乎,乱臣贼子很自然地站在了孔子的对立面。
影片既然要往政治争斗去做,千不该万不该又遗漏掉关键的阳货和少正卯,一味去塑造孔子的神样,他有口才有武艺更能调兵遣将,光是堕三都一事就用了许多火烧人和大阵仗,不知如何解释才好。
到了出走之时,孔子多少就显得有些意气用事,家国全不要又不知走往何处。
《孔子》还假惺惺地塑造了孔子与敌手的和解,季孙斯翘首期待孔子的回归,用这种幡然醒悟的手法来制造孔子的高大全形象,未免太想当然了点。
在卫国那边,电影就一笔带过。
南子莫名其妙地出场,糊里糊涂地中箭而亡。
后面的子路之死,更是用转述的情景再现来表现子路的大义,只是缺少前因后果,多数观众无法明白他是为何而死吧。
电影从里到外,更多强调跪拜礼,引出孔子崇尚周礼的一面,走的是形式体例。
孔子在鲁国是有作为,可缘何要被排挤,沦落至丧家犬一般流浪,乃至于理念何以不为诸侯统治者所接受,电影就没有了倾诉的欲望。
值得一提的颜回之死,《孔子》采用了最为忌讳的硬煽情,为抢救书卷落入冰河。
不说颠覆史实,死得未免太不值了点。
最后再说一点,两部电影里都出现了高台。
《孔夫子》里的高台只为突出孔子的主导地位,如同今日之讲台,以示言行和精神上的崇高。
《孔子》里的高台非常突兀,它出现在了齐鲁峡谷会盟上,陡峭之势高不可及,与王权争夺挂钩,令人有些不是滋味。
【北京青年报】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希望你会记得永远的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我们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
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
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
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
)。
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
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
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
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
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
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洗脑和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
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政策。
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
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
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b(但还是有点傻B),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
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
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
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
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
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
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
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
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请大家不要理解成很久没有行周公之礼--也就是做爱--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
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1、《孔子》这种电影,你要拍,就别想着赚票房,要赚票房,你就拍点其他的。
好莱坞拍个《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会有人去看,因为这种人压根就不是娱乐大众的,不具备娱乐功能。
中国导演的问题,就是又要拍这么个人,又要靠这个赚几亿的票房,这种行为本身很愚蠢,和阿凡达没关系,没有阿凡达,孔子也没人看。
2、香港演员无论从文化背景、从素养、从经历,都不适合演孔子这种角色,找周润发来演,说明该片从投资人到导演,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一句话,只想赚钱,没用心去做。
3、导演自身对孔子及其所处的背景一知半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对于孔子的思想的内涵和春秋时期的中国总的思想学术背景,完全是个门外汉,这种情况下轻易启动这种题材,属于不自量力,浪费我国历史资源,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中国历史的蔑视。
4、孔子摊上了阿凡达,是他的幸运,因为这个事实可以给孔子以后票房惨败找一个最合适的借口,没有阿凡达,孔子会败得更惨,更无话可说,更快速地被抛弃。
5、这个电影也许不算最烂的烂片,但他比烂片起到的作用更坏,因为他轻率地浪费了我国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6、孔子惨败是件好事,因为他可以阻止那些一窍不通的投资人和半吊子导演继续糟蹋孟子、韩非子、老子等等等。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这是我最后一次黑孔老二,看看电影院,人们都去关注小羊了,就让你自灭吧
昨天晚上去看的《孔子》,18:20的场,万达影院CBD店,上座率还可以(俺不是托儿,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我很不是人的没哭简单来说,《孔子》就是披着圣人的外衣对人们进行奴化主义教育。
孔子觐见都是一拜三叩的,仪式一般……让我实在是欣赏不了。
还有颜回死的时候,那个画面那个音乐啊,真是主旋律啊,那个和谐啊,我浑身不自在了。
更惭愧的是,我竟然开小差的想到,四大发明真是好啊,纸张一发明,以后出门都不用带这么重的竹简了,真方便就电影本身来说,散的要死,就像是一个人被剥了骨头,浑身的肉都堆到了一块儿,没节奏,没主题的。
尤其是后半段,周游列国。
说好听了是周游列国,难听了就是逃难。
这个逃难过程毫无故事性可言,就是一群人漫无目的的到处走走,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然了孔子倒是没带武器,带了一群傻呼呼的学生,其中还赔了俩。
要非得找个逃难过程中的故事的话,就只有孔子见南子那段了。
古时的女人真勇敢,古时的男人,尤其是孔子这样的,真压抑自己,压抑的观众都憋的慌。
后来还莫名的交代了南子的死亡,够莫名其妙的。
如果不喜欢《孔子》的话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1、《孔子》是商业片不喜欢是因为我就喜欢晦涩难懂的文艺片,有高深的主题,暧昧的画面和色彩,不明不白的结束。
很显然,《孔子》太浅显,不是我的菜。
2、《孔子》是文艺片不喜欢是因为本人欣赏不了文艺片,就喜欢商业片的娱乐精神和肤浅的感官刺激,男女之情,华丽动作或是壮观的战争场面。
很显然,《孔子》过于高深,讲什么周朝的礼,一堆的大道理,文艺腔,不喜欢。
…………悲哀的是,《孔子》什么都不是
老孔闭上眼,全是鲁国的明天。
无感!@Home
来这打一星瞎起哄的人,脑袋或许真的是有乒乓吧......
把做广告的心思用在电影上吧!
垃圾
中国特色。
孔子老爷子,真命苦,年轻的时候被人嫉妒,年老了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虽然身边带着那么多弟子,可惜全都食不果腹,天寒地冻还要周游列国,最后身边的弟子又一个一个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孔老爷子真是命运多舛啊。。。
留白
知道这个片子不会太好看~~ 不过既然拍出来了 给个面子么 对吧~~~并不了解孔子的生平 不过诚然 不管什么时代 文人是当不了政客了 仁爱连池塘都治理不了 哪里能治国呢 敬仰圣人
众人鼓掌……原来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如此和谐啊
电影一般,不过我喜欢这帮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们
中国人不支持自己的电影,难道要别人支持?阿凡达是好,中国人给它贡献了这么多票房,也够了吧,那些拿出成百上千的人民币去看阿凡达的人就不能同样支持下自己的电影。都要被这帮或真或假的阿凡达迷搞的不想看阿凡达了。没劲!
虽然中间有段看睡着了~
【中关村美嘉】才俩小时看不过瘾哇。本片讲的就是老年孔子在编好《春秋》那天很闲就开始回忆。从自己五十知天命出仕,意气风发了几年被排挤出国,然后带领一帮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想搞再就业,搞得很丧家狗的时候终于可以回国了,也当不动官了就老老实实教书立说,修了本《春秋》可以传世了自然挺高兴。
我不知道给一星星的没认真看还是认真看了不喜欢 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的 说不出来的感觉 中场哭了可能是触动了吧 有些东西需要经历才可以感同身受 技术什么的不说了 不管怎样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给个话儿呗~ 哦 孔子的小受啊 颜回~
我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不论什么原因使她的分数这么低,无法否定这是一次勇敢大胆的尝试
说实话,海报就让人Orz,孔子边儿咋多一女的?不是歧视,这俩人儿也太不搭调了,还不是原配,不知道的肯定对这片儿走向有怀疑,当然,知道的对这片儿走向更迷离。不过,冲着导演拍这片儿的勇气,处处谨慎小心的处理方式,也要给个同情。发哥没问题,这片子成也导演,败也导演。
看到老子和孔子坐而论道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错的片子,编剧、表演都挺到位的。但是如果能从这个片子看出“没有孔子,我们会怎样”,那这片就牛逼了。可惜还差口气。不过已经不错了,孔子谁都知道,但是他的生平没几个人知道。一边看一遍就有人在后面问:“孔子有那么落魄过么?”
为了孔子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