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竟然有血腥?!
这片还叫血腥?
不会吧。
好莱坞的b级制作cult片比此片血腥暴力的多了去了很好的一部片,不知道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
(不必一直追究于那女儿中一枪了还可以游回家吧)从片名来说只是为什么要取个和影片内容毫无关系的名字呢,不过既然是翻拍片,片名自然要忠实原片了。
那母亲怎么看怎么像越狱中sara。。。
看过此片和之前看过的吕克贝松监制的TAKEN中的一个共同点:女儿们都是被死党们追帅哥的时候牵扯进事件中,so,离那样的看到帅哥就追的发春少女们远点微波炉爆头是一个看点,不过还不够high,还是该学学dexter,杀人那也是一种艺术啊
罪犯一家给我的感觉是相当bt竟然可以出手杀自己的儿子,看到自己的亲人被杀时也知道悲伤,我以为他可以冷漠到无所顾忌。
真不明白导演的想法,要表达的是什么????
cult片最困难的就是狠下心来豁出去cult到底,做不到的就只有沦为彻底的烂片了。
这部魔屋就是这种典型,在这类型片已经在电锯的刺耳声中拍烂拍臭的情况下绝对不应该再寄望自己能玩成功,这时候就应该cult到底!
全片只有到了末尾夫妇两在洗碗池合力击杀第一个男匪才算稍有起色,可惜也只维持了短短的几分钟,然后整个节奏又回到之前的慢得腻人的状况,最后的微波炉爆头也挽救不回了。
话说,那第一个男匪被洗碗池绞手的时候,全身的痉挛太TM像高潮了!
起初以为灵异的,拷来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
非常写实的杀人片子,说是真是题材拍摄也不质疑。
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让人很信服,而且情节大体上不属于无厘头。
就是儿子的心理描写稍稍有些不太接受,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
女儿和父亲都是超冷静型的,很佩服。
期待导演继续努力,继续自己的作风。
【恐怖 复仇】《魔屋2》又名《杀人不分左右2》《最左面那间房间2》?
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记错名字。
第一部是禁片之一,额,因为太老了,看了剧情简介,我决定看第二部。
第二部讲的是女主和爸爸妈妈到一座山里的别墅休假,女主和一个朋友去玩儿,碰巧遇到了男主的爸爸叔叔逃狱回来,然后男主的爸爸叔叔婶婶想要杀害女主和她的朋友。
朋友挂,女主九死一生的逃掉。
因为天气不好,男主的爸爸叔叔婶婶,搁置逃亡计划,借宿在女主爸爸妈妈的别墅。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女主并没有死,女主的爸爸妈妈很善良的招待他们,却在半夜看到九死一生爬回来的女主,然后知道男主的爸爸叔叔婶婶就是这一切的凶手。
于是,他们残忍的复仇。
大概剧情就是这样,男主很帅,也还算善良,所以女主的爸爸妈妈没有杀掉男主。
男主爸爸死的有点惨,他的脑袋被放在微波炉加热到爆炸,我才知道微波炉不关门也可以用么,我都是关门热东西,好恐怖。
还不错的片子,告诉我们别总往人少的地方跑,不要相信陌生人随便跟人回家!
很久没看类似的电影,跨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好的开始!
同为翻拍旧版,此片比【唾弃你的坟墓】好很多,并不是说后者烂片一部,但本片更加真实,对于暴力的拍摄不论强度还是占片比例都更加合适,不会让人产生导演只会以血腥为噱头的怀疑。
看了其他的影评,我反而觉得并没有那么多套路,而是相当有借鉴意义,容我借题发挥一下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保持冷静。
特别关于“大声呼救”:在没有坏人的情景下(如遇难)以可持续体力为原则,最好是找到可以容易发出大声响的东西,范例,在冰冷海水中体力透支的Rose吹哨子引起救生艇注意;在有坏人的情况下,如果很明显呼喊被听到的几率远小于被歹徒抓住的几率,请慎重!
如在厕所的片段,隔音很好的窗子还未打开,呼喊的声音只会让门外的歹徒变得丧心病狂的撞门、接着有很多理由应该狠狠教训你一顿,结果严重损耗逃走力(体力、身体状况、头脑清醒度等)。
而之后丛林逃跑,目标重机械驾驶员,即使不论依旧很远的距离,工地的噪音也会有很大干扰,简而言之,听不到;而好不容易的摆脱的追踪者却立即循声定位。
不是剧情这么刻意,编剧,我们理解你。
有个疑问,拼命呼喊会否影响当时的大脑思考或者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如神经、机能调动集中在提高音量以被听到,于是分配给其他功能的份额变得很有限/不充足其次,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挣扎。
针对强奸来说,在有些情况下,不如不要挣扎。
(* 以下只是根据所知的专家意见影视内容,得出的一些片面的个人想法,欢迎指正)面对生理需求严重压抑而发出攻击的罪犯,留意“大声呼救”提示,以免逼得狗急跳墙杀人灭口,相反,顺从以便尽早结束,保留抓伤后皮屑、衣物上的精液等犯罪证据。
而若是有强奸倾向的变态罪犯,挣扎抽泣哭喊很可能正在满足他对于被害者的幻想,欲望实现,然后,他想要更多。
最后,集中力量攻击要害。
有硬物,不要浪费在相对无关痛痒的部位,鼻子,太阳穴,后脑勺。
不记得在那里看过,一拳击中鼻子的攻击力不容小觑,哐当一下猛的一股血腥味然后意识模糊(此描述为构想的感觉,只记得对神经会有很猛的冲击)。
最后的最后,不在危急的环境中当然可以有时间考虑应对计策,又回到第一点,一定保持冷静,以防自己本能的应激反应撑了一时却断了后路
很长的英文名字,“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原来是70年代同名电影的翻拍,据说当年还是禁片。
中文名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靠谱,楞是给改成了鬼片。
影片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讲犯罪过程,后面讲父母发现真相后的复仇。
角色很少,场景单一,全靠表演、灯光、音乐等造气氛。
不过,看多了血浆片,本片里的那些镜头实在是不算什么。
而搏斗的时候,仍然犯了这种类型电影的脑残习惯,歹徒打一拳,然后嘴里开始碎碎念,你讲归讲,手里不要停呀,他不,偏要等人家缓过劲儿再打,这么爱唠叨的坏蛋被人结果是自找的。
结局是亮点,按照一般的想法,警察总会在事后出现,可本片安排了父亲手刃仇人,而且是微波炉爆头,我只想到一个词儿来形容——以暴制暴。
从自卫杀人到主动报仇,思想上的暴力比行为上的暴力更恐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国的手机信号没中国好,别墅别买太偏僻的,毒品千万不要碰,学个游泳、经常锻炼身体关键时刻能保住性命,家里要有个学医的以备不时之需,最后一点,女孩子要自爱。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魔屋》,没看之前觉得哪个名字都可以,无非是个称谓,但是看完以后我觉得《杀人不分左右》来的无比贴切。
他让我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们自诩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然而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也不自觉的做着恶魔做的事,好人与坏人没有界限,有人说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许是吧,但我更相信,我们与恶没有距离。
女主开车出去找朋友玩儿,一不小心进了土匪窝。
土匪能怎么办呢?
只能绑架她们,以防暴露自己的身份。
走到这一步,换做是我们呢?
也会这样吧。
我反正是绝对不可能相信她们说绝对不会说出去这样的鬼话,这赌的可是自己的命啊,没有人会那么愚蠢的就因为她们承诺绝不会说出去而放他们走。
接下来想想会发生什么呢?
被囚禁的女孩儿绝对会想办法逃走,但是土匪们最怕的就是她们会逃走,那么两伙人就有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而且都是严重到涉及自己的性命。
那么“大战”必然一触即发。
聪明的女主一直很冷静,没有大吵大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土匪的一点信任,但是因为不可解决的矛盾存在,土匪们也是非常警惕。
女主终究还是找到机会刺伤了女土匪的脑袋,但是很可惜,她们没能逃掉,反而激起了土匪们的愤怒。
女主被强奸了!
强调一下,女主只有17岁。
接下来女主指挥他们开进离自己家越来越近的小路,女主终究还是逃掉了,但是身重一枪。
天下起了大雨,车子又坏了,也好巧不巧,这群土匪刚好借住在女主的家里。
土匪头子的儿子发现了这个秘密,并隐秘的告诉了主人。
在土匪们都去休息以后,女主爬回了房子。
父母一看,又是痛苦又是悲愤,于是,在了解真相后,毫不手软的猎杀了土匪一窝,除了土匪头子的儿子。
在这部片子里,很奇特的是除了三个孩子,所有人都是施暴者,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我们怎么判断他们的好坏呢?
仅仅因为女儿被迫害就杀死土匪三人的父母就不是杀人犯了吗?
我不会这样想问题,在人性里,绝对有东西是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
比如,有人侵犯了你才十几岁的女儿。
杀人不分左右,更像是说,我们每个人根本不分好坏,只是看你面对什么样的情景。
我知道杀人是不可以的,法律不允许,可是在这部电影的情节下,你告诉我该怎么办?
理智的想办法把他们逮捕起来交给警察?
对,从理智上讲这是更好的办法,但不是可行的办法。
只要有对人性里的愤怒有足够了解,你就会明白了,理智只是我们创造的一个很美好的词,而不是随时都可以拥有的美德。
我从来不怕两败俱伤玉石俱焚,我只求痛快的能解我心头之极恨!
这部片子也被禁了。
画面是有些血腥暴力,但是来的很痛快,而是尤其是最后土匪头子的脑袋被微波炉烤炸的场面,吓你一跳,又紧接着暗叹,真爽!
解气啊!
谁也不愿意成为恶魔,若不是为世道所迫,谁又愿意过刀尖儿上舔血的生活呢?
好好的人被逼成杀人犯,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从头看到尾,一点不惊悚,心脏都没剧烈跳的。
杀人手法除去最后的微波炉,其他很正常。
想看杀人的,看看《血之期中考试》,最后看得人还挺酸楚,比这个好看。
没看过WES CRAVEN大名鼎鼎的原版,看这部09年版也是冲着翻拍自WES CRAVEN成名作的名号。
看早期WES CRAVEN的电影可以发现,他很喜欢将普通人拉入一个极端恐惧惊悚血腥的世界,让观众目睹着他们被蹂躏折磨屠杀,然后在电影后半部分让某个不起眼的角色突然爆发奋起反抗,然后坏人成了被猎杀被折磨的对象,加上血腥暴力的镜头将观众的情绪推向至高点。
如果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这些电影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而是以血腥暴力来让观众在惊恐恶心之余仍然大呼过瘾感到爽。
所以请不要再说“这也叫恐怖片?!
”“一点也不恐怖”等话,因为你完全会错电影的意图,你只是恰好不好这口饭而已了。
澄清过后,说回这部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如果事前不知道原作的导演是谁,我想在看后都能猜到。
整部电影都能看到WES CRAVEN的伎俩,尽管它是翻拍的。
在并不算精彩的开场后,电影冷静的描述一家人去度假,其中17岁喜欢游泳的女儿想要外出,母亲担心等等琐碎事件。
在《隔山有眼》中,我们同样首先看到的是去度假的一大家人小吵小闹。
这一段目的在于拉近电影跟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主角们不过是跟他们一样的普通人。
而这一段同样让我想起了迈克尔·哈内克的《FUNNY GAMES》。
后来罪犯由17岁女儿遇见的陌生男孩JUSTIN引出来,于是“折磨”桥段开始上演。
这部分极其压抑,主角们惨遭凌辱迫害,一方面显示了坏人的邪恶变态,主角的弱小悲惨,另一方面让观众酝酿着压抑,等待喷发的情绪。
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中,这部分应该说是及格的。
三个罪犯绝对够“恶”,强奸折磨谋杀都不落下。
但缺点是不够“强”,数次让两个小女生逃脱,比起《隔山有眼》中的变异人差远了。
剧情的张力也因此被减弱不少。
三个罪犯后来因为暴风雨住进了17岁女儿她家。
罪犯不知眼前善良热情的夫妇就是他们刚刚杀掉的女孩的父母。
而母亲和父亲当然不知他们已经引狼入室。
不过后来他们的女儿“爬”了回来,男孩JUSTIN留下线索,他们终于得知那三个陌生人的真面目。
于是自卫与为女儿报仇,双重力量激起了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兽性,俗套,但屡试不爽!
这部分应该是电影的高潮段落。
就像《隔山有眼》后半部分父亲为了抢回女儿疯狂屠杀变异人,《惊声尖叫123》最后雪莉都要很酷的亲手毙掉凶手,观众压抑已久的难受情绪终于得以畅快的发泄。
然而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却在这关键时刻早泄了。
第一个罪犯被两夫妇联手杀死掀起了影片的最高潮,影院中的观众大呼过瘾,并期待着后面的BOSS要怎么死。
没想到,女BOSS一枪被秒,男BOSS跟男主角周旋扭打了半天后结果是草草收场。
观众期待的高潮并不是没有来到,而是早已过去了。
再比较《隔山有眼》后半部分一杀到底的快感,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差得太远了。
而导演就像心虚似的,在影片最后补上一段微波炉烤“头颅”的戏,实在是画蛇添足。
虽然高潮过早的泄掉了,但泄掉的那一刻仍然很过瘾!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喜欢欧美这类血腥暴力“恐怖片”的原因之一,它们不会像日本恐怖片那样吓得我几个星期睡不着觉,但却能让我在电影院中感受到坐过山车时张开手大叫似的发泄快感。
老妈表演力道不足,老爸超级赛亚人疯狂复仇。没看过老版。微波炉爆头。
Austin is cute.
每次想到那个爆头微波炉我脑后跟就一凉。
开始,歹徒杀人时间太长了。结果重头戏的医生杀人没体现得多好。而且医生杀人也就那样啊?没见什么高科技手段啊?
原版好像也看过,但是没有什么感觉。这部翻拍可以说整个就是一个低成本B级片,没有什么惊艳,恶人不像恶人,好人没有好人的样子。看完有些后悔浪费时间。不过最后那个爆头的微波炉桥段,有些不可思议,开着门也行的?
老版本的好看
7分,奔着R级血腥镜头来看的,反而是悬疑气氛的营造让我惊喜,血腥画面算一般而已吧。听说72年老版是被灭门的,新版“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大仇得报的结局非常爽,没有ZZZQ的女主选角就是好,一个个赏心悦目的。
好久没看到这么流畅的了
锻炼身体 以暴易暴
2012/6/10.
跳着看完了,还不错,在血腥片里算是讲究的了,强奸那一段有点……神勇老妈应该就是空中监狱里小鸟依人的那位
正式观看的十大禁片第四部,然后感觉失望得很,真的比《感官世界》和《下水道的美人鱼》差远了。
擦,好怂的杀手团伙
导演想表达什么呢?真正的暴力?抄袭处女泉的作品!
你强奸我女儿还想杀我女儿。。我夫妻俩杀你全家。。还爆你头。。
跟着感觉走
微波炉威武
除了觉得屁股下巴的美腿Sara Paxton拼命游泳的时候小帅,其它时候都无悬念无刺激。强暴戏很温绵,复仇的折磨花样很少,追打搏斗灭力度,至于血腥最多也只是鼻子那里
They hurt u ,so let them pay
看完伊甸湖,一定要看这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