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影像不够清晰。
但还是来谈一谈。
首先大家都比较愿意夸本剧的舞美,我也不免俗谈一谈:三面LED屏幕、升降装置的座椅以及具有灯光设置的地砖,都证明这本剧在舞美上是愿意花钱的(导演也是那部耗巨资的《战马》的创作者)其次说一下它的肢体表现,剧中有一段类似奥德赛一般的长达二十分钟的旅程是依靠演员群体的共同创作完成的,表现了人流涌动的车站、秩序井然的车厢以及人流攒动的伦敦街头等场景。
最后谈一下它的剧本。
从始至终台词或舞台提示中没有告诉我们主人公是一个阿斯伯格患者,于是我们便在一种不经意之间进入到了一个阿斯伯格症少年的视角之中。
这种敏感与脆弱,类似于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般令人动情。
作品有一定的侦探色彩,但这并不是一部侦探作品,而是一部有了侦探色彩的社会性质作品。
我们固然可以从最后的发问之中引起沉思:我们做的足够多么?
我的表弟从小就有自闭症。
我很了解自闭症的孩子是怎样的。
他们很敏感,但都很善良。
很多时候他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说。
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光怪陆离的,我弟弟总是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就像小狗的舞台效果一样,很多景象都是用炫目的灯光去表现的,很多我们听起来寻常的声音却会用扩音器无限扩大到成为噪音。
蛮后悔没有去看现场,尤伦斯的音响效果太差了....音效一大声就觉得特别刺耳.... 火车那段表演太有趣啦!
光影效果特别好看。
描述车窗外的风景那里简直身临其境在火车上。
说到火车站的广告和随处可见的WHSmith简直不要太熟悉,以及伦敦的地铁线hhhhh luke演技太好了,爆发力很强,自闭症发作的时候颤抖和尖叫的细节把握得特别好。
(悄悄说一嘴Luke身材实在是太好惹,每次爸妈帮脱衣服的时候都会一直盯着腹肌看.....坐地铁那里真的很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也许对自闭症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上车前他会无数次在心里演练上车的动作。
怼爸爸那里也很可爱hhhhh 剧情很温暖,爸爸妈妈其实都是很温柔的人。
妈妈读信那里真的有被感动到.....没想到真的会带上来一条小狗!
太可爱了!
最后结尾彩蛋证明勾股定理太有趣啦!!
天桥艺术中心晚场。
导演非常优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出电影电视等媒介塑造不出的梦幻感。
舞美灯光也非常优秀,炫酷的舞台背景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谈论宇宙时瞬间的灯光切换也让人如临星空之中。
雨夜的音效也很棒。
可能是身边有自闭症亲友的原因,对于影片中父母对于自闭症儿子的作法未免感觉有些……不符合常理,剧情情节的推动也觉得有些仓促,父母的前后行为难免有些矛盾?
看的出来导演想用这个儿童剧的故事探讨更深刻的东西,但是有局限于原著本身的故事和剧情推进,难以深入。
因而处在这种可以深入又不能深入的角度,观众能够体会到的也算是见仁见智了。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自闭症儿童被误会杀了邻居家的狗,由此展开的一系列不断发现真相、冒险、和解、成长的故事。
这两年关注精神疾病的剧越来越多,这部在剧情上总体显得老生常谈,但是舞台设计和肢体语言很棒。
舞台上有很多的led灯,下面也设有暗格可以拿出道具,还有投影可以在舞台上打出内容。
在演到主角到火车轨道找宠物时,舞台居然真的有一条可以比其他地方更低,完全就是火车轨道交通样子,很惊喜,也让那一段更加真实。
舞台剧相比之下传递的信息有限,而这部剧用舞台来传递了更多的信息,我觉得是这部剧最亮眼的地方。
肢体语言上,主角的在家的很多动作都是有配角们来当门,钥匙地毯等等,很有意思。
在主角去到火车站那一段是我非常喜欢的,助演们有序中又无序的在舞台上来回走动,而主角就在夹缝中瑟瑟发抖,把自闭症第一次独自去人多的地方那种无助紧张格格不入表现的特别好。
另外主角的肢体表现力和控制力真的很强很强,我很好奇他本身就是舞蹈演员还是因为这部剧才去学的舞蹈,太厉害了。
另外这部戏的人设有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无论如何都给予孩子无私的爱的父母,而是各自有自己弱点的父母。
妈妈渐渐失去了耐心,所以离开了孩子和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但还是会定期给孩子写信。
爸爸一直耐心的照顾孩子,但是骗孩子妈妈死了,把信都藏起来,甚至还还杀了邻居家的狗。
充满耐心又睿智的形象则由特殊学校的老师来担当。
这显然更合常理,也打破了对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刻板印象。
尽管我自认我不像剧中的母亲那样没有耐心脾气不好,相反我脾气温和也很有耐心,但剧中母亲的崩溃感我确依然能感同生死。
这是我认为在这部剧中剧情上做的最好的。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Everyone can find himself/herself in one person(详细带剧照repo见微博:https://m.weibo.cn/2236921742/4272183163632682)这部戏剧实在太出色了,从不同角度夸过它的文章千千万万。
对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说,总感觉自己看不透,通过别人的剧评才能多理解一些,但还是不大会在思考上下功夫。
但看完深夜小狗后会心一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是成功的,它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个原著的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故事的主人公男孩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全书对此只字未提,因为男孩所有看似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身上提取的,只不过全都加和在一个人身上扩大了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真正想展现的是每个人性格中生来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影响。
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应对、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可能让这类群体看上去格格不入,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迫切的想让他人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
他们都在畏惧着什么,直觉的感受让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相与诉说,深陷,深陷,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部戏剧精彩在,它真正让观众进入了这类人的内心世界,同男主人公一起体会艰难的时刻,那种无助,那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却没办法独自一人救赎的封闭世界。
故事很简单,男孩为找到杀死邻家小狗的凶手走遍附近门户,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不仅如此,父亲也欺骗自己母亲因心脏病去世,让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隔阂。
受到精神重创的他决定远离父亲,跑到伦敦寻找母亲,希望能得到接纳和理解。
从未自己出门的他处处碰壁,艰难和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
最后一切通过坦白与换位思考得到了和解。
男孩得到了威灵顿被杀的真相,一个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回家并原谅了父亲,也没有耽误A-level数学考试并得到了A+,似乎故事中一切他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得到了满足,引来开放式的结尾:"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一个方面的进步足以说明太多太多,引新现场公众号文章的几句话:“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吗?
——我觉得是。
鸡汤要是都这么讲,没人能拒绝。
”剧情几经波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希望。
它如此让人感同身受并不是因为致郁,而是对勇气的思考与解析。
深夜小狗中积极的角度给人良好的观剧体验,就像是零距离接触男孩,学会理解和关怀。
自然而然也就觉得,Christopher这样的人群离我们真的不远,或许,他就是我们自己。
从角色上来看,男孩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映照他性格的一面镜。
从他与邻家好心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敢与人交流,内心时常充满疑虑的一面,但也看到奶奶的善意和关怀让他逐步敞开心扉。
尽管他还是不懂社交,但至少也说明这是他意识上主动尝试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一人去伦敦路上的探索经历做了铺垫。
他可以为了一只小狗走家访户,像自己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调查真相。
喜欢小动物是Christopher身上和同龄人一样的闪光点,他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
我想这一半源于父亲的耐心和懂得关怀,一半源于母亲的浪漫和向往美好。
双方遇事不同的态度也许导致了家庭矛盾,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或一时愤怒杀了邻家小狗(父),或无法忍受和情人远走他城(母),在我们看来无一不对本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但有一点让我们觉得这终归也只是普通家庭——他们都很爱很爱Christopher,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
结尾事情的解决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种cliché让人们觉得,自闭的人们内心也是封闭的,其实不然。
他们只是对外产生抗拒,而在自己的脑中却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creative,充满幻想,一遍遍的扩大自己的感官世界。
Christopher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宇航员,他喜欢outer space,并为浩渺的星空着迷;他喜欢数学,仿佛所有数字都是他的伙伴,数出那些质数会让他头脑冷静......在他看来,他认为有趣的,就会更加投入,他充满热情的,就更想与另一个懂他的自己(雪凡老师)诉说。
你们看,他其实和那些心怀梦想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从舞台/情景设计上来看,导演选择了简约的舞台风,所有需要的道具都由演员实体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看到男孩回家,从开门到脱衣服到躺在床上再到进入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为该剧的艺术表现力折服。
这样不仅节约了道具成本,还能展现男孩独特的视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原来他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特别喜欢男孩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时,众演员将他举起,周围LED灯色彩变幻的场景,像是他在太空中遨游畅想。
这将抽象的脑回路具体化,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用意。
男孩还有一点是非常喜欢数学,舞台平面数学坐标纸的运用,不断蹦出的数字展现他跃动的思维,多次俯视拍摄让人看清全景,思绪随灯光一同飞舞,我更感同身受了。
最后说一下这场戏剧的彩蛋。
考试时Christopher曾一时无法冷静下来答题,老师雪凡便让他像平常一样数质数,当他能做到冷静的读出数学题目时,老师让他不要当场说出答案:你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们的观众不一定这么认为,没人愿意在一场戏剧里看你现场解数学题吧?
不如咱们放到最后戏剧结束,如果观众感兴趣愿意留下来再讲给他们看,好吗?
(冒号后为大体意思)这段真的有趣又轻松,男孩的压抑一转明朗,观众也被逗到大笑,最后我们真的目睹了Christopher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题的全过程,这样可爱的数学小天才谁不喜欢呢?
很幸运自己在最后决定去看了深夜小狗的剧院现场放映,我思考很多,也懂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我对艺术的执着又加深了一分。
文/卉子❗️未经允许禁二改二传❗️
坐八个小时的高铁专门到上海看这部戏,看完只有一个感受“值!
”很多剧都讲了问题少年,但这部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主角的“心理”通过群众演员的表演,灯光,音效等等元素呈现到了舞台上。
比如主角害怕在人群里,呈现出来的就是他被人群挤过来挤过去,甚至抛来抛去,再加上混乱的灯光,嘈杂的音效。
把主角的惊慌失措展现的淋漓尽致。
科技感的舞台设计实在是太大的亮点。
舞台三面墙全部铺上了LED屏,充当转场背景只是它的基础功效。
特别的是,它把男孩的所思所想也投射出来。
代表男孩心情的哭脸,笑脸。
当男孩决定去找妈妈时,脑海里规划的路线图。
这是紧跟时代潮流的舞台剧。
科技与舞台的完美结合。
无实物表演。
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只有几个箱子。
男孩回家开门,拖鞋,脱衣服,躺床上,全部依托于其他群众演员完成。
也就是演员来充当道具。
这段是个小惊喜。
而且这里每个群众演员都扮演多个角色。
最后剧目的主旨,世界虽然诸多不完美,但是我还是能做到某些事,不是吗?
我能做到。
念叨了这么久终于看了一次NT live四面LED屏幕打造的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都很接近电影体验了。
印象深刻的有Christopher在父亲房间里找书以及独自一人去伦敦的情节,有密集的红色灯光和紧促的鼓点、烟雾配合屏幕动画刻画伦敦地铁站场景。
当然还有男主反复背诵的地址和数字表 真的服气英国人的语速第二节一度被父亲感动到想流泪,最后被Christopher重复三遍的台词打动“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能做到任何事情”听见这句话 让每位观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思考 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与未知的 关于我们敢做的与逃避的。
真的通过这部舞台剧 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 感谢
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深夜小狗」这个故事,我看过书看过放映版,甚至看过好几遍。
在广州演出之前,很荣幸有工作机会去探班,又了解他多一点点。
所以看它的现场前已经五星预定。
现场版有无与伦比的观感,那些质数音符组成的音乐和高科技光影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到Christopher 的世界中。
我知道原著的设计是特别的,希望大家能通过Chris写书这事真正进入到他的故事里,而不是像听说书。
很幸运很幸运,作为观众,能够遇到玛丽安这样的导演和西蒙这样的编剧,通过选择Swan这个叙述人和戏中演戏这个方式,把剧场和小说、Chris联系起来。
我第一次看放映版的时候就哭到不能自已。
因Christopher这个角色引发了我强烈的共情。
对他来说周遭的世界那么简单,他建立的信任的标准又是那么地简单直白,好像谁都可以通过似的,现实却是几乎没人能通过。
他可能不知道人的情感世界那么复杂,他总有一天要面对,剧里呈现的就是这个「面对」。
最动人的是,他努力冷静,他有勇气,他去学习,他挺过来了。
这甚至是他的爸爸妈妈都没学好的事。
做父母是困难的。
爱是复杂的,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不能因为爱得不够完美就不去爱或者剥夺别人爱的机会。
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
Forgive & Love,是我最感动的点。
之前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Swan不答应Christopher让他住她家。
演后谈里饰演Swan的演员说,说到这句台词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总是很强烈,就像真的成为了Swan一样。
Swan之所以做得那么好当然是因为她爱她的学生们,但更重要的是她受过专业的训练,她面对过很多有点「特殊」的孩子,她能够也必须要做好。
她非常清楚,做好父母要比她现在做的要困难很多很多。
她虽然回答了不行,因为我不是你妈妈,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难过,现在却释怀了,甚至感动了,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他们有不同的爱的方式。
透过Swan,我理解了这一点,知道每个人在以「你」为中心的角力场上是处于不同位置的。
(只是不同位置,没有高下,对于他们的爱你都需要)这个角力场只位于你的脑海里,甚至你自己都感受不到,是我们自己和命运,先标定了谁可以接近自己多一些。
我对那些「不够爱」达成了谅解,懂得了Chris爸爸妈妈的苦衷。
最后大家都对Christopher很温柔,在他问老师Does it meanIcan do anything 的时候大声回答Yes。
虽然我知道不是的,前路更加漫长,Swan老师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但是重要的根本不是答案。
是Chris有契机问了这个问题,他成长了。
真的,太太温暖了。
喜欢这版饰演Christopher的演员Joshua,他长得很可爱,认真的神情里往往有淘气的闪过,非常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4.5分。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描述一个自闭症强迫症的孩子的世界,“你看,我也可以做到任何事情”,他很敏感、害怕别人侵犯他的世界,但是又希望接近这个世界。
轻声细语、耐心交谈、手掌与手掌之间合十的指尖接触才能给他安全感。
无论从剧本题材、演出节奏,还是肢体表达、舞台效果,是2018我看过的最好的一出戏,没有之一。
0.5分遗憾是未能看到全本的搬演。
还有,小狗的出现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的一种亚型)的骚年为侦破邻居小狗谋杀案,只身登上去伦敦的火车,开启的一段大闹天宫的颠覆旅程。
一言以概之,即少年谢尔顿大型社死&车祸现场。
该剧为英美十年来的现象级话剧,在全球上演超过3000场,观众逾300万,囊括7项奥利弗大奖和5项托尼奖。
引起青年观众强烈共鸣的并非是戏剧对这一小众病例的出神刻划和终极关怀,而是它戏剧化地高度可视化了现代社会个人深陷在被国家体制,技术资源,经济水平,文化等级所垒砌的囹圄之中,尽管铁壁上也接驳了互联网的虚拟赋能以及游戏赋予的假性互动,但其造成现代魔症又岂止大规模的社恐和人际隔膜。
小说和戏剧为广大囚徒们提供了一次越狱的围观狂欢,但底子仍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现代版实景寓言。
关于原著:英国大斜杠马克·哈登2003年的小说处女作,出版当年超《哈利·波特》登英国畅销榜首。
已被翻译成38种文字。
关于版本型号:2012年,受哈登之邀,剧作家西蒙·史蒂芬斯将其改编成话剧,并由《战马》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于当年搬上英国国家剧院特斯洛剧场,这是该剧唯一在环形剧场演出,NTL播出的版本就是在这里录制的。
2013年该剧转战西区剧场,开启魔盒式舞台的演出格式,2014年百老汇版本上演,2018年该剧举行世界巡演,登陆中国。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不同座席不同体验,此外微妙的交互感也让人好感大增。灯光假装成星光倒映在Luke眼睛里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在飞速退却只剩下此刻。唯一可惜之处是live的镜头切换对于剧情流畅程度和观感的折损实在太多。
@资料馆。书我还是只读了一半。爸爸把礼物箱子打开的时候,一下子没绷住哭了,我觉得爸爸才是真正在乎他喜欢什么,想要守护他的人,虽然有点笨。妈妈根本是自私的逃避鬼。数学太难了。
舞台效果很炫 小孩成长史
小小的舞台声光做得极好,《狗镇》“画地为牢”大法的另一个极端,街区、房间、车站、列车、扶梯无一不具,最妙的是那片星空,触手可及的苍穹,在促狭的表象下有无穷宽广的宇宙。很特别地,能用声光描绘出自闭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具象化的经过,能领人穿过他内里的一片荒原和花园。这样的生活太过不易,耐性与爱同样是金贵的消耗品。每个人的抉择都能理解,也更觉难得。@资料馆
有幸看了现场🥰
效果可以,想法不错
#palaceifc# 严重怀疑和之前的不是一个版本。没有三面的LED电子屏,取而代之的是四面被观众环绕的小剧场。看ntlive的前一天看完了整本小说,以至于有点后悔是不是应该先看剧再看书。原著Christopher冷静直白的叙述和逻辑变成了雪凡富有感情的朗诵,我不确定这是个好主意。变成一出学校话剧的想法为剧本身增添了几个笑点,但总体来说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
总算看了 舞台好美 音乐好赞 尖叫 luke演技 尖叫(这一场下来看着都累)结尾奶狗是活的 尖叫 彩蛋数学题hhhhhhhhh【感觉话剧没有小说那么压抑催泪 蛮开心的
秀舞台扮傻子政治正确就能拿奖 悲哀 搞得脑残全是天才精神病都可以随便砍人似的 09-26 16:30 小西天
一颗给舞台和调度 一颗给狗狗。。
可能还没有到能欣赏很多真人剧的阶段。亦或是人间的嘈杂已对我失去吸引力。
勾股定理略萌。舞台真棒。我一个人去过伦敦啦,我也可以做成所有事情!
舞台设计新颖,但剧情呈现不佳。
好看
爱与成长
满场脑子里都是第四度墙
泪点低,这种温情电影总是很感触我
果然是要看现场吗,看官摄觉得挺没意思的
三星半。公司下午团建玩剧本杀导致看剧迟到了近四十分钟,坐定后自己又蒙圈了好一会,体验打折扣。舞台蛮有创意,光影效果很赞。
我个人觉得有点无聊。但是一本很好的去了解asd儿童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