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小人物的挣扎,男主因清洁剂不够想推掉工作,女主劝他换其他低档的清洁剂代替,顾客其实分不出来,但男主那句,“但是我分得出来”。
甚是让我感动。
世事纵有不如意,但我依然选择善良,社会上也许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但善良的人依然选择善良。
平凡但善良的人往往更能打动我,故事最后虽然没有交代男女主角的感情,但有交代了男主最后做保安但看到清洁的问题自己主动去清理,女主开始在茶饮店学习做店员,反而没有过多交代他们之间的感情。
也是让我觉得接地气的地方,很多感情往往不一定有结果,但是小人物努力生存于社会这样一个信息让我觉得很接地气,这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平凡而接地气,小人物努力挣扎生存于逆境的故事。
算是最近静下心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觉都在强调人还是应该要有善意、善良,无论是在面对自己/他人,还是在教育下一代。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确实会有很多相对来说比较“坏”的方方面面,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不要做一个坏人,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
整部戏的情感表达很细腻,感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场景,看的过程中确实会引发一些思考。
故事讲的是口罩时期香港普通人的“狮子山”精神,马死落地行,阿窄自己做老细做清洁工可以,出返来打工做看更又得。
单亲妈妈的惯偷人性略有成长、但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又打回原形,也是生存本能,立住了人设也无可厚非。
倒是女主角袁澧林的戏外身份强烈又不合时宜地介入到影片:试问这样到处0元购、欠房租、带女儿在乌烟瘴气的网吧蹭网、买部199港币风扇都犹豫的单亲妈妈,会每次出镜不同款多巴胺辣妹装,外加潮饰?
是卖“原味”可以承担的?
观影过程盲猜她是模特出身,结果还真是。
但她那种私货在这部又草根又温情的片里面很破坏整体。
导演导得不太行,几乎放弃了电影语言,用电视剧快速交代事情的正反打平铺直叙男女主角的和解,白开水般淡而无味,这场戏比较可惜。
本来好几处男女对彼此的认知、印象转折升温的戏没有展开,使剧情的发展阿窄送钱、帮助他们等一系列的行为莫名其妙。
更别提多处莫名其妙的的平移推拉镜头。
寒假档的电影全都是工业大片,汇总成一个字就是“打”,汇总成两个字就是“热闹”,除了《封神第二部》之外,又能汇总成三个字“爽翻天”(《哪吒2》里打翻全部人,《射雕》里用演讲促成和平,《唐探》里也是一番演讲怒怼洋人,《蛟龙》里打了个大胜仗保护了地球)。
寒假档的轰轰烈烈过去了,我想推荐一部与以上基本相反的小片子:《窄路微尘》。
影片的背景很丧,说的是疫情期间的那段时光。
电影镜头一直徘徊在香港的街道,如此萧条,好多好多商铺门口都贴着歇业通知。
男主窄哥开着一家清洁公司,说是公司,其实只有他一人,他的生意也不太好,可还算有一些老顾客。
这天有一个打扮得很阳光的女孩来应聘,齐刘海,两根辫子,辫子上绑着五颜六色的皮筋,穿着露脐短袖T,瘦瘦的。
她这样子一看就不是搞清洁的,窄哥当然回绝了,可她也很坚持:“我之前就职的咖啡店停业了,拜托给一次机会吧。
”虽然整部影片是以男主角窄哥的视角展开的,可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女孩。
她简直,灿烂得不像话。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窄哥在修他的消毒药水喷枪,喷枪的枪口仿佛被堵住了,水流只能漏出可怜的一小支,可是当他聘用了这个女孩之后,喷枪莫名的就好了,喷出的水流四散而出,像绽开的焰火。
开工的第一天,窄哥的腰扭伤了,女孩帮他贴上膏药,还给他一片止痛片,并笑着说:“我帮你把剩下的活干完吧。
放心吧,得啦。
”她真就开心地拖完了地。
感觉,什么困难在她眼里,都没有那么难过。
但其实,她的日子挺艰难的。
她是一个未婚妈妈,独自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孩子。
所以她比窄哥还要缺钱。
她会带着女儿去超市买雪糕,当被告知平时爱吃那款没打折,她就只能去买打折的那款,但顺便偷两支没打折的。
她在给有钱人家里打扫的时候,会顺走对方囤的几盒儿童口罩,害的窄哥被指责后,她依然“义正辞严”地说“有什么问题呢!
现在一个儿童口罩炒到600元,我的孩子都没有口罩了,而他们还有那么多!
”她被窄哥辞退之后,就动歪脑筋,买了很多内衣,擦了自己的汗后寄出去卖给一些宅男,尽管没有收到钱。
她做了很多不太好的事情,但我感觉不到她的“坏”,也感觉不到她的“无奈”,她就是“很灵活”地在应对她所面临的危机。
她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很开心,嘻嘻哈哈:两人手拉手在街上闲逛,看女儿上网课,她用缝纫机做衣服,两个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活力满满。
她们租住的地方是没有窗户的,她就让女儿画了一幅维港的画贴在墙上。
夏天没有冷气,就和女儿一起坐在床上吃雪糕。
家里风扇坏了,去店里买了一台最便宜的,然后和女儿说“这台好呀,这台和你的身高相配”。
继续被窄哥聘用后,她成为了得力助手。
她干活很卖力,有一回,他们去给刚死了一个孤寡老人的房间消毒打扫。
打开大门的刹那,她被满地的血迹吓到。
她定了定神,和窄哥一起,返回屋内,冲刷血迹,忍受着内心的不安。
她也慢慢有了一些改变,当在打扫时捡到值钱的东西就交换给主人。
日子,似乎变得越来越好。
电影里说:我们是世界上的一粒微尘,渺小到上天都看不到我们,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看到彼此。
他们互相帮助,就能渡过很多困难。
可是,这不是爽剧。
窄哥的母亲在疫情中猝然而逝,他料理丧事的时候,她主动提出独当一面。
可是,她的女儿不小心将消毒水打翻,而那个时候消毒水严重短缺。
她不得不再一次耍起了自己的小聪明,她选择隐瞒窄哥,用假药水来代替。
而这么做的后果是,窄哥的公司被控告,窄哥为了保护她,承担下所有。
公司只能倒闭,窄哥去找了一份大厦保安的工作。
而她带着女儿逃离了。
窄哥本来还想和她们共同组建一个家庭,这样她也有了依靠。
电影的尾声,他们再次碰到,窄哥继续无私地帮助她。
她收了钱,但告诉他,会慢慢还给他。
很多人都在说窄哥这个人物太圣母,他总在帮她,包容她。
可是我却觉得这个女孩才是那道光。
她很勇敢。
她说过,年幼无知的时候生下了这个孩子。
可是,还好生下了这个孩子,她很感恩。
当被问到是否有其他家人的时候,她坚定地说,有但不一定要依靠。
她其实年龄也很小呀,可是因为这个女儿,她离开了她的家庭,就算再困难,也不回头乞求。
她明明可以讨好窄哥的,窄哥也有意和她一起,可是,她没有。
闯祸的时候,她没有为自己分辩一句;窄哥再一次向她伸出援手的时候,她为了女儿不得不接受,但是她也不乞求。
她长得很好看,打扮得很漂亮,很有生机地活着。
没有钱,她想办法,她任劳任怨,她到处打工,后来,为了给女儿做一个好榜样,她也不再偷窃了。
她真的很独立。
这么丧的一个故事,我以为会拍得很憋屈,可是就是她让我感受到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轻松感。
也许,窄哥也从她身上感受到这一切了吧,他对她不仅仅是同情。
她是他无聊无趣的平凡生活中的色彩。
窄哥有一辆很旧的车,经常开不动,可是他座位的后背上贴着好多花花绿绿的贴纸。
增添了,好多生动。
看多了“一路打赢”的爽剧,我们也要学会在或庸碌或泥泞的人生中,好好面对。
男主真系好大度,睇见男主哩份大度和勇气信任,自己嘅心都会觉得慌,揦住揦住咁,可能系受到左当今社会影响,睇依出电影系会觉得心灵有比清洁左,但系心入面都系会有抵触。
讲翻到电影,我觉得揦住揦住嘅其中一个原因就系,到结尾我都有幻想紧女主会稳机会对翻住男主好,我觉得咁样付出嘅一个人应该会有些小回报挂?
但系结尾都静系阿窄起到继续清理紧人地留低嘅污糟嘢,所以我觉得电影唔比 “回报” 哩个举动,会令电影想同希望观众可以重新拾回大度、信任机会变得渺茫。
意思就系电影传达比我嘅不足以令我重拾勇气去大度、信任,只会令我感叹可贵,所以我有再不得不赞叹阿窄,起母亲也去世无依无靠下依然重拾相信Candy扶起Candy嘅勇气。
咁Candy至少有比阿窄改变到,大嘅都系咁样行为,细嘅睇见又点会唔学咧?
真系可以改变到一个人唔容易。
仲有,细嘅经历左咁多都生性左,都识得感恩阿窄。
所以点知咧?
话唔定Candy攒到钱手头无咁紧就会去报答阿窄咧。
当今社会太容易浮躁,起大家都困难嘅情况下,大度、信任、理解、释怀、勇气真系相当可贵,我愿意起后面加个“科幻片”标签。
窄哥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几乎过于理想化的善者,他的存在似乎挑战了现实世界的残酷边界。
然而,正是这种描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困顿和苦楚似乎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或许都经历过那样绝望的时刻,怀疑生活的意义,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而这部电影,则以一种温柔的力量提醒我们,即便在最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也总有人坚持着善良和温暖,这本身就是对周遭世界的一种力量。
电影通过几个关键的场景深化了这一主题:首先,细朱透过狭小住所的窗户望向外界,Candy为了给生活添上一抹色彩而挂上窗帘,这些细节展示了即便在局促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依然试图寻找美好。
当他们搬进一个有窗户的房间,外面的铁架成为了视线中的障碍,象征着即使环境改变,生活的挑战仍然存在。
其次,Candy对女儿的教育和窄哥清扫地面的行为,强调了在生活的每一刻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无论这些选择是否会被人看见。
最后,窄哥在移除车上标识和回望旧车的举动,象征着生命中的每一次聚散和离开,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电影《窄路微尘》如一阵温柔的风,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英雄式的拯救,有的只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清洁公司老板窄哥和单亲妈妈Candy,在社会的夹缝中挣扎求存,却意外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微光。
影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特殊时期下普通人之间那种朴素却动人的相互搀扶,揭示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在承认自身局限的同时,依然选择向他人伸出援手。
窄哥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叙事中"完美救助者"的设定。
他的清洁公司濒临破产,生活捉襟见肘,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
当他面对Candy母女的困境时,第一反应是理性的拒绝——他自己都"自身难保",哪有能力帮助他人?
这种反应真实得令人心痛。
窄哥不是圣人,他会计算得失,会权衡利弊,会在道德感与现实压力之间痛苦挣扎。
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性,让他的最终选择显得尤为珍贵。
当他决定雇佣Candy时,不是出于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两个溺水者在激流中本能地抓住彼此的手。
这种"不完美的善"恰恰是最动人的人性光辉——明知自身有限,依然选择分享那所剩无几的温暖。
Candy这个角色同样跳出了"完美受害者"的框架。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值得帮助"的可怜人——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会用谎言掩盖不堪,教育女儿的方式也简单粗暴。
但正是这些缺陷让她成为一个真实鲜活的个体。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场景之一,是Candy在超市偷窃被抓后,窄哥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她,而是理解她作为单亲妈妈的绝望。
这种"接纳不完美"的态度构成了影片最深刻的人性洞察:帮助不应以对方"值得"为前提,人性的温暖恰恰体现在对他人缺陷的包容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古老的智慧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窄哥和Candy的关系不是静态的施与受,而是一个相互救赎、共同成长的动态过程。
当窄哥因Candy的偷窃行为愤怒解雇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错误的惩罚,更是两个不完美个体在碰撞中产生的道德思考。
而Candy最终选择归还偷来的物品并道歉,窄哥也反思自己过于严苛的判断,这种双向的道德觉醒远比单向的帮助更为珍贵。
影片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从不犯错,而在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真正的善良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承认缺陷后依然选择向善。
在疫情阴影笼罩下,《窄路微尘》呈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生态。
社交距离的要求使人们物理上疏远,但心理上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赖。
窄哥和Candy的关系正是这种悖论的完美体现——他们必须保持距离,却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彼此。
影片中那些隔着口罩的对话、消毒液气味中的短暂交流,构成了特殊时期最独特的人际景观。
这种"距离中的亲密"或许正是现代人际关系的最佳隐喻: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或拥有另一个人,却依然可以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给予对方最真挚的关怀。
《窄路微尘》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对普通人尊严的捍卫。
在主流叙事中,英雄总是那些做出壮举或巨大牺牲的人,而窄哥和Candy只是努力活下去的小人物。
然而,影片却让我们看到: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做正确的小事,本身就是一种英勇。
窄哥坚持使用正规清洁剂而非廉价替代品,Candy在极度贫困中仍试图给女儿创造正常童年——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实则是普通人对抗荒诞世界的方式。
影片似乎在说:你不必成为圣人或英雄,只需要在能力范围内保持善良,就已经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当影片结尾窄哥和Candy各自走向不同方向时,我们明白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再有交集。
但这种短暂的相遇已经改变了彼此——窄哥学会了宽容,Candy找回了尊严。
这就是《窄路微尘》留给观众的最宝贵启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或许无法成为照亮整个黑暗的光源,但可以选择成为他人路途上的一盏微灯;我们无法消除世间所有苦难,但可以在"自身难保"时依然选择分担他人的重担。
正如导演通过影片暗示的那样: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互相搀扶着站起来,继续前行。
《窄路微尘》以其克制的叙事和丰富的人性洞察,为我们这个焦虑的时代提供了一剂温柔的良药。
它告诉我们:世界或许正在坠入深渊,但只要我们拒绝成为彼此的深渊,人性的微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在生活的窄路上,我们都是微尘,但正是这些微尘的相互吸附,才构成了支撑我们走过漫漫长路的力量。
女主就是个丧门星,谁碰到她谁倒霉,男主倒霉,房东倒霉,商店的收银员会被老板扣工资也是倒了大霉,她活着就是给所有人惹麻烦,这种人最讨厌了,怎么还成了电影里的主角🙄!!!!!!!!!!!!!!!!!!!!!!!!!!!!!!!!!!!!!!!!!!!!!!!!!!!!!!!!!!!!!!!!!!!!!!!!!!!!!!!!!!!!!!!!!
故事发生在疫情下的清洁公司,男主和女主同是这个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值得庆幸的是,这部影片专注于讲好当下的小人物努力挣扎的故事,而不是花费过多的笔墨去刻画大环境。
在人物形象上,刻画了单身男主,在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下经营不利,仍能坚守自己的底线,安分守己的做好分内工作。
女主则被刻画为一位穷横且自私(义正言辞的偷拿别人的口罩)得寸进尺的“小人”,人物刻画很有味道(很让人生气)在影片中,有一些意象(真的是没办法,符号学看多了,脑子里总想着意象跟符号),例如口罩(直接展示社会环境)、消毒喷枪(可以代表男主对于生活努力的象征,在女主应聘时,男主收留了他,或又展现出一种心境的阔达)影片节奏还是比较舒缓,长镜头使用不多,但很能触动人心。
张继聪大概可以凭借此片成功转型演技派。
故事的背景环境,片中很少给予评论,这和以往的港片风格完全不同,大概港片也在学习中进步了。
在大环境下,小市民的艰难求生,没有刻意渲染得如何悲壮,他们只是艰难的活着,大概甚至都没有时间坐下来想一想自己悲催的生活应该抱怨谁。
一个人搞家政,实在是不堪重负。
张继聪也想着请一个人,不过,昂贵的人工让张继聪也只能想想。
直到,遇到了“大条”的袁澧林。
张继聪修了好久都没修好的喷射器,一遇到袁澧林,竟然神奇的好了。
张继聪认为袁澧林是他的“真命天女”,于是请了。
两个人合作,总比一个人干轻松许多。
只是,这袁澧林是一身的“毛病”,平时沾点小便宜,搞点小动作,让张继聪不堪其烦。
袁澧林,大概是“代表”着大众,但凡有点空子,都想钻一钻,但凡有点便宜,都想沾一沾,否则就是个大傻缺。
张继聪,就是这样的大傻缺。
一个坚持诚信的人,把自己的人生走得越来越窄,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人无法面对。
故事里头的张继聪,其实生活得唯唯诺诺,卑卑微微。
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一塌糊涂,家里头的老人,为了省一个口罩,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看起来还是蛮眼熟的,那个时期,甚至连“专家”都公开表示,这个可以有。
只是,后来啊,这熔喷布……,哎,不说了,这让一个小岛几乎是一夜成名。
家人还是“毫不留情”的去世了。
张继聪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走了,他才忽然发现,自己几乎每天都面对的家人,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药物禁忌,完完全全不知道。
这是现实版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穷人,哪有看病的权利。
而此时,袁澧林也难得的煽情。
一个人独自带一个小孩,大概也是举步维艰。
“你长大后肯定很讨厌我”吧,这是升斗小民对自己最残忍的“自我否定”,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没有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愧疚。
失去亲人后的张继聪,想着和袁澧林继续自己的家政事业。
可惜的是,襄王有心神女无梦。
人袁澧林虽然过的挺难的,但压根儿没想着和张继聪处出什么感情来。
而且,因为袁澧林的“小聪明”,甚至给张继聪一顿暴击。
赖以为生的事业,就此终结。
张继聪重新燃起的对生活的小火苗,被一盆冷水浇得灭透。
他终于卖了他那辆时不时就歇火的小破车。
香港的制度还真是不错,一辆报废车基本卖不到什么钱了,但“淘汰油车特惠补贴”还真不错。
这政策好啊,可惜咱也享受不到。
拿到钱的张继聪,对袁澧林还是念念不忘。
终于在一个网吧看到了袁澧林。
别说,当时的大环境已经那样了,香港的网吧还继续开放,不得不佩服。
不过,这网吧实在是鱼龙混杂,瘙痒的人大有人在,袁澧林面对这样的“眼光骚扰”,大概也只能忍气吞声。
张继聪狠狠的教训了那个色狼,也狠狠的训了一顿袁澧林,但最后还是把所有的钱给了袁澧林,让她可以找一份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也可以让孩子“不那么讨厌她”。
其实当时还感觉蛮奇怪的,张继聪被袁澧林坑成那样,按照袁澧林自己的逻辑,也大概率是“寻仇”的多,然而张继聪却以德报怨,圣人出了头。
这是为啥呢。
张继聪说“我们一粒尘都不如”,有时候我们大概也没法“责怪”没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别人根本“关注”不到。
只是一粒微尘。
能看到微尘的,大概只有微尘。
张继聪可以是“微尘”,但他希望袁澧林可以不做微尘,这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报复”,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歌神的歌,山河大地本是微尘,何况是尘中的尘。
微尘音乐:张学友-忘记你我做不到
只是故事没有happy ending,两个人并没有因此亲近。
张继聪是能接受这个现实的。
他认命了。
早晚如此。
港版刘英,住的环境太好了,特别像大陆剧里的“穷人”
香港亚洲电影节开幕电影。这几年脱离了大陆资本的香港本土小制作电影越拍越好。一个简单的疫情下香港普通底层人群的故事,不刻意煽情,也不做作,却见温情,看完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大陆再也拍不到这样的电影。
挺好看的,張繼聰和袁澧林都很好,劇作再精雕細琢一點會更好。感覺現在黃衍仁的音樂完全壓過導演了,我甚至覺得電影名是黃衍仁改的。3.5分。
剧情有点过长,不必非得往感情上靠。收尾的给钱与类似道别有点摸不着头脑。疫情下的人类现状表现的太过表面
女主衣服虽然廉价,也不能一个镜头就换一件,太违和。倒是母亲的戏份是真好,窗台晾着的口罩。
有驚喜,可能因為預期比較低。前半段蠻好的,公司倒閉以後劇情就開始垮了,一路垮到最後。明顯對對方有意思的單身成年男女,不知為何扭扭捏捏的,是有誰攔著你們在一起咩?Angela演技有很大進步,而且好靚靚 @LOHAS
女性角色过于失真。
我们这几年的写照,唯独在外面的镜头下才能有血有肉地展现。生活很窄,镜头也很窄,人被逼仄了,成了连风景都不是的微尘,窄哥说得真对,微小到连上天都懒怠管顾,就只能彼此看到彼此。这么难的局,这么惨的人,一无所有还既往不咎,动人得有点不忍相信,毕竟这苍茫大地,容不得微尘把窄路走尽,莫说走宽。草根天后的男人,这些年演草根,好生贴切。窄哥说他母亲上一次旅行是在四十年前的蜜月时,说这些年大家忙来忙去,也没带着母亲离开过这个城市,又说他当医护人员询问时,他答不上是否有高血压,是否药物过敏……我也是同样共鸣地难过,却不知从何解起。
3.5 虽然我依旧很讨厌angela yuen 但我也被这电影之中那些充满情感的街景shot打动 就算我其实看了蛮久现在不太记得结局如何 但我记得我很喜欢那些我也认得的街景
没有太跌宕,疫情的背景,不生硬地展示,而是很好融入故事,这一点值得肯定
3.5 公司倒閉前的部分真心不錯,甚至可說是香港電影極少數有意識地對(清潔)「工作」進行認真細緻的描繪,疫情之下市面一片停滯、無事可做的背景,與人物們為生計而持續找工作、開工之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令到電影在形式上不像其他港產片那般落入封鎖閉塞的巢𦥑,而強調需四處奔波,跟不同物件打交道的工作則打通了人物與環境、與世界的聯繫和看法,不再受限於單一情境,令到電影擁有豐富的層次感。清理死去老人房間一段更將疫下人們掙扎求存的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不斷的工作/行動不僅讓人物體認存在之意義,還是在抵抗對死亡的恐懼。但在公司因使用假清潔劑而負債倒閉後,停頓下來(與周遭環境同頻)的人物們彷彿集體患上了道德潔癖,導演林森說過自己是堅盧治的影迷,卻依然擺脫不了試圖為人物行為「糾錯」的毛病,太「乾淨」了。
令人非常舒适的电影,故事人物都尽量做了减法,情绪也有控制但到位。小人物的慈悲和小心思最动人。女主角可期。灵动。
感慨于精致到每天妆容和服装光鲜的女清洁工和严苛的香港管理制度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这根本不是底层纪实片,而是主创臆想的底层人物和情节在虚空慈悲的视角下呈现出来的四怪胎。加一星给袁澧林的颜值。
6分左右。女主角这个演员倒是第一次见到,很漂亮,是一张很耐看的脸。整部电影也全仰仗了这张脸,说不上演得太好,也不算坏,但看了简介才知道居然得了金马奖影后……张继聪演落魄男倒是本色出演极了,两个人没有什么化学反应,所以到最后导演做了隐去的关系倒是合适。回到电影本身,实在太寡淡了,也太是一个简单命题的表达了。疫情题材下的底层百姓生活,讲得既笼统又细致的。
平淡而深刻的疫情之下香港底层挣扎生活的故事
认识女主倒了八辈子血霉
单亲妈妈好像是个很有个性,独立,倔强,可仔细一品,又立不住,特别像一个真空的创作,一个外星人空降hk,虽然有各种窘迫,可就是让你觉得这个角色是试管里制造的,就是不那么真实。。。袁澧林的问题吗?成也真,败也真。
因片名而期待最终失望的又一作品。女主带着女儿搬家提着两个行李箱时,我想问,确定这两个箱子足以放她那么多的衣服吗?
近几年的香港电影差不多都走这种日系温情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