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找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十六岁的贫穷少女有一个满身戾气的歌女母亲,喜怒无常,会下班后突然甩她耳光。
一个视她为空气的继父,在她死后,第一时间向小报爆料。
有一个很正常很普通的姐姐,在偷听到她接嫖客电话后,不管不问,并略有嫌弃。
她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姐姐跟随妈妈改嫁先来香港几年,才接她过来,生父远在湖南。
王佳梅像一个弃婴,她想念父亲,只能用发短信和寄钱的方式表达。
她想要爱人,而一个援交少女,能得到几分真心?
得不到爱,也不知道应该把爱付给谁。
她冷漠、辍学、打两份工,曾幻想依靠自食其力获得尊重。
电影几次强调,王佳梅渴望被人看见。
她跟最后一个援交对象在交易前的网聊时说:我长得也不好看。
她的墙上挂着一张陌生的美人照片,她从照相馆买回这张照片是因为,想要拍张同样美丽的照片。
王佳梅并不知道,她自己跟照片里的姑娘一样美丽动人.......站在风口,不知何去何从。
看不到风景,触不到未来,没有人指引。
她丧失活下去的信心,不懂未来的意义,生命本身的美好,王佳梅体验不到。
于是她选择了一个同样绝望的人,帮自己结束生命。
甚至她都不知情,自己已经怀孕......谁都有一个狼狈不堪的青春,不同是当堕入巨大而虚无的生命空洞中时,大多数人都能走出来,成为一个社会动物。
而王佳梅和丁子聪,都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
丁子聪陈述杀人动机时说:我不是不喜欢她,也不是不喜欢女人,我只是不喜欢...人!
说寂寞可以杀死一只苍蝇,那空虚一定可以吞噬灵魂。
这部电影套着凶杀、分尸、援交这些耸人听闻的外壳,却讲述着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
一个鲜活而美丽的生命,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
结尾处回到时间轴的前端,王佳梅刚刚来到香港,与阔别已久的母亲和姐姐团聚,亲人背着她偷偷抹泪-她不是不被爱着,只是生活产生的戾气,让每个人都释放不出爱,感知不到对方。
王佳梅也不是没有被看见,那个她想要谈恋爱的嫖客,看到她在地铁广告上的照片,十分惊艳。
丁子聪开门第一眼见她,露出惊喜的笑容。
我有什么?
无非是一大把的青春,放在我这里也没有用,你要就拿去吧。
愿世上每一个王佳梅,都能找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正式拍摄时翁子光给郭富城一副眼镜,郭富城戴起眼镜并让它微微向下滑,举手投足与一个阿叔没甚麼分别。
翁子光怕郭富城太入戏、overact,跟他说眼镜可以不用滑下来,郭富城称自己出汗太多,眼镜自然滑下来,他没办法控制。
直到拍摄结束,郭富城才告诉翁子光,"其实我是骗你的,如果眼镜滑下去,我是五十多岁,如果眼镜戴好,我是三十多岁。
"翁子光忍不住叹言"他比我更豁出去"——百度百科没错,整部电影给我的不协调感受就像这幅眼镜。
我真的没以为郭富城在演一个50岁的老差骨,高级灰的发型,怀旧玳瑁框眼镜,导演背心,以及四处用宝丽来拍照的习惯,仍旧是戏剧化的C+侦探,是商业片最常见的世外高人形象。
哪知后来冒出个那么写实的女儿来。
他发短信给梅父(好久不见太保),我以为是对真相执著而踩过界的行为,哪知忽然转到自己的父女情哭起来——大概刻板印象的不习惯。
重点明显压在佳梅身上,到尾想移到丁子聪,而臧sir转述精神科医生太简单反而留下疑点。
货柜车司机的儿子去看精神科医生?
或许是社工体系?
但没有镜头交代不得而知,从而有了TVB罪案剧铁口直断的错觉。
不分性别来看,金燕玲的表演是这里在摇摆之间最自如的。
白只也很好,在社会化和自我空间之间的转换很流畅。
春夏的这个新人影后让我想对比《榴莲飘飘》的秦海璐,秦胜出——啊,陈果的写实和魔幻就结合的很好。
春夏的眼睛很棒。
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天水围的夜与雾》更熟练,有个朋友看完后说,任达华是怎么演得那么像的。
我觉得这要归功于许鞍华本来就是拍纪录片从而积攒的大量资料。
本片感觉是作为报告文学但是资料不够翔实。
援交少女这个设定可以有很大的写实空间,但是两场接客以及佳梅被人伤心都还留有文艺创作想象俗套的生味。
包括写在墙上的QQ密码——很难记吗,真的用写在墙上吗?
为了写意而对现实故意视而不见,就又出现了摇摆。
寻找是电影最常见的动机,难免会想到《公民凯恩》,最终没有答案,每个回忆凯恩的片段都是精彩的故事,写意部分藏在美术和摄影之中。
幕后工作者都是大卡司,剪辑指导廖青松和张叔平,廖青松是调整结构的高手,应有不少贡献。
郭富城的形象设计是吴里璐,不知是否因此格外显眼。
其实谭耀文形象也挺drama。
终混杜笃之,从完成效果上我感觉应该是小团队选料配菜,然后请大厨来颠勺出锅,所以有令人费解的不匹配。
我也是找了好久艾迪。
墙上女生的照片我某个瞬间以为是林嘉欣。
而丁子聪的妈妈遗像,我某个瞬间以为是龚慈恩——她这两年演好多中风妈妈,仔细看不是,后来看演员表,原来是杨羚!
《大时代》的小敏!
是有点像龚慈恩的,后来再见是《窃听风云2》里的师奶。
对李逸朗这个名字有印象是来自《性工作者十日谈》那个一心想变性的小男妓,这里一出脸就知道是陈世美了,所以后面情节也没什么出奇。
太保的大陆爸爸出场很少,但温情自如。
某个瞬间以为前妻是陈乔恩,后来发现是梁小冰又倒回去仔细看。
http://weibo.com/p/1001603969703516201431想再看看导演剪辑版
文/汪金卫注: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包含严重剧透。
踏血寻梅来京城,悄然放映导演版
5月17日晚,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踏血寻梅》学术放映暨主创交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
《踏血寻梅》是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大赢家,横扫七座大奖,口碑爆棚。
虽然电影98分钟的剧场版资源已于不久前于网络流传,但影迷更加期待的是看到1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这一消息最先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微信公众号偷偷放出。
虽然有意低调宣传,但依旧在北京影迷圈中掀起了波澜。
当晚的北国剧场依旧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开场前,不少来晚的观众站在门口附近,仍想找机会入场。
可见电影人气之高。
对于当晚即将放映的《踏血寻梅》是哪个版本,观众事先并不知情。
主办方曾放出消息说是98分钟剧场版。
大家暗自猜测放映的会不会是网上流出的资源。
笔者因为在等待导演剪辑版,所以之前并未看过流出的剧场版资源。
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大家表示无论当晚放映的是什么版本,能见到主创嘉宾,能在大银幕感受该片真正的剧场观影体验,就已经很开心了。
放映开始1小时后,随着银幕上出现一具爬满蛆虫的骷髅头的恶心画面,坐在身边的好友惊讶地悄声告诉笔者:“完整版!
”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踏血寻梅》导演剪辑版仍在香港上映,其血腥和情色内容使得该片在香港分为三级,18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
能够在大陆与香港同步看到如此大尺度的完整版影片,实在难得。
主办方立功了!
第一次看《踏血寻梅》就是大银幕导演剪辑版,笔者实在是太幸运了!
导演版增加的22分钟是什么戏份?
笔者看完《踏血寻梅》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后,与网络流传的98分钟剧场版资源进行比较。
总结出以下几点不同:<图片2>1,剧场版有三个章节:《寻梅》《踏血》《孤独的人》。
导演剪辑版增加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一章节。
各章节所属内容与顺序有增加和调整。
2,增加郭富城闪回戏。
臧警官回忆当年“虐杀案”,救下一个小女孩。
爬满蛆虫的骷髅头尸体特写与虐杀案凶手在法庭上嬉笑的画面让臧警官难以忘怀。
表现这一案件对臧警官影响之大。
决定了臧警官面对杀人分尸案时追查到底的原因。
3,片尾,增加臧警官与前妻女儿逛动物园,发现此前虐杀案中自己救下的小女孩已长大成人,并成为动物园社工。
4,郭富城戏份细节:臧警官梦中恐怖场面,增加“冷静臧警官”的特写。
臧警官与警花谈到“密码”戏后,增加警花笑话臧警官不用脸书很落伍的对话。
增加臧警官通过汉语拼音网站,明白所谓“kdjfjdfj”密码意思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戏。
5,春夏戏份细节:增加嫖客为王佳梅刮腋毛的戏份,丁子聪与王佳梅做爱前刮腋毛的戏份。
丁子聪与王佳梅见面后聊天,王佳梅说丁子聪很像动画片人物“史瑞克”(香港翻译为“史力加”),因大陆香港翻译不同,二人相视而笑,缓解尴尬气氛。
6,结尾最后一个镜头不同。
剧场版最后一个镜头为臧警官看窗外。
导演剪辑版最后一个镜头为照相机镜头中笑容满面的王佳梅。
总结:在导演剪辑版中,郭富城的角色形象更加饱满。
人物动机更能成立。
而由于章节设定不同,结构顺序小有调整,观感亦有不同。
尤其是结尾镜头。
导演剪辑版以笑对镜头的王佳梅做结尾,更反衬出女主角的悲剧。
在电影结束后,导演翁子光,女主角春夏,配乐丁可现身北国剧场,出席映后交流环节,还有部分主创演员来到现场,低调地坐在台下(如饰演姐姐的李雨霏)。
观众立即对他们报以热烈掌声。
在近1小时的交流环节中,导演披露了很多幕后故事与创作心得。
两位大师操刀剪辑,剧本创作过程艰辛翁子光导演披露,电影拍摄完成后,自己先剪了3小时的粗剪版。
随后请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来帮忙,剪出1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这个版本导演很满意。
在随后的展映活动中,和王家卫合作多年的美术师张叔平主动提出要把影片再剪短些,也配合院线上映多排片的票房考量。
于是剪出98分钟版。
有观众问翁导,在写作剧本过程中的“切入点”是什么?
是从郭富城的角色看这个事件吗?
翁导风趣地回答:我不能说郭富城角色代表我啦,要不然我找郭富城演我自己,是“臭不要脸”!
(笑)但郭富城的角色确实要把“散”的电影拼凑起来。
郭富城的问题确实是导演想要问的。
在导演版影片中,有一幕画面让观众印象深刻:有两个郭富城出现在分尸现场。
一个面无表情地冷眼旁观,一个胆战心惊地瑟瑟发抖。
这就是导演在创作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为了写剧本天天看当年杀人分尸真实案件的报道,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在案中陷得太深,仿佛自己也在案件中,突然觉得好恐怖。
<图片6>在《踏血寻梅》一片中,王佳梅,丁子聪和臧警官三人的戏互相独立,又互有交叉。
穿插诸多插叙,倒叙等内容。
其实在剧本阶段即有这样的“反高潮”的设计,把戏份打乱,观众可能情绪有断点,“哭不出来”,但导演认为,观众“参与”到故事中很重要,要有参与感。
而导演剪辑版中的四个章节,是翁导和剪辑师廖庆松聊天时聊出来的。
廖庆松认为,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甚至是那只猫都是孤独的。
于是以“孤独的人”做其中一章标题。
<图片7>现场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踏血寻梅》中的性爱戏都是“女上位”。
导演承认这样设计有原因。
体现了男女关系的互动,转移。
对于片中对宗教的隐喻与态度,翁导这样解释:我没有宗教信仰,很尊重每一个宗教,但其实我对基督教,天主教一直有很多疑问,这两个宗教的教徒对于《圣经》故事理解不会有太多差异。
更偏向于从分享观点中获取力量。
相比我更偏向于佛教。
因为佛教会让我学到很多,让我学会退一步思考。
佛教徒对佛经故事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并从中认知到很多道理。
并且佛教容许这些不同的理解。
郭富城演技推陈出新 以“退步”实现“进步”<图片8>谈到郭富城的表演,翁子光导演说,他认为郭富城在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东西(特点)摆脱掉。
观众可能觉得郭富城还有点“演”,毕竟他不可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但观众不会觉得郭富城表演有跳戏感,或很假,破坏?表演基调。
这是很不容易的。
导演觉得,郭富城(在表演方面)走出了很大的一步。
他在影片拍摄期间和导演讨论很多剧情,去表演。
投入的不是演技,而是感情。
投入了整个人的状态。
郭富城放弃了以前表演痕迹很重的那种方法(相比《三岔口》,翁导更青睐郭富城在电影《父子》中的表演)。
在《踏血寻梅》中,郭富城一直在把戏“让”给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就像跳舞一样。
这样的郭富城是从未有过的。
他“退了一步”,但是他表演的“进步”!
白只现场发挥,表演功底深厚<图片9>在电影中,白只饰演的丁子聪在分尸等重要戏份时,口中叼着一块白玉。
导演说,包括这个细节在内,很多表演细节都是白只想到的,剧本并没有要求。
白只虽然是第一次演电影,拿了“最佳新演员”奖,但其实已经有十多年舞台剧表演经验。
因此难免把舞台剧表演方法带到电影里。
导演尽力让他淡化舞台表演痕迹,不过在片中丁子聪冷静地讲述分尸过程的那场戏里,观众依旧能够感受到白只的念对白功底之深厚。
拍摄之余,郭富城,白只一直在排练,磨合。
导演说,自己只是把这些演员“调到一块去”,如果有“最佳集体演出奖”,那么这些演员是当之无愧的。
春夏:电影改变人生
《踏血寻梅》女主角春夏坦言,这部电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包括她对人对事的看法。
刚拍完戏不久,春夏突然变得特别开朗。
开朗了两个月后,又变得非常不开心。
情绪非常大起大落。
她说,每次看《踏血寻梅》的时候,自己的情绪都会不受控制。
《踏血寻梅》并未让春夏变得更乐观,而是让她变得更勇敢,更加坚强地面对未来。
翁导:私信不堪其扰
《踏血寻梅》资源在网络上流出后,翁子光导演微博每天都会受到无数私信“骚扰”。
有些人每天都向翁导“报告”她今天发生的事情,老公孩子,家长里短。
并问翁导对生活的看法。
也许,她们看了电影后把翁子光导演当成了“心灵导师”。
这让翁导很苦恼:其实我对生活没有什么看法的!
他曾发微博:“谁都把我当树洞,那我的树洞在哪呢?
”“如果你要看出光从哪边来,你要看到阴影在哪里”。
翁子光导演透露,电影前期拍摄由于资金不足,只用了23天便拍摄完成。
但导演表示,如果要拍文艺片,过多的资金和资源,太放任反而不利。
要对自己有所限制,有利于找到方向。
如果给他更多资金,可能会“用得很爽”,但能否再拍出《踏血寻梅》,就不好说了。
电影完成后,有很多人说《踏血寻梅》很灰暗,翁导说他不同意。
在台北放映时,有一位女观众在映后哭着找到翁导,对他说 :“我觉得你的这个电影拍得非常温柔。
”为何片中的香港显得如此阴暗?
因为导演看到像片中的春夏,白只,甚至包括郭富城,金燕玲的角色,都是有梦想的人。
他们在香港活得不容易。
他们在追逐梦想的时候经历变革。
其中有很多东西是美好的。
翁导说:“如果你要看出光从哪边来,你要看到阴影在哪里”。
重要事情说十遍,导演出书亲自荐<图片12>导演在现场多次提到自己出版的《踏血寻梅》电影幕后书:《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该书包括《电影创作记录》《电影原著剧本》以及电影主创访问。
在交流环节,几乎回答每位观众提问时,导演都要他买这本书看,答案就在书里。
“不能说的也写了。
”这本书成了导演的“挡箭牌”,他抓住机会不断催促大家去“淘宝”,现场一片笑声。
不过导演如此卖力宣传还真有效果,说得笔者自己都想买一本了呢。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笔者在现场还见到了资料馆的策划“奇爱博士”,做为资料馆的常客,赶紧跟奇爱“葛格”建议,趁此机会把翁子光导演邀请到资料馆做活动,再放一次“导演剪辑版”。
葛格表示:“我倒也想啊。
不过基于此片在性和暴力上如此大的尺度和特定题材,还是挺不容易啊!
”所以,这可能真的是《踏血寻梅》导演版在大陆唯一的一次放映了!
<图片13>活动结束后,导演翁子光和女主角春夏都留下来,和影迷观众合影,交流到很晚。
尤其是春夏,有几十位观众排队求合影,春夏都一一满足,十分辛苦。
身为金像奖影后依旧亲切自然,毫无明星架子。
春夏的演技和美丽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
期待她未来的电影新作!
今天要说的是《踏血寻梅》,相信各位都已经对这部电影久仰大名或者已经先睹为快了,前几天S姑娘分享给我,立马就给它下下来了,虽然只是97分钟和谐版,但还是孩怕晚一分钟资源就被和谐掉了。
放电脑里一直没看,直到昨天晚上加今天中午终于看完。
咋个说呢?
这当然是一部好电影——至少不烂。
但是好在哪啊?
我说不出个一二三。
总之看到一半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比较不爽了,看到后头差点想把中午吃的炒面吐出来,倒不是因为镜头血腥什么的,毕竟是和谐版,血腥和色情早就被过滤掉了,完全可以大胆观之。
但就是觉得不爽,觉得抑郁,觉得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部电影,真的是很烦。
跟演员无关,春夏和白只还有春夏妈妈两个人演得非常好,春夏太好看了,人如其名,可能是这个角色本身跟她气质相近吧,一点违和感也无;白只和春夏妈完全是老戏骨的实力流露了。
至于郭富城为何因此拿影帝,真的是莫名其妙,莫名其妙。
以下观点全为个人感受1、我觉得影片不自然,有点作,这种作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那种作(不是在黑《北西2》,《北西2》绝对是目前五一档最好看的电影),而是一种“注定要得奖”、“按配方下药”的那种作。
什么意思?
完全是套公式啊。
一个震惊残忍的案件+刻意血腥或刻意不血腥的镜头+心里有阴影的犯人+警察=复杂人性、残酷现实等等。
就是这个熟悉的配方,参见《白日焰火》、《追击者》等各大真实案件改编的好评电影。
甚至是,既然电影是照着公式拍的,影评也可以完全照着公式写。
不信你去找一找《白日焰火》或者《追击者》的影评三五篇,揉一揉凑一凑名字一改,添点油加点醋,就是《踏血寻梅》的影评了。
举个栗子:《xxx》无疑是今年xx奖最令人惊喜的作品……。
导演并不是一味的卖弄奇情世俗,贩卖血腥色情等噱头……。
也不是在拍一个警察层层抽丝剥茧、和歹徒斗智斗勇的故事……。
它从人性入手,去展现这起案件,以及它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让人深思。
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作品时当然觉得哇,一股清流,好。
但是看着看着发现,所谓的好评不都是这样在拍吗?
可能是最近类似的作品看多了,或者是上课老师也在讲,作业也在做,现在真的是对“过度解读”这四个字深恶痛绝。
就是深恶痛绝。
还有一些所谓细节的设计、象征意义什么什么的,真是够了,让人想吐比如《白日焰火》廖凡最后跳的那段舞,跳的是个毛线啊?
为什么要跳?
神经病吗?
既然选择把别人送进去就闭嘴老老实实做人,装个什么痛苦啊?
谁不痛苦?
还有最后放烟花,why?
so what?
恕我不能理解。
《踏血寻梅》里的耳环还稍微好想一点,《老炮儿》里的那个鸵鸟还是什么的,简直不能更刻意了,干脆直接上PPT或论文好了?
2、《踏血寻梅》之所以让人心里如此不适,个人觉得是影片试图剖析的人性太小众了,小众到让人无法理解。
相比之下《白日焰火》更容易让人接受,内容情感也充实丰富多了 ,有层层深入之感。
《踏》则相对苍白散漫。
王佳梅为什么要求死?
本应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导演却没有说到位,甚至让人不能信服。
可能的原因有:家庭破碎、缺少关爱、情感受伤、社会冷漠。
这些就让一个人放弃生命,每天“我好想死”、“死就死吧,反正活着也就那样”吗?
可能我不是当事人没办法身临其境体会(这是电影要做的事,显然这部电影没有做到),可是三和四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和二往往相连,如果这样就一心求死,也太不尊重生命了吧?
不要说什么命是自己的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是不可能的,这叫自私和不负责任而不是什么“追求自由追求解脱”。
因为世界上痛苦的事情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恕我直言,王佳梅遇到的这些事情算得了什么呢?
难道她的妈妈不痛苦?
有的人痛苦只是没有说罢了。
只能说心情抑郁没有人开解最终得了忧郁症。
王佳梅和丁子聪在网上聊了几天天,说了些无营养的对话,丁子聪就“喜欢上她了”,然后就彼此信任把命都交给对方了 。
可以解释成两个人经历相似惺惺相惜——丁子聪又怎么了?
郭富城为他找了几个理由:创伤后遗症、讨厌女性、心理压抑等等。
他说不是,他不讨厌女人,他讨厌的是人。
why?
why?
why?
人到底怎么招惹他了?
影片没有交代?
好吧,就算他没有原因的讨厌人,也不是不行,然后他就送自己喜欢的女孩上天,也就算了,为何要剥皮?
为何要肢解?
为何要把肉剁碎冲进下水道?
除了心理变态以外还能有别的原因吗?
总而言之,我看完电影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于心理问题,和《追击者》一样,至于影片想或不想或强行被安上的社会、人性、现实问题,恕我体会不能。
and 郭富城到底演了个啥?
作为一名住在香港的伪电影爱好者,自然不能错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了。
25港币一张的学生门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真的是平的有点过分了。
如果开幕影片《念念》是冲着卡斯和对绿岛的情怀去看的小清新,那这部闭幕影片则是冲着剧情介绍去看的重口味。
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只就这个版本而言。
非专业,不喜勿喷。
必须先说这不太像是一部在大陆能上的电影,画面真的很血腥,很残忍。
我想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吧。
不断的闪回,不断的交叉叙事,把这样一个16岁的援交少女的形象与故事娓娓道来。
从来就不快乐的少女,为何不快乐,为何要求第一次见面的嫖客杀了自己;嫖客的生活是怎样的,嫖客为什么这样简单的杀了少女;又为什么以那样的方式处理了少女的尸体;嫖客旁边住的婆婆摘掉假发代表什么;那只一直跟着嫖客后来又跟着臧sir的猫又代表了什么;影片中谈到了好多次臧sir的前妻和女儿又是为了什么;少女的家庭的线索交代了是为了什么;那个频繁出现的女警察的意义是什么;臧sir旁边那个频繁抽烟的同事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臧sir会被列为嫖客的list一员,这些都没有交代。
我觉得导演剪辑版是导演偏意识化的一种呈现,很难在大众市场上引起太积极的反馈,应该不太可能是最后的版本。
我想,这部片子留给我最多的就是问题,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旋,它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片子《白日焰火》,平静的叙事里总是藏着许多复杂的隐喻与无限种可能性,引人遐想。
写于4月7日1:31分,如果没有其他人写的话,可能是出现的第一个长评吧。
还是推荐,个人觉得是近些年看过的比较好看的港片。
《踏血寻梅》,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反感了。
上一回还是高中时被组织观看的《五月八月》。
津津有味地刻画和消费残酷,情感是肤浅的,社会性思考看不到,只有满银幕的混臭血腥。
当然了片中也点明了,导演打小就是看《壹周刊》长大的。
乱七八糟故弄玄虚的剪辑,和主线无感的人与物只为凑数。
金马金像这些年没有好片就不要折腾了,可以考虑两岸三地合并搞一个奖就够了。
《踏血寻梅》这种诲淫诲盗炒作艳情凶杀的鄙俗至极的货色,只要“本土”了,就能得奖。
郭富城根本没有破案,是肥佬自首的,郭要干嘛?
挖掘更多恶心的细节?
在法庭上播放充满恶心细节的招供?
不可思议。
地摊小报档次的货色。
极度反感《踏血寻梅》这种把底层人作为窥淫癖对象的作法。
变态肥佬港男碎尸北姑。
哎,其中可有一点对底层人真正的同情?
无非是把他们作为地摊小报凶杀艳闻中的主角消费。
这种片子怎么能得奖?
陈果贾樟柯达内兄弟都死了么?
女主角为什么要全裸?
为什么要开膛破肚?
低俗至极。
为《踏血寻梅》的女主角惋惜,真的和片中一样怀揣明星梦却堕落风尘了。
你演了一部恶心导演的恶俗电影,你白白裸露了,你不会是汤唯。
郭富城一出场其实也就保证了这个电影的“质量”。
郭的演技只能呵呵,他就是阿叔的年纪天王的谱,要他真演个阿叔警察,做作至极,每个动作都是做作的。
我无法理解《踏血寻梅》中人物动机,佳梅好歹有书读,母亲姐姐都在,何必沦落风尘?
就是因为自己空虚虚荣?
因为亲子关系不好?
比她惨的多了去了,他爹不是还活的好好的么?
还有鱼塘。
肥丁是小时候死了妈,但是佳梅借他手而死,等于自杀的,算不得他的错。
他就是个碎尸比较愚蠢残忍罢了。
这种片子,最好的是陈果那种,给底层人堕落找个社会原因。
当然陈果一贯是最政治的了。
妓女南下有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乘着政策出台自由行。
而且我喜欢他刻画妓女的态度,妓女回到大陆老家,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而且貌似纯净了,自由了。
观众会对妓女同情同理,喜欢她,几乎看到了自己。
秦海璐也没裸 《十年》被禁了也没有片源,可能这个片有想在占中后探索一下原因。
而《踏血寻梅》,却是一出幼稚混乱肥港男碎尸北姑的《壹周刊》地摊小报货色。
用不相干的人和事物的种种细节凑数,这也反映出香港社会的混乱摸不到北,一个孤独地罪恶城。
导演自己也没能解释恶的缘由,干脆就“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了。
王小波说过,“中国不是一个写故事的好地方,却是一个产生故事的地方”。
用在这部电影里恰如其分。
一个随母来港的单纯少女,有过破碎的明星梦沦为做小姐,并被一个少年受创的嫖客兼情人所杀。
这个看似平常却集合社会缩影的精彩故事中有太多的为什么。
1.为什么嘉梅一个信主的女孩却会去出卖肉体,影片给出了非常简单的解答,就是钱嘛——太肤浅。
2.为什么肥仔会听嘉梅的话帮助杀死他并分尸。
他帮助嘉梅杀人,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却分尸灭迹,他喜欢嘉梅却要剥掉她的脸皮。
这是负罪感吗?
影片又给出更简单的回答——他恨自己害了一尸两命。
好像tvb剧3.为什么嘉梅要如此急着出去赚钱?
她有地方住,有正经身份,可以做工赚钱,虽然不多,但她有了钱也没有做多奢侈的事,那她为何要这么急着做小姐呢?
同样好简单的,因为她做明星梦,总是被看低。
没有钱,人就没尊严,所以当今社会笑贫不笑娼,所以青春少女被逼无奈走上卖身道路云云——这是40年前的粤语长片吗?
阴险社会逼良为娼吗?
4.为什么肥仔在第一次杀人之中可以如此冷静,他将尸体解剖成如此数块,然后顺着马桶冲掉,撕掉嘉梅的脸皮,然后还记得做小巴车躲过警察的临检。
一个ptsd就可以解释这一切吗?
除此之外,本片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藏中尉这个人,却真的没有描写好。
藏中尉痴迷于研究犯罪,并因此造成家庭破裂,本片借由他的视角来梳理整个事件。
但他的作用被导演运用的非常别扭:当观众期望了解案情的时候,还要抽出篇幅来讲述他的破碎生活,当观众希望了解更多他这个人的时候,他的生活又被一笔带过。
出戏进戏,他反复影响着观众的观影效果。
如果导演希望以他的老练警探的视角描摹本片那就不要介入嘉梅的回忆,情节可以和缓绵长,娓娓道来;反之,如果导演希望讲述青春失忆,警探和受害者之间的联系并最终了解整个事件,也可以多通过警探和凶手肥仔的对话来体现,电影的力量来自台词,这样好的题材可以写出多少精彩的台词。
但是非常糟糕的,导演选择杂糅两种方法,并在措手不及之际草草一锅给出答案,也就是之前说的1234,并伴以生活还要继续的结尾。
没有嘉梅母亲的自责,没有肥仔家庭的双重失败,没有社会的冷漠衰败,没有藏探长慢慢探究肥仔内心世界的对话。
而是科教、煽情、苦情甚至还有一些抒情(最后的做爱谋杀很有一点成全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柯南探案的影子,把极现实的题材拍成了娱乐片。
完全摈弃了前30分钟营造的非常棒的现实主义氛围,实在令人扼腕啊!
PS.香港电影走到今天让我非常心寒,纵观80年代开始的香港电影繁荣期的作品,诸多大气和创新之作让人感佩之至。
如今香港电影却纵有好题材自由创作的环境却拍不出有思想和勇于探究的好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带着另一种偏见。
其实我只是单纯不喜欢这部电影本身而已。
无关其他。
当年的论述,反映的是彼时的认知和心态。
留着自我警醒吧。
——2020年4月。
———————————————————《踏血寻梅》不是很喜欢。
警察妓女黑社会,基本上就是第六代的视野。
故事的拧巴感,跟第六代导演也不相上下。
我感觉大陆去港女性成为妓女这样的题材很讨好香港,说明香港人的骨子里依然自大。
据说不少香港人喜欢这个调调。
毕竟导演设定的角色都是失败者这一点,多少影射了香港的现实和香港人的心态。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9年,导演完成这部电影是在2015年。
2015年的大陆人连购物都去日本了,香港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和自怜自伤。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香港人视角的一厢情愿的共死的假想。
而这种假想在我看来,是虚妄的,是好笑的,是不爽的。
当然,这部电影的编导本来就不在乎大陆人怎么想,因为这部电影不可能在大陆上映的。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趣味很糟糕,比如故意卖弄色情这一点,基本上保持了当年香港咸湿片的品味。
不谈春夏的援交,就说开头胖子拉货遇到的老板在行房。
第一个镜头是正常的,是胖子的视角。
下面接了一个全知视角,近景拍摄苟且二人,我想完全是为了挑逗观众吧,对故事本身没有意义。
被人称道的故事嘛,打乱了顺序而已,斧凿痕迹过重,不够自然舒展,简单直接就更谈不上了。
因为故事的顺序乱了,这个故事的力量也就没有了。
力量是需要积聚的,但是这里没有积聚的过程。
杀人那段只有恐怖,没有心灵的震撼,因为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而杀。
虽然后面交代,但是已经晚了,观众的情绪被提前消耗了。
看到最后,不知道导演到底要说什么,仅仅把这个悲剧归结为家庭的破碎、贫穷和儿童时期的心理阴影,意义不大,不需要这么虚张声势。
又,郭富城基本没有什么演技啊,都是背影侧脸什么的,看不到正脸,也看不见所谓的表演。
那段跟前妻在一起的哭戏,反而无助于表现他沉迷案情的性格,因为他想到了现实。
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看完电影我产生了一份极为晦暗的念头:《踏血寻梅》与今年某部不能具名的片子一样,是同一个命题作文下的两种写作方式。
某部不能具名的片子乃显,本片则是隐。
隐藏在危险的暗涌之下的隐。
如果将本片命案当事两人喻为一中一港。
两人温存片刻,然我知你一心寻死,且不惧于死,而我亦望破俗尘,助你一扼之力。
你的结局早已注定,我脱不了干系,早晚步了你的后尘。
一损具损,是为寓言的另一种。
这想法太晦暗,连我自己都不得不强烈地否地自己。
那便退一步吧。
容我罗嗦几句。
一切要从跟随家人赴港的佳梅说起。
佳梅的英文名叫Kama,Kama有两层意思,其一来自于印度佛教词语,意为欲望。
在古代印度,这个单字特别被用来指性欲,以及对于世间物质的爱好。
佳梅的体内正蕴含着各种复杂的欲望。
于他者,她同样是欲望的化生和来源。
休了学一头扎入花花世界中,搵两份工赚更多的钱,做嫩模戴耳环,渴望而不可拥有的爱情。
欲望不褒不贬,素是中性的。
导演没有在她身上加以苛责的批判,毕竟欲望的普遍性放诸四海(特别在这繁华靡丽的香港)皆准。
以佳梅为镜瞥眼自己,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自己。
Kama的另一个意思是一种镰刀。
镰刀让人想到死神的武器。
佳梅让人想到死亡。
佳梅早就选择了死亡。
在那桩耸人听闻的凶杀案里,有人悲恸,有人懊悔,有人追问,佳梅反而是最释怀的一个。
总之佳梅死了。
我们在电影的中段就清楚了命案的凶手,以及他可能的作案手法。
行至此处,电影并没有结束。
导演安排了臧sir来继续探寻为何而死(为何而杀)。
佳梅和臧sir这一对从未碰面的受害者与督察,确是本片的男女主角。
这让我想到刘以鬯先生的《对倒》。
在他的小说里,男女主人公几乎平行地生活在香港,以双线发展的情节去交代两个对比强烈的故事。
两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年纪老迈、饱经忧患;一个青春活泼、对未来充满憧憬。
他们只曾在电影院里碰过一次头。
故事纵横交错地把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在同一时间而在不同空间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分别表达出来。
和电影不同的是佳梅和臧sir算是同一空间而不同时间,从未遇见过女主角的男主角,在探案的过程中慢慢地揭开了女主角存在过的痕迹。
臧sir对于死亡原因(杀人动机)的探求,大约是电影中最温柔的部分,通过沿路捡拾的谜案碎片,厘清佳梅这个被人遗忘的生命的脉络,重新还原案情的真相。
臧sir 的每一次调查的新发现,都会蒙太奇回过去的某一个节点,交待褪色的回忆里佳梅或子聪的某一个片段。
这种风格化的非直线叙事手法,仿似一柄手术刀,对惨案的背后进行深度解剖,并将香港的社会问题切割揉碎。
我们快进到影片的最后。
在探视间里,臧sir宣告了他的推论:因母亲早亡,过度自责,慢慢地产生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现象。
后来又被慕容玩弄,所以导致了不信任女人,憎恶女人。
子聪的回应是什么呢——「你想太多了。
」子聪的网名叫做「悬崖上的聪儿」。
大体上子聪不是一个恶人。
他至少努力的工作营生,乖乖地缅怀亡母,为了喜欢的女生竭尽所能,慕容出于同情要献身于他时他先犹豫拒绝,甚至在杀佳梅时一度下不了手。
他只是有那么一点木讷,一点胖(相信我,如果这个角色由吴彦祖来演,一定会博得不少好感),只是被逼上了悬崖。
佳梅为何要死?
子聪为何要杀?
佳梅说:「要我做什么都好,我就是不想做人,活着就会痛、会恨、会想着怎样才能活得更好。
我也想坚强,但是也会累,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
」子聪说:「我不讨厌王佳梅,甚至还喜欢她。
我也不讨厌女人,我讨厌的是人,我不想要佳梅当人。
」佳梅为子聪念《圣经》——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是可弃的。
在那一刻,他们谢绝了神的恩赐。
影片由性高潮带来了戏剧高潮(多么美妙!
)。
在体验的欲望的极致,在翻越了悬崖的边缘之后,死意便和杀意相交。
总有那么一刻,我想做上帝的弃儿。
生是一种本能,死也是。
有意思的是,除了臧sir以外的剧中人都不在意真相为何,毕竟凶手子聪已自首归案。
警察只想早点结案审判,家属只想速速置凶手于死地。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究竟谁才是凶手?
谁才是受害者?
我不说,我不说。
郭富城演得并非绝佳,但和当届金像奖诸位比起来确实诠释得好多了。
白只祭出了不逊于最佳男女主角的演技。
谭耀文俨然是个不抢戏的戏精。
蔡洁经过各个配角的锤炼出落成了靠谱的后起之秀。
梁小冰(她就是阿珂啊)好久不见。
邵美琪还是邵美琪。
至于金燕玲老师,呼出的每一口烟都能让时间凝固啊。
而我们的最佳女主角——颁金像奖的那晚我正在香港看直播。
春夏获奖的时候一脸的错愕,坐在她旁边的是林嘉欣、杨千嬅们,杜可风站起挥拳大佬般为她喝彩,她上台后粤普夹杂地讲没有显然没有事先预备的感谢词。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那部无法具名的影片取代她成为当晚争议的焦点。
于她倒也是幸事,默默地成长吧,完成王佳梅没能做到的事。
王佳梅跑去援交,遇到第一个瘦狗筷子男表示要跟他交往,王佳梅:对不起,出了酒店我就已经忘了你是谁了;遇到第二(?
)个帅气游戏男,不收人家钱结果还怀孕了,结果被帅气游戏男“心安理得”的像想道具一样call出来,站在自己女友面前证明两人之间没有关系,,,看到这里我就实在无法把“孤独”这两个高大上的字按在王佳梅这个未成年少女头上,就算王佳梅之后一心求死,这情节逻辑的本身,要是真实的发生在我大天朝,或者香港本土,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给这个16岁妞冠以“naocan”两个字。
如果从电影情节本身,以及其想表达的主题上分析,我只能把瘦狗筷子男打给王佳梅的那个电话以及王佳梅的反应的情节,列为本片最大的败笔,设想如果没有那个情节,我作为观众就还真的能试着去理解王佳梅的“孤独”了,她援交瘦狗恶心男,只是为了钱,最后不收帅气游戏男的钱还想求交往,只是为了找个依靠,无可厚非,但是有这个情节,就无法让人忘了那个对比:拒绝瘦狗筷子男,忘了自己援交少女的身份,天真想跟帅气游戏男交往,,,除了“naocan”,你还会想出什么词来形容?
多说几句:1,王佳梅的身份要是换成香港人本身,这片子的话题性至少下降一半;2,我老觉得这片子跟《老无所依》有点像,里面最想表现孤独的角色其实应该是郭 富城演的警察
也尋得太多了一點...
企图用援交女和变态男这种极端案例来反映社会问题是没有说服力的,还不如一门心思拍人肉叉烧包来的理直气壮,这种水准就能横扫金像,港影乙烷。
疯狂魔改原案件是在洗白罪犯嘛...如果把这种称之为“艺术加工”那我觉得还是不要再拍了 因为我只觉得是“博眼球”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可以等一下导演版,公映版剪得略显草率。
为什么要同情加害者
孤独就是杀人的借口?神经病才是杀人的借口。电影不应该这么解读,动机不够
描述碎尸的时候,我在啃鸡爪,还好我hold住了
整部戲在悲天憫人的感覺中自我感動,但並沒有真正了解她為何會死,也沒有真正了解他為何殺人。那種以紀念真實人物為由而對人物簡而化之的所謂關懷,其實頗為廉價,隱藏不住的是以「分屍」「援交」為噱頭的創作潛意識(他連用手掐她時都戰戰兢兢,何以會分屍?),對殺人者的美化甚至對受害者家屬是二度傷害。所幸演員們異常真誠,為人物注入了血肉
想起俄罗斯的蓝鲸游戏,青少年真的是最脆弱的,刚刚有了自我意识,但不见得有自主能力,刚刚发现自己活着应该要有意义,却还不知道这意义要去哪找寻。
生活敬我的,烈酒也饮,毒药也喝,怕你看低了我的这份果敢。命运造就的,敌阵也闯,怒海也奔,怕你小觑了我的一番孤勇。当初来香港谁道却是入了江湖,从不指望剩下一点炽情与糊涂,便带着耻辱和优雅结束。你我皆是孤独之人,注定为了命数付诸一生。生活中的新仇旧恨我混水吞服,悔恨人间走一遭,太苦。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郭富城饰演的警察角色应该是处于商业考虑放进去的吧,其实意义真的不大,如果视角再集中一点,其实可以把佳梅的的绝望感处理地更好,其实叙事上有点像邱礼涛的《雏妓》,不过仪式感和形式感都更胜一筹,导演的个人风格很强烈,如果能带起香港电影的又一次新浪潮就好了。
老港片的灰败市井气有了,但还不够扎实。
我想死,我帮你。一言既出,碎尸万段。难得一个想死的,能遇上一个肯帮忙的。
就是嘎然而止没讲出所以然来有点失望。两星半。
虽然是真实案件,但是电影和真实案情没有关系。导演编剧出身,自编自导,用了一个倒叙,并且打乱全部节奏,表达的内容看上去挺深刻,却暴露出现在香港最严重的问题,人们生活艰难,其实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和本片说的是同一件事,如果《岁月神偷》说的是香港的过去,那么本片说的就是香港的现在,本片要展现的是时代背景,剧情才是真正的背景,所以真正的主人公是一堆老戏骨(金燕玲,邵美琪,郭富城,谭耀文)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本片凶手反而是受害者,代表了香港人,过着永无出头的日子,春夏的大陆妹是牺牲者,而且还全裸出境,牺牲不小,但是不会获得香港人同情,不然导演也不会写出这种和真实案件完全相反的剧本。至于狗血的反转结局,是致敬大岛渚的《感官世界》吗?……这电影其实是给香港人拍的看的,豆瓣这么高分,导演一定在偷笑了。
一个父亲爱赌曼联赢不务正业的湖南父亲的女儿跑到了香港交际花母亲那里后不好好上学想当模特最后沦落到陪睡女觉得活够了想死真的被杀了的故事。难不成最后要寻找的是海报上那个不知姓名的叫梅的女孩?
97分钟版,剪辑有点浪费好题材的感觉。不过故事本身够悚,真爱模式千万种,何可得知底层畸零人的对话那般深刻?
三段式,城市里的两个寂寞灵魂相遇的悲剧。都市奇案的底子却拍出了人心之苦楚。春夏好干净,看到了好多港星早期的影子
联想到前段时间的杭州杀妻案,严重怀疑那个丈夫也看过这部片子。另外,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请给死者起码的尊重,改掉真实姓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