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花谋杀案》观后感4星半,看评分低了,所以给5星。
先叠甲,侦探小说确实看得少。
同样8.3,先说总体评价,创意上用小说暗搓搓引导现实凶杀案,有点意思,是个亮点,符合作家艾伦的性格。
小说内外两条线的2凶杀案指向都比较明确,上点心的话大概率能猜出来,没有反转,打脸,再反转的短视频时代快销产品套路,挺好,符合侦探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重要原则。
细节给得挺多,奈何知识储备有限,只能用一句诗自嘲——卧梅又闻花。
喜鹊提到过的点就简单提一下。
女主服装,英伦风景,超时空对话……包括希腊海边风景,还是那句话,度假可以的,常住不行的,佩服女主经营小酒店,手忙脚乱地生活了8年。
对这部剧的点评,先说优点。
一、第一大亮点,小说线索指引现实。
这可太有趣了,一个思想深刻的,有些疾世愤俗的,渴望写出伟大现实主义作品的,但是又贪图享乐,为五斗米折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睚眦必报小心眼的作家形象。
作为一个小说家,谁死了不重要,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我创作有没有作用很重要。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人总是会有限制,对一些喜欢表达的人,就好像戴着枷锁,那么通过小说,隐喻,甚至抽象的方式,暗落落地表达他的思想,就很有挑战性。
有故事里提到过一些厉害的造假师会在不起眼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号。
优秀的侦探小说家普遍喜欢挑衅读者,硬核推理吸引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剧情推进过程中陆陆续续给线索,读者拿到一部分线索就能拼凑出事件的大致方向,随着线索越来越多,读者越来越接近真相。
当然作家一定会给假线索,半真半假线索,干扰项,就需要读者自行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我吐槽《喜鹊》现实部分凶杀案的缘由。
意外,激情杀人,就没法猜,给再具体的线索也不行。
《月光花》小说和现实两部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般我们说故事5要素5W,小说里的侦探提到了4W,who,why,what,where,意思一样。
二、现实的困境和思考。
这个现实不只是女主参与的现实案件,还有女主本身的生活,人遭遇的许多困境和性别,种族,肤色,社会地位无关。
来自安东尼·霍洛沃兹,而不是艾伦·康威的小说。
没看过小说,只从剧的角度来看,女主和男友的困境,女主对工作的向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男友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的矛盾,相爱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女主和妹妹的人生对照组,感性洒脱恣意妄为及时行乐和理智现实按部就班的对比(这部分有点像《她和她的她》);女主找作家B帮忙那一段剧情,男女对距离,界限的判断分歧,很有意思。
男人:你处在困境中,愿意陪我喝酒,感你甚至愿意陪我在家喝酒,那么能勾搭。
女人:我跟你关系不错,我需要你的帮助,我们是不错的朋友,但是我有关系很好的男朋友,那么别上床。
感觉女导演更能敏锐洞察这种差别。
中国和欧美的性爱观,忠贞观有区别,但是不大,都会有传统的和放浪的。
中国看重忠贞的多一些而已,现代社会也说不好。
中规中矩的方面。
三、线索和文化。
在陆续给出的线索中,很多东西应该是常识,英国常识。
包括但不限于星座,L10 N5车牌,绿野仙踪,贵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狮子窝里的圣丹尼尔……没有英国常识的我们没办法对这些线索产生反应。
国内的例子比如哪吒剔骨还父,猴子大闹天宫,牛郎偷织女衣服,宫廷玉液酒……哪怕《魔童哪吒》骨肉是被无量仙翁的刺划碎的,可是我们的常识还是他自己闹海,碰上小龙抽筋扒皮,被老爹凶,然后意气之下的行为。
又要提到同性恋问题了。
这个老派的作者没提,哈哈,是我误会了。
剧里现实的男男关系是牛郎,哦这不是中国牛郎,而是职业。
小说里也没有女女行为,就是通奸。
四、场景切换。
第一次看到会觉得新奇,看多了阈值必然降低。
侦探小说看点一定是案件,能把故事讲好,做到基本没有硬伤,纰漏,就超越大多数作品了。
《月光花》在镜头切换方面是不如《喜鹊》的,构图同样,特别是多人场景,尽管他们改编自同一个作者的系列作品。
比较明显的就是月光花里两个解谜镜头,都是侦探/女主向所有人讲解犯罪事实,虽然注意到小说里少了2个人,酒店经理夫妇;喜鹊则是教堂前面,2个人的下葬场景,小说里女士老公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哪怕那时候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多出一个人,就是不一样。
黑色系,冷冽的构图,就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缺点方面。
个人印象就是故事主线有点散,可能是被短视频养坏了,不太容易慢下来,是我的问题。
剧里侦探也吐槽了女主,你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确定一个方向查下去。
有人吐槽明明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水了6集故事。
故事不都这样子吗,要是侦探小说一开始就告诉你谁杀了谁,那还怎么讲故事?
看侦探小说,剧享受的就是根据线索猜凶手,跟作者比拼脑洞,找漏洞的过程。
故事梗概:《喜鹊谋杀案》续作,苏珊已和交往多年的男友Andreas搬到了克里特岛居住。
一日,她应邀回英国调查在八年前发生了一起谋杀案。
于是乎,在现代调查与过去故事中寻找关联。
两个案件交织,她努力解开谜团,最终成功破案。
观者吐槽中:该剧改编自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小说,由莱斯利·曼维尔饰演苏珊·赖兰,一位从编辑转型为业余侦探的人物。
故事中,苏珊因一起与已故作家艾伦·康威小说有关的真实谋杀案回到英国家乡。
剧情紧凑且充满悬念,将过去与现在的线索交织。
苏珊深入研究康威关于 20 世纪 50 年代女演员谋杀案的小说,寻找与现实案件的关联。
剧中平行叙事无缝交织,观众在苏珊的现代调查和小说中的事件之间切换,感受不同时期的微妙联系。
角色塑造出色,苏珊聪明且富有同情心,侦探阿提库斯·庞德虽来自过去却十分真实,已故作家康威也以其巧妙情节影响着故事。
海外影评人对该剧高度评价,认为其是悬疑佳作,融合美丽风景与黑暗犯罪,探讨人性与命运。
该剧以层次丰富的情节、对经典侦探风格的致敬,为观众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谜题。
两个神秘案件交织,复杂的人物创造了引人入胜的人类戏剧。
它将经典与现代融合,跨越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充满幽默并向神秘惯例致敬。
制作价值高,服装、场景设计精美,摄影和灯光出色,表演精湛。
从开头就吸引观众,让长期喜爱英国神秘故事的人欣喜。
它是一部精心制作、从头到尾引人入胜的谜团,值得添加到观看列表中。
喜鹊谋杀案塑造了一个畅销书却是混蛋的作家艾伦康威,没想到在续作中都死了的这哥们能比第一部表现得更混蛋。
由于他的经历(认识死者+招妓)让他8年前就破案了,但是他却不选择为蒙冤者昭雪,反而把真相也写成谜语藏在书中。
我觉得女主角早晚意识到该不会这货不止这一本书藏了一个冤案吧。
如果是这样,续作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原本以为艾伦康威只是一个性格恶劣的天才,但从续作中他的所作所为,他已经不只是性格恶劣那么简单了,要坏的多。。
渴求改变但追逐的无力?
也许这是看时几经波折的原因。
兴许情绪太逆水行舟,欲望全部窒息而亡,神经质和难以沟通的愤恨扼紧脖子,第四集丈夫与匕首的结尾才终于呼吸起来。
关于纳粹主义和机器的隐喻饶有意味,改变的人和时间并不会停止压抑。
两季最喜欢的都是片头,浓烈锐利的色彩线条。
红与蓝,明艳的冷与寒冽的浪。
第二季少了对冲感,或许是女主身份的转变,或许是异位词爱好者的退场,或许是叙事结构的明暗淡化——同样是“答案就在书里”,第一季的融合要更加流畅惊艳而诡谲秾丽。
没那么恰当的比喻,第一季更像波洛圣诞探案记,血腥、尖锐,但也厚重、通畅;第二季更像人性记录,有所深思,却总缺乏些持之以恒的爽朗感,不过仍不失互文烘托出的冷峻,更何况这一季更像欲望的奴隶,只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或许最大的启迪是,人不应当踏入不适合自己的河流,即使那条河流里也荡漾了爱意。
真心喜爱女主自由而自如地穿梭于文字间的潇洒感。
隐约觉得,也许小gay才是女主的soulmate——无谓雅俗,本心就好。
为什么明年才出第三季!!!
今天晚上看了月光花谋杀案。
我太喜欢女主角了,智慧勇敢强大独立,年龄再大也挡不住的魅力,一种中年马普尔小姐之感。
喜欢。
总体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字谜部分少了很多,但是案中案部分还是很精彩。
虽然字谜不适合我们文盲来猜,但是也有发现车牌的线索,可惜先天不足根本想不到星座这一层。
特别喜欢两个侦探隔空对谈的部分,非常可爱。
这个案子里的凶手其实不难猜,基本上第四集做好对应就能大概推出来。
这一季杀人诡计反而不算是重点,重点在于动机,拍摄手法和人物塑造太牛了,转场切换两个世界特别丝滑,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
干扰信息也不少,甚至我一度以为杀死帕里斯的凶手是马丁,因为他和妻子的弟弟两个搞基怕败露,然后联合妻子一起杀死弟弟独占遗产。
虽然因为实施不了推翻了假设,但也不知道马丁两口子为什么那么鬼祟,一种不偷都像贼之感。
真相出来也是觉得自己发散的可笑,艾登和帕里斯的线很明显,有房卡情节几乎是立刻能联想到大英传统艺能,搞基。
庆幸学外国文学史的时候读了奥赛罗,。。。。。
反正英国人就是很喜欢在这一块拍的暧暧昧昧。
看完之后复盘感受到了剧情设置的一个妙处,案中案里情书是写给医生的,而艾登却冒认了下来,图的也是钱财,也照应了现实世界。
整体来说我觉得都挺好的,吃这种叙述方式的人应该会蛮喜欢的。
one结尾时女主的爱人带女主去传说中宙斯在希腊出生的洞穴,女主烧掉了所有和案子相关的手稿,和这段记忆告别。
有过绝决的理想追求,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回归现实,在浪漫神话背景映射下的月光里,女主和爱人续写的属于自己人生小说。
tow天才悬疑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明知是一场现实上演的冤案,却不动声色的把谜底写进虚拟的小说,收获业界的声誉,而在女主破案的过程中,作家又一次次的以“被想象出来”的形式,给予女主不断地鼓励。
集才情和自私、勇气与卑鄙于一身的天才,我究竟要以怎样的心态去端详,才能获得道德的自洽three女主波西米亚风的亮色长裙+皮衣+坡跟凉鞋,穿衣打扮无关年龄,这种健康审美什么时候在国内才能有根本的改变。
慈祥的、和蔼的、温柔的、恬静的、优雅的老奶奶,也可以机敏的、灵动的、张扬的、充满色彩的、富有张力的,这无关女性的美,有关自由
月光花谋杀案现在有四个问题1.现实世界女失踪?
2.小说世界女被杀?
3.现实世界男被杀?
4.妹妹家出了什么问题?
————角色对应现实世界-小说世界(表)-小说世界(里)侦探a-侦探b-侦探b失踪女-?
-?
失踪女丈夫-金融哥-?
女爹-经理-?
女妈-前台-?
女姐-被杀女-?
derek妈-被杀女的管家-同前台-被杀女的杂工-?
被杀男-制片人-被杀女(?
)被杀男妹-医生老婆-被杀女(?
)被杀男妹夫-医生-被杀女丈夫(?
)背锅哥-m的丈夫-?
教练-?
-?
——问题——失踪女对应了小说里的谁?
为什么姐姐会被写成被杀女?
姐姐的丈夫由谁扮演?
这几对兄妹,姐弟关系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对夫妻给了背锅哥大笔钱?
——推断——背锅哥一定是金融男,那说明现实世界中背锅哥和被杀女姐有一腿..??
————这里有4对姐妹/兄妹关系。
Susan和她的妹妹(关系一般)现实生活中月光花的两姐妹(不知道)现实生活中被杀男和妹妹(关系很差,同样继承了遗产,但是有财产纠纷。
)小说中医生妻子和她的弟弟(关系一般,妻子被偏爱获得巨额遗产,不想让弟弟知道。
)————背锅哥和俩人都有肉体关系,死的人是m,杀m的人是丈夫(假)和医生(真)。
死的人是丈夫,杀人的是助手。
死的人是男,杀人的是?。
死的人是ces,杀人的是?。
对应不上,但是应该就是丈夫杀的人吧。
是gay怕被发现,于是伪装?
【果然风光明媚与谋杀最为适配】「Always the husband」这句话似乎永远都很受用,所以无论是书中线还是现实线,这一次的案件都不难猜,当然侦探助手那里有小小反转一下。
维持第一季水准的第二季让人看得很舒服,不过比起首季的一口气,第二季分了三天时间看完甚至中途出去浪了一趟,多少还是影响了一点观看的性质,而且我觉得案件的质量还是第一季好一点。
好在剧集的整体完成度太好。
巧妙设置的镜头切换,演员在双时间线完成的不同角色甚至不同人物性格的精彩演绎(丈夫认罪时阿带着的那个微喘的声音,演很棒),那种熟悉的味道虽然时隔两年,但是依然会让人觉得很惊喜。
PS:第一集说来了一个难搞的客人一看是麦哥的时候真的依然就笑了出来。
PPS:依然是和第一季一样有原著没看过的观剧之旅。
PPPS:[旺柴] 看完《流人》刷完狗爹前妻的剧也好看,你们俩公婆真会演。
这种双线结构实属脱裤子放p,也不知道是作者才思泉涌灵感太多,还是灵感已经完全枯竭从而不得不在结构上做这种多余的创新情感线不是不可以有,但感觉编剧有一种本事,即他了解观众所有不喜欢的感情叙事要素,然后把他们堆砌到一起,推到观众面前很难有一部探案剧可以当背景音听,一直快进都不影响剧情
还记得当时看第一部喜鹊谋杀案的时候非常喜欢,双线叙事又互相影响的设定很有趣,再加上两个“侦探”的人设也都很喜欢。
当时看完后,没多久就买了猫头鹰谋杀案的原著来看。
因此这部剧情是在完全知道双线凶手的前提下再去看,也别有滋味。
可我仍然记得看原著时觉得不足的点,那就是凭借餐厅的名字突然联想到了Leo与狮子座的联系,又马上想到了the husband,实在是有些牵强。
在看完剧集后,突然发现更致命的是,这两个案子都是仅有推理啊!
能证明伦纳德医生和女演员有婚外情,有强烈作案动机以及作案时间,可依然没有决定性证据能够完全证明他是真正的凶手,更何况女演员丈夫已死并且认罪。
而同样的,证明Leo的真实身份以及他的作案动机,也依然不是他是凶手的铁证。
有些美中不足了。
若是作为轻松的探案集来看,还是可以作为不错的消遣。
比第一季差太多了吧 剧情好刻意的对应原著 无趣得还没书好看 srds我超喜欢Susan的… 枉我如此期待
这部实在是太好猜到凶手了,简直老套到爆炸。
这是为移民发声系列吗没什么反转,很好猜不懂前面大篇幅讲女主的生活是什么意思,一集能讲完的故事花了六集烦死女主男朋友,像个智障,还有妹妹要抓住一个爱你的男人的言论
比《喜鹊谋杀案》观赏性足,即便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来真凶身份的端倪,仍然不损失悬疑性,很巧妙的各种细微暗示。
应该是《Endeavour》之后我看过的最好的whodunnit了,我只猜到了一部分作案手法的谜底…但是确实事事都有伏笔,很多都是因为剧情拖得太长你可能会忘记,但是emmmm两部剧我先看的这个,感觉没啥问题,可以直接看。感觉这次收视也会好,期待下一季
喜欢英剧的节奏
安东尼·霍洛维茨的苏珊系列真是我的大爱, 作为《喜鹊谋杀案》的续作,在致敬阿婆的同时,很好地保持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拥有自己的底色,并没有被阿婆淹没;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这个女主和susan简直绝配,很多时候都会想如果马普尔小姐后面几部如果是她来演,是不是会更对味儿呢?不过英剧一旦离开本土的部分和马普尔小姐里面个别案件一样,就会逊色一点点,期待安东尼的第三部;
情节设计比上一部还好一点。但是吧雕琢痕迹过重的英剧强调+脸谱化风格,怎么着也只能4星了。
作为一个非常不善于推理的读者和观众,“喜鹊”和“月光花”是我极少能猜对凶手的推理剧集,但“喜鹊”里对“作者与自己作品的关系”,以及“编辑与作家之间关系”这部分让我挺着迷的,结果“月光花”直接让编辑变成了侦探,关于“书籍”本身的这个点弱化后,整个推理显得太过直白了一点。
很一般 案情很牵强
这玩意真的拉垮,谁在吹。推理一点都不严谨
虚实交错的两个案件,细节埋伏到位,两边跑的演员辛苦,来回切换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案件本身被小说虚构故事遮蔽了,其实很简单。
不紧张 不刺激 唠唠叨叨
费加罗的婚礼,悲剧后的曙光。稳定发挥,多多益善~
我愿称之为阿加莎古典式探案故事在当代影视化表达中该如何编剧的典范
拖沓、做作、聒噪,结尾的狮子座真的难崩,我就问塞西莉是傻子吗?知道凶手也知道自己身处危险中了,电话里直接把凶手(哪怕加一个怀疑或可能)名字说出来不行吗?明确知道移民不是就让他关7、8年?妹妹解雇移民理由更扯,谁跟塞西莉这种人沾边谁就不幸,p用没有!书里面庞德的黑人女助理真的想顺着网线打她,好丑好做作!!!为了zzzz选角也有好看、演技自然的黑人吧!?整个故事到处都是bug 凶手也并不难猜 姐姐和Craig支线莫名其妙 水剧情 看完生气自己浪费时间
导演弱化了侦探逻辑,又放大了女主的私人感情。双线交叉题材才是吸引点,女主又没事业心又不恋爱脑。只是一个爱打扮的老太太……
开头花里胡哨的双线并行,其实悬疑部分都很浅显,推理生硬。你很难想象一部侦探剧里,一件证物都没有。看起来案情的迷雾笼罩小镇,其实就是一群人乱搞的关系弄的很复杂,也因为这群人乱搞在前期制造了很多信息差。还掺杂了五条,足足五条跟案情毫无关系,莫名其妙的女主感情线,女主的男友,女主的追求者,女主的妹妹,女主的同事,女主的面试官。最后作家为什么知道谁是凶手呢?因为认识他,混圈的时候见过一双。。。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节奏,还是熟悉的双线模式,一如既往的精彩。前三集感受:很开心这一季里侦探的女秘书实在比上一季的男秘书精干有用太多了,又聪明又细心还很有生命力,真是得力助手。以及,一如既往的不喜欢女主的男朋友,根本不值得为他放弃自己的事业去异国吃苦。后三集补评:真是惊天逆转啊,本以为这次第四集我就已经猜到女主这条线的真凶,但细节确实完全没头绪。警察对女主的敌意实在有点莫名了,书里对他的描写其实也不算太糟糕啊,甚至看似还是蛮正面的角色,为什么那么恨女主啊。侦探真是太有人格魅力了,一如既往的很喜欢他。好希望这个系列能一直拍下去啊,但实在不想看女主的感情线。
痛骂Martin的时候笑死我了,“you no killer you just some pathetic creep”哈哈哈哈哈 好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