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antine》是初二的某个暑假借同学的碟的看的。
这张碟的主人号称(自称)电影狂魔,最喜爱的一张碟是格里高利·派克叔叔主演1962年上映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鉴于这个原因,当我拿到碟的时候,我的整个灵魂都在为文艺而燃烧。
那时候年纪尚幼,提到keanu Reeves脑子里就直接冒出了“黑客帝国”“来自夏威夷的风”这种莫名其妙的字眼。
以至于当最开始驱鬼时那女人狰狞的挣扎都让我美感倍生,认为情节“紧凑有趣”。
但是因为在看片的同时脑子里不断回荡着“梅岗城的故事”“梅岗城的故事”“梅岗城的故事”(《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另一个译名),所以一直到那群牛死光光之前精神一只不能为电影本身而集中。
情节与思想交会间,诡异丛生。
然而越看下去,越感觉到电影本身的玄妙。
就它成功将“梅岗城的故事”六个字驱逐出我的头脑而言,我觉得内容还是很引人入胜的。
当然,keanu Reeves帅的惨绝人寰的吸烟姿势我至今仍旧回味无穷。
在当年看完电影后曾苦苦哀求父上改变吸烟姿势未果后我毅然决定将吸烟姿势列为择偶标准之一。
所以,《constantine》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带给人的一种感觉和体会。
从宗教入手应该对东方人来说更具有神秘感,因为我们对西方宗教的不甚了解。
无论是《圣经》还是撒旦,加百列还是mammon,在这部以神魔为题材的电影里都可以发挥很大的魅力。
但是电影狂魔本人是基督教徒,据说能流利的背诵《圣经》,他对我说对于了解宗教历史的人而言,《constantine》里头的那些并没什么花头与看头。
然而因为keanu Reeves的个人魅力与气质,赋予了constantine这个人一种很鲜活的质感。
他的偏执与痞气,奇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宗教背景的烘托下成了电影独特的气质。
rachel weisz也演的很棒,让电影在神魔中同样真实。
但就《constantine》的分类而言(它的情节分类是[剧情/恐怖]),它一点也不吸引人。
但穿着拉风的午夜大叔,后来开着大黄蜂泡马子但在电影里还是为constantine开车的的希安·拉博夫,贯穿全剧的“哈喽,奔跑先生”,尤其是这个"Hello,Mr.running",都使得这部片子文艺气息泛滥。
也有可能,这是梅岗城给我的错觉。
《constantine》由漫画改编而来,但是漫画里的人物明显更加的悲情也更加文艺。
——“John·constantine,由于他的出身而导致母亲死亡由此招来父亲深深的厌恶与憎恨。
父亲最后酗酒入狱,10岁的constantine在野外玩耍时发现了一具儿童的骸骨,中间有一颗红色宝石。
他将红色宝石带回家后性情逐渐变得暴躁而易怒,于是他将宝石扔向邻居家的屋顶,但势头却穿过屋顶砸死了邻居。
这是他杀的第一个人。
14岁时constantine通过阅读大量的神魔书籍,以迷恋神秘事件来逃避现实。
他在学校遭人驱逐,回家后所有书被父亲焚烧。
他从火中抢回一些书,并在书籍中找来咒语诅咒父亲。
他找来黑猫,砍下它的一条腿,并年下咒文。
但当他发现诅咒真的有效父亲正在衰老死亡时他又惊慌失措,它只能挖出黑猫的尸体并泡在福尔马林里来保持父亲的生命。
后来的constantine沉迷虚无糜烂的生活,玩摇滚乐,与姐姐乱伦并生下孩子。
他偶尔也清除一些恶魔,但是在导致一名无辜女孩死亡后他被人关进精神病医院,在那里受尽折磨。
被放出来以后又过回原来的颓废生活,玩弄恶魔于人类,夹杂在污秽的环境里,看着别人因他而可悲的惨死,过着自己也没有感觉的生活。
如果你在伦敦街头看到他,你会发现他的周围永远是,流氓,痞子,劣质烟草与冤魂。
”但是电影改编了许多漫画的情节,虽然保留了漫画本身的“反英雄主义”,可是没有了里面的消极与晦暗。
constantine的整个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但也有可能是keanu reeves的个人原因。
虽然我对阴暗系一向没有太大的抵抗力,但对于漫画里的这样一个悲剧式人物,电影明显更富有节奏。
同样是对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为主题的刻画,两者却做到了截然不同。
看到最后,撒旦是出乎意料的有爱。
那身cool-Fashion到一塌糊涂的西装和墨镜,真是让人对地狱也向往万分。
虽然电影里的constantine仍然陪伴着劣质烟草,仍然憎恨恶魔而且被恶魔憎恨。
他不属于人类,因为他看得见恶魔。
但他也上不了天堂。
但看到那身黑色西装下冷漠而偏执的面孔,就算是劣质烟草那又怎样?
我看东西常常不会思考太多,陶先生有至理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
看完电影也自动归入肤浅一派,不会思考太多其中含义。
不过《constantine》看完后,我却不由自主的认为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不止我这双没有什么价值的眼睛所看到的。
不过说回到最开始,其实,了解到这其实是一部文艺片,也许什么都能了解了。
因为所谓文艺片,即“想表达很多东西的片子”。
至于到底想表达什么,就和你无关了。
“I guess there's a plan for all of us.I had to die…twice…just to figure that out.Like the book says,he works his work in mysterious ways.Some people like it…some people don't”“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宿命都早已是安排好的。
我死过……两次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如书里所说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只不过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
”以上这段话是摘自片子的末尾Constantine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是画外音,滤去这段话中的宿命论,剩下的就是“有的人喜欢和有的人不喜欢”的潜规则概念了。
故事的开端,有人在不经意间(虽然表演的蛮故意的,假设是不经意吧。
)捡到了一把剑,拾起后他的灵魂就好似无法自我控制。
故事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法老的诅咒,或者是某个未知的神秘事件又或者是某一件天大的阴谋要开始了。
其实这里导演就为接下来的事情埋了下了一个伏笔型号的潜规则。
然后镜头一转,来到了Constantine的驱魔现场(我第一想法就是Keanu Reeves咋瘦了啊,演员太辛苦了)。
扯开窗帘,阳光洒进来,然后自称Constantine的Reeves站在窗户前透过阳光把手里的几枚硬币来回的映照影子到那个受害者身上。
直到出现一个最让受害者痛苦的影子后,他选择了那个作为驱魔利器。
驱魔就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用镜子作为辅助武器把恶魔从受害者身体中驱逐出来的,这个用意很特别,莫非是想说再强大的敌人不过都是自己。
然后恶魔被驱逐出来了。
至于他驱魔时候告诉举镜子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准看的事,我就知道一定会有人看,这是必须的,才能证明Constantine是个有经验的驱魔人。
驱完魔后,给他介绍这个业务的那个胖神父出来跟他寒暄了几句,到这里,我有点模糊,好似这时候他就知道那个双胞胎妹妹会死,会发生很多事就开始让他帮忙以作为Constantine帮他去结束这个业务事件的报答。
要是只留了前半段话,什么不客气啊接下来会生意会更好做啊,单单这类寒暄我倒是可以理解。
中介嘛,我们身边都有啊,你给他点好处,人家就帮你找活干。
这是游戏规则。
女主角一开始就出现在祷告室,口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她是个警察,总是会不自知不自制就杀了一些嫌疑犯,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很罪恶,一方面又觉得这些事发生的都太可疑了,对方都没看清楚我就能开枪击中,她请求神父告诉她。
这个面都看不到的神父绝对是导演安排的路人甲,所以他按常理出牌,只是说了些例话就敷衍过去了。
当时我心里就想,嗯,你就要遇到Constantine了。
接着插入了女主角有个双胞胎妹妹跳楼的事,这样显而易见的桥段就是为了引出Constantine,但是手段有点粗糙,那个监控录像居然能神秘地获取到她妹妹在跳楼前说的最后一句话,Constantine。
不免有点失望,我个人认为绝对没有那个镜子事件出彩。
女主角找到了Constantine,无论如何导演都会让他们俩继续发展的,所以那些个拒绝的借口完全可以忽略。
于是我们穿插来说下那个胖神父以及特异功能人聚集的酒吧。
胖神父的死有预谋,他先是用了自己的特异功能找到了一则最可能是灵异事件的信息,然后溯本求源,找到了那个双胞胎妹妹的停尸间去研究尸体。
然后遇到了恶魔,接着被恶魔整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多管闲事,多行不义必自毙。
关于酒吧嘛,整个典型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就算你有特异功能也要知道这谁的地盘,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作为地主的酒吧老板,我估计他一开始就知道事情的始末,愣是把上帝和魔鬼打的赌我们不要插手不要多管闲事为由拒绝了Constantine的要求。
还很客气地告诉他,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要不会很惨,虽然你是阎王老头亲自点名要你下地域的人,也不要太嚣张。
不要牵连到我。
现在继续说女主角和Constantine的后续发展。
果然,他们后来同仇敌忾了。
女主角提出要把自己的灵力恢复,这才是整个故事的重点。
这才让撒旦之子达到了初目的,导演的前面大篇幅介绍才慢慢地步入了正规。
可喜可贺。
接着,灵力恢复之后撒旦之子准时出现了,他把她抢走了。
然后就等Constantine回去取了武器来找撒旦之子算账的好戏了。
导演是个可爱的人,结局不是像所有大片一样来个邪不胜正,男主角拼死维护和平就完结了。
估计他看过金庸先生的小说,特别是那个天龙八部里面蒸笼棋局那段。
于是Constantine握着碎玻璃很深的割了下去,血流不按规则地流了一地。
接着撒旦出现了。
撒旦很高兴说阿哈哈,你死了我可以带你走了。
Constantine说,都等了我二十年了也不差这二十秒了,你先进去看看你儿子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吧。
撒旦就一脸狐疑地走了过去,看到一个天使握着一柄剑正准备进行剖腹产。
他就很生气地抓起那个“母体”跟他儿子说,孩子我们回家吧,闹够了。
真够父性的,然后也很潇洒地没理会那个离经叛道的天使。
出来就跟Constantine开始商量掩口费的事。
他问,你要什么。
Constantine很绅士地说,我要那个双胞胎妹妹复活。
撒旦一听很高兴啊,他想这样我又能把你带回地狱整治你又能做回好人让那女孩子回人间,一举两得啊,何乐而不为呢,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显然他没有Constantine聪明嘛,这样自我牺牲的好人,上帝怎肯让他去地狱呢,还是要拉回他去天堂的。
撒旦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不整死他誓不罢休,所以绝对不能把他交给上帝,决定要再让他活段时间,反正他一天三十根烟中速自杀行为迟早得来我这报道的,暂且放他一次。
于是掏了他肺里的垃圾就生气地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丑不可外扬,付点掩口费还是值得的。
至于那个离经叛道的天使,被上帝抛弃后背部那两个小翅膀看着都觉得有点厌恶了。
Constantine自然绅士地不去理睬她,我们都知道,对待一个你深恶痛绝的人的最好方式就不理不睬,让他自生自灭。
之后Constantine和女主角有没有缠绵的结局这个我就不关心了,前面这个掩口费的结局就已经是喜剧的大团圆了。
只是我不得不提下那个特别拽的植入ORIS手表的广告。
起初我就看到银幕下的一个小角落有手表的影子,我还很鸡冻地猜想是不是欧米茄,因为我知道那个手表会出现在那个角落对商业片来说绝对是有原因的。
很快答案出现了,它不是欧米茄,是ORIS。
然后我就奥妙起全片里只看到Constantine不停地点烟抽烟都没有出现香烟的牌子。
最后导演说,哪有潜规则啊,这是宿命。
“Like the book says,he works his work in mysterious ways.”“It's not always like it is in the books."译为:就如书里所说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现实与书本是有差距的。
看了一遍 又快进再看了一遍 1 康斯坦丁使用小臂拼图把加百列呼唤来了?
应该不是召唤,更倾向于逼他现形。
其实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他的小跟班在和他一起把玛门震住之后,小跟班又突然被奇异力量致死,当时康就发现现场还有第三者存在,就用小臂逼周遭存在的东西现形。
结合情景。
2 小跟班是不是原本就是天使?
应该是,更倾向于他是半天使小跟班也许一开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使,但也一定有一定天使的性质,尤其鉴于他在最后一幕的一抹笑容。
并且在整部剧中没有铺垫他能有成为天使的潜质,而最后一秒变天使了,天使是谁想变就能变吗?
阿猫阿狗做做好事就是天使啦?
显然不是。
并且在最后的高潮那一段的时候,他又一秒从菜鸟变高手,动作娴熟,后来还在危机时刻一起念起经文,而且他念经文的感觉更虔诚....(个人感觉,好像他念得蛮有威力的一种声效),总结来说应该是上帝安排在康身边协助并且监视他的。
3 加百列的动机。
其实显而易见他就是要作怪啦,他之前跟康说话的时候就说他就是个烂人,从心底就是觉得人类不配被轻易救赎,后面他也说过,帮助玛门就是为了使人们饱受地狱,真正的忍耐者才能升天堂。
后来翼被灼烧后把枪递给康求死是因为他想回天堂,自杀不能回去,和圣经里“人打我左脸一个巴掌 我再伸出右脸求打”一个道理。
4. 女主角是具有一定先知或者后知的感知能力的,例如一开始她去祷告时曾说“为什么我能知道犯人是谁,什么时候该扣动扳机...”再后来速成的时候她特准确的找到了杀了康朋友的凶手,但我感觉这个超能力没什么意义,并且对她妹妹的自杀也很疑惑,难道仅仅是为了传达信息才死的?
我真的觉得此片应该是预备出续集的,很多伏笔没有交代因果,女主角的妹妹干嘛要自杀,还有康为什么是撒旦唯一愿意亲自来取的人,甚至最后都不惜治好他的病,别告诉我他俩搅基...并且男女主角连个KISS都没有就草草收场,康让她去藏匕首,她说“万事都有漏洞”这不意味着会出续集么,我个人觉得会出前传。
不过可能拍不起来好像是李维斯拒绝了。
上帝和撒旦最后都抢他,还有美人作陪,该娃很幸福啊。
片名:《康斯坦丁》
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主演:基努·李维斯、蕾切尔·薇姿、希亚·拉伯夫、蒂尔达·斯文顿、彼得·斯特曼、杰曼·翰苏时长:121分钟上映时间/地区:2005年/美国、德国关键词: 奇幻惊悚 动作 剧情
推荐理由:影片根据DC Comics/Vertigo出版的系列漫画《地狱神探》改编,但是为了区别,而是用了《康斯坦丁》作为片名,我个人觉得反而更出彩,《地狱神探》这个名字老师会让我想起《地狱男爵》,两部电影前后相差一年,但是两位男主角的颜值确差别太大。
《康斯坦丁》其实还出了电视剧版,拍的还不错,电影看不过瘾的可以去看剧集。
据说一开始导演和男主都另有其人,男主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恕我直言,他看起来太老气横秋,实在演不出来基努·李维斯这种浑然天成的帅气。
说到基努·李维斯,他真的是一位值得尊重的演员,人生经历用坎坷来形容都太单薄,有兴趣的可以私下了解。
曾经风靡全球的经典系列影片《黑客帝国》,他在里面下腰过子弹的慢镜头成为了经典,帅到炸裂。
影片的女主演蕾切尔·薇姿是一位英国籍演员,我一直觉得她和“球花”莫妮卡·贝鲁奇有一种相似的神韵美,或许来自五官,她曾经出演过《木乃伊》系列电影。
影片的另一位女主演蒂尔达·斯文顿,曾经出演过《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还有《奇异博士》里面让人印象深刻的Master,她虽然不像“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那样久负盛名,但是在我看来她们俩的风格其实很像,属于同一戏路的演员,但是凯特的戏路还是要更多面一点。
最后一位影片中的驱魔小助理,由美国演员希亚·拉伯夫扮演,看过《变形金刚》系列的对他一定不陌生,就是前两部的男主啦,但是他已经在2014年1月11日宣布了退出娱乐圈。
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部讲驱魔的电影,穿插了几条不同的剧情线,基努·李维斯扮演的约翰·康斯坦丁并不是我们在其他电影中所见的正义感十足的传统英雄形象,相反,他在里面扮演的身患癌症的驱魔师,驱逐恶鬼却无法进入天堂,他甚至希望通过救赎人类来获得进入天堂的资格,影片的结尾虽然没有给出好人上天堂的结果,但康斯坦丁在与恶魔战斗的最终阶段明白了救赎的真正含义,至少他在身体上获得了治愈。
这部电影同样包含了我喜爱的几个元素,奇幻、宗教,里面出现的几个元素或者说神话形象,比如加百列、撒旦之子、路西法,这些元素都是经常出现在欧美魔幻奇幻类电影中的常客,不同的导演都能拍出不同的风格。
要说演技,大家不要当真,主要看看男人怎么抽烟最帅。
恐怖指数,据说游戏更带劲儿。
康斯坦丁(奇诺•李维斯 Keanu Reeves 饰)生来就能看出游走在人间的恶魔与天使,这令年幼时的他十分痛苦,曾经自杀想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痛苦。
后来获悉了上帝与撒旦之间有过协议,谁也不能直接插足人间,只能间接诱使人们选择天堂与地狱,而自杀者不得上天堂,他便开始利用自己天赋的超能力帮助铲除人间的恶魔,以此祈求获得一张天堂的门票。
一次在帮助一名女警调查她的妹妹的离奇死亡事件时,康斯坦丁意外获释了天使长加百利意图和撒旦的儿子联手统治人间的阴谋。
康斯坦丁当然要竭尽全力阻止这一黑暗降临人间……
这部电影集合了天使长加百列和堕天使路西法...这让我异常兴奋...可电影里把加百列塑造成了一个憎恨人类进而想借恶魔之子来毁灭人类的"极端天使"...而路西法则完全被表现成一个大魔王的形象...而由基诺里维斯主演的康斯坦丁则成为了上帝的代表...虽然对人物的定位有所不满...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赏的影片...强烈推荐
Constantine比天使善良,比魔鬼勇猛。
因为我们只是人,看上去束手无策的人。
只是魔鬼和上帝的一个赌注。
其实大多数时候,现实残酷的似乎没有道理,我们如同Constantine 一般,不去取信任何人,包括上帝。
还好,信自己。
康斯坦丁事实上藐视一切权威,对上帝也好对撒旦也好,康斯坦丁因为自我牺牲而得以升入天堂,当他飘向天堂时朝着背后的撒旦伸出了中指,酷到了极致。
而天使长加百利,一个颠覆,彻底模糊了人类心目中神的概念。
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呢?
who knows?
最后的最后,离去的Constantine 。
每天在某个早餐摊儿上吃油条,今天终于吃出惊喜来了。
咬到第二口的时候,发现一只乌黑锃亮的苍蝇以性感撩人的姿势躺在嫩黄色炸熟的面团窝里。
我猜它死得不痛苦,面团将它全身紧紧包裹。
我听说人在窒息的同时达到高潮会感到欲仙欲死,它一定体验到了那种快感。
然后就死而无憾地被抛进了泛着油花的油锅里。
在云里雾里一般的眩晕中,它感觉身体表皮的每一个细胞都像小宇宙一样爆发了,热量瞬间由外至内通透了身体每一纳米的血管和神经(如果它有的话)。
它感到自己在那一刻成熟了,从此都不会再害怕。
它找到了安全感,不再需要整天提心吊胆躲避拍过来的手掌和苍蝇拍;也不再终日惶惶地寻找腥臭黏稠的美妙食物。
像是一枚琥珀一样,它被凝固在那个销魂的瞬间。
油花噼啪的清脆响声,连同时间一起被固定,瞬间成为永恒,它从此成为了安乐乡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我的口齿撕开了桃源的外包装,它或许会在此羽化登仙。
但我破坏了它的棺椁,让它不能安息,再次曝露在世间荒凉残酷的阳光下。
然而我没有自责,这就是它的命运。
生命和灵魂从来都不曾平等过,在宇宙的天平上,从来都没有平衡可言。
一个人的命运对于上帝来说,就如同这只苍蝇的命运相对于我。
站在苍蝇的角度上,痛苦和快感都陡然扩大,世界的规则都被这种同情和妄自猜测所戏耍。
事情的变化不被你掌握,前一秒钟你还享受着油炸的浓香,这一秒钟你就吐出了全部的早餐。
这时我可以想象自己是另一个人,夹起这根油条去找老板理论,于是可以换一根新的油条,或是吃一顿免费的早餐。
我得到了营营小利,苍蝇连同它的快感和痛苦都被鸡毛掸子掸成轻烟。
我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庸俗故事的道具,所以只是轻轻撕去了那一截它的温床,郑重其事地安放在桌子上,然后一口一口继续我的早餐。
故事写到这里已经有些让人恶心,然而我只不过是吃掉了一根夹带了苍蝇的油条。
你是一个旁观者,觉得自己要吐了。
我想问,当你观看网上流传的那段加拿大狂魔杀人视频时,是什么感受?
得到的是压抑不住的痛苦,还是猎奇的快感?
为什么有人会因为食物里的一只苍蝇呕吐,却对屠杀同类若素安然?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恶魔。
我特别喜欢《地狱神探》这部电影,英文名是Constantine。
基努里维斯把一个挣扎在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之间的亦正亦邪的驱魔人演绎得光芒四射。
但这部片子的光环并非“主角帅”这么单薄。
感染我的原因是电影对人世间邪恶的来源的解释——上帝和撒旦打了一个赌,看看谁能在不使用神力前提下,仅凭理念的感召或者欲望的诱惑,来夺取到人类的追随。
一句话,在没有外力推拉的情况下,人仅凭内心对世界的判断,究竟是趋善还是趋恶的?
电影当然给出了一个纠结然而毕竟光明的结局。
然而脱离这一结局来看,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人类,自以为是的人类,其实只是扮演了那些上帝与撒旦游戏中的棋子。
每个人身上,都有天使和魔鬼分别捏过而留下的指纹。
我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种带着浓浓宗教气息的观点,把自己内心动荡不安困惑难解的孩子,一一安放在这一张包裹了厚厚软垫的婴儿座椅上。
它起码为我提供了一种答案,迄今为止,这是我唯一能理解的对于人类罪恶来源的解释。
也正因这个答案,我才不至于堕入对人性本身彻底悲观和绝望的深渊中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恶魔,但同时也都有一个天使。
他们安好,我们便是晴天;他们不安好,我们就凌乱。
没办法,首先要坦承自己是好“色”的,视觉系的奴隶。
所以才会绕不开地去关注基努。
早在电影上画时就已拜读过,当时激赏之后并无太多感想。
直至我重温后,才发现看过很多魔幻作品,却只有这部片子的宗教画面行走镜像等片断像异类一样刻在大脑皮层的沟壑中。
不知道是共相还是仅我个人有的感应。
看第一次的时候,是感受故事节奏。
情节还算紧张刺激,属于商业片中宗教味较浓厚的一类。
看第二次的时候,才品味出了其中人物的个性,这时候回头才发现里面的主次角色各个都是挺“有味”的人物。
基努不必多说,剃净须根就浸得出薄荷味,干净感觉,在本片中不得不用烟来配角才能将角色往“颓废英雄”的根上靠,好色之后的感觉是过得去。
这个地方,想提一下基努的一部动画真人结合的片子《暗黑扫描仪》,是部需要动脑子的片子,很有后现代人类精神紊乱的素描。
薇兹作为女主角,跟基努的感觉一样,也是恪尽本职,令人不够回味。
希安·拉博夫,这个名字我不熟,熟的是这张在《变形金刚》中当主角的脸。
回头看居然是康斯坦丁的助手,这才发现他有趣的成长蜕变啊。
其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加百利的饰演者蒂尔达·斯维顿,一搜百度发现她也不是个等闲之辈。
被评为世界上具有中性之美的顶级演员!!
难以捉摸的性别感觉,才是天使的本原,用她的能力来诠释既带有邪恶气息,又纯净得无法触碰的天使长,再合适不过。
再来是皮特·施特曼,饰演路西法的家伙,出来不过最后的十几分钟,但却是整部片子最高潮的地方。
光看他脸部表情的诠释,就可以感觉到撒旦的特质:黑暗、狡猾、强权、诱惑、邪恶,可是却带出一丝调皮。
也许这就是不同演员饰演所溢出的魅力。
啰啰唆唆的一些小看法。
写完后吐口气,舒坦~~
看过《Constantine》这部影片的人或许会觉得本文的命题有些奇怪,因为无论怎样看,这部影片都是一个神鬼故事,或者更彻底地来说,是一个在基督徒们看来都不一定很“现实”的故事。
那么,为何我要就这部影片来谈论现实主义这个主题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意味着: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客观(这里客观其标准取决于何种程度上脱离当下的现实)地表达一段历史,无论历史学科如何自诩是最无须争议的人文学科,事实上,任何一种特定的历史表达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当下的理论眼界(观点)中。
任何完全脱离当下的表达不仅是没有意义的,更是无从想象的。
因此,虽然鬼或者外星人是世界上最容易画的东西,但每一个被画出来的鬼或外星人身上我们毫无例外都能看到地球生命体的影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鬼故事这样题材的电影毫无疑问不会是出自子虚乌有的纯粹臆造,相反,它一样来自于最真的现实。
并且,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现实主义的好作品反倒不容易让人分辨出其现实性落实于何种具体的现实之上,因为现实生活总是相我们呈现出未伏先起的延续性和枝繁叶茂的关联性,而以超现实主义形式来呈现的作品却因为其往往过于浓郁的象征意味而被一眼看出它的言外之意。
我常说我不喜欢超现实主义作品,这正是因为我认为其形式恰恰是其局限所在。
别以为我们希望看到一部主题鲜明的作品,恰恰相反,那些主题鲜明的作品我们往往一笑而过,似乎再无回首之必要,而被视为佳作的则常常是些令我们难以一言概之的作品。
由此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的共同困境:一方面借以表达故事的素材脱离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会关心同自己毫不相干的或者说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比如一个疯子的臆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伟大的思想都曾被视为疯子的臆想,后来才呈现其意义,但这种现象不是推翻了上述观点,而恰好说明人们漠视疯子的臆想——即便它很可能是伟大的思想),因此,超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必须表达出虚幻的素材同现实世界的关联。
这个困境的当代表现形式便是:一方面故事情节要编排得越发新奇和精彩,另一方面故事对现实世界的影射要越发贴近和深入。
在我看来,直接描述现实题材是首先的选择。
因为对于一部优秀作品来说,形式不是超越于内容之上的可供选择的东西,相反,当代哲学告诉我们:形式和内容本是同一件事。
因此,如果一个作者心中有了创作热情,却在如何选择表达方式这个问题上感到犹豫,那么,只能说他还不能创作出真正的作品(以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还没有制造出作品同大地的关联)。
相信自己功力的大师们无不从直接的现实开始的,能“知人论世”方才表明学到了家,而如果一部作品非要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其理由绝不应该只是为了“抓眼球”。
应当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超现实主义作品,或多或少都是功力缺乏的表现。
这里,千万不要把功力看作是技巧,有时候技巧纯熟反倒是缺乏功力的表现,因此,这里功力的意思是——是否对现实生活有足够的领会。
如果领会是充分的,那么表达形式就不会成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反之,超现实主义作品就是比现实主义作品要逊一些的作品,前者不如后者的地方在于:它对自己的无知不够诚实,换言之,它事实上逃避了现实。
因此,超现实主义作品一度繁荣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不是别的,正是创造力的衰竭。
我们丝毫不必过分感叹迪斯尼的惊人想象力,如果小丑鱼尼莫同它的父亲的对话完全可以在一部普通的肥皂剧的父子之间展开,那么迪斯尼所费尽心思营造出来的炫目的海底世界除了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外就别无用处。
当然,对儿童而言,尚有教化的意味,但对成人来说,这样的意味如果还能成立,那么除了说明当代成人的幼稚化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武侠作品被称为“成人的童话”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难相信,一个生活空乏的成人会从武侠小说中获取臆想中的满足,而对一个现实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成人来说,武侠小说除了消遣之外要给它附加上很多重大意义是没有多少必要的。
另外,超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神鬼、童话、武侠等形式之外,还有更隐秘的形式,比如某些日剧和韩剧。
看上去那些影片描述的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实,但是,这只是表象,并非在故事情节上选择生活中具体场景和对象便是现实主义,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便明白:那些俊男靓女们终日无所事事,却开着名车住着豪宅,消费高档娱乐场所,并且,不论何时出场都是靓衣如新、丝缕不乱,等等,更不必说许多人情事理都完全脱节了,这一切都表明:这类影片不过是一种新的意淫,不穿古装而穿名牌的“童话”罢了。
这类影片成熟人士当然不会当真,但另一类作品则更具欺骗性,那就是突出细节的作品,比如《走向共和》这样的历史题材剧或者岩井俊二的一些爱情剧,这些当然都是不错的作品,但是问题在于:前者是以细节的真实来颠覆历史的真实,后者则在细节同整体之间树立起无限的距离,于是人物形象化作了细节的符号,人们只是在单纯唯美的细节中独自沉溺,在现实的最遥远的一端完全忘记现实本身。
我们知道,现实的生活总是富于关联,而细节化作品的特色就在于忠实罗列素材的同时放弃这样的关联,于是,原本透过那些关联(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的”关联)而呈现出来的意义(现实的意义)便消失了,仿佛意义可以由作者或受众自己任意构建一般。
诚然,当代哲学的确说要让作者放弃他同作品的直接关联,但这仅仅是说要放弃作者先行设定并纳入作品的关联,而不是放弃大地自身的关联,同样,受众参与作品也不是说受众可以脱离现实将作品任意地解释。
脱离大地的就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在那样的作品中细节化很多时候恰恰就是逃避现实的最有效也最不易觉察的方式。
回到影片上来,《Constantine》虽然是取意于宗教背景的神鬼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天使-魔鬼故事”),但其象征意味一目了然。
相比起基诺里维斯的其他两部影片《黑客帝国》和《魔鬼代言人》来说,在立意方面可谓是最逊色的一部。
《黑客帝国》至少就其第一部而言,是非常优秀的超现实主义形式的现实主义影片,其立意是最为深刻的。
要注意的是,这里立意二字绝不是意指那种命题作文式的立意,而是就其同现实的关联而言的。
可以说,《黑客帝国》正是我们远离大地的现实状况的写照。
而《魔鬼代言人》则气魄稍微小一些,不敢说对整个世界说“It’s not real”,只是通过一个律师的口说“It’s not good”。
问题在于,讨论“real”的问题是同大地关联的,而“good”则不,这只要听到过尼采的呼声就足够了:“从来就没有道德现象,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
”幸好最后作品触及了边缘,它将罪恶(伦理或道德判断)归结于虚荣,而谈到虚荣,当然也就触及了真实性的问题。
但是,虚荣被作了双重的误解:首先被误解为本能,作品仿佛要通过它的结局告诉我们虚荣是每个人的本能,谁都无法幸免的人的劣根性,这个说法很多人乐于接受,因为人性本恶论某种程度上都相当彻底地原谅了这种恶,本能的先天性使得我们能够逃避对自身的审判,然而一个狼孩是不可能懂得什么叫虚荣的,所以虚荣的根源只能是社会性而非自然属性。
显然,在当代我们都很容易地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承认自己是好人比承认自己是坏人要具有更大的勇气,后者可以极大地讨好他人,而前者则无时无刻都要面对来自他人和自身的审判。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人如此需要幽默感了,因为自我嘲讽是取悦大众的最佳方式,米兰昆德拉批判媚俗的工具正是媚俗本身。
第二个误解就是私人性,即,善恶是个人的选择。
这是对第一点的必要补充,任何一个不愿被臭骂的人性本恶论者都不能忘记必须承认人的自由意志,正如在狮城辩论赛场上,复旦大学代表队抽到人性本恶立场后只能强调人对自身的驾驭一样。
人仿佛能通过教化或者相互制约来控制本性,而实现这种控制的唯一可能在于自由意志。
不难看出,这两种误解是同一件事:“虚荣”或者“恶”这样的本质属性同任何一种先天的生物属性一样,事实上与人(没有社会性的人同动物无异)无关,建立这样一种本质只不过是建立了一种与人无关的普遍性,这正是所谓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所在。
而正因为有了这种外在的普遍性(与人无关的客观性),所以才有了与之相对的抽象的纯粹主观性——自由意志,换个词来说,就是想怎样就怎样的主观任意性,而这正是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法宝。
此二者诞生于同一个前提之下,这个前提就是理智形而上学(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不过是分享同一前提的两极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虚荣根本不是最终的问题所在,一个具有充分自知之明的人丝毫不必因为宣称自己远离虚荣而负担任何外在的压力(当然也不会有这样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恰恰是虚荣的结果),因为虚荣根本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东西,将虚荣说成本质属性正如国民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原则说成由来如此一样,是在为自身的罪恶进行辩护——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比喻,因为虚荣和资本主义原则本就是异化在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的现实性既不是他的生物属性也不是他的个体自由意志,而是社会性(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值得强调的是,这个社会性绝不是脱离自然属性并与之对立的社会性,而恰恰是赋予任何自然属性以人的意义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种不再主客分立而统一起来的自然和人才是“大地”一词的意义所在。
具体来说,一个律师的恶行绝非源自先天属性,同样,他的善举也不是自由意志的苏醒,说到底,讨论一个律师(仿佛他是一个抽象的个体)的善恶距离批判现实尚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真正的现实主义必当指出:律师不过是法律的人格化,而现代法制则是现代性原则的一种体现,进而,现代性原则所表达的现实就是异化。
《Constantine》的糟糕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没有走出《魔鬼代言人》的那样一种误解,反而变本加厉地将这种误解形式化、夸张化。
在这部影片中,善恶对立变成了基本设定:一方是代表善的上帝和天使,一方是代表恶的撒旦和小鬼,而人的世界竟成为善恶对抗的一个价值中立地区,而上帝和撒旦的对抗要分出胜负,却必须由人类自身选择来决定。
这正是《魔鬼代言人》之第二个误解的图式化:人性或者说无善无恶,或者说“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影片中那些半天使和半魔鬼就是后者的象征符号),但是人却有自由意志去做决定。
剧情就在这样的基本设定中展开。
主人公Constantine是选择天堂的,却总是摸不到天堂之门,因为他不想下地狱的缘故只是因为他是捉鬼的,就好像警察不会愿意同他抓住的罪犯关在一座牢房里一样。
然而进入天堂的条件是自我牺牲,于是,他自私的愿望无法被满足。
由于抽烟过度,主人公身患肺癌,死期将近,于是他非常焦急,企图寻找进入天堂的法门。
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通过自杀来拯救他所爱的人,根据《圣经》,自杀是要下地狱的,然而上帝却裁决说主人公是自我牺牲所以应该进天堂,撒旦不甘失败,他取走了主人公的癌细胞,让主人公继续存活在人的世界中,期望继续这场角逐。
回到人间的Constantine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于是戒烟。
影片在符号化的设定中展开故事,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相反,它是失败的超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的典型例子。
情节固然是相当刺激的,但不用说,都是非常外在的,或者说止于感官的。
人们事实上是不会从这样的影片中发现现实生活中善恶对立的真正根源的,更不用说对此进行批判了。
如果一个人如路易王那样抱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样的观点的话,这部影片甚至连最起码的劝善的意义都无法实现,这恰恰是由于其对人的价值作了完全外在的界定的结果。
我当然不是说一部影片非要有一个凌驾其上的主题,我只是说仅仅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来说这部影片也不合格。
当然,这只是一部娱乐片,考评其境界未免小题大作。
我只是借此来说事罢了。
最后要说的是,一部影片是否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前者是就作品的创作而言(包括受众参与的创作),后者是就对作品的批判而言,也就是外在地评判作品的结果。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被幻想出来的神秘主义的东西都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即便是梦呓也寓含了某种现实的存在,因此再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便是失败的作品也一样。
就《Constantine》这部影片来说,图式化的设定背后正是技术化的价值观,承认人的脱离现实的自由意志是价值中立的就同承认科学技术和货币是价值中立的一样,是异化世界的价值观的体现。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是虚假的活动和虚假的历史,但同时他强调黑格尔哲学是历史“真实之一段”,同样地,要扬弃异化并不是要简单否定现实,而是首先要承认异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现实。
只是我们不能通过承认这是现实来为之辩护,仿佛那是由来如此并永远如此的一样。
我始终相信,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而这种现实主义并不因其形式而得名,也不因其即便是幻想也必然具有的现实性的内容而得名,这种现实主义之所以是现实主义乃在于它是脱离主观的形式和超越那种与人无关的“客观”的内容,是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它“制造大地”(海德格尔语)。
有些地方挺好笑的最后可以整一个成为戒烟广告
某种恰如其分的故弄玄虚;当年的基努·里维斯气质上还是略白面小生,现在的他倒是很契合原作中的康斯坦丁。
一部情节糟糕的戒烟宣传片,为什么可以达到八分?因为中国人民比较在意自己的身体,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大赞的片子··小基很帅··天使很美··题材经典··制作精良··
首先魔幻类的题材就不是我感兴趣的,所以对剧情什么的评价一般。但是由衷感慨,基努里维斯真他妈帅啊
治疗肺癌,就找撒旦不开刀,不流血,不留疤痕专注品质XX年,你值得信赖
相当经典的一部非典型超英片,在第三次重看后,依然觉得无甚可挑剔之处。本着暗黑英雄的原著漫画打底,电影剧本精准地选择了精彩且相对完整独立的恶魔之子复活篇章,将原著打造的世界观完整地呈现之余,还随着故事的进展,将主角的身世背景、不羁个性、奇特能力描述出来,最终成功塑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型格角色形象,可以说是康斯坦丁和基努里维斯的互相成就了。结合各种神秘诡异的宗教元素,打造出一个令人大呼过瘾的电影世界。故事内核是主角的自我救赎:多年的驱魔工作仍未被上帝宽恕,快因绝症而死时却陷入了恶魔之子降临的阴谋,在连串惊险的追查后还是败于加百列的叛变,甘心就死召来撒旦时竟完成了自我牺牲,即将进入天堂又被不甘心的撒旦救回一命。整体可谓跌宕起伏又理所当然,还留下了续作空间。但快20年过去了,续作还没拍好吗?
激撸只会耍帅,变形精钢男化身小天使,结尾太狗血,还有,千万千万千万不能小觑大BOSS!
李维太帅了🚬 不过感觉不到convincing… 反倒是加百列的女演员演的贼好。———害我最近看啥都不投入🤷
开篇抓鬼那段令人窒息啊!地狱场景与现实毫无违和。05年这特效是有多牛逼!8
很不怎么样……18年后重刷,加一星。当时太年轻。。。。
最成功的还是康斯坦丁的选角。开场超赞,后面萎了,半部酷片。
看不懂,但这确实是有关吸烟导致肺癌的片子。。orz。。女王最后被打一拳后的表情cute了
男主是个抓鬼师,但他想上天堂。上天堂需要信仰、献身等条件,男主很努力的把鬼赶回地狱,做了很多好事,同时男主因为吸烟肺癌已没得救了;撒旦的儿子想统一地狱与人间,需要利用女主的命进献;大天使加百利坐壁上观,摆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看男主与地狱的战斗;由虫子🐛蛇🐍螃蟹组成的人很可怕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
基努李维斯抽烟真帅。咳血帅哥!
让我在网吧好好睡了一觉
严重被低估的好片,场景氛围完美,故事简洁有力,李维斯应该得个荧屏史上最酷帅抽烟奖,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女主有些不入戏,被时尚界誉为最时尚地球人的蒂尔达·斯文顿虽然作为配角一亮相依然气场碉堡。另本片也可作为大型戒烟宣传片。
8.0/10 分。重看,蓝光。剧情、人物、特效,都可圈可点。。。14 年前的 基努·里维斯 还是很年轻的,现在都变成了满脸胡子的油腻大叔了。。。最后有一个彩蛋。。。
看你完全是给Neo面子
几年前看的,看了开头,没看下去,不忍看Reeves这个形象,另对该风格电影不喜,同类还有断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