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法国电影的剧情总是让我看得没那么明白呢,有些人物的出现以及剧情的展开看的我一头雾水,可能要多了解些法国文化才能更懂了照例是一些有触动到我的截图
天生异瞳的女主,听说还没学过演戏,但是演的好自然,整个性格的转换也很顺畅,刚开始很落魄很神经质的样子到最后很充实有了自己的追求,是部蛮好的女性片子啊,女性本来就该是个独立的个体
《年轻女子》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不论是工作还是亲密关系,不仅需要实现当前的需要(可以是金钱 陪伴 或者是其他的个人需要~嘿嘿),还需要有成长自我实现,不能将自己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其实双方都不会舒服,最终结果只能是双输,这部电影很真实,没有什么很意外的情节,真实得如果你按照这种方式去活,十有八九的处境就是如此。
So 早一些意识到,不论什么时候,维持一个独立的自我。
换位思考对方,其实也未必想要一个黏糊糊的对象粘在自己的生活中。
另外,女主最终回到了母亲身边,不要伤害你的家人,父母的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最糟糕情况下的底线。
电影情节很简单,有点像法国版的《成长的教育》。
电影的画面很有质感,对人物关系的安排非常细腻,其中多数都是两个人的场景,在日常摄影中也是很有借鉴意义。
和保安第一次交谈,两个人被框在同一个空间内,但彼此又拉开一段距离。
为两个人之后的关系做了铺垫。
宝拉带着孩子来到商场吃棉花糖,两个人坐在墙角,像两个躲开大人偷偷做坏事的小孩。
左侧电梯的侧面强挡住视线,把画面封闭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强调了这个情节的私密性。
终于和母亲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
龟背竹肆意横行的墙面,还有阳光透过窗户照上去的光影。
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也暗示了母女关系的和解。
整个背景亮度拉到最低,用线性排列的光点做引导。
桌面用纯白色,反光打到人物面部显得很柔和。
非常干净利落的画面。
再来一张和教授的同框。
茶具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导演拿来丰富构图了。
人像摄影也一样,要想显得不刻意,得让主角拿点东西。
左侧镜面反射非常有趣,在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有节奏感。
背景墙又出现了生长旺盛的龟背竹。
也许这也很巴黎。
还有一些宝拉单独出现的镜头,布景和她的服饰颜色有些很和谐的呼应和对比。
宝拉独自一人在街头流浪,她站在街道上的斜线的夹角处,与一条斜线平行驶过一辆公交。
虽然都是线条,却没有明确的指向。
宝拉此时还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姜黄色,深蓝,还有宝拉身上的赭红色。
和谐的秘诀就在于,所有的颜色都是差不多的饱和度和明度,有一种油画颜料般的质感。
宝拉的蓝色毛衣和柜子颜色相近,身后还有一盏差不多一样颜色的台灯,窗帘带着红色条纹,打破了蓝色调的宁静。
宝拉坐在阁楼,蓝色调为主题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叠着姜黄色和橘色的被褥。
宝拉应聘时说自己有整理癖,这点她没有撒谎。
特别出片的阶梯俯拍视角,宝拉把外套放在身边,差不多又是一个人的占位大小。
让人物不至于显得太过落寞。
最后一张,茶茶出镜,宝拉始终不离不弃的小猫猫。
躺那里拍照都是盛世美颜。
这个故事不是太法国,可能是太有教育意义?
记得宝拉说过,她讨厌巴黎。
那时候她刚被男友扫地出门,在哪里都碰壁,没有朋友。
但是摄影镜头下的巴黎生活却实实在在地为观众展现着这座城市的魅力。
在结尾时她说:
也许这时候,她才真正打开了巴黎。
电影的名字叫年轻女子。
在主创眼里,31的女子还是年轻人。
她还在犯错,也还对未知充满探索欲,这就是年轻人才会有的特质呀。
电影看完至今,差不多一个月。
刚看完大脑一片空白,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刚好那时也有隐约类似被爱情抛弃的预感。
优秀的女性电影看了不少,只是这一部,至今仍在脑海闪回片段,是因为其自然真实得让很多人恍如看见了自己。
起点不错,为爱请抛洒热血,自以为开拓了一方不错的天地,可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才发现,不快乐是需要隐藏起来的常态;高不成低不就,就连为之放逐自我的爱情也一地鸡毛。
就像女主一样,为了重获体面,做了很多不体面的事,撒谎,口不择言,颜面扫地.......却又在自我安慰和说服。
这样的故事几乎在每一个曾迷失自我的时候女性身上上演,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你需认清并善待的,第一位要是自己,然后才能不那么狼狈地迎接满世界的冲撞。
至少,表面上。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力惊人,其自由即兴的拍摄风格与灵动活泼的角色塑造,给无数同辈及后辈作品带来深远的启示。
毕业于法国著名电影学院 La Fémis 的女导演蕾欧诺·瑟哈伊相信深谙此道,一出道就凭《年轻女子》拿下了戛纳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奖。
这部作品不仅让她受到极大的关注,而且还被戛纳相中,成为有意力捧的新导演,去年她的第二部作品《异国远乡》便顺利入选主竞赛,羡煞不少新导演。
《年轻女子》讲述30岁的女主角与男友分手后,精神饱受挫折,住进医院心理科,之后受不了偷偷出逃。
身无分文的她带着男友的猫咪在巴黎游荡,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寻找着全新的自己与生活。
影片采用手持摄影拍摄,捕捉女主角不受约束、偶尔疯癫的行为状态,我行我素的性格魅力扑面而来。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处女作更接近于美国独立电影的格调,看过约翰·卡萨维蒂、诺亚·鲍姆巴赫、萨弗迪兄弟等人作品的影迷会有似曾相识的印象——古灵精怪、坚韧不屈的女性角色在此再度登场。
这俨然是一幅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动肖像,感情失败没有击倒她,生活窘迫也没吓到她,她凭着顽强的意志与随机应变的能耐,在陌生人的身上找到了生存的新动力。
在外人看来也许是一段潦倒落魄的人生,但在主人公眼中却有着无比乐趣的时刻。
导演没刻意组织出一个严密、情节起伏的剧本,却让光彩夺目的女主演 Laetitia Dosch 在看似即兴的表演中,将角色琐碎的生活片段演绎成一张张感触良多的人生速写。
无疑,这个核心角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她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在底层徘徊,却抱着自信饱满的心态迎难而上,重拾生活的乐趣。
她凭着口齿伶俐与变色龙的应变力,先后应聘找到居家保姆的兼职,在商场内衣店找到体面的工作,甚至在地铁上被误认为是别人失散多年的好友后,利用此来展开一段意外的女性友谊。
导演故意用各种特写镜头放大她身上各种可笑、让人讨厌的缺点(神经质、亢奋、粗俗、小偷小摸、不负责任),让观众感受到这根本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物。
然而,导演从不对人物表露道德上的指责,却用幽默的笔触来勾画她不甚光彩的经历,旨在塑造一个被男人抛弃后也能靠自己生存的独立女性形象。
她不需顾及别人的眼光,也不祈求怜悯同情,她确信自己有异于常人的心态特质(异色双瞳、年轻自由),一切难题(感情、工作、家庭)在她眼中都能迎刃而解。
也许这个角色身上有不少导演本人的影子,据导演说她刚到巴黎的时候,也住过一段时间的女佣工人房,这也使角色融入了私人的感情色彩。
而影片更出色的在于对种族/移民的敏锐观察,透过女主角与黑人保安的相知相遇的情节,引出非裔移民在法国的艰辛,尽管他们在工作上获得了平等的机会,却不免依然遭受隐性的歧视。
这个主题在导演瑟哈伊的第二部作品《异国原乡》中有更全面的展示。
刚刚过完30岁的生日,宝拉就被相恋十年的男友轰出了家门。
没有钱,没有衣服,没有证件。
朋友不肯收留她,偶遇的好人其实只是想占她的便宜……凌晨4点的街头,宝拉冻得瑟瑟发抖,却只有一条老猫陪着她。
电影《年轻女子》一开场,就让观众见识到了,一个女人到底能有多惨。
可随着故事不断地发展,观众们反倒对她同情不起来了。
因为,她活该!
1、混吃等死的人生,是舒服,也是危险从20岁到30岁,宝拉的日常只有8个字:混吃等死,享受放纵。
20岁的时候,宝拉大学还没毕业,就认识了酷爱摄影的男友。
凭借一张宝拉的靓照,男友居然摇身一变成了著名摄影师。
而宝拉,在男友的盛情相邀和相爱一生的誓言下,毅然的放弃了学业,成了著名摄影师的女友。
十年的时间,除了偶尔充当男友镜头下的模特,宝拉的生活只有买买买、吃吃吃、睡睡睡……她没有做过一份工作,没有赚过一分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大手大脚的奢侈生活,并生出了高人一等的傲人想法。
她看不起苦苦求生的母亲,主动断绝了母女联系;她看不起其他女性的自强自立,认为那不过是没男人供养下的迫不得已。
渐渐地,仅有的朋友也一一离开。
可宝拉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在多年的生活下,宝拉早已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女人只有依靠着男人,才有活路!
其他的,都是浮云。
所以,当她被男友赶出家门的时候,宝拉很伤心,也很愤怒。
她愤怒,是因为男友的忘恩负义。
如果不是她当初的美照,男友怎么可能有今天?
她伤心,不是因为男友的决绝,而是直到此时此刻,她才发现,她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
2、靠男人不如靠自己?
狗屁!
靠着最后仅有的一点交情,宝拉勉强借到了一点钱,有了容身之所。
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要想活着,她只能找工作。
可是,一个什么都不会还充满娇气傲气的“大小姐”,谁会用她?
更何况,宝拉自己也没有做好放下身段的准备。
即便是不得不去应聘曾经最看不上的商场柜姐,她也是满脸的嫌弃加不屑。
说到底,她的内心深处还在期盼着男友的“浪子回头”。
在宝拉看来,这只是十年生活里又一次无关痛痒的吵架而已。
是的,又一次。
看到这儿,多少人和我一样,想穿过大银幕狠狠地暴打女主一顿?
如果早在第一次被赶出家门时就意识到问题,如果那时就做出哪怕一丁点的改变,30岁的宝拉,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困境。
又或许,这样的困境,早在宝拉小时候就注定了。
父母婚姻的不和谐,让宝拉从小就没有父亲的陪伴。
不论是单身母亲拉扯她长大的辛酸,还是对于父爱陪伴的渴望,让她逐渐产生了过激的想法。
这些,都是她“依靠男人而活”的想法的根源。
而男友的出现,不过是再一次证实了她这个想法的可实施性。
3、醒醒吧,不靠男人,一样可以活的很好只出不入,没过多久,宝拉就真的身无分文了。
而一次次的上门哀求、哭闹、撒泼,男友依旧不搭理不回应,宝拉期待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因为一次意外,宝拉被误认成了女配角的小学同学。
阴差阳错之下,她有了一个“朋友”。
凭借造假学历,她有了一个照顾幼儿的兼职。
最后,她还得到了商场柜姐的试用工作。
也正是这段时间,宝拉才发现,原来女人不靠着男人,也可以活的很好。
比如她的“朋友”,留着中长的头发,有着稳定的工作,不间断的高质社交,一个人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段恋情之中,“朋友”都占着主导地位。
感情的开始或结束,她才是发号施令的那个人。
再比如她的“雇主”。
同样是单身母亲带着孩子,但她有着一身的舞蹈才华,可以供应大大的房子,还能在自己忙碌时雇人陪伴怕黑的小孩儿。
生活忙碌,却很充实。
就连宝拉曾经最看不起的柜姐们,深入了解后她才知道,“柜姐”,只是这些人为了更好生活的一个中转站而已。
她们中间,有的在读博士学业,有的主业是平面设计师,有的是攒钱为创业做准备……只有宝拉,在被问人生的打算时,哑口无言。
比起这些曾经看不上眼的“柜姐”,原来她才是真正的可怜人。
其实,她也曾有梦想。
可是,自从做了男友的附属品之中,她习惯了轻松不用打拼的生活,她的梦想,早就被磨得渣都不剩了。
就连被男友抛弃成这样,她的内心深处,其实依旧坚守着“靠男人而活”的想法。
只不过是这个男人不行,那就换另一个男人而已。
依靠自己而活,宝拉从来不敢想象。
可在见识了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后,宝拉动摇了。
原来,人依靠自己,也可以活的很好。
那是不是,她也可以有更好的可能?
4、30岁而已,依旧是年轻女子,依旧可以从头再来有了身边人的鼓励,宝拉“依靠男人而活”的心,确实动摇了。
可她依旧对自己没有信心。
因为,她已经30岁了。
她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
同事们眼中的中转站,却是她为了活下去要紧紧抓住的救命稻草。
生活都有了困难,宝拉没有力量去追求未来。
可当宝拉把困扰倾诉给同事们听时,却得到了一片惊讶的声音:你怎么会这么想?
你才30岁,你还是个年轻女子啊。
30岁,还来得及做什么?
30岁,为什么来不及呢?
宝拉想继续上学,那就去报名去学呀。
从报名到学业结束,最多不过几年时间。
拿着堂堂正正的学历,找一份对口的工作,她还有大把的时间能在工作上大放光彩。
想谈一份合适健康的恋爱,那就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去认识人呀。
爱情面前,年龄的重要性又有多少呢?
想交几个知心的朋友,那就从现在开始真心待人,把过去的遗憾补回来。
就算是30岁开始,一样可以和朋友们欢欢笑笑到彼此牙都掉了头发都白了的时候。
想和母亲修补关系,和她说声对不起,那就鼓起勇气去敲门吧。
这会母亲还在,身体还好,还有大把时光修复母女之情。
记住,你不是已经30岁了。
你是才30岁!
5、浪子回头要不要?
出门请右转,不要逼我口吐芬芳勇敢迈出了第一步的宝拉,生活终于逐渐恢复了平静。
她和母亲达成了和解,也搬回了母亲家。
母女两虽说不上是多么腻歪,但已经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心平气和的聊上几句。
工作上,单身母亲意外发现了宝拉学历作假,出于种种考虑解雇了她。
但现在的宝拉已经有了承担后果的勇气。
至于柜姐工作,她也已融入其中。
并以自己的一个同事为榜样,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正。
眼瞅着30岁的宝拉即将迎来新生,她的男友却上演了一出浪子回头。
男友不仅主动找了她,还惊讶于她的变化。
他坦言,根本没想过宝拉能够独立生活。
这样自信自强的宝拉,再次成了他的灵感缪斯,他要用镜头记录下她这不一样的美。
男友的出现,确实让宝拉动摇了。
因为就在不久前,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从小对于父亲的渴望,让宝拉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父亲的陪伴。
再者,男友的财富和地位,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都不是她一个柜姐能比较的。
在男友的再三请求下,宝拉决定给对方一个机会。
可到达了约定的地方,宝拉才发现,她不过是又一次被利用了。
原来,男友的事业发生了危机,他急于用一场摄影展稳定自己的地位;而作为他的灵感缪斯,宝拉在外人眼中一直是他的灵魂伴侣。
出于种种原因,男友这才选择这时候求宝拉复合。
并在她不知情的前提下,强迫她在媒体前上演了一出恩爱戏码。
直到这一刻,宝拉对男友的心彻底死了。
曾经,她以为,两人之间至少还有点爱情在;可现在她才明白,她对于男友,不过是一块抹布,一块需要时拎起来抖抖继续用、不需要时随手就能扔进角落的抹布。
宝拉可以说是无知、甚至是过于单纯的陷入在自己编织的象牙塔之中,可男友却是一个无往不利的卑鄙小人。
瞧着男友那副丑恶的嘴脸,宝拉终于承认,她真是瞎了眼。
至于孩子,相信也不会想要这么一个父亲。
6、放下过去,只靠自己,涅槃重生影片的最后,宝拉终于结束了十年间不断的循环,彻底斩断和男友的关系,重拾自己,昂头挺胸的重新生活。
这样的结局安排,也许没有手撕渣男的爽感,也没有结识真爱、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玛丽苏满足,却最真实,也最动人。
现实之中,带有宝拉影子的人,有很多。
有觉得自己年轻漂亮渴望依附男人从而获得想要一切的人,有觉得自己人到中年不敢拼不敢折腾的人,也有失恋失业觉得人生彻底失去希望的人,甚至是比宝拉更惨的人,也有很多。
这样的他们,能突破枷锁拥有一丝改变,往往就已经费了很大的力气,又哪有可能像一些国产电视剧演的那样,有有钱的闺蜜帮助、痴情的富豪男主追求、甚至是只看人品不看能力的上司大力提携。
只有自己和自己、自己和生活的角力,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真实。
面对安逸的过往,我们会和宝拉一样,不舍得轻易打破,也不敢轻易打破;面对到来的困难,我们也会退怯,也会努力想回到自己的舒适圈。
就连改变,很多时候也是不得不为之。
比起自我的觉悟,更像是被生活逼着前进。
但同时,我们也是最有韧性的。
就像那谁谁说过的一样,凡是打不到我的,都使我更强大!
既然过去已经过去,那就彻底的告别。
改变不管大小,它是我们努力抗争的体现;收获不管多少,它也是生活对于我们的肯定。
在一次次的被打倒和重新站起之间,是我们始终怀有的希望。
它和性别无关,和年龄无关,和背景、和人脉、和所有的种种都无关。
它,只和我们自己有关。
因为,我才是我人生的掌控者!
看不懂的举个爪吧。
我真的有很努力啊。
好吧,还是说说我的看法。
整个电影的过程很生活很现实,让你感觉不到这是在演,每一个镜头切入都是生活,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痛哭没有悲情没有喜悦。
宝拉,从最初的祈求开门的可怜女,到最后挣脱离开那个男人,这个世界没有哪个女人离开了男人不能活,学会爱自己,才会有人爱,不依附。
崇尚女性独立并不是所谓女权主义的作祟,这是现代女性追求完整人格,追求男女平等的必经之路。
女性角度的成长片 剧本摄影中规中矩 导演应该从大量在大都市摸爬滚打从迷茫中找到自己的这类影片中 学到了不少创作规律吧 手持摄影+形式主义的运用与生活流的碰撞其实并没体现多少导演手法 少了灵气 现在拍这种小格局的片子简直是一种捷径 当然色彩服装道具和一些细节也不错 但是这些小聪明再多也实在难成大器 倒不如像弗朗西斯哈那样大大方方的拍出来 剧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太过于形式化 看起来生活中一切皆缘分实则还是创作者为了达到一个完成度而下的小功夫 真正想拍出一个能引起共鸣影射社会的故事还是需要回归生活的同时真正地回归人物 主要还是这位女导演手法稍欠火候 片子整体浮躁 总之 即使作为处女座有一定的完成度 但还是太过依赖于心理情绪的诱导和视觉感官的刺激 现在很多导演的通病 多给一星是因为我也是女生嘻嘻 做女人好难
“凡事不能打败你的,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你可能会感到孤独,但你是自由的女子。
”在影片[年轻女子]的开头,这句话让女主角宝拉,砸了镜子。
几天之后,她在巴黎落魄、游荡——还是靠这句话,站了起来。
一个世纪前,娜拉嚷着争取的女性自由,到了今天,可能还是奢侈品。
不过,影片女主角是幸运的。
她在巴黎街头只短短几天,就从温室一朵小花生长出了顽强的枝干。
影片结尾,宝拉收拾完东西,站在窗前,平静得像个大人。
成长,是巴黎送给她的礼物。
①三十而浪《东京女子图鉴》、《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都市小白打怪升级逆袭成大boss的励志剧情,渐成主流。
别说现代都市职场女性了, 延禧、如懿等清宫娘娘也照样是辛者库—小答应—嫔妃—皇后的晋级之路。
“我天生脾气爆,不好惹”在明晃晃的刀光剑影中,“愿得一心人”的花前月下,显得轻飘苍白。
那么多人脚踩恨天高、一脸“老娘不好惹”地觊觎着C位,可偏就有人,沉溺温柔乡,一晌贪欢。
宝拉,就是后者。
被男友“领养”十年,丧失生存能力,已是先天不足;对方一句“没感觉了”,“砰”一声把她关门外,那就致命了。
电影的开头,宝拉是崩溃的你从来都不是他的全部啊喂。
人家原话是,“你是个迷茫的女人,不过还算让人想睡”深陷痛苦时,本能地美化回忆?
法国电影向来能把生活的朴素细节,拍出花来,比如[年轻女子],在表现宝拉生活落魄时,一点儿没客气。
她不学无术,撒谎成性,跟人交往没边界感;走投无路,只能想到挽回男友,投靠闺蜜,甚至没出息到啃老……
但转了一圈儿才认清现实:无家可归了于是,变本加厉地姿态难看:扯着嗓子在楼下,大剌剌喊男友开门;被邻居骂完,转身就去派对热舞;住廉价旅馆,把老板怼地甩她一句:“你真恶心”。
②成长教育课她不恶心,她只是被自己不熟悉的残酷生活,恶心到了。
“凡事不能打败你的,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这话怎么听,都像是事后装逼的马后炮,真正让你在泥沼里翻身的,还就是一点儿本能的求生欲了。
于是,宝拉连蒙带骗地找到一份照顾孩子的工作,还成为一家内衣店的柜姐。
没想到,走出温室才发现,原来自力更生要有趣得多:
地铁偶遇的女孩告诉她:一个人住,也可以自得其乐
内衣店同事让她知道,什么是雪中送炭
她带小女孩儿吃棉花糖,拯救中产小女孩儿的不开心
她找到冷战多时的妈妈,用短短几天里生长出来的一点儿勇气,化解隔膜宝拉是幸运的。
在被艺术家男友“保护”十年之后,被推出温室, 还能踉踉跄跄站起来。
一堂“成长教育”课后,如梦初醒:原来,被保护的十年,自己错过了这么多。
隔海相望的英伦小岛,漂亮的女文青安妮,看得更透:在成熟大叔的权利春药作用下,她半推半就,终于决定用青春的身体换取眼界和资源后,才意外发现:对于无所不能的大叔来说,她不过是众多向往上流社会,容易攻破的玩物之一。
只几个月,起起落落,像经历了一辈子。
此刻,她是一朵开累了的花于是,重回正轨:老老实实求学,战战兢兢考试,上名校,进名企,嫁心爱的人。
格雷塔·葛韦格说,[弗兰西丝·哈]的女主角,有自己的影子。
身处十八线小城市,眼巴巴望向文青圣地——纽约。
于是,在加州小镇和纽约之间奔波虽风尘仆仆,却也终于拿出了自己导演的得意之作[伯德小姐]。
你看,或早或晚,你都得给自己买单。
③巴黎是主角[年轻女子]不是那种以戏剧冲突取胜的电影,生活流的影像风格加上天然去雕饰的表演,让影片呈现出真实、细碎的质感。
女主角不加修饰、略显下垂的脸,就那么大大方方占据着银幕再比如,手持摄影,跟拍女主角流浪在街头、地铁站,观察、捕捉人物的落拓、自弃;又在朋友不经意一句点拨中,若有所悟。
这是巴黎街头,女主彷徨的舞台影片还难能可贵地还原了浪漫之城——巴黎,并不浪漫的另一面。
内衣店同事或有经济学文凭,或在写博士论文,还有兼职做柜姐的设计师。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职业,站柜台,只是暂时的原来,在二十几岁的半流浪生活中,理想,有时候真的可以当饭吃。
无数个宝拉,在深夜回到出租屋,懒得脱衣服,一头栽床上,累到梦里都是订单号、KPI;可一翻身,依然憧憬着日常生活之外的无数种可能。
这可是巴黎啊。
电影展现的中产阶层,则实际多了。
艺术家男友,对宝拉的生命力感到疑惑:我以为你早就离开巴黎了。
宝拉的雇主——一位中产单身母亲,称不喜欢丈夫,独喜欢丈夫留下的房子。
这也是巴黎。
宝拉浑浑噩噩之时,曾问黑人同事:你为什么呆在巴黎?
“巴黎很美。
”那时候,她还不懂。
影片结束前,医生问宝拉,什么是爱?
“你深夜大醉,身边是个疯子或变态之类,但你却很高兴自己在那儿,这就是爱。
”我自作多情地想:她体验到的爱,当然不是富有的男友。
而来自于与巴黎各色人物的碰撞,来自于街角乞丐、地铁轰隆和偶遇知己、自我觉醒等共同发生的巴黎街头。
-文: 七瓣儿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整个片子特别流畅,看完有种在一个晚上一个舒适的bar里听一个多年前萍水相逢但许久未见的,外表并不出众,但就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对生活持有热情,有年纪有经历能洞彻生活的女子讲自己的故事一样,内心一片暖流,忍不住投以欣赏的目光。
女主Laetitia本人就给我这种感觉,就像她在描述即将在伦敦电影节上演的她参演的新片时发现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她会露出思考和为难的表情,最后说就是kind of art film,太可爱了,跟电影里的Paula本人一模一样。
法语真的是一门太迷人的语言,法式气质中不乏艺术因子的激荡,蓝灰色的街道,瞬息而过的人群,法国人将镜头对准平凡又非凡的个体。
女性主义的讨论在如今被视为更接近于噱头或是博人眼球的卖点,我觉得任何一部作品无法承担全部的社会责任,对filmmaker来说太累了,将镜头对准自我意识开始树立或觉醒的女性,回到人物本身,她们本就是美丽动人的。
By the way,才知道女主也是前两天看The Melody of death的女主,佩服她的职业精神和表演实力,本人真的好有魅力。
4.5
一股子消极糜烂的生活气息
后半全线垮台,Lætitia Dosch贼棒但是破茧成蝶要是有这么容易也就不用有Wanda(1970)和流浪女(1985)了。
这就能拿金摄影机奖了???
去年伦敦电影节上看的,低调亮眼处女作。如今伦敦公映了,这才想起来原来去年看过。。
女性的自我觉醒。巴黎虽然是冷的,但是也没有那么冷。对她并不糟。另外,妈妈是真好看,巴黎女人的代表。另外直到最后宝拉推开窗帘看见阳光我们次第一次清晰的看到她灰色和褐色的异色双瞳。181029
#70th Cannes# 3.5/10 虚情假意的拼凑。
“你现在可能很孤单,但你是自由的。”
最后一个镜头终于看清了她的一对异色瞳。这个一件“胡萝卜色”大衣走天下的虎超超的杠精女主真的挺招人喜欢的,叙事和剪辑简约高效。第一场戏疯狂叫门+怒怼医疗人员非常高能,让女主勃然大怒的“自由女性”概念却在后来成为了她“被迫”进入又坦然接受的生活状态。主要的槽点是发现怀孕—拒绝与男友复合—堕胎这条线略俗套,还不如让最后的选择成为悬念。喵咪贯穿全片,最后还上了演员表。
扯淡的法国片
十分钟后溜了
自由要付出代价,而这种自由也很难算得上是自由。
有些镜头构图是美的,就是剧情有点弱。法国片的那种调调
就是讲的一个女性如何摆脱男权的束缚,从新建立社会化的关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探索人内心的影片真的是我最喜欢看的吧,也是最能感同身受,最能沉浸的。可以说跟2021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有点相像。故事都流畅自然,视听也较好。
三星全给女主啊,特别好的女演员。剧本?呵呵。
女演員挽救了banal的創意及劇情,小情小調的作品
不放弃自己就会迎来黎明
设定一般,剧情一般。
头一次觉得海报比电影好看。故事很模糊,还没有雕凿好。或者,我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