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太坑人,差点错过这部如此优秀的韩国电影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无意间被卷入朝鲜战争,随着战争的深入,两兄弟也在不断成长,变化甚至隔阂,哥哥一心拼搏只为弟弟能够远离战场,而弟弟眼里的哥哥却变的陌生。
战争如同黑洞般吞噬人性:原本一个国家,缺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在战场上兵戎详见;原本从小的玩伴,成为自己的俘虏并毫不犹豫的被枪杀;因为饥饿参加共产党集会,却被自己人清算枪毙…情感刻画如此细腻,只有最善于煽情的韩国人才能做到,棒子们讲故事的本领和镜头的拿捏毫不输给好莱坞!
p.s.吹毛求疵一下,韩国人总感觉用力过猛,各种嘶吼咆哮歇斯底里充斥全篇p.p.s.音乐实在太棒了p.p.p.s国人还在徒手撕鬼子,差距实在太大太大太大!
除了影片开头的那段镇锡和镇泰在阳光下的追逐的场景,整个片子始终笼罩在一片灰色和泥泞中;即时当韩军开到朝鲜北部,吃着好久没看到的肉,晒着久违的太阳等待着联合国军总攻的号令时,漫天的黄沙预示着这种平静终究是短暂的。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个片子了,我记得我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最后镇泰不跟镇锡一起逃回韩军,而选择很无力的一个人抵抗身后的朝鲜大军;我也不明白这么一个人怎么就能仇恨,不惜以背叛来报复伤害他弟弟和家人的国家;我不懂什么是他的信仰。
看完这遍,我明白了,其实片子不是在跟我们讨论一个意识形态的孰优孰劣问题,它也不是如很多国人所说的丑化共产主义,三十个师的志愿军漫山遍野涌来的场景还是很壮观的;它也没有丝毫对李承晚当局的赞美,反共小组不分青红皂白的枪杀平民无不是一种对当时政府暴行的控诉——总而言之,片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感情是可以凌驾与意识形态之上的。
就像英顺说的,我不懂什么共产主义,我只想弄到吃的。
的确,当初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的农民兄弟们,有几个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呢?
人都是一样的。
中华民族如此,大韩民族亦如此。
如果照着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镇泰从一个韩国的战斗英雄到朝鲜的部队首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他是没有信仰的,他只为他的感情,只为他自己而战——这就是他与被刻上知识分子烙印的镇锡的最大区别。
镇锡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会为家庭、哥哥、自己和国家权衡利弊;而镇泰,无论在韩军还是朝军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弟。
所以才有了他影片最后绝望的、孤注一掷的自杀行为。
他知道他可能活下来,但是他想争取时间让腿部受伤的弟弟能安全的逃回韩国阵地,所以留下来用自己的血肉挡住朝鲜追兵的脚步。
他做到了,他赢得了观众的眼泪,也留给了镇锡一辈子的遗憾。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血腥的片子,无论是战斗场景还是医疗场景,都出奇的暴力,鲜血淋漓。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后一定会对战争有更深的厌恶,我不同意“我们从未放弃用武力收复台湾”的言论,感情的存在永远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辩的。
这也是为什么身为知识分子的镇锡为了去大旗部队找他哥哥,不惜背上“投敌”的罪名,只身闯入朝军的营地。
幸好,当镜头转离灰蒙蒙的平壤、板门店、洛东江,重新回到汉城的时候,阳光又再一次洒到镇锡的肩上。
从小看惯了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充斥着志愿军;“香玉号”;黄继光、罗盛教等字眼,而宣扬的则是“中朝人民伟大的国际友情”和“美帝国主义的嚣张跋扈”。
没有人去管过韩国人是怎么想的,它们似乎在整个战争中起着可有可无的地位,从6月25日战争开始,到1个月就被围困在大丘;甚至最后的反攻也是因为麦克•阿瑟被奉为经典的仁川两栖登陆,他们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的地位,而又有谁在乎过这个民族的感情呢?
只有韩国人自己知道。
朝鲜战争,要看韩国人和朝鲜人写的战争,不是中国人或者是美国人的。
最后悼念一下已经过世两年的李恩珠,英顺这个角色并不难演,所以很难出色;但接下《红字》中佳惠这个角色可能是她命中注定的劫数。
青龙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走好。
2004·11·11韩国电影越来越有味儿了,我指的是好莱坞味儿!
开场的音乐一听就是美国大片,开场的画面也让我想到了《侏罗纪公园》的开场,叙事结构也向《泰坦尼克》和《拯救大兵》学了一手,倒叙。
韩国电影早就抛开了香港甩开了日本踩着中国本土电影踏过戛纳柏林威尼斯直奔美国哈里坞德而去了!
张东健和元彬虽然是偶像,但如果是《生死谍变》的姜帝圭来调教的话,你会不动心吗?
这部用了三万临时演员的大戏如果你只看战争场面,你会以为是又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兄弟连》。
首先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不同的朝鲜战争——以往我们印象里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战争,根本不关南北朝鲜军队的事儿,这部电影里我们终于看到了属于朝鲜人民自己的战争!
除了战地医院的一个洋人面孔外我没看到另外的美国人出现在电影里。
战争场面真实、残酷、血腥、刺激!
(录像厅都这么写:))大场面和小细节同样出色!
只不过有点过于写实,反倒觉得有些夸张,有些N年前看《力王》的感觉。
毕竟韩国人还是向着韩国人,导演姜帝圭好像把胜负死伤和敌我实力分配得很平均,很公平,但可以看出感情倾向。
影片中表现的资本主义的反共观点让我这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很难接受,尤其是对共产党的种种诬蔑(我认为是诬蔑)更是和我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我在看《实尾岛》的时候也有同感。
好在很亲切的地方是在片中看见了中国国旗和戴着棉帽子的中国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杀过来了,让我有一种重看《大决战》的错觉,不仅忙里偷闲佩服了一下我国电影的蓬勃气势和宏大场面!
但在我印象里好像咱们解放军应该是挥舞着军旗而不应该是国旗吧!
振泰的初衷只是为了保护弟弟,后来是为了给家里得到一枚勋章,逐渐对战争和杀戮的恐惧和厌恶消失了、反而产生了依赖心理,最后上瘾。
沉迷于升值、宴会、采访,极度自我膨胀,冷酷无情残忍嗜血。
置战友的生死于不顾,儿时的玩伴也可以成为屠杀对象,发酵以后变了味儿的战争狂人。
究其性格根底:小时候为了弟弟上学和家里的生计自己放弃了学业但心里从未丢失向上攀登的信念,战争中他争勇好胜的性格如鱼得水,也算是对儿时未竟的事业的一种心理补偿。
也许是我太阴暗了,把人家想得如此龌龊,可能他的想法就是用一枚勋章换回弟弟的平安。
不到战场就能平安吗?
这么做是为了家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祖国?
好在最后让我庆幸的是振泰还没有丢掉最后的良知,我一直担心因为有人说他未婚妻英秀是"赤匪"他就会不顾她的死活,还没有。
英秀死的时候他应该顿悟了——子弹打在身上不疼,打到心里就不是疼了......羸弱的振石反而比较理智,从小接受教育使他能够及时认识到战争的本质。
"你本来可以救他,就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勋章上面沾满了战友的血又有什么用!
""我们和他们一样是一丘之貉!
""你才应该回家,你病了""我讨厌你说的一切,别想指挥我"......在和战俘的搏击比赛中把对哥哥的怨恨全部发泄到了对手的身上...元彬在这部影片中的独特气质像极了梁朝伟......这只是我对电影前半部分的认知,后来我没有想到振泰顿悟的如此彻底,加入了我们共产主义阵营!
更没想到两兄弟在战场上的离别会是如此悲壮惨烈!
(张东健此段演技直逼《老男孩》崔岷植!
)直到那弯曲的尸体变成一副枯骨,直到所有的感情凝聚成一支钢笔,影片才真正升华——这不是对狗屁战争的控诉和反省,这是对手足情深的另一种描述。
好的电影是需要慢慢地培养好情绪再看的。
比如《无间道》。
我等了再等,直到世间的人们已经开始不去谈论他的时候,我把碟推入机器内,从无间道的解释开始,直看到梁朝伟躺在电梯口,瞪着双眼,任电梯门一下一下打在他身上——双眉中间小小的弹口那么明显。
然后,《再见警察》的音乐响起,我也就在沉寂的空间回响这些故事中失去生命的人。
看《太极旗飘扬》也一样。
世间的情感在战争、或者政治、或者是其他被社会人为制造出来事件中,是多么的渺小,乃至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所嘲笑的东西——尽管欧洲也好,好莱坞也好,韩国日本也好,总是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无关痛痒地用情感来赚取人们的泪水和金钱。
不过,我们却依然被他们制造的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好似饥饿时走入麦当劳吃下一个汉堡包时的香美感觉。
电影中不可避免地要丑化北韩军队,如同我们拍摄《大决战》之类的战争片的时候,会把国民党拍得很是窝囊残暴一样。
虽然早就了解了历史真相,依旧对北韩军队的丑化而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但是,《太极旗飘扬》的高明之处,却不是为了表现战争,或者专门批判北韩——当然,电影中每次北韩或者中国发动反击之后的镜头,常常是流离失所的南韩人民的镜头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引导作用。
电影中兄弟之情刻画得很感人,让我多次落泪,而哥哥被编剧或者导演表现得很好——从一心一意地为了弟弟能安全退伍回家,狠命打仗杀人换取功勋,到后来成了一名战争机器,这种异化让人感到恐怖。
以前看很多战争批判中提到,战争会把人异化的,而类似的影视也很多,常常刻画出一个善良的人有原则的人最终怎么变成了一名战争狂人。
不过《太极旗飘扬》所表现的却是让哥哥在其中一点点一点点变化,而且他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因为他一直认为的自己初心不变,就是为了用功勋换取弟弟的退伍。
事实上,电影也不肯明确他的完全变化,即便他最后变成六亲不认地杀人杀人杀人的野兽,也要安排他投降了北韩才完成这种变化的。
正是这点,没有带那么浓重的批判气息,反倒把人给打倒了,掀起的那种情感足以让人痛恨任何发起战争的人。
我想说的是电影真正给我的震撼之处:南韩政权在夺回汉城后,把凡是为北韩共产党做事的民众随便处死的情节。
而这些面无表情地宣布他人叛国然后施行死刑的人,不是政府,恰恰是受到战争折磨的人。
作为中国人,看着其中的战争场面,或多或少能联想到自己的身边,让人感到寒心彻骨。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战争异化人的命题了,这其中表现出一个长期的母题——即是人心中无论如何肯定潜藏着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会在适当时候出来,甚至以正义的面貌出来,随意地夺取人类的真诚、宽容,乃至人类本来享有的先天的自由——无论行动,还是思想,乃至灵魂。
如果把话说完,我的这篇博客会太长,所以到此为止吧。
我们如此的渺小,无论面对浩渺的宇宙,悠久的历史,还是铁一般的国家机器……说了那么多,看了这部片,其实,最想做的是告诉弟弟,我是多么爱他的。
一切争论的肇始是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
从《红字》到李恩珠,再从李恩珠到《太极旗》,反正一个不大的圆。
男人在发现世界的时候,通常是巡着女人味儿前进的,也许他们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女人。
发现世界?
只不过是理所当然的借口,反正,我是这样。
这部电影不错,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1.画面处理的很干净,关于战争的场景比较真实,没有死前交党费的sb。
2.首尾的呼应和包袱的放置尽管明显但不牵强。
3.最出彩的还是对人性的尊重。
时间、空间、政治立场、所有的都在变,只有一样不变,你找到了你就看懂了。
“什么共产主义和民主,我们都不懂”,“他是我弟弟,我只想要他回家。
”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远离战场和死亡,什么都可以做。
可以杀人,可以杀朋友,可以对抗国家机器,可以放弃生命,可以在战场上倒戈再倒戈,可以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当作赌博的筹码。
亲情应当是最贴近人性原子核的电子,应当是除却个人生存欲求之后最基本的人类本能。
任何试图扭转并违背这种本能的体系和做法都是非人性的。
这样的人性基调注定了影片在大陆的送审不过。
共产主义的国家观是:怎么可以为了骨肉亲情背叛祖国?
你的革命觉悟到哪里去了?
这两个反问式的问题已经将基本的善良打入了深渊。
一个父亲他不会更不应该心甘情愿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战场。
我要是爹,就应当在儿子面临兵役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逃。
或者我去顶,或者托关系去顶,或者花钱找别人的儿子去顶。
你可以来骂我不是人,OK,没关系,我是爹。
父亲爱孩子,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事,父亲也不应当主动送儿上法庭。
呃?
你不信,我告诉你,两千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中国清末变法修律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把“亲亲得相首逆”(参见附)作为超越法律的道理。
就是说,儿子犯了罪,爹包庇那是理所当然。
面对杀人越货的儿子,灭亲的爹那是大义的爹,而不灭亲让儿子快跑的爹那也是好爹,法律应当网开一面,法律应当尊重人性。
“如果大家都不参军打仗,谁来保家卫国?
”——斯文妈妈语我那善良的妈妈哟。
我没有说我们不要服兵役,而是说,在承担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人性让个人想逃脱国家责任;我们其次更应当允许那种不得不承担国家责任而割舍亲情时的痛苦流露。
送儿上战场,应当是迫不得已,老泪纵横,百尺素绫裹身戚戚然;而不应当是骑高头大马带硕大红花,敲锣打鼓欣欣然。
你儿子要去死啊,你有什么可高兴得?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儿子去死爹就得开心吗?
如果你开心了,你还是爹吗?
祖国和人民都是抽象的概念,儿子是那个你从小养大的活物,你真傻啊?
一句话,让主义去死,让人活着。
附: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汉书》卷八《宣帝纪》)据此,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百度了一下,百科上说:“中朝伤亡63万,中国阵亡183108人。
韩军、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
”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伤亡总数为120万。
电影中听到最多的台词是“我是被逼的”,“我不想死”,“我不想饿死”。
相比较国内的SB战争英雄片,主旋律片,这些台词多么的真实。
这才是人们对战争的真实想法。
--谁他妈愿意闲着没事干去打仗,谁还不是逼不得已。
一开始,张东健和元彬兄弟情深,弟弟上大学,哥哥修鞋,嫂子卖面,好像日子挺有盼头的。
突然一个消息,要大战了,然后就开始逃亡了。
结果在路上,兄弟二人就被征去当了兵。
所以你看,普通小老百姓永远在第一线,受苦是,打仗是,被冤枉也是。
部队里的兵说,你俩真可怜,还以为一家之抓一个呢,总得留个人传宗接代吧。
好吧,韩国人这方面的想法跟中国人一样啊。
哥哥想那也是啊,总得一个回家吧。
做哥哥的,要死当然是哥哥死,弟弟得回家。
然后,长官告诉他立功多了,就让他弟弟回家。
好吧,SB哥哥就信了。
不信也没办法啊。
再然后,一不小心成了英雄。
这个时候,哥哥开始说谎了,记者问他为啥当兵啊,为啥这么猛啊。
哥哥说谎:浴血奋战啊,只为保家卫国。
保家是真的,卫国是假的。
人家哥哥只想送弟弟回家好不啦,要不然也不会在后面误以为弟弟也死了之后投靠了北韩。
--家都没了,要国干鸟。
而且,是他妈的南韩人干掉他老婆和弟弟的,这是家恨啊。
就多杀几个南韩人吧。
主义什么的,就去死吧。
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人都死了,家都没了,要主义干嘛?
片中张东健的老婆因为在共党的党员名单上,被毙了,没有调查,仅凭一个签名就定性了,就判刑了。
在战争时期,一个小小的队长就可以决定一个人死亡。
就像杀死一只蚂蚁一样。
战争泯灭人性有没有?!
杀人就好比现代工业的一道工序而已,要做的仅仅是按操作指导书作业就好了。
张东健同学俘虏了一群北韩士兵,其中一个还是同乡,张说,全干掉吧。
因为张相信,是那些北韩士兵杀光了村民。
好吧,一群无辜的年轻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战争到底是干嘛的吧,为嘛会有战争?
争一片地,争一些粮,争一些安全感。
但绝对不是他妈的争什么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其实偏重政治,而不是信仰。
不是么?
但可怕的是,往往战争过后,不能有自己的信仰,只剩下政治了。
---我说的是朝鲜。
小时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关于战争的“知识”就是从官方的历史课本和如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电视剧中获得,当时对战争的印象是好玩,埋个雷、挖个地道,甚至小孩子就可以将鬼子耍的团团转,而国民党就是日本鬼子的走狗,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蒋介石的地位连个日本一个普通的小兵都不如,不知该说是自己愚昧还是官方洗脑成功!
直到10多岁之后,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不断查资料,原来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内战啊,就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战争、就是也许两人是邻居只不过机缘巧合的加入了不同的党派就成了敌人,就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普通人的眼里,哪里有那么多的政治信仰,只不过是哪个军队给钱了、给粮食就加入哪个党派了,却从此就被卷入了政治和战争的漩涡,可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又有几人能幸免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普通人也许就只是可怜的蝼蚁!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看过美国战争电影的洗礼后,对战争的残酷画面已不再触动,但对于国人来说,相似的内战及曾经参战的情节,仍然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绪!
李英顺因肃反而死、李镇泰反复参加南北两方军队,如果你了解中国的那场内战,都会觉得让人是历史的另一场重演,变化的是国籍,不变的是人性!
每次看这样印象深刻的战争的电影,都会让我觉得和平时代的宝贵和美丽!
由于一向对战争片不置可否,以至于象《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大名鼎鼎的影片只看了几篇介绍和评论就认定了其中矫情的成分。
无可否认若不是因为张东健,我可能永远都不会下载《太极旗飘扬》来看,而事实证明,我没有信错人。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情节并没有太多新意。
感情笃深的俩兄弟被迫上了战场,为了能让弟弟这个全家的希望早日退伍,哥哥不惜自告奋勇以身犯险,但在屡立战功被授予太极勋章的过程中,哥哥渐渐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善良本性,甚至由于怀疑未婚妻的忠诚致其被杀,后又以为弟弟烧死,打击之下终于崩溃,投向敌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杀人机器,直到亲眼见到弟弟活着恢复了本性,却最终为了掩护弟弟而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次出现对战争时期政府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平民和军人的伤害,相对来说显得更为真实。
兄弟之间的情谊和他们的命运是本片的主线,可是谁又能不反思这场所谓的战争意义何在,敌我本也是兄弟不是吗?
可笑,可悲,可叹。
我不想谈所谓政治。
战争历史是不变的,取材历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而塑造鲜活的角色、多元的人物、复杂的人性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这部影片就是以人物取胜的例子。
饰演哥哥的张东健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哥哥性格复杂命运多舛,这样一个有难度的角色给了张东健很大的表现空间,无论是面对弟弟和未婚妻的温柔保护、还是战场上的英勇顽强对于他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倒是虚荣自私和杀人如麻时的他更显功力,尤其是影片最后,以北朝鲜队长身份出现的他,甚至与弟弟展开殊死搏斗,那种没有一丝感情只有杀死对方的冷血眼神着实摄人心魄,而终于被弟弟唤醒时瞬时难以置信的眼神不由对他的演技大加赞赏,庆幸、惊喜、惭愧、内疚,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交织呈现,最后化为最后一次保护弟弟的坚定信念。
战争不相信眼泪,却无法磨灭亲情,哥哥倒下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
最后不得不骂一句,这死命的陈凯歌在《无极》里毁的最成功的演员就是张东健!
主人公二兄弟完全继承儒家百善孝为先,有家才有国的精神。
去他的主义,谁杀(欺负)我家人,我就干他们全体,虽千万人吾往矣。
儒家精髓+反战 完美结合,立意很赞👍战争会放大人性的恶,当一个审查员的权力从只能提醒你要进门刷卡,到可以撬门进去杀菌,到可以拉你家人去枪毙时,战时状态本身就是人性恶的放大器。
《太极旗飘扬》是韩国当时史无前例的巨大投资,导演姜帝圭在《生死谍变》之后的又一力作,并且吸引到张东健和元斌两位当红男星加入。
这是韩国版的《集结号》,同样取材于历史战争,同样定位于商业主流,甚至都可以算作各自国家的主旋律电影。
但是《太极旗飘扬》具有不小的野心,除了战争的血腥残忍外,影片也加入了人性,人情多个面向的思考。
在商业包装之下,还尝试解读和思考韩国南北战争的历史问题。
故事讲述两兄弟被迫入伍参战,哥哥为了让弟弟回家完成学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争取荣誉勋章,但在弟弟眼中哥哥不再是以前的哥哥了,将两兄弟关系的微妙变化投射到战争的大背景中,或者说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中插入兄弟间的关系变化,电影就不仅限于战争场面的可观性上,同时在于人物情感,人物关系的咀嚼思索。
两兄弟的情感线索十分清晰直接,沿着既定的故事情节发展,没有偏离轨道,也没有过多的惊喜。
战争开始前,两兄弟欢笑打闹的时光非常吸引人,暖色调的处理与后面的阴暗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让人想到吴宇森的《喋血街头》,都是流畅的剪辑,鲜明的色彩,简单的情节,勾勒出男人间的雄性竞争和不言明说的情义。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情义变得更加内化,竞争(冲突)变得更加外化,直到哥哥以为弟弟死亡,情义和竞争(冲突)都暂时消逝。
然后影片一下跳入一年后,弟弟成为了一等兵,在医院工作,哥哥却在亲人的死亡刺激下加入了朝鲜“大旗部队”。
接着弟弟在战场上与哥哥相遇,哥哥已经“癫狂”,却又在弟弟的深情劝说下恢复理智,然后战死。
如果说战争前的一场兄弟打闹的戏有些矫情,那么这一场战争中的“癫狂”和“深情劝说”则完全成为了影片的一个败笔,人物的动机和情感走向过于夸张,故事桥段也显得狗血。
据说对于几场战争的拍摄,导演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呈现。
大场面的宏观战争展现加强了代入感,枪杀场面的细节带来的真实感,轰炸和逃跑带来的命如蝼蚁的感叹,最后雄性荷尔蒙喷发的肉搏战则是带来了惊心动魄的可观性。
近三小时的片场,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将故事转折点加以明显的区分,是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不仅使得故事连贯,环环相扣,也在观赏上有了期待。
在呈现战争之外,影片对于人情,人性的涉及也使得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可读性。
比如朝鲜士兵苦苦求饶,韩国士兵放过他之后,他立马加以反击;同时擦皮鞋的伙伴出现在战场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他;利用斗牛式的打架来获得愉悦……不仅如此,《太极旗飘扬》的野心体现在它对于自己历史的解读和思考,士兵的疑问“什么是共产主义和民主”,“意识形态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些随口一说的言辞是导演对于南北战争的自己表达。
另外,哥哥认为是韩国士兵导致了未婚妻和弟弟的死亡后,加入朝鲜军队,在得知弟弟仍然活着时,他又开始炮轰朝鲜士兵,战争与他而言是什么?
他是为谁而战?
国家还是家人?
这也是指挥官对于弟弟的提问,通过这个提问和沉默的回答,“国家”的概念被模糊,被解构,战争面前,家人和国家的轻重关系得以呈现。
战争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的交锋和决斗,于千万士兵和百姓而言,家人比国家更为重要。
他们战争的动机是家人,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
总体而言,《太极旗飘扬》是一部反对战争的电影,兄弟间的关系变化,人情、人性的变质,战争的血腥呈现,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否定;电影更是导演对于自己国家历史战争的反思,战争背后潜伏的国家间意识形态的较量,与士兵而言,他们是在为谁而战,国家还是家人?
大学时看的,那是第一次做为中国人,为我们的热爱和平而感到骄傲。
历史中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即使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的局势依然紧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钦佩韩国电影能够允许如此之多偏中立视角的电影上映,但是还是有很多想吐槽的:开头是不是可以好好说清楚让哥哥去,毕竟一家征召一个男丁;弟弟这个性格在现实战争中活不过三天,为了救下曾经的玩伴让同伴陷入危险,加上我寻思着既然哥哥已经加入军队了,争取勋章也能成了错,有种高地战类似的感觉“别这么拼命我们可以苟到战争结束”,长官心里估计也想骂人了;哥哥被跋扈武断害死未婚妻的反间谍组和长官给激怒,黑化叛变,缺在冲锋陷阵时遇到了一路赶来到对方阵地的弟弟告知没死,为了掩护弟弟返回再次叛变将机枪对准北边阵地……)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迷恋战争,战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带来仇恨。
看之前期望很高,于是看完后失望也很大~战争戏丝毫不讲逻辑,一个鞋匠可以制霸全场,和国产抗战神剧有的一拼~文戏方面,个人情感大于意识形态,这个主则没问题,但为了突出这个主则,无脑尬煽兄弟情,主角随意转换阵营,于是在我看来就只有极端尬煽的情绪而没有真实的情感,完全无法入戏……
感觉时间线与《太白山脉》相当,对比来看,这部更加煽情。一边是无知的农民和看得透彻的地主儿子,一边是直性子的哥哥和感性的弟弟,观点都很中立,百姓和战俘都被猪狗一样的屠戮,战争英雄家人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易于煽动,兄弟相残,杀红了眼,一条历史鸿沟至今没有跨越,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如此苦逼吗?
名不符实的一部影片。逻辑较混乱。只能说两个男主太帅了提高了分值。
搭乘首尔到都罗山站的DMZ train在经过临津江时候车厢内会放《太极旗飘扬》的音乐
太煽情了,感觉很假。哥哥什么什么都为了弟弟,好像其他弟弟妹妹都不存在似的,老娘和老婆也都不管了——这一点很异样。得到勋章就让弟弟回家的动机也很让人疑心。最后弟弟为什么要跑到北朝鲜阵营去呢,难道不怕连累哥哥吗?这部电影的编剧实在太有想象力啦,佩服。
在战争片类型中巧妙地将戏剧化做到了极致,我们从来不抓壮丁,我们从来爱政府如命,我们也从来偷换概念,从来酷爱愚民。另,没有审查的电影真好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感觉集结号应该受了这片的影响。
这片能上8分?开玩笑。控诉战争?讴歌兄弟情?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主题上相当混乱,徒有其表,战争场面可以,但手持晃得过火了吧,别的都很混乱,电影除了开头和结尾还可以,中间情节的推进都很突兀,电影一般
韩国人巧妙地把中国拍成了反派?佩服佩服,为了真相,我只给1星,中国人见谅。
场面宏大,细节处理却不够严谨,故事足够尖锐精彩,部分剧情漏洞明显,煽情部分扣分情感单薄,两个主角的塑造太功利化,像只为控诉战争残酷人性恶劣而制造的工具。姜帝圭从《生死谍变》到《太极旗飘扬》,有了明显进步,但步子跨得太大《太极旗飘扬》见面不如闻名三星
我不是军人不是战士也不是钢铁之躯,我是哥哥是儿子更是未婚夫,我有情有义有家国大义,我有爱有恨有家庭亲情,我为了弟弟为国付出我所有,到头来却被国家整到遍体鳞伤,这场战争使我从兄弟情深到同室操戈,从生死有情到万念俱灰。场景调度完美,戏剧冲突到位,情节张弛有度,首尾两抹蒙太奇像极了《拯救大兵瑞恩》,全片也看到了好莱坞式商业元素,姜帝圭被叫做韩国斯皮尔伯格实至名归!
思密达真是够了,腆着脸使劲儿吹吧。朝韩战争跟着美国爹也没占着啥便宜,搞到最后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了,还好意思吹自己的“大”韩民族志愿军?
不爱战争题材。开头那段追逐戏着实感动啊。
除了音乐和大场景爆破,一无是处,还是那种预设立场又进而宣扬兄弟阋墙peace and love的那一套,后半段尤其拉胯,但凡你南棒有这么神武,也不至于战线拉那么长。
3.5兄弟二人主角光环不要太强,上帝视角来看很多时候弟弟真是个弟弟,简直不要太傻逼很多地方不符合常理。例如影片后段,弟弟竟然可以在开战前夕徒步跑到敌营找人?然后在枪林弹雨的战壕里毫发无伤地来回穿梭?最后还能跟着南韩撤退回去?在有个叛逃的哥哥及开战前私逃敌营两个前提下,弟弟的行为真的没有问题吗?即使是战争时期,军队也没如此儿戏吧?要都这样,双方奸细不早相互渗透完了,还打个锤子?影片用了审查曾经敌占区百姓的戏来写死大哥未婚妻,说明在敌我双方意识形态不同情况下存在审查是很正常的,弟弟没被军事法庭当做叛徒或间谍枪毙简直不可思议。对比下,哥哥的叛变反倒让人信服一点,本来就是被抓壮丁的普通老百姓,估计也都不在乎双方的意识形态,在未婚妻和弟弟(误以为)都死于南韩之手,愤而投奔北朝向南韩报复也还算正常。
for me the best Korean/war movie, one and only. i was crying like a mad dog who just got castrated, I watched this film on the first floor of my college library while my friend was making out with his date behind the bookshelf, still cant believe he had the balls to ask me to keep it down. fuck that guy.
战争片里,如果一些人显得比另一些人更该死,那总是一个大缺陷。没有哪个平民为意识形态而战,却总有人因为意识形态而死,这是人类天大的笑柄。电影避开了有中国军队和美军的参加交战镜头,真是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