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is Johnson 的演员太像了吧……喷)看这个片子其实挺disillusion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数据:11%。
坚定的remain派只占了11%,他们多是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因为我们身边都是类似的人所以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privilege。
去年朋友提到, “people” attacked Boris Johnson; “people” voted for Brexit, but who are the people? (由此又回到精英政治还是庶民政治的辩题,let people have a say in their destiny, 但他们真的有这个能力和远见吗?
)最近又和朋友谈到,London is such a bubble. Most people around us are liberal, labour-voters,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让我们误以为这是大多数。
但其实,伦敦以外的地方并非如此。
就好像Rory在片子里那个醒悟的时刻, “this is who we (actually) are”: 所谓大英帝国早已远去,和David Hare所说的一样,这个国家又变回了一个小小的隔绝的岛屿。
never liberal-minded and sophisticated enough:对Windrush generation的偏见转移到了对Turkey的偏见而已(有个女人说 “millions of Turks are gonna come in, that’s terrifying” 我真的笑了,思维和60s一样没变过…)另外脱欧派不断宣称的Take back control,“the nostalgia for the past”,其实细想,control & past意味着什么?
imperialism, colonialism, racism(也因此superior) 的过去,只不过他们从来不明说而已。
回到剧本本身,想起之前剧本初稿泄露被说很烂James Graham还得专门发推澄清的事,这个本子放到小哥身上确实不好写(但考虑到他确实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political playwright—去年三部戏在西区演…),尤其超过三人以上的scene对话感觉都比较浮,但是对Dominic Cummings这个角色的塑造很可以,尤其是单人的台词,小哥哥的功力就出来了。
最后Dom针砭时弊的演讲,太喜欢,太到位,所以摘了片段:“There’s a system’s failure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cross the west: we are languishing, we’re drifting without a vision or a purpose.” “...the same politics of short-termism and self-serving, small-thinking bullshit.”“...the culture of half-truth, easy answers, false promises” 其实看完挺悲伤的,现今政治都如此两极化,他们会走向哪里呢?
There’s no choice between a better future or a worse future, there’s only the choice between a worse future and an even worse one, just like a choice between bad deal or no deal...
虽然开头给人一种过于高大上有点劝退的感觉,但是在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给人民说的,在讲述全民公投背后的真相,无非是传媒的天下。
不过对于不是很了解英国党派制度的人来说看着有点吃力。
看着很正经官方严谨的电影同样也有着好莱坞的味道,看点就是卷福的经典形象“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以自己的天才实力对阵其他人。
在紧张刺激的公投对决中,也不忘发掘一下Dominic Cummings的内心世界。
也讽刺了一下英国的议员制度,议员的确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具体的话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电影拍得一般,题材发人深省。
然而看完这个电影,我最搞不清楚、也最想搞清楚的问题是: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从这一切中得到什么?
他要的并不是世俗的权力:加入这场运动前,他长时间远离政治,甚至在父亲的农场里隐居了好几年,期间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广泛阅读”。
脱欧运动成功后,他很快再次隐退。
他要的也不是钱:当董事会打算给他一大笔钱叫他退出的时候,他连听听数目的兴趣都没有。
他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抱负:从电影中看,卡明斯根本不相信脱欧真对国家有利。
他和同事之间也完全看不出有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情谊。
根据维基百科,卡明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古代与现代历史系。
大学毕业后他去俄罗斯呆了3年,开了一家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
(插播一下,BC演过一个广播剧叫Cabin Pressure,讲一个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笑的剧,强烈安利给所有人。
)然后,卡明斯回到英国开始搞政治咨询,组织领导过各种各样的竞选。
期间他多次退出/辞职,原因主要是无法忍受同事或其它政客的“无能”,或者不能接受这些人对他的干扰。
不搞政治的时候卡明斯投身过教育和慈善。
他写过一篇长达240页的论文——《关于教育和政治优先事项的一些想法》,主题是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
一位记者评论这篇240页的论文“要么是疯、要么是坏、要么是天才之见,可能三者兼而有之。
”人们对卡明斯的主要评价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及他“无法愉快地接受傻瓜”。
卡明斯为人尖锐直接,卡梅伦说他是一个“事业型反社会”。
在脱欧运动成功以后,卡明斯再次远离政治。
现在他的时间主要用来“学习”,他的推特和部落格上写的都是关于“机器学习”的内容。
所以,这样一个聪明人,到底想从这场大戏中得到什么?
在电影中,卡明斯在和留欧派的领袖去酒吧时表达了这样的意见:你们(精英们)控制了一切,用你们自以为正确的专家意见霸占了所有话语权,使得部分民众完全失去了发声的机会——我要为那些人争回发声的机会。
在最后的听证会上,卡明斯又指出:国家的政治系统已经长期毫无作为,不管哪一派上台都是一潭死水,所以我要彻底打破这种失灵的机制,争取一个改变的机会(即便这种改变是灾难性的)。
这两种解释,在我看来怎么都不是卡明斯的真正动机。
第一条非常伪善,如果他真的关心这些人,就更应该告诉他们事实,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好好权衡,而不是用谎言欺骗他们,靠情绪操控来利用他们。
而且,既然卡明斯写过一篇240页的论文来论证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抱有这种民粹主意的理想。
第二条更是非常神逻辑,因为现在的情况很差——所以我就要改变,把它搞得更差?
为了一个理念不惜毁灭一切吗?
那么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要什么?
在我看来,他的动机正是他提出的那个天才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夺回控制权)”。
他多次退出政治事业,正因为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白痴、无能、和讨厌。
他无法忍受那些夸夸其谈、脑袋空空地政客没完没了地指挥他这个真正有才智、有办法的人。
他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要被错误的人领导?
卡明斯要“Take back control”。
只有伟大的功绩和胜利才能证明他是对的,干扰他的那些蠢人都是错的——不管这胜利会给国家以及他声称要帮助的民众带来多大的灾难。
留欧派一心想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
而脱欧派(准确的说是卡明斯)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知道真正驱动人们的根本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情绪:他们的恐惧、焦虑、痛苦,他们的梦想、野心、热望。
即使这些东西根本没办法把世界变得更好、或者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却是最能驱动人们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的东西。
事实证明卡明斯是对的,非理性战胜了理性,脱欧派赢了。
但我不知道卡明斯有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同样任由非理性战胜了理性。
为了赢,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夺回虚妄的控制权,他摧毁了自己的理想、重伤了民主制度、扭转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他所得到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也根本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一个聪明绝顶(literally)的人尚且如此,谁又有立场去责怪那些投了脱欧票的民众呢?
在民众交流会上,一个白人女性最后完全放弃了沟通,只是不断地哭叫着:“我受够了自己一无是处,受够了别人总是叫我闭嘴闭嘴闭嘴,我受够了!
受够了!
受够了!
”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每一人的写照。
卡明斯受够了。
所以当脱欧派请他出山的时候,他不要钱不要权,只要“完全的自主”。
他只想take back control。
蓝领工人们受够了。
所以他们根本不想了解脱欧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去工作机会,他们甚至也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否真会因脱欧提高。
他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我想那个留欧派的领袖也受够了。
他相信的事实、证据、论点、理性似乎无人要听,整天只有脱欧派low穿地心的谎言在媒体上洗脑循环。
大概连卡梅伦也受够了。
所以他发表完辞职宣言、甩下烂摊子以后,居然高兴地要哼起歌来。
因为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分歧是如此巨大,讨论与和解似乎已经不可能。
信息、数据、各种各样的论点铺天盖地,没有人有能力,也没有人有心情去认真地聆听、分析、交流。
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关心真实的世界,我们就是不想再听到那些不同的声音。
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混乱和恐怖,那么多反对我们的声音,永远争不出个结果,只有无穷无尽的心烦,时代的变迁,信息的爆炸,我们无法理解,我们无力抗拒,失控和无力感淹没了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那么多的恐惧、焦虑、和痛苦。
于是我们不再想解决问题,我们放弃了理性。
我们只想证明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我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I don't care if it hurts. I wanna have control. 也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压倒一切的声音。
从前我们交流、和解,只不过因为作为社会群居动物的我们必须如此才能生存下去。
现在,感谢技术,我们再也不用那样了。
我们都受够了。
我们受够了别人没完没了地说我们是错的,于是我们决定退入我们自己的狭小世界。
只要每个人对牢那一小块屏幕,只看专为我们推送的、合乎我们心意的信息,我们就再也不会听到反对的声音了。
在为我们度身定制的虚假世界里,我们终于夺回了控制权,成为了果壳之中的无限宇宙之王。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温和版本的San Junipero(《黑镜》s03e04)。
RemainLeave此片相当于时事动态的总结:贝九一直响,莱昂纳尔序曲,被断电的埃尔加《爱尔兰时报》Peter Crawley)将这部电影分为五颗星,称之为“政治悲剧,充满科技惊悚片的活力”,称之为“英国幽默的点滴”。
我怎么一点都感受不到,笑点在哪里?血喷伦敦市长?
,挑战卡梅伦到底?
《卫报》的露西·曼根对这部电影非常挑剔,五星只给两星,称之为“肤浅、不负责任的电视”,并批评奈杰尔·法拉奇和阿伦·班克斯的描述是“并不危险的狗屎搅动者,更像卡通小丑。
”:意见不断的重复,比如说7000万土耳其人入欧,比如说4300万欧元的损失。
从我个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权,这个国家被通货膨胀和官僚腐败所困扰,在30年内不会有任何希望。
某种程度上脱欧并明哲保身,也许是个明智的决定。
更不要提带来了大量的移民,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激进穆斯林。
英国剧作家、非小说作家萨拉·海姆在《卫报》:英国脱欧的毒害如何使普通人互相对立,或揭露我们软弱的领导人是如何轻易地被机会主义者领导的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都没有超越格雷厄姆的焦点群体场景。
”我认为这条意见并不中肯,因为这种混乱并不是电影带来的,而是现在英国的现实就是如此,我在英国看到的领导人软弱不用说,他们的白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但是,这片子讽刺的是康明斯本人是没什么立场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坚持脱欧。
《纽约时报》称,“脱欧正在分裂英国。
英国脱欧电影也是如此。
”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复出,蓄意的分裂国家意见。
再次表明,康伯巴奇的中年油腻男,表演成功。
在最后脱欧派胜利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时代的竞选作战室。
结果总比战争本身重要。
许多人看了预告片的人都在吐槽卷福变得稀疏的头顶,脱欧和脱发相映成趣,但看完影片却让人笑不出来,在寒冷的1月让人越发觉得后背发凉.剧情逻辑清晰的梳理了一遍英国脱欧这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被讨论过很多次,其本身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影片希望人们关注的就是舆论遭到有意的控制这一危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科技的进步不一定更加解放人民,而是可能更进一步的奴役人民,这不是《黑镜》剧中的伪科学桥段,而是现实世界中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的事,民众为了体验效率不得不向网络服务供应商妥协,放弃部分隐私权,而从广大民众中收集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零星信息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权力,这权力不能被直接行使,但允许其掌控者篡夺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力,因为其从源头上控制民众进行思考的原料一一信息,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自由思考的能力.许多普通民众认识不到什么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他们早已厌倦专家和政客不接地气的夸夸其谈,只想宣泄自己被忽视的愤怒,而有很多人甚至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愤怒,他们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成年,但受到自身所受教育及所处阶层的局限,他们实际上无法对自己负责,更无法对国家负责,西方民主因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而丑态迭出弊端竞现,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崛起的信息权力如果不受控制,在道路的前方将是一个让人不愿想象的前景.
这部片子可以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看的。
权力到底掌握在谁手中?
政府、百姓、政客?
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掌握什么,才最有可能掌握权力?
掌握钱,掌握信息?
编剧应该是个福柯粉。
就普通百姓来说,你的电脑不是你的电脑,你的人脑也不是你的人脑。
你的电脑记载着连你自己也记不起的信息和你想隐藏的东西。
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并且无需利益引诱的出卖你。
Facebook光凭你的点赞就可以判断出你的性别、性向、种族、工作、爱好。
你的人脑也在浏览电脑的时候被不知情的洗脑,比如推送的文章,推送的明星八卦。
你被这些推送不断塑造与重塑了价值观。
接着会发生什么呢?
看似某件事情是一个个人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既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一个选择。
比如“脱欧”。
“脱欧”如果离你有点儿远,那么,不妨想想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你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
如果说盗梦空间里影响你的决定的方式是进入到你的梦境里,那太费劲了。
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接受推送,浏览推送。
就完成了。
所以说交给百姓投票,是一种“伪赋权”。
所以说,未来掌握信息数据的人也许会真的站在权力顶层。
注意,是掌握数据的人不是分析分析数据的人。
乱扯一句,联想到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Neo-liberalism)。
一直被诟病的一个弊端就是摧毁民主。
又想到片名,uncivil war “civil”本身是有“公民”的意思的。
“无理之战是”一种翻译。
“民主的崩塌”,也是一种。
已经好久没看这么政治性抑郁的片子 世界日薄西山像一条不会逆流而上的舟 感觉是无关政治传播技巧 脱欧只是一种大势之现 曾经脱欧、民粹主义、右倾这些词只是我口中轻飘飘的词语,自以为是而坦荡地,哪怕在历史课上对问我的王润莲说,是的,我不认为脱欧是民众理智的抉择。
虽然现在以缺劳动力缺能源(还有我想不办sb申根签去欧洲旅游)来看脱欧对英国来说依旧不是什么好决策。
王润莲微妙地笑了 说即使现在很多业内学者对此还有争议后,我坐下来还是撇了撇嘴角耸了耸肩膀。
那时候虽然也很虚无主义,不过尚且一线希望がある。
真是段暴风雨前的宁静啊,那段日子。
浑然不知五年后真在这里感受时代的风时,那些轻飘飘的词语,真的随着风吹到了我的脸上,才能切实感觉到它们利刃般的冰冷。
只是想感慨🚬不论再坚定的态度和想法 随着阅历的增进 都会深刻认知到此前的浮浅并就此动摇。
当较为系统地学过英国政治系统、媒体propaganda运作之后,在看到定slogan、大数据选择推送、分裂之民众的相关情节时,真的想感慨和五年前半瓶水响叮当的状态差太多了。
拍出过《是,大臣!
》和《幕后危机》的英国人拍政治电影还是手到擒来。
关键是历史将如何评判?
2016年当英国全民公投结果显示脱欧派胜利的时候,我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
车上用手机听国外的播客,反复提及的词就是震惊,未知领域,慌乱。
卡梅伦宣布辞职后闪光灯里踮步回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时,被身上的录音设备录下了哼着小曲的声音,最后来了句:“好吧!
”(Right!
)好吧!
他是解脱了,或许还在幸灾乐祸那个倒霉蛋要收拾现在这个烂摊子?
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位英国老师聊天时对我说,因为欧盟,自己没办法吃到某种鱼!
如今英国人民在一片混乱中将自己推向了二战之后最大的政治漩涡。
网上Facebook的英国年轻人一通吐槽和失望,而工人社区酒吧里的退休老人却欢呼雀跃。
我在车上不断的想,近几十年,英国和欧盟,文化、政治、军事都密不可分,经济欣欣向荣,为什么突然要放弃未来领导整个欧洲的全部机会,放弃欧洲共同市场,甚至频频谈及要变成挪威这种边缘国家的模式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休克?
英国决定退欧,它真的退的了吗?
仅仅是前奏脱欧公投仅仅是这场暴风雨的开端。
整个不列颠群岛在随后两年开启了过山车式的莎士比亚恐怕都难以写出的大戏。
2016年公投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随即宣布辞职,保守党党魁选举拉开帷幕。
其党内的脱欧派志在必得,但没想到公投中脱欧派建制势力的政治明星党魁热门人选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却在关键时刻和迈克尔·戈武突然发生内讧,黯然退出选举(这两人的关系和戏剧化的内讧过程完全可以拍成另一部电影),而戈武也在随后的选举中惨败给了支持留欧的特蕾莎·梅。
脱欧大争论引发的领导人地震,最终却以留欧派的上台告终,这是怎样的一种嘲讽?
2016年的全民公投不仅仅留下的是伤痕和对立,更为关键的是爱尔兰边境问题,以及全部选区都支持留欧的苏格兰。
为了尽可能的保全英国经济,同时为了照顾党内的强硬脱欧派,留欧派特蕾莎·梅骑虎难下,艰难推进她所主张的温和退欧,正是两面不讨好的典范。
这对于议会反对党原本是天赐良机,可脱欧也让反对党工党也发生了内乱,两次党魁选举,杰瑞米·科尔宾这个曾经的极端左派在党内几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依靠青年工党支持者两次击败众多对手,保住了党魁宝座。
趁工党大乱之际,特蕾莎·梅趁机提前发动大选,想要扩大在议会的多数议席,这样就能在日后退欧谈判中有更大的议价能力。
可没想到的是英国选民给梅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提前大选的结果是执政党保守党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形成了悬浮议会。
特蕾莎·梅最后勉强依靠一个北爱尔兰地区的一个10人的小党北爱统一党勉强组阁执政。
这对特蕾莎·梅的脱欧大业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她的任何脱欧协议将很难取得议会的有力支持,并且由于被北爱统一党抓住把柄,北爱边境问题将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行文至此,这场脱欧大戏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特蕾莎·梅千辛万苦的追着欧盟各国达成了协议草案,却接连遭受党内强硬脱欧派和北爱统一党的双重反对,眼看着就无法通过。
同时议会两党的留欧派又接连挫败政府,在议会连续通过了防止英国硬脱欧(即无任何协议脱欧,与欧盟贸易关系降为世贸组织关系,将对英国经济几年之内造成重大伤害)。
特蕾莎·梅的脱欧计划到底如何玩下去,她自己还能坐首相的位置几天依然扑朔迷离。
而这部电视电影,就将我们拉回了问题的关键时刻,2016年脱欧公投。
电影就讲述了一件事。
一个特立独行的反建制派狂人,是如何带领脱欧派完成英国近40年里的最大的惊天变局的。
Why? How?为什么不列颠老百姓想要脱欧呢?
首先就要说到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
自从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终于放弃了所有欧洲大陆的领土要求,特别是跟法王的封建关系,走向了隔海相望的分而治之的外交策略。
16世纪以来,英国趁欧洲大陆争斗不休,将军舰驶向了全世界,最终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到现在还是英国外交的重要体系——英联邦。
同时凭借着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英国成功的领导欧洲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联合国、北约等战后体系当中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内心深出来讲,英国海外征服的辉煌历史,本岛几百年来没有被外敌占领,对欧洲事务分分离离,同美国的特殊关系都让英国的民众心中的国家认同感非常的突出,对欧洲大陆的认同感并没有法德意荷比奥等国如此的突出。
但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不得不做出了加入欧盟的决定。
英国在二战之后海外殖民体系崩溃,美国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帝国的政治地位,而苏伊士运河危机又深深触动了英美的特殊关系。
同时英国经济饱受滞胀困扰徘徊不前,欧洲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大,英联邦贸易避重逐年降低。
欧洲一体化的迅猛成熟让欧盟一跃成为了欧洲地区最大的政治力量,成为了冷战时期美国不能忽视的一极。
英国的政治经济的现实决定了它必须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利用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借助欧洲来维系其大国地位。
卡明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摒弃了传统政治中脱欧派的精英主义视角,而是抓住了两个英国民众感受最深最直接的议题:欧盟对英国的控制和移民问题,然后毫不怜悯的加以利用。
从最实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加入欧盟和欧洲共同市场得到了相当的好处,伦敦实际上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外资桥头堡和金融中心,英国经济和广阔的欧洲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但英国民众已经把这些当当成了理所应当,随着欧盟在九十年代的不断扩大,当年麦克米兰和希斯首相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反复权衡利弊到今天更凸显的似乎又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人们抱怨大量涌入的东欧的移民,爱生孩子,抢夺底层的工作,占有英国的劳工福利;人们抱怨欧盟的食品法规让英国的许多传统食物在餐桌上消失;人们对欧盟接纳大量东欧穆斯林和非洲移民的反感;人们对欧盟官僚机构的不信任等等。
当下的不满往往转换成了对往日美好的臆想。
欧盟成了英国国内现实发展问题的出气筒。
卡明斯创造性的发明了那句著名的“每周我们给欧盟三亿五千万英镑,让我们把这笔钱给国家健康服务!
““土耳其加入欧盟将带来7000万移民!
”这不是什么高超的谎言,不需要几个懂行的就能证伪,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民众相信呢?
情感战胜了理智,那些迎合民众原本笃信的观念的伪证,会被不假思索的吸收。
对于欧盟来讲,英国的经济实力当然对于欧洲大陆也很重要,可它带来的麻烦也不少。
从欧盟各国特别是法德领导人来看,英国从来都不是为了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和欧洲认同加入的欧盟,反而拉帮结派频频阻挠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努力。
不加入申根,不加入欧元区,要求预算贡献大折扣,差异较大的经济模式,与美国保持军事外交的优于欧盟的特殊关系,都表明了英国加入欧盟纯粹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摘桃子,享受共同市场带来的好处。
如今英国要闹离婚,那欧盟就干脆甩掉英国,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不失为双输之中能看到的积极一面。
影片中用极大的篇幅谈及了那句著名的宣传语:Take back control。
特别是Back一词,抓住了很多上年龄的英国老百姓对往日大英帝国的思念之情。
本尼迪克·康博巴奇饰演的卡明斯对传统政治思维嗤之以鼻,他立志要用信息时代的新方法去寻找颠覆传统政治的可能。
在公投中,卡明斯对宣传策略的手段包含“不要讨论移民”,“讨论商业”,“不要造成这次公投是最终公投的印象“,”讨论欧洲法院的大包大揽“等等。
由此可见此人对大批疑欧或脱欧民众中的欧洲印象的把我是何等精确。
他利用数据工具,在热门的社交媒体上拿用户当作实验品,利用数十亿诱导式的广告和钓鱼式的有奖调查挖掘原本远离政治和举棋不定的选民,他成功了。
重启是万能的?
无论如何,可以明了的是,英国脱欧虽有铺垫,但却并不是像必然会发生的,它更像是被催生的。
事实上英国也是整个欧盟地区少数的议会中没有出现极右翼政党一极势力的国家,足以说明英国选民的理智情绪。
可是卡梅伦在本党内部一小部分强硬派和极右翼党派的压力下选择了将公投和2015年大选绑定,逼着英国民众选边站队,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卡明斯自己在影片中也对公投这个制度嗤之以鼻:“公投是做出选择的最糟糕的方法,它具有分裂性,它假装复杂的政治问题有简单的黑白二元对立的答案,可明明我们知道有更精巧的更可靠的办法去实现政治变革和改革。
”但并非具有强制效力的全民公投却成了英国的现有政治体制为了解决政治纷争而急于抛出的甩锅大法。
它就向“鬼子来了”中扔给马大三两口麻袋的“我”一样,把这样的选择不负责任的直接扔给了民众。
更可怕的是,它的选项只有两个:是或否。
没有“我不明白”,没有“再等等看”,没有“走开!
别问我”。
全民公投如此重大的选择,难道不该设置高一点点的门槛,多一点点的时间吗?
电影假设了一个场景,当工党议员乔·考克斯被脱欧支持者刺杀致死后,卡明斯的对手留欧派的总管克莱格·奥利弗和感到震惊的卡明斯在地铁偶遇。
奥利弗向卡明斯坦诚他对这种不文明的、不可靠的、分裂化的政治文明的深深的焦虑。
卡明斯斥责奥利弗的迂腐:“新的政治来了!
它是什么样子你我都不知道,但你必须接受。
” 奥利弗警告他:“小心你希望的是啥,你也没法控制。
” 影片最终借卡明斯之口悲观的预言了2020年脱欧后的英国。
卡明斯将矛头再次对准了现有的政治体系。
他说:“我按了恢复出厂设置,可运行的却又是同一套操作系统,让我们失败的是狭隘的自私自利和缺乏想象力的短视。
”审查脱欧派选举舞弊的委员会主席质问卡明斯:“你不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一员吗?
这种半真半假,简单答案,虚假承诺?
”这简直是电影导演对民粹主义政治文化的直接控诉。
回顾起来,英国曾经有机会联合法德领导欧洲联盟,坐上欧洲领导者的位置,但由于大英帝国的历史遗产和大国自尊自我放弃。
而等看到对岸的欧洲共同市场搞得红红火火再想分一杯羹,却被戴高乐将军两次羞辱。
英国没有放弃,熬到戴高乐下台,直到1973年终于加入了欧共体。
如今英国人拆掉了红绿灯,把自己堵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个伟大的国家,主动要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
PS: 关于本片弄了期影评瞎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https://www.ximalaya.com/yingshi/13031268/153866561
生活在欧洲,我切身体会并经历了三年前英国脱欧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现象级的震荡。
当年Brexit将英国人民大致分为了脱欧派、留欧派和不知所措的吃瓜派。
本片就是从脱欧派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角度出发(我们的发际线比天高男神卷福先生),为大家揭露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秘密。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在网上搜索的内容、发布的信息抑或看过的视频,不仅能让各类电商精准发送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广告,拉动社会经济,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卷福的脱欧组织通过一家网络数据公司,为每个吃瓜群众“量身定做”了宣传信息,内容包括高额赋税及大批移民、难民问题。
这些并不真实的宣传信息成功煽动了吃瓜群众们对欧盟的不满情绪,于是这个组织在短短一两百天内获得两千万选民。
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些选民估计和英国真的脱欧后谷歌搜索:什么是欧盟?
的网友应该是同一批人。
同时,VOTE LEAVE组织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也成功戳中这两千万人的G点。
Back一词胜过千言万语,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离开欧盟,我们英国人翻身农奴当家做主。
忽然想起几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在西班牙历史课上用同样的Take Back Control 这句话形容加泰罗尼亚闹独立,也成功戳中了历史老师的G点。
影片最后还点到为止地揭露了一个非常细思极恐的内幕:脱欧派背后的两个数据公司都和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关系,而他也是川普竞选活动的最大捐赠者。
其中关联,妈呀,水太深,不敢想。
上周,贝佐斯离了,宝宝也离了。
腐国人可没有那么幸运,自两年多前,决定离的那一刻开始,财产和其他的清算还没完成;而且看上去,远没结束;虽然据说协议离婚的日期限制就要到了,但毕竟曾经一起拥有了40年。
没有什么是腐不能解决的,大可不必担忧,他们总会腐“出路”来。
比方腐如本片,就是对民主制度的自嘲式诠释。
民主制度,特别是一人一票的方式,早已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这不,大事小情,斗个嘴,喝个茶,投个票,啥都搞定了;既高效又公平,既优雅有怡情。
这一切美好似乎都来自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一票都由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控制并自主的使用。
然而,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说,大众作为群体,也服从一定的规律,社会学规律;群体也有情感,性格,道德观,理性,想象力以及宗教。
理论的变化也许不大,甚至没有,无论是在社会学还是在基础科学;但是,用之不尽的计算能力和廉价无比的存储空间,给21世纪实践这些理论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海量数据的支持下,个体的行为特征,甚至思想;不再像看上去那么无序,不可预测;相反,数据量越大,模型越可靠。
脸书知道你啥时候开始和谁恋爱,甚至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多巴胺作用会结束;显然,国家stay还是leave这样一个对个体来讲相对更偏向理性的选择,则更易于被计算。
票选民主制,不再能发挥它的设计者的初衷,不经过批判和改造,显然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网上呆的时间越长,反而越孤独”。
这不仅仅是鸡汤类的警句,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冷静思考。
五光十色的互联网,要啥有啥;实则,你看到的只是你喜欢看到的;并且被喜欢看到的东西包围久了,也就失去了探索其他可能的兴趣和勇气,从而愈加陷入在被喜欢的东西包围的怪圈里。
没有了未知,孤独必然随之而来。
Vote Leave运动的战略总监老多,据维基百科,‘Take Back Control’这句口号确实是他提出来的。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老多领导的这个运动确实是典范和教科书式的成功;而这句口号则是,利益相关方管理的灵魂。
没有过错,谁先提出离,谁就背负天然的责任;而这句口号改变了这种微妙的感觉,在感官道德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责任的负担倾斜向了对方,”Leave”喊出口的时候愈加理直气壮了。
我同意要在流行文化上做政治教育。但以“回顾历史”风格来看待脱欧,仍然站在十足精英的立场,告诉选民,你们都被骗了。是我们是不熟悉的,新数据技术手段,蒙蔽了你们,你们无意识地,没有反思地又成了动员的对象。这种思想,才是脱欧中流露出来的危险想法。
最高赞的短评真是不愧是反映了豆瓣是精英装逼社区,所以民主公投是民粹,普通大众决定国家前途就是儿戏,普通大众都是傻逼,只配在您们这样的精英中选出领导者替大家做决定的才是最民智的方法,或者也不要选了,您们精英直接决定了,让麻瓜民众照章执行好了.他们的智慧加起来都不及您们精英们的脚趾头,只有精英们才有资格决定国家前途
毫无亮点 蜻蜓点水式的记叙 无非也就是炒了几遍英国人群分裂的说法 脱欧派一切顺理成章的完成了 没有坎坷 而叨叨半天的人群争夺最后以数据公司结束还捎带川普 片子主观上就否定脱欧的行为 只是无力的自我辩解 这谁愿意信阿 没有洞见和血淋淋的剖析 这种题材简直是糟蹋 夹杂着美音的英音也太恶心了吧
开篇的节奏不行,让人无聊得看不下去。分数虚高的片子。
我还以为会是思想的碰撞 激烈的辩论。结果就是纯粹的政治,煽动了一小撮摇摆的人。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某些偶像的脑残粉是这样,看起来高大上的民主公投其实也是这样。
其实脱欧的综合原因是很难在一部电影里讲清楚的,更何况还想做做时代解读,就会显得散乱和神神叨叨,连带着这个角色也脸谱化了,后面算是挽回了一点,但是还是太难把握了。无论如何,卡梅隆哼小调总是要鞭尸的。
take BACK control, make xxx great AGAIN
从可忽悠性和失语这两点上来看,全世界人民还真是出奇的一致呢。表演方面,卷福自然是演得不差,不过,想获得更大突破估计需要有意识打破这种轻微Anti-social的角色套路。罗胖在这部里忽然变帅了是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他啦。
历史被改写,民众被愚弄,国将不国。
呵呵你们真的好好看了吗
节奏太快,角色太多,最关键的是镜头切来切去有点烦,看的有点累。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英国人跟我们国家的人民的诉求也没啥区别。
本来以为会是一个一路高歌猛进的政治爽剧,虽然最后如愿以偿赢得了胜利,然后呢,却只是重启然后覆盖上曾经的旧程序。这个世界要完蛋了,就算是丢掉曾经的小伙伴或者是累赘也只是轻装上阵走上那条注定通往破败的路。政客的斗争,国家之间的利益,民众的仇恨与不满,以及地底深处的异响都只是资本异化的一个个产品罢了。人不是人,东西不是东西,一切都是资本的产物,包括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的资本家们,都只是工具罢了。突然感觉,这个世界发展成现在这样,有多少是人为能动改变的呢,生产力大发展的背后,那个历史发展的的大趋势是不是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猜不透的因素阴差阳错的造成了现在的世界呢。也许真的一起科学,哲学最后的归宿都会是上帝。虽然英国就算留下也不过是和欧盟貌合神离。
故事背景不错,但是拍的太无聊了
无感
还不错。被支配的选民,难摆脱的政治痼疾。
故事讲得太差了 政治倾向过于明显
音乐5 画面6 导演6 故事6 表演7 印象7 平均6.3/10 真是为了戏剧化而戏剧化,有点儿过。“新政治来了,你无法控制的新政治。”“许愿要慎重,你也无法控制。”历史仍在继续。
过于简单
无聊的人唆使一群愚蠢的人做了一件无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