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本片被捧得太高了,这样得片子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逻辑颠倒、故事很简单、结构不复杂、概念也比较淡化,却借助平行时空理论大玩神秘夸张的戏码。
导演想抬高逼格,奈何水平不够,拍平行宇宙和薛定谔的猫不是随便都可以玩得转的,有想法但是整体上太糙了,跟磕了药精神错乱似的剧情编排。
论证不足就靠一惊一乍的B级片手法,而且也无法自圆其说,硬套理论。
烂片中的战斗机!
剧中还扯了些通古斯大爆炸,了解通古斯大爆炸的观众都知道这跟此部片子有半毛钱关系?
却有好多自抬逼格、自以为高智商的观众打出5分评价,殊不知在打出5分的时候就已经被这部电影出卖,变成了彻彻底底地脑残了。
烂片就是烂片,总是有一些喜欢玩另类的人自以为是烧脑神作,是因为完全猜不透结局才另类解读为神作了吧。
就像犀利哥,本来就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乞讨者,却被很多人欣赏,还被奉为神人,对喜欢这样另类解读的病态心理的观众我只能说,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本片也完全和科幻片沾不上边,就靠一个彗星闪过的画面,一堆理论?
哎呀真是了不起呢,就8个话唠演员,5晚拍摄完成,连台词也是即兴创作,靠些偷情伦理撕逼情节,只留下一堆悬念的片子就是神作了,啧啧!
这就是神作的话,那扯个六维空间、八维空间、十二维空间、五千万甚至五亿个平行世界那岂不是宇宙无敌吊炸天的电影了?
搞一些虚无缥缈的恶作剧糊弄观众,吊起人的好奇心,而无具体情节。
你以为随随便便一颗彗星划过就时空混乱了?
如果是从某神秘彗星产生异相到引起具体事件入手编排剧情倒是一部佳片,可惜了...1、小小的透露一下:当Hugh用他的iPhone计算可变量的数目是5038848个可变量(6^8)*3意味着6个号码,每间8人和3个颜色的荧光棒,多人互闯时空那么荧光棒颜色是有BUG的。
2、还有多人互闯时空居然没有造成时空混乱也是不合理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两根平行的正负极电线相遇,嘭更何况是多人互闯时空,那产生的时空震荡可想而知,哪还能让女主活到第二天白天呢?
可笑可笑3、女主杀了多个空间的自己,多个空间共存的秩序被打乱了,她自己本身还能活着?
相比较之下《前目的地》这部片子就比该片更有逻辑
最初是在南方周末网站的【24楼影院】栏目上看到了相关推荐文章——《六部带你直面人性幽暗的电影》,按作者的推荐去看的本片,看完后感觉真心不怎么样,很失望,甚至有种被骗着看了的感觉。
之所以说被骗,是因为我不太相信大家真以为本片有多么多么好,要么被它的诸如彗星、科幻、薛定谔的猫、平行宇宙以及其他评论者给出的的“烧脑”一类标签给唬住了。
或许有些人评论的时候有类似这些想法:我要是不给高分说明我没看懂,那么多人打出来的高分应该是有内涵的,只是我没有足够深入地理解……让我意外的是豆瓣上39107人(截止刚刚),居然给这片子评出了8.3分的高分,搞得我对豆瓣评分都失望了,相比之下,IMDb上19913人评出的7.1分虽然也让我觉得评得太高了,但相对豆瓣上的高分还是相对靠谱了不少。
而且这部美国片,貌似并没有在中国院线上映吧?
(所以豆瓣上打分的应该绝大多数都和我一样看的是盗版的……)就因为各路影评人的不知是否真心的热捧,就有近两倍于IMDb评价人数的人在豆瓣上打分了,还打出了这么高的分数,真是让我感觉好笑。
各路影评人还给出类似“烧脑”、“科幻”等标签,又把本片推得更高,实在有点滑稽而荒诞的感觉。
说回这片子,电影用各种很牵强的逻辑编出了一个看似挺有逼格的故事。
看过多部斯蒂芬·金作品的人应该会对本片有类似的感觉,都是设定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然后描写人在这种环境下可能会产生的特殊行为。
《迷雾》、《穹顶之下》、《狂犬惊魂记》等都是这样,甚至连《肖申克的救赎》、《闪灵》这些经典影片也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创作而来的。
不同的是,斯蒂芬·金的作品众多,虽然出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甚至让人很失望的作品,但仍有多部经典作品在其中,而本片,不是他的作品,故事逻辑却与他的作品很相似,同时,还没把故事讲好,就更让我不喜欢了。
斯蒂芬·金的某些作品让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在设定了一种特殊情境后,故事中角色的行为方式哪怕以作者(或导演)设定的背景来解释也让人觉得太牵强,甚至让人感觉作者(或导演)就是故意以此来增加戏剧冲突,吸引观众。
而本片给我的这种感觉更甚,比如Hugh提出薛定谔的猫理论来解释当时情境,只说他的科学家弟弟告诉他的,而其他人竟然都买账了!
比如他们对于其他平行世界里“自己”的态度,按我与我身边人的想法,是都会想去与他们交流沟通的,而故事里的角色们却都惮于去这么做,甚至满脑子想着要与之对抗甚至杀死对方!
这类的槽点实在太多,让我直想说一句 what the fuck!
这部电影利用“彗星来的那一夜,改变了平行空间的瞬间退相干性”这个设定,诠释了著名的物理学假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此片基于这个实验,从多世界诠释展开(而非哥本哈根诠释)。
薛定谔的猫实验中,猫在箱子打开那一刻之前,活着或者死去都是未知,有两种(两种可能、两种存在、两个空间、两个世界)。
而在箱子打开那一刻,多世界诠释认为两种迅速退相干,虽不再彼此影响但却同时存在,而哥本哈根诠释认为两种塌缩成一种。
影中八位主人公面对诸多事件时多次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每一次选择后就有一次排列组合(每个独立事件累乘),每一个组合的出现就会衍生出一个空间。
因为多个空间不会退相干,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世界就像一张愈加密集的网,凌乱无条理,也因此结局最终走向黑化,尽显人性阴暗。
看完后,我自然大呼过瘾,并且细节细思极恐,可不是穿帮镜头、值得三刷,不然会浪费掉很多导演和编剧的用心。
电影里有很多小细节容易忽视,比如破碎的杯子、坏掉的手机、半瓶的药剂等。
细节设置得好。
主角们在平行时空行动了几轮后,终于意识到好几个平行时空中“自己们”的存在。
当除女主之外的所有人都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时,女主脑中也涌现了疯狂的念头,取代“自己”。
故事从女主主动离开房间开始变得更加惊险甚至恐怖。
结局的反转让我意想不到,背后一凉,手上的戒指这一细节设置得不错。
但有些地方没看明白,女主杀死自己之后的尸体消失了还是没杀死
1. 全片的关键词是片名“Coherence”,而不是“薛定谔的猫”我得说,原片名《Coherence》比中文译名《彗星来的那一夜》逼格高很多。
Coherence,直译就是“相干性”。
经典物理中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这是一种让两列波产生干涉的性质。
而在量子物理中,coherence可以从很多种角度去定义,后面再讲。
我不同意有人说的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人文片。
相反,这片子的科学内核硬得很。
用“Coherence”作片名,就说明编剧对量子物理的了解已经超过了简单卖弄一下“薛定谔的猫”这个概念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过“平行世界”的概念就来用的水平。
我倒觉得最后女主黑化,展现“人性”的那一段,反而是副主题而已。
那么,“薛定谔的猫”和“平行世界”有什么关系?
Coherence在这里又是什么含义?
简单来说,“薛定谔的猫”不是“平行世界”导致的结果。
“平行世界”只是用来诠释“薛定谔的猫”的理论之一,更通行的说法是“多世界诠释”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这部片子其实是在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是正确的设定下,描写了“多世界”(平行世界)发生相干(coherence)时发生的事。
“薛定谔的猫”,让很多人迷惑的多半是在人开门观察之前,猫所处的那种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虽然诡异,但理论上总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表示。
这个波函数在物理学家眼中具有很好的性质,因为它随时间的变化遵循薛定谔方程。
门一开,“诡异"的状态立刻解除,我们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状态:死或者活。
开门瞬间猫的状态改变了,这意味着猫的波函数也有了一个突变,这个突变几乎是瞬时的,且不遵循薛定谔方程,是一种看上去由我们的观察(测量)而导致的突如其来的变化——这种由测量导致的突变才是更诡异的地方。
这种突变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量子力学如何诠释的问题了。
两种最流行的诠释就是:哥本哈根诠释和多世界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在于波函数会“塌缩”,也就是测量瞬间,波函数以一定概率“突变”到一个确定的状态。
在这种诠释下,不存在“平行世界”。
猫死掉或是活着,完全是我们所在的唯一的宇宙里发生的一个随机的现象。
而在多世界诠释里,开门之前,一切和哥本哈根诠释一样。
开门的一瞬间,波函数并没有塌缩,但宇宙却一分为二。
在一个宇宙里猫是死的,在另一个宇宙里猫是活的。
关键是,活猫的宇宙和死猫的宇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退相干”(decoherence)了,因此,这两个宇宙不会重叠——或者说它们退相干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一个宇宙中的人不可能觉察另一个宇宙的存在。
很明显,这部片子讨论的不是猫在开门之前的又死又活的状态(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讨论的倒是这个),而是“开门之后”发生的事情。
影片的设定里,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是正确的,而哥本哈根诠释是不正确的。
因此,开门之后,各种可能的宇宙同时产生。
只不过彗星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将这些可能的宇宙保持在一个相干的状态,里面的人可以看到甚至进入另一个宇宙。
其实,这一点在Hugh读那本书的时候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因此,最后天亮,彗星解体,世界看似回到正常的时候,发生的也不是“塌缩”,而是多世界之间“退相干”了。
结论:很多评论里都在用薛定谔的猫来解释这片子,其实这片子跟薛定谔的猫那种又死又活的状态没有什么关系。
全片没有任何地方发生了“塌缩”,即使到最后天亮了一切看似恢复正常了,也不代表其他平行宇宙塌缩掉了。
而只是说明所有的平行宇宙都退相干了,不再处于coherence的状态了。
所以,那诡异的一夜,发生的事情,就是平行宇宙间的coherence,以此作片名,还是相当精准的。
——————————————————————2. 谁制造了平行世界?
个人理解,彗星可能开了个头(有的宇宙里Hugh的手机裂了,有的没有),但绝大多数的平行世界都是那八个人自己制造的。
回到薛定谔的猫。
宇宙的分裂和平行世界的产生,都是由“开门观察”这一行为造成的。
也就是说,一次“测量”可能的结果有多少种,就会造成多少个平行世界。
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当然不必太过拘泥于“测量”的精确定义。
我们只要记住,当他们每一次就某件事做出选择,他们就制造出了对应这个选择不同结果的平行宇宙。
一开头宇宙就分裂了,有的宇宙里Hugh的手机裂了,有的世界里没有(最后打成一团的时候就看到了)。
这个分裂的原因没有明说,可能是彗星。
而其中一次明显的人为选择,就是Hugh选择创可贴的种类。
两种选择,制造出两个平行宇宙。
第二次明显的人为选择,就是荧光棒的颜色。
主视角的那个世界里他们选了蓝色,于是就必然有选择红色和绿色的平行世界在他们作出选择的时刻同时产生。
所以,在这个蓝色荧光棒宇宙里,在他们做出新的选择之前,他们出去看到的另一个宇宙里的自己手里拿的荧光棒必然是不同的颜色——比如红色。
如果就此止步,两种创可贴的选择造成两个平行世界,这两个平行世界里又各自有三种荧光棒的选择,于是这里就有2乘3也就是6个平行世界。
接下来就疯狂了。
他们八个人要用骰子人为制造随机性来标记自己。
要知道,8个人掷骰子,每个人有6种可能,于是总共有6的8次方种可能的排列组合,这么一来,他们在之前的6个平行世界的每一个世界里又一下子制造出了6的8次方个平行宇宙,再加上照片的选择和随机物品的选择,这样下来平行宇宙的数量就多到令人发指的几千万个了。
所以,这么细抠下来,片子里平行宇宙的总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许多个,而是随着他们的选择一次次增长的。
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让角色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光是为了标记各个宇宙让观众不至于晕菜,事实上,每一个选择都创造了新的平行宇宙,是剧情向前推进的重要节点。
进一步想,其实除了前面那些很明显的选择,还有许多暗含的选择比如去不去贴那个留言,Mike去不去给自己留威胁信,要不要去把另一个自己揍一顿,等等。
再比如一开始,停电之后要不要出去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很显然,女主最后进入的那个“幸福”的平行世界里,他们没有选择出去看,可以注意到那个世界里Hugh的头上没有创可贴。
所以,如果我们画出一幅平行世界的“进化树”的话,第一个很大的早期节点就是“要不要出去看”。
选择不出去看的那个平行宇宙是一大分支,之后一切太平,没有因为选择产生新的分叉; 而选择了出去看的平行宇宙是另一个大分支,在其上又因为荧光棒、创可贴、骰子和随机物品的各种选择迅速地产生大量的分叉。
甚至可以猜测,那个“幸福”的平行世界是早在女主选择是否要放弃那个替补席位的时候就已经分裂出去的平行宇宙。
这个宇宙早就分裂了,比那个晚上才产生的诸多宇宙“辈份”高得多。
而这颗彗星的作用,就是让这些本应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退相干的平行宇宙保持长时间的相干状态。
相干的表现,就是不同平行宇宙中的人可以看到、进入并且最终互相影响彼此的历史进程。
这颗彗星能把宏观世界的相干态保持那么长时间,研究量子计算的人肯定很感兴趣。
————————————————————————3. 各个平行世界之间的时间差与因果链。
有人也许会说,只有在别的宇宙里面掷完骰子把东西放进箱子以后才可能让Amir捡回那个箱子来啊。
也就是说有的宇宙比别的宇宙时间进程快的多,那么到底是哪一家掷的骰子制造了平行宇宙呢?
我的答案是每一家都创造了平行宇宙,每一家也都是被别人创造的。
平行世界之间存在时间差,并不能推翻之前所说“选择产生平行宇宙”的假设。
平行宇宙存在时间差应该是很自然的结果。
比如一个宇宙里你选择了走路去约会,另一个宇宙里你选择开车。
结果走路比较快,准时到达,开车的宇宙里你被堵了半天,迟到了。
于是,两个宇宙里你们见面的时间不同,见面以后再做下一个选择的时间和之后的进程(比如女朋友是否同意跟你啪啪啪)当然也就不同了。
前面说了,因为coherence,那个晚上,不同平行宇宙中的人互相影响了彼此的历史进程。
再细想下去,正是因为它们互相影响,才会导致里面的人去作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又是产生其他平行宇宙的原因。
于是我们陷入了这么一个因果关系的怪圈:作出选择——产生平行宇宙——平行宇宙互相影响——作出选择——产生平行宇宙——平行宇宙互相影响——……而且,这个怪圈的存在形式不是简单地一个圈,而是在几百万个平行宇宙之间互相交织、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更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他们对确定性的追求,造成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多平行宇宙造成困扰——想到掷骰子确定自己——掷骰子创造了更多的平行宇宙——有那么多的平行宇宙让他们感到困扰——想到用掷骰子来区别自己……所以,当你投身其中,事件的先后是永远理不清的,这些平行宇宙共享一段互相交错而又自洽的历史。
平行宇宙之间不仅不分彼此,而且不分先后。
在这个自洽历史包含着的所有宇宙里,这八个人都会去做那几件关键的事——必然会扔骰子,Amir必然会去拍那张照片,必然会去选某种颜色的荧光棒……这些“关键事件”在哪个宇宙里发生在先,哪个宇宙里发生在后,根本不重要。
这些平行宇宙是自己的因,也是自己的果。
如果在某一个宇宙中他们不去做这些选择中的某一项,那么这个宇宙就会脱离这个自洽历史,而剩下的所有宇宙的历史自洽性依然不受影响。
所以,里面有一个角色说的话很好:我们总觉得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我们是"dark version", 但是, “What if we are the dark version?”这句话显然是编剧想要把主题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但也说明一点:影片的拍摄必然要选取某个平行世界做为主视角,而我们要记住所有的平行世界都是平权的。
既然这些平行宇宙在空间上通过那一块黑暗地带交织在了一起,那么它们的时间线互相纠缠,都不再保持独立和线性,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最后说一句,事实证明,无论发生了什么诡异的事情,早点洗洗睡,上床睡觉总是最好的选择。
×××××××××××××××××××××××××××××××××2014年10月24日更新:×××××××××××××××××××××××××××××××××评论里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为什么选不同的创可贴和荧光棒会产生平行世界?
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日常生活中选择走路时先抬哪条腿、眼睛往哪边看等等这种选择不会产生平行世界?
”这里统一回答一下。
量子物理理论里,平行世界的产生是在“测量”的时候发生的。
“变化”不等于“测量”,“选择”也不等于“测量”。
严格来说,选创可贴和荧光棒不能算是测量,因为它是主观选择,而不是对某个物理系统的状态进行观察。
而真正比较接近量子物理里测量的定义的是掷骰子。
我说的也只是接近而已。
因为骰子依然是经典系统,不是量子系统,对骰子结果的观察和对薛定谔的猫的观察是不同的。
不过好歹这是对一个客观系统的观察,而不是主观选择。
OK,严格地说,只有对处于叠加态的量子系统的测量才会产生平行世界。
而影片中创可贴、荧光棒和骰子产生平行世界从理论上来说是不符合量子物理的理论的。
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为这是为了方便推进剧情和方便观众理解而引入的设定。
总得来说,哪些行为可以产生平行世界,哪些不可以,在物理学理论里是清清楚楚的,因为“测量”有严格的数学定义。
但是电影不可能这么严格,基本上,电影说哪些行为会产生平行世界,哪些行为不会,我们就接受它的设定吧。
×××××××××××××××××××××××××××××××××2014年11月11日更新:×××××××××××××××××××××××××××××××××关于片中人物“选择创造平行世界”,是我所理解的本片的设定,不是严肃的物理学理论。
所以真的不必太纠结于哪些选择会创造出平行世界,哪些不会。
基本上这个是编剧说了算。
这不属于科幻里“科”的部分,而只是“幻”的部分。
一位豆友给我的豆邮里说得很好,这不是一部科普片,只能算是向大众展示了量子物理的相关概念。
科学理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逻辑自洽以及实验验证。
而一部科幻影片只要做到逻辑自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行了。
反过来说,无数逻辑自洽却不符合实验的理论都可以作为科幻的题材,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2014年11月22日更新:×××××××××××××××××××××××××××××××××又跟一位豆友讨论了一下,发现可以这么总结这部片子和量子物理的关系。
量子物理是目前为止与实验吻合程度最高的科学理论。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必然与目前已知的现实世界相一致。
可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量子的。
如果要用量子物理理论对某一事物进行预测,结果也只有一种。
也就是说,如果从理论本身出发,就没有什么幻想的成分。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介绍量子物理理论本身,不如说是与介绍了一种对量子物理的诠释。
科学家们不满足于理论本身的成果——“知其然”,而且还想“知其所以然”——找出理论有效背后的根本原理,这就是对量子物理这同一种理论会有不同的诠释,目前来看,也没法完全证明哪种诠释是正确的。
这就给幻想留下了空间。
在许多种诠释中,最普遍接受的是哥本哈根诠释,而本片讨论的则是多世界诠释。
这么说吧,作为一部科幻片,“多世界诠释”是这部片子“科”的终点,“幻”的起点。
所有关于“什么样的条件会产生多世界”,“多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彗星延长退相干时间”等等问题,都属于“幻”的范畴,完全由编剧导演说了算。
首先,这不是一部科幻片。
这是女主和男友的爱情片。
我觉得从一开始打完电话女主就已经穿越了,比如没有人知道Lee有个sister、Mike以为Laurie是教瑜伽的(虽然一开始聚会上的Laurie一直否认,后面暗搓搓勾搭Mike的Laurie又说自己那时练了一个礼拜的瑜伽)、Laurie不知道Mike是演员……聚会一开始大家就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而女主最后的黑化是因为一开始她说起自己的舞蹈事业的时候,Laurie很突兀的说She took your life! 影射了后面真的有不同的Em和Kevin过着不同的感情生活,直到最后那个看似完美的版本,女主心里一定会有一种“She took my life”的感觉...她“原本”可以和男友有更好的relationship,是屋子里的那个“Em”抢走了自己的生活,联想到挚爱的舞蹈被别人抢走的滋味,才会心生杀意……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那个Laurie的确是太贱了...╮(╯▽╰)╭片头那个电话以“I lost you.”(我没有信号了)结束。
片尾是男友发现眼前的女主不是自己一个世界的,她真正lost(失去了)他。
看的我差点眼泪掉下来。
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以为结尾会是女主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是打电话的时候出了车祸...因为 I lost you. I lost the whole world.
以前我也喜欢这种平行宇宙的设定,但是现在已经不怎么相信了,除非你扯点精神病或者宗教的因果业缘。
但如果是靠纯科学的设定,这就太不科学了,太以人类自我为中心了——依你人类自己的不同选择有不同的平行宇宙,那依老鼠小强的不同选择也理应分化出不同的平行宇宙啊。
你选择是否背叛爱人,你的爱人选择是否背叛你,这就有2×2的选择了,这是这种平行宇宙设定里最喜欢讲的选择,因为这符合人喜欢吃后悔药的心理:“如果当初不是这样,而是那样,就怎么样……”包括这一部,蝴蝶效应,三角游轮,罗拉快跑,星际迷航,回到未来啊,等等,无不如此。
可是从严谨角度来说,凭什么只有这种人生大的抉择才会分化出不同的平行宇宙呢?
我一时贪吃多吃了那烤焦的香喷喷的鸡皮导致你埋下了癌症的因;我今天因为多照镜子晚出门半分钟,赶上交通事故被撞个半残;我因为昨晚太困犹豫了一下没给手机充电导致早上手机没电错过勒索电话导致家人被撕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都理应会使得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会有些许不同,这个些许不同都很可能会因为一连串因果链导致大不同。
甚至你出门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都会产生两个不同的世界。
所以每个人一生有数不清(数以兆计吧,甚至都不是离散而是连续)的选择。
上面说的还只是你个人的哦,别忘了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还有七十多亿人口跟你一样有选择的权力,这还得乘上去。
而且人之间的选择也还是互相影响的哦。
人有选择,那其它生命有选择的权力么?
一只小强在面对洒了蟑螂药的美食,是下口还是不下口可能就是两个选择;这只具有登革热的蚊子选择是不是叮面前这个人,叮哪个人。
这些都是动物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还有植物呢,虽然从你人类的视角看不像是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但是比如我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个地方而生出一片新的蒲公英,这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吧。
蒲公英是风吹的,风的风向、大小等等无法预测,水的流向也无法预测。
可能水滴滴下来调到底上,还是在树枝上因为水的张力而附着住没有掉下来,可能孕育的都是不同的生命。
一粒沙子的滚动,一个火苗的跳动,都充满了偶然和随机,虽然看起来不是选择决定的,但这些偶然和随机有可能回到导致未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按照严谨逻辑,这些结果理应分化出不同的平行宇宙吧。
所以啊,上面那么多的选择、随机、偶然,那得分化出什么数量级的平行宇宙啊。
且不论这是否可能,但至少我觉的没有必要,如果这个世界有造物主的话,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他们的科学实验,还是为了让你们人类有一个念想:在某个世界里,我会是很幸福的。
所以,你人类也太自恋了吧。
在我看来,就这一个宇宙,一个世界,你做出的选择无法改变,别人做出的事情也无法改变,不必去意淫出另一个世界来安慰自己或者凭空感慨了。
我倒更喜欢有些反讽意味的科幻电影:《关于时间旅行的热门话题》,真的就想FAQ一样,把你关于时间旅行或平行宇宙的各种设想以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你看吧。
休的弟弟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如果发生奇怪的事,最好一直待在房间里。
很多惊悚电影都在开始道出了规则,遵循规则往往是得到HE的唯一途径。。。
个人觉得情节上比较牵强的是:1、好几个人出去,回来的房间不是原来的房间,但是房间里正好也是这几个人不在或刚出去,按照赌场轮盘的原理,回到的房间应该是乱七八糟的才比较合理;2、平行世界里的人生活际遇完全不同,却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做一样的菜一样的摆设,难道虽然平行世界的生活不同,但是客观物质全都一样么?
3、女主选定了一个恰好是她想要的生活的房间,这个房间恰好没有出现过混乱,女主打晕了房里原来的她后,躺在浴缸里的女主后来怎么样了?
从早上贝丝洗澡出来的情况看应该是离开了浴室,但是既然可以离开浴室,醒过来的时候应该第一反应是找同伴啊,不可能自己独自离开这栋房屋(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平行世界的事情)。
如果真的离开了这个房屋,彗星走了之后她怎么还能留在这个世界里?
如果这样的话,其他平行世界里岂不是乱套的一塌糊涂了?
还是因为女主拿了她的戒指,所以和她产生了联系,而规则是打开盒子前互相不允许联系,所以最后这个世界里留下了两个女主?
那其他互相穿越的房间里的那些人到第二天早晨来临是就是一场灾难啊。。。
4、影片的视角是女主存在的这个房屋,但是除了电影拍的这个房屋,其他住在附近的人应该也被彗星影响了吧?
是否意味着即使最后女主选择的世界不知道平行世界,但是他们的邻居、同事等等可能都不是原来的人了?
5、房间停电,第一反应要去借电话与外界联系,为什么会选择两个街区以外有电的房间,而不是直接选择隔壁邻居?
隔壁邻居虽然没有电,但是可能有电话啊。。
发现对面亮灯房间的蹊跷后也没有试图找邻居或其他人,就一个劲的来回两个房间之间穿来穿去?
此外,从开车门来看,车应该是可以发动的,为什么不尝试开车去别的地方?
死待在一个充满恐怖气氛的房间里急的团团转而不尝试任何其他离开此地的方法似乎有点不和常理。。。
虽然从电影的意思来看,他们已经关进了一个充满平行世界的大盒子,只能等彗星离开盒子才会打开才能和外界联系,但是怎么也得尝试一下啊。。
以上是看了电影和影评之后的一点疑惑,绝非对电影的批评。
无论怎样,电影还是看得很过瘾,自迷雾后好看的惊悚电影断档好久,每一部好电影都不容易。。
此片作为科幻烧脑片,的确够新颖,以至于如果你是发烧友,大概前十分钟你会有十次关掉此片的冲动,那些晃动的镜头,那些跳跃的话题,那些琐碎的对话,你甚至来不及记住人物的名字,就要被各自的八卦与情事给绕晕了。
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在我的强迫症下,倒回去重新看,好像看懂了个大概。
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脑洞很大啊,大到天际。
看到别人解释,说是薛定谔的猫定律:把猫放去一个有毒药的盒,打开盒子猫要么死要么没死两种可能,但不打开就不知道结果。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薛定谔的猫还牵引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回到电影中,他们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决定随机放一个东西进盒子里,会有很多种可能!
只有打开才能确定是什么物品!
就有了这么多种的宇宙!
每一个人出去后就只有5千万分之一的可能回到原来宇宙的房子!
所以每个人出去后经过褐色地带后几乎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房子了。
从一开始回来的那两个人就已经不是原来的两个人了,当女主角慢慢觉得屋子里的人都好像有不同经历时,她走出去打开盒子,发现每次打开的不是同一个物品,她就发现了,她早已经不在一开始的房子了。
至于结局,导演给了人们大大的脑洞,值得回味。
开头有一个极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介绍Em被另一个替身舞者者“偷”了“whole thing”。
在彗星的干扰下,若干平行空间被开放,它们时间虽然不准确同步,情节却是交叠的。
然而,影片最后Em选择闯入的那个空间中,情节明显与其他空间无交叠,时间上也看不出是超前还是滞后于其他空间,似乎是一个并未受到彗星干扰的正常空间。
所以可以说,来自非常空间的Em的闯入并攻击、代替自己,做的正是一个黑暗的替身偷走主角的whole thing的事。
正如里面mike说的,如果我们就是黑暗版本呢?
这让前面的舞蹈故事成了一个隐喻,每一个时间点的每一个可能性就是其他可能性的一个替身,只是最终上位的,很可能就是黑暗版本。
蛮有新意的,不能被打动的女人和热情出击的男人
女主(洪秀儿)患有一种特殊的疾病,一旦被强烈的情绪触动就会危及生命,直到她偶遇一个善良的青年(崔雄)……
单集SP体量的「电影」,视听感受不说了,几乎没有。主题依旧是爱、温情与感动,这像极了日本人比较喜欢的「治愈系」题材。剧情设定也挺离谱,不知道「感动病」具不具备现实医疗基础(不过观感强于昨天的《一周的朋友》)。整体无功无过,比较平庸。(PS:迷死崔雄的笑容了,这可以治愈一切吧!)
节奏有点拖沓 剧情设定还可以
[pc]98min,从小怪病缠身,感动会流鼻血,唾液加剧分泌,遇上心动男主,居然没有失态,堪称命中注定。冰壶运动。。2.23<暂无出口>艾迪森氏病,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