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给整个故事大局,还有陈花英。
这个看起来挺好看的,是故事本身,但还是有一些韩剧的套路,1. 第一集开篇的钱被她妈拿走了,这也是没脑子,和她妈在一起那么久了还不知道她是啥样的人么,不会直接去学校或者私下给三妹就好了,还拿着钱诱惑,不拿白不拿。
2. 不知道为啥二姐开始调查一个有权有势的要当市长的人,作为一个记者,没有任何证剧的情况下,还跑到坏蛋面前一通警告,我正在调查你,这不是找死么?
难道不是应该拿证据说话的么,又不是娱乐记者。
要不是剧情需要,估计二姐都活不到第二集。
3. 二姐的人设 是会炒股,就算没有大本钱,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投资应该还是有可能的,4. 大姐也是这样的毛病,都怀疑是申理事杀人了,还跑去对质,手机还到处乱丢。
面对死亡那么多次的人,一点警惕心都没有,还真是天真,这和从小打拼过来的人不太像。
另外这钱就不懂得找个好地方收起来,那个包包就不会换一个,如此招摇,怕人家查不到么,她不知道人家在找这个钱么!
5。
一家人的智商都不在线还要和财团斗,不知道后面怎么处理。
從第三集開始,對於二姐罵聲一片,假正義、衝動、莽撞,甚至還上升到演員演技,批評人家表情呆滯,沒演技。
說這些話的人,大概是沒見過二姐這樣的人設,有一種人,冷漠現實 是天生的生意人。
花英對三種蘭花的評語對應著三姐妹的特質,二姐是現實。
二姐非常現實,面對妹妹的125萬,高利貸和找姑婆借錢,她顯然選擇風險最低的那個,如果是假清高的設定,那她應該去借高利貸或者像大姐一樣為了借錢被打才對。
妹妹一心想攀附豪門,二姐先是借酒裝瘋,讓妹妹丟臉,認清現實打消進入豪門的幻想,見妹妹一意孤行,她請出代價最小的姑婆代替豪門為妹妹出錢治病,同時也讓豪門認清妹妹不是任人擺佈隨意吸血的存在。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最擅長最優解的選項,那就是生意人。
懂得選擇最適合選項的人,而不是最正確的人才是理想的管理人才。
從姑婆的對話裡也知道二姐是天生的生意人 有掙錢的天賦但是割裂的成長環境 讓她清楚認識到自己貧窮的本質 她沒有像小妹那樣去攀附豪門留在姑婆家,因為她知道 自己即使在有錢人的學校讀書 自己的貧窮依然格格不入 與其成為豪門世界裡的小偷 還不如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窮人 二姐和其他兩人的不同是 她是自己選擇成為窮人的 她放棄了姑婆家的生活 她比兩個姐妹更清醒認清了本質二姐在面對豪門的偽善、同事的陷害和母親的藉口時 拆穿的非常直接冷酷 也可以說非常的聰明 她有一眼看清楚本質的能力然而再聰明的人 面對自己和家人的貧窮 這個世界窮人的悲慘 也是無力和痛苦的 所以她選擇用酒精麻痺自己這麼聰明到冷漠的二姐 讓她失去理智 發瘋的只有她的軟肋:妹妹。
這樣看似矛盾割裂但有合理的人物性格是有血有肉的。
我喜歡這個聰明但不涼薄,明明有掙錢的才能,但依然去做記者為窮人發聲的二姐。
看到第七集 完全感受到了二姐這個角色的靈魂 在追求真相和風暴中心中感受活著的意義 這也是一個好記者的特質 而遺憾的是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見過一名真正的記者。
對於人生以活著為目標的人,無法理解真相的意義。
我也無需解釋更多,二姐真的太颯了,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能凸顯真相和人性的可貴。
第八集看到大姐被當作玩具設計踐踏 是否有屈辱和憤怒感呢?
之前有人吐槽三姐妹明明穿的挺體面 不像窮人 而這集觸目驚心的展示了來自有錢人對窮人的剝削感 作為弱者你或許過得還算體面 或許覺得自己夠聰明夠好命 能靠近或成為有錢人的一員 脫離弱者的沼澤 但殊不知你始終只是一個玩具。
尤其當弱者放棄發聲放棄追求真相 你還剩什麼來保護你的尊嚴和生命?
第9集那個拒絕找金主爸爸的獨立女性躍然紙上 “我不需要那樣的爸爸” “我什麼爸爸都不需要” 這大概是只有女編劇才能寫出的幽微心事 很多女性為主角的影視劇都在為女主找歸屬 找男朋友找老公 好像一個沒有歸宿的女性角色就無法賣座一樣 這是父權的象徵 滿身富貴懶察覺 看不公不允敢面對 仁京在面對那個出賣良心的男上司時 在氣勢上卻佔了上風 女演員演出了一種中性的力量感 明明不擅長運動也沒有游擊經驗 卻一個人爬過了黑暗骯髒的通風管道 想起了孤勇者那句歌詞: 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 第11和12集,畢竟是編劇寫了兩年半的作品,結尾幾乎將所有的線索都圓滿對仗畫上句號,除了姑婆的公司和債務,哈哈哈,沒辦法篇幅有限,編劇也是盡力了。
仁京最後出國讀書圓夢,而且和青梅竹馬HE,看起來略顯俗套,但想起之前一個網友說,比起做一名正義感的記者,仁京其實更想獲得活著的感覺。
貧窮讓她內心的一些東西腐爛了,所以她需要用什麼東西來填補。
所以她沒有執著於繼續做一名記者,因為她有了新的選擇,可以用其他東西填滿內心的空洞,讀書、談戀愛,過她曾經嚮往的生活,最後還有100億的禮物。
金錢是沒有好壞屬性的,金錢更像是一種流過你生命的能量,它在流動中可以治愈和撫平那些因為貧窮腐爛的地方。
仁京,你好,仁京,再見~你可以是孤勇者的無冕之王,你也可以是享受讀書戀愛的普通女孩。
看完韩剧《小小姐们》结局,终于还是邪不能胜正,主角团战胜了财阀,各自得偿所愿。
我初步为每个角色做个人物小传:由金高银饰演的吴仁珠代表美丽且希望成为中产阶级的女性,由南志铉饰演的吴仁京是努力且有同理心的“社畜”,由朴持厚饰演的吴仁惠是渴望自食其力,通过才华成为“贵族”的好学生。
可以发现,这些人设完美覆盖了《小小姐们》的潜在受众——也可以说,它在迎合、取悦幻想过上中产、小资生活的女性——她们渴望像电视剧里的陈花英那样,通过不懈努力,实现阶级跨域的梦想。
比如吴仁京有“强共情”的设定,反映出这样一种深层的社会认识逻辑:愈是善良者愈是贫穷,愈是无情者愈是富贵。
于是,在道德守序和为钱逾制之间,“穷人”会遭遇艰难的抉择,这构成了以《小小姐们》、《寄生虫》等为代表的作品的基本矛盾。
又如打算参与首尔市长竞选的朴载相“放下意识形态”的政治主张的设定,直接击中21世纪以来“政治淡漠”的民众心理。
从“政治淡漠”出发,个体利益和市民逻辑成为本剧强调的重点。
再比如,随着舆论流行起来的“原生家庭”问题,是今天“大众”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起点。
吴仁京有着和父亲一样的“酒精依赖症”,她试图摆脱,但这种病症却如同巨大阴影般罩住她,害她丢掉工作。
这正是“原生家庭”要素的具象化。
——一方面,这种具象化让观众一瞬间与之共鸣,另一方面,这体现出主创讲故事的又一逻辑,即以“原生家庭”作为人物设定的重要支点之一。
上述人物“设定”所做的是对时代流行现象的“提取”和“迎合”,这种“提取”和“迎合”让作品有当下感,更易收获受众。
剧中一些镜头语言和隐喻也值得细品:1.“先进福利院”历史原型是“兄弟福利院”,朴院长和全斗焕指代张院长和元将军,情兰会的原型就是“一心会”。
无论是元将军的专制时代,还是元尚雅的财阀时代,核心共同点,都是权力。
但编剧还是借仁京之口:“我不需要那种爸爸,我什么爸爸都不需要。
”明确又坚定的反抗父权。
2.爸爸树意义:因为盗贼公主和幽灵兰花都是蓝色或紫色,其实属于两个种类,暗喻两种人性。
喜欢公主的元尚宇,和喜欢幽灵兰花的元奇先将军以及元尚雅,刚好看起来像是两个派系。
兰花是承载着金钱名利之欲的死亡,给予兰花生存养分的“爸爸树”,即象征着掌控生死的、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脉络。
3.仁善象征的贫穷:在仁珠记忆里那个在她年幼时期就死去的妹妹仁善,渐渐也就成为了她对贫穷的害怕象征,仁善剧情的出现,其实让我颇为惊艳,能够发觉到编剧对于贫穷的感受是深刻的。
4.元尚宇手上的书大有含意:这是一部故事讲述一个名叫唐代斯的水手,正要迎来人生高峰时,却被意外陷害入狱,在狱中结识一名神父,然而后来神父过世,唐代斯因此得以逃狱。
当时元尚宇就是在说自己刚好看到了唐代斯逃狱的情节,唐代斯在逃狱之后,因为神父生前和唐代斯交心,神父把自己拥有的财富也托付给了唐代斯,所以逃狱之后的唐代斯就用这笔钱报恩和报仇。
5.元尚雅是被抛弃的公主?
阿里阿德涅是一名公主,她的父亲是国王米诺斯,然而这名国王的王妃,由于他犯下的罪而被诅咒,因而生下了半人半牛的弥诺陶洛斯,最后在阿里阿德涅的帮助下被英雄忒休斯给杀害。
仁惠用阿里阿德涅形容元尚雅,由于她那出色的外型。
然而这里,我反倒觉得编剧另有暗示。
比如下图这个镜头。
推镜头的作用通常有放大人物主体、强调人物情绪,以及带观众进入人物内心。
结合夫人意味深长的眼神,我们快速认知到,她绝不是表面上那么善良的人物。
这时发生了焦点转移,原本在背景中模糊不清的朴载相成为画面的主体,观众的注意力也随之从夫人转向了朴载相。
暗示夫妻两人各有盘算,有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这对夫妻在外人面前扮恩爱,实际却不是这样。
聚会上亲昵搭肩膀,好像是辅佐丈夫的贤妻形象,对比在家里的画面,看两个人的权力关系。
上图,夫人不仅站在画面中央的位置,在偏黑暗、阴郁的冷色画面中,一袭白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视觉中心,显出强势的一面,而朴载相坐在后面,几乎和背景融为一体。
来看镜头语言是如何表达崔道日的目的和立场!
上图医院场景,墙上映出崔道日的身影,这个画面看起来,不就是两个崔道日夹着中间的吴仁珠?
墙上的虚影折射出崔道日的“双面性”,比起他实际表现出的,他还有隐藏的真实目的。
然后他靠近仁珠,墙上的影子自然也靠近了,两个镜头,人物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崔道日正逐渐赢取仁珠的信任。
同时,三妹仁惠用画来隐喻她们的生命状态。
从台词中已知,第3张树林里垂死的姐姐是仁珠;而第2张流着泪的应该是仁京,因为她共情能力过强,播报新闻常常流泪;第4张光着脚逃跑的女孩是仁惠自己,在她的意识中出现了强烈的“逃离”。
如果说大姐仁珠是“垂死”、仁京是“哭泣”、仁惠是“逃离”。
在仁惠的世界观中,那么这个“已死”的女人就是夭折的妹妹吧。
比起剧情,更吸引我的是郑瑞景编剧对现实社会和底层人物的观察,她拥有冷静敏锐又细腻的目光。
台词一针见血,比如最触动我的这句:“原来我在社会上到处奔走,最想挖掘的新闻,就是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面貌。
”
在陈华英死后,故事正式开始。
这时,《小小姐们》穿越人设迷雾,逐渐露出“嵌套式爽剧”的本相。
——简单来说就是层层反转,就是在观众觉得剧情要柳暗花明的时候,让故事重新陷入混乱。
这种层层嵌套的反转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或许可以用“爽”概括。
“爽”揭示出这种模式的终极目的,即希望读者参与剧情判断,并在参与过程中与主角共情,收获解谜、打败“坏人”的“爽”感。
这种模式的基本运作逻辑,是设置伦理和立场矛盾,让读者一会儿共情这个,一会儿同意那个,产生犹豫,形成“误判”,然后再被否定。
举个例子,吴仁惠要买画去留学时,吴仁珠提出了不同意见,征引达芬奇等成功画家的经历,证明买画求学并不可耻。
观众看到这里,大概都会隐约产生犹疑,带入自己的判断。
观众的参与感就体现在这个短暂的思考过程中。
又比如,第二集的申理事,是主创引导观众关注的第一个嫌疑人,但他的死亡否定了观众此前的判断。
这是一次历时较短的让读者“参与思考-打破判断”的模式。
就我个人而言,我在某些部分感受到《小小姐们》的创作功力,如其以蚂蚁的游走作为细节表现吴家的贫穷,又如其对朴家家暴现场的处理,显示出极大的艺术张力。
此外,我也迷醉于《小小姐们》以艺术作品呈现“恶”的设计,并在那朵蓝色的“恶之花”中感到审美的愉悦。
比如,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是第六集开头,朴孝璘坐在床上解释画作的部分。
微风吹动窗帘,孝璘望着窗外缓缓开口,诉说她对红色高跟鞋的记忆,说它像风中夹带着的陌生的香气。
随后镜头一转,转出窗外,发着幽光的蓝色兰花正随风摇曳。
这营造了多么具有美学色彩的氛围。
作为一部女性群像剧,《小小姐们》以女性为“变量”的故事设计。
在剧中,崔道元曾对吴仁珠说“原来你才是变量啊“这样的话。
由此说开女性角色往往成为推动故事的重要关节,影响故事走向。
比如吴仁珠对陈花英死讯的执着,是她选择调查的首要动机。
又比如,朴载相的女儿的同情心促使吴仁珠发现重要证据行车记录仪。
再如,元尚雅作为“最佳好妻子”,却往往卷入丈夫的阴谋,令其计划节外生枝。
这些设计不一而足,代表了在《小小姐们》的创作过程中,女性被视为“变量”,被视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角色。
同时,在故事中,女性被赋予重要的、道德向好的作用,这体现出《小小姐们》内在的女性意识。
我以为,容许女性在故事中发挥关键作用,就是在同样的层面上,引导观众意识到女性在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不容怀疑的是,在媒介时代,电视剧的逻辑潜在影响着现实生活的逻辑。
它如同我们生活的镜像,在无意中建构着我们认知自己和对世界的认识。
——女性也会在影像铸造之镜中看到自己,对镜端详,完成对自己面目的想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将女性视为故事的核心和动力,正面肯定了女性的价值,于是促使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也肯定女性的力量。
《小小姐们》是一部有质感的作品,它能为国内市场如何创作女性向电视剧提供经验。
但从创作角度来看,《小小姐们》毕竟还是犯了“哗众取宠”的毛病。
罗兰巴特曾说,“文化符码有种催吐的功效,以其无趣、因袭而引致恶心,其赖以成立的重复亦令人兴味索然。
”诚然,巴特在讨论文学作品,但我想,面对电视剧这种新兴文本,他的箴言依旧有效。
在电视剧观众面对不可计数文化产品的今天,迎合观众的趣味,就意味着在做“重复”、“无趣”、“因袭”的实践,就意味着在做“催吐”的作品。
这部剧之所以有趣,我觉得也是因为人物们大多有自己的魅力,以及无法预测的城府。
虽然小人物与财阀对抗的故事屡见不鲜;用讽刺夸张的手法讽刺无法跨越的阶级,也是韩剧韩影的常见话题。
好的女性群像剧似乎都出现在孕育之初。
创作者还在努力要找到文化中未被重视,但业已发生的新变化,尝试放弃“迎合”的心态,以新取胜。
我想,这样的作品将既是诚恳之作,能与创作者生命经验相连,有一定深远影响,能深入受众的心理逻辑,继而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认识。
我为什么喜欢《小小姐们》?
这个问题将要引发的回答,并不是对《小小姐们》的赞誉,当然它一定会包含这一部分,我更关注的,或者说这个问题被当作问题提出来,是因为这种喜欢与另一种对作品的喜欢截然相同,它提供了一种关于连接的新答案,因此我尝试去发现这种新来自于什么。
一开始,《小小姐们》对我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直到《展开讲讲》的王老师提到,剧集有一段关于穷的描写:二姐的同事问二姐,你家境应该不是很好吧,二姐回,为什么,同事答,因为你很擅长隐忍。
本心理穷人立刻被戳到,想看一下在这一场穷人与富人的争斗中会提供什么穷人的生存方案。
但是这部剧以穷进入故事,在具体的讲述中,观众(就是我)会发现这个点有点扯。
除去对穷困心理一些极为精彩的描述,其他就显得儿戏了!
再说剧情,我看东西一向不太带脑子看,非常容易被创作者说服,但是这部剧的bug,我都意识到了几次不对劲,所以应该可以说,漏洞有点多。
但我还是津津有味地看完,没有快进、带着幸福和愉悦看完,为什么呢?
第一大概是因为,这部剧女性角色很多,而且就故事动因来讲,大姐仁珠作为边缘人向另一个边缘人陈花英诉说贫穷的烦恼,陈花英真的,在假死之后,留了二十亿给仁珠,和她说,去住你梦想中的大房子吧。
而在最后,陈花英还说,当仁珠第一次和她去新加坡,在她一无所求感到行尸走肉时,仁珠的欲望给了她活着的感觉,所以她想把这笔钱留给仁珠。
花英第一次带仁珠去高档饭店,仁珠因为穿着感到不好意思,花英脱下限量鞋为仁珠穿上,又脱下贵贵小外套披在仁珠身上,帮她摘下了粉色胸花,和她说,我没关系的,我已经来过很多次了,走吧。
当时天色将晚,黄粉云在天空,两个女人在树下,我觉得这种体谅和给予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
秋瓷炫和金高银的脸出现在屏幕中,秋瓷炫的魅力加成,使得画面拥有美丽之外的恬静。
仁珠所在的家庭,母亲像个流氓和骗子,父亲是更糟糕的流氓和骗子,好就好在,这个男的只活在语言里,没真的出场,既符合父权社会事实,又让观众感到舒服,谁希望多多看到猪头老公呢。
仁珠,有欲望的大姐,仁京,有正义感以至于被骂说没脑子的二姐,仁惠,有艺术天赋选择了权势家庭中的女儿孝璘作朋友的三妹。
编剧为她们搭配的CP实在是,很美味。
仁珠和崔道日一起行动,崔道日,一个迷人又清新的反派,一个在传统叙事中会大显身手四处展示爹味的男的,在女性导演加女性编剧的加持中,变得既不爹又不失性别魅力,这当然是以阉割了他很多攻击性与野蛮特质为代价,可以说是一种女性想象中较为合理的男性存在。
仁京和青梅竹马宗浩一起行动,宗浩,一个长相毫无攻击性看起来就很适合做软软老公的人,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爱护仁京,鼓励仁京,当仁京拒绝和他一起出国他需要表示赞同,当仁京决定和他一起出国他感到不可思议,主动权都在仁京手上,是一个较为合格的既有自己风格又毫无个人想法的男的,很不错。
仁惠,和女性朋友孝璘一起离开韩国去到国外周游世界的十八岁女性,离开的画面致敬了《小姐》,结局也以她们作结。
我必须得说,因为结局是两个人年轻的女性一起在外过着纯粹的追求艺术的生活,这部剧给我的幸福感又更递进一层。
她们对彼此来说,就是仁惠对孝璘曾说过的,除了我们彼此,谁都不要相信,唯一的炙热的远离东亚的充满着希望的女性之爱,是最最幸福和带给人强烈喜悦的结局。
而从人物动因来说呢,吴仁珠被陈花英照料,在三年(?
)的朋友生涯中,花英和仁珠对彼此意味着唯一和拯救,花英唯一没有料想到的,就是这个曾经说多么喜欢钱的朋友,最后会因为她而放弃钱和生命从而拯救她的生命,所以在一系列危机之中,花英同样舍弃了已经安稳的生活,转而重新投入战局。
第一次发起战斗,源于元尚雅对其母亲死亡的轻蔑,陈花英下定决心要让这些目中无物的人看看,就算一无所有,一个下定了决心要做些事情出来的人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第二次的战斗已经不为了证明自己,只是为了仁珠。
陈花英又在经年累月中受馆长元尚雅操控,元尚雅热衷于人物扮演,在演戏中体会情绪的存在,是一个假装正常的戏疯子,而在前十集看上去无所不能的朴载相,当元尚雅和他说,老公你去死吧,朴载相眼睛都不眨就去死了,临死前他说,我会好好守护你的,从十二岁开始,这个诺言就是有效的。
但对元尚雅来说,从母亲被父亲折磨致死而她为了活命选择父亲开始,她的世界就已经没有打开的门。
所以朴载相自以为是的爱、深情与守护,一丝丝保留的操守,就是一个屁。
仁京从十二岁开始生活在姑母身边,姑母十分重视她炒股的才能,把她当作继承人培养。
为什么呢,因为仁京生活的家庭曾失去过一个女婴,当她母亲去恳求姑母施以援手时,姑母拒绝了。
仁京得到的对待以失去妹妹为代价。
仁京有新闻理想,她不断追查朴载相,追踪到情兰会这条线索,但这个组织,在我看来有些草率了!
元尚雅问张校长,为什么你们不让我接手情兰会,张校长说,因为你就是一个疯子,元尚雅就把张校长给杀了。
我觉得这个安排特别好。
从这些动因来看,最最好的是什么呢,就是每一个女性行动的理由与创造的故事,真正做到了与男性毫无关系。
是的,男性依然在画面中存在,但是他们不再成为整个故事背后的动因,创世神第一次(在每个女性角色身上),只是女性。
所以崔道日最后在机场和仁珠道别,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余韵悠长,男的多存在一秒,这种美好就要被破坏了。
还很好的是什么呢,大结局,元尚雅把陈花英关在兰花室里,吴仁珠独自前来救花英,世界上的事,只与她们有关啊。
观众应该会发现,在这部剧里,被父权世界标榜的重要之物、固定的行事逻辑都变得不再重要,解释一切的权力摒除了男性来到女性手中。
更可贵的是什么,《小小姐们》没有放弃写钱、权、武器等被视作父权产物的典型特征,只是在这部剧的阐释中,这些东西连带着使用这些东西的男性,变得不再重要。
一切关于生存的逻辑,由女性重新定义。
用看完之时写的一段短评作结:疯、荒谬、无厘头,剧情bug到连我这种从来不关心bug的人都感觉到了不对。
与此同时,贫穷作为进入故事的准则发挥了见面就消失的无效作用,与富裕的对立因此显得完全不存在。
女性创造者的世界,津津乐道的事物变得不重要,看似浓墨重彩的笔触最后毫无力量,女性们抿着的唇、因恐惧、自毁、贪婪流下的眼泪,用炸弹制造的顶硫酸水的盖子,转而具有唯一的合法性。
清新、刚正、恰到好处的情欲,这是旅程虽然荒谬,但依然愉悦的原因。
非常喜欢结局,钱的部分令人愉悦,最后收束点落在年轻的、远离国度和家庭的一对女性(对彼此意味着唯一)身上,更令人愉悦。
这个剧质感真的特别棒,电影级别的质感,摄影,画面,构图,剪切,演员的表现张力,都非常在线,真的非常好,演员选的也很讨喜 但是,但是!!
这个剧本是啥玩意啊?
你要说悬疑嘛,这逻辑硬伤➕弱智主角是悬疑剧的大忌,各种剧情说不通,主角团各种弱智操作,别人已经吐槽很多,我就不吐槽了,光是那20亿搬来搬去,从瑜伽房到家里,再拿到医院,再拿到家里,再拿到瑜伽房,从头到尾连一个包都没换过,这不是弱智吗?
二姐就不说了,这个智商你说她是炒股天才,我只能说编剧大概没炒过股吧???
除了弱智主角,再聊聊整个剧情,质感好不等于故弄玄虚,每次看财阀夫妇装逼我就受不了,什么小时候的珍贵玩具啊,世界极少的兰花啊,强行装逼就算了,兰花都摘了,还挂树上,说这样可以接着养。
不是,编剧,你把你自己挂树上,你看你能活不?
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这种故弄玄虚的韩剧,悬疑不像悬疑,剧情不像剧情的,四不像,黑化律师主线好歹挺紧凑,这个剧我把话放这,必定烂尾,这编剧说故事的水平非常低,肯定是救不回来的
从第三集开始,看的过程中心情频繁地起伏跌宕,上上下下,对剧的评价也是处于“卧靠有点牛”和“这是什么鬼东西”之间反复横跳。
看完之后花了一点时间来理清我的观后感:首先从改编《小妇人》的角度来讲,我很不满意,虽然剧里的冲突大多来自女性角色,和原著女性角色成长的内核相比实在是差得远,三个女主像是戴着面具的人偶,扮演各自的人设,很难看到角色的成长与变化。
大姐没有成长没有高光时刻,全靠无所不能的崔道日和送钱送命的花英姐;二姐塑造得稍微立体点,有爱情,有事业,性格上有追求真相的勇敢莽撞,有包庇自家人的私心,也有向往平凡幸福普通人的一面;三妹属于笔墨不够最后敷衍而成的产物,戏份可能还比不上朴载相,而且每次描写她的片段都不知所以。
总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三姐妹空有主角光环,却没有相应的人物成长和相匹配的戏份。
还有一个问题,编剧花了过多的笔墨描绘了变态杀人狂——元尚雅这个人物,横向比较之前同类型的题材,《窥探》和《恶之花》,郑编笔下的大反派不仅扁平抓马,还占据过多篇幅,影响剧中人物角色的主次关系。
(喊话郑编:80和白熙成是别人剧本里的主角,你剧的主角是三姐妹啊喂,而且人家写的人物立体有层次,你写的元仅仅是一个配合抓马演出的工具人)【结尾大吐槽:700亿作为案件的重中之重,怎么最后到了孝璘手上,法官何在?
检察院何在?
警察何在?
还直接均分了?
而且这可是皇甫银行那群受害人的钱,他们怎么能分得这么开心?
这能说大姐善良二姐正义???
】镜头语言、色彩、服装、道具、场景都是一顶一的绝,剧本拖后腿😅
如果有7分,我是觉得可以打七分的,但是我不想给4星,完全没有达到优秀的程度。
看剧的时候,完全可以看出来编剧很努力,想把一个正义姐妹花扳倒无恶不作的财阀政客的故事写出新意,让三姐妹跟财阀政客产生联系,但总差那么点意思。
大姐在财阀公司手下当财务,二姐正义记者要调查财阀,三妹受财阀资助,还和财阀小女儿产生什么革命(基情)友谊,死活要背叛家人,住到财阀家里去。
大姐人设不用说了,刚开始蠢萌蠢萌的,一点英文也不懂,什么文件都敢往上面签字,傻人有傻福,从天而降一笔巨款,扛着一笔巨款到处走,生怕财阀不知道钱在你手上,后面又开始开金手指,突然又聪明了,跟财阀夫人斗智斗勇。
二姐更厉害正义使者化身,还是金融界高手,自己家欠债,妹妹留学费用也没办法解决,就是要放弃姨妈给的发财机会,要努力扳倒财阀,现实当然也有这种人,但是你就不知道她这一腔正义怎么来的。
三妹更搞笑了,天才艺术家,留学费不用姐姐的,说是姐姐的爱和钱有压力,有压力当你借的行不行,搞的妹妹像个白羊狼一样,不顾姐姐苦口婆心劝说,甚至住到财阀家里,编剧前期把妹妹塑造成了一个嫌贫爱富的白羊狼,后期又变了,感情妹妹又是卧底,在财阀家里给姐姐提供情报,顺便拯救小姐妹,带她私奔去日本。
这部剧就是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是脸谱化的,生硬,可支撑下去看下去是楚门世界的反转,大家都在演戏,还挺刺激的,姑且一看。
喜欢这部剧 N多的点,也看出有模糊的bug点但不了解韩国法律就不深究了。
看到很多人说它不好,挑一堆毛病,从剧情逻辑和道德上全方位的审判,中间大量细节铺开时说它无聊,情节一紧凑又说大家都是编剧的工具人,人物正面特点鲜明说人家太假(那你看什么电视剧呀?
),主角露出了破绽又站上帝视角骂人家蠢(那你看什么电视剧呀x2 ?
),剧情早就交代过的事最后一集还在问然后硬说逻辑有问题,怎样都不满意。
但我很喜欢,作为《小妇人》的本土化改编,完全有继承原作女性主义的内核,甚至还有战争史背景,画面好,情节跌宕,配乐抓耳,台词出圈,每个角色行为都成立,真的很牛。
我唯一明显失望是花英出现的点,已经过了观众所有对此有期盼的时间,过犹不及,真是重磅炸弹,达到了令全场鸦雀无声由震惊产生无语进而出戏了的效果,然后结局有点过于圆满。
其中关于结局三姐妹取出了来源于银行储户的钱不正义尤其二姐人物ooc了的审判,我认为有道理,但是思考之后想起姑婆, 姑婆当初之所以成为富人,那些她几次提起又将细节隐去的曾经,她很有魅力不是吗?
钱就是钱,也只是钱(在这里我将个人的观点隐去)。
也许国内所有的文艺作品结局都有的那行“XXX(违反了法律条例的人)等被抓获归案,得到了应有的判决”已经驯化了大家的思想,恨不得让所有国家裸露的背都穿上小黑裙,但是二姐有在正义和妹妹的命之间选择了妹妹的命这种选择在前,所以我认为不算ooc,但是确实过于圆满眷顾了。
这部剧每一对CP都很好磕,虽然二姐的CP是到第十一集我才真正小小磕到,在一起还挺意外的。
但最后一集大姐“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种母题那段,弹幕大部分在要磕和崔道日在一起这种明明白白的糖,我真觉得有点窒息,我祝这些人最好都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我,拥有自己的房子。
当然我最磕元尚雅和朴载相,太疯了,一种文学美感的疯,一直在象征化自己12岁时梦想的人和被困在8岁(大概)杀死母亲的噩梦里的人,一种另类的puppy love,严志媛演技真好,我看剧时真的会爱上她,很难不爱疯女人,真是磕死我了(急救)!
我们常说环境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吴氏三个姐妹在同一个贫寒的家庭下长大,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三种性格,三种价值观念,三种做事方式,我根据大姐二姐和小妹各自的特点,分别将其简单概括为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1.大姐:浪漫主义毫不隐晦地说,大姐确实给人一种傻白甜的印象,她那背着一书包现金东奔西走的身影着实让人看了心急。
她不像二姐有经商头脑,也没有小妹的艺术天赋。
姑婆不喜欢她,就是因为以前不管什么时候见到她,她都笑脸相迎,直到长大后被现实打了脸。
姑婆还是低估了大姐,其实大姐只是被抽疼了会哭一下,哭完揉揉脸又是一脸阳光。
她想嫁个有钱人,从此一劳永逸带着妹妹们过上幸福生活,被骗了仍期待着遇见白马王子。
办公室的同事们排挤大姐,她马上能从另一个边缘人那里找到温暖。
她得到20亿,虽然一开始无所适从,但很快就调整好心态,认为只要能查清朋友的死因,就对得起这笔馈赠。
虽然目睹了两个非正常死亡的现场,意识到可能面临的生命危险,她还是觉得可以转危为安,逢凶化吉。
一面将信将疑地与本部长合作,一面信心满满地提出和对方把秘密资金6/4开。
本想说大姐说乐观主义,但是乐观到她这个地步,就有点浪漫了。
2.二姐:理想主义二姐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磕磕绊绊艰难前行,却看不得任何的不公不正,也绝不会向恶势力低头。
她本身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斗士,她特别的感性,不经意间情感就会化为眼泪,她为了表现得坚毅一点甚至需要用酒精镇定情绪提升勇气。
但她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明明可以帮姑婆打理家业轻轻松松赚钱养家,她却选择做一个新闻记者,揭露社会的黑暗,维护正义和普通人的权益。
她坚持做自我,做一个是非分明刚直不阿的人。
一般情况下二姐这种性格比大姐和小妹生存模式都要困难许多,好在她有个不差钱又喜欢她的姑婆和一个不差钱又喜欢她的发小。
理想主义于是乎被浪漫主义了。
3.小妹:现实主义小妹天赋异禀,奈何生在一个无力支撑她艺术梦想的家庭。
小妹内心坚韧,奈何身体为病所困没法自由翱翔。
小妹非常要强,她觉得两个姐姐靠辛勤付出所给予的爱是一种负担,所以她想靠自己的才能逃离原生家庭。
她特别的现实,无论是替人作画还是陪读当下人,只要能实现目标,她都可以接受,哪怕出卖灵魂。
小妹没有大姐乐观,她总是心事重重,总是面无表情,总是要做噩梦。
小妹没有二姐硬气,她总是忍辱负重,总是趋炎附势,总是为结果论。
现实是残酷的,当小妹秉持现实主义,她也很残酷。
三姐妹各有各的性格,各自也在新的经历中有着新的转变。
去爱,去坚持,去呵护,还是去背叛?
命运的选择题就摆在他们面前。
《小小姐们》的片头动画截屏《小小姐们》中的死亡之兰近日热播的韩剧《小小姐们》(작은 아씨들)以蓝色兰花为核心线索,牵扯出背后的政治(“情兰会”为主的权力机构)、经济(高价兰花的价值流通)、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文化(神秘、死亡与原住民的象征)等多方面可供探讨的议题,也回应了二十世纪60-80年代左右的韩国近代史。
剧中将兰花讲述为元奇先将军在越战中采集带回,并在本土培育的一种稀有植物。
元将军在剧中的角色为80年代韩国的保安司令部司令,而对应此时期的韩国历史,元将军可置换为后来当选总统的全斗焕。
全斗焕是秘密军事组织“一心会”(일심회/ilshimhoe)的创始人之一与会长(很难不将一心会视为剧中“情兰会”的原型),并在时任总统朴正熙遇刺后,带领一心会发动了“双十二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新军部,次年担任韩国第11届总统。
《小小姐们》截屏在剧中,别称为“幽灵”的蓝色兰花象征着死亡,因为探险家与植物学家在越南为了找到稀有的几株蓝色兰花,都赔上了性命。
蓝色兰花还有镇静、致幻与使人沉睡的功效,这一当地原住民都难以发现与归类的神秘植物,在“植物猎人们”的采集、种植、图绘与书写后,编成了一本植物图鉴《blue orchid》(男二号表示此书也很难找到,而现实中似乎也查无此书),并同过韩语的转译引进韩国,被图像与文本捕捉于纸上。
就此蓝色兰花从边缘(越南)进入中心(美、韩),成为观看、语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对象物。
《小小姐们》截屏倘若说将兰花从大树上摘下是一种暴力的话(剧中的兰花离开了“爸爸树”便无法存活),那么将兰花从自然中“攫取”为词则是对物的暴力,观看对自然的暴力,图对世界的暴力。
词与图将物把捉为平滑的平面,其可在全球进行“超距行动”(acting at a distance, 拉图尔[1])式的循环流通;而在战争中,美军对越南使用枯叶剂(又名“橙剂”)暴力地抹平复杂的地方地形,使越军在一览无余的光亮中暴露无遗,则是一种看与地缘政治合谋的暴力。
《小小姐们》截屏胡志明小道、枯叶剂与中村梧郎二战后,北越(中苏等国支持)与南越(美韩等国支持)在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上进一步分裂且无法调和。
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大众媒体(电视等)的加持下,通过演说等方式合法化对越战争的企图,对其民众进行意识形态动员,加剧了战争的发生。
而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牵头积极加入美方阵营,战争使韩国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推动了之后“汉江奇迹”[2]的诞生。
战时,韩国对越派遣30多万士兵,组成“鸽子部队”等多个小队。
肯尼迪就职演说视频截屏美国于1962年开始使用枯叶剂这一“化学武器”。
越南约三分之一领土在热带常绿林和亚热带落叶林的覆盖之下,基于此地形,北越建立了多条连通南北、错综隐蔽的“胡志明小道”,用以向南越输送军队补给。
美军由于难以识别“胡志明小道”,为了切断补给线路与视觉障碍,便用B52轰炸机对丛林进行无差别轰炸,并用低空慢速飞行的方式向丛林喷洒枯叶剂——一种使树木叶片凋落的高效除草剂,所触植物将在两天内死亡。
因其容器的标志条纹为橙色,又名“橙剂”(Agent Orange),这是美军“牧场行动计划”(Operation Ranch Hand)的重要部分。
这一行动横跨1961到1971十年时间,导致越南约40%的红树林遭到破坏。
装运“橙剂”的铁桶。
图源:央视新闻枯叶剂能够渗进土壤,在环境中自然消减50%需要耗费9年,进入人体则需14年才能完全排出,其中的二恶英(TCDD)等剧毒物质具有高度致癌性,会改变人类生育和遗传基因,已造成约400万越南人先天性生理缺陷,数以千计的儿童因其直接或间接成为天生畸形。
枯叶剂的影响持续至战后,间接接触过枯叶剂的美军和盟军同样患上了疾病。
剧中朴载相的父亲便患有枯叶剂后遗症,因此行动不便。
《小小姐们》截屏自1976年到访并报道越南战争的战后影响以来,摄影记者出生的中村梧郎(Goro Nakamura)便毕其一生记录了枯叶剂所造成的战后影响。
他用纪实摄影的方式拍摄了受枯叶剂影响的越南人与美军士兵及其儿女们。
中村的影像在苦难的现实主义中生发出对人与生命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期冀。
比如在一片荒芜稻田里玩耍的越南儿童,或美国士兵的畸形女儿在十几年后的成长等(尽管父女俩在图二中看似生活平静,但父亲在不久后因PTSD自杀了)。
中村梧郎《母は枯葉剤を浴びた》一位在越南Ca Mau的助产士告诉中村,此地出生时有大量婴儿畸形,几乎所有孕妇都有过流产或死产的经历。
由于临床数据的缺乏,中村在拍摄的同时收集数据与调查事实,将一件件个案缓缓拼凑起来。
其中一件个案再现于一张1981年拍摄的黑白照片:8岁的盲人女儿坐在母亲膝盖上。
这名居住在河内的女性嫁给了一名接触过二恶英的美国士兵,并将突变基因遗传给了两个女儿,致使她们先天失明。
母亲膝盖上的女儿静谧地歪着头,而母亲则流露出痛苦的表情,如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中的圣母玛利亚一样。
中村梧郎《母は枯葉剤を浴びた》除了拍摄照片与新闻报道外,中村还于90年代末制作了一部电视纪录片,讲述了许多工业化国家用于焚烧废物的橙剂或二恶英。
他已出版了四本相关主题的书,摄影作品于1983年获得尤金·史密斯奖的提名。
中村梧郎《母は枯葉剤を浴びた》一名韩国议员曾发布报告称:韩国和美国部队1968年至1969年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非军事区喷洒“橙剂”和其他除草剂,面积超过6840公顷。
韩国与朝鲜围绕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宽4公里、长249公里的非军事区内,韩方一侧大约14%区域受枯叶剂污染。
而在2011年,几名曾经的驻韩美军在某电视节目中公开承认,他们曾按照命令将一些越战剩余的枯叶剂埋在了韩国:美国工兵队的报告书显示,从越战时期开始美方就已经把落叶剂等剧毒的化学物质埋葬在韩国庆尚庆尚北道漆谷郡的美军基地卡罗尔营,造成使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恐怕已经遭受长期的严重污染。
(韩国KBS国际广播中文台)此外,美军曾在越战中派遣“植物间谍”,伪装成可近在咫尺,但令越南本土士兵识别不出来的热带树种,对敌方进行近距离打击:假树身上安置了一种振动探测器。
它的“树干”和“树叶”是发射天线,“树干”底部是机芯和电源,它的灵敏度很高,在它周围30米内活动的人员和300米内的机动车辆,都逃不出它的“视野”。
它一旦发现目标就产生振动,同时将振动转换成电子信号发射出去,传送给美军指挥机关。
美军指挥人员可在一两分钟内对越军的兵力、兵器种类、数量和确切方位等具体情报做出判断,而后即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
(渝文,《内蒙古林业》)在2017年的一条新闻中,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公布了一种合成生物计划——APT(先进植物技术):“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组或遗传物质建立一个智能植物网络,当特定环境变化触发植物体内一定的生物反应时,卫星或其他远程监测技术便能获取信息,用以密切监视周围环境中的化学攻击行为甚至电磁脉冲产生的影响”(引自环球科学大观)。
这一计划利用了植物对环境(光照、温湿度等)的高度敏感性,并通过转基因增加了这一特性。
此外,植物的现成、低廉、顽强适应力及“非人”的特点,自然也被军方作为优点考虑其中。
植物对环境的敏感性。
图源: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看的政治:作为庇护与曝光的植物如上的案例提出了一种“看的政治”问题,即可见、图像与视觉化成为“敌我”双方争斗的焦点:越南军队在茂密丛林的庇护下,建立起隐蔽幽深的胡志明小道;而美军为了清除视觉障碍,使对手暴露在视觉的光亮中,用枯叶剂抹平错综复杂的小道。
对美军来说,敌人就像植物图鉴中的植物一样,只有在可见性的战略中,才可对其进行打击。
植物于越军来说,是一个他们身处其中,为其庇护的场所甚或一个世界;而其在美军的视觉暴政中(枯叶剂)成为分隔身体与视觉的图像(image),在“去身体化”中成为亟待清楚的对象(object)。
这不仅是看的暴力,也是“视觉地缘政治”的一环。
颇具意味的是,在另一个美军利用植物智能手段派遣“植物间谍”侦查越方的案例中,这种看的暴力似乎颠倒过来,然而前提却是美军先将探测器“图像化”为植物,作为一个植物的伪装图像而出现。
正在喷洒枯叶剂的飞机。
图源:USA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哪个事例中,看似强势与能动一方的美军并非总占据优势:虽然美军清除了大量胡志明小道上的植物,但仍无法阻止越军庞大的补给运输网络以及战势大局;伪装成植物的“植物间谍”时常被越军识破,但越军佯装被骗,以便最后瓮中捉鳖。
更遑论越军还将本地的毛竹改造成“竹签阵”,令美军在部分地区举步维艰。
“胡志明小道”图示,图源:新浪新闻因此,弱势一方(越南)仍具有反侵略、反殖民的能动性,这不仅与战略有关,还和越南本地的复杂性相关,这一复杂性并非仅是地理上的,更是边缘在中心、全球中的地缘政治上的。
关于植物与战争的关系,罗安清在《末日松茸》里提到,一些老挝人在采摘松茸的丛林中身披迷彩服,佯装士兵(即使他们未当过兵),并在某些狩猎者来临时随时隐蔽在树丛中以规避危险。
然而对于参战的美国老兵来说,松茸丛林于他们是一个治愈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场所,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在林中躲避城市里随地引发的创伤场景,还可以开枪打猎,是一种战争行为的换喻。
这批不同国族、肤色与文化背景的人,因在战争中的不同认同位置,而各自在树林中实践自由的生成。
越南的“竹签阵”。
图源:腾讯网注释:[1]超距行动(acting at a distance):与量子纠缠中的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具有词源上的亲缘性。
指一种通过行动者(actor)代理、调动遥远之物的能力,譬如边缘之地的植物通过植物学家的采集、命名与图绘,成为中心地区人们无需亲临现场,便可在遥远的尺度上对植物进行观看与研究的知识对象。
[2]汉江奇迹:指1953年至1996年间首尔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名词从描述原西德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复苏的“莱茵河奇迹”一词借鉴而来。
原文载于公众号“木本杂学”
这9分大风吹吹的是啥?这老套yet奇怪的人设,莫名其妙的人物动机,顺拐的人物关系。编剧的思维导图是不是由这个反派发散出去跟三姐妹连连看啊?救命几年级的水平?暂时一星给秋瓷炫惊艳的演技,一星给魏小哥 勉强能看 观望
狗血了点,但及格吧
3.5 为金高银而来,剧本不太行哇
可是看完了。就跟现实一样魔幻。
“你家里很贫穷嘛?”“嗯?”“因为你太隐忍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脑海里能想到的只有这一句话,除了这一句话,我不知究竟该如何名状。或许是因为爱隐忍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本能,而在旁观者眼中是懦弱,是无以为力。ps:观感很舒适,因为很现实。
小小姐这个电视剧..从老大的视角看感觉像是12集的房地产广告“就算失去一切,只要还有有这样的一所房子,我就有动力卷土重来”从老二的视角看“我和老公美国啦~”从老三视角看“和单纯女友环游世界”
配乐很强
金高银真的是令人过目不忘呀。女主脸。
看完一集直接过来五星了,韩剧质感就是比国产高个几层楼,那配色,那编剧,那BGM,只能说顶尖
失望。感觉编剧写这种本子就像是在瞧不起观众一样,平淡日子无病呻吟两句就是贫苦,反派杀人过于简单但又不杀掉最碍事的女主一家,因为有个可以随时搬出来解决问题的奶奶所以要主张穷人尊严和正义道德。而且就女主的智商情商,真没看出来哪里爽剧了。所以是反讽吗
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本剧仍就女性对父权资本主义的反抗提供了一种极具借鉴意义的权力范式 编剧打造了极端、有缺陷、但十分迷人的女性群像 极致的功利又不够聪明 极致的正义感又行事鲁莽(本一根筋的infj狠狠认同二姐了) 极致的精明好像缺少人情味 极致的复仇欲望又无时无刻不被自己所选择的软肋牵制 极致的疯魔和表演欲 云淡风轻之下把坏事做绝……她们处于权力争夺的核心 即便路径有差、立场不同、方法互补、目标相去甚远 但选择和行动都或多或少有着“自我”的成分 更在推翻旧秩序上殊途同归 尤其是元尚雅 这位权力豢养的宠儿 浮士德式自毁型悲剧人物 有着如果无法自己掌控 就让父辈基业弹指间荡涤无存的魅力 相较之下男性角色显得理想化 不被依赖不被信任 一厢情愿地践行“利她主义” 再完美无非是帮助女性达成目标存在的
看了四集弃不知道在故弄玄虚些什么玩意儿,三个姐姐妹妹一个讨人喜欢的都没有/不知道为啥觉得金高银在这部戏里的演技真的受不了了…可能是角色原因或者其他但是真的看着就觉得烦
三姐妹的智商加一起等于🐷吧,看的我真是服,不是主角光环早死了吧,再观望两集,智商还不在线就弃了(本来期待蛮高的😓)
高开低走,各种瞎扯
10.2 编剧是如何写出这么混乱垃圾的剧情的?9.30金高银中国城后的演技真是一言难尽……一直在眨眼捂嘴,嘴角下巴也很多小动作,不自信太在意镜头,一惊一乍的,实在做作,导演镜头还故意在她脸上停顿,让人看清她所有小动作,怎么想的😑大姐二姐的人设实在不讨喜,智商漂浮不定,行事莽撞,没逻辑可言😑
第三集弃了,背着20亿和一盆兰花到处跑,不是一个正常人该干的事
这剧情怎么越来越拧巴,乱糟糟的感觉
感觉被这部剧霸凌了,每集都在受气。
剧无关脑洞:需要把魏化俊拖到海棠的程度(bushi
第三集真的很降智 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