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愚夫】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这个世界烂透了!!
1.这部电影完美的诠释了后共产主义政权官场—“事故不是麻烦”,“发现事故的人才是麻烦!
”的至理箴言;2.你一心想救的人群,也许是个根本不值得你救的人渣群体,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从网已经刷了无数遍的真理——照顾好自己,圣母心是病!
3.片尾曲是前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的《спакойная ночь 晚安 》,我曾经翻译填词过他的《布谷鸟》大爱!!最后,俄罗斯文化部逼格高!
转载自“有戏”-澎湃新闻-The Paper注:本文有剧透去年,俄罗斯电影中口碑最好的当属《利维坦》(Leviafan)。
口碑紧随其后的就是这部《危楼愚夫》(The Fool),同时它也拿到了洛迦诺电影节的人道精神奖。
在大家的谈论中,诗意、艺术、斗争、现实主义等评价之外,我关注的不是与强权对峙的勇敢,而是如何在强权下为抒发自己的想法选到一个好角度。
一个是拆迁,一个是危楼。
面对的都是平民,提出的问题是离开,或留下。
当然,两部电影都不直接给出答案,或者说答案挑明了,人生也就太无望了。
所以,我觉得《危楼愚夫》有些问题的确刻意地停在了表面。
关于社会事件的电影能拍出来往往需要更多的技巧,就像我们都知道的,这不能拍,那不能拍。
这个导演像做了一个微缩景观,表面的细节做得很到位,整个故事的所有环节都限定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城市。
麻雀虽小,很多事情折射出来的现实却是异常辽阔的。
开始的镜头对准一个女住户挨打,然后是整座楼的全景——辽阔之下的闭塞,平静之内的不安用了2分11秒依次交代出来。
随着警察的调查,发现楼开裂的问题,然后有了互相的推诿。
在我看来,那个水管工季马回到家后,在深夜突然醒来赶紧去报告的行为,反倒是有点荒诞了。
这好像不太现实主义。
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家人也都这么问他。
这里我们会想到了一个词语:良心。
因为前面的剧情还有一段男主人公的母亲在饭桌上数落他们父子不偷东西,只会干活。
在这个时候,有良心的人肯定是白痴。
“良心”这个词后来又在96分钟41秒,妻子玛莎不让这个差点被杀的男人醒醒时出现了——“那里住着成百的人,你有良心么?
”“良心是叩问人类的底线。
”(茨威格《良心反对暴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季马问的是我们。
当那么多人的生命真的面临危险,家人其实都没有极力阻拦儿子。
一开始就这样,他们给了他的信任,就像他父亲最后对他说:“快走吧儿子,这里永远都不会有变化了。
”悲凉来袭,这也是给这个妻子口中像孩子的男人一个机会,看着政府危机公关演着演着就成了杀人灭口。
原来,季马可能真的是“白痴”。
他亲眼目睹一切,目睹凌晨危楼面前没有一个人来组织疏散,一切都是骗局时,这个“白痴”走着走着就成了“堂吉诃德”。
这部电影简单而直接的地方在于我们只有一夜,然后所有矛盾都在一个“楼要倒了,800多人要死了”的事件点展开,我们需要判断季马无私的勇敢和官员们的钻营,这样粗暴的对比。
男主人公季马越一根筋地喊“要死很多人”,我们越会看到官员们想到的是死那么多人自己贪污的事就会被挖出来,对800多个人生命的担忧和对个人的担忧在这里被导演故意做了混淆——使得他们看上去都很焦虑,但明显说的不是一回事。
于是,我们眼前就上演了一出各怀鬼胎的闹剧。
所以,可以理解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黑色幽默。
整个故事的驱动点是一个水管工的意外发现调动了小城市里所有的政客。
有时,我会怀疑这个前提设定:现实中有这样的小人物么?
谁会理睬他?
但我以为,这是最不应该被怀疑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和这个人相似的感受——面对强权时的无奈、愤懑。
尤其这部电影的色调和一些落魄的环境,似曾相识。
让我们允许对一个英雄的假设。
这个导演执导的《警界黑幕》曾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危楼愚夫》中黑幕延伸到了政界,他偏爱的“英雄”卷土重来。
这个“英雄”把全城的官员们都搞得很紧张,随着对危楼逐步调查,贪污的事情纷纷曝光,每个环节都在制约着事件的解决。
女市长刚开始的担心给人一个美好的误解,直至身边的一个官员对她说:“只有800个人要一起死的时候,你才来管。
要是他们一个一个死的话,你为他们想过么?
”800个人一起死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成为一个恶劣的社会事件,而这些都会影响到住房拨款——这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荒诞的是水管工季马在这个局面中死死地关心着800多个人的生命。
这种对比始终是电影中一股强劲的暗流。
96分钟50秒,季马的妻子玛莎说“他们对我们来说谁都不是”,然后,我感动于季马的话——“我们在一起像猪一样生活,也会像猪一样地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谁都不是。
”这是多么现实。
该片的简单和直接同时体现在镜头设计上。
我觉得,这部电影和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和《四月三周两天》风格极其相似。
灰暗色调,手持镜头,长时间跟拍,好处是可以模糊现实与戏剧的界限,让取景框里的“虚构的世界”与外面“真实的世界”交织起来,既丰富了我们眼前的景观,又制造了镜头感上的意外,就像我们看到的剧情在斗转之下,整个电影充满着一种随时面临变化的气息。
有时,镜头在男主人公身上,随时会被冲入镜头的人物带走,然后又回到主人公,这时往往会锁定他那张逐渐变化的面孔。
我们还能从电影中很多眼神、表情、话语也感到“现实”,安德烈·巴赞强调导演应藏入幕后,通过非选择性的连贯长镜把视点选择权完全交给观众。
是的,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一下想到两部电影的相似,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这部是发生在一天里)。
不过,《四月三周两天》的政治背景较虚化,而《危楼愚夫》基本上把重心放到一个水管工与一群政客之间的人情拉锯战。
令人尊重的是男主人公季马不是选择去救他们口中的“好人或坏人”,这个故事的结尾只是说,他去做了正确的事而已。
电影从104分08秒开始,季马开始疯狂地挨家挨户通知人们逃离危楼的镜头和《四月三周两天》最后一段女孩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在街头茫然的奔跑,既想丢掉孩子又舍不得的画面,在我的感受中,是一致的渺小和无力。
生命即将被弃,身边发生一切事情都没有了意外。
从这里,我可以接受最后一幕,水管工季马被已经离开危楼的群众打倒在地,他们不相信他的话。
一个俯拍的镜头下,众人返回危楼,季马蜷曲身体,孤零零地倒在画面正中,直至画面全黑。
这里处理得干净利落,假如配以一声楼塌的声响,或者画面的话,电影的力量我觉得就会减弱不少,并且看上去也没现在这么现实。
我以为,这就是生活中现实的反映,没有同情,没有悲伤,我们得认识到,我们曾冷酷如斯,我们麻木如斯。
如果把这部电影作简单归纳,就是一个忠于自己良心的赤子,试图凭着一己之力拯救一栋大厦于既倒,然而他要独自面对的是已经腐烂到极致的社会权力上层,他想要拯救的却是一群低劣肮脏又愚昧未开的社会底层,将一座危厦将倾的破楼比喻为一个现实社会,极具象征意义。
如果电影探讨的主题就此打住,它仍然可算是一部合格的纪实电影,揭露了社会不公平制度下小人物们悲惨的生活,再参照一下该电影的产地:前苏联,于是不由自主的把我们带上一种惯性思维模式:集权国家,某种主义,贪污横行,社会腐败,道德沦丧,然后就是至上而下的社会制度的崩塌,最后再习惯性的把它归纳为一种所谓西方传统道德文化对某些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场道德批判,如此耳熟能详。
在某种政治制度下,人们就会过上如此悲惨的生活,就此盖棺定论未免显得有些草率,格局也似乎不够大气,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曾经孕育出那么多旷古惊世的伟大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他们展现出的正是一种可以超脱世俗偏见的博爱精神,这部电影同样能得到来自西方天主教会的嘉奖肯定,它一定包含着一个更大更超脱的人文情怀。
电影中男主角的爸爸一直在修家门口的那把公共长椅,他不贪污也不同流合污,永远低头只作分内之事,哪怕是事不关己的公共长椅,这样诚实朴实的普通劳动者,到晚年却只有一贫如洗甚至家人的怨气,唯一懂他的只有他儿子,父子在雪夜里修长椅的场景很有代表性,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爸爸教出的儿子可以坚持到最后。
然而正是这个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好人,在电影的最后关头却劝主角放弃,让人不禁感寒。
最后主角倒在他想要只身拯救的那群愤怒的危楼住户的拳下,他是不是能明白父亲的痛苦的声音呢?
这里包含着一个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他不限于某种社会或某种体制,而是一种普世价值存在的。
正直善良,勇敢正义这原本应该是所有人类文明都宣扬和认可的高尚品质,他们应该原本应该是社会的英雄,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高尚品质的人却往往遇到一个巨大的问题:对上,那些表面光鲜的伪道德者无法接纳他们;对下,贫苦大众同样无法接纳他们,反而视他们为“愚者”和异类。
对待这样的“英雄”,就像鲁迅笔下那些冷眼旁观处斩革命者的“麻木不仁”者,就像电影中住在那栋即将崩塌的大楼里的那群无知无畏者。
他们不会感谢拯救自己的英雄,而是将他们痛殴一顿,弃之荒野。
现实总是带着那么一点讽刺的残酷的,千百年来人们反复讴歌的那些高尚品格,却往往是一个人不能融入社会的最大阻碍,被认为是傻瓜和愚者,偏偏又是奸邪无耻者,却往往在社会中更能取得成功。
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高尚的品格?
人类是否存在博爱精神呢?
如果我们不愿意和奸恶们同流合污,到底要不要委屈求全呢?
讲究小义者,会做一个明哲保身的好人,平顺安康过完一生;遵循大义者,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哪怕万劫不复也在所不辞。
这就是“愚者”也是这部电影想要表现的精神。
看完结尾直接五星,危楼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大家知道它会倒,但是还没有倒。
大厦将倾之时才最考验人性。
就拿这栋公寓为例,如果它在决策的过程中就已经倒下,那应该就不会有市长尼娜的彷徨以及她与背后金主的那番对话,自然也不会有后面的黑吃黑。
同样的,大厦将倾之时,尼娜放弃努力,仅存的人性崩塌;消防队长以及季马的顶头上司费多托夫被物理消灭。
因为费多托夫求情才侥幸逃生的季马却在逃亡的路上毅然选择留下,他近乎咬牙切齿地对妻子说着那八百人对他来说很重要。
于是刚刚崩塌的人性又重建起来。
季马挨家挨户敲门疏散人群的时候,镜头摇摇晃晃,不仅体现出季马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同时也预示着危楼随时会倒下的危机感。
而这也都为结尾的荒诞甚至虚无埋下伏笔。
已经视死如归的季马把公寓里的人都叫醒让他们撤离。
就在观众以为这至少是个圆满的结局之时,那个家暴妻女导致水管爆裂的中年颓废男却直接把季马打倒在地,一阵拳打脚踢之后,这些人无知无畏地回到危楼之内,只剩下不知死活的季马倒在雪地中。
好不容易重建的人性如此令人气愤又无奈地再次幻灭为一地碎片,而那栋预告着随时会倾倒的危楼依然没有动静。
这种失望后又燃起希望然后希望之火再次被熄灭的心理落差让结局初看时出人意料,结束后细想又觉得颇有设计。
不得不说这个中文题目危楼愚夫也是画龙点睛之笔。
危楼和愚夫都是双关,危楼不仅是那栋随时会倒下的公寓,也是公信力乃至人性底线的一个象征。
公寓没倒,但是公信力以及对于人性的信任已经支零破碎。
而愚夫,亲眼目睹了政客们丢车弃卒明哲保身,自己也落得一家被驱逐的境地,却依然不顾个人安危一户户敲门试图疏散八百人的季马无疑是值得敬佩的愚夫。
但同时,那个在底层活得如同渣滓并且自作聪明地带着人们打倒在他看来不怀好意的季马的家暴男,又蠢又坏无疑才是更符合愚夫的定义。
从来都是如季马的愚夫寥寥,而家暴男这种愚夫众多。
大厦将倾之时,能不与那些“聪明人”同流合污,能不避之不及明哲保身,能不选择沉默视若无睹,这样的愚夫值得所有敬佩与赞美。
但是,面对暴戾无知的真正愚夫,前面提及的宝贵品质又是那么虚无,那么可笑。
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结局,精彩至极。
多说一点,其实季马两次做选择之后的独行,他迈着坚定的步伐,清醒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两个场景的BGM低沉又悲怆,这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与决绝,无疑是值得敬畏的那种内心崇高的道德。
最后的最后,都说东亚是个圈,日韩的一些影射政治黑暗的电影可以当我们的镜子,但是老大哥为前身的毛子,这种自黑的深度在这部电影真是力压日韩,以此为鉴,我们的危楼似乎也不少,只能庆幸并祈祷我们有更多不孤独能得到理解的愚夫吧。
看完浑身鸡皮疙瘩,这大概就是中国一直没能拍出来的写实影片吧,作为中国人,看的是俄罗斯的贪官腐败,感受到的是血淋淋的社会真相。
可以说这一部影片是我最近最受触动的一部了。
房管局长贪得无厌,私吞维修款项;卫生部部长中饱私囊,倒卖药品与设备;警察局局长,伸张正义的场所成了黑社会的避难所;消防局局长尸位素餐,光吃军饷不打仗。
最后的最后,迪马一个人在地上躺着,真的是触目惊心。
到底谁才是愚夫,家人的痛斥,群众的荒诞,官员的威胁。
真的看清楚了这些事实,总忍不住发问;这样的社会,真的还有救吗?
无数次想起鲁迅那时候的愤怒,也终于逐渐理解这样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一切的一切都是被粉饰的太平,一层贿赂一层。
偶尔想要发出声音人,最终也被迫沉默,毕竟,无人能够侵害当权者的利益。
而那些醒着的人想要叫醒那些沉睡的人,却发现最后的拳头和怒骂都指向了自己。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个世界安静了,这个社会和平了,官员们满意了。
欲抚大厦,先抚人心,这个社会那些醒着的,不愿沉默的英雄,是最需要保护的啊。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男主季马在深夜中匆忙地穿上衣服,走出家门走往市长的生日聚会。
他走在凄清的路上,双手放在羽绒服的口袋里,他迈出的步子是这样决然而义无反顾。
导演用跟拍的长镜头对准季马,清冷的街景渐次后退,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化,这时候舒缓空灵而又带有一丝魅惑和危险的音乐响起。
这是影片中最为抒情的段落了,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
这样的一段,这样的愚夫颇有一股小人物的英雄主义的味道,他走在这条路上,就等于走上了一条一个人对抗整个烂透了的社会体制的“不归路”。
季马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做事认真政治的人,勇敢而善良,但他却和整个肮脏腐败而又麻木不仁的社会格格不入。
他母亲骂他不像个人,他妻子埋怨他,唯一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的,只有他那个被人排挤行将就木的父亲。
电影海报中用红色书写的巨大的“The Fool"异常醒目,讽刺和抨击了的只有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影片剧情数次反转,每次伴随着旋转镜头,剧情就会堕入一个更为黑暗的境地。
季马的本意只是想要救下危楼里的居民,却逐步演变成一群政客的厮杀,那些本来还在歌功颂德相互吹捧的政客们,瞬间就撕破脸皮,推卸责任,罔顾生命,甚至火并起来。
在女市长的生日宴会上,光头男的一篇吹捧的演讲在随后变成了绝佳的讽刺,后来两人先是撕破脸皮后是狼狈为奸;警察局长在会议上说,他的辖区内没有吸毒的,事实上呢,危楼里几个未成年结伴吸毒;本来季马最讨厌的上司费多托夫则成了整个政客圈子中仅存的善意,为季马求情,救了他一命,而他自己和消防队长,则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仅仅是上层社会的腐朽也就罢了,底层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不仁跟让观众绝望和心寒,这些人才是真正的”The Fool"。
季马舍弃逃命的机会,拼了命地挨家挨户地通知楼要塌了。
但最后却被这群麻木不仁地愚民们打了一顿,昏了过去。
天地不仁,在社会体制的牢狱里,每个人都活得像是猪狗一般,每个人都不能幸免,每个人都不是无辜的。
前几天看的纪录片《狼群》中的父亲说,“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太肮脏,枪支,毒品,如同牢狱一般。
”此言不虚。
季马在逃亡的途中看到危楼下面既没有警察,也没有消防队,政府对八百多的生命置若罔闻。
他走下车来,为了一个楼的生命留了下来。
同妻子和孩子诀别。
影片中有想起了抒情的音乐,如同英雄的悲歌一般。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最后屈原投江而死。
而本片中的主角季马,作为一篇灰白中唯一警醒的红色,没有死在国家机器的碾压中,死在了民众的愚昧和麻木里。
这是一部俄罗斯的影片,但这种故事却不仅仅会发生在俄罗斯,在它的南方某个邻国,甚至连拍这样一部反映现实的片子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一起像猪一样地活着,也会像猪一样得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什么都不是。
“
开篇电视新闻就揭示了全片要讲述的问题:“50年没维修的木屋坐落在政府大楼对面,而政府大楼的窗开在另一条路上,2层政府停车场顺利在建。
”形象的反映了政府对贫民生活漠不关心,选择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对自己的利益则兢兢业业。
一名水管工的母亲指责父亲的正直不能为家里带来一点好处影射了影片接下来水管工的行为正如父亲一般不能带给家里好处,反而拖累整个家庭。
代表一部分人受经验影响产生对正直的美好道德的不屑。
一栋老楼承重墙断裂,正直的水管工实在不能忍受很多平民受难,决定去找政府官员找出解决办法。
相比之下,他的妈妈和妻子只想安身立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和平民要倒塌的大楼景象完全不同,政府大楼里一派笙歌,大家正在为了庆祝女镇长的生日而开怀畅饮。
祝词结束的时候,宾客齐呼女镇长“妈妈”。
中国都和地方官叫做父母官,而更有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然而现在有太多应该去卖红薯却还在继续做官的人。
当得知发生了这件事,镇长首先想到的是安抚宾客,避免外人知晓内情。
相关人事集体开会,有人责怪镇长政府预算没用在危楼维修上,镇长则愤怒的道出办公室预算的一半用来行贿了,官员们都住上别墅,开上好车,穿金戴银。
房管局部长为自己建别墅,在首都莫斯科买房;医疗部长卖掉一半的医疗设备;警察局是大黑社会;消防部门连年没有火宅发生却还一直用基金“购买消防设备”;镇长的秘书长投资了房地产行业。。
而这样官官相护的腐败只发生在这个镇吗?
并不是,开发商提到可以贿赂州长。。。
层层上推,可想而知!
这里没有谁的手是干净的,蛇鼠一窝!
合作建立在双赢基础上,一旦利益无法共享或发生冲突,就只能各自为战,甚至不惜踏过别人的尸体保全自己。
镇长想让开发商帮忙,但开发商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来帮助政府,他还说他的投资商从90年代早已习惯无情的撕裂民众。
镇长无法得到救急的安置房,而秘书长将镇长剖析的透彻,镇长只是贫民窟出来的小秘书,没有幕后黑手她将什么也不是,她不过只是庞大利益集团的傀儡。
表面实权在握,实际脆弱不堪。
而镇长清楚自己的地位,她只能妥协,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放弃原则,而良心发现却只是一是昏头!
于是在幕后黑手的指示下,镇长派警察局的人将房产局部长和消防部部长灭口,用于背黑锅。
镇长的秘书长和其他几位部长道出政客心声,他们瞧不起民众,他们从不真正关心民众。
他们认为贫穷的人喜欢犯罪。
事实上是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贫穷。
统治阶级始终维护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为大多数民众“服务”。
如果说官员们的推诿责任、欲盖弥彰、乃至杀人灭口令人反感和憎恶,而更加令人无法同情的还有来自于危楼里居住的人。
青壮老都吸毒,打老婆的、赌博的、各自过着废材人生,对自己的生活品质,甚至安危都不屑一顾。
我能理解,那是因为贫穷的麻醉自我,可是现在连自己的生存权利都难以保障了啊!
这时倘若自己还不捍卫自己的权利,是不要指望别人来帮你捍卫的。
当房管局部长和消防部部长被干掉后,水管工和妻子逃离的时候惦记危楼里800多人的性命,再次被良心驱使,要去通知居民逃生。
妻子和水管工大吵,因为妻子想顾全自己的小家。
其实现实生活中,更多都是妻子这样多人吧。
想法完完全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正直和对他人关心的人,我们的社会只能越变越遭。
影片的结尾是最为点题的一幕,当水管工不顾自己是否被政府的人发现而灭口,挨家挨户敲响危楼居民的门,让他们赶快逃出去,但是楼却不会立即倒塌,结果被那个毒瘾者讥讽虚伪的英雄,且遭到很多男人殴打。。
这正是这群人最傻的行为,好坏人分辨不清,还把好心当成驴肝肺。
这是编剧和导演对危楼群众最大的嘲讽,这么来说,很多观众还会继续同情他们吗,还是感觉政客们说的有道理?
这些人太可恶,不值得同情,少一些这样的人,世界会更美好?
而水管工会怎么想?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真诚的付出却遭来恶果,以后好心人会越来越少!
几处小细节:片中多次提到90年代,那是苏联解体的时候,不了解历史的我只知道解体,却不知道解体对俄罗斯国家内部引起的影响。
水管工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放他走根本是不合理的事情。
镇长手下的女工作员帮助处理文件后事的过程中,和镇长再次说起自己丈夫出轨的事,镇长一脸鄙夷的告诉她会把小三调走,还让出轨丈夫去找她谈谈,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镇长的威胁和镇长不费吹灰之力用权力就能帮忙解决家事吧。
《危楼愚夫》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俄罗斯电影,这种片子放在国内怕是过不了广电总局的关。
上来就对烂透了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家庭窘迫的生存状态做足了铺垫,迪马是一个正在备考建筑师的水管工,像父亲一样干净纯良又正直,超高的道德标尺和良心约束(超欣赏这对父子),不被妻子理解,还常遭埋怨。
可是我觉得父子俩真的好伟大,父亲的伟大在于个人品性和对迪马的理解,迪马的伟大在于独自对抗明显势力不对等的丑恶的政府,宁愿冒着被枪杀的危险也要拯救800多个沉睡的生命,最后他没有倒在政府手上,而是被拯救者手里,简直不能更荒谬。
你所拯救的或许正是置你于死地的,你所不齿的或许却成为人生赢家。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直是正直者的墓志铭” 的故事。
我们像猪一样活着,也会像猪一样死去,就因为我们彼此什么都不是。
2014年的俄罗斯电影,惊现两部俄罗斯民族自黑之作,一部来自安德烈·萨金塞夫,讲述反抗强拆的《利维坦》,另一部则是讲述不得不拆的《危楼愚夫》。
两部影片都把自黑的矛头指向处在腐败漩涡的俄罗斯政治体制。
不同于大师之作《利维坦》时长两个半小时的闷声惊雷,《危楼愚夫》依靠几组短长镜头和仅有一个晚上的快节奏叙事把蚕食鲸吞的统治阶层和无可救药的普通百姓羞辱地体无完肤。
故事围绕一个政府房产部门的技术工辐射整个俄罗斯的社会阶层,这里有家暴的丈夫、有吸毒少年、有终日喝酒打牌的彪形壮汉,同时还有纸醉金迷的政府要员、官商勾结的地产大亨,一个社会结构中小小的螺丝钉,一个连生活都难以自足的水管技术工,却把两组不同命运的社会阶层连在一起,他像极了计算机程序中的BUG,一出场便制造巨大恐慌。
技术工自学成才在检查住宅大楼水管设备时发现这幢楼顷刻间便会毁于一旦,而居住其中的820人如果不及时搬出便会危在旦夕。
为此他打通女市长的电话,为正沉浸在生日狂欢中的女市场带去了死亡的讯息。
BUG的能量越放越大,当市长、消防局长、警察局长等所有政府要员聚在一起开圆桌会议时,真正的矛盾爆发了。
这些所谓的城市良心们按捺不住贪腐事实被揭开的恐惧,撕逼大战一夜之间一触即发。
影片最讽刺的是,唯一具有良心的技术工死里偷生,本来可以亡命天涯,但因为良心的驱使回来解救早被统治者抛弃的820条生命,他一层层疏散群众,一次次告诉大家这是危楼,直到天亮将所有人哄下楼。
然而这时,他用生命换来的营救被当作恶作剧,他成了危楼住户群殴的对象,镜头在技术工蜷缩疼痛的身影中淡出,全片结束。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
同理,有什么样的百姓,就会有什么样的统治者。
如果没有最后的拳打脚踢,我们或许会以为腐败是统治层的问题,与我们无关。
其实恰恰息息相关,腐败统治下的老百姓已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有可以被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再相信他们富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责任。
所以我们看到,实施家暴的男人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请少年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楼梯口吸毒,还有终日酗酒打牌的壮丁。
电影中的危楼犹如整个俄罗斯臃肿不作为的政治体制,不仅有腐败破裂的统治阶层,还有深住其中的麻木百姓,他们共同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最漫长、最黑暗的一夜。
技术工临别时对妻子说,难道你不明白?
我们在一起像猪一样地生活,也会像猪一样地死,就因为我们彼此谁都不是。
这样的俄罗斯,他会好么?
一介愚夫的耿直固执就像一根倒刺,拔出了整个政府从上到下的肮脏,丑陋的东西一旦即将败露,其内部会比危楼先倒塌。
然而理想主义的善良之光终究只是黑夜中一束烛光,闪烁微弱,湮没于黑暗,而习惯于黑夜的人们谁又会相信那一点亮光呢。
又是一部天朝观众请勿联想的影片,国内很难拍出这样直白赤裸的片子,就算拍出来也肯定被禁。
俄罗斯虽然经济颓势,但他们的艺术底蕴还在,批评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力量还在。
“我们活的像动物,我们死的像动物,因为我们对于对方都无足轻重。
”
这种故事在天朝算得上是烂大街,谈不上惊骇,整个电影节奏也是拖拉
导演故弄玄虚,最后留个扣子,拙劣的手段
赶脚俄罗斯也没有媒体和反对派的样子
倒的不是楼,是人心。剧情平凡却不庸俗,而且色调太感人!
寓言一则,系统运作底下,人为的造成资源贫乏,丛林法则下,倒逼多数人收紧了自己的道德适用圈,保证了一部分人长期处于圈外的猪圈,圈内的人才可以摆脱自己粪土的出身,而适应了猪圈的人群自画地界与外世隔绝,退到无路可退的绝境里。所以在系统下游救溺水者的男主角的结局......
"We live like animals and die like animals because we are nobodies to each other."
选题犀利,拍得一般般。楼就要塌了,男主以及领导们都好淡定啊,还有时间按部就班慢腾腾的搞这搞那。最后男主还先回了家,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去疏散住户,玩呢。。
故事本身还不错的,但是导演整体用力过猛,人物单薄的脸谱化,好人、坏人、愚人,泾渭分明清晰可见,人物没有成长和变化,就是严厉的对俄罗斯政府的控诉,过于单调了。
影片铺垫不足,即使结尾再黑暗,再压抑,没开好头也无济于事
讲故事的水平不高,内核倒是有些高度。但写实归写实,哪怕涵盖一些隐喻,拍摄得不咋地
一座快要塌了的楼,一个傻根式的人,一群利益勾连,贪污腐败的高管,最后愚夫的义无反顾,落幕是危言耸听的臆想还是真的会浑然倒塌,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太阳依旧照常升起,这个社会依旧糟粕。
这就是我不娶俄罗斯老婆的原因。最终都会变成和你唠叨的🐻。台词读的真是尴尬,剧情很简单,通篇都是说教,看的真是煎熬。
白痴,不应该是真白痴。在片名里,“白痴“既是讽刺,也是理想。但在整部电影里,不论是讽刺还是理想,都敌不过愚蠢。另外,迪马去找市长时,那段走路的跟拍长镜头,真是败笔中的败笔。贝科夫这次愚蠢的象征主义,虽然表面上好看了,但和萨金塞夫的神秘装逼一样,算是浑水里摸鱼了。
太直白,很无聊。
与预期有偏差
黑的方法还是太过浮于表面了,一个小人物可以见到如此多高官,并且看到他们相互争执的丑态,这还如何维系他的无力感,官员一同跑到大街上烧文件简直魔幻。最终大楼未倾,确是点睛之笔,全片的隐喻最终由楼及人。
这描绘的是21世纪的俄罗斯?这不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民国吗…所以没有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会影响鲁迅的伟大吗?全片剧本就像改编自狂人日记,社会机器的腐朽过程向来如出一辙。搞的这么苦大仇深干什么呢?就像你爹说的告诉他们不就得了?打印400份传单一家发一份,听就听,不听人家愿意死,好言难劝该死的鬼啊。合着您还要管撤出来以后820人住哪里,吃什么?这就圣母的太不真实了,就算是正义感爆棚的水管工人,也是不会考虑这些的,尤其是刚刚目睹了社会最阴暗的一面以后。因为如果有这种觉悟,你就不会只是个平凡的水管工人…所以您老到底是要救人,还是要改变社会?题材不错,可惜表现手法实在不高明,表现力也不够强。最后只身前往大楼的歇斯底里也不能展现人们的麻木啊,换了是我有人上来把桌子掀翻告诉我楼要塌了,我也觉得你喝多了
直到大厦崩塌
一部被捧上天的庸片。看了开头知道结尾。故事一般,台词糟糕,人物形象单薄。也就它的讽刺值一分。
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