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琼斯先生

Mr. Jones,新闻守护者(港),普立兹记者(台),雪地里的真相(台),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主演:詹姆斯·诺顿,凡妮莎·柯比,彼得·萨斯加德,约瑟夫·马勒,肯内斯·库兰汉姆,费奈拉·伍尔加,米哈利娜·奥利尚斯卡,塞林·琼斯,贝娅塔·波兹尼亚克,朱利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英国,乌克兰语言:英语,乌克兰语,俄语,威尔士语年份:2019

《琼斯先生》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琼斯先生》剧情介绍

琼斯先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3 年,一位野心勃勃的威尔士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来到苏联旅行,发现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后骇人听闻的现实。由此他开始进行一项常规新闻调查,但试图在政府掩盖下挖掘乌克兰饥荒的真相很快变成了生死攸关的探索。 他的努力不仅受到苏联审查机关的挫败,而且受到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挠,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时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Guilty With an...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笑容的代价我来自北京之过年好犬夜叉:镜中的梦幻城特务生涯复仇战姬被偷走的画帝乃三姐妹原来很好搞定。便衣警察暴风危城节振国传奇豆福传寻找D女郎爱情白皮书荆棘天堂百里夜刀我喜欢的女子特案追缉EYESEE~瞬间记忆搜查·柊班~我们的雨色协议情定三生我的影子在奔跑小小陌生人转角之恋亡灵艺术拳击手的救赎日常幻想指南真人快打传奇:牢笼对决完美先生和差不多小姐非常同伙盗帅留香韦小宝

《琼斯先生》长篇影评

 1 ) 饥荒

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2 ) 国家利益与普世价值,两者之间往往不可兼得

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是个年轻气盛、一心想成为记者的28岁英国人。

他在成功采访了希特勒之后,又异想天开地想去采访斯大林。

于是通过《纽约时报》莫斯科分部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希望能为他安排。

到达莫斯科之后,他住进了为外国人指定的专门酒店。

在那荒淫的酒吧,他诧异为什么世界经济都进入了大萧条,可是苏联人是靠什么来有钱挥霍?

有人告诉他:斯大林的钱袋子就是粮食。

于是他摆脱了监控,独自一人去富饶的产粮区——乌克兰,想去探一究竟。

在漫天大雪中,他走过一个个无人的村庄,看到的是马车上拉着尸体,有人甚至把还活着的婴儿也扔上车去。

背包中的黑面包,被一群孩子抢走了。

一个农妇煮了点肉款待他以及两个孩子。

他无意中打开门,看到的竟然是那两个孩子的哥哥躺在雪地中,腿上血肉模糊。

人们拿给他一块树皮,告诉现在只有这个可以吃了。

这时的画外音传来童谣:“饥饿和寒冷,充斥着我们的房子。

没东西吃,没地方睡,我们的邻居精神错乱了,吃了他们的孩子。

”为了掩盖事实,斯大林政府当然不能容忍让西方记者了解到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

他随即被捕,以间谍罪被驱逐出境。

琼斯是第一个敢于顶住压力,在西方媒体公开发表文章,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

但是当时的很多人对苏联还抱有美好幻想,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而且从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角度,西方社会这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竭力想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商业贸易。

所以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显然不符合国家利益。

他因此被排挤、被咒骂、被封口、被认为是疯子。

琼斯四处找工作,结果是只给他安排了一个粉饰太平的文化栏目。

总编的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只要能让人民忘掉我们目前的惨状就行。

”具有讽刺的是,说谎话、隐瞒真相的纽约时报记者沃特·杜兰蒂,因持续正面报道苏联,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琼斯的朋友却因追查饥荒的线索而死于莫斯科街头。

而琼斯自己则两年后在中国热河省考察时,被苏联秘密警察暗杀。

报道真相,当然符合于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但是国家利益却是真金白银。

因此国际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而不是以普世价值为导向。

所以,在普世价值和国家利益两者之间,往往不可兼得。

正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取舍,造成了大众民意的对立和冲突,导致很多人的思想混乱,大脑变残。

影片开头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猪。

我们的视线从猪移到人,又从人移到猪,再从猪移到人。

结果要分清哪张脸是猪、哪张脸是人,似乎已经是很难了。

“怪只怪我生不逢时,不该出生在这个时代。

但事与愿违,妖怪在入侵人间,未来危在旦夕。

 3 ) 琼斯先生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

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

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的一个奖项。

 4 ) 【转】李燕:“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最早由在西方的乌克兰流亡者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个问题在乌克兰被公开提出。

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学界以及政界就因饥荒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饥荒应负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争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5 ) 水准之作,不理解为什么入围柏林主竞赛

《琼斯先生》:7分优缺点分明,每一场戏是视听语言单拿出来可以当教科书。

如琼斯在乌克兰被突然举报后的逃离,镜头也突然紧紧跟随他,但给了一个全景,完全没有拍追他的人。

这一下就能凸显出琼斯的慌不择路;再如前半段在莫斯科,调色偏明亮,晚上在酒吧的打光用了浅黄色,突出奢侈,而后面在乌克兰,调色一下变得灰暗,琼斯先生的造型也从之前的体面风光到满脸的灰尘。

两个配角:普利策奖得主和女主塑造的较为完整。

尤其普利策得主:他愿意留在莫斯科为苏联做事,因为1 他是因为报道苏联的好拿的奖,他想维持自己的名声,所以之后也在为苏联说好话。

2 家人被限制 3 他自己也信苏联是社会主义,独自对抗全世界的资本主义,他想维护这个“想象”。

缺点也很明显,整个影片的剧情可以说是老套至极,甚至很多粗糙的地方。

如主角是“纸片人设”,完美无瑕,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血战钢锯岭》用了整前半部分铺垫主角为什么“不愿拿枪”。

同样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琼斯先生》里的琼斯先生从开始到结束无任何成长,“因为看到疑点——怀疑——彻查”从逻辑上没问题,但作为正常人,他的内心被允许只能有这些思想吗?

恐怕不尽然。

而自从琼斯先生到了乌克兰,导演对琼斯先生最在意的饥荒仅仅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几个细节,当回国后发新闻被诋毁,很容易又找了另一家报社自证清白…。

(邱礼涛既视感)那么,英国民众怎么想、报社怎么想、政府对两份报纸的不同态度怎么想?

影片并未交待。

还有几个纯功能性的角色,俗称“工具人”。

苏联官员对琼斯先生的伪造信毫不怀疑,并派了一个很能误事的人陪同。。。

这就造成了基本剧情通顺,但无法认同这是现实。

后者对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来说,是个明显缺点。

 6 ) 普利策奖的耻辱

这是一个现代人都知道的事乌克兰大饥荒,一个人为大饥荒,粮食主产区闹饥荒。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悲伤,当时出现的新社会主义形式,很多愿意相信这是优于资本主义,结果无情打脸,什么人人平等,奥威尔一脸愕然不愿意相信。

看了一下评论居然还人在洗地,苏联人自己都是讳莫如深,你们是什么心态呢。

谁帮斯大林隐藏真想呢,英国和美国政客,为了本国经济和投资,但是你们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五毛要找列宁要吗。

永远404的纽约时报贡献了这样耻辱的普利策奖。

 7 ) ??????

影片中的琼斯先生是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角色,他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

他的行为和言论常常引起争议和质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信仰,这种勇气和坚定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通过多个角度和视点的切换,展现了琼斯先生不同面的形象。

同时,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冷静而认真,为故事增色不少。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些情节的处理可能显得过于简单或片面,没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背景故事。

此外,影片的节奏感也略显拖沓,部分情节可能让人感到有些沉闷。

 8 ) 国际政治的浓缩橙汁与我们文化的杀猪刀

如果和我国敌对的国家瞬间陆沉消失,那么我国就可以在剩下的外国里选出新的敌对国;当外国全部消失,那么我国就可以浓缩成我省;当外省全部消失,那么我省就可以浓缩成我市;当外市全部消失,那么我市就可以浓缩成我区;当外区全部消失,那么我区就可以浓缩成我家;当邻居全部消失,那么我就要开始与家里的那个男人和那个女人展开真正的较量了。

————《刚果》和《费正清回忆录》里面的几段描写,对于我关于国际政治和历史的观念,深受启发。

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阐述,背景是费正清作为类似于智库的角色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并且结交了各界很多友人。

然后他这样评价在华盛顿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的“中国通们”——大致意思是,华盛顿的很多人为政府对华决策提供帮助,但他们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甚至不认识任何一个中国人,仅仅是依靠分析往来的电报来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这些人被称为“中国通”——了解中国的外国专家。

关于刚果的历史,是这样描写第一个闯入刚果的外国探险家的前奏的,部落的奴隶通常是击败别的部落后掳获的俘虏,当然大多数敌人会被杀死,而拥有枪炮的西方人显然会更轻易地杀死他们。

而前述,让我脑海中产生了这样的画面——在国际政治中,被更暴力的文明所征服前的地域,并不是祥和一片,从非洲到拉美到北美印第安,地域内一样充斥着血腥残酷的杀戮式征服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无论是哪个部族或国家,依然服从于更暴力者剥削失败者的逻辑。

而绝大多数群众对国际政治的朴素观念,只不过是通过有有某种权力和资源的喇叭里被播音员念出来的信息所编织的毛衣,通常这件毛衣的外面会绣着“道德和正义”,内衬的标签写着“幻想号”和“不能水洗”。

此时,我想,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也许世界万千变化,多种语言,各色文化,但大家有着共同的宿命感——杀猪刀在手,杀尽所有——强者为王的正义——也可以翻译得更通俗:我们都爱做最酷的强盗——医生只能治愈强盗,文字却可以把强盗变成厨师——我们畏惧拿刀的强盗,期待拿刀的厨师,但我还是想做强盗。

当片尾出现“纪念”时候,我——在大学宿舍看辛德勒的名单每次看都哭的人——有种虚伪之感,当再多的纪念也赶不上屠杀的速度时,恐怕就是,有着想当警察这一分裂人格的强盗,的宿命悲剧吧。

 9 )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1935年,琼斯在伪满洲国调查途中被强盗绑架后撕票。

有人怀疑他是被苏联NKVD谋杀的。

同一时间,苏联左手伸进乌克兰的内衣摸最后一点粮食,右手给纳粹德国一口一口喂炖牛肉,撅起屁股使劲往伪满拱,还涨红了脸在新疆搞得盛世才大呼爸爸再用力一点。

如今却有无数精神伪满奸皇民和亡苏遗老私生子对琼斯冷嘲热讽,不过他们吹嘘伪满和亡苏的方式十分儒家,天皇和斯大林大抵看不上,只会把他们做成肥料。

真可谓“满遗不知亡国恨,隔江(松花江)犹唱‘后庭’花”。

 10 ) 孤勇者永远值得我们珍惜

电影《琼斯先生》讲述的是一位热血记者——只身揭露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真相的英国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

他的报道不仅收到前苏联当局的强力阻挠,也为众多常驻莫斯科、得到当局“长期优待”的西方记者所不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纽约时报主任记者沃特·杜兰蒂(WalterDuranti)。

琼斯于1935年被前苏联当局刺杀于中国热河地区,而与当局长期“合作”、掩盖真相的杜兰蒂却名利双收,获得了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并于1950年代寿终正寝。

在琼斯身后,乌克兰大饥荒等前苏联统治的真相陆续被披露或证实,杜兰蒂和他的普利策奖也就此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片中有大量令人震惊的镜头:琼斯的好友、同行克莱布(Kleb)被暗杀后,杜兰蒂的公馆却一如既往地举行着声色犬马的宴会;在初入乌克兰的火车上,众人疯抢琼斯偶然掉到地上的橙子;琼斯在农村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一对已经饿死在床上的老夫妻;负责收拾饿殍的工人,神情木然地把饿死在路边的母亲和守尸大哭的孩子一起装上运尸车;饥寒交迫之下,三个小孩给琼斯分享的肉块竟然来自她们已经饿死的哥哥的肢体;他与一只饿坏了的狗久久对视,终于谁也无力攻击对方……当然,琼斯并不孤独,例如克莱布的女友、德国记者艾达(Ada)最终拒绝了杜兰蒂的收买和威胁,返回柏林继续坚持初心。

琼斯被当局拘捕后释放,但被威胁不能说出真相,否则就会“撕票”扣押在莫斯科的六名英国人质。

他的编辑在伦敦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给他,赫然就是乔治·奥威尔,正是他鼓励琼斯不要向“恶”低头。

这次见面及琼斯随后发表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奥威尔后来的名著《1984》和《动物农场》。

这可能就是真相的魅力——只要人们知道了、听到了、看到了,一定会在某一天、甚至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开花结果。

《琼斯先生》短评

3.5 结局不震撼呢 但这个题材确实很少看到 支持一波 (世界和平吧

6分钟前
  • 建邺城牛大胆
  • 还行

“琼斯的勇气、决心与杜兰蒂的机会主义、怯懦之间的冲突依旧合理。今天我们不缺腐败的顺从者和利己主义者,我们缺少奥威尔们和琼斯们,这就是将他们的故事搬上电影的原因。”

7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真人传记片,记录了英国传奇记者Gareth Jones潜入乌克兰并第一个向西方曝出乌克兰大饥荒的经历。电影前半段稍闷,到乌克兰之后那段惊心动魄:在火车上几瓣橘子遭饥民疯抢,被村里三个孤儿款待,结果被告知吃的是他们哥哥的肉,到处饿殍遍野...而这一切的真相是斯大林欲通过农业集中化达到对乌克兰种族清洗的目的。那个年代的记者真是值得敬佩,通讯落后,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看见”揭穿整个苏维埃的谎言。而真实历史其实比电影拍的还要残忍,现实中的琼斯在30岁生日晚被苏联人刺杀了。影片插入了很多叠画画面和默片素材,再加上全片墨蓝偏暗的色调,复古味浓。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知道参赛后回炉重剪的版本是不是比此前精简了些,所以看下来感觉比预想中好很多。它毫不花哨,仅是冷静还原了这个到死前还不到而立之年的记者对于真相和“报道”二字的无畏坚持;也尽可能舍去了乌克兰大饥荒以外的前后时期,他所接触到的的东西政治所产生的之外讨论。始终,他只是那个在雪夜里孑然一身的隐士,努力追赶让更多人了解和触及这段人间惨剧。这是印象中James Norton最好的一次,也让电影始终以良好的状态进行着。#TRIVIA#Peter饰演的记者Walter Duranty,在那个时期关于五年计划的文章很像是当局的“喉舌”,所以之后一直有人呼吁撤销他的普利策奖。作为和Gareth行走在另一面的角色,形成了很有趣的比照。也未曾想过观影时,会有很特殊的气氛和联想。

1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整体略感仓促与紊乱,奥威尔有点强迫营业的意思。表象背后的真相,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而且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对照现时之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更显得饶有兴味。

22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逼逼洗电视电影,Animal Farm是我今年看过最难看的书= =

25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很差

乌克兰采访那段采访让人森然,中途加入的几处奥威尔的写作片段衔接比较顺畅,不过看到之后的感受并不是什么鼓舞人心的对抗精神,而是一种对时代的无望。

26分钟前
  • 无间森林
  • 推荐

补标

31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补标,之前就看过,大饥荒看得触目惊心,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了

35分钟前
  • HAL
  • 力荐

我發表的短評由於可能含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或管理規定的內容,現自行先行移除。

38分钟前
  • Asyncoda
  • 推荐

节奏的问题太大,影片快过半才进入正题,是琼斯先生的传记片也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诞生记,用后者来做串联有些画蛇添足也有些偏离主题了。关于乌克兰饥荒问题的真正原因,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红色恐怖已然笼罩着西方自由。不要忘记有人为了畅所欲言付出生命。

39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琼斯先生》是一部深刻揭示历史真相与个人勇气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威尔士记者琼斯对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的详尽报道,这一事件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琼斯先生的扮演者詹姆斯·诺顿在片中展现了一位孤独而顽固的先知形象,他最先提出质疑,却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笑话。电影通过琼斯的眼睛,展现了苏联对乌克兰的集体农场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抵抗和悲剧

40分钟前
  • 豆友273473199
  • 较差

讲苏联大跃进的,题材可以,但是拍得很难看,是被我归为“无聊”那一类的电影。

45分钟前
  • angrybaby
  • 较差

后人总习惯用苏联的过往来套用和预测现实的此岸。不否认,似曾相识。可肯定,今非昔比。还不如多读读唐朝以后1371年的历史。

4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总有些人为真相一往无前,时至今日这个意义都将永存。电影层面,到后中段节奏起来一些了。但观感体验来说,不乏沉闷和激昂。还是在安全线上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水准。

5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送俄儿们去当年的乌克兰让他们感受感受慈父的爱

54分钟前
  • 城隍山下
  • 力荐

一个疯疯癫癫的记者 在人家大萧条时期跑去拍了点真相 就觉得自己是真理的捍卫者 不知道这有啥可歌颂的 跟同时期的埃德加斯诺相比真就是个垃圾 这些波兰导演骨子里都是反苏的 主要还是德国鬼子烧得不够

59分钟前
  • Ryan
  • 较差

若干年后 同样的悲剧在印度上演 只不过不允许拍成电影 而相关纪录片也被和谐掩埋

1小时前
  • 好杀梦中人
  • 推荐

介绍写着“野心勃勃的记者”,但看下来并不觉得他野心勃勃,反而有点“天然呆"。中间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设置奥威尔的角色,其实没有也完全不影响这个故事。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