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久远的克苏鲁爱好者,刚刚把这部电影看完,觉得算是佳作。
首先,要强调的是,克苏鲁世界观里的主角永远是旧日支配者和外神,也就是那些怪物们。
因此,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星之彩,其他人类角色只是道具,道具的作用就是衬托主角的神秘感和禁忌感,不要指望这些道具能像超级英雄一样力挽狂澜。
一. 故事背景 相比原著,故事背景到了现代,家庭背景也更加复杂。
但通过天气预报看到印斯茅斯等等地名,以及水文学家所在的大学名称就知道他们所在的世界不大太平(汗)。
和其他电影世界不同,克苏鲁世界的人类比较脆弱,特别是精神方面。
其他电影里的有灵感的人类往往比普通人更强大,能更早地预见危险,或者有什么超能力之类的天赋来对抗危险(如闪灵的黑人,招魂和潜伏里的驱魔师)。
但在克苏鲁世界里,灵感高只能让人死得更早,了解神秘学知识的普通人反而san值更低,更容易发疯(记得某些神秘学专家能召唤和使役一些奇怪的生物,看似比普通人强大,但更容易接触到旧日支配者和外神,结局不怎么好)。
二. 角色分析 道具人1: 男主人是一名失意画家(克苏鲁世界里的画家和艺术家易受到不可名状的外神和旧日的影响,san值较低,容易发疯),和已故的父亲关系不好,但由于经济原因(投资羊驼?
)只能带着一家子住进老父亲的旧居,貌似刚修缮好,从城市搬来不太久。
可以从很多事情看出男主人很爱他的家人们,特别是妻子,但性格有些刚愎自用,不相信他人的话,和儿女的关系不算亲密。
另外要强调的是,这个角色承担很大的家庭压力,估计是由于他的错误决策,把钱都投资羊驼养殖和果园种植,可以说他的一生希望都在羊驼身上。
所以,当深爱的妻子和期望的羊驼都变异了,他的精神崩溃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键盘侠一样永远理智。
道具人2:女主人貌似是一名投资经纪人,性格较温和,也是最早被星之彩影响的角色,从切萝卜手指头提供了第一个高能开始,到后面卡朋特风格变异体,妥妥的工具人角色。
她的温和性格和知性气质,就是为了衬托最后其无辜的悲惨结局,勾勒出星之彩如同天灾一般的无情和残酷。
人类只是蝼蚁,外神不会在乎。
道具人3:中二少女是第一个出场的角色,身着长袍带着白马,赤脚念咒搞得我还以为看错电影了。
这里要说一下,电影里没有任何细节表明星之彩是女儿召唤来的,她只是一个爱好神秘学的中二叛逆期少女。
背景里说过,克苏鲁世界里对神秘学好奇的普通人san值都不高,所以她通过印刷版的死灵之书(应该不是真的,如果死灵之书在克苏鲁世界大量出版,世界早完了)进行的仪式,应该只是san值过低的一个疯狂中二行为,以为可以通过神秘来打败神秘,但对星之彩没有任何影响,她在井边的行为也只是san值过低造成的中二装B行为。
这个角色可以类比其他电影的灵能力者的角色,但在克苏鲁世界里,这些都是徒劳的,更体现出人类在外神面前的无力感。
观察人:水文学家是最后的幸存者,处于观测者的角度。
作为寥寥无几的对事件了解的人,他最终的警惕与无奈给星之彩的神秘又加了一笔。
在电影所有角色中,他是san值最高的,毕竟理科生~,因此他是剧中最理智的角色,行动力较强,联系了中二少女一家和邻居的线索,最后也带来了警察推动剧情,为了喜欢的人表现得像主角一样,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主角:星之彩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是外神种族的一种,或者是外神的眷族。
在电影中的星之彩,应该是处于幼小或者重伤状态,来地球吸取一些生命力之后就返回故乡了。
按照外神的设定,星之彩是不会针对人类,更不会针对某个人类,人类于其只是尘埃。
因此,电影中星之彩引起的变化都不是刻意的、有意的行为,对外界的影响只是其存在本身造成的,并不是刻意针对谁,所以有些评论在揣测星之彩的想法是不合适的。
电影中对星之彩的刻画是到位的,毕竟设定是一种没见过的色彩,不可能真的直接描绘出来,所以还是得通过对环境的影响来刻画。
我觉得挺成功的,特别是那些变异生物,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恐怖片风格,有实体的怪物比CG怪物更让人恶心和恐怖,在现在CG泛滥的年代塑胶怪物很少见了,这一点比较喜欢。
三. 总结 毕竟看过原著,看改编电影时既怕改太多毁原著,又怕照搬原著觉得无聊。
这次的改编电影虽然有蛮多的改动,但核心并没有变,非常突出星之彩这一主角的存在感,没有人类角色抢风头。
对于很多人喜欢的克系电影《湮灭》,我反而觉得女主的存在感太强了。
对于很多人吐槽电影里的人类角色,其实是很符合克苏鲁世界观设定,理智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类都是无知愚昧的。
10年代的好莱坞格外地喜新厌旧。
面对特效大片的逐渐成熟,在制片方和粉丝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演员被系列电影的形象强行捆绑,传统的明星制开始走形,甚至有了些偶像化的特征。
就5060后男星而言,除了汤姆·克鲁斯和威尔·史密斯,能够成功突围和续命的似乎屈指可数。
曾经的奥斯卡宠儿们年龄迈上或即将迈上60大关,适合的角色也从中年(白种)男人向老年(白种)男人过渡。
新一代的观众已经对他们不再感冒。
眼见科学教入髓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自甘堕落,数十年如一日的约翰尼·德普扶不上墙,打到打不动的布鲁斯·威利斯恨不得年轻时候转型演文戏,却依然有几个反例在顽强地逆流划水。
其一便是能文能武,能编能导的梅尔·吉普森,以一年一部的速率,低调稳健地从反犹深坑里爬上了“钢锯岭”;其二,便是卖身还债,越卖越贱的尼古拉斯·凯奇。
2018年的《曼蒂》,在B级片领域里意外地为他充满魔性的疯狂气质找到了宣泄口。
从温情脉脉到鲜血铺面,在他不过信手拈来,也让这部电影瞬间成为了年度邪典之一。
而同一制片公司也趁热打铁,推出了“凯奇恐怖秀”的第二弹,《星之彩》。
【概览】尽管位列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小说家之一,H·P·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克苏鲁怪奇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时代限制。
“不可名状之恐怖”和“残酷陌生之宇宙”的概念有着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但在现代语境下,依靠第三方“调查员”开展的洛氏故事缺乏足够的代入感,也欠缺与之相衬的可读性。
多年以来,洛氏故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启发了许多电影,其中多数也都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洛氏故事往往专注于对不可名状的渲染,以模糊的暗示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这往往是不受限制和因人而异的。
在影像化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大的敌人:当你想要将超越想象的恐怖体验展示给人看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超越想象了。
要想成功改编洛氏作品,或需要烧掉大量预算来让有形的恐怖栩栩如生,或需要等量齐观的想象力,让电影沿着洛氏规划的方向前进。
因此,尽管有不少电影和小说都借鉴了洛氏故事的元素,但真正出色的洛氏电影依旧屈指可数:《活跳尸》《战栗黑洞》可作两例,甚至《黑洞表面》可作半例。
【制作】《星之彩》自然不是第一部外星入侵小说,但其独特的设定至今仍有不少效仿者:如2018年的《湮灭》,如2019年新版《阴阳魔界》中臭名昭著的“Not All Men”。
就连《星之彩》本身,也有4版以上的直接改编电影,最早的一版出现在久远的1965年。
老牌B级片导演理查德·斯坦利曾以1990年的cult片《Hardware》名噪一时,也因1996年的《拦截人魔岛》而声名狼藉。
而在他自编自导的新版《星之彩》中,他将故事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不可谓不成功,更巧妙地利用了cult片常备的迷幻要素来描绘精神世界的扭曲,在还原洛氏气质上相当卓有成效。
换句话说,就是电波完全对上了。
与《曼蒂》的狂野豪放不同,《星之彩》无论是配色方案还是视觉特效,显然都要更加深思熟虑,与配乐的搭配也相得益彰。
理查德·斯坦利与斯嘉丽·阿马里斯共同写就的剧本可谓相当地极简主义,依靠超现实的画面保持了足够的吸引力。
更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既有着现代恐怖电影(如《怪形》)的类型化元素,也牢牢抓住了洛氏怪奇故事的本质:无法用逻辑应对也无法逃离的,逐渐升级的恐怖。
【表现】曾经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一向以高产著称,但自2009年税务危机爆发以来,他参与的电影项目数量就开始迅速飙升,甚至一年会出现6部由他担当主演的电影。
这些电影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早已在同一个类型中疯狂透支:不仅质量堪忧,也无表演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曼蒂》一部《星之彩》,反而让被好莱坞抛弃了近十年的尼古拉斯·凯奇,在自暴自弃之中奇迹般地杀回了主流视野。
尽管在《星之彩》中并非完全处于中心地位,但尼古拉斯·凯奇再一次以其老练的演技奉上了一出格外有趣的好戏。
由于故事本身比《曼蒂》更体面,凯奇的表演也比彼时的神经刀更容易令人接受。
《星之彩》的基础来自于洛氏原著,框架来自导演理查德·斯坦利,个性则来自尼古拉斯·凯奇。
他早年间躁狂和亢奋的表演风格,在疯狂接片的这十年来有了令人瞩目的收敛。
能级降低之后的凯奇所饰演的角色,反而更加具有实感,而非来自一个习惯性张扬的表演者。
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稳稳地将其他演员纳入他的表演空间,与他一起慢慢地陨入疯狂和扭曲。
对于克苏鲁神话的粉丝们来说,尼古拉斯·凯奇就是san值狂掉的完美代言人。
【总结】尽管有些支线情节浅尝辄止,但作为理查德·斯坦利和尼古拉斯·凯奇重回主流视野的一次尝试,《星之彩》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是对洛氏怪奇故事的一次成功改编,既有了现代化的外表和叙事手段,又保证了洛氏恐怖的精髓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流失。
洛氏故事和克苏鲁神话一向是影像化改编的巨大挑战:吉尔莫·德尔·托罗筹备多年的《疯狂山脉》,最终也难免流产的命运。
作为尼古拉斯·凯奇与制片公司SpectreVision二次合作的结果,如果搭配得当的话——比如让《星之彩》制片人之一的伊利亚·伍德出镜,饰演一个类似《罪恶之城》的变态杀手角色——更多异色的“凯奇恐怖秀”也并不是个坏点子。
导语:我们一向鼓励探索未知,但这却未必是好事儿。
自古以来,我们便对未知的宇宙充满好奇,从书写嫦娥奔月的童话,到如今对外太空的一系列探索,我们朝着未知一步步靠近。
可未知的到来一定会好吗?
答案是未必。
今天聊聊尼古拉斯凯奇的最新惊悚电影《星之彩》。
《星之彩》|神秘的外星生物星之彩最早出现于H.P.洛夫克拉夫特所著的《来自群星的色彩》一书,是一种来自外太空的神秘生物,它的身体特征无形无状,而是一种纯粹的、闪闪发亮、甚至有些美丽虚幻的色彩。
它像水一样在大地上汹涌地流动前行,渗入植物、动物、人类的体内,使他们畸形变异,而且其破坏力大得惊人,能吸干约5英亩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力;如果是一片荒野或草原,能吸干10到20英亩内所有的生命力,土地一旦被吸干,从此荒废,没有任何植物能继续生长。
星之彩是一种外星生物当把所有生命体的能量吸干后,星之彩会离开这座行星,返回太空。
电影《星之彩》便是以这种神秘的外星生物为题材进行的故事改编。
|一颗陨石引发的灾变加德纳一家住在新英格兰偏远森林的深处,过着与世隔绝、安逸幸福的乡村生活,然而,有一天这份平静却被一颗天外突降的陨石所打破。
陨石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块陨石没什么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比如,半夜三更发现天空被诡异而鲜艳的色彩所渲染,女主切菜的时候忽然神志游离把手指切掉;井边开始生长从未见过,颜色妖艳的花朵;昆虫的身体发生变异;打电话被奇怪的声波所干扰;时间维度被改变……
昆虫身体发生变异电影和很多国外惊悚片一样,将故事背景放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通过特定几个人物的离奇经历来展现灾变的过程,从而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与紧张感。
与众不同的是:一般国外惊悚电影中的大反派都是丑陋的、恶心的,比如,《异形》中恶心的外星怪物,看上去就反胃。
《异形》中恶心的外星生物可《星之彩》中的大反派“星之彩”却是炫目的、美丽的,而这种异常的美却又使观众感觉到一种另类的恐怖。
影片特意用扭曲的亮紫色来展现星之彩的形态,当这种色彩点亮屏幕后,配合相应的配乐,观众在惊艳的同时本能地感受到即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
所以,在画面渲染与调动情绪上电影非常成功。
星之彩形态绚丽这种通过极力渲染“未知”事物的“美好”,来凸显其背后的“凶险”,是比较少见的尝试。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恐怖片以克苏鲁神话的形式,打破了我们对“未知”的幻想,告诉我们:宇宙中的“未知”并非一概美好,它的发现也可能打破原有生活的平衡,引发意想不到的灾变结局。
人类历史上很多灾难都同发现未知而使原有生活失衡有关,比如,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从欧洲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一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令西方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但同时也使亚非拉人民饱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之苦,同时,也将梅毒带回了西班牙,导致梅毒在欧洲泛滥。
而另一方面,西方将工业文明带给全世界,固然改变了我们落后的生活方式,却也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比如,因工业引发的温室效应令全球变暖,致使海平面上涨,前段时间有媒体爆料位于极寒之地的珠峰居然长出了青草,表明冰川融化的速度正在成倍加快,未来会发生什么尚无法预料。
珠峰长草一个又一个事实证明人类对宇宙所知尚浅,还有很多东西不为所知,而我们却无法预测它们究竟会带给我们灾难或者幸福,这也就难怪世界最聪明的人之一霍金为何警告我们:面对外星声波千万不要回答了——这其实是从严肃科学家的层面对于未知提出的预警。
霍金所以,我们一味打破“未知”领域真的对吗?
还是保持朴素自然的生活状态更好呢?
这是电影给我们的终极思考。
|虽是尼古拉斯凯奇的逆袭之作,在剧情设计上却也有很多缺点《星之彩》之所以广受关注除了新奇的内容设定以外,与主演尼古拉斯凯奇有很大的关系。
都知道老戏骨尼古拉斯凯奇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因投资不慎而破产,之后,为了还清拖欠的债务与税款,不惜自毁形象接了很多烂片,获得“烂片之王”的称号。
尼古拉斯凯奇2018年到2019年,五十多岁的尼古拉斯凯奇便出演了《曼蒂》、《代码211》、《窥镜》、《疯狂父母》、《原始恐惧》等五部以上电影,但豆瓣评分却凄惨无比,一概不及格,令喜爱他的粉丝无限唏嘘。
《曼蒂》评分仅5.4而这部《星之彩》却是他近年来为数不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且豆瓣评分超越及格线的作品——虽然,很多观众觉得他的演技有所下滑,但我觉得他塑造的主人公还是很有特点,见仁见智。
尼古拉斯凯奇《星之彩》尽管如此,《星之彩》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为了增加悬疑与惊悚的色彩,影片将男主的女儿设置成一个巫术爱好者。
电影一开始,这位巫术爱好者便神神秘秘地进行着某种古老的巫术仪式,而且她脚背上还纹着古怪的图案。
原本以为“巫术”在灾变发生时会起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作用,然而,整部电影下来,“巫术”却只是个噱头而已,毫无用处。
所以,这一设置与主题无关,纯属故弄玄虚。
故弄玄虚的巫术另外,灾变发生后,很多诡异的现象接连发生,明眼人都已意识到情况不对,可男主却仍固执地留守家园,而不是听从女儿的劝告想办法离开这里,直到不可收场才醒悟,明显不合理;还有他的大儿子明明发现情况异常,却非要爬到井底去救狗……这些不符合逻辑的设计使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显得格外愚笨,缺乏欧美电影惯有的理性。
再有,就是电影的前半段节奏略显拖沓,与灾变无关的叙事太多,直到后半段才步入主题,但有关灾变的场景不是特别多,令人感觉没那么过瘾。
尽管如此,《星之彩》作为一部富有新鲜感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惊悚片,闲来无事,在家看看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尤其在目前的非常时期,人们渐渐意识到来自未知的恐惧,可能更能对这部电影感同身受吧。
最后,作为尼古拉斯凯奇的粉丝,也希望他再接再厉,继续多拍一些好的作品,摆脱“烂片王”的称号。
你们看过这部电影了吗,觉得怎么样呢?
欢迎留言。
2019年,科幻恐怖电影《星之彩 Color Out of Space》本片改编自H·P·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同名短篇小说《异星之彩/流星溢彩(The Colour Out of Space)》我没有看过原著,据说也是克苏鲁向的一部作品,从电影表现出来的光污染,颜色污染,精神污染,和触手上也算是窥见一斑。
首先要说的是海报做的确实不错,真的是挺炫,但是那种不可形容的精神污染颜色,用这种亮粉色感觉还是有点奇怪,也许只是个人感觉吧。
然后就是凯奇,虽然这么多年一直被人说成烂片之王,但是这里的演绎,还真有《闪灵》的感觉。
不过这个电影里只能是发狂的表演而已。
相对于外星问题,这个家庭和这个小镇的问题也是真不少,傻儿子?
邪教女儿,身心都是疾病的妻子,还有贪婪的市长,也许电影本身也是想反映社会问题?
虽然故事前面铺垫比较多,但是逻辑上没什么硬伤,只能感慨住着这里确实倒霉罢了。
融合那段感觉有《怪形》的感觉,但是我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漫画叫《3X3只眼》,突然让我想起那个不那么快乐的情节。
有时候这个妆弄的,我感觉显得特别老。
20分钟见到主角,后面还要继续铺垫
是不是被污染了的缘故,除了水文男,剩下人的没有人觉得周围的时候变得奇奇怪怪了?
这就是G点?
这个玩意,有点头皮发麻
从融合开始进入高潮,已经是1个多小时的时间了。
傻儿子,对狗是真的爱。
警长,你走的有点敷衍。。
这就完了?!
克苏鲁风的作品最近几年也不少,基本都是小说改编,比如《湮灭》,各有各的风格吧,只是虽然叫星之彩,但是并没有那么出彩。
---我是陨石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星之彩,新污染。
这部电影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同名短篇小说《异星之彩》,极具有克苏鲁神话中“不可名状”之恐惧的意味。
电影的内容看似寻常,一颗流星坠落到了远离城市独居荒野的一家人的院子里,此后,诡异的事情逐渐发生:在第二天,流星形成的陨石奇异消失,地下水开始散发出奇怪的味道,母亲在切菜时无知无觉切断了自己的食指,小儿子声称从井里听到了说话声,花洒中流出了长满细小触手的黏液,电磁莫名消失,汽车无法发动……一家人似乎被困在了一场永远无法离开的诡异梦境中,在恐惧与绝望中一点点步入死亡。
但与寻常怪物片和恐怖片不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星之彩”,对于主人公一家的遭遇,它知道,却毫不在意。
这里要提一点,在洛夫克拉夫特创立的克苏鲁神话设定中,“星之彩”是一种高维生物,有极高的智慧。
在它的眼中,人类与蚂蚁毫无区别,因此,在地球休养生息了一个晚上后,它便顺手吸收了周围全部生命力,飞回了宇宙。
至于主角一家的死亡——你还记得自己吃过多少片面包吗?
这看似荒诞,实则是克苏鲁神话的内核之一——人类并不万能。
浩瀚的宇宙存在无数的奇迹,我们人类只是宇宙边缘的荒凉星系中诞生的弱小种族,在这样一个浩瀚无边、而又毫无理性与目的可言的宇宙中,人类所认识和规定的法则与观念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观点在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主流的“人类至上”截然相反,甚至放在今天都毫不过时。
或许这也是克苏鲁神话直至今日还为人所着迷的原因。
它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只是仰望星空的虫子,不要骄傲自大,不要想着征服自然。
另外,影片中对于“星之彩”那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也刻画得很好,全篇都没有出现过星之彩的实体,从头到尾,它都藏在弥漫的亮紫色雾气中,静静观察人类社会,看着人类挣扎、互相怀疑争吵、精神崩溃陷入死亡。
只有最后,当它从井中飞出,飞往浩瀚宇宙才让我们窥见那美丽生物的一角——星之彩没有实体,它只是一种色彩,难以用人类语言描述的美丽色彩。
在原文中是这么描述这种生物的:“那一道自井中浮现的磷光不禁使人们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厄运降临的感觉。
这种感觉已远超他们的意识所能构想的任何景象;那种色彩不再只是闪闪发光,而是自井口喷涌而出。
当这股由无法辨认的色彩组成的无形洪流离开井口之时,它就仿佛直接流向了天空。
”而影片为了表现这种感觉将它设定为粉紫色,只能看做受技术限制吧。
当然,本质上我觉得这还是一部粉丝向电影,没有接触过克苏鲁神话的人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怪物呢?
主角怎么突然发疯了?
他们在干什么?
而作为一个对克苏鲁神话有所了解的人,我认为拍的确实不错。
观影记录1. 陨石降落,即便小弟弟受到过量惊吓,现代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主动录像。
2. 妈妈切手那里,小弟弟的反应又太冷静了。
3. 妈妈和小弟弟被星之彩袭击,一家人的状态有点儿太失真了,他们有车,但没有立即尝试逃跑,紧接着如果是后续车发动不了的那场戏,观感会好很多。
以及,如果是这个时候已经精神不正常了,应该设计信息提示观众。
要么失真,要么缺信息。
4. 按画面展现的状态,除非逼不得已,人不会拿枪去直面这个生物。
要处理羊驼变异物的话,应该会选择放把火烧掉羊舍。
5. 救狗的情节里应该寻求老爹的帮助,以及可以绑绳子,快速扯出来。
爸爸找到女儿也不顺嘴问哥哥去哪儿了。
就,人物的塑造显得蠢,故事就不好看。
后面凯奇的人物整个疯了,突然出现什么的就不抓人的注意力了。
恐怖在于可理解世界中诡异的不可理解之处,现在不可理解盖过了可理解,就容易变成“静静的看你闹腾”6. 凭什么警察的电话就打得出去。
7. 女儿不愿意离开的转变也莫名其妙。
如果是人物疯癫,或者被异生物占据,缺给观众的提示。
8. 水利学家和警长,逃出老先知的房间后一场接的戏,竟然是走。
情绪还很淡定。
9. 水利学家逃入地窖那一幕也很诡异。
画面表现的失真。
好像他早就知道那里有地窖一样。
好的点是:拍出了一种整个世界如油彩一般融化的感觉。
还有影调是蓝紫的主色调,我个人很喜欢。
以下内容来自一个只看过半本《克苏鲁的呼唤》的文盲,系列里的其他内容一概不知。
注意⚠️本影评含有大量剧透和迷思,请谨慎食用。
先说说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内森从失灵的汽车下来后,站在房子门口环视庭院的远景镜头。
星之彩带来的紫色溢满了花园,开出的异形花朵作为前景,背景是模糊不清的原始森林,美得像身处爱丽丝仙境,但这个仙境却更为诡谲凶险。
影片整体风格还是把握住了不可名状的恐惧的调子,不过前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未知又令人心悸的气氛更足一些,从沃德带警长来内森家那部分就开始无厘头了,看到警长被卷走了我甚至笑出了声,配上那种紧张兮兮的音乐真的很脱节。
而且内森这个角色的设定也很无趣,和好多恐怖片里的固执脑袋一样,思维方式莫名其妙的,后期的崩溃也是来得好突然。
女主角也差不多,看她第一次献祭还以为她这技能到后期会有什么精彩的表演,结果等到末尾就只再举行了一次仪式,如果说第一次是召唤了星之彩,那第二次到底是啥作用啊?
莫非是求星之彩早点超度他们家?
我是真的想不明白🤔再说说全片的故事叙述者沃德,可能他就真的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设定吧,因为从头到尾他真的没起到任何剧情推动作用啊!
这倒也没啥,总要有个引子让故事开头嘛。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体格那么强健啊,从附身的女主那里逃走就算了,影片结束还毫发未伤。
还是说那个地窖其实是内森他爹留下来的地下堡垒,星之彩把周围树都吸收光了,他在那个地窖里呆着,就啥事儿都没有啊?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翻拍克苏鲁系列到这个程度还算不错的,希望有更多的类似电影出现吧。
以上就是我没营养的影评,浪费大家宝贵的十五秒钟,感谢阅读。
可以看做一部克苏鲁合格片吧,抛去人设,环境的设定,仅拿克苏鲁元素说话,在星之彩出现后,没有具体的体现,但人物的SAN值不断下降,从一个温柔的爸爸(凯奇饰)到后面的紧张,疯狂;妈妈的理性到精神恍惚;女儿的中二到非常中二,都能看出星之彩的作用——让人物,动物疯狂掉SAN值,影响生物的生长,导致变异,这些东西影片都在冥冥之中体现出了——注意是冥冥之中,太不明显了!
导致剧情恍惚,推动过慢,且结尾还有未被影响的人,哇!
这一下就违背了克苏鲁原则,为什么地质探测员没事呀,没喝水吗,明明星之彩就是有意始主动的好吧,放过他了?
影片没说原因,令人疑惑不解,且剧情太慢了,推动不够紧张,明明被影响了,却没有靠人物侧面描写体现出来,就只有自己割手指呀,愤怒呀,疯狂呀,没有人物之间的矛盾,这题材就应该把矛盾夸张用人物矛盾体现
《星之彩》则是直接改编自克苏鲁创始人爱手艺的作品,非现代创作所带来的时间鸿沟加上克苏鲁题材本身的难以表述,让本片的投拍引人注目又忧心忡忡,但是在克苏鲁题材之中,选取“颜色”这一命题进行切入又颇为有趣,关于色彩的话题,如果不掣肘于原著,其实可以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不过很遗憾,一方面本片最终并未能关于色彩这一块做出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尝试,而在神秘带来的恐怖上又没有能达到较高的段位,所以成片效果只能说是略显平庸,有点可惜
作为又一次针对克苏鲁题材的尝试,星之彩无疑是勇敢且聪明的,当年的《湮灭》被誉为最难改编的作品之一,而导演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作品进行了结构与重整加入了异兽等更容易理解的实体,但是悲观的票房预估让《湮灭》被扫入了奶飞的怀抱,最终观众的反响也只能说平平。
而《星之彩》则是直接改编自克苏鲁创始人爱手艺的作品,非现代创作所带来的时间鸿沟加上克苏鲁题材本身的难以表述,让本片的投拍引人注目又忧心忡忡,但是在克苏鲁题材之中,选取“颜色”这一命题进行切入又颇为有趣,关于色彩的话题,如果不掣肘于原著,其实可以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不过很遗憾,一方面本片最终并未能关于色彩这一块做出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尝试,而在神秘带来的恐怖上又没有能达到较高的段位,所以成片效果只能说是略显平庸,有点可惜。
其实《星之彩》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遗落的南境》系列的创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部改编于此的电影也都有着一个较为相似的基本大框架:天外来物+改造环境。
而相比于野心更大的《遗落的南境》三部曲,《星之彩》无疑更old fashion一点,这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事实上当格局小一点时,反倒更容易展现出情绪的细腻变化,而大格局往往会沦落成为冒险。
《星之彩》电影的设定自然也是非常古典,和睦的一口人(至少相对后期而言的和睦)在被外星的不可知力量入侵后,从外物到内心发生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克苏鲁电影最重要的就是不可知,不可描述的神秘感带来的面对庞然神灵的恐惧,而在本片中,这个不可知的来源,是一个无法描述的颜色,但是由于影像必然有其色彩,所以全片大部分时间用亮紫色来表征这种天外异色,虽然的确,这种亮紫色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大范围的使用确乎能带来一种怪异感,不过一旦你给“不可说”的颜色赋予了人们可以认知的颜色之时,神秘感必然被消磨大半。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呢?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全片采用黑白拍摄,这样一方面避免了确定的颜色,另一方面反而可以动用观众的想象力,通过黑白的“不说”带来比“全说”更震撼的效果。
而片尾,大可以又黑白逐渐过渡到彩色,看到这片失去色彩的区域,我觉得如果这样拍会更加有趣。
(补充一下,我上面提到的想法其实已经在德版的星之彩-《颜色》被实现了,想法应该有了,但是貌似剧情气氛的渲染不是很成功,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
颜色 (2010)6.02010 / 德国 / 悬疑 / Huan Vu / Marco Leibnitz Ingo Heise另一方面,让我再说一下异化。
异化同样是个很值得说道的问题,首先关于事物的异化,这个自然是最容易拍摄的,畸形的水果,异色的各种事物,被污染的水等等,而这些所带来的外在的改变其实只是作为铺垫,真正能给人心里带来恐惧的则是人心的异变。
当年看《遗落的南境:湮灭》时一直感到后怕,害怕的不仅是未知的隔离区与深不见底的井,还有几名队员之间暗暗变化的内心。
电影《星之彩》无疑也想表达这样一种人性的变质,然而或许是编剧过于直性子或是导演段位太低,大家情感异化的过程显得突兀而不真实,当然几位年轻演员的演技欠佳也让很多地方看起来并不合适,至于凯奇大叔,延续了这些年一贯的“暴躁演技”,在本片里却显得并不合拍,这让我不禁为他之后新一部的《国家宝藏》感到担忧。
所以在生硬转折的情感与大家不那么娴熟的演技的合力下,人心异变这一点表现得就较为糟糕,这使得本片给人带来的后劲不大,恐怖的点还是主要在变异物种的奇形怪状之上,比如妈妈和孩子的怪异合体。
说句实话,他们不动的时候比最后变成大怪物恐怖多了,这也是许多恐怖片都难以做好的,一旦恶魔露脸,电影的恐惧感就烟消云散,因为只有未知才是恐怖的。
最后说一个非常明显的小彩蛋,黑人小哥手上拿了一本《The willows》,中文叫《孤岛柳林》,是布莱克伍德的作品,同样也是克苏鲁风格的恐怖故事。
孤岛柳林6.5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 / 2003 / 百家出版社
毫无道理不可理解无以名状,却落地生根、侵蚀一切、爆炸终结,现在去上上网,看看新闻,瞅瞅时事,这才是克苏鲁最贴合时代的写照。
某些画面挺美的,但剧情和演技都太尴尬了。视效是最可以做文章的地方,然而却没多少亮点。
怪物片套路,没什么出彩的点,逻辑不扎实,会跳戏。除了色彩基本上都见过,所以就会有种“哦,就这样。”的感觉。
没营养
粉色怪。只有最后一句提到了宇宙之类宏大的东西,前面完全就是小成本cult的感觉,看不出所以然。影评个个都是原著阅读理解大师。
本身不喜欢纯克苏鲁和恐怖片。
Color out of space原来是基佬紫
小片场是真的勇,什么片子都敢接,拍摄难度本来就很高所以拍成这样我没有意外也不会感觉毁原著。爱手艺的忠实fan boy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还原度如此之高的克苏鲁神话故事已经一本满足了。即使拍的很烂,对外星文明的深邃恐惧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与割裂可能算是脱轨的老概念了。廉价的质感和道具简直梦回古早异形时代,整体观感很难以描述,基本上算是把湮灭的整体剥离70%的科学性再加入50%的cult,50%的恐怖元素。好奇妙的观感,后半段真的越看越晕但是又忍不住看下去,用力过猛的凯奇依旧不吃香,但是满足了我等狗粉丝的观影需求,那我也把这廉价而勇气十足的失败当作他和制片厂的胜利。
以为好看,结果越看越不好看,不知道做什么,没法享受。。。。。不推荐。
确实仿佛《湮灭》的迷你前传,无论是Lovecraft的百年前或是百年后的现在,关于异质与文明割裂的恐惧永远天然地令人不安。
3.8。克味蛮正,对每个人的个性塑造其实还可以,有种家庭关系暗伤累累的感觉,然而在突然降临的莫可名状的力量之下,这些伤口疾速变异,直至惨遭灭门。导演还是有些想法的,不过也确实有被这一家子问题人蠢到……话说不少克系恐怖片里都有蠢得让人难受的角色,只能拿是SAN值急降来解释了。
豆瓣对恐怖题材真的不友好,明明超精彩。克味浓厚,从不起眼的日常点滴逐渐产生异变,当你察觉到这些难以名状的变化时,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后半部分的生物融合巧妙的致敬了《怪形》,颇有邪典恶趣味。结尾处则一举上升到地球生命与外星“生物”的“精神”共鸣,画面视效惊艳。跟《湮灭》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对克系内核的传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克系作品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对地外生命体这块的想象力远超很多所谓硬科幻片。
另一版<湮灭>,设定有新意,视觉效果恶心又很爽,但是剧情差了不少,据说是凯奇叔的翻身之作——这中规中矩就算翻身了?难以想象之前接的那些烂片究竟是有多烂啊(保命狗头)
童話故事變科幻故事變懸疑故事變驚悚故事變獵奇故事#谷阿莫
情节混乱➕意淫=克苏鲁?别逗了
时间丢失,淡定剁指,通话异常,井喷之色,凄厉融合,羊驼开花,死人电视,异域怪瞳,a pussy called g-spot……《Mom and Dad》《Mandy》《Color Out of Space》可谓凯奇邪典世代暴走三部曲了
大型蒸汽波电影,迅速获得头疼反胃脑子炸了等身体不适症状,比《曼蒂》疯多了
电影还行,但未必是大家心中的样子,克苏鲁风格不好拍,这种恐惧更适合看着文字去脑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星之彩,人类未知的颜色,为什么会是基佬紫,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而表现出来的方式,本身就是妥协
没想到鲜粉红能让人这么恶心。概念一流,外星人化身为绚丽色彩,覆盖一切,吞噬一切,当内森的家变得仿佛外星球一样陌生,一家五口也尽皆覆灭于此。古典派总是有克苏鲁爱好,可惜这里只是妈妈和弟弟变异,儿子女儿只是空泛的GG,还是收敛了口牙。
这算什么?科幻片?惊悚片?恐怖片?WTF!凯奇啊,你可长点心吧,尼古拉斯这个名字已经让给赵四了好伐,再这样不争气下去你就只能回去继承祖上的产业了(手动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