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伊始就沉浸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中虽然对导演的蒙太奇手法早有预料但是在观影过程中的某一刻,才恍然大悟蒙太奇又一次给我惊喜!
电影中的台词“人性和科学是一边的” 但 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科学往往是冷酷的数据和无情的实验也许医生和汽车修理工的对话 才真正反映了主角的内心-“大家都疯了 这个世界已经不正常了”映后交流环节,我注意到电影海报,一颗红色的心,碰撞,推动开启链式反应,最后将核威胁传离正如曼蒂映后中说的,电影中的人性吸引了他来演绎这个角色导演说:希望用爱 照亮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很好奇后来教授等人怎么样了,搜了一些史实整理一下:芬奇核事故于1958年10月15日在芬奇核科学研究所发生,当时南斯拉夫第一座核反应堆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六名研究人员受到了致命剂量的辐射——Roksanda Dangubić、Radojko Maksić、Stjepko Hajduković、Draško Grujić、Živorad Bogojević 和 Života Vranić。
原本的史实中男主德拉戈斯拉夫并没有受到辐射,电影这里是改编的。
帕夫勒·萨维奇院士设法安排受辐射的研究人员被送往巴黎的“基里”研究所,因为他们无法在贝尔格莱德的医院得到充分的治疗。
齐沃塔·弗拉尼奇(Zivota Vranić)的毕业生是受辐射者中最年轻的,他停止了反应堆中的过程,但他因此受到了最严重的辐射,并在一个月后死亡。
剩下的五名接受致命剂量辐射的人在成功进行骨髓移植后幸存下来,这是乔治·马特博士在医学史上首次进行的骨髓移植。
男主德拉戈斯拉夫教授1926 年出生于斯科普里。
1951 年,他获得了电气工程学院的文凭,随后加入了“Vinča”研究所副院士 Pavle Savić 博士的团队。
1952年至1954年,他在挪威凯勒里研究所工作。
1955年,他以裂变过程中的核共振为主题完成了博士研究。
波波维奇教授是在“文察”研究所建造零反应堆的专家组的带头人。
1959 年起,他担任贝尔格莱德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他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了三年。
他参加了Energoinvest的专家团队。
他于 2013 年去世。
儿子拉德曼是一名电影摄影师,也是导演德拉甘·别洛格里奇 (Dragan Bjelogrlić) 很好的朋友,他在这次拍摄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关于马特教授:
当几名患者来到医院后,马特教授立即开始在巴黎居民中寻找骨髓捐赠者来进行移植手术。
所有潜在的捐赠者都被警告说,他的技术当时还处于实验阶段,仅在动物身上进行,会给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带来巨大风险。
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所谓组织分型,只是根据血型来确定骨髓捐献者,这就是为什么手术对捐献者和受者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五名法国人还是同意为这次手术捐献骨髓。
他们是:Leon Schwarzenberg 医生(Mateo 教授团队成员)、Marcel Pabion、Albert Biron、Remon Catanije 和四个孩子的母亲 Odette Draghi。
手术于 1958 年 11 月 11 日至 16 日进行,这是外科手术史上的首次手术。
马塞尔·帕比昂 (Marcel Pabion) 捐赠的骨髓被移植到拉多伊科·马克西奇 (Radojko Maksić) 身上,他因此成为第一个被拯救的人。
来自无关捐赠者的骨髓移植。
唯一幸存的人是自然科学学院的学生齐沃塔·弗拉尼奇(Života Vranić),由于决定停止反应堆,他是受到辐射最严重的人。
骨髓移植是用新的骨髓细胞替代受损或完全破坏的骨髓,就像年轻科学家的情况一样(根据当时的医生的说法,“油炸”)。
如今,骨髓移植可以成为治疗对标准化疗耐药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一种挽救生命的方法。
此后,马特教授仍然是塞尔维亚的好朋友。
从1958年起,他多次留在贝尔格莱德,参与肿瘤学的发展。
他定期来到“Bežanijska Kosa”临床中心治疗癌症患者,并且拒绝收取服务费用。
在那里,他免费进行了 1000 多次咨询,并将一些患者带到巴黎的保罗·布鲁斯医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
马特教授于 2010 年 10 月 15 日去世,恰逢芬奇事故周年纪念日。
2007 年,“Bežanijska kosa”临床中心开设了以 Žorž Mateo 命名的肿瘤科,以表达对其工作的感谢。
(本文原载于“ 24楼影院”公众号 2024年6月21日,内容有修改 。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 原标题: “真实事件改编,“奥本海默”的另一个版本”一部来自南斯拉夫的涉“核”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引起不少影迷的关注,该片同时入围了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
虽然最终未能在竞赛奖项中有所斩获,但它却凭借4.2的场刊评分领跑主竞赛单元,赢得了上佳口碑,它就是由著名的塞尔维亚演员、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执导的《绝密配方》。
涉“核”电影在近些年屡有佳作,去年,《奥本海默》以破9亿的成绩刷新了传记电影的票房纪录,其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原子弹、核试验、“冷战”等关键词,而上一次引发现象级讨论的涉“核”影视作品还要回到2019年HBO与天空影业联合出品的剧集《切尔诺贝利》。
该剧在HBO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让很多人更真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作为同样涉及核辐射后果的电影作品,《绝密配方》提供了一个少见的“南斯拉夫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它开启了另一种“奥本海默”叙述。
故事改编自1958年南斯拉夫温洽研究所核反应堆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其中一个研究反应堆发生临界事故后,6名工人受到了大剂量辐射,其中一人不久后死亡,其他5人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康复。
影片呈现了该事件的全过程,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巴黎居里研究所的法国科学家对受辐射的南斯拉夫物理学家的治疗上。
在治疗中,还涉及了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类个体间成功进行的骨髓移植手术。
1958年正值冷战紧张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核战争的恐惧与日俱增。
南斯拉夫的温洽核研究所中,由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教授领导的一群年轻的科学家,正在副主席列科·兰科维奇的支持下进行着秘密的核试验。
不幸的是,试验中他们意外受到超剂量铀辐射。
当他们闻到了强烈的臭氧气味时,足可致死的辐射危害已经造成。
温洽研究所的创始人帕夫莱·萨维奇教授凭借与居里研究所的私人关系,将他们送往巴黎治疗。
然而,应邀主导治疗的法国免疫学家马特教授在核武器上持反对态度,这使得他面对波波维奇教授一行人时心存犹豫。
尤其是考虑到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关键问题,“救不救?
”“怎么救?
”这一系列艰难抉择摆在了马特面前。
在年代氛围的营造上,《绝密配方》最大程度还原了研究所的内外部环境。
影片从受辐射的病患们搭乘飞机趁着夜色落地巴黎开始讲起,从始至终以夜戏和内景为主,全片的视觉以复古的暗黄色调为主,画面中医护人员的白色大褂、飞溅的血液、治疗仪器发出的各种声响、因手术需要而剃去的毛发……营造出压抑和窒息的氛围。
影片将主线人物的刻画与群像人物的刻画相结合,将铁幕之下两方阵营身处的复杂情境全面展现。
手术台上的战斗始终紧迫,而病房外的“交锋”亦未停歇。
秘密进行核弹研发的南斯拉夫科学家,不得不“深入敌营”,接受法国医疗团队的治疗,双方的情报和安全部门也因此紧张地工作起来。
掌握着核弹开发配方的波波维奇教授,一方面安抚着年轻同事们的情绪、忍受着骨髓治疗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还需要时刻提防敌国各种势力不间断的探查和窥视。
正像影片后半段中,他与马特在那次和盘托出的对话中所说的,“这里面(他随身携带的那本记录数据和配方的笔记本)存放着的是我的全部生命”,进而,也与整个南斯拉夫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绝密配方》通过怀揣核武器“秘方”的波波维奇教授的多次记忆闪回,层层揭开温洽研究所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影像穿流于悲剧发生的前后,使命、嘱托、信念,与病痛、死亡、危机、挣扎紧紧相连。
另外,《绝密配方》真实地呈现了人遭受核辐射的可怕后果,但拒绝在任何维度上展示灾难奇观。
影片中,马特教授对于使用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的态度,从起初的犹豫不决到全力推动的转变,让影片在核叙事以外,兼顾了医学技术史的视角。
简言之,《绝密配方》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更是一个有关死亡和战争终将被不惜一切地挽救生命的力量战胜的故事。
”在灾难和病痛面前,马特教授破除了在核武器立场上的顾虑,为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案几乎倾尽所有,甚至没能在妻子生产时赶去现场;居里研究所的医护人员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些年轻的南斯拉夫科学家视为敌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罹患重症的“小伙子”“小姑娘”;而那些最终勇敢地走进病房中、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的法国男人和女人们更是如此,放下了政治立场上的偏见,生而为人的共情共感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绝密配方》的另一英文片名为“Chain Reaction”,可指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亦可泛指因果逻辑上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而“制造连接”也是电影中人们对抗核危害的核心意念。
让原子弹问世的奥本海默,他的人生在宏观意义上正是被核物质的链式效应推着走,对抗死神的威胁成为这位传奇科学家后半生的主题;而《绝密配方》却试图告诉观众,面对无可逆转的灾难,重建人与人之间的“链式反应”,摒弃偏见,才有助于寻回我们作为人类的信心。
借居里研究所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不需理由的帮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提醒我们:比起发明出多么庞大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更加伟大的品质永远是无私、良善。
在《绝密配方》的最后,电影遵循“契诃夫之枪”原则,将片中的伏笔一一揭开:是机修工给年轻的小伙子们留下了两枚硬币、医生为剃光长发的女孩带来了那顶假发、怀孕的母亲早就暗下决心伸出援手……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改写历史的人物是马特和波波维奇,但如果没有汽车修理工、年轻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没有那些为病患无偿捐献出血液的无数普通人,这个“链式反应”或许永远不会发生。
“电影里没有俄罗斯人,也没有德国人。
只有一个怪物——战争;还有一个奇迹,就是生活。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如是写道。
面对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提问,导演比耶洛格里奇平静地回答:为了不失去对人的信心,我想我会始终寻找赞美人的主题,尤其希望让其他观看作品的人恢复或加强对人的信心,这也许就是我潜意识中对人的期望。
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共同守护的所谓“绝密配方”: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最珍贵品质的呼唤,超越立场、性别、种族、一切形式的“铁幕”的区隔,涤荡战争与灾难的残害,把我们连接在一起。
因为是库斯图里卡的狂热爱好者,所以之前做北影节攻略的时候,看到有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入围天坛奖,就想着一定要看看。
晚上7点开场对上班族也很友好,两小时的电影不长不短, 还有映后环节,是一次不错的观影体验。
冷战、两大阵营对立、核武器、个体与国家的命运、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个体之间人类共同的情感,都凑成了电影的主题,让这部电影呈现一种铁幕之下的温情。
社资(或者说集权与民主)两大阵营对立是影片的大背景,关于这样的作品之前已经看过好多《窃听风暴》《切尔诺贝利》《特工》《奇爱博士》,关于那个年代的核军备竞赛也稍有了解。
这部电影如导演所说,是一部“冷战时期的童话”,其中意识形态冲突、对核不同认知的冲突被比较简单的消解了,消解的原因是法国人民对所谓“敌人”生命不计报酬的慷慨相助。
如果这部电影要是让当时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南斯拉夫人民看到,不知他们会被电影中的温情所打动,还是嘲笑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对敌人生发出的怜悯之心。
若有后者的想法,那就是一个标准的民族主义者;而前一种想法,则更像是一个不被各种主义所裹挟的人。
其实那个年代,“人”真的不多。
遑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被政权疯狂洗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腐化堕落、贪图享受,资本主义阵营也存在大量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论。
但等时间褪去、铁幕锈蚀、帝国陷落,人性显现时,一定会有人庆幸、有人后悔,有人被捧上神坛、有人被千夫所指。
鸟择良木而栖,人民有脚,自会寻找生活之地。
时间有无数条发展线,而历史只属于胜利者。
而胜利者,永远是人、是人性。
人性中体现的同类之间的共情和互助,是任何时代、任何主义下,我们生而为人的最高尚、最宝贵的东西。
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知道有映后环节后,我观影时候在想能向主创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看完电影之后,我消除了提问的打算:因为平铺直叙,时间穿插简明易懂,一切情节有迹可循,关于电影本身,再没有让我觉得值得提问的空间了。
周五晚上要看真神导演的《地下》。
如果说《绝密配方》是远去的斯拉夫人留给电影的童话,那么《地下》,就真是这个伟大民族凋零之时的恢弘史诗和无奈挽歌了。
电影还不错,不过没有预期那么好,有点类似以前看过的美国电影《神迹》。
电影内容主要是兰斯拉夫的科学家团队研发原子弹时遭遇核辐射,法国医生救治他们的过程。
最后电影上了个价值,就是链式反应,会因为一个恨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也同样会因为一个善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在被救治的过程中,很多人义务献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义乌献骨髓,感动了这批为科学成果而疯狂的科学家,最终在已研发成功的情况下,科学家们还是终止了该实验。
电影人物塑造和环境氛围塑造感觉还是有点弱,电影争分夺秒的紧张感也不够,对病人痛苦的刻画有点太多,群众的善意有些莫名。
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了一名核物理学家带领学生研发原子弹,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不能买到好的燃料,在糟糕的实验条件下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师生不幸被辐射。
他们被送到医疗条件先进的法国巴黎去治疗,当时对白血病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病人对常规治疗毫无反应,主治医生马特教授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世界上首例骨髓移植手术,最终获得了成功。
马特教授是法国左翼组织成员,但在冷战阵营对峙时,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没有好感,但他坚守了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展现了坚韧果断的品质。
物理学家一开始不信任他甚至带有偏见,但是马特的言行最终感动了他,甚至将国家研发原子弹的秘密计划和盘托出。
面对国家情报组织的怀疑与追问,马特教授最终做出了抉择。
获得治愈的学生们回到了祖国,但是作为核武计划关键人物的教授却留在了法国。
最终,南斯拉夫的核武计划终止,副总统兼情报部门负责人,也是核武计划的操盘者被免职。
打卡北影节的第二部电影,天坛奖入围片《绝密配方》。
2小时电影,道不尽和平的珍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现今俄乌战争、以加战争的背景下来看这部电影,感慨颇多,“人性和科学是一边的”,看似理所当然的一句话,却耗尽了主角的半生。
(以下有些许剧透慎点)本以为会是黑色幽默式电影,没想到是另类的反战争片。
电影改编自冷战期间一段关于南斯拉夫研发核武器的真实故事,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核武器研究员因放射元素泄露导致团队染核住院,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发达,对于核污染病发症根本束手无策。
居里医院的医生乔治虽然不赞成这些研究员的实验内容,但作为医生,他仍然不断在寻找治疗核辐射后遗症的方法,最终乔治完成了世界上首例骨髓移植手术,九死一生的研究员也放弃继续研究核武器。
电影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交叉叙事,从研究员如入院开始治疗讲起,随着治疗的深入,逐渐展开研究员们在实验室受到核辐射的原因。
跟着主人公和医生的角度投入到紧凑的治疗过程、紧凑的人物情绪中,仿佛也体验到这暗无天日的绝望时光。
电影看似平淡,远离战争,但研究员身上针扎的淤青、实验室紧张又疯狂的数据、每个人脸上逐渐凝固的笑容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上一场世界大战像一张无形的网罩在每个人头顶,如影随形。
明明不是悬疑剧,却能让观众在研究员们究竟能不能得救的谜团中不能自拔,绝望与希望交织,穿插着配角的生死,导演讲故事方法很高明。
另一个人物设定的惊喜,是电影中充满了极致的拉扯设定:父亲在战争中死亡的和研究教授却依然投入武器研究之中、厌恶战争的医生无条件拯救武器制造研究员、柔弱胆小的姑娘为了救不认识的研究员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极度恐怖的病房响起了轻快欢愉的民谣、核试验教授最后放弃了已研究成功的核试验结果 … … 他们的人物弧光都很亮很美,大到两位男主,小到捐献骨髓的志愿者和蒙面照顾病人的护士…无论他们戏份多与少,似乎都不影响他们展现出热血的“人性光辉”。
灰暗的纪录片式镜头下,却能看到鲜艳的人性魅力和希望的彩虹。
看似是童话结局,却是真实发生历史故事,坦白说故事到这里,我也思考过如果我是主角,未必能做到主角这样洒脱放手,而思考过后再回想起“人性与科学是一边的”这句话顿时觉有些堵塞,放弃在这个故事中,是伟大的。
电影的最后引用化学公式“链式反应”结束,直指每个人的命运都和世界息息相关,导演也希望通过电影,能让大家思考更多。
第二场电影开出了个小王炸,真的很感谢将这么好的故事带到观众面前的所有人和组织观影的m观影团。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
·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
·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
·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
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
·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绝密配方》
今天聊聊塞尔维亚 / 北马其顿 / 斯洛文尼亚 / 黑山 / 法国电影《绝密配方》。
片名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 Chain Reaction / Guardians of the Formula / Čuvari formule (2023),别名配方的守护者 / 联核反应。
在《奥本海默》引发全球对核能关注的热潮之际,《绝密配方》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一个同样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故事关于医学与核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交集。
影片改编自Goran Milasinovic教授2017年出版的《Slucaj Vinca》(Vinca Case)一书,影片回溯了1958年冷战时期南斯拉夫核计划的秘密,以及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手术的艰辛历程。
当时南斯拉夫政府正秘密研发核武技术,Vinča核研究所作为南斯拉夫最重要的核研究机构,有许多年轻科学家在此实验和研究。
1958年,研究所内的一次事故让八名科学家遭遇了致命的核辐射。
由于零功率反应堆发生超临界事故,这些科学家受到了远超安全限度的辐射。
其中,六人被紧急送往巴黎接受治疗,最终一人不幸去世,五人经过治疗后恢复健康并回到了南斯拉夫。
他们能够幸存,正是因为采用了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的骨髓移植疗法。
这一事件,发生在冷战的阴影下,打破了核科学与医学的界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是核研究的警示,也是医学创新的里程碑。
影片一开场,我们便被拉进了一个紧张的实验室。
法国科学家乔治·马特博士正忙于进行一项可能改变医学史的骨髓移植实验。
实验成败不仅决定了他未来的职业生涯,还可能拯救无数患者的生命。
影片缩减了受伤人数。
事故发生后,南斯拉夫政府紧急决定将几名受辐射的科学家送往法国居里医院接受治疗。
此时,马特博士接手了这项挑战,开始进行开创性尝试,对这些辐射受害者实施骨髓移植。
这是医学史上第一次,在无关捐赠者的情况下进行的人类骨髓移植。
这部电影通过交织的两条叙事线,展现了冷战时期东西方的紧张对立。
一方面,南斯拉夫的科学家们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秘密进行核研究,他们的命运不仅代表个人的挣扎,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另一方面,法国科学家们在纯粹的人道主义驱使下,愿意跨越意识形态的界限,去拯救那些他们从未见过面的人。
影片中的两位主要角色是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教授和法国的马特博士。
他们一开始充满了隔阂和猜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逐渐深化。
波波维奇教授是南斯拉夫核计划的核心人物。
在事故后,他带着几位受辐射的科学家前往法国接受治疗。
作为科研负责人,波波维奇肩负着沉重的压力,既要推动国家的核研究,维护国家荣誉,又要保护自己学生的安全,个人与国家的责任交织在一起,令他无时无刻不在挣扎。
马特博士是一位坚定的反核医生。
起初,他对波波维奇和他的团队充满怀疑,甚至认为他们可能与核武器计划有牵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马特逐渐意识到生命的重要。
他开始全力以赴地拯救这些生命,不仅仅是因为职业责任,更因为内心深处对他人命运的深切同情。
《绝密配方》触及了几个深刻的主题,尤其是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与意识形态的碰撞,如何影响科学的合作与发展。
科学的进步,常常伴随着道德的重担。
电影中的科学家们,不仅在追求知识的边界上勇敢前行,还在每一次选择中承受着对生命的责任。
波波维奇教授面临着国家利益与学生生命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一内心挣扎深刻地展现了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冲突。
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马特博士和波波维奇教授都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他人的深切同情。
两人从最初的怀疑到最后的理解,他们的互动体现了人类之间情感的纽带,超越了冷战的敌对与意识形态的分歧。
正是在这种历史的背景下,科学家们不分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的合作显得尤为珍贵。
故事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科学无国界,人性的光辉终能穿透一切黑暗。
《绝密配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反思。
影片让我们重新审视在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中,是否还有人性与同情心能够突破一切隔阂。
即便在冷战的阴影下,光明与希望依然存在。
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对抗并非单纯的力量比拼,而是各自展示“最好的自己”,以证明谁更优越。
如今,世界的竞争似乎变得更加荒谬,大家不再是比“好”,而是在比“烂”。
只要你比我差,我就算赢了。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在个人利益与集体福祉之间找到平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绝密配方》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也很深刻,只有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彼此理解与支持,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共赢与共生。
冷战核能医学交织,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听导演说这部电影准备了六年,期间为了艺术的存粹性,他没有看过其他相关类型的电影。
导演说因为很多原因他选择了这个主题,首先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讲述了法国的医生和南斯拉夫的科学家他们之间发生的非常动人的故事,他希望更多人的知道这个故事。
其次看到这个电影里出现了原子弹的配方,也就是电影的名字《绝密配方》,希望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自己的生活能找到一个最美好的配方。
再有关于原子弹的研发,有支持的,有不支持的,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有这样的争议存在,这个也是这部影片讨论的主题。
我看完觉得非常好看,内容超级丰富,影片涉及冷战,南斯拉夫核实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和人性的选择。
互动环节很是精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和主演拉迪沃耶·布克维奇还原了影片中一小段塞尔维亚歌曲,导演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下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主办方还准备了几样中国特色物品让导演和男主猜,男主猜中了算盘和蚊香,导演猜中了拔罐器(塞尔维亚那边也有中医拔罐),“蟹八件”都没猜到,确实有点难了。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一場超越政治陣營對立與意識形態衝突的醫療史詩,人類史上首次骨髓移植手術的戲劇化紀錄。明知道救治的是「敵方」,仍然堅持以人為本,即使治療對於醫患雙方以及志願者而言都極具風險,但在這個時候,人性始終靠著一點微熹衝破了厚重的黑暗。躺在手術台上相互鼓勵的他們,「鏈」環反應會持續(?)下去。PS:我自己也登記為中華骨髓庫造血幹細胞捐贈志願者,26年來只接過一次可能匹配的計劃,然後,就沒然後了。
很温情的成人童话,爱+善良就是拯救世界的绝密配方。这个配方让法国普通人志愿捐献骨髓,让医生没有上交原子弹研究笔记本,让南斯拉夫核专家自愿将笔记本烧毁,那个4个孩子的母亲太感人了。但现实正好相反——核武器战胜了爱+善良,这之后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持续的核武竞赛就是证明。7.6
#BJIFF2024 第一部。没想到来看北影节的观众素质还能这么差。前后左右把全程讲话、刷手机、外放语音、倒摄、打电话…全凑齐了。看惯了人性的恶,但当善良出现时还是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人性光辉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闪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很需要一下这样的感动。别小看任何善意或恶意的举动,都足以对结果造成影响,如果这是链式反应,那我希望善意大于恶意,这真的可以拯救世界。人类是个共同体。有点冗长,还有很多没必要的空镜。但是不管是历史本身,还是基于史实的改编,又或是所有人的演技都是足够好的。总归是要从我们每个人开始反战的不是吗?别鼓吹战争,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奥本海默》的B面。
剧情而言中规中矩,严谨细致、不煽情,却因为故事本身环境的高压性而自带了紧张感和人类美好闪光。也可能确实核辐射/泄漏相关题材看得太多,还想起了罗马尼亚的《集体》,可能这类叙事银幕看更真实吧。
看到出品方是塞尔维亚就点进去看了。感谢这个时代有字幕组。
中规中矩,甚至过于沉闷了,再剪掉半小时好了,太多的细腻是不必要的负担
看不下去
同样是关于原子弹的制作,但与关注个人内心挣扎的奥本海默不同,核元素在本片只是作为背景,两种专家,两个战场,没有硝烟,讲述的是一段跨越国籍与意识形态的友谊,因为故事有点太顺拐,因此双线叙事也没有给观众多少惊喜;但胜在情感真挚细腻,即使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却能在熟悉的音乐下共同起舞,输血时紧握着的手,留在床上的两枚硬币,浓密的假发,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青年人所散发出的活力与朝气,那便是希望。而所谓的绝密秘方那便是爱,在人生的链式反应下发挥作用,人性的光辉与善良,在当时冷战的背景下,也在当今日渐撕裂的社会上,是一种奢望,也是一种理想。8
#BJIFF 应该是今年影展最佳了吧,这完全可以提个奥斯卡呀。只可惜片名翻译有点奇怪,不如直译“链式反应”。
多么典型的意识形态编排,把社会主义国家艰难的核研发人员描绘成丑恶嘴脸,把自己人一个个塑造得灿烂光辉,呵呵,呵呵,呵呵呵。。。
故事本身足够精彩传奇:南斯拉夫核试验+第一例骨髓移植+冷战,导演也只是比较恰当的完成了这个故事
是个好电影,但不理解最后把手稿烧掉的情节。这是在反战吗?还是他认为南斯拉夫并不需要核武器?还是他不想卷入政治漩涡?还是他需要表示对法国医生的感恩?请导演给我们一个明示!(时空交错的转场还是可以的,各种相似物转场,不错不错)
片头的「真实事件」声明恰如心虚的欲盖弥彰,将已然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的巴尔干之虎描绘得如同纳粹集中营,以反衬法兰西医生民众的大爱、人性、无私,这般春秋手法着实可笑。
3.5 中规中矩~
电影虽然拍的一般,但作为曾经的医学生,站在医学的角度看,这件事是真的牛。这个故事里的道德困境丝毫不亚于《奥本海默》,不知道诺兰看过这部电影么
看诺兰的核武,相信世界诡谲又阴郁;看这个核武,相信世界还有温柔善良。于是,平衡了。另说:管理世界的人群,不能坏也不能蠢。如果遇见既坏还蠢,世界就糟糕了。
有点无聊
拍的很工整,前因后果穿插交代,没什么的太独特的地方,唯一比较亮眼的可能是选材吧,选的是战后一段波折小故事,除此之外,平平无奇。
电影一般,基本就是电视剧质感,演员演得也一般,但故事切入角度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