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第三季也是最终季的落幕,我的心头涌起一阵悲凉。
查理•斯金纳(Charlie Skinner)倒下的那一刻响起的那首Sissel演唱的《Shenandoah》一遍一遍地在耳边回响。
《新闻编辑室》是我最喜欢的美剧,该剧由被称为业界最具才华的编剧之一的阿伦•索金(Aaron Sorkin)亲自执笔并担任制片,讲述美国ACN电视台晚9点《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播和他背后工作团队的故事,2012年起由HBO播出。
索金最早由《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系列电视剧声名鹊起,由他执笔的《社交网络》曾获2011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索金剧本的特点是多人场景对话矛盾冲突的完美设计,超大台词量对演员和观众都是极大的考验。
如果你看过《社交网络》,一定会被其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语速所惊呆,这一方面得益于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的基本功,更重要的则是索金剧本的台词量实在过大,只有用超快的语速才能读完。
这一特点在《新闻编辑室》中得到更夸张的体现,由于该剧中的主演本就处于新闻媒体,剧情几乎均由对话推动,导致它可能成了历史上台词最密集的美剧,同等时长下的台词量我估计是普通电视剧的三倍。
我不得不经常经常要暂停和回看才能看清全部台词内容,而其中又夹杂了大量新闻专业术语和最近几年的著名事件,50分钟一集的容量大概需要至少看两遍才能基本贯通,如果想要深入探寻可能还要搭上数小时查阅资料。
可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美剧,却遭遇收视率的滑铁卢。
该剧前两季均在10集左右,但收视率极其惨淡,导致仅仅第三季就成为最终篇章,而且也腰斩为6集。
第一季采用的方式是常见的主线递进但每集独立成故事的结构,第二季更是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悬念,用9集的长度逐渐揭开谜团,到了第三季,不仅再度进行了全面颠覆性的叙事方法,几乎超越了该剧最初的设定,更加入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棱镜门斯诺登事件等今年的热点新闻元素。
可惜无论索金如何努力,观众就是不买账。
根据统计,第三季首播收视人数仅有120万,相比另一部同样由HBO出品的大热剧集《权力的游戏》的1800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在金球奖和艾美奖上均斩获几项提名,却避免不了被砍的命运。
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剧情中许多背景资料太过深奥难懂,但由Netflix出品的《纸牌屋》(The House of Card)中同样具有大量政治专业术语却受热捧,显然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认为最致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无法塑造出一个大众喜爱的角色——和电影不同,由于电视剧本身具有分集的特点,在下周同样时间还会切换到同一频道收看,除了剧情紧张吸引人,更重要的是有大众喜爱和关心的角色,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破产姐妹》中的Max,《绝命毒师》中的老白,《纸牌屋》中的木下议员等等,而《新闻编辑室》中虽然聚集了许多出色的演员(能按索金要求语速念台词的演员),也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且各异的角色,但他们都仿佛变身成了伟大的新闻道德传教者,显得不够讨喜。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部剧中充斥着太过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剧中被角色们反复提及的一个人物是堂吉诃德。
实际上,堂吉诃德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解读,最早在塞万提斯笔下,他被塑造成一个受骑士精神荼毒的疯子,遭人嘲讽,批判了中世纪的黑暗;而到了十八世纪,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堂吉诃德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绅士,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代言人;越向近代发展,堂吉诃德又越成为与现实抗争却又如此无力的悲情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的化身。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剧中《晚间新闻》的主播威尔•麦卡沃伊(Will McAvoy)和他的团队可说是一群当代堂吉诃德。
他们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信息爆炸、信仰缺失的年代,坚守媒体从业者的道德底线,做着传统的严肃新闻,客观公正、不卑不亢,既不会做八卦新闻只为博人眼球,也不会随意发布不严谨的消息,不少人甚至还是人们眼中还在用着黑莓手机的老古董。
他们与只看收视率的资本家作对,与侵犯人民知情权的美国政府作对,与社会中的不正义力量作对,甚至似乎与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在作对,而在最终季中,这些矛盾冲突达到巅峰。
在当代这场由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Weibo们领导的碎片化信息社会洪流中,可以看出编剧阿伦•索金是怀疑、纠结、无奈而又迷茫的。
尽管本剧的最终结局是相对美好的,但电视剧毕竟不是现实,而且结局的美好也并不代表索金找到了一条传统媒体理想主义的光明未来之路,他们仍然是一群堂吉诃德,在世人嘲笑与怀疑的目光中前行,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荆棘丛中前行,或许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迎来和堂吉诃德同样的结局。
剧中有一段情节,当节目制作组迫于各种压力无法发布他们已经制作完成的新闻时,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所做的全部努力秘密交给美联社的一位他们都信赖的记者,希望她能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将事实的真相公诸于众。
现实中,并不存在ACN这样一个电视台,即便真在某处有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存在,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又真的会有一个正义使者化身的记者出来前赴后继吗?
在塞万提斯去世的400年后,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回答。
而与剧情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相对应的是,《新闻编辑室》停播的结局无疑也是理想主义的坟墓。
索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我之所以这么设定,是因为不想编造假的新闻事件,我希望剧里的世界能映射出你所处的当代社会。
而且这样,观众总能知道得比剧中角色多。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所以,我并不是在试图教育专业的新闻记者们,我也没有能力这样做。
”在剧情临近结尾时,索金所设计的两个桥段也很好地表明了他对自己之前所充满的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反思和怀疑。
主人公威尔在看守所中与自己的父亲“隔空对话”,却被父亲斥责为精英主义的推崇者(指美国东北部波士顿、纽约等地的新英格兰白人后裔),而ACN易手后的新网络编辑所制作的APP也对老的女主播和制片人的传统新闻道德思想尽情嘲讽。
在《晚间新闻》制作组为自己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的报道感到骄傲时,却被告知他们的收视率从第二跌到了第四,而ACN易手后做着老员工们不齿的娱乐八卦和名人跟踪等新闻后,他们的收视率却一路冲回第二……索金在剧中将自己化身为老牌新闻理念的卫道士,与新思维展开论战,并仿佛获得了胜利。
但这种精神胜利却无法改变社会的潮流,而索金本人对这种胜利又持何种态度,其实同样是值得玩味的。
正如冯小刚的《天下无贼》,虽然最后成功地保留了傻根对世界的美好印象,但刘德华在站台上对刘若英的那一番“为什么他不能受到伤害”的斥责恐怕才是编剧王朔的真正心声。
我在媒体行业从业近十年,也目睹了中国传媒业的许多兴衰起落。
在20世纪前的中国,新闻媒体只是喉舌,是发声工具,从来都不具有独立客观的思想。
而正当进入新世纪的我们开始逐渐觉醒后,又遭遇了社交媒体网络化、碎片化的时代变革,使得我们还没有形成严肃的新闻价值观,就被汹涌的时代潮水所裹挟,不由自主地向前。
在上有有关部门监管,下有时代变革推进的这场洪流中,媒体们纷纷失去自我。
传统纸媒日渐式微,新媒体只顾点击率,自媒体风起云涌但良莠不齐,导致在现在人们经常接受信息的渠道中,电视无法获得年轻人信任;门户网站争夺流量缺乏深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又遍地谣言。
曾经中国媒体人的骄傲《南方都市报》也有堕落的迹象,开始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报道,而南方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更是爆出新闻敲诈丑闻,随着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们纷纷被招安或镇压,中国严肃传媒的未来走向何处迷雾重重。
我曾经也满怀理想,以为自己从事着改变世界、记录历史的伟大事业,但后来屈服于种种压力也不得不发布大量吸引眼球的新闻,其实要说服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何其容易,但正因如此,像剧中人物那样依然坚持自己原则才显得更难能可贵。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美剧后,就像忽然进入了一个真正美好的乌托邦,有一种“如果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做新闻那真的是死而无憾了”的感觉。
但乌托邦本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存在,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还有多少记者坚守誓言的纯洁,还有多少读者和观众关心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这种坚持还有多少意义,是否还像堂吉诃德那样无论多努力都只会遭到更多的嘲笑呢?
索金的这部美剧,能给人以思考。
但事实上还有多少人愿意思考?
我曾经把这部剧推荐给几个同行,之后就如泥牛入海,他们再未对此剧给过任何回应。
是太忙没时间看,还是早已对所谓的新闻理想麻木,只把它当做一份糊口营生,我不得而知。
乔布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变世界。
仿佛是命运的注定,将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乔布斯传》的剧本交给了那个同样足够疯狂的索金。
但理想主义者也不总会成功,有时他们同样会输得很惨,乔布斯在Macintosh上的失败让他被赶出了苹果,索金的《新闻编辑室》同样被唱响挽歌。
乔布斯最终东山再起,索金仍有机会重获市场认可,而信守传统价值观的新闻媒体是否还有明天,却无人知晓。
Ep05结尾。
Sloan做了一场赞绝的直播访谈,除了这间接导致了Charlie的死。
原以为Sorkin会给Charlie一个明白表达内心的机会,没想到他走向了绝决。
那一死,是最极端最壮烈最振聋发聩的明志,不单为Charlie,是为所有心存良知守护新闻专业的媒体人,甚至是为所有坚守不退缩的理想主义者。
那一瞬间泪水喷涌。
好在他的倒下不是孤独的终点,当Will在监牢里对自己坚定的说出I want your ass kicked really bad时,希望和信心便又有了。
但真的有了吗?
Ep06结尾,也是全剧结尾。
Mac当了主席,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和坚持。
倒数60秒,新的News Night要开始直播。
3,2,1,Will说"Good evening",剧终。
这只是新的黎明到来前的一个晚上,还是永无止境的夜?
这几年一直在拿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做对抗,对抗的内容关乎未来自己要做什么——厌恶抗拒但能挣不少钱的本来专业,还是注定清苦却向往已久的媒体行业的某一细分领域?
最终算是理想的自己稍稍占了上风。
关于对抗的细节不说了,只说如今。
这个月初起,在某知名新媒体平台开始了实习工作,具体工作内容与所希望的还是有些不同,但也确实是密切相关。
刚刚做了三周,大部分时间还在适应和寻找节奏,但也有了一些体会。
昨天下班,因为接下来这两天休息,所以晚上回到宿舍决定把Newsroom最后两集看完。
看到Ep05结尾,从Charlie去世的震惊与难过里回过神来,又陷入了更无边的迷茫与恐惧中。
原因是想到了自己如今的工作。
这样大的一个新媒体平台,或许是我刚刚进入有所不知,但目力所及,关于新闻的发布推送,审核?
没有;原则?
速度一定要快;规范?
最重要的规范便是不要涉及敏感人事,以及要起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和摘要。
这和Charlie、Mac、Don们在对抗的有什么区别?
我抗争了许久才坚定的“理想”,是不是从最一开始就已经被现实吞噬了灵魂?
迷茫和恐惧在继续,找不到出口,因为现实无所不在——现在的我需要这份工作,即使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彼岸;现在的我无力去改变现实,因为还只是无名无姓的nobody。
但也正因此——经历过自己那点卑微的理想主义被现实碾过只能看到一点残渣的结局——会更加珍惜和看重那些如Charlie们一般能始终坚守而不放弃退缩的人。
理想主义是一件太好又太难的事,不敢想象有一天被“现实”统治的世界会是什么景象,却也想象不出它的黎明能够到来。
在自己能够点亮黑暗中的方寸之前,向每一个坚持的堂吉诃德致敬。
第一次看完新闻编辑室,是2015年。
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看完的,有什么样的心情。
5年后,可能反反复复又重看了两三遍,有时候随便点开一两集看,有时候会把整一季或者整三季从头到尾看一遍。
重看的场景和心情倒是很明确的,无非是遇到了困境,寻找一个情绪出口。
在这部剧里,堂吉诃德像一个精神领袖,领导着这些在新闻编辑室里的人们。
某一次重刷剧之后我还把堂吉诃德这本书也看了,为了一部剧去啃一本900多页的小说,想来也是有点好笑。
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子,幻想自己是一个骑士,要与世间的丑恶作斗争。
追随他精神的人们,可想而知也是疯狂而必然失败的。
只是,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必然失败吗?
在News Night改版的宣言里面,Will说,"I am going with the guys who are getting creamed. I am moved that they still think they can win, and I hope that they can teach me a thing or two." 在那个灾难性的报道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过错在自己,他们争先恐后地挤到最前面去担责,直到最后Charlie说我们并没有做错,我们做了一切正确的事情,只是依旧无法避免最终的错误。
为了第三季的那个报道,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顶住了多少压力和威胁,最后马上要报道了,被直接喊停。
Mac冲着Reese喊,“It was for nothing? It was for nothing?” Reese回答,“Yes.”他们失败过多少次,如果故事继续,还将要再失败多少次,大概编剧也数不过来了。
从这一点看,这个剧简直是一路丧到底了。
所以真的是all for nothing吗?
倒也不是。
看看第一季的Will,Reese,Maggie,Sloan,Neil,Don,他们在Charlie邀请来Mac和Jim之后发生的改变。
即使是Don,可能是团队中最追求利益的人,在第二季本能地想要接受交易的几秒钟之后也明白了过来,跟团队其他的人站在一起,在第三季最后还拒绝了News Night的Executive Producer职位,要继续做自己的新节目。
连那个第一季在被Will在演讲提问环节训了一通的毕业生Jenna,都被Charlie招来给Will当助理。
而第一季莫名其妙当上了助理的Maggie,最后要去华盛顿当Field Producer。
不难想象,以后这个编辑室里的人们,都会陆陆续续离开,去到其他的地方。
也不难想象,当他们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也会像最开始的Mac和Jim一样,逐渐地影响他们身边的人的。
这样想想,不也倍感安慰?
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穿行,直到有人亮起手中的光。
新闻编辑室插曲Tha’s how I got to Memphis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这部剧讲了一个既执拗,又说不清的东西——人的精神。
骑着驴子的堂吉诃德,把村姑当公主,以风车做敌人,等到病重才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荒唐。
直到最后,观众才看到了最重要的角色,查理。
是这个爱笑,倔强的老头子,抱着大无畏的堂吉诃德之心纠集一派兵马,要做一些真正良心的报道。
这不是一部流水剧。
剧情的结构并不复杂,三季做了个大圆场,线性的时间中穿插很多具体案件。
故事的开头,以峰回路转引人耳目,慢慢节奏放缓,冲突下潜,精神浮出水面。
三季刚刚好,结尾正是一个新的开始,不需要再拍,再煽情。
主线探讨了职业道德,操守与良知。
真相是什么样的,给观众看什么样的事实,做错了要怎么弥补,如何对抗其他利益集团的侵蚀。
每个案子都很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第三季中,旧派传媒思想与新派传媒思想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观众也很难判断谁对谁错,好剧就是能给观众抛出无法解决的矛盾。
总的来说,从主角一众决心做真正的新闻,事情就麻烦不断,到最后几近毁灭,胜少败多。
感情线有三条,都晕晕绕绕。
“不忠”的爱情,道德负重的爱情,不敢表白的爱情。
要命的不仅是这群人在爱情中的徘徊,还因为他们是新闻工作者,吵个架都是意识形态的你争我夺。
老小子Will爱上了Mac,但Mac没和前任处理好关系,Will被打击得不轻,只能把自己包起来。
在问题处理后,Will还是直截了当地娶了Mac。
唐因为道德愧疚与Maggie半分办离,两人最后全身而退,各自追求真正的爱情。
吉姆是最纠结的,孩子气,好心肠,执拗且嘴不饶人,又想找对象。
他总是半推半就,既前进,又后退,和前两任相处的很不舒服。
这几条爱情线看下来,你会发现找对象就是在谈工作。
这部剧繁复的对话能把人绕晕。
自己刚从《球手们》里学了几句脏话,突然转到复句连篇的《新闻编辑室》,一个山路十八弯,连人带车翻了下去。
这部剧表层探讨的是新闻业的道德操守,实际上探讨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
查理决心做污浊世界的堂吉诃德,一把年纪,呕心沥血,成功训出了一班子弟。
新闻报道是不顺,但就是在这种不停被打击的情况下,无畏之精神实现了传承。
最后查理的领带,也是其精神象征,给了唐,而不是Will。
唐又拿它去激励Sloan。
Will与Mac已是中流砥柱。
唐和Sloan,才是继承精神的下一代。
整部剧中讨厌的人,其实都没那么讨厌;主角们敬业,但实际上也很刻薄。
观众在一开始可能觉得公司的老板势利,但慢慢会发现,其实人家做的非常好,到最后甚至扛起了理想的重任。
不让吉姆上车的人员,不透露口风的发言人,人家做的并没有问题。
还有苦逼的FBI,去抄家反被将了一军,但工作还是得做,关Will也是没办法的事。
Will享受了主角光环,但他严谨的新闻态度,是个人就招架不住,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找茬。
不过最后,公司老板Leona的话一语中的:“当老板,找新闻主任,一定要找那种和你天天吵架的人,即使你要开除他,他都不怂,这新闻绝对差不了。
”从她与查理,到查理与Will,再到Will与下属,行程一环又一环的冲突前进机。
剧集的结尾非常宁静,所有人按部就班,再次发力,好戏才刚开始。
这部剧突出的,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欢呼,而是一往无前的曲折,是太阳照常升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并不悲哀。
人类的前进,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中激烈斗争。
成功与失败都是命运所操纵的小丑,唯有挺立的长枪,是永恒的存在。
2014年末“The Newsroom”出了第三季,只有6集。
奇怪的是我一直没能找到免费资源, 从昨天开始,我迫不及待却有依依不舍的看完这终结季。
看前几集我都有点小失落, 或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但到第四集我开始要流泪,第五集到第六集我就不停的想流泪, 其实我真的在流泪。
不仅仅是因为Charlie的突然去世,有时候你会不会就 想流泪,却分辨不出自己是什么感觉或是出于什么原因。
但你会认同如若另一个看同一个片子,会有完全不同的心境。
我想说What Kind of Day Has It Been , 第六集算是回顾了第一季第一集一个Team的开始,但怀旧不是为了煽情。
不是所有人会喜欢这个剧, 我有时搞不清Will的政治立场;我常常听Sloan机关枪一样说完一段,我字幕都没看完。
Mackenzie的口音让我着迷,Maggie在公交车的表白让我记忆犹新, 我渐渐忘记了这两年多在剧里的感动, 却记住了这些琐碎,真正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
Charlie 葬礼后大家一起唱的That's How I Get to Memphis,之前看过片段,应该很多人就是不喜欢但一定不会讨厌乡村音乐, 就好比你一定不会讨厌“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在我的内心里,乡村音乐里总会让人得到慰藉。
我承认我的这个观后感写得很糟糕,因为写出来的不及我想表达的五分之一。
但真得我说不出更写不出。
我记住了那些温暖,却忘了温暖来自哪里。
在Charlie的葬礼上,回溯了第一季的史前史,宣布了Will和Mackenzie的孩子即将诞生,编辑室的大家伙和Charlie的孙子们一起奏乐合唱,响起了诗意怀旧的《That's how I get to Memphis》,太喜欢这种表现方式了,死亡和新生之间的巧妙转化,温情写意,就像这部剧虽然结束了,但星辰大海,理想主义的光束已经散播开。
The Newsroom好多人都是一开始谈不上喜欢,后来在更全面认识后,赞叹到不行,不知是不是编剧的有意引领,先缺点展示,再一点点填背景缘由,让人物更立体。
会再刷的~
Newsroom season 3 episode 1Day 1 Boston马拉松爆炸案。
大家都亮相后,Mac不接纳jim老婆从twitter上找来的一堆玩意,她说: “we are not going based on tweets from witnesses we cant talk to. What credible news agency would do that?”Keefer归队。
sloan拿到了彭博资讯终端价值24,000刀Jim老婆找到neal告诉他一个人想要他的加密密匙。
瑞斯看到acn还没有报道爆炸案很着急。
Jim提出是否经过热那亚事件之后acn变得畏首畏尾,大家达成一致:“it’s more than getting our facts straight or having facts.”elliot和maggie跑boston外场, charlie推测出犯人仍身在boston。
接下来大家推进了事情的进展,包括截肢抢救受伤者,确定死亡人数,总统已经阅读简报等等……另一边neal和jim引出议题“social media is going to solve this crime.” Jim说,crowdsourcing law enforcement. That went off without a hitch in Salem.然后neal收到匿名人发来的信息,要求neal “set up a higher level of encryption. Assume your adversary is capable of three-trillion guesses per second.” Day 2 sloan和高盛的人吃饭,高盛和美林有竞争,高盛的人就透露出美林的负责人跟助理乱搞。
Sloan回到办公室,瑞斯透露了未成年双胞胎,以及gonna miss our earnings projections by a little.(因为sloan负责的是金融播报,对于awn的股价预期会作出评论,瑞斯希望sloan to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sloan说到周末股价会下跌3到5个百分点。
reese说作为一个job creator而自豪,sloan说其实收看acn的人才是job creator。
Keefer进来,reese抱怨了一下新闻播出的速度就走了。
Charlie和will提出议题新闻从业者不该以自己的人身安全出发而畏首畏尾。
Rundown。
一个证人不愿站出来因为一个人在爆炸时站在重点录像,官方正在确认此人身份。
Mac不允许采访小孩(这也是mac的一个原则,新闻媒体不应该介入或干涉未成年人、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不管以何种理由,在何种情况下)Neal发言,说有人试图塞给他政府机密文件。
除了will所有人都不信neal的线人。
Sloan试图找出之前提过的那个竞争交易到底是什么项目,Keefer让老黑按照机翼编号去查投行坐着私人飞机来纽约的人。
Day 3 cnn john king 报道说嫌疑人已被逮捕。
Mac问maggie可靠否,maggie说不可靠。
Keefer要求大家找出消息源。
Sloan找出了前来参与收购的投行——savannah capital。
Sloan说:I get information all the time. Keefer 说:you get information people want you to have.(= =!
恶寒。
其实我们得到的消息都是经过二次处理或者经过多层过滤的,跟事实有多少偏差鬼才知道,而我们乐此不疲的跟着各种资讯新闻,希望从中拓宽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甚至从中获利,其实不知不觉间大多数是被轻易洗脑了。
)Keefer建议sloan找一个低下层的员工了解情况,因为高层的人不需要跟sloan讲,下层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很重要才有可能跟sloan吐露情况。
Sloan找了这个雅各布,雅各布说交易很大,而且all are relatives。
Sloan和keefer以为雅各布想跟sloan上床,特别问了一句you mean the size of the deal is relative?(你给我信息我就要跟你上床么?
)雅各布说sure。
Cnn撤回了之前john king说嫌疑犯已被逮捕的新闻。
众人欢呼,但charlie和will要求大家反省并警醒。
Will说大家正在从热那亚的失败中慢慢恢复。
Mac提起euripides,故事第一幕英雄们被追上树,第二幕大家冲他们扔石子,第三幕他们自己又下来了。
Maggie打来电话,说实际上官方正在向大批警探散播虚假消息,希望看看是谁在泄露情报。
(事实上案件侦破过程是需要保密的,然而cnn等传统媒体迫不及待的通过各种方式获知事情进展,是被自媒体胁迫,跟自媒体拼速度。
记得当时孟买恐怖袭击案时,恐怖分子通过收看媒体的现场直播,把警方营救人质的部署全都破了,对警方造成很大伤害。
那么,媒体在侦破案件过程中不断向外界透露事情进展,难道在逃嫌犯就不看电视么?
媒体到底是在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还是在帮涉案人员逃脱?
)然后那个值班警官的丈夫就暴露了,给john king透露了虚假情况,john king的报道失实,这名警探也被停职。
Day 4 will说了一个自媒体的胁迫竞争下,传统媒体开始丢失信息准确性,甚至误报了背包客即为嫌疑人这样的消息。
Elliot报道说一名嫌犯交火中被击毙,另一名继续逃窜。
Boston整体戒严。
Neal拿到了机密文件,看了看。
Day 5 为了避免之前错误的嫌疑人照片造成恶劣影响,官方公布了真正嫌疑犯的照片,但紧接着社交新闻站点reddit就跑去把嫌疑犯的照片和失踪学生sunil tripathi做对比,到了晚上十点reddit的主流观点已经成为sunil tripathi就是嫌疑犯= =。
紧接着几个人开始转发这件事,搞得满城风雨。
网络上为reddit高唱凯歌,批评官方办事不力,传统媒体失职迟缓。
最后联邦调查局、波士顿警局、司法部和总检察长办公室出来联合辟谣,坚决否认sunil tripathi是犯罪嫌疑人。
然而大错已然铸成,凌晨开始,tripathi的姐姐接到58个电话,一半是记者打来询问姐姐对弟弟成为嫌疑犯的态度,另外一半则是死亡威胁,三分之二提到强奸。
死亡威胁开始充斥在tripathi家里为他设立的fb主页上,于是tripathi家关闭了此主页,却被reddit看作是犯罪证据……而不是成百的将其家人斩首、处死等威胁,和反穆斯林言论的证据。
但Tripathi家甚至都不是穆斯林。
http://www.ndtv.com/article/world/sunil-tripathi-missing-student-wrongly-identified-as-boston-marathon-bombing-suspect-356334而will在随后的新闻播报上郑重明确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Maggie临阵上场播报新闻,特别强调了对于嫌疑犯的描述,包括那段言论,皆是来源于这个Joe,而不是疑犯的原话。
这份媒体人的自律和原则顿时让播报间内的人大为感慨。
(试想会有多少头脑不清的喷子把那段话直接理解为嫌犯的意思然后开始去攻击嫌犯的家人生活等等后果,maggie的强调十分重要。
)Sloan发现awm的股价不降反升,大为诧异。
她意识到那个“all are relative”的意思其实是“与你们有关”(跟awm有关)而不是暗示要跟sloan上床。
Reese坦白说只有收视率才能带来收益,只有赚钱reese和leonia才能在董事会面前保will。
Will很沮丧,说要辞职。
Neal赶来爆出一件美国的作战指挥部承包商用假消息干涉约旦内政引发暴露流血冲突的内幕,在will的追问下,neal承认在看过这些文件后,继续向匿名黑客索要重量级文件,并指导匿名黑客从国防部的网络上存储拷贝机密文件。
neal的所作所为已经构成了间谍罪。
Sloan赶来询问reese双胞胎何时会成为股东,并说这会成为一场恶意收购。
(具体怎么操作这集没说,估计下集会讲,有明白的朋友也可以教教我们= =)此时传来消息,另一名嫌疑犯已经被发现。
Will爆发,认为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原则,使得acn的效率落后于社交媒体站点,造成收视率下滑。
Will向裹着“平民”身份实则给案件进展造成麻烦,对他人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有技术没原则的人宣战,并号召大家做一个又快又好看的新闻节目。
最后他说,we are not in the middle of the third act. We just got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acn 不会被赶上了树,还坐等别人丢石子,最后灰溜溜的自己下来。
现在经历了热那亚,will就要带领团队从树上冲下来啦。
据闻Newsroom(新闻编辑室)第三季将是最终季,HBO不打算继续跟金牌编剧Aaron Sorkin在Newsroom上合作下去。
在剧中一直若隐若现的SNS(社交媒体)幽灵,正在慢慢地向传统的媒体网络(剧中的ACN是一个全媒体网络)伸出它的毒手。
就像第三季第四集中的大款老板Pruit叫嚣的那样:数字时代已经来临,众包将替代传统新闻生产。
众包其实是一个从社交网络时代兴起的热词,意思是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共同完成某件事情(比如:众筹、翻译)。
用在媒体领域,就像是Pruit所说的那样:把资源交给大众(更多的大众、普通人),让他们来生产喜闻乐见的新闻:娱乐、体育或者更多形式的内容(视频等多媒体)。
如果众包时代来临,那么传统的新闻生产商:媒体——将有更多人失业,尽管在社交网络时代,媒体已经有很多人失业:信息渠道的增加(信息爆炸),人们不再常常去看报纸、电视。
而即使看电视,人们会有更多的选择,也就是说,某个电视节目的替代性产品越来越多。
如:你如果觉得中国好声音不好看,就会有另一个节目给你选择:中国好歌曲;还有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XX之类的节目。
如果都不好看?
OK,关闭窗口,打开新的浏览器窗口,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等着你。
而新闻呢?
由于(经过审查的)信息渠道(不是信息来源)越来越多,作为信息渠道某一款产品也拥有着非常多的替代性方案。
如果你不喜欢新浪,你可以看网易,你可以看搜狐,如果都不喜欢,你还可以看今日头条。
如果你累了,还可以看各门各类的垂直新闻网站,还有一大批的本地新闻网站等着你打开而你或者根本不知道它们存在着(过)。
众包时代就意味着,你会拥有更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甚至你也会参与其中的信息编辑或传播。
这么听着是不是很耳熟?
没错,这里说的(可能)就是Micro Blog,即更广义上的微博客:新浪微博、Twitter、Facebook(一部分功能),还有更多可能是SNS网站,甚至是微信。
在这里,众包时代把媒体门槛踏破,为普罗大众提供更便捷的的工具和传播途径。
也就是说:明天,只要你也会一些简单的编辑操作,你也可以成为主播、编辑、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在场者。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生产内容——这其实就是一个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升级版。
但是,我就想Newsroom里的新闻总监Charlie那样对此报以怀疑态度:当每个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时候,谁来作double check?
当每个人都是第一信息源,那谁来作为Second Source(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作second source)?
更重要的是:普罗大众真的能产生更宽泛范畴上的新闻观点么?
诸如某个政党的选举(当然这里说的是美国、台湾什么的)背后的利益集团问题,诸如某个政客背后的世界观、偏见以及关于公平、公正的讨论等等。
聪明的你或者注意到这样一个悖论存在:如果有着这样一个人,他可以知晓天文地理,可以谈论以上我所列举的一切,他可以做出很多很好的新闻节目,可以剖析得非常到位,那么,他/她还是普罗大众么?
这样的举例如果太抽象,可以搜索一下前段时间很火的某个女穷游学家(猫力)的事迹:当一个女生可以奢侈地住各种豪华酒店“穷游”的时候,她就不再是在穷游。
那么,我的意思就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
所以我们就应该鼓励诸如澎湃新闻这样的存在?
这又不得不变成另一个范畴的讨论:如果是在一个自由出版的环境里(如美国),可以强调“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媒体新闻”的;而在一个不能自由出版的环境里(你懂的)如果你再强调“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媒体/新闻”的,那就显得装外宾了。
或者到了下结论的时候:当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的时候(如在微信),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各类鸡汤和生活指南。
当然,这并不是微信的错。
最后,在SNS时代,(自由世界的)普罗大众是可以拥有真相的么?
或者说,更形而上地,普罗大众是可以接近真相的么?
就像Newsroom里的Pruit说的那样,新闻(剧中Pruit所说的应该是面向18-24岁的青年人的新闻内容)是可以众包的么?
当SNS幽灵把剧中的ACN淹没的时候,Aaron Sorkin可能已经想到了另一个出路,以个人博客起家的huffingtonpost已经成为大众媒体。
这个媒体里既有类似纽约时报的“阳春白雪”般的内容,也有Buzzfeed“下里巴人”般的搞笑幽默。
而且,重要的是这家媒体使用的就类似于“众包”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新闻的编辑和传播中去。
可是悖论又会随之而来,当huffingtonpost成为网络新贵(被AOL以3.15亿美元收购)之后,它就失去了其普罗大众的基础:它开始像其他权威媒体一样,收拢大量的精英人士,搜罗大量的专业编辑记者——很明显,他们都不是乌合之众。
又一部我爱的剧完结了,这是为什么!!!
杯子接好水,放好电脑,郑重其事的和这个剧告个别,结果... 最后一集从头哭到尾。
第三季是真的用来告别的,亚特兰蒂斯这个理想主义中的新闻编辑室也遇上了现实,收视率下降,公司易主,原来被新闻中心的人称为“asshole”的老板和新boss一比,简直友善到不行。
说到告别的最后一集,与第一季的三年前的第一集首尾呼应,也算是对第一集的补充,好多回忆涌上来, 原来唐吉柯德不是Mac 不是 Will ,而是查理给每个人的一个新闻人的信念。
虽然我更希望他们最后一集能用一个震撼的新闻报道来纪念查理,给新的Boss当头一棒,然后所有人含泪挥手谢幕。
但是这也就只能自己想想,而编剧给的结尾时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怀念查理,怀念这部剧,让编剧有足够的时间去好好安排每个人的结局,纠结三季的Jim和Maggie终于在一起,Nel 默默的回来,轻松夺回ACN online ,跟新的网站开发者说14年的电影回顾根本配不上“史上”这个词,他们搞砸了他的网站。
Don还是决定留在10点档,Mac接替查理的职位,所有人仿佛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她们每个人心理都保留着一份教化众生的执念。
虽然这种理想化的执念只能存在于这部剧里面。
Wil跟Mac说:"你有一艘航行的船,船上有个洞,你不可能拥有一艘新船,那么你能做的就是把船里的水舀出去速度快于船舱进水的速度。
"不过我们经常做的决定是怎么看船洞都不顺眼,然后弃船,漂浮在海上。
可能会淹死,也可能找到新的船,也可能在有了新船后发现同样的问题甚至更糟的时候,又回头想起那艘有破洞的船,只可惜这时船舱进水太多,只会和你相互遥望着,一起沉入海底。
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到一起沉船的地步。
最后,再见,查理;晚安 ACN。
乌托邦
“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
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部好的作品(影视和文学)都会充斥着乌托邦意识,有的描绘的是乌托邦的世界,有的刻画的乌托邦的人物,有的讨论乌托邦的思想。
今天我要重提的这部美剧,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当然在展开之前,我建议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媒体责任感,是不是媒体天生的属性?
THE NEWSROOM 新 闻 编 辑 室
王炸和黑马这部2012年开播的剧集,由HBO出品,IMDB评分高达8.6,开播第一集后就直接预定了第二季。
开播后虽然在小范围引起轰动,但普通观众似乎并不怎么买账,不过男主角Jeff Daniels在2013年还是以黑马之姿斩获得艾美奖最佳男主角。
要知道那年竞争之激烈,《绝命毒师》的老白,《广告狂人》的Jon Hamm,《纸牌屋》的Kevin Spacey,都是来势汹汹,其中任何一部的热度都可以碾压《新闻编辑室》。
Jeff嚼着口香糖站上领奖台的时候,这个演过《阿瓜与阿呆》出过唱片的演员看起来和他的角色Will McAvoy如此的不同,但当他一开口引用Aaron Sorkin的话语"Make it matters. Make it counts."来作为获奖感言时,你便明白为何他会获得这个角色了。
The Newsroom其实在播出的时候受到不少的抨击,令人震惊的是:作为一部讲述新闻人理想,反应新闻业现状的剧集,抨击他最多的声音正是来自于新闻界。
在这些负面评价之中,过于典型化、理想化、简单化、戏剧化是被提及最多的,还有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等等。
The Newsroom其实在播出的时候受到不少的抨击,令人震惊的是:作为一部讲述新闻人理想,反应新闻业现状的剧集,抨击他最多的声音正是来自于新闻界。
在这些负面评价之中,过于典型化、理想化、简单化、戏剧化是被提及最多的,还有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等等。
这段看似在否定美国伟大的大段独白,其实正是通过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肯定美国的伟大,这种隐藏在批判之后的自我肯定,恰恰是美国精神最吸引我们的地方。
5分钟长度的语言,用3分钟来否定现在,然后用2分钟来肯定过去,而在这3分钟的否定中编剧竟然可以把美国精神的关键词几乎全数塞入,例如:Constitution宪法,the Declaration ofIndependence独立宣言,Freedom自由意志,Literacy识字率非文盲,Science科学,Math数学,LaborForce劳动力,Median Household Income家庭收入中位数,Defence Spend军用开支,Angles天使,Aliens物种,简直叫观众要起立鼓掌。
由于腾讯下线了剪辑片段,我只能单独把台词选编出来,如下:译文(人人影视版)所以,你问我是什么造就这个最伟大的国度?
我真不懂你他妈在放什么狗屁!
国家公园吗?
我们的确辉煌过,我们为正义而拼、为道德而战。
因合乎道德而立良法,因违背道德而废恶法。
我们要消灭的是贫穷,不是穷人。
甘愿牺牲、关心邻里、勤劳踏实、不空口说大话。
我们有过伟大的发明和逆天的科学创造,我们探索太空、治愈疾病,培育出了最出色的艺术家和最强盛的经济体。
我们敢于挑战,同时心怀谦逊。
我们崇尚智慧,而非鄙视,我们不以聪明为耻。
我们不凭"投票给了谁"来区分人,也不像现在如此轻易畏惧。
以前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信息充足,有受人尊敬的伟大人物告知我们。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承认问题的存在:美国再也不是世上最伟大的国家了!
原文So when you ask what makes u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I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you're talking about. Yosemite?We sure used to be.We stood up for what was right.We fought for moral reasons.We passed laws, struck down laws for moral reasons.We waged wars on poverty, not poor people.We sacrificed. We cared about our neighbors.We put our money where our mouths were and we never beat our chest.We built great big things,made ungodl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xplored the universe, cured diseases,and we cultiv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economy.We reached for the stars, acted like men.We aspired to intelligence. We didn't belittle it.It didn't make us feel inferior.We didn't identify ourselves by who we voted for in the last electionand we didn't... we didn't scare so easy.we were able to be all these things and do all these thingsbecause we were informed by great men, men who were revered.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America i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ymore."AMERICA I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YMORE "对于我这个从小在荧幕、报纸、广播甚至街头横幅都被国家的自我肯定口号包围的人来说,这句话触碰到了我心底最难以名状的那部分感情。
作为一个传播学院毕业生,最让我讶异的事实在于:看完这部三季26集的电视剧集,我发现自己学到的新闻和政治相关知识,竟然比大四年所学的还多,某些部分甚至于重塑了我的三观。
譬如下面这段关于是否要因为收视而去抢播新闻的情节。
说新闻固然离不开讨论政治,但讨论得如此专业和深刻必须归功于编剧Aaron Sorkin。
翻开Aaron Sorkin的档案,《the American President美国总统》, 《the West Wing白宫风云》,政治简直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东西,其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就是大段独白和角色间犹如打乒乓般的回旋对话。
尽管似乎对于大部分把电视或电影作为娱乐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手法十分的不友好,但令人惊讶的是《the West Wing白宫风云》所收获到的收视率和奖项都是惊人的(253项提名117次获奖)。
现实传记类,尤其是精英人物的现实传记更是他的一大偏好,看看他过往的编剧作品便知,譬如《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和《Steven Jobs乔布斯》。
(剧中充斥着与拍摄及播出时间近乎同步的时间和空间感设置来增加真实感。
)毫无疑问,这些疯狂的特征在Aaron Sorkin监制编剧的the Newsroom里都悉数囊扩,不论是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设置,还是可怕到惊人的台词量,更别提台词和道具设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和信息量。
那种错过一秒就可能错过全世界的感觉,在the Newsroom也算是达到了一种极致;甚至有一点Show off的味道,对不起,不是一点,是非常,这也是后期被评论家所诟病的一点。
其实,我非常建议那些已经是CEO和想成为CEO的人来看看这部剧,如果你曾经被Independence Day里总统的一席话所打动过,那么你在这部剧中将学习到翻十倍的演讲技巧,比如如何在4分30秒里用620个单词阐释“我们美国人是在精英文化指导下的民主自由群体”。
第一季第三集的开头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个开头不仅是一份宣言,还担任着叙事推动情节的作用。
把6条时间线通过46个镜头切分,利用交叉蒙太奇来强化语意,十分的狡猾和老练,甚至连声道上的技巧也不放过,用新闻直播的声道来制造主时间线,并在其中用10秒的时间,不留痕迹的切换到News Night团队召开集体会议时空下的声道,然后再切换回去。
这样大胆的手法,恐怕也没几个人会用。
这样强行的切换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勾连两个时空的关系,即虽然在现场直播时空下,Will的道歉稿强调这是他和MacKenzie的个人意志,但通过声道和时空的蒙太奇手法,却用镜头告诉我们,这个道歉属于这一整个团队,达到强化三句关键性语句的作用:But these voices are a small minority now(然而 这样的声音已是极少数),and they don't stand a chance against the circus when the circuscomes to town.(他们无法与招摇过街的马戏团相抗衡,马戏团指其他操纵观众的媒体)。
They'reovermatched.(他们势单力薄)I'm quitting the circus andswitching teams.(我要退出马戏团 改换立场)而这几句剪短话语所要表达的内容包括:1、依然秉承新闻精神的记者还存在,即我们是战士;2、我们要和以娱乐至死的主流新闻界宣战,即我们和权力为敌;3、我们是在孤立作战但我们不是一个人,即我们是英雄联盟;Aaron Sorkin就是这样把4分30秒的信息填满到近乎变态的地步,难怪不少美国评论员会选择用Hate来评价这部剧集,不留一丝一毫的空间给观众,这种近乎“强奸式”的观剧体验,对于某些观众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当然也会令一部分人作呕。
第3集4分30秒的时间线说明时间线1:直播的时间线
时间线2:Will撰写道歉声明的时间线
时间线3:员工同时受到道歉声明邮件的时间线
时间线4:编辑组共同研究声明的时间线
时间线5:Will在直播前最后朗读声明的时间线(注意,此处Mackenzie的衣服和上面镜头里的不同,表示不是在同一天)
时间线6:Will给Charlie批准播出的时间线由于腾讯下线了剪辑片段,我只能单独把台词选编出来,如下:译文(人人影视版)从今以后,将由我们来决定播出哪些内容,如何呈现给你们,标准只有一条:民主社会的第一要素 是选民的知情权。
我们将竭力对播报的信息,给予全面的背景。
因为当一则新闻刚诞生时所包含的信息量极少,我们将极力拥护事实,杜绝含沙射影、空穴来风的报道。
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依照你的口味来调整新闻。
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只有沾染了人性才有意义。
我将丝毫不隐藏我的个人观点,我也会全力向你呈现与我不同、但有根据的其它观点。
你也许会问:我们凭什么决定报道内容?
凭我和麦肯兹·麦克黑尔。
麦克黑尔小姐是我们的执行制片人,她带领着一百多人的团队,包括记者、制片人 、分析师和技术员,她的资历随处可以查到。
而我,则是《晚间新闻》的执行总编,负责本节目所有内容的最终决策。
我们凭什么决定报道内容?
凭我们是媒体精英。
原文From this moment on, we'll be deciding what goes on our air and how it's presented to you based on the simple truth that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o a democracy than a well-informed electorate. We'll endeavor to put information in a broader context because we know that very little news is born at the moment it comes across our wire. We'll be the champion of facts and the mortal enemy of innuendo, speculation, hyperbole, and nonsense. We're not waiters in a restaurant serving you the stories you asked for just the way you like them prepared. Nor are we computers dispensing only the facts because NEWS IS ONLY USEFUL IN THE CONTEXT OF HUMANITY. I'll make no effort to subdue my personal opinions. I w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expose you to informed opinion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my own. You may ask who are we to make these decisions. We are Mackenzie McHale and myself. Miss McHale is our executive producer. She marshals the resources of over 100 reporters, producers, analysts, technicians, and her credentials are readily available. I'm "News Night"'s managing editor and make the final decision on everything seen and heard on this program.Who are we to make these decisions? We're the media elite.对比如今动不动就把微博消息转到大众荧屏上作为新闻的当下媒体,the Newsroom无疑给这些“娱乐至死”的从业人员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伪纪录片般的镜头来重新定义“新闻”,重新定义“记者”。
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庸”,“收视率本位”,“观众用脚投票”等等概念通过还原一档新闻节目制作的过程来推给观众。
为了拉近观众和新闻演播室之间的勾连关系,Aaron Sorkin大胆的把他的“虚拟真实”做了非常戏剧化的“现实化”,譬如下面这段关于内容和收视率的讨论,发生于总编和集团老板之间。
其实描写记者和新闻事件的影视剧很多,比如获得奥斯卡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原创剧本的《Spotlight聚焦》,又譬如斯皮尔伯格的《The Post华盛顿邮报》都很好的还原了行业和事件本身,这些影片的优势在于有大量的事实和真实人物。
the Newsroom虽然是基于CBS晚间新闻为原型而创作的,但毕竟ACN电视台和News Night都是杜撰出来的,因此如何让观众感受到News Night这档节目就在你身边,这群记者就是真实生活在当下美国社会里的人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Aaron Sorkin所使用的方式便是,不仅将真实的新闻事件作为主题和引子,甚至于在对话和转场素材中都不断地把真实事件填充进去,人为制造出一个真实环境,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进程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美国新移民政策法案、茶党“绑架”共和党风波、希腊债务危机、枪支增长及控制问题、本拉登被击毙、美国中期选举、占领华尔街、奥巴马医改、叙利亚问题、911十周年纪念等等,一个个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新闻事件,连珠炮似的根据剧情需要来重新被发掘。
在一个虚拟的电视台的虚拟编辑室里,通过还原小组会议、外出采访、直播过程的手法,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已经播出的新闻报道,做戏剧化的二次加工,即“如果有一个最优秀的新闻团队,我们会如何报道这个新闻”。
此外,使用标签化的方式来设定人物也是不得不做出的一种让步。
因为当我们把真实的时间线浓缩到电视戏剧播出的时间线中,即将26,000多小时压缩到26小时(1小时1集)的时候,我们玩的是一种时间线的游戏。
为了使得观众拥有代入感,巧妙的将观众设置在荧屏外的第三人视角来介入。
在此其中,手持摄像机效果和固定摄像机效果镜头的无缝切换,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而想想我们在现实中作为旁观中所作的,比如快速认识和推断他人行为最好的方法——难道不是标签化吗?
所以我们看到了非常Geek精通电脑的印度小哥,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初入职场敏感神经质感情上摇摆不定的大胸金发妹子,所以我们也看到了整天穿着套装留着中长发毒舌尖酸精明却几乎是电脑白痴英国口音30岁女制作人等等,刻板印象的运用会让人快速记住角色及理解冲突,嗯,你们的谢耳朵也是如此。
这样标签化的人物描摹手法的好处是这使得每个人的性格非常突出和鲜明,即不出10分钟你就能认识角色,嗯,Sheldon你喜欢吧(生活大爆炸)?
Sherlock Holmes你喜欢吧(神探夏洛克)?
House MD你喜欢吧(豪斯医生)?
Alicia Florrick你喜欢吧(傲骨贤妻)?
Martha Costello你喜欢吧(皇家律师)?
Doctor from Doctor Who你喜欢吧(神秘博士)?
嗯,想象着这样一群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是的没错,这就是the Newsroom,反驳、辩论、挖苦、吐槽、引用、双关,所有的语言技巧和头脑游戏,都时刻在the Newsroom里上演,所以他的坏处也非常之明显,智商不够的就可以退下了(我开玩笑的啊,喂!
),坏处其实在于没有一定的语言、新闻、政治以及视听语言等知识量,确实看起来会了无生趣。
下面这段剧情是和第一集Will连助理名字都搞错三次来做对比,默罕默德的梗则是暗讽倾向于共和党的Fox电视台,而共和党一直致力于废除奥巴马开放的移民政策。
当然很明显Aaron Sorkin是故意把许多的幽默建立在此之上,使得看这部剧的观众群门槛不低,且容易两极分化,喜欢的极其喜欢,不喜欢的嗤之以鼻。
因为在The Newsroom里你会不断的接受一样东西——观点,他不是一部“罗生门”般开放式的剧,相反这部剧非常的自我,不仅仅体现在人物性格上。
英美剧有一个非常叫人喜欢的地方,就是,每一集剧都有小标题,这是在亚洲地区的电视剧中看不到的,按古板的电视剧分类来说,我们的更应该叫“连续剧”,而英美剧更倾向于“单元剧”,单元剧一般会在每一个单集里去解决一个主要冲突,这让每个单集都可以单独观看,所以你看今年雨果奖的最佳戏剧短片表现奖的Jessica Jones是第一季大结局“AKA Smile”获奖,而不是整部剧集。
如果我们仔细看看the Newsrom的单集片名,你便可以感受到这种自我式表达欲望的呼之欲出:“We Just Decided To”,“I'll Try to Fix You”,“First Thing We Do, Let's Kill All the Lawyers”,“One Step Too Many”,“Run”,“What Kind of Day Has It Been”,标题中包含主语,口号式的短句,而后在剧情中由某个角色点题,这些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魅力核心所在。
而这部剧集之所以花大量的笔墨去强调自我、个人,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骨子里的东西,这几乎从任何一部主旋律美国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而另一方面则是Aaron Sorkin是基于《堂吉诃德》的角色故事文本来发展the Newsroom,这从剧集第一集开始就被不断的提及,直到最后一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在剧中作为“堂吉诃德”现代版符号的Charlie去世,完整的演绎了一出现代新闻版的《堂吉诃德》。
和《堂吉诃德》一样,theNewsroom是一出喜剧,一出闹剧,一出严肃剧,也是一出悲剧,在一幕幕的新闻事件和一出出狗血的编辑部八卦里,近乎荒诞的一种演绎,却着实刺痛着传媒的神经。
从第一集Will手握骑士剑划下第一个十字开始,每一集,这个虚拟的新闻编辑室都在向权威挑战,同时又在自我批判中成长。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里还原新闻从黄色升级为橙色的挖掘真相过程;在本拉登被击毙事件里通过两条平行时间线去树立新闻的人文关怀性;在奥巴马枪支管理问题上对美国枪支管理局谎言构建的数据例证;在校园性侵事件里用大段劝说当事人出镜的对话来批判网络暴力及陈述观众需求引导带来的副作用。
而在第二季末尾用了85分钟时间,分上下两集,几乎和真实时间相近的长度来拍摄报道美国大选的全过程;在美军是否使用沙林毒气时,用7分钟长度来表现新闻团队内部会议的质询及考据过程。
关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关于美军是否使用了沙林毒气的多次内部辩论
关于击毙本·拉登和911回顾
关于茶党事件和美国民主选举制度
关于性侵的民间网络自卫和法律体系
虽然,成为电视剧之后,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镜头、蒙太奇所展现的事实并非事实的全部,因为事实不会有特写、不会有多角度平行蒙太奇、不会有过肩正反打,不会有斯坦尼康的运动美感。
但是确实,通过the Newsrom我们重新认识了一次新闻本质。
这虽然和《人间世》砸碎医患关系的铜墙截然不同,但在议程设置和传播效果上,比起教科书上的理论,the Newsroom实实在在的反问了很多可能已经被撕开习惯背后我们忘却的原则,仿佛the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s中Katniss的那一箭,把封闭住我们的天花板打碎。
是的,有些问题不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谁又会意识到呢?
那么我们再回溯第一季开场那段令人拍案叫绝的独白,你可别忘了,在Will大段独白之前有一个关键性的提问句: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按照西方人的写作习惯,这样的总起句又怎么会不重要?
毫无疑问这是最重要的,并且在每一集都在不断的强调,在每一季末尾都不断的重复。
新闻真实性到底如何能做到,谁来保证,谁来牺牲,谁来把关,谁来选择,谁来传达,谁来质疑,谁来回答,这在第一季第3集里其实已经明确指出了“We're the media elite”,从而带出潜台词——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
所以尽管我可以对这个问题保持疑问,但是the Newsroom能被拍摄、播出,可以获得美国主流奖项的提名,同时允许全世界的批评之声,这本身就是the Newsroom的一种升华不是吗?
“堂吉诃德”是否还是大家的笑柄本身不重要,“堂吉诃德”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荒唐而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人记住“堂吉诃德”,还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堂吉诃德”。
无论结果如何,总是好过只剩下一群不会说话的驴。
最后安利一下我最喜欢的剧中一对璧人,是的女演员就是在《X战警:天启》中灵碟的扮演者,所以you know,即使是反派,我也喜欢她。
试问谁不喜欢从头脑到身材都性感的女人呢?
回顾完自己四年前写的文章,我打算再把片子翻出来看一遍,反正一共也就25集
LOST AND FOUND,被图书编辑“坑”了的恐怖小说之王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END本文没有参考文献文字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Olivia Munn/
第一季是ACN,第二季是CNN,第三季是Carnivore,再拍下去会不会变成真人秀了。
只有两种办法可以实现艾伦·索金的世界:1. 人人都是理想主义战士 2.人人都吸毒过量,语速惊人脑袋不清白。
唐是真好男人,唐和莎拉的感情线还有老板娘及其儿子还可看,其它人都搞的像完美先生一样,女主和那个唐前女友丑。
"There was a time when journalism wasn't a career, it was a calling. " 《堂吉诃德》是我明年要看的书之一,"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是我现在的手机铃声。
第一季开头很好,总体结局不够real,加之故意的语速过快(maggie不该那么快),剪辑乱,有创意但没创好的典型代表。
2015.01.31 ~ 2015.02.07这一季令我最难投入,一来剧情有点水,二来里面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够自然,缺乏真实感。其实,相比无惧无畏、永远“正确”的理想主义者,还是那些功利却善良、会妥协但有底线的现实主义者更为可亲可爱。
总需要有浪漫的理想主义者,and go and answer those callings~
第三季成为了完全建立在堂吉诃德名言上的理想化现实剧集。艾伦索金的台词还是正常发挥,但是立意上实在是比第一季差了好多。不过,每季的最终集永远还是最好的。还有Jim和Maggie在一起了我真的吐了。。。
剧情编织很强,节奏配合增多的情节交织点,递出一场又一场大戏。抛开我不喜欢的相同语速式人设,最出彩的应该就是Aaron Sorkin了,透过屏幕仿佛能看到一个聪明又凌厉的家伙。
the oldsroom那套麻了,实在太喜欢sloan/don/jim/maggie这些年轻人所以追到今天
新闻部分依然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过瘾,但第三季剧本非常俗气地走向了美式大团圆。在查理去世的前半集弃剧。
挺好看
fabulous, fabulous....ignite my desire to pursue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ctually. Especially like what Jim said about new media.
2014.11.18E01 11.23E02 2015.2.3E03 2.4E04 2.10 E05 E06 http://tieba.baidu.com/p/3566718682 总算是看完了,实在是因为强迫症想着就这么几集还是看完吧,善始善终
向懂得见好就收的美剧致敬。
搞不懂这一季评分怎么会这么高,实在是一季不如一季啊,情怀不够最后死人来凑
理想主義到最後還是貫徹到了底 Aaron Sorkin還是沒有讓它走悲劇結局 Charlie用了三年時間將這群理想鬥士聚集起來變成了瘋子 他卻先行離去了 謝謝這群飛蛾撲火的浪漫理想主義者 Thank you Don Quixote. Good Evening.是時候重頭再看
原本是要雄心勃勃讨论新闻价值和从业伦理的,怎么就直线沦落到Gray Anatomy 和Gossip girl 式的“大家都来随机组合滚床单”的田地了?这不正是剧中人最为鄙夷的大众消费文化最有力的反手一击吗?现在砍了是好事,太砸Sorkin的招牌了。
最后一集不太喜欢,落入俗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