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的第一位太太是安娜·卡里娜,女神级别的,他们合作的《法外之徒》、《随心所欲》太经典了,特别是《随心所欲》完全就是戈达尔对女神的赞歌,众多的安娜·卡里娜的脸部特写,抽烟、跳舞、站街都拍的纯洁、诱惑、以及美。
戈达尔的第二位太太是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他们结婚那年,戈达尔37岁,安妮19岁,好吧,这是全世界不安份男人找女人的共同喜好。
影片《敬畏》就是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拍的就是戈达尔的第二段婚姻。
《敬畏》拍的很好看,反正是我最近刷片里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不只是描述他的婚姻,还刻画了戈达尔对自己的一场革命。
37岁的戈达尔已有世界级的声誉,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种电影的风格,但他却要走出他的舒适区,去进行对自身的改造,比如他走上街头去参加“5月风暴”,比如他公开表示“自己以前的电影就是一坨屎”。
又比如他敢于无畏的演说自己的任何观点,“今日的犹太人就是昨日的纳粹” 这种唯“政治正确”为处事标准的人有几个敢说?
真的,戈达尔很牛逼,有多少人能功成名后去这样的颠覆自己,搞得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
看《敬畏》真的很明白戈达尔为何能拍出《精疲力尽》、《蔑视》等等杰作,那些随心所欲的镜头、随心所欲的对白,随心所欲的结局,以及对商业化的藐视,如果没有他的个性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
《敬畏》的精彩还在于电影本身非常有趣,有对戈达尔本人的各种深刻揭露,还有各种对于电影究竟是什么的各种探讨。
比如夫妻俩人在家里全裸着谈论“电影中的裸戏”那场戏,有趣极了。
影片里戈达尔在婚姻里对太太的嫉妒与吃醋虽然有点可爱,但是是真愚蠢和偏执,所以他毁了他们的婚姻。
男人的野心、压力,愤世嫉俗,对爱人的忽视,这些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和最爱的人争论真的无意义,那些残忍、刻薄、无情的对话更是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好吧,我对这部片已说的太多,这也许是真爱的表现
看《艺术家》的导演通过一部《敬畏》来表达对戈达尔的戏谑,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越看到后面,尤其(或者说或许)是看了豆瓣影评后,对这部片子的厌恶有增无减。
卖弄小聪明,投机取巧,就像一个三十岁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半吊子用它所学到的半吊子水平去嘲讽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前辈。
有勇气,但又不是青年志士的血气方刚,更像是一个市侩小民在街头发发牢骚碎碎念;有本事,但也谈不上娴熟出色的技术输出,更像是一个电影技术教学课堂,跟艺术家一样,罗列已有,中规中矩,没有突破没有超出;有聪明,但又没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观点输出,看完了片子就好像是听一个会说话的朋友念叨了一个下午的流水账,但这位朋友归根结底要表达的东西似乎也就只是发发牢骚,走出门可能就忘了这回事。
里面所呈现出来的戈达尔的形象甚至比导演本人都更有输出,这或许是戈达尔的功劳,因为戈达尔的个人魅力太强烈了。
而louis的表演也值得表扬,后来才发现这是他,包含五月革命内容的片子他还真是不落下。
louis一直都是有灵性的,在我看来。
但anne的角色不知道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她的身份除了所谓戈达尔的妻子这样看似举足轻重的角色之外,完全可以被任何其他角色取代。
看上去就是一个情绪化的有事不说闷在心里的普普通通的寻常女朋友,这种人物出现在现实生活已经不讨喜了,当然,批评这个角色跟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大关系。
在电影里,当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时,这个角色没有存在的作用和必要性,连推动情节发展这样简单的任务都不曾有过。
当一部电影里只有一个人物在输出,其他都是陪衬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好的电影。
当一部电影有过分的炫技的嫌疑时,便已然给人一种不真诚的观感。
这在当今乐坛选秀也是层出不穷的。
但这也很矛盾,一首歌四五分钟,一部电影最长两小时,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关注,炫技是否也无可厚非呢。
毕竟观众越来越难抓住了,这个时代让所有事情都变化得很快,尤其是人心。
但也可能是人反过来作用了时代,然后把错误归结到时代身上,时代也很委屈。
尽管我本人认为不论各行各业各种方式,能够长期吸引人的方式都是真诚,真实。
但其实从这部电影里能看到的也是一个警告。
片中的戈达尔在激进时期所说的言论,对自己言论的自信和坚持,对他人的蔑视和无礼等等,我们无法说对错,但我们确实抱有一定的态度。
他很真实,又或者说,他假装得很真实,但这种真实是否来源于他自己,他自己又是什么,或许片中的他也没有想明白。
真实难道就真的是真实吗,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时间地点,人的成长和变化,人的经历,场景,思想,甚至气候等等的变化都会让真实有所不同。
一旦这种真实被后来的自己推翻了,那在前段已经输出的被人所推崇的真实是否也需要由后来的自己化身敌人粗暴革命呢。
就不要在这里纠结什么还可以温柔改革的无聊问题了。
这又来到了之前和美术系的朋友争执的问题:对待艺术要包容还是挑剔。
如果我能对影片中戈达尔表现出的气质感到鼓舞和共鸣的话,那很明显我是挑剔的批评家,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卫士,一个拒绝平庸和平常的脾气不好的怪人。
到底是包容使艺术进步还是挑剔使艺术进步呢。
好像这是一个无法辩论的命题。
朋友并不赞同我对另一个共同认识的人做出的艺术的评价。
那个人之前把学校的废弃车辆涂成白色写上问号,我认为这是非常垃圾的手法。
原谅我如此偏激的语气,我真的不喜欢。
我也当面跟那个人说过,我认为这是非常差劲的如果非要说是艺术的东西的话。
要么融入,让人隐晦地发现,要么别出心裁到令人欢呼,我认为这些车应该这么处理,如果单纯地想引起注意的话。
而把他们涂白写上问号,就像一种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说这是艺术,我更倾向于是一种消费。
对,他们更像广告和商业性质的纪录片,消费完了就抛了,引发讨论然后呢,没有然后。
而所谓的引发讨论,引发了什么呢,所谓的讨论呢,所谓的关注呢。
如果我们想要平庸的艺术,那这已经达到了,这可以说是了。
但如果我们想要有突破,或者说,有更进一步的结果,那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或者说,想到这一步是不够的。
什么才是艺术,这他妈的谁知道。
谁都不敢也不能瞎说。
你想扣个帽子,扣什么都行。
但如果你真的想做出点什么,你确实得有行动,得做,但与其做出这样的东西,不如先想,想到几乎要放弃了,或许才是起步阶段。
我个人认为,咱们只说艺术,不是其他方面,也不是,也不止,好吧我也不知道怎么界定这个范围,挑剔出精华,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精华,跟真实一个道理。
包容出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有可能出精华,但那是平庸大众的“精华”里偶尔出现一两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罢了。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这一切也需要我再好好研究完戈达尔的各种人物传记才能有七成底气地评判关于戈达尔的电影的好坏吧,做人要谦逊,也要自知。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迷失了自己有些东西一去不再复返或许这就是革命吧我杀死了戈达尔、杀死了让.吕克但我也因此成为了我自己这并不是因为我过去做错了我确实令很多人失望了有些人感觉我背叛了他们但你知道吗?
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这就是“敬畏号”上的生活注:“敬畏号”来自原文片名Le Redoutable的直译台译:情陷高达 港译:革命性改变 中译:敬畏导演米歇尔.哈札纳维西乌斯最传神的地方,倒不是如何将戈达尔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拉下神坛;如何地将这一位激进的改革分子、电影大师,变成了另一位刚愎自用、善妒、夸夸其谈的普通中年男子。
电影巧妙地运用了戈达尔式的长镜头、跳接、变速、负片,间离式的旁白;几乎将戈达尔的电影,与其本人(或戈达尔口中那一位饰演戈达尔的演员)放入一个与世界分崩离析、情感婚姻生活触礁,甚至内心纠结、过激的高知识分子日常剪影里。
《敬畏》不是我不曾熟悉的那一位戈达尔;仅是在透过作为他第一任妻子安娜.维亚珊丝姬(Anne Wiazemsky)的眼里,那一位曾令她生活大开眼界的男人,与一个极其自恋自负的天才,如何走向两人婚姻的尽头,如何变成众矢之的的让.吕克.戈达尔。
饰演戈达尔本人与安娜的两位演员,路易.卡瑞、史黛西.马汀,都是个人非常喜爱的法国中生代演员;我甚至认为路易.卡瑞所扮演的戈达尔,比戈达尔本人更加戈达尔。
善妒、自私、歇斯底里、迷恋、软弱,却又极度自负的天性;或许是维持这位电影大师高度与其作品的必要元素。
也正是说,少了以上种种;那就不是高达了。
(你也不会看到《断了气》、《轻蔑》这些电影)电影里的戈达尔,左翼的戈达尔,社会主义的戈达尔,可能也有点令人“敬畏”的戈达尔;基本上对于迷恋戈达尔初期电影的影迷而言,仿佛是一个不曾存在(或被忽略、跳接)的漏网镜头。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乌斯或许并非真正拍摄了一部“最佳”的戈达尔纪录片;却意外地提供了新浪潮底下,特别是1968年学运后的新浪潮,戈达尔与其社会氛围,是如何从一个戈达尔口中:“电影已死”的桎梏中,重新返回到大众生活的生活里。
的确,戈达尔的革命、戈达尔的电影,是令人“敬畏”的。
而他本人也很乐意扮演这么样的让.吕克.戈达尔。
怎样能看懂本片?
近年来,有多部名导的传记片,有拍希区柯克的有拍爱森斯坦森的但评分都不怎么高,都在四五分左右。
唯独这一部戈达尔的片子杀出重围逃出了各路影评人和挑剔观众的慧眼达到了7.0分。
不得不说实至名归。
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与他同时代的有特吕弗、让·雷诺这些大师;但和他们不同的是戈达尔当年成名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那时候他就拍出了《精疲力尽》、《狂人皮埃尔》、《蔑视》这样轰动影坛的作品。
可以说他是个天纵奇才,他的电影不仅能够俘获当时的戛纳电影节评委而且在大众里面也是口口相传,是因为他能够抓住电影的本质。
当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电影理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此理论的核心无非是欲望的本质是“性和权力”而戈达尔是第一个说电影就是政治的人。
他寄希望于电影的不是刺探人心而是真正的从现实层面影响世界进而改变人。
而本片没有一处是理论的说教,都讲戈达尔那些惊世骇俗甚至常人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思想融于他实际的生活当中。
片中的戈达尔年龄在36岁到37岁之间,但导演却启用了一个看上去30都不到的演员来饰演而这种落差导致的违和感却在观影过程中慢慢消逝,直至最后让人认可了这一选择,实在是让人佩服。
本片的女主角是模特出道曾在《女性瘾者》中与希亚拉博夫合作有过让人过目难忘的出彩表现,她在片中饰演戈达尔的娇妻安妮,当时安妮只有19岁,她是戈达尔《中国姑娘》中的女主角。
戈达尔说他之前拍的片子都是狗屎。
拍完《中国姑娘》之后戈达尔的电影生涯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前者遭遇了滑铁卢后者他和安妮结了婚,这个小他几乎一倍岁数的青年女郎成了他的妻子。
同时戈达尔也开始关注学生运动,也就是当时法国正在发生的“五月革命”。
有评论人指责他的新片没什么价值而中国方面也说他拍的是部垃圾。
戈达尔是毛泽东的崇拜者,这句话就好像毛泽东亲口对他说的一样。
因此他和安妮取消了去中国旅行的计划。
戈达尔开始频繁的参加学生运动和反对戛纳电影节在电影宫举办,期间他一共摔坏了四副眼镜。
他在学生大会上说:“现在的犹太人就是当年的纳粹”这种毫无逻辑的话引起学生的激愤。
有人骂他的电影是消费品他也不还口,他反而对安妮说自己喜欢这些孩子,他们朝气蓬勃说的一切好像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没关系。
“我喜欢年轻人,讨厌老人,莫扎特在35岁死是对的,我就快37岁了,我讨厌自己。
”他觉得电影是政治所以他在进行政治运动的时候也是在做和拍电影一样的事情。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他本人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而在潜意识里他是想向安妮证明自己还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运动”。
但是他唯一像年轻人的地方只是变得像个16岁孩子一样幼稚和任性。
导演却在用婚姻来结构大师。
很显然影片的主线仍然是戈达尔和安妮的婚姻生活,很多的矛盾和思想的碰撞也是从这个基础发出来的。
片中最有创意的一场戏是在一辆行驶的甲壳虫汽车里面六个人(包括安妮和戈达尔和其他四个朋友)的群戏。
而此段的配乐更是亮点,全片的一首配乐还有插曲都是高级别的,给电影增色不少。
而到了最后两人的婚姻走到尽头,高潮竟然是戈达尔因为安妮说不爱他了(意思要离开他)而选择吞噬安眠药自杀。
他当然没有死,但你此时却清晰的看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的真正痴情,但这只是你的想法,安妮还是和他分开了,因为她觉得这种行为太暴力了。
是不是有点普通小女孩的幼稚?
而戈达尔又不是真的就如同一个小心眼的丈夫一样吃了好多醋,这种处理又再次将我们被人物不羁(不合逻辑)的思想带跑的节奏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就这样把一个戈达尔这样复杂思想的导演让普通的观众也了解了。
而最后戈达尔的那句话:我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失望了,有些人感觉我背叛了他们,但你知道吗?
最后这一切都不重要,这就是敬畏号上的生活。
简直是点睛之笔。
这部电影可说的太多了,传记片有趣的点都有了,还原历史情境、人物正反勾勒、临摹戈达尔的电影风格和影像变异形式……而调侃戛纳电影节的部分对于70周年来说太应景,根本就是一部献礼片。
看完好希望能看到一部在世中国导演的传记片。
总是打趣一句话,人家的艺术家真是令人羡慕,无论想做什么都是自由的,而现在的我们连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两位beauty路易·加瑞尔和斯塔西·马汀都全裸了,马汀完全照着经典女神的路子去了,无可限量。
敬畏这个名字太正式,更喜欢台版翻译:情陷高达。
路易加瑞尔,梦戏巴黎里面的男二,难怪高达拿掉眼镜的时候,看着非常的眼熟。
对比他的正常有头发的照片,看来这次是先预演了年老脱发谢顶的模样,这么想想有点辣眼睛。
但是,演员的本职来说,真的完成的很棒。
高达古怪又幽默,话多又爱吃醋,觉得真的又可爱又嫌弃。
~~~~~~分了两次写的分割线~~~~~~《情陷高达》的电影,整个配色都是我喜欢的风格,真的想把每一格剧照都收下来,慢慢观看。
在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高达的演员,摘下眼镜之后,有点面熟。
但是,因为高达的古怪又幽默,对他喜欢又嫌弃的情感,让我眼前只有高达而想不到有别的什么角色。
电影放映结束之后,去豆瓣上搜索,啊,原来是梦戏巴黎里面的那个法国性感的弟弟。
两个电影的剧照判若两人,放在一起才发觉,哦,原来是同一个人。
高达到像是演员谢顶胡渣中年版的样子,可见发型多么重要。
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那时候,毛泽东的思想对法国影响这么大,尤其是让工人们走上街头,进行革命,到处都是举着红色带着黄色星星的旗帜,还有共产党镰刀➕锤子的徽记。
我记得电影里描述当时的学运思想是,老板如果被被工人否定了,那他就没有意义,老师也是同样。
而高达所在的那两个人组成的派别里面,则是认为,拍摄电影需要由演员和导演一起讨论来决定拍摄,并非由导演一个人说了算,他是服从政治的。
然而这样又会带来电影拍摄毫无效率,又不得不服从电影的。
而那时候,高达已经拍摄了轻蔑和断了气,还有狂人皮埃洛,中国姑娘也是刚刚拍摄完毕,那时候是1967年,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达到跟高达想要的那种跟上革命步伐的效果。
电影里面,最多的一个意象就是高达的眼镜,自从他结束中国姑娘的拍摄,参与到革命,就不断参与到学运公开发表言论,但是学生却不理解和看不起他,屡次被全场嘘声,于是他的眼镜就不断地因为各种原因被踩碎。
这里,导演用了喜剧的方式来处理,第一次是高达最开始参与游行逃跑滑倒被踩碎,第二次是走在路上,被逃跑的游行者撞倒再次牺牲了眼镜,后来是通过广播播放,高达在记者会上反对电影节的继续举办,在人群的推挤中又被踩碎。
最后,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电影说,高达因为高额的眼镜更换费用,而不再参与革命了,这里既是幽默也是讽刺,高达后来总是把理由浓缩成一句话:我感兴趣的是学运,而不是参与学运的学生。
继电影《艺术家》中以默片形式致敬无声电影时代,并成功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希于斯又一次玩起了“非典型”传记片,这一次,他选择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之一——让-吕克·戈达尔的故事。
《敬畏》改编自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自传《一年之后》,讲述五月风暴期间,戈达尔与安妮之间随着革命逐渐消亡的爱情。
电影在外在的叙述格局上,就呈现出不同寻常的风格。
以九幕剧的形式,一幕一幕的递进,既是戈达尔一步步走入“革命”极端的心理变化,也是他与安娜的爱情走向终端的过程。
而九幕剧的形式,本身就值得玩味,电影中的段落分层,事实上,让人联想到的,更像是中国一幕一幕的样板戏。
联系现实,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毛主义者,戈达尔还曾赞美过样板戏是最伟大的电影,而对照电影中,戈达尔对革命电影的无比推崇,如此看来,这种推测似乎也不无道理。
要解读《敬畏》,关键突破口在于《中国姑娘》。
这部由戈达尔执导的“红色”电影,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线索作用。
一方面,它代表着戈达尔个人的政治倾向,即崇尚革命的毛主义者。
另一方面,这也是戈达尔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因为拍摄这部戏与安妮喜结连理(而《敬畏》这部电影中的叙事也由拍摄《中国姑娘》一片开始),也恰恰是这部戏之后,他开始对革命思潮越来越狂热,最后直接导致了他与安妮爱情的终止。
电影一开始,便是《中国姑娘》的拍摄现场,十九岁的安妮背着保守派作家爷爷,偷偷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个信仰毛主义者的学生。
她年轻,所以显得无畏,她敢于与32岁的戈达尔相恋并结婚,敢于与爱人一起走上街头游行的队伍,并大声呐喊政治宣言,为了表现这种年轻的无畏,电影中甚至常常让她以裸体形式出现,或是穿着泳衣晒太阳,大胆奔放的同时,与戈达尔的肉欲,亦是一个青春发泄的出口。
在电影语言方面,《敬畏》则刻意模仿戈达尔,九幕剧的字幕卡、跳接、摄影式连环大特写、负片、人物内心潜台词......各种技巧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都有迹可循,整部戏也由此增添了一份迷影色彩。
有一处有趣的场景在于,被学生小将们批驳后转头就走的戈达尔,看见外墙上书写着“戈达尔:超大号瑞士亲毛蠢蛋”字样。
之后,电影一下子变成了负片,也正象征着戈达尔失落的内心。
正如我一开始所述,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希于斯并无意于拍摄一部常规的传记片,除了这些电影语言上的小花招,米歇尔还在戏中对各种人事物进行调侃,比如让扮演戈达尔的路易·加雷尔借着剧情大喊“我又不是戈达尔,我只是个扮演戈达尔的演员!
”,又比如在还原历史的同时,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和戈达尔本人进行极力的嘲讽和揶揄。
除了电影手法上的剑走偏锋,电影的叙事同样是反高潮的。
不似正常的电影一般将叙事高峰放在结尾,在我看来,《敬畏》的叙事高峰恰恰在电影中第七幕:救救你自己(和你的婚姻)的结尾。
在800公里旅程的车上,因为戈达尔搞革命而去不成戛纳的新晋导演,与戈达尔政治观点不同的友人夫妇,在后座的和事佬......车上六个人,争执的交点在于戈达尔,唯独安妮一人安静地沉默不语,每个人的心理在此刻一览无余。
事实上,戈达尔身上一直具有极强的矛盾性,一方面,他吐槽中国大使馆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因为热衷毛主义而不断进行自我安慰。
正如他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却又不得不向美国借钱拍电影一样。
电影中的戈达尔,被放大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狂热,同时也缩小了作为一个“人”的勇敢,在面对众人的演讲面前,他胆怯得不敢回答学生的辩论,拉着妻子离开。
在游行运动中,他呐喊的口号又被人群的声音盖过,只能顺着大众一起呐喊。
在电影研讨会上,他又被群众群起攻击愤怒离开。
甚至在电影的结尾,拍摄电影时提出要使用推轨镜头的他,又一次被群众以“少数服从多数”给说服。
而在安妮面前,他则是个完全的独裁者,安妮必须顺从地陪同他到世界各地进行电影宣传或是出席研讨会,也必须因为他不同意拍摄裸戏过多的戏而差点辞去片约,更是因为他对自己身边的男人耿耿于怀而饱受指责与怀疑。
不难看出,戈达尔身上的大男子主义与近乎偏执狂的政治狂热,才是逐步疏离他与安妮之间的感情的真正因素。
但在整体的叙事之中,对于安妮的心理描写并没有做到很好的外在化,于是我们无法切实感受到在一幕幕故事进行中戈达尔与安妮爱情的变质,是为一大不足。
沉迷到革命之中不可自拔的结果是,戈达尔开始以一己之力对抗众人,他像个偏执的孩子,死死地盯自己的观点不放,反对贝托鲁奇等同行友人,甚至开始全盘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筋疲力尽》、《轻蔑》等),由此而来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是友情的崩坏,更是爱情的变质。
据说,现实中的戈达尔,比起电影中更为偏执,更为“混蛋”,在纪录片《脸庞,村庄》中,阿涅斯就因登门拜访戈达尔被拒之门外而破口大骂他“臭老鼠”,也有记载,戈达尔在和新浪潮双杰的另一位导演特吕弗闹翻后,还问后者借钱拍戏,且仍旧出言不逊。
《敬畏》选择让饱受打击的戈达尔以自白的方式收尾,结构上又与开头的自白相呼应。
电影中的戈达尔失去爱情,再一次钻入电影的世界,若有所思,“有些东西不复返了,或许这就是革命吧。
”而戏外的戈达尔,则似乎更加偏执,终究,理想输给了现实,不免令人唏嘘。
改一改电影里的这句话,拿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有些东西不复返了,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回复一下评论前几那位除了骂人就拉黑封评论的人:安妮拍这个,说明这部电影主要就是经验性的电影,你却要偏偏执着于戈达尔本身对于电影或者政治上的建构性,来讥讽别人没有拍出你心中的戈达尔。
你心中的戈达尔是历史的还是经验的还是符号的?
既然瞧不起这个编剧的表达方式又干嘛引用别人对于戈达尔的评价显得你很高深?
她能说出这话你说不出来说明还是要比你强一点,你凭借自身想象所构筑的戈达尔形象,不比别人在日日夜夜与当时事件的时刻接触下所感受到的高贵。
金庸写的是小说,照你这么说是不是金庸的小说笔下所有人都要跟戈达尔一样不能改编了,而且人家金庸是东邪西毒编剧我又没有喷:这个电影好得真烂,完全破坏了东邪西毒的伟大形象!
P.S.戈达尔在68年五月风暴后的业界形象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一方面他想搞完美化的毛主义,一方面中方不买他票,而且走向了极端,跟当时文化革命与日常生活批评的综合走向格格不入,具体怎么样你可以去参考一下《东风》这本书。
@比耶侯以及,戏仿不等于嘲笑。
随意
1.安妮安妮的祖父父亲都是作家,她的出道作是布列松《驴子巴特萨》的女主。
本片改编自安妮写的一本关于戈达尔的回忆录,所以片子始自女主介绍戈达尔的旁白,结束于戈达尔在她心中的死亡。
2.片名片名《敬畏》,就像是戈达尔《轻蔑》的反义词。
戈达尔曾经说过,他让演员干什么,演员就要遵命,所以难免产生蔑视。
戈达尔自己天天说革命,可安妮却生活在他男权对女权,导演对演员的双重压迫之中。
3.新浪潮新浪潮当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双低”也是原因,即低成本,低年龄。
新浪潮的导演们之所以能拍得成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低成本(这里特指处女作)。
之所以低成本还能言之有物,做出高水准,是因为由新理论导致的新拍摄方法。
当年的制片人只需拿出普通电影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可以刮到一张不错的彩票。
新浪潮之所以能卖座,也与战后一代的大量年轻观众有关。
《筋疲力尽》和《法国康康舞》的观众平均年龄差个十几甚至二十岁,都是有可能的。
4.对戈达尔的致敬本片有大量对戈达尔旧作的致敬,比如《轻蔑》和《已婚女人》片头对女主的特写,比如《随心所欲》一片中女主在电影院中看德莱叶版的贞德,比如在《美国制造》中大量写在墙上的标语。
导演通过刻意模仿戈达尔1968年之前的几部作品,打造出了一种廉价的戈达尔风格。
这也成了电影可以从头笑到尾最大的因素。
5.革命狂热戈达尔对于资本主义的不满早在《随心所欲》,《轻蔑》中就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随心所欲》里面一个女孩由怀揣演员梦的售货员到妓女的转变,《轻蔑》里导演面对制片人,已经与娼妓别无二致。
《我略知她一二》,在剧情上与上述两部电影一脉相承,并明确了政治指向。
在戈达尔眼里,他眼中的旧电影已经变成了现有秩序的一种麻醉剂,维稳工具。
正如片中司机所讲“电影就是为了娱乐”。
现实充满了如此多的丑陋灾难罪恶,观众不但不正视现实,改变现实,反而跑到一个避风港,消费美梦,自我欺骗,真是岂有此理!
6.自我革命面对激进学生的指责,戈达尔自然不愿意像其他导演一样,生产虚假的美梦,做欺骗观众的帮凶。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说自己以前拍的电影已经死了。
本片中的戈达尔正在经历这辈子最大的转型期。
7.推轨镜头所以当戈达尔于片尾成立了电影小组,开始追求一种比新浪潮更低成本,更具有革命性而不再是消费品的时候,组员们对于推轨镜头的抗议也就可以理解了——一方面出于更加激进的理念,一方面也出于成本的局限。
8.革命在他国文革对于法国的影响之大是超出很多中国人想象的,在2016年,法国还有一个很大规模的文革50周年研讨会。
戈达尔知道革命要杀人,却在警察面前唯唯诺诺。
他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未必知道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1968年2月的某日,戴高乐的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宣布解雇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亨利· 朗格卢瓦馆长的职务。
当天晚上的《电影手册》杂志社接到了数百份反对这一举动的抗议,这场怒火很快燃烧到了整个电影、娱乐和文化界。
从法国到美国,从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再到希区柯克,全球的电影人在这一刻互联,来声援这位伟大的“电影国际主义”者。
朗格卢瓦所代表的是电影的精神,美国电影协会随即宣布支持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档案家,并声称如果不恢复他的职务,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将停止向法国输送影片。
有关电影的抗议也不再仅仅是电影人的专利,索邦大学的学生最先聚集,抗议随后迅速的延续到了全法各地。
那一年,全球的电影人宣布抵制“戛纳电影节”,而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也在开幕仅仅九天之后,就仓促结束。
而在今年5月20日的戛纳,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新作《敬畏》在电影宫举办媒体首映。
这部回忆1968年戈达尔和他当时的妻子安妮的影片在首映前也因为“恐袭”的威胁而推迟将近50分钟。
当一九六八年五月的精神重回戛纳电影宫的时候,电影宫似乎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
《敬畏》以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所写的《一年以后》这部书为蓝本来讲述戈达尔,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67至1970年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戈达尔经历了五月风暴、《中国姑娘》的拍摄、“维尔托夫”电影小组的成立以及与安妮恋情的终结等等。
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2012年凭借《艺术家》拿下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敬畏》是他再一次去将镜头对向大师的作品。
而与其它回忆录式和致敬式电影不同的是,《敬畏》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喜剧的元素。
《敬畏》并不是一部向戈达尔的致敬,而是一部喜剧电影。
电影通过玩弄众多戈达尔的经典语录和他标志性的特征来达到喜剧的效果。
而在美学上,也神似戈达尔的《轻蔑》,无论是话痨式的戈达尔、或是戈达尔与安妮之间的关系还是整个影片的剪辑节奏。
影片首先展现的是一个固执的戈达尔,五月风暴以后的戈达尔坚持电影的集体创作应服务于政治诉求,他的观点渐渐与身边的所有人背道而驰。
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戛纳电影节流产以后,戈达尔在返回巴黎的车上与六名乘客就电影的意义和作用而唇枪舌剑。
面对所有人的不认可,戈达尔开始憎恨除了他妻子之外的所有人,甚至开始否定雷诺阿、弗朗茨-朗、约翰-福特这样的电影大师。
戈达尔反对越南战争,关注巴勒斯坦。
然而,当坚守五月精神的戈达尔试图走进革命的学生之中时,他却一次次被学生们所抛弃。
最初是因为他被认作是美国消费主义的代言人,接着他的今天的“犹太人”是昨天的“纳粹”的言论又引起了全场的轩然大波。
电影的第二条的线索是戈达尔与前妻安妮-维兹曼斯基的私人生活。
艺术家的私人生活一直是众多导演所关注的题材,从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到费里尼的《八部半》再到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无一不外的展现了艺术家在面对所爱他们的爱人时不羁的态度。
《敬畏》同样展现了戈达尔面对安娜时艺术家式的作风,电影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向终结,而艺术同样无法拯救他们的爱情。
直到安妮答应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去拍片的那一刻,戈达尔才恍然大悟。
之后,戈达尔试图在酒店中自杀,幸好安妮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不幸的发生。
回溯戈达尔的生平,在五月风暴以后直至七十年代末这些年间,戈达尔试图将社会运动思想注入到电影当中。
他与高林一起成立了“维尔托夫”电影小组,在这期间,戈达尔制作了一系列政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也诞生了像《一切安好》这样优秀的作品。
回看戈达尔的过去,他像是一个复杂而让人无法捉摸的未知体,但谁都无法否认他对电影所造成的影响。
原载:凤凰网娱乐 http://ent.ifeng.com/a/20170523/42936825_0.shtml
很有意思啊,国内绝对上映不了,男神秃顶了还胖了,但是依旧很帅啊
拍的什么几把玩意儿,戈达尔就算有污点也不至于把他拍的像个小丑一样,说出和服是日本的我真怀疑就是想黑戈达尔。还有马汀,是为了强行加几个裸体镜头找的她吗?汀姐演技不咋滴你也不至于把她当裸模花瓶啊!这导演真恶心,对得起汀姐跟加瑞尔吗。梅尔维尔也拍的像个傻逼一样……
一個沈默時經典講出來完全失去魅力的冷笑話,有的人還是會發笑,有的人會心生厭憎。戈達爾的自殺,雖是戲仿,但看了還是會想打人。
呜 太出戏了 我们高傲天真、不动声色、充满斗争性的安妮去哪了 女主太小鸟依人了
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靠疯了吧,现在生意那么不好做只剩下消费新浪潮了?无脑小清新剧情放一边,这怎么选得角啊,不是随便把一个法国男人的头发剃成地中海就能演戈达尔了,就算是加瑞尔也不行... 整个把戈达尔拍成了一个愣头愣脑的二百五。用女性瘾者女主演安妮更是可怕,全程一个畏畏缩缩的表情活像一只过度受精的绵羊,恍惚中还以为是在看日本漫改。最搞笑的是戈达尔尚未作古,导演竟然如此明目张胆地意淫其私生活,扒下了新浪潮最后一条遮羞的大裤衩,也是勇气可嘉。
2.5。属于那种戈达尔看了想打人,甚至还想练点咏春的片。
革命小将戈达尔
从组成维尔托夫小组开始就放弃戏仿,大概是导演实在看不懂此后的戈达尔了吧。不过,虽然拍得很傻逼,但真有一种方式能不傻逼地拍戈达尔吗?
女主的颜真的值得舔一舔
站在Wiazemsky的角度,我觉得本片的思想立意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作为著名保守主义记者的女儿,五月风暴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消费主义式的消遣游戏。她爱的是导演戈达尔,而不是革命者戈达尔。阿扎戏谑讽刺的前提恰恰是戈达尔在整个影史上的伟大遥不可及。但本片的刻奇和庸俗实在难以忍受,尤其在整个对戈达尔的形象刻画上。说到底,戈达尔误读了毛,而阿扎直接用泛娱乐化的影像消解了戈达尔。我不知道谁更可笑一点。最后我爱戈达尔。
完全看不出是去年拍的。
不了解戈达尔和他的电影还真看得没太大兴趣。电影里的戈达尔完全就是个混蛋啊,愚蠢、自大、无礼、傲慢,面对大学生时又显得懦弱,快四十岁了还非常愤青,这也是导致他与安妮爱情破裂的原因。最后一幕,作为一个导演,居然和剧组一起讨论怎么拍电影,然后还服从了多数人的意见,真是搞笑啊。
敬畏 -你好么?-还好。让吕克的私人嘉年华 不论中国姑娘还是法共 政治或是电影 戴高乐和毛泽东 都是这场荒唐狂欢的余兴 是安妮眼中越走越远的戈达尔 他的眼镜在这场连绵的革命中摔碎了四次 每一次粉碎 戈达尔与安妮之间便失去一点 革命不会平息 安妮会累 生活在敬畏号上 脚下一片波澜
从热恋到分离,无法理解戈达尔,安妮身上、脸上好多雀斑,不过挺耐看的
不能算传记只能算同人。活在台词里的特吕弗。这片至少真实展现了疙瘩是如何气走身边爱他的人,特吕弗、安妮、安娜……他需要几十年前有人揍他几下,可惜那时候大噶都不兴动手。
自负又自卑,固执又善变,外强中干严于律人爱吃飞醋,竟然觉得这里的戈达尔有些可爱,anne的内秀和对感情的善于自查也被stacy演绎得很迷人。发现当年这些意见领袖跟如今社交媒体上的一个样:知识分子真的太事儿了,仗着自己有点话语权瞎几把代表,不仅自己发声,还要替别人发声,偏偏说得又不对。
看好70周年纪念大奖。全场欢腾。阿扎维修斯真是戏仿吐槽高手,这片子模仿戈达尔的手法,比他「艺术家」模仿默片的完成度还好。黑戈达尔之余顺手黑了五月风暴,最后连带着把68年戛纳电影节黑了个透。看样子可以发个个人年度十佳了#2017个人观影十佳#
滑稽到想笑,那个时代那段世界潮流也着实可笑
stacy martin完美演绎了缪斯的灵动、聪颖和极致诱惑,以及缪斯视角下愚蠢的天才。
法国人怎么会如此激进?左派是如何消亡的?因为有美女人生才值得过,而不是信仰,主义,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