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看过,但是没有看完,刚刚因为是标榜着励志片重新看了一遍有以下几点感触:1,我后悔了2,我却又不知不觉的笑了,因为我没有看出它励志在哪里,没有让人敬佩的执着,隐忍,付出,只是告诉你,有个天天只想开派对,一直在扭屁股,超级能得瑟的富二代,她在编剧的漫天扯淡里成功了,那么你也能成功3,所以这是一部广大小青年们的意淫片,因为有了这部片子之后,他们就会说“谁说我胸大无脑”或者“谁说我吊大无脑”,内心当中默认并为之一振奋4,随便搜了一下,发现很多人真的认为这是励志片,这正好证明了第三条,不过从第三条的意义上来说,这片子的确是成功的“励志片”5,从某个方面上说,励志片的确是某种意义上的意淫片,但是,拜托,请你至少以某些现实为依据,美国法律怎么会允许那么迅速的做无罪判决?
证人的大脑怎么会那么白痴?
哈佛的教授貌似都是色情狂?
没有律师执照无法的大一新生如何成为辩护律师?。。。。。。
6,鉴于各种条件,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科幻喜剧片不过大家都知道,意淫强国,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可能意淫那么几秒钟,但是,但是请不要标榜着励志来意淫
故事的开头让人觉得真是弱智:一个满脑爱情幻想的小MM被一个不了解自己的帅GG甩了,受不了这当头一棒,凄凄切切的想要挽回男人的心。
于是拼命用功努力学习,终于RP大爆发去了传说中的Harvard.好在在此之后,影片并没有走上女猪费尽心机尝遍心酸终于使男人良心发现回头是岸的老路,而是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漂亮MM的成长史和蜕变经历。
最后的结局也算圆满:劈腿男得到了报应,人“才”两空;两个从恋爱幻想中惊醒的女人放下了敌对情绪,收获了彼此的友情;更有一个长的不错身家更不错的优质男人发现了女猪的种种优点,安抚了MM受伤的小心灵。
MM也终于认清了前一个男人的真正嘴脸,转过身,优雅地走进了灿烂的阳光里,对着另外一张关切的脸孔绽开美丽的笑颜。
——其实真正的爱情,早该如此,不是吗?
又是一年光棍节,人人上的状态变更还是如此的热闹而单一。
我窝在宿舍里一边啃着薯片喝着牛奶,一边欣赏网络上不断出现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文字:脱光的隐晦的卖弄着幸福;尚未脱光的迫不及待想要加入炫耀爱情的队伍,于是或闷骚或直白的表露寂寞心情。
只是亲爱的,当你牵起另一半的手,捧着他(她)的脸说“我爱你”的时候,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说到底,大多数大学里的爱情,只不过是一场烟花,燃烧的时候固然耀眼,但留到最后的却是无尽的伤感与空虚。
我们初中的时候,思想前卫的语文老师曾经让我们每个人写下对爱情的看法,其中的一条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他说:爱情,只不过是寂寞撒的一个小谎而已。
当蹬着高跟鞋戴着墨镜的语文老太太一本正经地念出这句话的时候,全班都忍不住笑了。
这句让当时的我们觉得无比装逼曾经在班上流行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经典台词,现在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
我从不怀疑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时的真心,只是不敢确定这样的真心可以保持多久:一天?
一个月?
一年?
还是不敢奢望的一辈子?
有人跟我说:爱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状态性的描述,你在当下的某个时刻,会为某人的某种特质倾心不已;但过了这个特定的时期,多巴胺的分泌一旦减弱,所有一切都会云淡风轻;还有一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决心,没有动人的话语炽热的拥抱,你下定决心爱了她,便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不禁想起AAE里很经典的一句台词:“年轻的时候会想要谈很多次恋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领悟到爱一个人,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还是会嫌不够。
慢慢地去了解这个人,体谅这个人,直到爱上为止,是需要有非常宽大的胸襟才行。
”很朴实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藻繁复的修辞,听了却让人怦然心动。
所以何必呢?
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人谈了一场错误的恋爱,为什么要为此而痛彻心扉撕心裂肺?
如果他甚至都不了解我的思想低估我的情商,分不清我的优点和缺点,认为我只是一个胸大无脑的波霸,我又何必为了他闷闷不乐试图挽回不属于我的心。
(我不认为Warner就有多少错处,他只不过是一个一时冲动迷上金发MM的毛头小伙而已。
只是他跟Elle实在不是理想的一对)。
像ELLE一样,甩一甩迷人的金发,努力提高自身,在用傲人的成绩使他后悔有眼无珠的同时欢迎下一场爱情的光临。
A woman’s most relationship is not with others, but with herself.我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相信爱情的美好,在不远的前方,一定也有一颗同样的真心在等待着与我相遇。
这是一部理想主义化的感人又轻松的电影,质量也许没有往常我打五星的电影高,但我从这里面感受到的共鸣远远不少于那些。
谁说Barbie一样的女生不能拥有高智商?
美貌,性感,活泼被定义成为一种可爱的无脑,从来都不是什么有理有据的事情。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总是被表象迷惑,也不要用刻板印象去划分人的类别。
涂口红,做美甲,美发,热爱购物,谈恋爱,这些和取得优异成绩,努力学习一点也不矛盾。
至少我亲身体会就是这样。
我是看起来不像学习班子,但我对待学习这个事情永远都最有主见,我享受我热烈幼稚的恋情,也可以和他各自在不同领域努力。
我放假就会精心打扮,漂漂亮亮去玩,但我用完发膜吹完头发,该做的题我都做,甚至,我不需要那么死磕,因为我不喜欢形式主义。
我体会过太多的偏见了,所以我极其理解埃尔是什么感觉。
我也有她的决心和激情,但是我境界绝对没有她高。
永远对人温暖积极,相信真善美,即使被捉弄,穿着尴尬的兔女郎衣服也大气的没有告状,一句,我只是盛装打扮,让我佩服到不行。
金发女的魅力无穷!
我太爱自信坦荡的大美女了。
希望我能向着她的方向努力。
影片一开始的bgm,粉色的字幕,辣妹们的出场,真的太吸引我。
虽然,有的剧情太理想化了,有的部分我觉得女主也太好过了头,但是,冲着这个,胸大且有脑的主题,👍
我跟我的女同学一起跨进法学院大门的时候,能见到的法庭片里没几个像样的女律师。
她们的统一形象为:专业知识匮乏,神经质得厉害,最要命的是私生活一片混乱。
比如《锯齿边缘》的女律师跟当事人同床共枕;《法网雄心》里的那位和她的顶头上司暗通款曲;《真相》里身为律师道德委员会成员的女律师,却跟一个正在受调查的律师上了床;最具概括意义的是《欲望危情》里的卡罗琳律师,她死之前跟大学教授、介绍入行的律师、地方检察官、督察代表分别有染。
总之,荧幕上的女律师在法律和爱情方面智商低得一塌糊涂。
可现实中人们对女律师的想象却是另一个极端:冷血、无情,毫无生活乐趣,根本无法沟通,除了孤苦的女强人一条黑路外,别无他途。
当时唯一鼓舞我们的法庭片是《亚当的肋骨》,里面的女律师漂亮、热诚,业务娴熟。
但她最重要的一场官司对手却是法庭对面身为检察官的丈夫,最终官司赢了,婚姻没了。
这种婚嫁大事上的失败,外加两种极端的想象,让还在法学院的我们对未来非常悲观。
一位女同学曾经说:“我想明白法学院的女生为什么最不招人待见了。
男的都想娶个夜夜端上洗脚水,声音动听如夜莺的老婆,谁受得了说话铿锵有力,爱好背诵婚姻法的女律师呢?
万一一拍两散,人家都是哭哭啼啼临别更缠绵,到我们这儿还不扔出份财产清单砸得丫肠子都悔青了?
”悲观当然只是一种世界观,但最让我们伤心的是,这似乎都是事实。
好在我们很快毕了业,并且欣赏到鼓舞人心的《律政俏佳人》。
当然,我们谁也没有片中主角艾丽的娇媚与好运气,但同学聚会时,我们发现艾丽的粉色律师生涯可以在大家身上分别找到对应。
律师雪莲,拥有50多双高跟鞋(虽然艾丽有200多双,可也不少了),她虽然不能凭颜色就判断出范思哲抗皱系列115号口红,但哪种最滋润哪种防脱色都是稔熟于心,当然她跟艾丽一样,在法律与服饰搭配上同样严谨,最擅长为死刑犯提供法律援助;律师姗姗,喜爱花枝招展的造型,即使一身灰套装,裤腿处若隐若现的都是紫红色网眼袜,如果有人胆敢说她的打扮酷似服务业人员,她会背诵《西方法律思想史》里的一句:“妓女虽然不利于社会稳定,但在引领时尚风气上却有贡献。
”而另一位女律师小白,已经与法学院一位博学儒雅的教授喜结连理,聚会时她抱了一只吉娃娃,虽然名字不是布鲁兹,但那只狗身上也套了件粉红的外套。
几位女律师志得意满谈笑风生,感慨着《律政俏佳人》真该作为法学院入学时的迎新片,这样小姑娘们踏进法学院大门时都能昂首挺胸。
看得真是很开心。
情节的确是简单直白甚至老套,会被人评论为不合逻辑。
而为情所困的女孩子,想要的就去争取吧。
轰轰烈烈去追求的过程,也丰富自己,努力认真的去享受生活。
顺便了解了一下内啡肽:“运动产生内啡肽,内啡肽让人有幸福感,而有幸福感的人是不会杀人的!
”记住了运动与幸福的联系。
P.s:喜欢Elle在毕业典礼那段话,贴到了讨论区。
还顺道看到一个读法学院的切身经验- 看完更觉得该好好用功呀。
(Ref: http://club.chinaren.com/bbs/index.jsp?boardid=654&hotmsgid=69206946)
小时候看过太多类似这种故事:从小自卑的女孩,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小镇上。
在长大的过程中经过自身努力和各种人情世故(包括爱情的打击)后,变得自信而圆滑了,收获了爱情与工作。
变成了当代“成功的女人”,成为了我们女生的励志典范。
这种故事,我们身边就有。
我们父母口中会经常谈起哪家的远房亲戚谁谁谁是这样子的,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中这种情节层出不穷,似乎女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由啥也不懂自卑敏感的小孩子,一路成长为精明历练的女强人。
拿我自己来说,成长的轨迹大致是这样子的。
在1年前,一直住在小县城的我还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怕没适合自己的型号而不敢试穿;走在路上别人多看一眼都以为是自己太胖;怕成绩不好被人鄙视;别人无意中的玩笑话都能让自己“回味”好久……总结起来就是太敏感,自卑,因为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没有自信,而产生自卑。
自卑,就是来源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自卑的人就变得更自卑,不敢面对来自生活的恶意。
去年我上大学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陌生的城市与街道,一个人可能会寸步难行,我接触了书本,它们由内而外地改变了我。
结束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我才开始接触真正的“知识”,阅读了来自中外优秀作家的作品,明白这个世界多么丰富辽阔,以前所接触的是多么狭小的圈子,真正的世界需要广阔的胸襟去体验。
我慢慢放下自己的自卑敏感,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感受善与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有一句话说,读书和旅行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让我感觉每天都在旅游,一路上学习着不同的知识。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扩散了很多,同一个事件,在以前我可能会变得悲观默默承受哀伤,而现在的话,一切都云淡风轻地看开,需要努力的那就去努力地完成它,变成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偶像的微博里有一句话:如果不能远离你身边的负能量的人的话,那就把他当做一个笑话看吧。
看了这句话我深有感受,曾经我是一个抱怨满满负能量满满的人,总觉得在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怪不得会这样,可能人家早把我当成一个笑话来看了吧 。
因为找到了自信,剔除了自卑,才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
当我醒悟了之后,开始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
于是,我有了以下几个观点:1.童年阴影——从小被父母骂作“笨蛋”。
父母可能不是真的觉得孩子笨,而是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学会变得聪明点。
而不知,他们的做法,其实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
小孩子需要的是被鼓励,而不是“激将法”。
越是稚嫩的翅膀,越容易被折断。
应该加以能量补充,而不是学习老鹰把刚出生的孩子扔下山崖让他们学会飞翔,我们不是老鹰,我们只是需要被呵护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父母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打骂式教育对孩子会造成心灵阴影。
而像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打骂大的,有的还会施加棍棒。
这些童年片段,可能会给孩子们造成一生的阴影。
2.缺乏真正的教育——父母与老师灌溉的应试教育。
上大学之前,我们学生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待——学校和家。
在学校,我们学习的知识,其实不叫知识,它叫做应试教育,如果它可以被称作知识,那么它是狭窄的知识,最不能教育学做人的知识,学生纯粹是考试的走狗。
我们被老师牵着鼻子,从单位1走到定积分,从重力走到万有引力,从abc走到一大串老是忘的单词,从细胞学到几代人之间的遗传病……在家里,我们是学校里的傀儡的延续,做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知识”,父母作为仅次于学校老师的第二专业老师,监督着我们余下的时间。
父母和老师,它们教我们说话、吃饭、上厕所、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他们还教了我们什么?
我想知道的是,精神方面,它们教了我们什么?
我们的时间被“考大学”填满,他们没有教过我们做人的道理吗,有教过我们多出去感受世界吗,有教过我们自信吗,有教过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生活得快乐吗?
我们缺少来自最亲近的人的真正的教育,更不要说他们离我们很“近”了,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缺失最基础的精神教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都正常。
3.自卑成惯犯——自身不愿改变。
开头的故事里,一开始敏感自卑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长大了就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她是如何变化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定很难,破茧成蝶,最痛苦。
当走出家乡一个人踏向陌生的旅途时,过去的一切不好难道还不要改变一下吗?
在一个新环境中,一切都是新鲜的,过去的一切不如愿在这里都可以彻底得到改变。
有的人利用这个机会,在大学“重新做人”,积极向上,愿意接触新事物,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过着正能量的生活。
有的人固步自封,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怕出门就受到伤害,怕被人说三道四,渐渐的让人不愿接近。
很多人性格内向,但你是否真的分清楚内向和自卑?
你确定你是内向而不是自卑?
不满意身边环境又不愿改变怕会变得更差的人,归根结底是心理太脆弱,自卑敏感的性格将一直伴随。
这只会越来越差,正确的做法是:敞开心扉,接受来自外界的怀抱吧!
女人要自信起来,什么都能做成。
《律政俏佳人》,2001年的电影,我到今天才看,一部女性励志电影。
艾尔为了挽回男友,去做他口中“认真的女生”,放弃时装设计攻读哈佛大学法学系,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法律,获得优异成绩,期间前男友和本班丑女在已订婚,还受到教授的性暗示,最后坚定自己决心,一路勇敢地走下去,渣男前来求复合,被艾尔聪明拒绝,一雪前耻,而且碰到了自己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整部电影中,令我最为赞赏的不是女主为挽回渣男零基础考哈佛的决心,也不是她敏锐的能观察到案件中的细节,而是她的自信。
她不管在何时,都是自信满满,一直都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女主角。
当她考哈佛时,她就为此作一切努力,坚定自己能被录取;当她被薇薇拉故意骗她化妆派对穿着一身奇怪性感装束时,她也能自信地走在派对中而不是找个门缝溜走,要是换做一般人估计早就落荒而逃了吧。
女主角的正能量,是来源于她的自信。
自信的女人最美丽,她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激情、努力和行动力,她说话肯定,做事大方利落,遇事马上就能进入正确的思考方法,她不仅青春活泼,时尚动人,还脑比胸大,这样的女人怎能让人不喜欢?
是自信让她勇往直前,影片的最后,毕业致辞上,她也再次肯定了自信的重要性。
对最亲爱的自己,一定要自信。
妹妹呀,大胆地往前走吧!
有时候我们是被动看的电影,电视播的,陪别人看的。
例如家有喜事系列周星驰系列和王家卫系列。
逢年过节,居家常备。
这部电影是我主动看得最多的一部,从第一次看到现在,初步估计应该有超过10次吧。
美,或不美。
都会引致蔑视和偏见。
要打破偏见,无需去改变这个表征。
坚信自己就好。
默默开掘内在的宝藏,有别人艳羡的一天。
我喜欢这个人物,开始的努力可能只是为了追求他人,但其实只是为了追求自我,你看她由始至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色,即使努力地温书,还不忘健身KEEP FIT。
她没有变成别人期待的书呆子。
在俗世的期望中,她坚持着自我,到最后,不理解的鄙夷的都转为钦服。
至于为什么看那么多次,还有一个原因。
我欣赏REESE WITHERSPOON,欣赏她的阳光笑容,更为欣赏她的口音。
在一众女演员中我最喜欢她的发音了。
声音甜美,口齿伶俐。
听她说话是一种享受。
所以,我反复的听,把喜欢的台词听下来。
GIRL POWER+时尚片+青春励志片+口语教材当然值得看10次以上。
特别是女孩子。
它会教你从此定下新志向——真正的美貌与智慧并重,轻松与严肃并重,愉悦与慈悲并重。
泪点越来越低了,那么欢乐的基调,竟然在看开头就泪目,每隔一段就想暂停写些什么。
这部电影如同女主人设一样,举重若轻,包裹着bling bling的类似《mean girls》的千禧年欧美chick flick的氛围,但内核却是女性主义和self-motivation。
观众很容易因为宣传和海报的刻板印象就错过,因为它不标榜自己的深刻,甚至放低姿态让人误以为它很“肤浅”。
事实上从评分、弹幕、讨论区来看,都在讨论女主颜值、女主财力,可见有时候被误解确实就是表达者的宿命。
对女性来说,无论你一开始服美役,之后搞事业,还是一开始搞事业,之后服美役,选哪条路都是困难的,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游戏。
美了,会被挑剔不聪明,聪明了,会被挑剔不美。
当你又美又聪明,依然会有人觉得你靠身体上位,依然觉得你就是个物件可以随意性骚扰,依然会被其它女性雌竞和敌视。
更不要说在你走向任何一条路,都会在一路受到无数的pua。
你要装出一副严肃死板的样子,因为社会默认规则就是make it,at least you fake it。
如果你穿着打扮太女性化,会被人判断为“不专业”,而事实上能力、专业性和外表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知道怎样会让自己看起来更符合世俗要求,但我就是喜欢天马行空极繁主义梦幻的鲜活的一切。
被主流社会认为“肤浅”的女性爱好其实并不肤浅(实际上之所以被认为肤浅,是因为它们和女性息息相关,而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上)。
玩中也可以学习,玩物不一定丧志。
任何专业都要结合生活经验。
理性很重要,激情也是。
还有很多反刻板印象的小细节,比如只让女下属去端咖啡。
电影能解读的角度太多了。
它很温和,给了非常理想主义的结局,误会解除,情敌变朋友,女性互助成功,踢开了性骚扰的男上司,美役闺蜜、美甲店服务员、健身教练都是有脑的好人,最后还进入了一段good relationship。
(如果最后的法庭辩论再精彩一点就好了,至少要达到课堂对答那段的水平)。
当然现实要比这个残酷很多。
如果用现在的女女性主义观点来看,还是太温和了。
但温和的爽片也是有必要的。
事实上能在20多年前有这样的女性主义佳作,让人欣慰。
另外,本片的剧本、节奏和人设非常值得拉片学习。
尤其是人设,给出了一个比各种编剧书都更简单粗暴的设定方法:用一个有刻板印象的人物设定,然后打破它,这样人物就有趣了。
证据法课上老师拿来当例子的片段吸引了我。
是的,仅仅是因为情节的有趣搞笑。
影片讲述主人公因为被抛弃,不甘于达不到前男友的要求而立志考取哈佛法学院。
最终因为独特的办案思路而获取成功,成为优秀毕业生的经历。
通过一个谋杀案,主人公运用自己的时尚知识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并且误打误撞的揪出真正的凶手,为辩护人赢得了官司。
从鼓励女性学习法学,从事相关事业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影片中大量的细节表现了,女性工作者在法律工作中的优势。
加上女主人公讨喜的表现和不屈不挠的性格,成功给少女塑造了一个幻想的形象。
引导大众打破对女性法律工作者的偏见。
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细节就不说了,梦想是要有的,但总归要立足现实。
想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女性,必须明白,这份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所有证人都会说漏嘴,哈佛法学院并不好考,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也远比看看时尚杂志要来的艰难。
作为一部带有法律元素的言情电影,在闲暇时博君一笑,是非常不错的。
好吧,我可以接受你说这部电影是在强调不要刻板印象,那么凭什么让一个男性来做女主角的引导者,让他具有全片最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只给明明能有更多篇幅的女教授寥寥无几的剧情?为什么一定要把女主塑造成美丽的、富有的,难道只有有钱美女才会遇见这些事吗?
不是的,在这种设定下相貌平平或者普通家庭的女生根本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为什么要设置女主角教大家如何假装捡东西然后挺胸去吸引男人的本领?这对于她的个人能力有任何体现吗?
如果你说这是体现她的自信,那么她的自信为何只能从她的身材和脸蛋体现?最后的一大问题是这个片子太过小儿科,不带脑子看都无法接受的程度,转折太过生硬,每个人都是plat character。
剧本、叙事技巧和镜头技巧毫无过人之处,三观也是稀碎,说要克服刻板印象其实只做到了加重刻板印象,谁家好人打官司用时尚知识破案?从头到尾女主都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信,完全没看出有所谓的进步,还要设计男主来帮衬,太假太空。
第4240-看完考虑怎么把我的女儿心理建设得更强大一点,即使穿错衣服出丑依旧谈笑风生,即使感情遭遇问题没有沮丧冲动,只有比对方变得更excellent更outstanding让他配不上。影片最后法庭戏让被告主动冲动说出来真相有点低智了。
全剧最让人能记住的就是因为证人认识Prada鞋子就被判断成是Gay的这个推理。(女主真的好看吗?
大爽片!女孩子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环境却依然那么真诚不怯懦,真的是好感染人,好可爱呀!
虽然对女主不太喜欢,但冲着经典就看了,说实在真不觉得女主多好看,剧情也挺儿戏的,特别是最后被告就这么随意的换律师,虽然赢了,但赢得很蹊跷。我不否认女主很努力,但她的努力其他人也有,她的励志,可比不上垫底辣妹。最后,最现实的一面已经通过教授们的话说出来了,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又好看又有内涵的妹子吧,这样才更容易打破偏见
不管怎么说,这部早期的作品还是打破了我对律政人员的传统认知,原来粉色,高跟鞋,爱宠都可以武装在律政俏佳人身上!有头脑更有生活情趣!
对正在准备LSAT的人,见到女猪179表示鸭梨无比大。这种片子还能被各种推荐也是醉
小姑娘需要看童话的话,看这个。
不喜欢这个blonde 尽管已经贵为影后
大三时看的这部片子,看着片子里的大学课堂上清一色IBM,想想自己紧握着烂笔头边奋笔疾书,边祈祷老师能大发慈悲在黑板上写点方块字的惨状,羡慕嫉妒从心眼里冒着泡地往外涌啊。
恕我完全不能认同这部电影,完全脱离实际,完全的抓马,完全比童话还荒谬,这种电影真的能做到所谓“激发女权意识”的效果吗?哈佛法学院说考上就能考上?课上回答几个问题就能获得宝贵的实习机会?就凭几个只需要生活常识的发现就可以被称之为细腻敏捷,从而成为法律行业的佼佼者吗?我看不仅是美化了现实,更是诋毁了真正的努力。而且依我所见,就没有几个聪明女性会如此恋爱脑,你要真正有天赋就不会是因为一个男人才去发愤图强。这种电影拍出来意义何在?真的不会影响市容吗?本来就想当个配饭的轻松电影,没想到看出了一身的无语,三倍速都嫌慢。
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Elle穿着滑稽的兔女郎装,站在Warner面前,面对他的疑惑时,只字不提那是因为情敌Vivian骗她那是化装舞会,轻轻巧巧的说,我就是要盛装出场。换了一般人,谁能做到?
全片让我有一种男凝视角感,就不能是因为自身能力而不是时尚常识来解决案子嘛
電影主要告訴了我們:“每個人都該對自己有信心。”整部片子拍攝得輕鬆有趣,不乏有新意。比如Elle做頭髮時寵物狗也和她排排坐,一起做“頭髮”;被耍穿兔女郎的服裝參加一場正常的聚會,等等。
译名给了这部片一种“经典”的迷惑性。好多片段比较下头,价值观很过时;好在最后还是扭转过来了,批判了前面的,赞扬自信自立独立女性(虽然等得有点久)。
1、励志影片不一定要哭哭啼啼的悲情不断,同样可以使一出喜剧2、智慧比脂粉更能增添美貌
我看的版本字幕组是烂中之烂。无语。啥破玩意。
真心喜欢这种标准、简单、轻松的好莱坞式励志片
是挺有名的。。不过一般啊。。。女主也不太美型。。。。
人生充满挑战和激情,怎能好好把握、充满自信!PHI.
对女主的塑造非常过时刻板和厌女,不是说你给一个完全从刻板印象里走出来的金发傻妞娇妻加上哈佛法学生的buff,命题作文让她利用美役知识解决问题就叫反刻板印象的……2025了谁再管这叫女性主义电影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