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金 你难不成去过上海 做过核酸 拼过团购 知道还有中间商赚差价?
还有很多还有?
上海居家隔离的同胞们 别觉得无聊 看看电影 看这个也不错 要不在家蹲着干什么呀 也可以练练演讲呀 比如说终有一天出门没准哪个记者扛着摄像机采访你 那时候拜年的话 符合什么流 符合什么观的话 献礼什么大的话 必须溜溜的 还可以学着剧中混混团一样 练练劈斧子砍刀子呀 没准哪天居家社区领导们给大家开荤发个活的鸡鸭鱼鸟什么的 你也得会杀了它吧 总之的总之
我点开金基德导演的电影《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一看,这故事没有年代背景,恣意狂乱地展示着“黄暴黑暗”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画面的背面看出字来,满屏都写着两个字是“文明”!
一金基德导演的这部电影,黄暴的尺度,隐喻的丰富,都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正能量爱好者,以及某些只有三观、没有感官的人,看了这部电影,心理和生理上都会产生不适,是情理之中的事,见此可以回避。
《人间,空间,时间和人》的故事并不复杂,按片名分成四个章节。
故事一开始,一群观光男女身在一艘退役的军舰上,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海上之旅。
乍看这个开头,再看看富有哲学意味的片名,真的是平平无奇,略带几分枯燥。
谁知道,夜幕降临,罪恶降临。
天黑之后,一切急转直下。
先是一对日本情侣受到黑社会的侵害,女方被轮奸,男方则被刺死后投尸海中。
随后,又有一对小情侣的女方被轮奸。
军舰代表着暴力,海上意味着不受法律约束。
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军舰,显然是一个暴力主宰的法外之地。
而当这些罪恶发生的时候,一个神秘的老者始终在一旁偷偷看着,但是不出声,不掺和。
这就是第一章“人间”。
在导演的意图里,无疑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某种面貌。
这个“人间”充斥着赤裸裸的欲望,暴力,罪恶,强权,不平等。
金基德说过,这部片子表现了“自然观察人类”。
片中不说话的神秘老者,可以看作是自然的化身。
自然静静地不说话,但是把人类的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孤绝的空间二天亮以后,军舰上的人惊恐地发现大海不见了,军舰漂浮在云端之上。
这种奇特的景象揭开了影片的第二章“空间”。
身处这样孤绝离奇的空间,意味着七天之旅不可能按时结束,军舰上很快便会出现食物紧缺的问题。
这是军舰上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军舰这个“人间”,在特异的“空间”中爆发出各种问题的源头。
围绕着食物展开的争夺和骚乱,更加展现了“人间”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军舰这种孤绝的空间,有限的食物代表的有限的自然资源,都表明了这个“空间”是地球的化身。
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人类暴露出来的只有罪恶和丑陋。
这是导演对于人类历史的反思和认识。
而在这种丧心病狂的争夺和斗争中,那个神秘老者始终置身事外,只做一件事——收集军舰上的尘土,然后用尘土种植一些绿色植物。
第三章“时间”为这种种植赋予了意义。
绿色植物慢慢生长了,意味着食物危机有可能得到解决。
但是,除了神秘老者和女主,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时间将这些饥饿的人逼入了绝境。
最后,为了争夺仅存的食物,掌握军舰上权力的议员、黑社会势力开始大开杀戒。
尸横遍地之中,神秘老者带着日本女主,在尸体的创口上种下了种子。
以尸体作为肥料,这些种子长成了绿色植物。
显然,在自然的眼里,人类也是一种资源。
人是自然的资源三人类是资源,人肉自然是食物,是肥料。
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老者将一些死者的尸体切碎,肉留作食物,骨头磨碎之后,混进泥土里,用来种植植物。
最后,在人肉吃完以后,老者将自己的肉切下,留给日本女主吃。
他则在甲板上留下了衔尾蛇的血脚印,神秘消失了。
这个衔尾蛇的标记,自然预示了无尽轮回。
这个轮回在人的身上,或者说在人性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这就是第四章“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章结束的时候,军舰上只剩下女主一个活人。
她被轮奸后怀孕,独自生下了一个男孩。
多年以后,军舰上绿植成荫,像是一座悬浮在空中的绿色岛屿。
男孩长大成人,看着身边的两只活鸡,他拔出了手枪射击。
在被他的母亲阻止后,他伸手摸向母亲的大腿。
女主惊恐地站起身来逃跑,他的儿子紧紧地在身后追逐。
在这个空中的伊甸园里,唯一的一对男女是母子。
伊甸园不是净土,更不是美好的神话。
很多人看到这个结局,觉得无法接受。
其实,人类社会的荒蛮时期,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只不过,经历过现代文明的人,无法面对罢了。
就好像女主这个母亲一样,无非面对眼前的这一幕。
第四章“人”是轮回的开始,是又一轮的宿命。
血脚印组成的衔尾蛇意象四人类进化到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地球的主宰,最得意的,应该不是人类比其他动物更有战斗力。
的确,人类发展至今,能够制造各种各样厉害的武器,干掉地球上的其他动物。
但是,很多动物的力量、速度乃至毒性,远超人类,也能轻易地干掉人。
人类做到的,而其他动物历经千万年的进化,始终没有做到的,是创造了文明。
可是,文明是个什么东西呢?
文明是人类成千上万年活动的积累,进化。
与此同时,还有自我包装,美化。
《人间,空间,时间和人》里面,有人吃死人肉,有人割下身上的肉给人吃,各种血淋淋的镜头,不一而足。
这些画面让人不适,恶心,是因为吃人肉这件事,对于当代人来讲,太过遥远了。
其实,吃人的历史,离我们并不久远。
近的不说,远的比如易牙烹子的故事,也不过是2600多年前春秋年间的事。
故事是这样的——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师。
一天,他做了一个烹乳猪给齐桓公吃。
齐桓公吃了顺口说了一句:乳猪好吃,不知道婴儿肉有没有这么好吃?
或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第二天,易牙将他的儿子烹了,献给齐桓公吃……若干年后,易牙成了厨师这一行的祖师爷。
一个行业发展出了祖师爷,意味着形成了文明。
而文明的源头,可能吃着人肉,文明的血管里,也许流动的并非人血。
悬浮的伊甸园五《人间,空间,时间和人》在台湾被翻译为《末日飞船》。
末日两个字切合主题,飞船两个字就太过直白,没啥意义。
而在香港版本里,译名是《畸欲伊甸园》。
畸欲两个字虽然咸湿,但是搭上了伊甸园,意思要有趣得多。
那个悬浮在空中的绿色军舰,无论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在现实的层面,都是伊甸园。
只是,人们能接受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男女欢爱,却不能接受一对母子在其间乱伦。
这,就是文明的影响。
看金基德的《人间、空间、时间和人》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总想写下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写起。
这是一部看起来蕴藏着极大的意义于内的电影,但事后反思,又有一种浅显感,浅显到像是把所有的内容都一股脑儿已然呈现在画面中了一般。
这种矛盾会大大削弱了动笔的欲望。
这是金基德后期的作品,说后期是因为谁也没想到次年上映的《溶解》竟成为了他的遗作。
相比于金基德大部分的作品风格来说,《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是有些喧闹的,这位从来都在自己的电影将台词吝惜得有些苛刻的导演,这部电影里的对话是大大超支了。
然而,这又是一部颇具金基德风格的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露骨到几近于变态的画风,加上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的寓言,都是金基德的味道没错了。
刻意抹去的人名,男人和女人、丈夫和妻子、主人和过客,人物只是影像化了的身份符号,何况毫无意义的路人甲。
在《人间、空间、时间与人》里,人名同样只是口中偶尔零星的点缀,角色本身则更让人印象深刻。
管理者、权贵、打手、骗子、妓女、平民,一群人被放置于一艘破旧的军舰之上,开启着一场不知从何而起的旅行。
茫茫大海,天然地构筑起了一道与文明社会隔绝的屏障,而这个鱼龙混杂的各种角色,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又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
这像极了一场没有感情的科学实验,导演将一群玩偶般的生物,丢到一个船型容器之中,然后带着观众,用冷漠俯视的上帝视角,观赏着容器里的玩偶各行其道。
于是,我们看到,权贵与管理者高高在上锦衣玉食,而其他人则残羹冷盘食之无味;我们看到,妓女用身体换取钱财,淫乱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看到,无助的平民被骗子骗去了所有钱财,还被施以拳脚而无力反抗;我们还看到,打手攀附权贵肆意横行,轮番奸污清白少女,即便杀戮也是轻描淡写。
腐败、贪婪、堕落、凶残,大社会里的恶被压缩在在这艘小小的舰艇之上,白日里的祥和在夜幕的笼罩下暗潮涌动,在一套所谓的秩序规则保护下,包裹着鲜血淋漓的人间惨剧。
只是这样的人间真实却不是故事的终点,当人类被置于隔绝的空间之中,当稀缺的食物成为了生命最大的威胁,所有的人间规则便霎然成为了空谈。
打手换上了军装,手持武器的权贵撕下礼仪的面具,牢牢把持着有限的资源。
直到一切耗尽,人类退化成了野兽,眼见着文明沦陷为地狱般的修罗场。
显而易见的是,这部电影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现实隐喻。
金基德作为韩国的先锋导演,更不惮于去表达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堪,只是在他过于极端眼光的审视下,镜头下所传输的价值观,多少会给观众带来不适感。
但也许正是这样的不适感,才是他可以用来唤起共鸣的诱引器。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负能量的视觉冲击之下,这却并不是一部像《莫比乌斯》或是《圣殇》那样暗无天日的黑色电影。
金基德还是习惯性地将他的故事回归到了宗教的主题上去寻找救赎的出口,舰艇上那位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的老人,始终用旁观者的心态默默地收集泥土、播种培育。
他像是来自大自然的使者,漠视着这座修罗场里的种种罪恶,用最大的守护来维持生命的繁衍。
这是自然的使命,人间的荣辱与争夺终究都只是昙花一现,放诸于时间的长河之内,唯有生息繁衍才是得以传承的不灭。
无论是权贵、打手,还是骗子、平民,到头来都只是一抔黄土,种子在尸体上发芽生长、繁荣茂盛,在浩劫的洗礼下,成为了最终舰艇上最后的胜者。
这是人类争斗后的终章,也是地球的发展史,老人用自己的鲜血在船板上走出的,正是这无限繁衍生命的最终奥义。
在众生平等、割肉喂鹰的佛教视角的孵化下,基督教的伊甸园得以重建,浩劫后的诺亚方舟依旧悬在无根的空间之中拼凑出地球上的一块绿洲,夏娃遵从自然的规则将儿子抚养成人,让生物生生不息。
只是当饱餐后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掀开了母亲的裙角,让故事里的阳光瞬间又陷入了黑暗。
这是金基德的成功,却也又是他的失败。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天马行空的故事下,他始终都在揭露在阐述,用一种粗糙的暴力来获取眼球的关注,他的影片里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但在这杂乱无章的概念描述中,却始终缺乏价值的提升。
这正是这部《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所带给我们胸有千言却无法抒发于外的憋趣感,这也是这部电影包罗万象的电影终究无法成为一部优秀影片的最大的绊脚石。
逝者已逝,金基德这位备受争议的韩国影坛奇才,其所创造的电影风格毁誉参半的自成一派,也许已然是对他的电影作品最大的褒扬。
我们现在谈论的法律、道德等等,这些在我们眼里已经司空见惯的“现代文明”产物,在人性面前是毫无抵抗力的,可以说在“生存”这个游戏里,这些也只不可是后期添加的“属性”。
影片前半部分讲着人性,“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只要你权力足够大,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奇怪的是这些东西,有时还并不是你有意而为之,总有一些人会主动奉上,时间久了,有些人不免会被这种无形的力量而绑价吧!
最后害人害己。
后半部分就是深厚的宗教气息,当船上的老伯得知女生怀孕,在她身上所做的手势,还有后面的“莫比乌斯环”,便已说明了一切。
船上所有人的举动都是所处那个环境下,正常人应有的反应,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各种残酷、荒诞的举动都不足为奇。
试问,我们自己所处在那个环境下,能说比他们表现出更“文明”?
人性嘛,最无法直视的东西之一!
船上的老伯,表现出像个“圣者”,好像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去改变,可能他自己也知道凭自己这点力量,是无法改变最终结果的,反而会让所有人都失去希望,都将走向灭亡。
老伯更像是“大自然”的化身,我们不需刻意留意它,也不需要对它做些什么,它会自我慢慢的恢复,它会原谅所有人,对它伤害过的还是对它无视的,它会给最后生存下来的人以希望,并扶佑着生命的成长。
女性无论在哪种环境下都是令人心疼的,一对情侣在饥饿下,男方凭着力量会先得到食物,自故自的吃起来,大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既视感,而女性起码会先走向伴侣再走向食物。
都已经快饿死,吃根香蕉还要剥皮,唉!
人类那卑微的脸面呀!
另一方面,女性这个身份却成了一种“武器”,是可悲,还是无奈!
影片的结局,很好的映射出《创世纪》的场景,是人性,是欲望,还是这本是已经安排好的。
2020年12月,金基德导演因新冠并发症在拉脱维亚去世,享年60岁,这位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的韩国导演,以其极具冲击力和独特风格的电影作品闻名于世,也因丑闻离开家乡,他的人生最终和他电影主角一样,凝视深渊也成为深渊。
金基德的电影常常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碎片化、跳跃式的结构。
电影《空房间》中,故事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切换,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神秘感,也让观众主动参与到对故事的解读和拼凑中,有些情节极度写实,但最后的“名场面”又虚幻的像臆想。
视觉语言方面,金基德擅长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他常常运用大量的空镜头和静谧的场景,如《春夏秋冬又一春》中那座宁静的寺庙和周围的山水。
这些空镜头不仅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也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人物内心的孤独、挣扎和思考。
同时,对色彩的运用也颇为精妙,浓烈炽热、清冷黯淡,色彩成为了情绪和主题的有力传达者。
金基德喜欢探讨人性,用以揭开了人性中最隐秘、最黑暗的角落。
《圣殇》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复仇与救赎。
主角从一个冷酷无情的高利贷收债者,在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事件后,内心的人性逐渐复苏。
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以及在痛苦中寻求救赎的可能。
《收件人不详》则描绘了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他们在战争的阴影和文化的冲突下,人性变得复杂而矛盾。
有的人选择了沉默和忍受,有的人则以暴力和反抗来回应生活的不公。
金基德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人性在历史和社会的重压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金基德也喜欢谈“性”。
《漂流欲室》中,男女主角在一个封闭的水上空间里展开了一场关于欲望、权力和控制的较量。
女性在电影中不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而是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反抗精神。
通过这种性别与权力的冲突,探讨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社会权力结构对个体的影响无疑,他的电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的电影世界。
他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为韩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
然而,他的电影始终存在着争议,其作品中大量的暴力、性和残酷的画面常常引发观众的不适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元素过于极端和夸张,甚至有宣扬不良价值观的嫌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通过这些极端的表现手法,试图冲击观众的心灵,引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金基德的电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社会的复杂多元。
他的作品或许并不完美,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对人性的探索,还是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金基德都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小红书上刷到的,只是剪辑但已经让我彻夜难眠了。
整个影片充斥着暴力、血腥、反人类、反社会的感觉……抛开揭露的人性不谈,我就只想说说逻辑。
说先,这部电影让我最先联想到的是《一出好戏》,但是在逻辑上真的是……1、船上没水,植物怎么生长,怎么活?
2、有个细节,船没在地球上了,那么也就是说船上没空气了,那人怎么活?
植物怎么活?
3、船上肯定有生火的设备,为啥还要吃生肉?
(为了表现的残忍)4、两只鸡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还是两只,一直下蛋,不孵小鸡?
5、人死了尸体会腐烂吧?
还能拿来种植物?
合理?
6、女主自始至终穿一条紧身裙,试问大肚子的孕妇怎么穿的下的?
7、还是女主的裙子,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白色的?
8、儿子都长那么大了,女主依旧容颜未老,难道是吃人肉能变年轻?
(让我想到了唐僧肉)9、把人骗到粮仓然后让人和粮一起爆炸……这种注意,这种环境下想出来,真的够费脑子了10、一把手枪,有用不完的子弹……额……毕竟没看过全片,所以我就胡乱写了,不喜勿喷。
人类阴暗面的集中展示,在各种欲望面前,人性中本恶的一面充分显现出来,让人们开始审视自己,如果我们遭遇了这一切,我们又会何去何从……一开始是人们对权力的渴望,有权势的人可以住豪华房间,有美食,有人保护,有人开道,什么都先人一等。
有了不公平,就会有人抗争,就会有人说不,但是掌权者会依靠暴力让所有人闭嘴。
船到了天空后,食物又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么就有了对食物的争夺,当然强权者、强悍者掌控了食物,所有的弱者只能听候掌握食物者的发落,为了食物可以不要秩序、道德,甚至脸面、尊严。
争夺中,渐渐的权势失去了市场,强者(拥有暴力武器和人力)成为了最后拥有食物的人。
食物被毁后,就开始人吃人,人类彻底走进了蛮荒。
一切归零,从新开始。
那位老人应该是智者,或者是上帝,也有可能是上次回归的幸存者,他深谋远虑,为所有的一切做着准备,但是他发现一切还是不可控得向着固定的地方行进,他失望地离开了。
不能吃鸡,要等待鸡蛋,也许就是渴望着新生,渴望着一切从新开始,可惜等来的一切,只是暂时的美好,因为当食物不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需求时,人又不可避免的滋生出很多的罪,比如淫欲,比如暴力……所以一切就是一个循环,人类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循环,所以只能成为平凡的人而已……甲板上老人走出的“∞”也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人们的循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宿命吧!
女主很美,让人们产生了“欲”,也是他繁衍了人类,所以“欲”也得以继续传承……
开篇半小时出现的性交镜头真的多……三个妓女好歹是干这个的,有钱赚。
那小情侣女的被轮,女主被轮,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那个扫土的老头,女主每次被上他都在窗口看,而且还是不在一个场景内看,每换一个人换个地方老头都能在窗口准确的看着,你看就看吧、女主男朋友都被杀了,自己也被轮了想跳海你还拦着????
你给拽下来后续好让继续被轮?
啥东西啊这是?
本来性治冲冲来看,结果开始就给我整不会了……
如果说金基德以前的剑走偏锋还有探讨的意味,那这部新片的癫狂就纯粹是满满的恶意啦。
无逻辑的剧本,粗糙的分镜,糟糕的影像,我无法相信是一个享誉影坛20多年的知名导演的作品。
没有对电影对观众的基本尊重,反正拍电影只是他发泄私欲的出口。
如果不计较技术层面的缺失,那我们来看看艺术方面。
这又是一个高概念故事,然而并没有花哪怕一分钟试图用人物和故事去诠释这个概念。
故事不需要逻辑,导演就是上帝。
人物不需要动机,都是概念下的木偶。
这哪是在和观众探讨一个问题?而是直接把用过的卫生纸一脸鄙夷地甩到观众脸上。
这种恶意让人发指。
我感觉金基德已病得不清,他缺失了对人性的悲悯和敬畏。
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这种作品都毫无价值。
如何区别一位艺术家是真疯还是假疯,是只在电影中疯还是生活中也疯?
金基德的《阿里郎》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辨别样本,这部纪录片可以看成是金基德对自我精神病症做出的诊断报告。
他既是精神分析师,也是精神病人。
于是我们看到金基德在《阿里郎》中不断切换于两种角色:拍摄者和被拍摄者。
一方面,他拍摄另一位身陷囹圄,拍不出电影的导演;另一方面,他又化身被拍摄的对象,对着镜头“哭诉”(字面意义上)。
这不是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真正的人格分裂。
同样因为外界原因拍不了电影,伊朗的帕纳西拍过一部类似的电影——《这不是一部电影》。
相比而言,帕纳西的电影像是囹圄中人写给电影艺术的深情诗篇。
看《阿里郎》,我们感觉到一种实在的恶心。
导演的自我哀怜,像一个孩子哭诉自己的痛苦,想要博取别人的同情。
这是丝毫不留情面地将观众抛入共情的海洋,好像一把枪对准你。
如果你不产生一丝同情,你就有罪,就毙了你。
而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如何在极端受限的情况下继续创作。
帕纳西虽然被禁闭家中,无法步出居室,但他仍然能对着镜头在室内空地自导自演自己想拍摄的作品。
《阿里郎》是一个预兆,预示着金基德的全面崩坏。
除了在《圣殇》(2012)中尚能看到些微回光返照,金基德此后再也没有拍出好作品,几乎都是急速完成的烂片:《莫比乌斯》《一对一》《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一部比一部烂。
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看似探讨深度的人性、架构宏大的命题(时间、空间、宗教、宇宙),实际却越来越暴露出金基德自身的自恋和不正常。
相反,身陷桎梏的帕纳西也没有放弃电影,继续偷偷拍摄了《闭幕》《出租车》《三幅面孔》,这些电影反映出创作者对电影的真正热爱。
甚至在与另一位“疯子”导演拉斯·冯·提尔的比较中,我们也能明白金基德的不正常是多么奇怪。
拉斯·冯·提尔也患病,同样拍片,但他拍片是献身艺术。
为了艺术,他甘愿患病,甘愿陷入各种精神折磨。
(存在之为艺术)艺术最终是无辜的、纯洁的。
这是为何我们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看到残暴的镜头(碎尸、凶杀、性……)却没有换起恶心或厌恶的原因。
因为这些场面被转换为一种艺术,就像裸女画无法唤起情欲冲动一样。
谁又能说他会对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产生性欲呢?
金基德是不同的。
金基德拍电影是为了缓解病症,让他能显得正常一些。
他才是真正的“拍片治病”,如果不拍片,他会疯掉。
如此才有近几年那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这显示的不是创造力旺盛,而是病症越来越严重了。
严重到必须时刻拍片,必须两天完成剧本立马拍摄。
这不正是毒品上瘾者,需要不间断摄入毒品来缓解病情吗?
《人间,空间,时间和人 》的标题如此高大上,但里面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既没能表达对人类的愤恨,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人性深度。
这是又一部《阿里郎》,满屏幕都是导演个人的曲解、假辩和控诉。
哪位导演会如此自命不凡地取这个标题?
唯有上帝。
现在的金基德已然是上帝了,这对于疯狂迷恋基督的大韩民族来说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金基德是上帝了,他才敢说自己拍摄的东西是在探讨人间的罪恶,探讨空间、时间和人的关系。
是的,我们的金基德已经超凡入圣,且让他停留在那神奇的境界吧。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继续向他表达厌恶,倘使我们还算正常的人,还有一些“亵渎”能力的话。
金基德式的诺亚方舟,独裁与反抗,食欲与性欲。人吃人,以尸体作为种植的养料。杀戮。对于政治的影射,让人联想到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统治阶级的特权和民众的被压迫,屠杀,走狗对统治者的反叛,武器崇拜。老人从未说过话,只是耐心地种植,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坚定不移。最后舍身取义,以肉喂人,这是佛经壁画讲过的经变故事。
WEB#咖位还可以,可惜表象的符号太过于直白,说的还是人类老生常谈的那些毛病。影像上很糙,所以云上飘也很像一出苍白的舞台剧。
剥削电影也剥削得有点美感啊。让女性不分青红皂白在几分钟内被上下所有人强奸,抢香蕉🍌、方舟、伊甸园之类粗浅到小学生都知道的比喻(还有放弃取片名姿态的片名),太阳底下明晃晃的,却还扮什么深刻关怀人类呀,还要用「共犯」之类的词语,拉观众下水。功成名就之后,金基德回到了20年前的粗糙手工风格,如果还把这种玩意捧为颠覆三观、洗涤灵魂的新衣神作,真得反省下自己的电影观了。
本性
这比《此房是我造》变态不止十个级别啊。哎,大师们都变态了,何况......前半部分基本就是政权的诞生,先有武器,后有党羽,这是物质基础;先杀知识分子,后杀暴民,这是精神基础。
除了基林级驱逐舰,其他都乏善可陈。
恶心的邪典片,女主的意义就是总是蠢到出现在该死的地方,但因为有光环就能活到最后,什么亚当,夏娃……
四星半。人类发展历史的寓言,第一段给观众以现实生活符号化的荒诞,第二段便被导演的逻辑洗脑开始全神贯注,直到这个可预测的结尾再次印证金基德内心某种非人性的理智。格局还是有的,推演也令人信服。
这部电影跟金基德在他的巅峰时期创作的那些作品有某些相种之处,都是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探讨人的本性欲望和道德人伦之间的冲突。跟之前那些作品不同的是,它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隐喻甚至人类起源的层面,可是稚嫩的情节编排和粗糙的场面调度又明显支撑不了导演这么大的野心。电影的种种矛盾之处,或许反应了导演的精神状态,以及他最终戛然而止的命运。
是不是可以把它当作“人类起源”来看?
金郎才尽之后,艺术感觉全无,隐喻如此直白、刻意、生硬,较之当年,判若两人。与其强拍自毁,不如早日息影。功遂身退,是为智慧。
口味略重啊…
像是金基德当众脱下了自己的底裤。看的时候不时惊叹:怎么竟然还能往下拍!?
日本的园子温是在色情中见人性,疯得比较单一;拉斯冯提尔处处人性中讲哲学,疯得比较深入;金基德宗教哲学一把抓,几乎每个片子的主题都没有重合之处,是那种极致分裂的疯,看着过瘾,也让人心疼。这部片子拍得更绝望压抑,谨慎推荐吧,心理强大的可以看一看。
一出好戏人性本恶,裙子摸腿新纪元。
难看的动作片
估计金基德想拍一部商业片吧,但无奈碰上了自己的性丑闻,片中最大牌的一个在开头就死掉了,一个中年发胖平常人认不出,再加上一群人吼叫急躁的表演方式实在令人厌烦。相比之前的片子,虽然这部片长足够,但情节却因为为了暴力血腥镜头的出现而显得急促,即便主题关乎于宗教、人性,但在崩塌的剧情面前早已丧失了吸引力,直白的隐喻更是加深了这一点。从《浴室漂流》和《春夏秋冬又又一春》的水(封闭环境)及后者的结构,延伸出本片的人的本真,但在以往具有的那些限制级画面下的情欲与思想,在本片中彻底变为了唬人的噱头。
安圣基的角色应该让金基德自己来演,冷冷看着我们人类。
别吹了,如果看过早期的老金,就知道现在的金基德就是把自己用过的各种cult元素不断堆砌,然后继续用宗教抑或神明意象来故弄玄虚。有一个词足以说明:华而不实。
烂片,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