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还挺喜欢的……其实我看之前先去豆瓣看了一波短评,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电影院尝尝咸淡。
结果,全程我都聚精会神,完全没有跑神或想要刷手机,有滋有味地从头看到尾。
而且因为先在豆瓣看了短评,以为最后还有花絮,等到最后屏幕都灭了我才意犹未尽地意识到:哦,公映版没有花絮啊。
我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其实特别简单:我是一个城市老城区“扫街”(Citywalk)爱好者。
这部电影从画面和主题上,几乎完美切中我这个爱好,跟我有没有在北京生活过,对胡同和鼓楼文化有没有感情其实没啥关系。
戳中我的是,在小街小巷悠悠逛逛,观察不同年代的建筑和别人日常生活的痕迹,或留意或漫不经心地看形形色色的路人,盯着光打在头顶树梢的影子,闻闻风吹过道旁绿化带时空气中弥散的气味……而且,这两个台词设计带着一种“刻意脱线感”的角色,带给我的乐趣,比我想吐的槽多的多得多。
这俩人完全可以上某笔记软件开“男生每日穿搭ootd”,电影的服装造型有点超常发挥了吧,北漂无业gai溜子四季的衣服都这么好看,这不合适吧——但实在好看啊,配色和搭配都好看。
以及开一个“衣服兜儿有多能装”的话题,一定也很有流量。
哦哦,还可以开一个“我每天在街上捡到啥破烂儿”。
我想吐的槽,既不是这俩一天到晚不工作哪里来的钱买好看衣服,也不是怎么又拍男的尿尿——因为厕所这个设计在电影里还挺有乐子,且和“胡同”文化确实休戚相关——而是,我看着看着刚想感慨“这种文艺装X的角色居然不带抽烟的怪难得啊”,其中一个角色就从兜里掏出两根烟来……我:啧,这也能毒奶。
最后还是要强调下,这就是非常“标准”的文艺片,故事约等于没有,台词莫名其妙,笑点不尴不尬。
所以,我对这部电影是夸不出“推荐”的但偏偏跟我就是对上频率了。
以及,北京的冬天真冷啊,虽然也生活在北方但纬度没有那么高从没有体验过在城市河流结冰上面滑溜乐趣以至于最后的长镜头还挺让我着迷除了主角非要抽烟。
摘要:北京、上海总是被偷换概念,总以为来到这里就能梦想实现,其实实现理想最需要的只是日复一日踏实的努力。
在鼓楼前的雪地里,东四问十条以后会离开北京吗,十条说不会,因为敌人还在这里。
在映后环节,观众问主创:十条在北京的敌人到底是谁?
主创说是他面对的困境,如果他不解决这个困境,以后他还会回到北京。
让我想到了《皮囊》中厚朴的故事。
厚朴是一个放大青春、追求梦想和世界的人,总想着自己将成为了不起的人。
在大学期间他组建乐队、以青春为由无限的放纵自己的欲望后,经历了演出空座、女友看轻,挫折让他不敢前行,活在了对梦想的虚幻想象里,失去面对现实的能力。
他显然也隐约感觉到自己已经是失败者。
"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他能想象到的瑰丽生活去与现实抗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
” 后来厚朴很突然的去世了,在去世前他坚持想来北京,他说自己的头总是哐当作响。
"住在厚朴脑子里的怪兽,其实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而北京是他为自己开出的最后药方。
”为什么一定要来北京?
作者也给出答案:北京是个彻底的地方。
挑战是直接的,梦想是直接的,在这个地方,要做的事情动辄都是“国家级别”,这里的人,谈论的经常是如何改变世界,而这些事情不是谈论完就随风散了,确实有的事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在发生。
这样的地方很容易和荷尔蒙相互催化,给人带来“世界确实无限展开”的那种眩晕感。
这样的地方,确实需要大量想战天斗地的人。
"北京、上海总是在认知中被偷换概念,总以为来到这里就能梦想实现,其实实现理想最需要的只是日复一日踏实的努力。
或许十条和厚朴一样,他们的敌人是内在的困境,是膨胀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经历了幻想膨胀、现实坍塌、自我重建,才能跳出以北京为名的这个困境。
很庆幸我看见了这部电影。
东四和十条在鼓楼晃荡的荒诞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等待戈多》,那些关于绝望和虚妄,关于漫无目的的重复、等待和消磨。
他们的松弛感又轻易地勾连起我身在北京的怀乡情绪,我的故乡,那座众所周知的最适合养老的南方城市。
所以,当东四和十条听说鸽子去南方后提议说“要不我们也去南方”的时候,我一瞬间竟然忍不住要流泪。
在北京是奢侈的享受,在故乡却是琐细的庸常,于是一瞬间好想,好想回家。
不过,虽然东四和十条在鼓楼寻找鸽子无果,于是想到要去南方,可寻找鸽子的过程其实比鸽子更重要,或许就是鸽子本身。
如果没有北京喧嚣而孤寂的分明四季的反衬,大概人心中为鸽子留出的一块空缺也难以被察觉。
或许也正是在这份“若有所失”的驱使下,北京的人(不是北京人)才一直在鼓楼的街头走走停停,有的人在北京找不到鸽子,于是转头向南方(或许比如我);有的人的鸽子其实就诞生于北京,于是他们低下头俯下身,于是他们顺着冻结在河中心的有线耳机,听到了北京的鸽子扑打翅膀的声音。
前半段很做作,从12月开始变得喜欢了。
觉得可以再荒诞一点,影片里不乏有趣的奇思妙想,但是跟现实的距离又太近了,不伦不类的。
另外群众演员表演痕迹太重了,中国人也没这么爱抓个路人唠嗑吧,胡同里也没那么多酒腻子吧,没听到一句北京话,取景的场所都没有人,也很假,如果是疫情期间拍的,那也的确了。
最后两个人坐在湖边栏杆上吃糖葫芦,在湖面上一直向前滑行的场景才有些边缘于城市的性格亮点。
还有很长的彩蛋,彩蛋比正片感动。
无论如何,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学会重新贴酒标、等待冬雪的自然造景……在城市里无所事事的流浪也好过不停的考试和上进。
作品也像他们的行为,重要的是过程不是成果。
映后谈也很感动,同学们问了两个问题,一是长颈鹿是第二厉害的动物,请问第一厉害的动物是?
二是我也有做厕评的想法。
是的,不要再谈美学了,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我们需要奇思妙想,流动的张扬的生命。
业余的才是专业的。
老师鼓动我们为电影在社交平台上做些宣传。
钱赓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看电影时对青春的感动,就过你自己的生活。
恍惚间回到了《北京一夜》里的中年浪子,在陌生又熟悉的百花深处,浅吟低唱一首属于游子的关于北京的歌。
虽与南京的去国怀乡有不同的碎梦,北京却染上了一抹北方专属的粗犷。
浪子和花旦的北京一夜是90年代北京皇城根儿下的残阳和月夜,时光轮转,北京的另一种梦已不再酒杯中,却在“东四”、“十条”这两个混迹在鼓楼地带的年轻人Citywalk的足下。
从东四十条地铁站到鼓楼大街,从什刹海到锣鼓巷,从北海公园到地坛,北京是那么包容而淡然,于是,东四和十条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像他们手里握着的鱼竿和河里仰泳的大爷,一不小心就忘了刚才的话茬儿在哪?
那个女朋友(想象中的)却永远约不出来。
印象深刻的是东四和十条在胡同里问另外一群扎堆儿的年轻人,“方砖厂胡同”怎么走哇?
对方一行人却每个人指向皆然不同的方向,东四和十条却心领神会,大概齐也会知道走不出鼓楼的一方小小天地。
日子像兜儿里揣着的一盒好烟,要么就是快没了,要么还有几根儿,却怎么都找不到火,最后被路过的北京大妞劝道“你抽火啊!
”(笑死)东四说,住在鼓楼只是把我们的青春延长了几年,而这里的人最终还是要走向四方, 只剩107路经过的时候,赵雷那首《鼓楼》提醒着过路的人,鼓楼到了。
【主观评分:6.5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两个北京胡同的衰仔在一年里溜达着度过的无聊春夏秋冬。
【评价感受】🤨【剧情张力:⚡】没啥剧情,都是各种毫无逻辑和不着调的对白,但是我还挺吃这种幽默的,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北漂?
也看过很多讲述京爷儿的电影所以能get导演的品味。
【角色塑造:🎭】有捧和逗的意思,也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状态,果然祖宗严选的CP风格,没太多演技释放戏份,全片最大的冲突是他们偷玩别人的钓鱼竿被轰走。
【视觉表现:🌟】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方的新电影了,有看电视小荧幕的错觉,反正成本高不了,一场活动行走的相声剧吧【情感共鸣:❤️❤️】对我这种时间控制狂来说,确实让我感觉时间有被一些无意义冻结了1小时,确实有人走着我反面的路和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有大把的时间正在浪费也不会焦虑。
【思想深度:🧠🧠】说是戏剧院校的学生作品我也信,如此的不功利,和纯粹以及装杯。
【印象深刻】💾两人春天的野外露营就带了几个果冻,手里还一直在接别人的外卖电话
泡澡还加了马赛克
秋天满地的落叶想挑一片最完整的当礼物送没头脑的女朋友,还有一起避雨的玩偶人
冬天应该是导演出镜打破第四面墙了,俩句带过了本部影片的由来
钓鱼这最抽象,为啥有人在这个北京城内的小河上划小船,为啥他还有船桨,为啥他还有猪蹄,还能这么自诺的问别人要不要吃,然后旁边这俩货还在常规性吹牛逼
嗯,不高兴是一个乐队里面的书法手
【AI备忘快照】🖨️分析维度内容主题和核心信息影片聚焦于北京胡同内两个北漂青年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展现了他们在大都市中的迷茫、无意义的探索以及对青春与梦想的追寻。
通过寻找一只“悬赏十万的鸽子”这一荒诞情节,隐喻了现代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妥协。
导演手法和视觉风格导演覃牧秋和詹涵淇采用了极简主义的叙事手法,以季节为章节划分,镜头语言注重细节捕捉和生活化场景的还原。
影片通过大量静态镜头和长镜头,营造出一种疏离感与诗意氛围,同时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设计凸显了角色的孤独与无根感。
演员表现和角色塑造钱赓饰演的“十条”和杨凯航饰演的“东四”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但互相依赖的北漂青年。
钱赓以幽默而略带神经质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天真与执拗,杨凯航则以内敛的表演传递了角色的敏感与思考。
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自然且真实,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轻松幽默的瞬间。
剧情结构和节奏影片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线索,将故事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段落,类似短片的叙事方式。
每个段落讲述一个看似无意义的小事件,最终共同构成了角色的成长轨迹。
虽然这种结构新颖,但部分观众可能会觉得节奏略显松散,缺乏强情节推动力。
音乐和声效影片的配乐以低调的原声吉他和轻柔的电子音效为主,强化了影片的文艺气质和情感表达。
背景音效中加入了许多北京胡同的环境声,比如鸽哨声、风声和人群的喧闹,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社会和文化影响《东四十条》以北京胡同为背景,反映了当代北漂青年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都市边缘的生活体验。
影片对“无意义生活”的探讨与呈现,折射出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的迷茫与抗争。
其对胡同文化的细腻描绘也为北京的城市记忆增添了一笔独特的注脚。
人群建议推荐观看人群:喜欢文艺片、关注生活化细节的观众。
对北京胡同文化或北漂生活感兴趣的人群。
喜爱小成本独立电影、追求新鲜叙事手法的影迷。
对现代都市青年精神状态有共鸣的年轻观众。
不推荐观看人群:喜欢情节紧凑、叙事直白的观众。
对慢节奏影片缺乏耐心的影迷。
更倾向于商业大片或情感浓烈的观众。
“鼓楼的青春比别处长一点,也终会过去”,看了两次《东四十条》,这条台词是最触动我的一句。
北京城大都市里的一个角落,两个完全不搭噶的灵魂度过的一年,四季流转的时光,在他们看似虚无的漫步于对话里,展现出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虚无的存在感。
吃着馒头、葵花籽、雪糕、北冰洋、大月饼、香烟和糖葫芦的日子,漫步在胡同、野外、河边、澡堂、公园和街角。
造普通灵魂最奇幻的梦,踏破胀满虚无之水的理想气球。
越是漫无目的越是擦清楚现实的回光,似乎在现实世界之中,只有两个说着不知所谓话语,却灵魂莫名契合的人漫无目的的游走,才是最快乐与放松的一刻。
鼓楼胡同里游走的人,没有普通人的寻梦做梦,在现实中孤僻的灵魂,失意于各自现实生活的寥落无奈,变成一场梦游般的寻找。
寻找所谓名鸽的乔纳森,以及那黄金般的理想幻梦。
去不了的德国和消不掉的泡泡,就像虚掉照片的女朋友和走入正常生活轨道的合作搭档。
人生寄居在鼓楼里的理想主义,都在正常轨道里变成了虚无主义。
你不被理解的奇怪与个性,正是这些灵魂里最防备的外壳。
高仿的《濑户内海》,折射的是大块个性青春的一种缩影。
带着青涩的吉光片羽,却也感动了我。
最后冰上漫步的长镜头,像是理想主义者的一次低空飞行,在音乐之下变成戳入内心的忧伤触动,心动了一点,也让我想到了很多的从前。
在城市与人与梦想之间,由冰下传来无声的声音,是城市空间与精神追求的奇妙折射。
打了三星是为了鼓励文艺剧情片这个类型,其实对于没有北漂经历的我来说这片子有够无聊的,其中导演玩的一些梗我也共情不了,所以看片过程很煎熬。
我不是文艺片粉丝就是一个俗人,还是更喜欢商业类型片多些。
剧情解读什么的就不说了反正也没看太看懂,就随便聊几句跑题的话吧。
男主1胡子男不管是外形还是气质很像阴三儿的一个成员,男主2很像呆萌版柯达(万合天宜演员),感觉柯达比他长的壮点,突然想到男2又有点像王传君。
看评论有说导演想表达是慢生活,让生活更慢一些,我觉得在中国能做到像男主2人一样天天啥事不干就在胡同里乱窜,现实里不是富二代至少也得是个彩票大奖得主或者是北京土著有几套房,否则很难有真正的慢生活,现在中国最累的反而是有钱人和没钱人,有钱人用脑挣钱,没钱人靠力挣钱,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你不卷一家人的饭钱哪儿来,小孩吃穿上学钱哪儿来?
所以,这只个美好的想像而已。
中国这么大的体量,还有国家的定位就注定了老百姓是不可能像某些小岛国或小国家一样悠闲的慢生活的,大家都要像高速行驶的车轮一样跟随着车身往前滚
《东四十条》期待已久看到有排片立马就赶去看这部作品真的是不负期待啊有哭有笑,非常非常感动可以算是个人目前的2025年度最佳华语片幽默与哀伤都恰到好处抽象的本质是孤独的灵魂我愿毫不夸张地称其为属于北京的“《双姝奇缘》”虚焦和颤抖就算是技术上的遗憾却也已经成为了美学的表达质朴无华的表象背后极具诗性让我来个抽象的比喻:如果说高票房的商业片是碳酸饮料那这部电影简直是一杯好茶低成本的作者电影总是让我笑着看完,哭着回忆朋友说是我“看到了自己”或许真的有这方面的原因自己在拍作品时也常常如此希望也能这样自在地表达作者:杍沐(以上仅个人观点)
刚看完电影,浑身舒畅。
本来没想写长评,翻了翻大家的评论,我在反思,难不成,我也亚了?
不应该吧,我这么苦大仇深的人……全世界都亚了我可能都不会亚……为啥这么多人竟然会不喜欢这个片子?
你能感受到镜头的心把演员的心和观众的心都穿在一起了。
这电影节奏绝了……如果有事件,节奏是好把握的,但这个电影完全没有事件。
没有事件的前提下,节奏这么好,创作者内心积蓄的能量可以说是深厚绵长的。
在这种能量的加持下,在这种劲头子十足的情况下,能做到Being,而不是发表演讲,用Being来表现,而不是show给别人看,这难道不应该全场起立鼓掌吗?
他们有劲,他们知道自己啥样,他们不去显摆,反而不会把shallow暴露出来。
用Being给到观众,和观众在一起。
这种创作的虔诚,即使很多老炮也都一辈子没想明白。
这本身就很有力量。
然后我在想,为什么节奏这么好的电影却有那么多的骂声?
毕竟“节奏是一切艺术之子”,节奏好,就能带给人明确的感受。
有明确的感受就说明传递有效。
节奏和情感直接相关。
所以得出结论,ego太大是拽不动的。
对,他们这么人畜无害的电影,怎么拽得动那么多大ego的人……有时候会觉得很悲哀,人们既定的知识和见识会成为享受的阻碍。
即使这些见识和知识曾经正确过,但也不一定在每个场景里都适用。
人们为什么要用过去的事情封闭自己?
为什么要用这个和那个比较,因为安全吗?
我不懂。
电影好像卡住,但是不影响他们内心仍然在flow,电影的流逝也在带着观众飞。
这种自由的呼吸的感觉,难道不值得吗?
真的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不用带脑子的电影了。
两个人无论是一起坐着还是一起在健身器械上,这种化学反应,他俩啥都不干,都很有趣。
有时候大家鼓吹演技,但其实人眼睛能看到的就很少。
这种长时间在一起拍在一起玩的化学反应,是真的会感动观众的。
他俩是舒服的。
观众也是舒服的。
我有时候会劝身边的人,去利用演员之间真实的化学反应进行拍摄——人微言轻没人听。
反正这个电影看着看着就觉得,脑子里都是氧气了,呼吸感拉满。
最后的长镜头,妈耶我超爱。
这种一个人走一个人玩的感受,太舒服了。
镜头像他们的妈妈!
每个人心里都没什么负担,观众也没什么负担。
大家毫无负担地一起度过一段时光,真正感受到了彼此的心跳。
moment by moment,就让人很爱很爱了。
反正,几万块钱就拍出来的,非常有效的片子。
反正我可能岁数大了。
谁也别给我上课。
谁比谁傻啊,给我上课的都是loser。
CA1515上观看,文艺片
这是个啥啊……尬得头皮发麻
一部片名和人物关系都在全盘致敬的片子,导演们在映后还洋洋自得说观众都笑对了地方。seriously?
不喜欢 很蠢
真的受不了东四,还不如跟小区保安聊会。
弱智吧段子的小红书化。以及抖音上真的有在做厕所评鉴的。
4.8 8.5/10 看睡了一小会儿,醒来接着笑。在鼓楼这嘎达,谁跟谁都能聊两句。坐在哪儿都像在舞台中间。我一个人看的。给我笑出猪叫,笑出强大。
和现在资料馆外头那群抽烟的亚比一样做作,亚比毒害世界,尤其毒害无辜路人的肺。这剧组就是一群普通人,特想显得自己是怪人,想得非常难受,很可惜更显普通。为何不能自我悦纳
【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厅】
忍不住歧视亚逼北漂了
我以为是东·四十条没想到是东四·十条,22.23年的时候看应该会不错,那个时候真郁闷啊万千情绪在心头,玩抽象也算是摆出一种抵抗姿势了,可惜2025已经把我折磨的没办法去包容这种天真,只让我觉得他们在装傻充愣假文艺
鼓楼精神病无业青年的一年vlog |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既尴尬又想笑,看完又觉得像自己无所事事的时候发的白日梦一样除了kill time啥都记不住 | 你想过么:天冷了,不是你想穿衣服,而是衣服想穿你
文艺青年的恶趣味
两个人的事情
遗憾没看全,谁让我咳成了阿维·阿斯平纳尔。聊什么都行,聊花絮柳絮飞絮这种让我喉咙痒的话题就太过分了……
第二次影院观影让我大受震撼,原来在电脑上看如此无感的作品,会因影院的场域中而变得热烈欢腾起来,再次看到了影院存在的必要性。“等待鸽多”的故事荒诞诙谐,而两个青年人百无聊赖的生活,在漂泊中不知走向何方的生活状态,恰是当代青年人存在的镜像映照,在鼓楼这片区域里,多的是生活着的、交谈着的、闲逛着的人,对于这些人保持好奇,才能拍出轻盈的城市/胡同电影,但幽默的调子并不足够。调色很好,一年四季的变更交替,北京地域色彩十足。
两个胡同串子,一年无聊的人生缩写。三星半。东四是个脱离现实的角色,生无可恋的气质,多少有点刻意。十条就会接地气一点,说的都是人话。两个男人之间擦碰的火花,他们很契合,一起在市井鼓楼浑浑噩噩。
笑死沙丹老师的评价,电影小品,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调性,就像我现在对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评价完全反过来一样,这是我在大学时期会非常喜欢的电影,不管是垮掉还是卡住,都是虚无meaningless的无边际追求。(以及不管是濑户内海还是这部,好像女性都无法成为垮掉或卡住的主角,是因为即使都在受社会规训,但女性仍然要面临更多的束缚使她们无法随心所欲的卡住吗?
瞎玩
只能看到少有几个可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