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发生的家庭惨剧,不只是香港特有,内地更多,全球哪里都会有。
就本片来说,反映出大城市的一种病态:1,很多内地人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人,思维里的香港,那是一个人人都是千万富翁的城市,片中阿玲他爹第一次见到李森,那个崇拜哈,香港人高自己一等,香港人都有钱,哎!
为什么那样看不起自己呢?
2,不仅是看香港人,内地很多人眼里的北京上海也是遍地黄金,人人富翁的城市,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内地就俩城市:北京和上海。
3,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谁能给你尊严。
4,李森这样的角色,在香港是最底层,在内地被看做大腕,不明白现在的人怎么了?
5,天水围这样的社区,在北京就是天通苑、就是望京、就是广渠门廉租屋,不要说房价如何如何,天水围的房价放在内地,也是豪宅的价格。
只是有些廉租公屋,不能用房价衡量。
没看,北京也在学着香港搞廉租公屋嘛。
这样的电影,内地的大腕导演到世界末日也拍不出来,因为通不过审查。
这样的家暴惨剧,只能出现在都市早晚报的社会新闻版块,拍成电影……NG
比剧情更魔幻的是弹幕。
1.女主在打工的餐厅被客人污言秽语,弹幕:为什么要穿这么透的衬衫您有事儿吗?
您不说我都没发现她衬衫透,隔着个大围裙还能看见衬衫透你视力是有多好?
2.女主被老公绑着手qj,弹幕:都生过孩子了还叫成这样就是矫情???
人言否?
3.女主被家暴赶出门,弹幕:不怪别人只怪她自己选错男人,活该希望你遭遇所有不幸时也都这么反省自己哦4.剧情走到女主老公是二婚娶的女主,弹幕:这女的是小三活该有这个下场你是懂王?
5.女主老公和前妻的儿子骂女主是“川椒鸡养不熟”(女主四川人),弹幕:川椒鸡养不熟说得倒是真的2021年了还有人地域黑把女性侮辱为🐔不是吧???
6.女主逃回深圳后有个镜头戴了项链,弹幕:戴金链了,说明回深圳勾引别的男人了你全家首饰都是这么来的吗所以家学渊源火眼金睛?
7.男主拿着刀上门逼女主回香港,完了在公交上哭,弹幕:其实他是爱女主的,只是用错了方法/能说他不爱女主吗?
肯定爱啊,只是有些偏激祝你这辈子一定要和这样的爱情结婚哦8.各种炫耀“我老公从不打我”、“我老公还好只是摔东西没打过我”、“我老公从没打过我就是吼几声”你们是什么受虐狂?
不打人也能算优点了?
法律是做人的底线,家暴违法,什么时候不违法也能当优点了???
9.“这个男人变成这样,女人也有责任”、“归根结底就是女人太漂亮,男人没有安全感才会这样”、“以前老婆应该对他也有影响”……所以性别为男就可以一辈子巨婴全社会都要为他负责给他当妈是吗?
10.男的盯上女主妹妹,镜头只是给到了女主妹妹背影营造出被盯上的视角,弹幕:肯定妹妹勾引了姐夫你是不是大街上见个人不管同性异性都觉得别人在勾引你?
11.弹幕有人说自己也被家暴的,男人弹幕:又是恐婚的一天,弹幕女人怨气真大???
有事吗?
12.女主朋友义愤填膺地控诉“这不是家庭纠纷这是家庭暴力”,弹幕:家庭暴力怪谁咯?
这女的自己愿意啊哦,你遇到任何不幸也肯定都是你自己愿意啊,不然为啥你会遇到呢?
12.女主被杀,弹幕:肯定是有伤害男人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杀她啊你哪天死了肯定是因为孽造太多了
人还能这么坏,已近不是人了。
打工妹这么小就开始养家,父母贪钱,女性受侵犯也不敢说不出来,家庭暴力,社会义工警察工作的怠慢,政府的疏忽,导致这场惨剧的发生,死者最后真是惨不忍睹,死后还看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自己眼前被杀,连海报都这么暴力,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比恐怖片恐怖的片子。
因为恐怖片是假的,再怎么恶心我都会心里有暗示那是假的,可现在完全的真实。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人一些事,我们没有人去揭开这层黑暗的面具,许导随是个女子她竟然有这勇气敢说出来,以后这些社会底层得不到帮助的女人至少大家能去关注她们,帮助她们。
之前我对妓女的感觉是为啥不去找个正经的工作,非要做这个,我是不能理解的,看了这片子之后我能体会是人都是不愿意走那条道的,那是真没有办法了。
这部电影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对待外出打工这一壮举是否正确。
妓女也是人而且还是弱者,说实话看完这片我以后都不敢结婚了,男主角太变态,最后孩子父亲杀母亲时的一幕,孩子的手是牢牢遮住自己的眼睛不放的,她要是还活着就变精神分裂了。
许导是电影导演中我最喜爱的一个,她拍的片子总是反映社会揭发事物的真相。
真是不简单的一部片子,很有重量,很有力度,比男人拍的还要狠。
最后说一句演员把人的精神状态演的特别到位。
香港虽然繁华,但每次我去都看不到行人轻松的笑容,他们情绪的压抑和物质的繁荣对比很强烈。
香港曾经的繁华与历史很有关联。
闭关锁国的阶段造成了香港这个唯一通商口岸的一度繁华,内地的很多需求都要通过香港来完成。
当历史前进后,香港已经不是唯一通道。
香港的衰退是必然的。
所以香港不能像以前那样再提供很多工作机会。
于是造就了诸多李森类的人士。
这个悲剧虽然是个特例,但是很生动地映照出香港的社会大环境。
我看这个香港悲剧的主要根源是没有平衡的利益设计综合援助制度和貌似专业实则无能的处理方法!
李森每月有8千多元的综援,是因为他有妻子和2个女儿,但都没有工作才能拿到这么多。
但是所有的综援都是交给李森支配,这就造成了家庭利益的不平衡,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支配权时,家庭的幸福就要视乎这个人的性情了。
李森是个自私、狭隘而又很虚荣的人,所以每月8千才分配给妻女2千生活,自己就随时想着像以前那样去豪气一把。
造成妻女家庭地位低下,处于非常尴尬的生活窘境。
妻子要外出工作,女儿们的50元活动经费都拿不出。
如果综援制度让他们夫妻拥有平等的支配权,每月将钱平均分配给他们,这样夫妻地位相对比较均等,就不会让李森有恃无恐地欺负妻子,妻子也不用忍辱受气、委曲求全。
当一方使用家暴或者分裂家庭的行为,支配权就交给受害者,这样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
这样预防规定比事后社工再假惺惺地来撮合家庭完整有效和成本低得多。
那些貌似专业的社工,官僚化的处理手段,不先去了解个案案情就想当然地按照规定去处理纠纷。
什么床头打架床尾和,那是在性关系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
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幼儿园老师讽刺学生傻,不懈地追问家长要钱。
这些都是很多香港人性格很真实地写照。
如此的香港,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悲剧的发生已经不是意外了。
在这跟姑娘们提个醒,男人在追求你时,手段越激烈的,越要多加防范。
其实,她是可以走的,在发现那么多征兆的时候,在侮辱了妹妹的时候,因为没给饭吃打死了家里的狗的时候,动手打自己的时候,一次一次说要杀掉自己的时候...这些其实都是提醒,提醒这个人危险。
这些其中一条都足以危险,都是在犯法,只要碰到,必须离开。
有预谋的离开,悄悄的趁对方不备,彻底远离。
这不是单纯的家暴案例,李森在片中其实呈现的是典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性人格障碍。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中的安嘉和也是典型偏执型人格障碍。
多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无法自控的状态,因为小事发脾气,过后会又痛哭流涕跪地求对方原谅。
在发病时对方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他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只要姑娘们在交往过程中有害怕对方,生怕激怒对方,比较小心翼翼的情绪就需要小心了。
如果不幸碰到了,一定要记得认怂,彻底的认怂,不要激怒他,然后再考虑办法。
最开始交往初期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它就提醒你“有什么不太对”,一定相信它,凡事多个心眼。
最重要一点,一定要记住,走出地狱,就不要重新回地狱,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姑娘们,命要紧啊。
即將要到天水圍工作,片中發生兇案的公屋就是我快要到職的地方。
有時候,有些機會要抓緊的時候就理應要抓緊,我沒有抗拒要到天水圍工作,但對天水圍的印象始終是流於主流媒體對他的印象。
自天水圍開發成新市鎮以來,進去的次數幾乎五隻手指也能數得盡。
走進天水圍,我感到自己是個「異鄉人」,在我城難免總有不熟悉的地方,沿著巴士的線路走,一路上經過「天X邨」、「天X苑」,所有的屋邨名字都是一字之差,從巴士的窗口望出滿是一幢幢四十多、五十層的樓房,與所住的社區差距甚大。
或者在工作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天水圍的社區與天水圍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或者會看到他們的「圍城故事」。
要講到香港社區的新市鎮作品,立馬便想到二千年的時候劉國昌拍成了《無人駕駛》,講述屯門發展為新市鎮的童黨、少女問題,承接對新市鎮問題的關心與反映事實零八年劉導再下一城拍了《圍城》。
而許鞍華也不甘示弱,以女性角度與視野描寫天水圍的婦女。
從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就可見當中的人文關懷與家庭人倫之間的關係。
電影的流動是緩慢、是平淡的,但相信是大部份天水圍婦女的生活。
讀過陳惜姿編寫記錄的《天水圍十二師奶》,更可以讀一讀婦女們的內心世界,她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多,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必要。
奈何有些的男人對家庭的付出不多,生活的重擔就要由女人背上。
《天水圍的夜與霧》的角色原型大致從書中的女人不惶多樣,甚有相同的遭遇。
記得多年前的天水圍頻頻爆出家庭慘案,的確是令人聞者心酸,那些的滅門慘案、倫常慘劇透出香港在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的不濟。
天水圍作為一個新市鎮卻沒有一所社區醫院,交通網絡並不完善,彷如城市裡的一塊孤島。
甚至有傳媒指出天水圍的物貨比市區更高,商店全都是連鎖店,個體的小商販沒有謀生的途徑。
於是有人開始在河邊作非法擺賣,始終生活是最必要的。
天水圍的市民在社區內自食其力,各出奇謀。
《日與夜》的貴姐(鮑起靜飾)在超市當店員,《夜與霧》的曉玲(張靜初飾)在餐廳當侍應。
基於在角色身份上她是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她是人稱的「北妹」,但同時她在養家活兒的唯一一人。
男人的角色在電影中被塑造成自卑、軟弱無能的,不其然就想到了書中那些被記錄了的男性,都是躲在家裡,逃避現實。
電影裡並沒有刻意提到男人的過去,只知道他對工作有別的想法。
家庭的生活大致上依賴綜援基制,吃喝都變得緊縮。
漸漸整個家庭的轉變也因而走向極端,男人決意要殺死太太與女兒的原因大致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想,一是男人不自覺地患上了精神病,二是他厭世與憎恨社會,但到頭來我們看到男人對女人的愛,可謂是愛之深,愛到瘋狂。
男人的沉鬱正好是襯托了女人的果敢與含蓄,即使面對家庭暴力,女人仍然默默的忍受,為的是給兩個女兒一個完整的家。
值得留意的是戲中人所飾演的新移民婦女屢屢受到大眾的歧視,或者當中是有些為了香港身份證而嫁來香港的害群之馬,但像女主角般不想依靠政府的人是值得市民去支持。
要改變市民對新移民的印象或許尚要較長久的時間,特別是不少婦女的印象都是較負面的。
或者是社會上仍帶有這種思想,不論是在電影世界還是現實世界裡「官僚體制」卻把一些可以避免發生的事變得無法避免。
例如是曉玲前往報警與接見社工的程序,倘若有人的敏感度是足夠的話,可以徹底避免事件的發生。
奈何,香港在這方面仍然是欠缺了敏感度,一般來說就是怕事,怕惹事上身。
最諷刺的是明明男人已經報警說到發生血案,到頭來警署還要打電話確認。
到出事之後又諸多推搪責任,而社福機構在事情上並沒有做到把關工作。
硬把受害人送到虎口,釀成慘劇。
很多時候,無論是有關的政府當局還是社福的機構只當市民是個案,彷似完成門面功夫就是完成責任,處理事情強行按本子辦事,只有繁複的程序,鮮有人間的關愛精神。
在這點上,香港市民當遇到設身的事情時就身受其害,無論是反映在報案、還是醫療、教育、福利等問題都是同樣無止境的等待。
曉玲對香港自有著憧憬,她盼望著嫁給這個男人會得到幸福,一家幾口雖然窮但起碼共聚一起。
沒想到她的夢來到香港就破碎,霧裡不知身是客,她從前是孤身出走的農民工,如今客死異鄉。
同樣,中港婚姻的問題在近十來年的確很常見,有些人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些人晚年卻孤身一人。
中港婚姻的普遍引起了別的社會問題,老夫少妻、婆媳糾紛,每一日都充斥著各大報章的新聞裡。
我們不得不接受香港社會因此而轉型,但我們也得要顧及最根本的問題,即使我們的背景不同,也要注重香港的核心價值。
即使是新移民,他們也有人權,更不應被社會放棄,或者這是電影給香港留下的一個提醒。
文/Dorothy
上一部天水围题材很平淡,这一部题材很激烈。
PS.题外话,人人都以为香港好,等游客到了香港才发现港人的压力极大,街边小铺一个早餐面19元,于是开始令人惊奇的HK清洁工8000工资也就很不禁花了。
再加上港币一直盯住美元,随着美元不断贬值,港币的购买力也在下滑。
其实这是片中的灭门惨案主角李森(任达华饰)对妻子晓玲(张静初饰)说的一句台词,当然这种说法直观的勾画出了李森的男权暴力性格,但从另一方面,这句话也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影片主旨的幽暗之门。
《天水围的夜与雾》很容易让观众联想起许鞍华早年的代表作《疯劫》,同样的婚姻爱情悲剧、同样的女性视角叙事——《天水围的夜与雾》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提醒:许鞍华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到现在还在创作的香港新浪潮主将。
当然要跟《天水围的日与夜》联系在一起比较,后者替许鞍华在金像奖上拿了个最佳导演,从而更多的走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但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许鞍华作品,而且包藏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和艺术野心——相较而言,《天水围的日与夜》更像是许鞍华一次浅尝辄止的实验性小品文。
完全可以跟贾樟柯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序列中考察,从《世界》《三峡好人》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冷峻的影像记录着这个变革时代里普通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惨淡生活——当整个中国变成一列高速列车开上现代化的轨道时,总有跟不上队伍的人被残酷的甩下来,对电影艺术家来说,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呼喊,显然也是他们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之一。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天水围经过许鞍华两部作品的“宣传”,几乎成为了香港又一个知名地标。
许鞍华导演用《天水围的日与夜》告诉我们:在这个底层劳工聚集的尺寸之地,并不总是伴随着肮脏交易和犯罪恶行,有许多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们坚韧而又有尊严的生活着——这的确是天水围的一个面向,许鞍华首先用《天水围的日与夜》为她的新世纪底层书写笼罩上了一层温情(但真实)的面纱。
接下来的《天水围的夜与雾》许鞍华便举起了她的手术刀——或者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匕首和投枪”。
大导演的一个特点就是能不动声色的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许鞍华便是这样,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灭门惨案,但许鞍华并没有赤裸裸的将之奇观化,而是采取了类似《罗生门》的方式,通过倒叙和多元视角叙事尽力给观众们“拼凑”出一个真相。
那么这个真相真的真实吗?
许鞍华没有说。
但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香港社会福利体制的痈疮——漫不经心的社工、看似热心但又执行力欠缺的区议员、有“养懒汉”嫌疑的综援发放系统、推诿敷衍的警方,以及处处弥漫的对大陆来港女士(所谓“北姑”)的隐形歧视。
当然,香港的社会体制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比之《笼民》(张之亮)里的惨不忍睹,以及《投奔怒海》(许鞍华)里越南百姓的水深火热,天水围的老百姓还算温饱无忧。
真要细究起来,晓玲的悲剧可能还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
一个饶有深意的场景是:当晓玲被李森一次次的婚内强奸后,呆坐在屋外怔望远方,此时来了个大陆移民与其聊天,这个路人就盛赞天水围的环境好,而且与大陆隔海相望,是个住人的好地方。
这应当不是假话,影片很快进入了大陆的场景。
晓玲来自四川乡下,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所以她被来自香港的装修工人李森俘获芳心是符合逻辑的。
事实上,与李森的婚姻曾让晓玲父母的虚荣心大获满足——给家里带家用电器,给家里修房起屋,李森的到来,不啻于这个穷乡僻壤的救世主,在香港属于绝对下层的李森,在晓玲家乡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款。
而且李森事实上已然凌驾于晓玲的家庭之上,他对晓玲妹妹的霸占举动,某种程度上就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主-奴式关系。
被斩断了与故土之根联系的晓玲显然是危险的,家乡对她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她从外界输入的资源。
当晓玲妹妹接受警方质询时,她说姐姐只回来两次,带回来两件东西:一件是电视机,另一件就是姐夫——必须指出的是,晓玲自己也在千方百计的力图斩断自己与故土的联系。
安土重迁的农民被抛置在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变局中,他们当然是失位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就这样把视野拓宽到了整个中国,囿于香港的弹丸之地天水围所发生的风波,被放置在大中华地区的整体巨变下,其原因才能逐渐明晰。
许鞍华就用这样抽丝剥茧的方式告诉我们,在现代化的繁荣表象下,还隐藏着许多上不得台面的内伤。
李森灭门惨案所划开的社会伤口,正好成为许鞍华用摄影机展现这些内伤的契机。
巨大的地区差异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人们脑中的旧意识也成了背后的刽子手。
当晓玲被李森粗暴的伤害后,她一开始只是不想丢家里的面子,不愿声张;而晓玲的父母也是这个想法,脸面第一,男人打女人是稀松平常的事;更为讽刺的是,连调解家庭暴力的香港社工也极力大事划小、小事化了,李森引用的“床头打架床尾和”的俗语最终让晓玲没能逃出这个火坑。
迈入新世纪的天水围,与整个中国已经血脉相连,这里的每个鼻息都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找到动因。
这是个高歌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却又是个空前复杂的时代。
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发达的香港,是一件醒目的白衬衣,不过如果我们定睛看一看,却能发现白衬衣下面分明藏着副扎眼的黑胸罩:几分诱惑,几分龌龊,又有几分不由分说。
而从导演自身来说,许鞍华至今未婚,与她的日本老母亲在香港租房过活(很多人都难以置信),或许,这也是导演能如此敏锐的捕捉到家庭伦常矛盾与底层生活裂隙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香港媒体的报道总是这么一针见血,这句报道如影片一般合理到可怕,可怕到可笑。
据一个普通女性所知,简单的问询儿童,是无法确定是否有恶性事件在儿童身上发生过的,因为这是大人的破烂世界的事情。
据一个普通女性所知,关于针对儿童的猥亵性侵不该草草了事,尤其是在嫌疑人有明显情绪失控,恶性歧视态度以及暴力倾向暴力行为的情况下。
据一个普通女性所知,刑罚疑罪从无可以避免后果不可挽回,对求助疑罪从无会导致后果不可挽回。
在我看来影片的情节合理性是可以达到让很多女性都深信自己也会掉入漩涡当中,原因无它,因为每个流程环节都是合理的,社工正常休息很合理啊,社工做出暂时分居的决定也很合理,警察审核筛选案情也很合理啊,一个反反复复的人好像确实不值得信任。
一切环节都是对的,那么这个悲剧就只是个小概率的巧合是吗?
确实很巧,男议员,男社工,男警察,打出这几个词都比女议员女社工女警察要难一些,因为对于男性,这些词是不太需要性别限定词的。
影片中所有对话中,男性都是主体位置的角色,即使凶案发生之后,全部都是女性相关人员被审问,唯一女性气势强硬的情节在最后小莉控诉一般地发问之时,她好像对着那位面目模糊的男警察怒吼着,但是我们不知道,影片没有给我们落脚点,只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声波罢了,被随便什么物体损耗消失,没有一点儿回声,轻飘飘的像游行中落寞的反家暴组织一样。
正因为这些公务人员没有做不合乎规定的事情,才应该看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前面的每一个情节,我都在想,如果我是那个办公人员,我看到阿玲,我会不会更深刻的理解她,尤其是最后的警官,我相信如果最后是个女警官接受到了阿玲最后的求助,她生还的几率会大一些。
因为法律的骨架之外,是人860亿个脑细胞做出了最后的判断,而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可能大相径庭。
权力机关若只带着强者的眼镜,那这种合理的悲剧就还会无数次的重复。
诚然这部片子匠气很重,又冷帮帮血淋淋的,比起一字之差的日与夜实在不招人喜欢,看完日与夜我感叹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看完本片却只想离开世界,奔向梦想中的共产社会,但没办法,我们很不幸的生活在这部电影还很有社会意义的时代中。
任达华扮演的丈夫李森早年在嫖妓时认识了妻子晓玲,两人因性生爱,并且怀了小孩。
为此,他跟前妻离婚,陪晓玲回四川修房子,办婚事。
但心术不正的丈夫竟然在此期间强奸了晓玲的妹妹。
多年后,两人搬到了天水围,迫于经济压力而矛盾重生,感情虽早已破裂,他却总担心妻子红杏出墙,因而实施家庭暴力。
最后,丈夫在残忍杀害了妻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后自杀。
其实他根本没有想自杀,他打电话报警时还想把罪名赖在妻子头上,可是他居然笨到对自己的最后那一刀用力过猛,本来想制造假象,谁知弄假成真,死了。
这电影看得我太压抑了。。。。。。。
不错。任达华演变态还是有点水平的啊。
加长版社会新闻,是我妈的菜,不是我的。
真人真事把我吓到了,果然我还是不耐血腥。话说还是存在很多每只牛的啊,手撕鸡们如果不自杀真是很麻烦的。哎!!///制度什么的,就不用说了。
她就不能调振动?
尽责的指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但并没有明确的态度。看似是为女性而拍的故事,但却并未给女性角色注入很多灵魂,她可以独立生活,却未有过尊严,这才是悲剧的来源。他所谓的爱,其实与占有并无二异,但为何他的性格会转变得如此极端,这是个例,还是社会造成的普遍现象?都没有给出一个想法
……又是一部看了叫人对现实绝望的片....杯具啊.....
看得有点崩溃
说真的,我不知道许鞍华导演是否被日与夜的光环包围了于是有意造出个天水围系列。尽管这是许导轻车熟路的关注底层女性权利题材片,尽管故事改编真实的天水围,但编剧真的让我很囧…许导的妙手也难救粗糙。不说剧情很牵强很狗血,张静初的角色明显刻画得很单调很苍白,辛苦了这么好的演员。任达华很出色
一部残忍,一部隐忍,其实都是生活。
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也就算了,问题是过程还无聊到不行,真要命~~
它跟日与夜是一个反差吧?心理极度扭曲的男人
我觉得太暴力了TT
好久没看过这种没有花活儿,纯粹叙述一个事件的电影了。
之前在家,后来发现家里并不安稳,大学四年,觉得内蒙荒诞,在广深两年,这里让我觉得恐怖了。
电影院看的,各种惊悚
还行
比较有社会意义,比起沉闷的《日与夜》稍生动了一些,比较喜欢张静初的表演,虽然总是局限于某类怨妇形象
值得肯定
对女主角的命运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生活是残酷的,而残酷的生活拍成电影之后,让人看了真的是心情不好!给个二星,是不想挺的太高而有更多的人来看这个残酷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