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极其拖沓!
第一季卖设定,我给10分;第二季也是拖拖拖,幼稚地玩着拒绝合作的把戏,但我想这可能也在赞扬爱与希望?
给8分吧;第三季这啥玩意啊?
放了把火?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从一开始拒绝石刑大概就可以开始搞事情了吧?
非要忍着耍点小把戏,活活把勇敢的心拍成延禧攻略,不是很懂。
以及,女主这眼神仿佛生怕对面不知道自己要搞事情一样,我只想说,你戏多要搞赶紧搞,拖着光拍日常几个意思啊?
最后的最后,这片子讲的根本就是自由与人权,关女权什么事啊?
那把性别颠倒下,就是在讲男权咯?
什么逻辑。
还有人为田园女权站队,真的是瞎凑热闹。
那把枪终于响了。
又想起了契诃夫的理论,一把枪如果出现在第三幕,就要它在第五幕开枪,Blah,blah,类似的话吧。
这枪出现在第十一集,Eleanor拿着它指着Lawrence;上一集到了June的手里,也没用上。
那个叫Maggie的Matha恐慌逃走时,我其实挺希望June开枪的。
我唯一的担心是枪声引来警卫,坏了往外国走私孩子的大事。
当June微笑着告诉警卫让他说all clear时,我已经猜到她会开枪了。
我还希望她拿起警卫的机关枪,突突几个,不过这个是奢求了,太不合逻辑。
我是个狂热的故事爱好者,所以我很喜欢这个最终集。
有悬念,有紧张,有游击队打法,有调虎离山,也有胜利。
本集一开始许多女人鬼哭狼嚎时,我还以为行动失败了呢。
过了几秒才想到这是June她们刚被抓。
她们像牲口一样被推来搡去所带来的震撼,不亚于挂在墙上和这剧的其他”惊喜“,或惊吓。
最后孩子们成功抵达加拿大。
卢克在飞机下面翘首企盼时,我也为他心酸。
当这一群人走在森林里时,那色彩和人们的步调,妇人和幼儿,包着食物的布,都让我想起了《出埃及记》。
然后June在末尾就背诵起了摩西的故事:And the Lord said, "I have seen my people in bondage, and I have heard their cry. I know their sorrows and I am come to deliver them from the hand of evil men and to lead my people out of that sorowful place to 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出埃及记》主要讲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迫害,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的故事。
与本集情景何其相似也!
摩西只是个先知,不是烈士。
不知道June会不会成烈士?
猜测下一季,大概率不会死,Lawrence继续做她的保护伞。
如果万一挂了,我很看好Janine,我认为她可以做June的接班人。
Serena这边被Fred反告。
我等了半天,等来个强奸罪名。
June明明有盘录音带寄给卢克的,里面清清楚楚地说了这孩子是爱的结晶。
我当时还为卢克一大哭,心爱的老婆在那边找到了新的爱人。
搞什么嘛?
是不是枫叶国在搞事情?
什么阴谋?
难道下一季会有June来为Serena作证的法庭戏?
这段强烈不同意,判处Fred诬陷罪名成立,终身监禁!
飞机场用石头进行的游击战挺有趣的,不过怎么会只有一个警卫没有增援的?
孩子们也真是安静,看来是被Gilead吓大的,已经没什么恐惧了。
为什么没多跑出去几个使女Matha啥的?
飞机座位有限?
第一次看到嘴巴被封的使女好瘆人, 都没反应过来她们怎么吃饭呢?
如果想silence一瓶哑药就行了, 为什么要搞这么瘆人的举动,让其他国家知道我就是这么野蛮?
gilead 真是一点面子都不要?
这家的女主人之前肯定是律所里的花瓶。
要不然这么多年的艰苦所学就这么安心的成为一个妈妈, 丈夫的附属, 我觉得更本不可能!
serena 抑制不了冲动去发挥所长,被断了小拇指这才正常。
使女成了生育机器,教主夫人也挺惨啊。
不能穿漂亮衣服、老公天赋使命出轨、不能看书, 不能有思想,孩子再多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有啥意思?
花瓶人生能多有趣?
编剧已经要开始庸俗化了。
gilead 军队强大到其他国家都害怕这个设定也奇怪,当年美国南北战争奴隶主的南方不还是输了,当时南方才是主流思想,gilead内部矛盾这么大,世界又不是只有美国和加拿大,还怕他?!
这个剧再往外扩要圆不回来了, 还是像我们的潜伏一样, 多描述点使女和觉醒的教主夫人怎么在大目标一致,小目标不同的情况下,联手的推翻gilead 会比较好看。
而不要强行写nike 、麽麽人性另外一面啥的来制造冲突了。
想gilead这种国家,武力值强大还怕教主这种文人?
教主应该是遮羞布,真正掌握实权的是那些军队头头。
如果nike之前在军队真的是个小头目怎么也不会选为司机,至少也要是个安保吧。
麽麽最开始挖人眼睛、缝X各种阴招,现在她应该是想我怎么没早点想到缝嘴巴这一招才比较合理。
和权利的游戏一样 失去书作者加持,编剧的续写越来越庸俗化了。
这一季的某集评论中,我说June似乎是获得了某种力量。
没想到她先把这种力量用到了同伴身上。
联合其他使女孤立并欺负OfMathrew,故意碰人家一下,往水杯里吐口水。
June化身mean girl,难道我们又回高中了吗?
这剧不叫使女故事,是叫绯闻女孩吧?
幼稚得很。
连Janine都在说,You're being so mean。
而讽刺的是,最后OfMathew发狂时,最先暴击的竟然是Janine,一个在整个过程中对她最友好的人。
Janine这季特别倒霉,有一集因为想抱自己的孩子被Aunt Lydia暴打,这集又被使女同伴暴揍。
她招谁惹谁了?
June又在自己的批判会上揭发OfMathew“不想要这个孩子”,直接转移了批判目标。
看到这里后背发凉,揭发同伴,而且揭发的只是私下相处时的小段谈话。
这已经超越了Mean。
这已经是下作了。
June你还是我们光环灿烂正义凛然的女主角吗?
这一集似乎更集中在Aunt Lydia身上,频频闪回她的过去,一个爱孩子的小学老师,那时就已经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了。
就因为一次约会索性未得而忽然黑化?
而且对方,Mr Thorne并不是彻底地拒绝,他还是愿意再见她,愿意再次约会的,只是觉得这一次的性有点来得太快而已。
Lydia就这样翻了脸。
不管是逻辑,还是人之常情上说,都不是太通。
另外,有必要介绍Lydia的前世今生吗?
还是真的没什么可写了。
《使女的故事》一些符号化的东西,也泛滥了。
制服,高墙,吊死的人,使女们整齐划一的步伐 。
上一集连吊人的绳子都弄成了红色,天然的粗麻绳震撼力不足?
这一集OfMathew被射杀后,身体来了个漂亮的旋转。
剧情不够,镜头来凑。
反复出现的母子分离。
等等。
这些符号所带来的震撼和震惊已经随着剧情的弱化渐渐淡去了。
今年是让美剧迷们嚎啕大哭的一年。
原因很简单,大量高分美剧迎来告别季。
《副总统》《女子监狱》《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生活大爆炸》等都要画句号了。
告别阵营中,最忙的还是《权力的游戏》,告别+烂尾,文体两开花。
6月新剧中,《黑镜》第五季也搞砸了。
豆瓣6.6,IMDb7.1,再这样玩下去,第五季有望成为告别季。
假如心水的美剧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因为还有越战越勇的它——使女的故事 第三季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3
同样是六月新剧,《使女的故事》第三季依旧生猛。
这个系列的质量硬,运气也够好。
第一季开播后,赶上了metoo运动,极大地提升了热度。
得奖缘也让人不服不行。
2017年,第一季角逐艾美奖,它一举击败了《我们这一天》《西部世界》和《纸牌屋》等强劲选手,成为史上第一部流媒体出身获得艾美奖的剧情类最佳剧集。
说它运气好,还因为《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由于播出时间不符合艾美奖的规定,无法参评。
想想看,奈飞在流媒体的地位首屈一指,获奖无数。
然而,世上首部得艾美奖的剧情类最佳剧集奖被流媒体hulu(《使女的故事》出品方)拿走。
奈飞的憋屈,将成为被《权力的游戏》烂尾恶心到的剧迷们的欢乐之源。
在此重申一句,不烂尾是好剧的底线。
越战越勇,是好剧的节操。
这样说来,《使女的故事》很有节操。
第一季8.8分,第二季9.0分,第三季9.4分。
当然,9.4分只是前三集的得分,后续如何,还要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第二季结尾,生性暴烈的艾米丽在莉迪亚嬷嬷背后捅刀子。
这在基列国肯定是掉脑袋的买卖啊。
万万想不到,艾米丽的人生像被上帝开了光,遇见了双标不脸红的劳伦斯大主教。
他毫不犹豫地将艾米丽送走。
就在途中,艾米丽遇见了抱娃出逃的琼。
而琼做了个重大的决定,将娃送给艾米丽,自己继续留在基列国。
看过前两季的毒粉都知道,基列国是个丧尽天良的原教旨主义国家。
在这个国家中,人分三六九等,职责各有不同。
男人分为大主教,眼目,天使军士兵,卫士。
女人分为夫人,嬷嬷,使女,嬷大,经济太太,荡妇。
▲职位不同,服装也不一样女主琼就是一个使女。
她们的职责就是给大主教生娃,每月进行一次授精仪式。
仪式上,使女要躺在大主教夫人的双腿间。
基列国的文化水准高到让当下的人类不能理解,明明是强×,他们却认为是“挽救”人类。
在基列国,使女就是行走的子宫,生育的机器。
你以为这是最惨的?
没有生育能力,年老色衰,越规逾矩的,要被发配到殖民地,在核泄漏和核废料的地方辛苦劳作,像犯人一样,在痛苦中死去。
开车碾死卫士的使女艾米丽,就曾被发配到殖民地。
使女,一旦犯错误,就会遭到惩罚,轻则伤身,重则亡命。
将大主教女儿送走的琼,也会面临惩罚(竟没有处死,也是女主光环吧)。
而琼重返基列国,究竟被碾压成泥,还是浴火重生,将会是第三季讨论的主题。
从前三集的剧情来看,琼开启统一战线联盟,要在基列国搞大事。
事情越大,她将面临的困境就越大。
基列国爱好统一思想,盛行高压统治,对于政治不正确的人,处以死刑分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琼的新主人劳伦斯大主教是个狠角色。
对此,剧中有很多细节可以证明。
其一,位高权重,手段通天。
前文提到,艾米丽恶意伤害莉迪亚嬷嬷,他能畅通无阻将她送走。
同样是大主教,为何他能这么浪?
很简单,位高权重。
讨厌通勤,他有不参加会议的权力。
必须由他参加的会议,大主教们来他家商议。
就在劳伦斯的家庭会议上,琼遇见了前任大主教弗雷德。
弗雷德这样形容劳伦斯,基列国开国元老之一,极富远见,旁人很难猜透他。
其二,拒绝下半身思考。
下半身思考是生命本能,绝大多数男人都容易在上面栽跟头。
举例讲,吴秀波就因为下半身思考,从知性迷人帅大叔变成了千夫所指出轨男。
一个能拒绝下半身思考的男人优秀到可怕。
而劳伦斯就是这样的男人。
面对艾米丽和琼,他能像柳下惠一样,坐怀不乱。
琼能够在基列国成功续命,源自于她有一种操控别人的能力。
操控的手段,就是奉献自己的身体。
作为有过成功上位史的小三,琼的道德感不高。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放得下身段,能给别人最需要的。
弗雷德缺少爱情,和他下棋,玩精神恋。
他道貌岸然恶趣味,陪他去色情酒吧。
尼克饥渴,给他身体,尝遍各种姿势。
从目前来看,这些套路对劳伦斯不好使。
琼的成功经验不能复制,这是劳伦斯的可怕之处。
其三,劳伦斯歧视女性。
作为基列国的大佬级知识分子,他眼中有两类女人,一种是有用的,一种是没用的。
什么是有用的,有知识的女性是有用的。
他的妻子是艺术史教授,看起来疯疯癫癫。
在外人面前,劳伦斯见缝插针撒狗粮。
艾米丽是大学教授,知识水平高,所以她是有用的,劳伦斯愿意放她一马。
琼是编辑,也是有用的那一拨。
然而,并非每个女性都是艾米丽和琼,很多人都会成为他价值观中没用的人。
这种非黑即白二元论的价值观,依旧是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
他不明白,女性不想用身体定义自己,为何总是要用身体来获取想要的事物。
我可以回答,因为资源都被你们这些臭男人占据着。
那么,面对这样的大主教和国家,琼有没有出头的可能?
从前三集的剧情走向看,还是有的。
琼在逐渐构建自己的阵营,具体成员是五位新人,尼克、赛琳娜。
先说五位新人。
劳伦斯给了琼挑选嬷大的权力(被挑选到就能成功续命啊)。
琼抓住机会,挑选了五位能够为她所用的人才。
相信接下来的剧情会更燃。
再说尼克,一句话形容尼克,貌似青铜,实则王者。
弗雷德无法生育,他做隔壁老王,贡献自己的小蝌蚪。
弗雷德去加拿大文化谈贸易,他供出基列国没人权的证据,搞砸弗雷德的贸易计划。
琼要逃跑他守护。
琼把娃送走,他拿枪阻止弗雷德,阻止了追捕。
都这样搞自己的大领导了,这个青铜相的男人,不但安然无恙,反而还可以青云直上,当上了大主教。
这也说明了尼克是一流的眼目,绝壁握住了弗雷德的把柄,吃死了他。
最后说一下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赛琳娜。
从第二季开始,赛琳娜的性格越来越丰满,她能够成为琼的战友,简直是必然。
生活经验告诉赛琳娜,她处心积虑建造的基列国,对所有女性来说,是一所监狱。
总体来说,她是可恨又可怜的女人。
可怜是三观不正,笃信女人要完全屈从于男人。
可恨是她以强者的姿态,成为基列国作恶的帮凶。
赛琳娜的觉醒正是她被基列国敲打出来的。
弗雷德受伤住院,她和琼起草文件,以弗雷德的名义,做了一些决定。
为老公分担工作,却得到了鞭子。
自家的经济太太与人私奔,被沉塘。
赛琳娜认为这是没有熟读《圣经》的缘故,于是联合其他主教夫人,提出修正意见,希望基列国的女子有阅读《圣经》的权力。
她的意见引起很大反响,被切断了一根手指。
她对弗雷德心生不满,却遭到母亲的吐槽,认为她瞎矫情,是个被宠坏的小女孩。
然而,知识女性赛琳娜并没有被洗脑,她认清自己的人生,在基列国,她和其他女性一样可怜可悲。
她烧掉了自家的房子,并终将加入琼的反抗队伍。
当然,这些人联合起来,究竟能发挥怎样的化学反应?
我们也只有继续追剧才能知道了。
强烈推荐《使女的故事》,因为它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它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每一处恐怖桥段,并非虚构。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曾说,如果要创造一个虚构的花园,她希望里面的蟾蜍都是真的。
所以,原著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
正如她自己说的,“切记,在这本书中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原著的现实材料来源至少有:集体处决、禁奢法、焚书、党卫军的生命之泉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的行为、蓄奴制的历史、美国一夫多妻制的历史、目击者文学……当你打开新闻,你会发现这些恐怖的情境依旧存在。
基列国人口危机,人口出生率骤降,现实中有最严堕胎令。
基列国打压同性恋,下令割除艾米丽的阴蒂,现实中歧视同性恋的事件层出不穷。
▲伦敦一名空姐和同性恋人在公交车上被殴打,原因是她们拒绝为这群男人表演接吻。
……太多让人气愤的新闻,不停地告诉我们,都9012年了,文明依旧没有消灭野蛮。
而我们时刻保持警醒,暴力野蛮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
而《使女的故事》还在告诉我们,不要被宣传操纵,像赛琳娜那样,一腔热情改变国家,却成为作恶的帮凶。
时刻记得,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
它会让你发现,只有垃圾才觉察不出,垃圾桶是多么糟糕的存在。
注:本文为毒药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号(duyaoapp)
EP09 很多人应该会觉得这集无聊吧。
但是也可以想象一下,坐在屏幕前的你都觉得无聊了,何况June呢。
我倒是觉得把一种无休止的等待中,把人的混沌、绝望,发狂的状态拍出来,尤其是时间的跳跃,相当棒。
在此之前让我有这种神奇的代入感官的是《广告狂人》里Roger吃迷幻药的一集。
话说回来,June和Hanna失联后痛苦又悲伤,历经了悲伤的五个阶段,①否认(失落)② 愤怒③ 协商(迷茫)④ 绝望 ⑤接受。
第八集我们看到了愤怒,这集就是迷惘和绝望到接受。
这种想杀人的冲动如今和躺在病床上的使女又何尝不一样呢,通过杀人无法终止基列国的残暴。
好在June很幸运,有人带她走出来,Janine阻止了她自相残杀的冲动,编剧也借着她的口把大家想骂June的话说出来。
Serana掩盖了她激进的做法,母亲曾经的学生给了她活下去的意志。
走出病院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雨,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代表着洗刷罪恶,救赎,重获新生。
感受着雨,看着又一批和Hanna一样的女孩子即将成为生育的机器,June决定要为她们一战。
如同医生所说,活在炼狱,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和纪念。
这次她不再仅仅为了带自己的孩子逃离。
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能活在以爱为名的人间天堂。
EP08.上一集不断提到的SAVE,让我开始在想第三季还不急于组队反抗,其实想表达的是救赎与挣扎。
反抗还要从瓦解内心开始,当June认为自己做的是在帮助对方,逃离基列国魔爪。
还有另一种世界观存在着,她们是秩序的守护者,她们真实的认为自己是高尚的,是在拯救那些像June一样邪恶的灵魂。
不过,当她们作为秩序的执行者,露出恶的一面时,同样会被上层嫌弃残忍,被同袍鄙视——无论是Lydia在大主教和夫人面前教训使女,还是偷偷告密的使女。
这时候她们又显得有点可怜。
而看了第八集更加明白,那些嘴上说着我要拯救你的人,不过是躲在强大的权力下(这里是god)满足自己的私欲,救赎自己的灵魂。
Que Sera Sera作为50年代美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放在结尾真是点睛之笔。
另外,个人觉得这部剧可能更需要一气呵成的看完一季,否则对主旨理解时会有所偏颇 EP03无比喜欢第三集,看的时候几度落泪。
剧版到第三季已是书中没有的情节,网上也有争议说电视剧主角光环太重。
我认为使女的故事并没有只想表现玛丽苏,而是有一定递进的逻辑与主题。
这集在平静中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奠定了这季的主题:第一季看做是一切的起点,从使女角度入手,将她们过去自由安逸的环境下,拥有工作与幸福的生活,与如今泯灭人性的压迫、家破人亡的现状作对比。
我们了解到,面对外部困境,普通民众的麻木,安于现状,导致在温水煮青蛙中基列国诞生,同时引出了她们内在的反抗,并在最后一集达到故事的顶点。
关键词:自由 丢失
第二季将悲剧扩大,展现基列国各阶层的女性,马大、夫人、虔诚的平民阶层,并不比使女的命运好多少,他们承受着煎熬,唯有遵从自己的身份才能得到想拥有的生活。
其中也是暗潮汹涌。
在反抗中,我们看到了母性,看到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保护,看到了女权精神的继承。
June明白不能等待男人拯救,要得到的东西只能靠自己争取。
在第二季的结尾,所有女性拧成一股绳,帮June的孩子逃离基列国,每个人违背自己的身份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关键词: 母亲 保护
这便是《使女的故事》的升华所在,与以往在荧屏在看到的,大部分大女主电视剧不同。
女人们决定放弃男人的协助,转为成为自己的英雄,第三季她们将打破常规。
关键词:未来 联盟因此,June在将孩子安全护送后,无所畏惧,行事主动大胆。
就像一颗等待引爆的炸弹,暗自发展盟友(因为要与大主教等男性对抗,剧情上Nick的离开显得理所当然。
)面对聪明的新主人,June色诱不成又转为挑战他的道德底线,当然大主教Joseph也不干示弱,回敬June一个著名的哲学题——电车难题。
最感动的是大主教夫人Serena,这集她经历了精神上的崩溃,重构与自我和解。
在帮助June护送孩子出基列国后,Serena世界观已经分崩离析,再也做不回原来的主教夫人。
回到娘家,从母亲的所作所为,可以明白造成Serena性格的根源。
情绪被忽视,母亲只想让她维持原来的生活,维持家庭与尊严,甚至贬低她对孩子的爱。
然后Serena来找June,似乎是打算稍作回忆、June看到她隐藏起的小拇指,与她一同说起婴儿的点点滴滴。
(哭死我了)Serena表情无比温柔,虽然没有生下孩子,她却做到了母亲的责任——保护孩子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也得到了June正面的评价。
想想当时June怕Serena对孩子不利,各种托奶妈,托教母,结果还正是这个女人最后居然帮了她一把。
这里的打光非常棒,June的脸一半光明一半黑暗大海在艺术作品里象征着人的潜意识,当Serena扔掉指套,深入海中,代表她选择面对残缺的自己,正视自己的情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依然恐惧,但我们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明天也要为之斗争。
那一刻的她无比强大,绽放着人性之光,
整体两星半,摄影加半星,小女孩加半星,前九集水的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除了嬷嬷的番外小剧场还能看,但也是无法理解嬷嬷的这个黑化过程,剧情拖沓,导演对脸部近景特写的喜爱完全让我无法忍受女一的颜值了,剧情已经无法理解你们这群高级贵族的口味已经到这么不挑食的地步了吗,毫无颜值身材的女一用各种肉体去迷惑,真的你们自己不觉得假吗?
整个主演群体人设集体崩塌,编剧开始放飞自我,角色行动线毫无逻辑,剧情走向莫名其妙,这一季最烂,烂的透彻,玛丽苏女一人设,明目张胆的偷听,里面的人也不反映了,甚至还让她参与,她可是个惯犯啊,跑了两次被抓回来的,居然能听你们高级会议的内容,而且你一个要反的最低位身份阶级的侍女,每次遇事就开始用狰狞的表情,瞪眼,愤怒,真的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反革命吗?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导演你的特殊的表现形式,但作为观众并不觉得这个有什么好,本来还觉得女一演技在线,现在是为了炫技连你的身份都不要了吗,本末倒置了吧,油腻,除了精美的构图,摄影,灯光色调,服装还在延续,构图比前两季更棒以外,核心内容荡然无存!
剧情推进,连音乐都变得不一样了。
片头June在Aunt Lydia的陪伴下回家,额,回Lawrence长官家的时候,配乐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the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 125,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
剧中选择的是其中有人声合唱的这段,出现在交响乐的第四部分,由4位歌唱家及一位和声完成。
歌词部分是德国诗人Friedrich Schiller所著Ode of Joy。
不论是交响乐本身的雄壮豪气,还是诗名Ode of Joy,都体现了一种有所希望、积极,甚至是欢快的气氛,合唱的方式是一种集体力量的表达。
昨天还在想不知道新的一集能不能有突破,一听到这段配乐就振作了起来,而这时对剧情的发展还一无所知。
跪得太久,June的步伐略踉跄,但她走得很快,Aunt Lydia似乎是勉强才跟得上她。
June的表情依然坚定,但这坚定也和以往不太一样,想来是因为她确实有了计划。
不得不承认女主角伊丽莎白-莫斯的演技和对面部表情的控制,就靠着这张脸,撑过了第三季的前九集,而上一集Heroic中则承担了90%的镜头,虽然那集评分只有5.8,我个人也不十分喜欢第九集,但女主演技的确不同凡响。
Lawrence夫妇目前只需要多一点点压力,小小push一下,就会倒向June阵营。
因为June之前的思想渗透已经足够充分。
第10集这个push来了,是我们好久未见的强奸仪式,而且几乎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这大概意味着题目中的witness。
Lawrence夫妇几近崩溃,反倒是June平静地“指导”:当作一项工作来做,可以闭上眼睛,You are not you, I'm not me. And it's over.事后Commander Lawrence体贴地送上了紧急避孕药,比这个更体贴的是,I give you a truck。
之前June已经在Lawrence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个教区所有孩子的资料。
夫人说,June你的出现总是让人激动。
这种影响和渗透是需要时间滋养的,之前几集的缓慢现在可以理解了。
Serena这边,在经过几个月的焦急等待后,觉察出大概通过Gilead途径要回女儿是不太现实。
她拿出了加拿大外交联络员给的卫星手机,跟Waterford摊牌。
对之前他的谎言,Serena大约心里也是有数的,聪明处在于,看破不说破。
Waterford一如既往地下作卑劣,就是他怂恿Commander George到Lawrence家里“见证”仪式的。
仪式完成后还假惺惺地问June是不是Ok,June回答说还好不是你。
痛快!
结尾处Muffins mean yes,与开头司康饼mean no相呼应。
此时背景音乐也选择了合唱曲目,这次是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教师、神父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创作的Gloria in excelsis Deo。
伴随着乐曲,June家的Matha盯着桌子上满满的Muffin,这意味着更多的Matha说了yes,会帮助他们,也意味着更多的孩子会被解救。
合唱达到高潮。
几方走到一处,要通过共振形成合力了。
Matha们也是见证。
We a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 June说。
女权意识觉醒现在人们和营销公众号越来越喜欢讨论“女权”这个话题,仿似最忠实的女性平权卫士;荧幕上,“大女主戏”越来越多,似乎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女性,男女间再无差异,已经实现了完美的性别平等。
真的是这样吗?
营销号告诉女性,女人舍得买化妆品、衣服、包包才能称得上精致,动辄“斩男色”、“斩男香”,许多香水化妆品的广告以渲染女性的性魅力为卖点,甚至Nars的一款唇膏笔某个色号的名称是“性爱机器”。
我们必须要肤白貌美大长腿,胸大腰细屁股翘,才会被称为“女神”,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我们有问过这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这种种条件会让某些女性好像高出一等?
因为这是吸引男人的资本。
女为悦己者容,你看着杂志上的模特和明星艳羡不已,觉得自己脸大了、胸小了、鼻子塌了、眼睛小了,于是你跑去整容,想要获得更优质的资源。
女生在将自己不断往大众媒体渲染的方向改变其实本来就是利用自己的女色讨好男权社会以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的体现。
我被《使女的故事》第二季惊艳到了,第二季在以原著为基础的第一季的所有震撼观众的概念设定之上,更深、更好、更绝地挖掘生活在基列国的所有人。
如果说第一季已经是神剧了,那是在科幻与警世寓言的层面上的褒扬。
第二季则是像在神坛上细细雕刻了一朵惊奇绝艳、闪烁着溢彩流光的花,此花之美,让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它的模样。
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开始,女主就踏上了逃亡之路,被暂时安置到波士顿邮报原址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女主母亲的回忆镜头。
从琼越来越多跟母亲相处时的回忆之际开始,她真正开始了女权意识的觉醒。
第一季的所有小打小闹,不过是在绝对暴戾的国家之下的小叛逆。
她在第一季,还对主人家的大主教心怀幻想,在这种幻想破灭之后琼心理上转而开始依附于大主教的司机,也是秘密警察的一员——尼克。
琼的妈妈是个激进的女权斗士,经常参与游行示威,母亲曾对她说,自己看到琼就此满足于这种小家庭生活非常恼火,琼不想参与什么女权斗争,她只想要安安稳稳的生活,在成为使女之前。
“我之前也曾等待过,我曾以为事情会好起来的,然而并没有,我发誓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在基列国里的女性,无论是地位崇高的端庄贤淑的主教夫人们、被当做生育工具的使女还是荡妇俱乐部里的妓女,她们因为自己的美色皮囊和生育资源得以在这里生存。
而另一边的殖民地,除了反叛者大多都是容颜不再的老人或极其平庸丑陋的女人。
没有美色和生育资本的女人,原来是不配活在基列国里的。
琼在这次逃亡失败过后心智上再不依附于男人,不靠讨好男权社会的位高者以搏得生存空间。
她明白了,只靠迎合和等待自己将一辈子被困在这个地狱。
“你真的想把所有精力和热情奉献给一个男人吗?
”妈妈曾经问过琼这样一个问题,想来这个问题也适用于21世纪的所有女性,女人为什么非得温良恭俭让,在桥畔某处人家洗衣做羹,而不是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无限的可能性,鲜衣怒马、盛名功德塔?
男权社会中互相憎恨的玩偶《使女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关系是女性与女性的关系,穿着绿衣的主教夫人和感化中心的嬷嬷同为女性,却对使女进行迫害。
女性同时作为男权社会的直接加害者和被害者,而男性可以回避这场镇压迫害的游戏。
塞丽娜作为主教夫人憎恨来到自己家里跟丈夫交配的琼。
因为嫉妒心,她总是不给琼好脸色看,或明或暗地给女主使绊子。
而教化中心的嬷嬷,帮助主教们训练作为生育机器的使女,明明自己也是女性,却成为男性的帮凶,给使女们洗脑被强奸至受孕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
好笑的是,无论是高高在上的主教夫人,还是被当做生育工具的使女,其实都是被玩弄在男性手掌的玩偶,但她们却互相憎恨。
就像现在,有的女人发现丈夫出轨,却觉得都是小三狐狸精婊子乱勾引人的错,女人在那扯头发撕打,男人却坐收渔翁之利。
在第二季里,女性之间的仇恨明显缓解了,随着故事的发展,基列国的矛盾越发凸显,无论是站在哪一方的女性,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塞丽娜为丈夫写演讲稿,因为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就被鞭打惩罚;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读书写字在委员会上提出废除不能读书写字的修正案,下一秒立刻被人带去砍掉了小拇指,女性只不过是玩偶,连统治者的妻子都深受其害。
多元价值的必要性与不存在的理想国这是个多么绝望的国家,女主从第一集开始逃亡,直到第二季完结,她都没有逃出这个鬼地方。
作为观众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随着琼的际遇起伏,每次前方闪现出自由的曙光,满心期待真的能离开了,最后希望都化为泡影。
这是个极权统治的地狱,毋庸置疑。
有人总想提供一种他们以为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生活,一厢情愿地灌输着自己的价值观,还抱怨民众都是不懂感恩的愚民。
基列国的恐怖赤裸裸地体现在只要发表不同意见或有任何“叛国”意图的人都会被驱逐到殖民地或者被吊死示众。
屏幕外的我们,虽然肉眼看不到这些尸体,灵魂却能感受到它们。
一个个被吊在墙上,鸦雀俱静。
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曾经也是德国人梦想中的乌托邦,只要贯彻他的政策,德国的经济就会复苏,人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希特勒是这么保证的。
在二战上半期,希特勒也的确做到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能过上悠哉享乐的生活,他们选择忽视那些异教徒,像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在发生什么。
贩卖希望总是掀起狂热的关键,那些政客都在销售着自己的那一套主义型乌托邦,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会蒙蔽人的双眼,灵魂会抽离身体去到一个理想国,这里没有生育困难、辐射感染和资源短缺。
乌托邦是不存在的,这一百年全世界受过的所有伤害如此告诉活着的我们,只有现实和更糟的现实。
如何有一个让大家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方法?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极端派想建立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国度的希望本来就是海上蜃楼。
《使女的故事》里,主教夫人塞丽娜在基列国成立之前是为了基列国的执政理念四处奔走演讲的公知作家,她深信通过建立一种极权制度以保证繁衍,人类就会获得拯救,世界就能变好。
直到她自己也被桎梏在这种贬低女性为生育工具的体制中,她所设想的所有法律法规都被用来了对付自己。
这就是多元价值必要性的体现,多种价值观的互相制衡能维持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你没办法让所有人有统一的宏观图景和价值观,这就好比你喜欢吃咸的,我喜欢吃甜的,但你不能要求我一定得跟你一样否则就是犯了政治错误。
所有集体的价值,最后都归于个体的利益,霍布斯在《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权力》一书中说到,许多个体为了安全生活以换取最大生产利益的愿望组建了一个集合所有个体共同意志的国家,即利维坦。
你的存在是由于人民的许可,利维坦们应该知道这一点,而不是得寸进尺发展成个体应该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
我们不相信乌托邦。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终于完结了,即使是自以为高逼格的美剧观影人群,弹幕里,前十二集都在吐槽开挂的女主,豆瓣不满三位数的影评也有不少吐槽剧情BUG,想想最近热播的国产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依旧是2.0版的傻白甜遇见不再霸道的大叔总裁,上演一场全程YY的恋爱剧,竟然没人吐槽,一个有阅历有事业的中年大叔,竟然还是爱情最大!!!
试问,现实世界里有这样的中年不油腻还拥有美好肉体的男同学吗?
不好意思,据我所知的同龄人,几乎到了“最爱的运动”,也尽量享受不去服务的懒丧期,恐怕没几人耐烦谈一场360°粉红泡泡环绕的纯爱,哪怕是约*炮,两次没意向,可能不少都想着换个更EASY的对象。
与其幻想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他既有强大的现实生存能力,又完全没套路的跟你同频恋爱脑,不如好好看看这场沉重的《使女的故事》。
坦白讲,按照基列国的客观条件,琼在第三季里活不过一秒钟,确实编剧赋予她强大的女主光环。
大量的心理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配合人设,几乎全程在高清镜头下素颜,可能上季因为出演孕妇,演员也有刻意增肥,妆容上也重点强调黑眼圈,雀斑,粗糙的肌肤纹理,即使我这样的死忠粉,也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女主角。
当然,看美剧的筒子基本上还能够突破颜狗的肤浅审美,弹幕和影评里大家吐槽的重点大致有两点,第一,琼全程神经病一样的耍狠表情;第二,琼很自私,一直在挑战权威,搞事情。
终于,迎来了最终集,还是压抑的剧情,一群“作死”的女人,大胆搞事情,我真的是看完以后,哭成狗,前十二集的不知所云,剧情BUG,看似自私疯狂的女主,都得以升华。
是的,在基列国,作为女人,没人活得容易。
琼,作为人性生育机器的使女,经历了被强*jian,女儿被送人,小女儿被夺走,跟丈夫分离,患难下爱上的司机原来是基列国的战士,这样一连串的打击,试问,认命才算合理吗?
摆几个耍狠的表情又怎样呢?
也正是这样足够坚强勇敢的心,才能在经历这一切打击之后,永保初心,由被害者进化成一个真正的fighter!
弹幕里,很多人吐槽琼自私。
是的,她现在待的主教夫妻,对她好的不得了,男主人对自己妻子是真爱,压根不想琼履行所谓使女的义务,女主人即使在基列国的制度里,属于女人族群的头部人群,但是,她因为无法接受这畸形的一切,处于半疯状态。
还有,那个曾经与她结伴同行的黑人使女,虽然被洗脑成可悲的从犯,但是举报玛莎的行为,也是出于保护琼的本意。
甚至于那个变态的莉迪亚嬷嬷,她也是基于她自以为的 “为了可怜的生育率,拥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做使女多么伟大啊”“孩子还可以在物质条件优渥的主教家庭中长大,不用再像回忆里她认识的跟着单亲妈妈只能拿薯条当午饭的孩子一样艰难活着”,多么伟大啊。
琼对这一切,所谓的好意,从未动摇。
因为大主教是建立基列国的始作俑者;黑人使女因为自己的愚蠢,害死了帮助孩子的玛莎;至于面对莉迪亚嬷嬷,不管是她的电棍,还是貌似慈祥的话语,琼都没有丝毫的摇摆,这一切小恩小惠,都是建立在剥夺一切女性权益基础上的,基列国的一切都是畸形罪恶的,站在这个角度去设想一下,即使前十二集,琼的人设也没有崩,她没有在愈发艰难的看不见希望的世界里认命,她没有被既得利益者的小恩小惠腐蚀,于最绝望之地,这个处于畸形制度下的她,都没有被真正打垮,当你看明白这些,就明白琼为什么一个表情演完了一季,那是她充满怒火勇敢的心。
至于很多人呼吁的NICK,我认为他的缺席很合理,虽然被前两季里,他与琼之间的患难爱情所感动,但是,这是讲述真正女人崛起的《使女的故事》,爱情从来不是重点,这不是即使9102年,还期待着完美男主来拯救自己平凡生活的国产剧,它看似完全架空的故事里,讲述着适合所有姑娘,去一个人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
女人本身没有力量吗?
那些当下所叫嚣的,女人要美到老,要优雅矜贵,要有事业有学历,这真的是女权吗?
去看看对标的男同胞,虽然不少也健身,但是多少挺着大肚腩的有点钱权的男同胞都蜜汁自信,而不管是谋生能力多么优秀的姑娘,我们都必须卯足劲去减肥去保养去化妆,为什么丑女人如此zhengzhi不正确?
那些所谓的事业有成,那些晒出来的烘培音乐舞蹈甚至充满暗示的普拉提钢管舞,这是否依旧没有跳出取悦男权社会的圈子,只不过加了一块自以为独立的遮羞布吧。
当置身于男人占据全部主导地位的基列国,看看所谓的稳定婚姻,每天只需要中华织毛衣的主教夫人们,肯定不会有婚姻解体的威胁,但是她们的婚姻值得向往吗?
妻子的责任里,明面上要协助丈夫强jian使女的工作,为了所谓伟光正的繁衍重任。
暗地里,这些道貌岸然的丈夫们,有他们的俱乐部,在哪里,他们可以串通一气,释放模仿丈夫之外的阴暗B面。
爱情吗?
期待NICK如盖世英雄一样,去改变这个丑恶的世界,拯救无辜的孩子们吗?
结果爱可能是真爱过,但是,能指望男人的爱吗?
原来他一直都站在对立面。
而置身于掀开所有遮羞布的基列国,才能够发现女人们的力量,那些沉默的玛莎,她们曾经是医生,是律师,是大学老师,她们曾经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为这个世界发光发热过,她们都曾经是甜美的女孩,温柔的妻子,但是,当面对丑恶的大主教,也可以不露声色地焚尸,为琼打掩护。
她们传递着肥皂,她们在重重监控下,送出来52+的孩子,她们也害怕,每一个都清楚万一失败,面临的死亡威胁。
但是,就是在这看不见希望,高压之下,这些手无寸铁的女人们,穿越巡逻车,持枪警卫,拿起石头,怀抱着随时可能啼哭的孩子,送上了脱离苦难的飞机。
最后一集,中弹的琼,看着那架乘载52+个孩子的飞机一飞冲天,奔向自由。
她,意识模糊之前,她想起来,跟丈夫孩子一起嬉戏的往事,这就是女性真正的力量:我们从不冷硬,也没有想象中那般柔弱,我们是坚韧的人类世界的另一半。
��r&<�X��
下一季可能追不动了……
两星半。这部完全是公式套出来的,最后一集所谓的大场面也是意料之中。想到还有后续,想到女主还活着,就根本懒得看。Serena这条线写飞了……因为一个和自己血缘八杆子打不着的小孩相处过几天,就放弃一切,出卖一切?为了拥有一个孩子,不惜拖全世界女性下水,也不顾孩子的未来?真是理解无能。不是母亲,今后当妈的概率也不大,所以很难和片中的繁殖激情共情。后面几集都是跳着看的,太拖了,暂时不会继续追。
女主确实主角光环,久zuo不死,如果我是Commander Lawrence看到这个女人在我面前使劲bb大放厥词早就把她找个理由hanging on the wall了…想不出除了有点小聪明嘴炮MAX像小强一样打不死以外还没接触到反叛组织核心的人有什么利用价值,为什么一再忍让??还一直嘲讽nick无能。目前三集还没看出什么大动作
哦我的天哪这他妈也太好看了吧
&#34;别让这些家伙把你碾碎&#34;
最后一集真的化解了我对整季的怨念😭😭
觉醒吧!钮祜禄·serena我想看推翻基列国爽剧
第一集好感人老天啊女性太伟大了母亲太伟大了......... ........分界线,改为一星,烂尾了!拖了好几集剧情
失望
勇者永远不缺同伴
经过了沉闷的第二季,不夸张的说,第三季几乎就靠我们家Whitford一个人,就把整个局面盘活了。反正也没原著了,Commander Lawrence这角色这么受欢迎,多点戏不好么不好么?
我等着全剧憋大招结果一个屁都没闷出来!怎么之前铺垫了这么宏大的世界观和多条剧情线就变成争孩子抚养权了呢?烂尾
艾米莉逃出去我真的哭了
烂到不想说话但是设定很好又不能弃剧。美剧尿性不创作经典只想把人气ip榨得一干二净。编剧你觉得有多少人想把法国历史从公元1年学到2019年?我们要看的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思,不是真的让你写个革命反复编年史
空壳子
太拖沓了,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身处丛林之中,没有人可以无视丛林法则。但更重要的是,她还向往着那个“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
看这傻逼剧不能用脑子,每分钟都有槽点
摄影是故意的吗,把女主拍的好奇怪,脸好恐怖。很多不明所以的慢镜头特写,保证片长也不是这么个做法吧。剧情太多槽点了,迷。
剧情松散灌水,而且女主角真的越来越玛丽苏了,以至于后期根本看不下去需要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