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許鞍華 香港這是我近幾個月來看的最令我窒息的一部電影,告訴你底層社會的黑暗及扭曲,家庭的失格導致人格的失格。
李森一個前半生毫無路用的男人,在嫖娼的道路上尋找存在感,嫖娼就算了現在姑娘為了他孩子要生要拿都可以,把他視為人生唯一,他倒好了彷彿人生轉運馬上跟老婆離婚與曉玲回到四川大山裡,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們一家人尤其那對父母就是吞噬者,用吞噬自己女兒的方式吞噬他,他以為的美好世界崩潰了,再次回到香港,但有什麼用?
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男人沒有生存能力透過綜援領個8千港幣,就以為自己有錢的跟李嘉誠一樣,這種男人反觀到現在不就滿大街都是嗎?
無能的男人碰上愚昧的女人這樣的社會問題天天都在發生,但這也是永遠無解的答案。
曉玲的父母真的沒用到極點,讓自己女兒這麼小在外面打拼然後自己在老家一事無成也沒有想著去奮鬥,來了個浮木就拼命抓,自己女兒被欺負還要求忍,家裡大大小小靠女兒那要這做父母的幹嘛?
還眼睜睜看著女兒被欺負也就為貪圖那幾毛錢自私自利,都沒有一個好人,反過來說男主也是欺善怕惡的壞人,女主一家原本很服他但錢不到位依舊不搭理他,他的世界崩裂,一個無用殘暴的男人碰上一個懦弱愚昧的女人能不毀滅嗎?
警察、社工(男的)每一個人看似在幫忙但都是幫兇,女人站起來自立自強靠別人沒用要靠自己。
先说点题外话。
记得看完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很是有感觉,到豆瓣上寻影评以平复那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看到一句话:“所有的女导演的电影里,都有一个坏男人”。
这句话用在《天水围的夜与雾》这部电影里,一样合适。
呵呵。
施暴者的心理动因电影里的李森看起来像是传统价值观之下的坏人,他性格简单粗暴,口口声声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女儿,并且最终还真的实施了,之后为了逃脱法律处罚制造现场假象,结果却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李森不愿意去找正式工作,但每个月领的综援却只拿出四分之一来养家,尤其是当初他刚与妻子新婚不久,还强奸了妻妹,为了表现李森的残暴,导演花了一点时间讲他如何用木棒杀死晓玲家的狗,镜头之下殷红的鲜血透过麻袋渗出来,有那么几分阴冷和恐怖。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李森也有他的悲哀之处。
电影里李森的儿子说在自己父母的婚姻里,他很同情父亲,因为被母亲管得很严实,同时在她面前一直是无法抬起头来的。
可以想见李森在前面的几十年里一直过着畏缩、压抑、隐忍、自卑、被轻视的生活。
而在晓玲和她的家人面前呢?
在香港身为底层人员的李森俨然成了座上宾,他在四川享受着乡民们的崇拜、赞美,并获得了“工程师”的头衔,尤其在晓玲眼里他是个无所不能的男子汉,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是她们家的恩人,这一切将带给李森什么样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啊!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李森义无反顾地决定离婚,娶晓玲了。
因为那都是作为一个男人最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尊重、欣赏、崇拜、被认同、价值感、可控制感等。
然而结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却从亲昵地一起洗头发变成了猜疑、谩骂、不尊重,甚至身体和精神暴力。
那是因为从最初恋爱的激情坠入现实的生活,李森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恐惧——被背叛、失去爱、缺少成就感、无力感、无助感等。
所有会做出家庭暴力举动的人,其实都有一颗脆弱的心,同时感受到极低的自我价值感。
他们的强大、彪悍、坏脾气都只是为了伪装——由于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尤其是自己也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脆弱,于是感到愤怒,或者可以说是用愤怒的情绪来对抗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感,然后把这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在那实施暴力的时刻,他感受到自己依稀拿回了一点控制感,一点权利感,并由此寻回一点点可怜的自尊感。
值得一提的是,不见得所有的施暴者都是男性,这里的“他”只是统称。
当然,如果再往深了探究,施暴者的成长背景与他现在的行为肯定是有直接联系的,很可能他的父亲就是打他的母亲的,也可能成长中遭遇过一些很深的创伤性事件,当然还可能有人格因素,如果在咨询室里遇到家庭暴力者,就需要针对性地去探讨了。
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
曾经有人在我的微博上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要暴力打女人呢?
”,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那个女人表现出了‘你可以打我,你打我我也没办法你的姿态’”,事实上这真的就是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大部分人都知道“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的道理,但是却不知道女儿为什么要富养,只是说女儿如果富养了,将来就不至于没见过世面,随便人家给点钱就把她哄走了,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理由。
往本质上来说,是女孩子如果富养,她的自我价值感就高,就有很高的自尊感,她会很清楚怎么为自己做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是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
她会有自主性,内心又力量,面临问题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不会为了外界的眼光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别人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而电影里的晓玲,很明显是穷着养出来的女人。
所以当她的朋友羡慕她在家做少奶奶,而她只是微笑着对自己正饱受家庭暴力的事实只字不提,所以她会默认自己的丈夫强奸妹妹的行径(尤其是她的母亲也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所以在明知道跟丈夫回去可能遭遇危险却置自身安全于不顾——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内心有一些这样的信念:我是无价值的,我是不配爱的,我是不值得尊重的。
这些信念晓玲自己并不十分清晰,只是由她的潜意识散发出来,被李森接收到,然后李森也就认为她是无价值的,不配爱的,不值得尊重的,然后家庭暴力就发生了。
什么是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明显表现是一个恶性循环:盛怒——打人——后悔——哀求被打者——原谅——和好——又盛怒——又打人——又后悔——又哀求……夫妻两个人在“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间来回转换角色,如是循环,痛苦不堪。
说到关于家庭暴力的官方定义,以下资料来自互联网: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世界各国,家庭中虐待妻子的现象都十分常见。
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
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
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
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
家庭暴力引起的后果是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因为发生在家庭中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和家庭的离散,同时使加害人有恃无恐。
并且,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他们成长后大大增加了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30%中国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家庭暴力受害者有近15%是男性。
重庆市婚姻指导中心负责人李晋伟认为,相比女人遭遇家庭暴力,男人遭遇家庭暴力,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因为孩子总认为父亲是保护神,一旦父亲的这种形象坍塌,孩子更易缺乏安全感,就会产生心理缺陷。
由于面子、性格等多方原因,重庆男人面临此问题时,也多数选择“关上自家门,沉默”。
妇联维权部称,男性遭遇家庭暴力,同样可以向妇联寻求帮助和维权。
家庭暴力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极大地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世界银行认为,暴力对女性来说与癌症一样是育龄妇女死亡和丧失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应当建立更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
据说在中国,也就是我们的身边,家庭暴力是很常见的,只不过更多的人都没有正视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打老婆”,就像电影里晓玲的妈妈在电话里说的那样:“哪个男人不打老婆啊?
你就忍忍吧”。
这种身体上的肢体暴力还比较容易鉴别,身体上的瘀伤就能说明一切。
但还有一种更隐秘的暴力行为——言语和精神暴力,就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言语上的攻击,采取谩骂、侮辱、轻视等语言对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并且是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这种暴力行为对人的伤害更大,影响更深远。
比如电影里李森边婚内强奸,边要求晓玲说:“如果不是你,我没有今天”,这是一句极其羞辱的话,就属于精神暴力范畴。
关于身体暴力,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相关的立法,如果遭遇家庭暴力,是可以打110报警的,同时也可以去妇联求助,如果家庭暴力已经危害到了自身的人身安全的地步,就一定要报警,千万不能像电影里的晓玲一样轻视丈夫要杀人的宣言,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比如他已经说过要如何报复你,就一定要相信他的话,因为但凡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人,都有人格不够健全、且自身承受太多压力和情绪的可能性,他很可能随时丧失理智。
关于精神和心理暴力,如果实在因此而自我价值感极低,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和精神痛苦,甚至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存在感,自尊感极低,建议尽快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看看自己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有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你会更加容易走出来家庭暴力的迷雾,使得自己以后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
人还能这么坏,已近不是人了。
打工妹这么小就开始养家,父母贪钱,女性受侵犯也不敢说不出来,家庭暴力,社会义工警察工作的怠慢,政府的疏忽,导致这场惨剧的发生,死者最后真是惨不忍睹,死后还看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自己眼前被杀,连海报都这么暴力,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比恐怖片恐怖的片子。
因为恐怖片是假的,再怎么恶心我都会心里有暗示那是假的,可现在完全的真实。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人一些事,我们没有人去揭开这层黑暗的面具,许导随是个女子她竟然有这勇气敢说出来,以后这些社会底层得不到帮助的女人至少大家能去关注她们,帮助她们。
之前我对妓女的感觉是为啥不去找个正经的工作,非要做这个,我是不能理解的,看了这片子之后我能体会是人都是不愿意走那条道的,那是真没有办法了。
这部电影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对待外出打工这一壮举是否正确。
妓女也是人而且还是弱者,说实话看完这片我以后都不敢结婚了,男主角太变态,最后孩子父亲杀母亲时的一幕,孩子的手是牢牢遮住自己的眼睛不放的,她要是还活着就变精神分裂了。
许导是电影导演中我最喜爱的一个,她拍的片子总是反映社会揭发事物的真相。
真是不简单的一部片子,很有重量,很有力度,比男人拍的还要狠。
最后说一句演员把人的精神状态演的特别到位。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几乎就忘了把它作为电影来欣赏也忘了把它作为实录片来关怀天水围这个小社会里的喜怒哀乐。
我只是一直在想着这个李森,以及许多个李森。
一个男人遇着一个女人。
他为她离婚,他为她赶到老家,为她家里建大屋。
看她的眼神很有爱,亲吻她的时候很有爱,帮她洗头的时候很有爱,做爱的时候很有爱。
她从一个农村来,终于遇着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拉她上岸,又有钱又贴心。
她是被宠着的,在下雨的夜晚,像个小孩一般拉着他去淋雨。
一个男人遇着一个女人。
虽经历过困难艰苦,最终在一起了。
这本该是大团圆结局。
可是这个不是浪漫派电影。
不是”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爱崩溃成恨。
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而眼里只有另一个人,那他自然而然就会把那个人当作他的私有财产来尽力捍卫,他会不断地制造假想敌,不断地战斗,疯狂战斗,甚至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
他能不顾一切地爱你,为你流血为你寻死觅活。
这样惊天动地的爱多么让人感动。
可是,能爱得多猛烈就能恨得多猛烈。
我有个女友就不幸碰见过这样的一个,他为了哀求她跟他复合,在众人面前撞墙。
撞到头破血流。
我无奈地目送她又投进那个火坑。
她并不是爱他,一半是感动一半还是怕他真弄出事来。
可是,这一刻的犹豫和妥协还不知道会换来怎样的后果!
另一个,也是男友想要复合,于是挑破手指写了封血书。
满目血迹毫无美感。
那美少女不愧是见过点世面,说了声“恶心”,然后便扔了。
如今我有个朋友离婚几年,可前夫念念不舍,天天缠着要复婚,威胁说杀人放火!
可他们这些人,一开始都是温情脉脉热爱如火,别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好好先生!
爱如何由唯美片变成恐怖片的?
电影有解释这男人如何被环境一步步逼迫成一个杀人犯。
他杀人了,是社会的错,是政府的错,是天水围的错。
但许导演终究是一个女性导演,她始终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看待这个男人。
杀人的确实是他的手。
他的血腥本性有迹可循。
从开始棒杀那只狗,到杀人后还想要制造假象。
我明白了这由始至终都还是那个李森。
在平和的环境下他是相对平和的,但一旦有什么激发,他就是一个极度自私凶狠的人。。
晓玲一早就错了,后来又一直错一直错,错到必须以生命承担这个错误。
他凶残,好色,粗鲁,狭隘,冲动,自卑,偏激。
相对应的,要寻觅的爱侣,应该是那个直到你离开了他还是能平静地送你一个GOOD LUCK的人。
有足够的宽容和乐观。
这样无论你们的围城之内遭遇了什么,首先它是安全的,然后它是舒服的,
西哲有言: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
可如果撇开其中“白马非马”式的诡辨气息,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太阳底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另一条”河流,所谓的生活无非只是让自己觉得今天踏入的河流实在有所不同。
香港“新浪潮”领军人物许鞍华近日的两部电影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下文简称《日与夜》)和《天水围的夜与雾》(下文简称《夜与雾》)可以算作“不同”的代表:前者终于获得了不同的假象,而后者则是灭顶于相同的宿命,同样的天水围,哪里来多少不同的人生。
手停口停——世上无如吃饭难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甚至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所以每天的大事无非是到哪里买报可以多得一包纸巾,会精打细算到买油时如何省下3元钱。
而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便只能长期倚赖失业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是香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项入息补助,作为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统筹。
) 但综援自然不是万事大吉,其中很多人取得的综援并不足生活所需,所以就像《日与夜》里的寡妇贵姐靠在超市卖水果供养儿子的;又譬如孤老之年还要出来做工的阿婆;另外一个问题则是申请综援并不是人人有份,从二零零四年一月起,申请人必须居港超过七年,并在申请前一年内离港不多于五十六日。
非法入境者以及并非以定居原因而在香港居留的人士(如输港劳工、旅客等)均不符合申请资格。
身体健康健全的申请人必须同时接受社会福利署的自力更生支援计划,积极寻找全职工作。
《夜与雾》里的阿玲便是因为申领综援的资格不够,虽然遭受丈夫百般凌虐而无法自力更生。
201002 在《日与夜》里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吃饭,“每一场吃饭都是刻意安排的,因为没别的东西安排了”。
剧本里编剧注明了每次的菜式,而其中花样繁多最为繁多的就是吃鸡蛋:蒸蛋、荷包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 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
有两个菜是必备的:豆腐蒸碎肉,番茄炒鸡蛋。
“这些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法。
”既有必须的营养而菜式也不至于过分寒酸,当然前提这是最经济的。
而与之相对应香菇这道菜式则显得豪华很多,而香菇在香港人家里也的确过年过节才吃的主菜, 阿婆送给贵姨一包香菇,贵姨没有用任何配菜,做了一道香菇,饭桌上,儿子和她几次赞美香菇“好味”。
他们的关系能够相濡以沫便开始于一包香菇。
而在《夜与雾》里菜桌上比较“奢华”的荤菜则是任达华扮演的李森每天钓来的鲜鱼,虽然鱼嘴每次都被充满戾气的李森拉破,但这也是母女三人可以享受的最好荤腥了。
而除此之外,邻居大妈邀请一起跳健身舞的每月五十元,女儿幼儿园办生日会需要的手续费五十元则只能支吾应对,逃之夭夭。
李森去茶餐厅看望阿玲说要吃得豪气一点:“煎猪排,黑椒水”,此时的阿玲知道不能去想什么吃得香一点,而是要“不要吃得太贵”,当炸酱捞面端上桌的时候,被看穿的何止是李森的钱袋和自尊。
正如李森开始回到阿玲乡下,带回一台电视机,还帮全家翻修房子,准丈母娘除了要落钉转脚地确认李森和阿玲的夫妻关系,连李森对自己小女儿的觊觎都默认无视;而当三女儿对姐夫冷静地说哦:“妈说你给她的钱已经用完了,没钱买菜”,哪怕李森暴露出打狗的凶残野蛮,丈母娘还是希望他把女儿带走去碰碰运气,运气好还可以寄点东西回来,运气不好,那也是阿玲自己的运气。
风往北吹——单亲妈妈和北姑 贵姨是一个独自拉扯儿子的寡妇,可以说是含辛茹苦,什么工作都做,什么苦楚都自己捱,但好在儿子懂事,譬如隔壁阿婆换一个电灯都四顾踌躇,所以哪怕是坐在啤酒箱上痛苦失声到底也是苦尽甘来,最后和阿婆和儿子吃月饼看月亮,清苦自知,但也有暖意荡漾期间。
而阿玲则是“北姑”。
白衬衣下影影绰绰的黑胸罩,似乎让人知道面前的少妇再怎么干净还是有脏的底子在里面。
北姑本来指自北方来的姑娘,而现在通常用来指中国大陆去南方 (尤其是香港) 打工过日子的北方女仔,包括妓女。
但在大部分香港人眼里,包括妓女变成了大部分就是妓女。
天水围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内地女孩以为自己嫁去香港做少奶奶,结了婚到了香港,才发现嫁的就是普通的香港司机、搬运工、修理工,住在远离市区的天水围。
老夫少妻,家贫百事哀,矛盾没有出口,最后就变成一个个家庭悲剧。
而一切便是从男人觉得“我买了那么多东西,你只要听话”开始。
如何才算听话呢?
婚内强奸,做牛做马,打骂随性,动刀动枪。
如果说贵姨这种弱势群体已经被边缘化,而不通语言甚至没有合法身份的“北姑”更是被那些失败的男人视为“次等、动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丧和无力感,暴虐地发泄在她们身上。
如剧中当被询问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阿玲只能怯生生地回答:“我的老公姓李。
” 老公姓李——失业的男人是异教徒 圣经曾有这么一句话:不能养家的男人无异于异教徒…… 而根据学者叶荫聪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访谈中指出,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相对于邻近地区包括国内的经济优势不再,这动摇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自豪感。
李森在邻居眼中是彬彬有礼的中年男人,与儿子对答亲近抵死,甚至与女儿感情甚笃;看着他和儿子毫无架子地炫耀当年自己“一箭双雕”的豪气惬意,看着他带着两个女儿,自行车在阳光下晃晃悠悠。
他在被香港“经济去势”之前也曾经那么彬彬有礼,一掷千金。
但之后因为社会经济结构性转型令他失业,以致要领取综援,所以畸形地想在内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统治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看着曾经阿玲在廉租屋的床上试探着问:我可以把孩子拿掉。
然后任达华陪着她回乡下,买电视剧,翻修房子。
她笑的多么甜蜜。
然后看着如今的阿玲遍体鳞伤,心力交瘁,却看着李森大特写的脸,须发皆白。
心里可曾想起丈夫帮自己洗头,抚揉自己的发丝如世间至宝。
然后笑着和自己说:最后一次,然后友好分手。
于是随他入屋,于是看他关门落锁,于是被他利刃入身…… 做出这些的李森何止是异教徒,何止是凶暴残忍,但他那张对着邻居和蔼的脸又是如何消失的:“个傻女,踩单车跌烂咗。
” 一切一切的一切,改变了就无法回头了吗。
无论是《日与夜》还是《夜与雾》,写得都不仅仅是只会在香港发生的故事,哪怕又再多的河流,人也只能在里随波逐流,经过也许就是一种皈依。
除了被河水吞没毕竟还是可以上岸,可以去向更远方的河流。
《天水围的夜与雾》。
7分。
许鞍华导演,任达华、张静初主演作品。
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许鞍华导演将目光伸向了天水围更深刻的犯罪,事实上,大陆妹在香港的故事,也是很多导演和作家关注的焦点。
张静初饰演的川椒妹晓玲本是站街女,任达华饰演的港人李森因性生爱,在拿到一笔不小的装修款后毅然抛弃前妻和晓玲在一起。
他不但展示了大气与真爱,也将自己禽兽的本性施展到了极致,用晓玲的话说,李森喜欢找熟人下手——比如晓玲的二妹,比如自己的一双儿女。
故事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惨无人道,毫无人性。
这个故事非常恶,也非常毒,但它并没有完全触动我,一则张静秋的表演过于表面,没有人物背景的延展,也没有性格的表达,二则任达华的表演在不少桥段里竟然看到了很多早年情色片的影子。
五星 !
观看之前去了解了相关背景,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男女主的身份对应着当时香港社会中相对边缘化的两大群体,不工作靠社会福利的港伯,日益增长的赴港谋杀的大陆群体。
电影中处处透露着大陆底层群体在香港处境的艰难,社会福利也没法得到保障,而且香港社会整体是对大陆群体轻视的,,甚至报警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能得到不错的社会福利,或者警察能重视点,悲剧的发生也可能被避免。
哪怕是游手好闲吃低保的文盲阿伯也可以理直气壮的侮辱大陆群体,可见地位之低下。
片中最让我反胃的莫过于女主的父母,贫穷,懦弱,不顾及子女感受,自感低人一等,低三下四的和所谓的港人相处,哪怕没法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还是生了三个女儿,得知女儿被家暴也只是通过说哪有男人不打老婆的话来让女主忍气吞声,女主最大的悲剧可能就是出生在这种垃圾堆家庭,当然我知道中国还有很多这种家庭,这是最让我难过的地方。
片中任达华饰演的男主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烂人,前期甜言蜜语,中后期本性暴露无遗,多疑猜忌,控制欲极强,神经质,游手好闲等各种人类负面因素都快齐了。
香港虽然繁华,但每次我去都看不到行人轻松的笑容,他们情绪的压抑和物质的繁荣对比很强烈。
香港曾经的繁华与历史很有关联。
闭关锁国的阶段造成了香港这个唯一通商口岸的一度繁华,内地的很多需求都要通过香港来完成。
当历史前进后,香港已经不是唯一通道。
香港的衰退是必然的。
所以香港不能像以前那样再提供很多工作机会。
于是造就了诸多李森类的人士。
这个悲剧虽然是个特例,但是很生动地映照出香港的社会大环境。
我看这个香港悲剧的主要根源是没有平衡的利益设计综合援助制度和貌似专业实则无能的处理方法!
李森每月有8千多元的综援,是因为他有妻子和2个女儿,但都没有工作才能拿到这么多。
但是所有的综援都是交给李森支配,这就造成了家庭利益的不平衡,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支配权时,家庭的幸福就要视乎这个人的性情了。
李森是个自私、狭隘而又很虚荣的人,所以每月8千才分配给妻女2千生活,自己就随时想着像以前那样去豪气一把。
造成妻女家庭地位低下,处于非常尴尬的生活窘境。
妻子要外出工作,女儿们的50元活动经费都拿不出。
如果综援制度让他们夫妻拥有平等的支配权,每月将钱平均分配给他们,这样夫妻地位相对比较均等,就不会让李森有恃无恐地欺负妻子,妻子也不用忍辱受气、委曲求全。
当一方使用家暴或者分裂家庭的行为,支配权就交给受害者,这样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
这样预防规定比事后社工再假惺惺地来撮合家庭完整有效和成本低得多。
那些貌似专业的社工,官僚化的处理手段,不先去了解个案案情就想当然地按照规定去处理纠纷。
什么床头打架床尾和,那是在性关系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
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幼儿园老师讽刺学生傻,不懈地追问家长要钱。
这些都是很多香港人性格很真实地写照。
如此的香港,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悲剧的发生已经不是意外了。
《天水围的夜与雾》:灭门惨案背后的价值落差范典/文此前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不难理解她会拍此题材的影片,邻里杂碎,家长里短,仿佛又回到《女人四十》的年代。
在充满竞争的城市一隅,永远有一双温情脉脉的眼睛,关注着平民生活。
她总是想要挖掘一些属于这个社会根基的东西,尽管多数以反映女性命运为主。
到了《天水围的夜与雾》,仿佛能咂摸出一点她早期电影《疯劫》里的惊悚气味,但显然,那种态度是体贴而怜恤的。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最早是渔塘,后在长江实业集团和政府的集资规划下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新市镇,然而正因为居住此地的民众多为文化不高的贫民、新移民,再加上政府行政规划不到位,一些问题出现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发生几件不幸的人间惨剧。
本片题材取自2004年的一桩真实新闻事件,无业老汉砍死自己年轻的妻子和一双幼女后自杀身亡。
许鞍华早有打算拍这故事,可惜资金不到位,不得已先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再拍了一部温情主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在王晶支持下才总算拍就该片。
影片叙述节奏缓慢,点点滴滴、娓娓而道。
家庭暴力的一波接一波,使得王晓玲一次次在社区安排下住进收容所,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源起于丈夫李森疑其红杏出墙,本已无业,靠领救济金和仰仗少妻端盘洗碗来抚养一双幼女,作为男人的家庭责任感勾起他的道德底线的崩坍,唯有施之以暴力才能挽回些尊严——不想,老婆以逃避示为抵抗,更激起他无比的暴怒,最后只有杀妻杀女自毙来消灭存在于世的虚无感。
导演处于一种关怀的角度对女性受到性和暴力侵害加以同情,老夫少妻、大陆妹与港民的搭配,突显了生存价值的落差。
片中有一细节,当王晓玲受暴后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却劝其放弃离婚的念头,说她的老公好,替自己家盖了新房——这俨然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还有一处,回忆段落:李森跟王晓玲回到四川农村老家,吃饭时,电视新闻在播中国发生特大洪灾的场景,话外音说到香港同胞捐款事宜——很普通的一个政府捐款行为,被借用为“香港人”即“有钱人”的隐指。
然而很快李森的底子就倾出来了,加上他的好色贪念,不久便被女方家人嫌恶。
有一幕蛮打麻袋里的土狗的镜头十分血腥、暴力,为此后他血弑妻女的暴行作了很惊心的铺垫。
话说回来,其实惨案的发生,两者均有一定的错失,但导演为弱者申辨、为天水围所居的弱者申辨,而杀人行为固然大错,却也有指向社区、政府办事不力之处。
她将这类特定人群的命运,归咎于社会的责任,百姓的生活靠一天天的柴米油盐堆积,矛盾也是与日渐增,只是他们谁都不知矛盾从何而来,以致落得杀人自戕的下场——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令人同情的,当命运落入一个圈套,路只会越走越窄,总有一天会导致灯枯油尽的后果。
导演明晰这一点,所以点滴中显示,掩掩藏藏,求观众自解。
比以前作品更委婉些,镜头衔接、电脑效果的自然体现使影片透射出冷静、哀惋的气息,案审中几人的叙述也是层次分明,不刻意追求惊悚、悬疑套路,而只是尽力表现两人生前价值观的落差和生活的无奈感。
看完令人徒添郁闷。
<夜深,不能眠>夜深,打算入眠,于是把电脑整在床前,想像往常一样看一部应该很乏味的电影来催眠,鉴于之前那部观看天水围的日与夜经验,我选择了这部,没想到却陪着它看了凌晨三点,却还依然因为之前的种种画面让我亢奋不能眠。
<雨>上海,窗外下着雨,雨点打在窗台上的声音,躺在床上的我却听的很清晰;得益于到来的冷空气,最近气温骤降。
然而这样的温度和天气确很适合看这部电影,虽然电影里的季节是夏季。
也许再加上孤单的一人在午夜躺在床上抱着无望的心态看这电影,就完美了。
时、地、人丿电影完全契合在一起,看起电影来,比在其他的时段、其他的地点、抱着其他心态看更有意境,更能感受到电影本身的凉意,虽然这种凉意在冬日里显得不很适宜。
也许再入戏点,你也许能感受到阿玲死吿魂魄在你身旁那冰冷的气息。
因为就像电影里阿玲的父母所说的,阿玲每次回来都会下着大雨。
<你的叫什么名字,我的老公姓李>电影里,我记得有两次他人问起阿玲的名字,阿玲本能似地这样回答到.一个是邻居欧太太,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小区内一群无聊的太太们在早晨跳起康乐舞,年轻的阿玲刚刚走入镜头,在这群人前驻足,脸上透露着是丿她年龄很不相称的羡慕之情.在年轻貌美的她之前,这群太太显得是如此黯淡无光,以至于在电影的开头我相信,这位李太太生活应该还算是幸福的,虽然连叫那50块钱的入会费也要询问一下她的老公.所以,可以想象,我越往下看,越落默的心情.......关于这点不说也罢.欧太太对于阿玲那句"我先生姓李"的回答很满意,也没再深究她自己的姓氏,也许这些居住在天水围的太太们早以麻木了用先生的姓氏来定位自己,习惯了彼此间称呼'李太太''刘太太''欧太太''陈太太'了....第二次是在避难所的a女问的,a女当听到阿玲那句"我的先生姓李"的回答,显得不高兴,提醒她不要生活在丈夫的影子下面,于是阿玲另一句回答"叫我阿玲好了".'阿玲'这个也只是一个小名昵称,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更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但对a女来讲,阿玲这个答案就够了,至少阿玲这个称呼是属于阿玲她自己,于是也没再深究.阿玲对于自己称呼的回答,无论那句'我的先生姓李',还是那句'叫我阿玲就好了',她都回答的如此犹豫,不自信.姓名的问题应该是本能反应性的回答,而她回答时却要思考.是因为,她是一个四川乡村来到香港才几个月的外来人吗?也许她顾虑的更多......<下一站,会是终点站吗?
>避难所,一群女人聊开了,有小孩,有像阿玲一样年轻的少妇,有的却已是老妪“是暂时的是暂时的”,一女的说。
“是呀,暂时的,是中途站,我们等转车”,另一个女的说。
“坏在我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阿玲拿着那个成天想着不停的电话,目光放空地说道。
她自己无法想到自己的终点站居然是天水围的小房子里,丿她的孩子一起....我自己常跟自己说一句话'在哪都是漂泊,生活永远在别处',那是我回想起之前读的(生活在别处)心里暗自琢磨出的一句话,每次想一遍,读一遍都感觉有不同的意思......看完,写完已是凌晨4点多了,准备8点起床,继续等待戈多
惊心动魄的炸鸡店工作。像这种带有爽感的锄强扶弱、以弱制强的剧真是百看不厌。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