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以恐怖为题材的电影,刚开始看时因为只出现了一瞬间的恐怖景象,所以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把这部电影定位为恐怖,看完之后,我才明白,人的心思,难道不恐怖吗?
这部电影比那些没味道的恐怖电影强多了。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的观点相同,真正可怕的不是男主,而是他们的家人或者父母。
这部《寄宿学校》以外祖母的梦境为线索,层次递进发展。
因为男主的一次女装装扮与继父偶然撞见了,所以在继父隐瞒着母亲与寄宿学校签订了合同,男主被送去了寄宿学校。
在那里,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都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受到父母的不公正偏见,被迫送去了寄宿学校,他们的父母犹如恶魔一般,想让无辜的他们死去。
不得不说,男主的到来救了他们大部分人,而他们后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整部影片善与恶,黑与白的交织。
以当时的年代为背景,绘写了一段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恐怖故事”。
我们可以说男主是邪恶的吗?
可以说他们的父母或者家人是善良的吗?
答案不言而喻。
看完之后不禁感慨,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呢?
人人披着一张人皮面具,面具下面是赤裸裸的自私与邪恶。
那些与杀手签订合同的父母为什么不选择自己亲手杀了他们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黑暗扭曲,他们不想弄脏自己的双手。
但是,结局可以说是不幸中的理想结局。
男主和其他善良孩子以及父母的出现,又不禁给了我们一丝未泯的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整部影片黑暗与绝望中贯穿了一丝微光,让我们似乎从这丝微光中看到了希望。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男主角这么幸运,或者说不幸。
生活中的虚伪太多太多,我们看了不禁胆战心惊,还有深深的痛惜。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
我想:我们永远不要放弃追逐美好与希望,不然,迎接我们的将会是绝望。
一个满是仇恨与绝望的世界,我们如何生存?
迎接我们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希望不会带来黑暗,而那些仇恨自私却会带来阴暗。
希望,我们可以共同谨记:即使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你的善良,坚持那些你认为对的正能量的事情,永不放弃,不然,我们人类文明的陨落,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拥抱阳光吧,虽然它的对立面是阴影,但是,我们总要坚持些对的什么。
如同男主最后的微笑,一瞬间,仿佛包含了所有的光明与黑暗。
希望永不忘,手可摘星辰。
女性不再成为被展示的受害者,男人不因为对女性性别的向往而遭到迫害
小男孩13岁,收拾离世的外祖母的遗物时,情不自禁地穿起了那席蓝色长裙,伴着爵士乐独自在家翩翩起舞。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我都会心一紧,担忧一把“宝贝你锁门了吗?
”[寄宿学校]还真的很按套路出牌,这件事,最终成了这个名叫雅各布的小男孩被送往所谓“寄宿学校”的缘由。
而“寄宿学校”只是个名头,它真正是一场阴谋,有着各自问题的、被父母遗弃的小孩被送去,接受清洗。
[寄宿学校]算得上是近期很优质的一部恐怖片、心理惊悚片,在氛围、光影、情节等方面都很有复古感。
©[寄宿学校],喜欢穿女装的小男孩和“寄宿学校”的“校长”回忆里重叠的神秘身影、寄宿学校的复古布置、画面呈现的鬼魅色彩,以及小男孩那一身蓝裙、黑色手套间凌厉出刀,都让人想起——曾经,意大利有一种名叫Giallo(铅黄电影)的邪典恐怖片。
它是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文化的产物,常常是关于暴力,关于恋物,关于欲望的。
它有生动的一面,也有剥削的一面。
铅黄电影表现出来常常是恋物的。
这里的杀手总是神秘的,戴着帽子、轮廓模糊,他们的杀人目标也总是女人,那些性感的、迷人的、孤僻的女人。
杀人过程是视觉化的、艺术化的,杀手们从来不用枪,而是剃刀。
就像[妻子的罪恶]里那句经典的对白:艾德薇姬·芬妮齐饰演的女主问出租车司机最近沸沸扬扬的犯罪“是一名性欲狂吗?
”司机回答:“是的,不过他还使用剃刀。
”剃刀,露出它的尖锐刀锋,被一双戴着黑色手套的手紧握着,步步紧逼向毫无防备的弱势女人。
©[妻子的罪恶]里的杀手和剃刀导演达里奥·阿基多除了用剃刀,还格外喜欢让那只套着黑色皮手套的手轻轻抚摸下一个受害者的照片。
摄影机总是对准了刀锋,闪着光亮,映衬出女人因恐惧而扭曲的脸。
马里奥·巴瓦的[血与黑蕾丝],一开始就是一个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头戴面具、手持剃刀的男人闯入了房间。
©[血与黑蕾丝]里的剃刀杀手房间里是性感的女模特伊莎贝拉,她的恐惧、哀嚎、呼喊都湮没在了窗外的电闪雷鸣之中。
阿基多的[摧花手]最经典的一段,也是戴着黑色皮手套的男人闯入女人家中。
他的手伸向在床上的女人,用尖刀划开她的衣物,在她的胸口刻上他的勋章,情欲与暴力并存。
©[摧花手],谋杀一场而尖锐物、黑手套、绳索、涂漆的指甲、和华丽的内饰,也描绘出了铅黄电影里那些恋物的细节。
Giallo一词,在意大利语中是“黄色”的意思,后来,在意大利之外,成了铅黄电影的代名词。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一些英美犯罪小说家的作品在意大利出版,统一用的是黄皮封面。
此外,还有诸多当时流行的惊悚、犯罪、神秘小说,都是黄皮封面,也成了六、七十年代很多铅黄电影的灵感来源。
©意大利Giallo小说到60年代时,意大利已经成了继美国之外的又一大电影生产基地,而没有审查制度限制的他们则将恐怖片发展出了一个新高度。
专表现惊悚、恐怖、虐杀、神秘题材的铅黄电影就是其中的类别之一。
1963年,马里奥·巴瓦拍出了[知道太多的女孩],成了公认的第一部铅黄电影。
这之后,他又接连拍了[血与黑蕾丝]、[辣手娇娃]和[血之海滩],更著名的,则是阿基多,带着他的[阴风阵阵]、[夜深血红]将铅黄电影推向了世界。
©阿基多的[阴风阵阵]和[夜深血红]是铅黄电影的代表作事实上,今年威尼斯上一部评论两极的卢卡·瓜达尼诺版[阴风阵阵],就是翻拍自这部最经典的铅黄电影。
而除了早前的恐怖小说,培养出这群导演对谋杀、尖刀和美女之死执着兴趣的,其实是希区柯克。
1960年,当希胖的[惊魂记]和里面那场著名的浴室谋杀在影院里惊艳众人时,导演巴瓦就是其中之一。
©[惊魂记]的浴室谋杀戏,影响了一批铅黄电影后来,他拍[知道太多的女孩],名字就取自希胖的[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直译是知道太多的男人)。
而更重要的影响,就是谋杀、和谋杀过程中的恋物。
©类似这样混杂着性爱与暴力,情色与神秘,他们让裸露的女人在极具SM意味的场景喷血、虐杀、开膛破肚。
可以说,这些始终是一部部噩梦般、但又迷人的男性幻想惊悚片。
当代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回忆起自己60年代初的青春期生活时,说:那是一种出奇封闭的生活,我们仍然秉承着父母的伦理观,都活在“切瑟尔海滩”上。
托尼引用的《在切瑟尔海滩上》是一本描写一次不成功的初夜毁掉一对年轻恋人的悲剧小说,时代背景是1962年。
62年,劳伦斯写婚外恋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才刚刚解禁,披头士还憋在利物浦小城尚待走红。
©电影版[在切瑟尔海滩上]那时的年轻人约会艰辛,生活闭塞,但这一切,很快就改变了。
青年人的“性革命”似乎是在一瞬间爆发的。
你说不清具体是从哪一刻开始,年轻女性们纷纷脱下了穿了一个世纪的保守内衣,换上了丝袜和超短裙。
沙滩上,女孩们穿着性感暴露的比基尼,尽情张扬着自己的身材和如火热情,甚至还有最新推出的裸胸泳衣,流行一时。
透明的裙子开始时兴,伊夫·圣罗兰设计出了一种仅用几个金属圆片半掩乳房和胯部的薄纱裙。
早一年前,拉尔夫·金兹伯格出版的《性爱》一书,还为他带来了5年牢狱之灾;仅仅一年之后,《花花公子》的某一期封面,就打起了“第一夫人”的翻版裸露照片的生意。
© 60年代的《花花公子》封面《花花公子》转眼成为最流行的杂志之一,每周都能收到上百封不同女孩寄来的申请书,人人盼望着自己的裸照能够出现在杂志插页里。
也是这一年,女权运动的经典著作《女性的奥秘》一书出版,引领了之后风起云涌的女性解放运动。
60年代,是一个以嬉皮士、新左派为代表的反文化运动狂潮时期。
年轻人们即使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很明确自己不想要什么:他们不要一切旧东西。
老一辈的传统、陈旧的思潮,都是要被打破的,他们要冲破束缚,挑战权威。
美女杂志、摇滚乐、LSD、五彩斑斓的商业广告,混杂着激进高昂的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一面是“要做爱,不要作战”的自由理想主义,一面是消费文化入侵的欲望释放与升级。
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标准坍塌,和秩序破坏,引发的暴力事件、暴动甚或极左恐怖组织。
©意大利极左组织“红色旅”在70年代制造了很多恐怖行动六、七十年代,本来就是一个希望、恐惧与不确定性并行的奇异空间。
而铅黄电影,就是这一高度审美化的奇异空间的展现。
观众对性的观念的改变,首先解放了电影人,让他们可以创作一些更具偏激色彩的情欲戏和谋杀戏。
但讽刺的是,“性革命”本来是用来解放女性性自主权的女权运动的一部分。
但到了铅黄电影里,女性和她们的身体(常常是带血的或残破的身体),反而成了被暴露、被消费、被展览、被剥削的一种奇观。
说到底,铅黄电影,是关于迷恋和欲望升华的作品,无论是它恋物的部分,还是暴力的部分,目标都是要击中一种名叫欲望的情绪。
[寄宿学校]显然不太一样了。
它虽然也是关于一出神秘的谋杀,也是在封闭的古堡寄宿学校,画面、色彩上都在有意仿古铅黄电影。
但它在性别上做了文章。
这一次,套着黑色手套,在不经意间凌厉出刀,将对方脸庞割破的,不再是那些神秘而强壮的男人。
而是一个小男孩,13岁的、身穿着祖母蓝裙,化着淡妆的雌雄同体少年。
他是因此被继父送到所谓“寄宿学校”里准备被清洗,也在这里发现真相,然后迅速做出反杀。
那些在往常铅黄电影里暴烈的男人,在这里反被男孩吞噬。
©[寄宿学校]这次是小男孩的反杀,舔唇舐血仍然是野蛮而明亮的暴力场景,就像最后男孩复仇成功,轻轻舔舐嘴边鲜血,将其化作唇色。
甜美而危险。
但这种暴力有了一个理由:维护自己的性别。
女性不再成为被展示的受害者,男人不因为对女性性别的向往而遭到迫害,这是这部向铅黄片复古的作品里,最深动的部分。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很奇怪的恐怖片。
因为最近迷恐怖片,所以看到7分以上的恐怖片推荐,就忍不住看看,一开始以为是寄宿校园里有灵异事件,或者有变态校长,但影片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影片似乎更倾向于对权威的一种反抗的叙事。
男主和普通男孩不一样,他像个女生,是个穿外婆衣服的“变态”,所以被继父送去寄宿学校,一开始观众和他一样,以为是治疗,却没想到继父要他永远回不去。
一同进入学校的还有其他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孩子,杀了自己哥哥和妈妈的聪明女孩,智障的小胖子,控制不住自己说脏话的笨蛋,因为火灾毁了容长得像怪物的喜欢星空的男孩子,还有一对似乎不是父母亲生的兄弟,他们或多或少都被父母厌弃,要被代表权威的学校处理掉。
但结果是聪明男主反杀成功,救出了还活着的“朋友”。
所以我说影片是对反抗权威的歌颂。
我觉得男主特别有原则,还存有善心,但对自己恶意的人不手软。
所以他是讨观众喜的影片暗色调,有点压抑,唯独“怪物”的星空带点小孩子的可爱。
说是恐怖片其实不怎么恐怖,至少没什么吓到我,只是觉得影片新颖,还可以。
还是不错的吧,至少剧情上花了心思。
总体来说埋伏的东西呈现得还是很棒的,后半部分开始全部反转,最后的几分钟是最为精彩的。
表现了人性之恶,但是男孩又是勇的,后面男孩杀掉了坏人出去的时候将裙子脱下来,也终于摆脱了别人给予和自己内心怀疑的所存在的那个偏见。
每一个伏笔也很棒,裙子,还有之前出现的奇怪的老奶奶都是细节,诡异的事情——外婆用指甲刀挫自己的牙齿其实是为了咬死军官(是军官吧),救所有的人。
更细节的是,男孩所穿的裙子上面的血迹。
妈妈之前所说的,外婆是一个怪人,不让她来见孙子,也可能是那个原因吧。
女孩漂亮伶俐却最为冷血恐怖。
剧情中的妈妈急着去接自己的儿子,怎么可能又因为和坏人签订的杀死自己孩子的协议而感到摆脱呢。
演员的演技也很好,嘴上说着接受和摆脱其实眼中含着泪。
其实也确实如此,她只是想要快速脱身,随后将这里的事情告知外界,妈妈很聪明。
只是,坏人也很狡猾。
后面就有点暗黑和血腥了,男孩帮坏人制造了杀人现场。
还杀了人,结果肯定是由坏人预料的那一般,变成一场火灾事故。
没有人会知道男孩做了些什么。
就和他从前的外婆一样——反而被人当做怪胎。
最后是男孩将自己的继父杀掉,继父固然该死。
可是电影最后的神情……经历了太多这些之后我担心的是他的心理会不会也有些变质,变成一个真正的冷血杀手呢。
他的父亲,又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故事里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可怜的,也是家庭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偏见,抛弃。
令人恐惧和心寒,还有重组家庭的怨恨。
人性太恶。
不管是剧情还是内涵其实都没得说,电影除了表达出剧情方面,同时也将内涵方面表达得很好,这就很难得了。
算是我近期看过的最不敷衍,至少也花了心思的一部影片。
很棒,剧情很饱满,但是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在这个恐怖阴暗的世界里,漂亮男孩能不能活到最后,就看雅各布这口气了。
[寄宿学校]来得真是时候。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恐怖片。
电影里有个叫雅各布的男孩,他的朋友克里斯汀从见他的第一面开始就不断提醒他。
“你真漂亮。
”能如此真心实意、持之以恒地夸一个人漂亮,全世界我只能想到詹姆斯·布朗特。
要不然,就是这个男孩真的真的很漂亮。
真的,很漂亮啊甚至有种[天使爱美丽]里艾米莉的感觉。
所以,漂亮又怎么了?
首先,这夸赞让他有点恐慌。
在母亲的教育里,男孩应该是帅气,女孩才是漂亮。
雅各布强调自己是个男孩但女孩还是穷追不舍,“可能你不是一个男孩子”。
其次,不久前在外婆的葬礼上,有个老奶奶才对他说,“你的眼睛很像你外婆”。
老奶奶说,在集中营里,她每天都被军人带走,做“特殊的事情”房间里的男人都无能为力,而雅各布的外婆则每天坐在角落里磨牙,发出刺耳的声音。
然而在他们家外婆就是个迷,他没有见过她的样子,包括任何形式的照片。
他只见过外婆的衣物,可以想象出是一个漂亮女人。
再就是,在一个做噩梦的晚上,继父才跟他达成一个协议,要跟他做好朋友。
结果很快就发现他穿着外婆遗留下来的裙子,在客厅里翩翩起舞。
雅各布穿着外婆的裙子那一瞬间,继父用一种“你疯了”的眼神看着他。
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解读和误解成了雅各布的烦恼。
而他不知道,更危险的是,这一切都将成为坏人对他做坏事的理由。
在这个恐怖阴暗的世界里,漂亮男孩能不能活到最后,就看雅各布这口气了。
①恐怖外壳毕竟[寄宿学校]是个恐怖片,按照惯例,还是先来捋一捋整部电影恐怖套路。
电影从一开始就用红蓝交替的阴暗色调,诡谲的古典配乐,以及仰拍楼房的镜头铺垫恐怖氛围。
仰拍建筑,造成压迫感完了还不够,上来再用男孩雅各布的噩梦吓唬人。
当你以为这是一个鬼故事,却发现这只是雅各布的噩梦,仅仅是噩梦。
就在尖牙利嘴的“女鬼”将雅各布“掐”醒后,电影进入另一个恐怖阶段——悬疑。
被雅各布半夜尖叫弄得神经衰弱的母亲。
对外婆的一切避之不谈的母亲。
看起来过分套路的继父。
两脸冷漠的父母只留下一堆衣物,不见真面目的外婆。
看起极具攻击性,又有受虐倾向的女孩克里斯汀。
还有他和克里斯汀被送去的那所莫名其妙的寄宿学校。
令人感到不安的寄宿学校这一系列脱离正常表现的人物,和令人费解的事件,勾连成这部电影最大的悬疑。
当你以为这些悬疑会像经典恐怖片[惊魂记]一样,会用惊悚推出最后的高潮。
这部影片又用这些制造了新的悬念。
寄宿学校里都是被视为“不正常”的儿童,他们受到所谓的“两周”训练计划。
而负责这一切的,是一个叫舍曼医生的老头。
只会讲“圣经课”的舍曼医生他一个人身兼校长、老师、医生三职。
学校里开始有人死去,看似自杀,又似谋杀,而舍曼医生则从容不迫地处理死去的人,仿佛一切都在计划中。
终于有一天,他躲在柜子里,看到了藏匿在寄宿学校之外的真相——父母们根本不想这些孩子回去!
接下来,便是一场残暴的杀戮,电影就此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恐怖。
赤裸裸地连杀三个人,鲜血四溅然而恐怖和惊悚之后,故事才真正进入主题。
②坏人坏事电影里,坏人理所当然地干了坏事。
但坏事,不一定都是坏人干的。
舍曼医生自以为性格沉静,素质过硬雅各布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见识一下雅各布过硬的演技谁知这男孩凭着坚定的信念来了个反杀。
这才是这个电影最重要的主题。
对一个孩子来说,经历过最多的坏事,就是误解。
雅各布的母亲认为他每天晚上做噩梦是因为看了太多的电视和漫画。
认为他被学校勒令停课,浑身带伤地回来就是在学校里打架。
继父从他每天晚上发出尖叫,以及穿着裙子在客厅跳舞得出他是一个不正常的小孩这个结论。
克里斯汀自认为自己是最理解他的“异装癖”行为的人,自作主张将他定义为“女孩”。
学校的同学,仅仅因为他情急之下藏在书包里的外婆的长手套,就将他认定为奇葩的“娘娘腔”。
这一系列误解,导致雅各布被当成一个不正常的孩子,送进所谓的寄宿学校。
而雅各布,从头到尾只是一个长得漂亮,对外婆的身世充满好奇想象的男孩。
不仅如此,更是一个三观极正,机智,正义感爆棚的男孩。
他条理清晰地对寄宿学校的管理方法提出疑问。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另外几个身心有残障的同学,并跟他们成为朋友。
在寄宿学校里,他跟烧伤脸的男孩菲尔共享一片“星空”最后对杀人魔“舍曼医生”(真正的舍曼医生藏尸冰柜)机智逆袭,一刀子挥过去,终于轮到他满脸喷血。
没毛病此时有必要重点说一下烦人精克里斯汀同学,完全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长得挺好看一姑娘,偏偏自以为是,将别人的死亡变成自己的荣耀,不停地试图给雅各布洗脑,加以控制。
逼着雅各布穿长裙给她看对她好的时候就露出狠毒黑暗的一面。
危急关头,就对人各种示好,露出楚楚可怜的一面。
“我没有杀人,我前面都是骗你的。
”云云……
最后,雅各布救出了自己的朋友,把克里斯汀这个危险人物留在了火海里,连同脱下来的外婆长裙。
故事没完,幸运逃生的几个孩子等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狂奔而来,脸上带着复杂的笑容。
雅各布上前对菲尔的父亲说“我现在是菲尔的朋友,如果他再出什么事,你会后悔的。
”
伪善,比恶更恶菲尔跟着父母走了,回头不舍地看了看雅各布。
作为恐怖片的结尾,雅各布在镜头前用指尖在自己的嘴唇上涂上一抹红色,完成了黑化。
当然,在他的想象里,外婆的故事也有了一个完结。
在一个晚上,她穿着那条长裙,戴着那副手套,用那口磨尖了的牙齿,咬断了纳粹军人的喉咙。
但抛开恐怖片来说,在这个满是坏人世界里,这个漂亮男孩难道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硬气吗。
所以,别再对漂亮男孩们唧唧歪歪啦。
-文:哭包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真正的魔鬼,你是看不出来的。
对于女主对男主的感情是真爱,只不过爱的很极端,抓不住,也留不下,男主也原谅不了女主杀人的事实,爱的不够深啊。
看到影片最后其他孩子被领回去,家长都是成对来的,总有一个表情不自然,你既然把他生下来那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
孩子真的都太可怜了,幸好有男主来拯救他们。
《寄宿学校》的剧情让我想到了昨天薛之谦晒娃的事。
晒娃的确没有任何错,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晒娃,晒娃也绝不是炒作。
可问题在于,薛之谦为了摆拍,竟然硬生生的将宝宝的手指掰直。
你这么做,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正如网友所说:有些明星晒小孩要么晒小脚印,要么晒小拳头,这家独特,掰小孩手指头。
我在初一喜欢的类型电影。
现在不喜欢啦从剧情来看外婆童年时是在法国德占区藏匿的犹太人,而这名军人是知道他们藏匿地点的,更可能对于他们的隐藏是提供过帮助的。
从这点来看他就不会是狂热的纳粹党成员,和犹太少女肉体交易隐藏犹太人,也绝对是纳粹不耻的行为。
电影里这段回忆不断闪回,用意非常明显。
德国在二战期间对于国内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弱智儿童的屠杀,远远早于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雅各布寄宿学校的同学基本都属于纳粹的清理范畴。
外婆和雅各布都身处随时面对死亡的恐怖童年。
电影的主题,跟灵异 梦,恶童没有关系,主题是面对死亡的绝望中,招式犀利的反抗。
类电影,人物要极端,设定要猎奇,故事要反转,惊吓要直接,特适合写成公号文,实际上看起来满屏幕都是无趣和刻意。
一群受伤的孩子,一些无情的家长,一所变态的学校,组成了一种另异的“杀戮”!
影片节奏还是有点慢,可故事主线异常阴暗,雅各布最终完全黑化,甚至可能堕落到更黑暗的层面。
如果说用什么词来形容本部影片最为妥当,那么我想就只应该是“触目惊心”这四个字最为恰当了!
三星给电影,一星给男主。
有点《孤儿怨》的风格,前半段给小男主内心觉醒铺垫了很多,但逻辑上并不是很连贯,有许多条互相并不照应的小线指向其内心转变,显得编剧在全局把控上实力缺乏,以至于除了高潮之外的 part 有些脱节感。
但是这小男主太深得我心了!
小女主是性格酷,烧伤脸是内涵酷,小男主则是做事风格贼酷~~~有张男模脸,但并不是24小时厌世装逼,有喜怒哀乐;说话干脆利落,做事细心而又不失凶狠,简直是天使与恶魔的共存。
太适合这个角色了(要是剧本能给点力就完美了)
《寄宿学校》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电影是18年上映的,跟《遗传厄运》时间相差不多,我觉得两部片子各有千秋,暗黑程度不相上下,区别在于两者讲述方式的不同,如果过几年,我回想两部电影的内容,可能《寄宿学校》会记得更清楚,相对剧情也简单一些,而回想起来哪部更恐怖,那一定是《遗传厄运》,所以要说好看,两个我都喜欢!
要说恐怖,唯后者莫属!
这部电影涉及的内容,好像以前还真没有看过类似的,如果非得联想些什么,我想《伊甸湖》和《孤儿怨》必须提一提,孩子到底是不是天使?
这是有争论的,正好前段时间看罗翔老师的法律科普,说到13岁男孩杀害10女孩并抛尸的案件,提到说孩子是善恶并存的,看如何引导,对于人性不要盲目乐观,这三部电影,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我自己小时候就干过一些残忍的事,现在想想真的恨不得抽死自己!
片中小男孩的成长,从一个爱做噩梦的敏感少年,一步一步的被推向审判者的高台,见识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最后刺死校长,火烧萝莉,毒杀继父,这看似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但仔细想想,这是一个13岁男孩能干出来的事吗?
他拥有的是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着冷静,对于善和恶,有时候大人都无法辨别,更何况他才13岁,面对连拿5个人头的恶魔,也能斗智斗勇,反杀对方,还把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如果不是外婆的那条线的铺垫,真的很难有说服力,可能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否则我怎么也无法被说服,海报上满嘴鲜血的样子我理解的就是外婆附体了(那也是导演无数次的暗示她像女孩的原因),尤其是赤裸着走出火海,在我看来,那是涅磐重生,完成了蜕变!
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比起千篇一律的恐怖片选材,编剧一定是做足了功课,把弱势群体的孩子当成一个矛盾点,与人性的恶,孩子的天真加在一起,既符合逻辑又发人深思!
不过电影的问题也不少,如果时长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删掉一些前面过长的铺垫,或许会让观众更容易入戏,后半部分一直高能不断,前面却拍的像家庭伦理剧,这可能也是电影评分不高的原因所在吧,另外,还有寄宿学校的孩子,除了两个男女cp以外,其他人真的没什么存在感,"奇迹男孩"什么也没做,双胞胎最后直接索性连镜头都不给了,还有那位看守员,纯打酱油,可有可无,对于剧情没什么推动,我想导演适当的做点减法吧,不然人物太多,却没关键作用,反而会影响电影的完整性!
复古,硬核,暗黑,绮丽,好一座变态心理博物馆
混乱的主题,模糊了重点。
我宣布今年的烂片份额用完 再也不要轻易看一部电影
终极腹黑Boss!女装大佬!这个小伙子不错!
3.4星。女装俏正太勇闯美国杨永信“问题少年”学校的故事。可看度比同期神神叨叨的《遗传厄运》高多了。前半段稍显无趣,最后二十分钟高潮迭起,小正太演技急急飙升。剧本不够完整,留了很多坑亟待填补。惊悚度一般。
这也太难看了吧,恐怖片能做到完全不恐怖,甚至都不惊悚的,也是非常之难得了,整个的观感就像是断片一样,剧情连贯度很低,想到哪就拍到哪,试图借助几个怪异的小孩来制造恐怖氛围也很失败,最后的连环杀人,真是强行用血腥来努力稳住自己的恐怕标签,同样失败,唯一恐怖的地方就是有个异装癖的男主角。
感觉很无趣,男主像赵囤囤,另外评分虚高是不是国内即将上映?
人家的小戏骨都在演R级片,我们的小戏骨还只能炒炒冷饭
開始看建築鏡頭想起了陰風陣陣的色調,不過電影整體走的是西班牙式陰鬱風格,但男主最後晚上目睹真相穿梭其中時光影的確有了意大利風格,小男主的表現也還不錯,但這電影的優點也就到這了,為了劇情的反轉連邏輯都不講了,回頭一看滿眼bug是驚悚片的大忌啊
父母出于种种原因,雇杀手把孩子处理掉。这个设定好炸!其他拍得就怪怪的了。。。那个烧伤的孩子,看习惯了也挺可爱的
伪善的父母挡不住星空的光芒,每一个小野兽都磨练了自己的爪牙,作为成长的代价,他们必须学会残忍
这电影也太酷了吧?
外婆的故事其实很值得挖掘和更多地呈现,但是只给了几个片段,力度显然不够。电影前半段的铺陈其实略冗长乏味,一度让人误以为是青春爱情片,悬疑和心理恐惧感都营造得不太好,后半段开始发力又有点太生猛突兀。有评论说好过遗传厄运??真是难以苟同。
聪明 冷静 勇敢
无聊的闹剧 毫无逻辑 写短评这几个字都觉得浪费生命
惊艳动人,运镜流畅,转场紧凑,丝丝入扣。成人以上帝的名义契约行恶,男孩以魔鬼的方式伸张正义。割断宇宙呼喊讯息,深埋土里被剥夺的能力。是火是风,是织网的恶魔,是星空下跳舞的燕尾蝶,是烈火中涅槃的小丑。朗月在上,我代表姥姥消灭你。
小女主有点像詹妮弗康纳利
影片剧情一般,这种直白的‘祖母血性传承’表示无趣。有点《怪奇秀》初中生血腥版的感觉。
真心很无聊
好喜欢邪性的片。喜欢他的善,更喜欢他的恶。近距离看见血腥屠杀,只是稍微吓了一跳,没有特别的反应的孩子,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吗?Christine和祖母的线再细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