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用的镜头好棒。
焦外的那种奇特的虚化+广角,质感很强。
镜头语言的客观感、冷酷感很强,还没摸清从哪来。
2.本片待人好粗砺,动不动就骂人蠢猪,各种政治不正确。
3.一开始觉得会有深意,但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不正常,光看剧情居然看出了一种小制作A片的感觉(从跑酷追逐开始)。
并没有啥寓意。
4.警局各种萎靡堕落,主角是直男癌+硬汉,但窃觉得表演用力过度,那种低沉沙哑近乎刻意。
5.接3,剧本没啥寓意,反而也能解读出一些寓意。
工作卖力的双双死掉,媒体和律师为钱不要底线,警察执法可以不守法,吸毒搞外遇。
但这不是要批判现实,而是从这些细节中看出影片制作者不自觉流露的一些文化立场。
6.结尾太意外了,逻辑和前面的故事脱节,仿佛将近一百分钟的片子,就是为了最后五分钟的出人意料。
(7.男主的搭档有点像江绪林呃…话说江sir离开快一年了,在短评里猛然发现他也看过…)
好多警匪片都喜欢走这样的路子,说是体制或是法律暂且管不到了,警察靠着个人意志,无论停职还是休假都依旧坚持要去除掉坏人。
这次的警察让人发现,原来制裁罪恶也要以罪恶的方式,不论你是怎么杀的人,怎么欺负的人,怎么得罪的人,得罪了什么人。
是警察的话,总会有几分钟的情节为你在电影里辩解,事情是怎样的复杂,体制要求的程序是怎样的碍事。
你迫不得已,你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坚定地说幕后的黑手就是那个人,你要固执地去制裁,否则你就觉得不爽。
就像你想在一个法律严格但是用词含糊的境遇里想到要拍一部性喜剧一样的尴尬的时候。
普通青年选择后撤,我不干了,我想想总该行吧。
文艺青年也选择不干,但是却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自己的心得,觉得自己是在制造舆论。
牛逼青年会硬挺挺地直接找个地方用借来的放映机来个小型公映,露天电影,甚至成立社团坚持自己的路子,我就这么干,管你怎么来限制我。
所以好多警察杀了就成了英雄,只有暴力才能镇得住暴力?
还是失去了暴力,所谓的“警察”就会失去意义?
警察就是暴力的,成为电影主角的警察就是嫉恶如仇并且用直接的方式处理问题,最后回到正义的原点,宣布制裁完毕。
回头看时,血迹累累,光辉背后黑暗的成就,地球上的白天虽然可以看到阳光,但是人类内心的白天是靠无数暗潮涌动的思绪像黑夜一样单单靠直率和善良是看不到阳光的。
非常爽,给劲,光这个矫枉过正的价值观就非常有意思。
而且全是大明星助阵。
郭达斯坦森也非常适合这个恶棍警察,所有的台词从他嘴里说出来也是那么有力。
金句不断,不如:“当一个人拿着刀要把他的名字刻在你的脸上时,你也就不在乎什么狗屁影响了。
” “你应该问我,加冰吗,先生?
” 还有那个小指头也是光彩夺目,在巴里外斯被无罪释放的那个路口,媒体的闪光灯做足了秀,俨然明星红毯。
那对活着的警察来说是多么的刺眼。
还有他杀的那个小变态,都是演技一级棒。
最后私刑解决也是三观不正,但被导演活活的掰直了,牛逼。
看过这个男主角演的《极速快递》,大多是巨MAN的角色,身手不凡,一副玩世不恭他奶奶地谁也别理爷的架势。
枪战,飞车,美女再加上点毒品 、摇滚乐,差不多整部电影的主元素就okay了。
情节是真没什么情节,一般剧情是三句话之内就完全能高度概括地都。
《玩命追踪》就很是不同了,看着看着我就觉得悬疑了,都品着《人骨拼图》和《沉默的羔羊》的味儿,结果还没来得及深邃地感受,它就胡乱完事儿了。
男主和那个gay肯定关系也这么深邃,没错,深邃!!!
在猜测,那个胡乱的结尾,是深邃地蕴含了导演和编导深邃的思想,告诉人民群众,在我们逐渐完善的法律制度中,还是存在许多许多被人性化所禁锢的,不够有力的地方。
在如剧中所呈现的那两个情景中,使得如男主们般的铁血硬汉,只能以暴致暴,再巧妙地逃脱法律的惩罚。
还是前四分之三部,已耗尽了剧组的全部精血,只能草草收尾或是让《玩命追踪》成为一部只有不错的前四分之三的只有四分之三的四分之三剧?
还是第一种吧,深邃!
在深邃地想,要是结尾是男主和那个还蛮招人稀罕的领导,和那个杀警察的死变态进行一场惊险的智力大搏杀,之后证据确凿让他无路可逃。
然后坏人狗急跳墙,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光脚地不怕穿鞋地……总之是急了!
然后,此时此刻,男主们再英勇地冲上去,来一场惊心动魄的铁拳对决,丫的,就是削他。
可能会更加大快人心,让人热血沸腾,又剧情饱满情节生动,深邃了吧,嘎嘎 我不禁深邃地想
在破案过程中,警察的不少行为让人很难理解:虽然嫌疑犯就是杀人犯,但并没有明显的线索支持警察的判断,警察却认定嫌疑犯就是杀人犯并实施抓捕;在抓获嫌疑犯之后,并不搜查其住处寻找证据,反而与其谈心并进行恐吓,结果自然无功而返。
虽然警察工作的漏洞很多,但最后的解决方案却出人意料,既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将杀人犯绳之以法,那就干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杀人犯穿上警服尾随并妄图杀死警察时将其击杀,并对外宣称是被嫌疑犯当做警察杀死的,可以说天衣无缝。
虽然恶人得到惩处、正义得到伸张,但由此埋下的隐患也不少,这种办法如果被滥用,则警察便可随意借刀杀人了,不知道会造成多少人冤死。
斯坦森这个演员比较熟悉,所以去看了。
不过刚开始就感觉到,这部片子节奏比较慢,原来是英国片。
整部片子缺少一点玩命追踪的感觉,杀人的无所畏惧,警察呢又无可奈何,总之没有玩命的刺激感。
看到巴瑞面对记者的“快乐”和最后的结局,感觉英国社会也存在着这么多的无奈。
它们的媒体甚至电影大胆地反映出来了!
同样地,中国也存在很多,甚至更多无法制裁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吧,但是估计我们的媒体胆子远没有这么大吧。
大家觉得呢?
他在这部电影里声音沙哑,秀着满身肌肉,依旧气场十足,时不时搞点小幽默。
剧情来说,果然还是以暴制暴最过瘾,特别爱看他揍坏蛋的拉轰样子!
就是跑步看起来吃力了点
“我是一个装成吸毒者的警察卧底,但我却更觉得我更像一个披着警察外衣的瘾君子。
”卧底女警法尔斯对布兰特说。
她的这句话,是影片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从银幕出现片头影视公司到片尾结束曲,我有无数次冲动想要离开影院。
“这太烂了,是我看过的有史以来最烂的片子,烂透了,竟然还能拍成影片,还要中影花费力气进口。
”我对BF说。
在耸动与刺耳的重金属摇滚配乐中,充斥着暴力、血腥与脏话的片子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影片讲了一群警察抓捕一个有点神经质的杀警狂的故事。
警察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是这个神经质干的,费了许多周折抓到他,却没有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于法。
最后,警察扮成匪徒,在一个天台上以匪徒的方式暴打了这个神经质一顿,然后崩了这个神经质杀警狂。
“你想想看,这部片子真的那么不值得花费投资拍成电影吗?它在反讽,反讽英国失灵的司法系统。
那么多人去抓一个有问题的人,并且在法律框架下无法解决问题。
最后警察以匪徒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BF说。
不得不说,这家伙的解读能力确实让人嫉妒。
回头一想,这片子确实耐人琢磨。
警匪界限没那么明显。
身份不同,不是善恶划分的标准。
看看影片中的伦敦东南局警队里都是什么人:头发花白的警长玩婚外情,每周三去约会,骗老婆说他去打球;女警法尔斯不做卧底后依然吸毒;男一号布兰特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力狂和酒鬼;男二波什是个同性恋,私下以暴力手段打废了一个恋童癖之后,不但没被停职,反而被调到东南局当头儿;那个还算帅的克雷格在跟法尔斯暧昧后,不愿意负责任,甚至让法尔斯自己回家,导致法尔斯差点被杀。
再看影片中的坏人们。
那个最“坏”的神经质杀警狂巴斯,他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布兰特在台球室里对他的一顿暴揍。
他当时在台球室里痛扁别人,但暴力的布兰特的到来,真是让小巫碰上了大巫,他像被捏海绵那样让布兰特扁得软绵绵的爬不起身,在那群人面前丢丑。
这催生了他的杀警心思。
他没犯过大错,小毛病不断,被警察抓进局子很多次。
自此,他要把抓他进去的每一个警察都干掉,以弥补他受损的心灵和面子。
最后,他穿着被他干掉的警探罗伯茨的警服,在罗伯茨的葬礼上,想要得意地做掉布兰特。
布兰特和波什联手,将计就计,以匪徒的名义、匪徒的手法用铁钩将巴斯修理地鲜血淋漓后,一枪打爆了巴斯的头。
面目模糊,血肉涂地。
影片中另一个“坏人”是那个为保护法尔斯而被巴斯残杀的12岁小男孩。
克雷格说那孩子有多坏多坏,但法尔斯说:“他只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在法尔斯被巴斯袭击的生死存亡关头,那“坏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救了法尔斯。
其实,“坏孩子”不用死,只需要克雷格送法尔斯回家,巴斯就没法下手。
但克雷格却因害怕承担责任而“绅士”地选择让法尔斯自己回家。
在“责任”这个问题上,“坏孩子”比克雷格更善良,更像个男人。
这是影片绝妙讽刺之一。
在一个司法系统和法律制度失灵的情况下,警察无法用正规渠道解决犯罪问题,只能再一次重复了波什之前的做法:用匪徒的暴力方式,继续伤害甚至残忍地打死以前被布兰特等警察伤害过的巴斯。
这一幕发生在牧师正为死去的罗伯茨念天国悼词的空当。
耶稣的牺牲、怜悯与救赎,与眼下正在发生的暴力、杀害、仇恨的延续形成了对比。
死亡在继续,从罗伯茨到巴斯。
信仰成了空壳,成了仪式的一部分。
这是讽刺之二。
人们的冷漠与麻木,新闻记者良知的沦丧大概是这个影片让人抓狂想冲出影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讽刺之三。
巴斯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杀人,在酒吧卫生间杀线人,在罗伯茨家杀罗伯茨,手段残忍,他们的嚎叫与反抗是那么地凄厉与剧烈,奇怪,周围竟然没有人,或者周围有人也没人上来制止或指认。
杀人手法并不高明的巴斯竟如入无人之境,还潇洒地看电视猜题、在案发现场洗澡后从容离开。
当布兰特和波什要求停车场管理员调出录像时,管理员竟然说“已经六周没有录像了,磁盘满了”。
起诉巴斯的关键证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
新闻记者在这起连环杀警案中的表现就像一群冷血的狗。
邓洛普只是代表。
三流记者邓洛普为了自己成名,当然他的报社也支持他这么做,巴斯每次打电话放料给他要杀警察时,他像一只狗一样兴奋,兀自记录着那些血腥细节,丝毫不顾及这是生命在被毁灭。
他没有报警。
当然,当那个脏兮兮的苏格兰线人要放料给邓洛普说知道谁是杀手并有证据时,邓洛普(以及背后的报社)依然发挥狗的性格,选择不报警,要花5万英镑买这个料,妄图出名。
当巴斯因证据缺乏被释放时,又是邓洛普等一干记者堵在警局大门口,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给他镜头,争相揽过他、甚至亲吻他,作采访。
影片最后,布兰特带了两条恶狗,找到邓洛普,看着邓洛普被两条狗追咬、惊慌失措地爬墙。
依然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
很喜欢杰森,就是身高叭=这个片子还是比较一般吧==剧情比较新颖的说。。
但是觉得不够刺激==那个变态演的比较到位嗷=其实挺帅的
非常人贩、怒火攻心、死亡飞车、乱战、游侠、机械师、敢死队。。。
Jason还是那个Jason,带着低沉沙哑英伦口音的小号肌肉男标签是,格斗、飙车、枪战、冷酷既然这样别去推敲剧情上的漏洞了,什么手里拿着被杀死流浪汉的5万镑、什么车上的指纹。。。
。。。
就当一B级片看,绝对值得3星!
By The Way对于想学英语的同学这片子也绝对值得多次品味很多口语上的用词都很有意思比如当Falls问起Jason那个救她命的男孩是不是死了的时候Jason回答了句:“It was a doornail”仔细查了下才知道doornail在这里的含义此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部挂着明显Jason Statham标签的片子值得一看!
嗯,这种电影要的就是这种复仇的快感,对于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差不多70多分钟都在渲染罪犯有多贱,被他伤害的人有多可怜,警察对他有多束手无策,然后杰森斯坦出手了,打砸摔爆头,要多解恨有多解恨,嗯,其实这片子他都没怎么发挥,最后就是别被豆瓣一贯不靠谱的剧情简介骗了,这片一点也不喜剧
英伦味...看Jason的独角戏就是爽...纯爷们儿...Aidan的表演也不错...音乐很赞...
那女的真丑。。。
基友万岁啊!!
最喜欢这种怒爽的结局,再多虐一下就好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三星半〉“(扛着棒球棒)小小忠告:挑错对手也就算了,起码挑对武器。”“(拎着上级衣领)我只能当警察,炒了我,我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来。”“(对待敲诈才提供线索的人)你没长脑子吧,捏碎你的膝盖是爱尔兰人的特长。”
觉得还好
就结尾还勉强
嘛~马马虎虎,还不至于看不下去.
没有什么
jason也和尼古拉斯凯奇一样开始接烂片了嘛•••
剧情杂乱无章,全剧高潮部分就是那短短一两分钟老掉牙似的的跑街部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根台球棒引发的血案》
为何我很喜欢..因为那英国腔?
啥都一般般,没啥亮点,就酱
差点当成基情片。。。
看了就睡觉 催眠效果奇佳
Aidan Gillen 是权力游戏的小指头!
这是一个警匪一起蔑视王法的故事...而且是三流的故事...
- “没人在意 你是臭狗屎”... 以暴制暴
一贯的风格表情,结尾剧情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