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一个英雄美女幸福生活在一起的俗套结局,没想到最后3分钟才是电影的精华所在。
不过还是有瑕疵,CJ如何犯下不留丝毫证据的谋杀案,作案工具可以提前准备但目击者和狗又是如何安排,重要物证为何只留下一份备份,购买物品时为何不使用现金而使用信用卡,如果不是种种差错艾拉也不会卷入调查从而发现真相。
即使是刻意设置的情节也需要给观众提供这种情况发生的充足理由。
女主角不错,my style
看到很多影评说主角很蠢,冒这么大风险去掩饰一个队自己基本无危害的案件。。
其实不然他主动进入这个自己被出来可能性很小案件中;是想一箭双雕;一、是揭穿检察官伪装证据,为自己赢的名声,从主角雇佣妓女做假案赢奖,可以看出主角很注重名声;所以当他发现是检查官证据作家时候,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所以冒着被新闻中心冷冻的危险也要调查;二、是彻底从这起谋杀妓女案中解脱出来,因为,美国有法律规定,不能是被告置于双重危险下(据中女主句最后时候也说过,就是被告不需要重复两次置于同一案件中),也就意味着,只要在这次揭穿检察官做假证中宣判主角谋杀妓女不成立,那么即使后面17个案底全部重新审理翻案,查出妓女为主角所杀,亦无权起诉主角,主角依旧是无罪,自己不用置身谋杀阴影中,也不会担心为此付出代价这才是主角心理所想,关于证据(碟子)轻而易举被毁掉,实在是意外,可能本身也没考虑到检察官会这么快察觉到主角的阴谋,或者说即使考虑到,也没有想到检察官会痛下杀手,即使一切都发生了主角还以有一线意外的,就是女主角,就像剧中男主说的“我还有你可以失去”;意思就是现在你还是属于我的;这是男主一开始设立的最后一从保障;但主角最后没有想到,女主会发觉他是杀死妓女的杀手,也没有想到女主会完全没压力的直接报警,还来一句fuck you(此觉得这是剧中最为坑爹的;);女主可以做到这样绝情;广大的观众有几个人能想到,
这部电影和《看不见的客人》非常像,都是大反转,细思极恐,很是精彩。
豆瓣的影评说法律与新闻的共同点是truth,法律界和新闻业的共同点是lie。
在案件中,辩护人检察官法官共同的目标都是探求案件真实,但是只有不断接近客观真实的法律真实,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
新闻业假话连篇,劈天盖地的假新闻,请托雇佣乱像不停。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阐释“高度怀疑”这个主题,无疑是绝佳的铺垫。
感悟一:司法独立只能像案件的客观真实一样被尽力接近影片前期特意采用了庭审检察官在陪审团面前生动演说的特写镜头。
汉特把法庭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把陪审团当成可以游说糊弄的小丑,把也许无辜的犯罪嫌疑人用DNA做成铁板钉钉的罪犯,甚至在走出法庭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要卖弄一下社会关心与同理心“今天没什么好庆祝的,这是一出令人难过的悲剧”。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检察官要竞选州长,所以他需要成绩需要关注度因此而获得选票。
关于这一点我的感悟是,司法独立从来都是像案件的客观真实一样,只能无限被接近,而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
水至清则无鱼,司法与政治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在美国司法制度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任何政治问题都最终会转变为法律问题。
正因如此,法律是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独立于政治的存在,它政治的一面镜子。
司法独立需要通过政治来实现,一味地盲目崇拜美国地三权分立制度,盲信美国司法的独立清正,这是错误的。
对于每一个人,既要相信法律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要相信法律是维护权利的有效武器,要相信法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对这一切,也应该有一种高度怀疑的精神。
我想这是这部影片脱离具体案子更高层面的立意。
司法要公正,对司法本身也必须保持高度怀疑,虽然这样的社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是对秩序与效率的绝对挑战。
感悟二:高度怀疑的前提是职业热爱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检察官汉特不够热爱自己的职业,他的心思不再是如何追求司法公正,如何指控犯罪,使有罪之人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他作为一名检察官,偏离了自己的职业轨道,一心只想当选州长,成为一名政治家。
于是开始使用政客的手段来对待法律,由于他对职业的背叛,遭来了职业对他的抛弃。
故事的展开,是CJ一个对调查新闻无比执着,对新闻工作愿意送自己进监狱的记者,为了DNA定罪17起案件背后的丑陋真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一定要把检察官草菅人命的真相找到并公布与众。
故事后半部分的精彩在于,助理检察官艾拉,开始展开自己独立的探求案件真相之路。
有一个细节很是讽刺,艾拉探视CJ时,CJ说你是一个出色的检察官,用你自己的判断去寻找案件的真相,不是我告诉你的,也不是你的老板告诉你的,而是你自己找到的。
这个过程中艾拉激发了自己对追求案件真实,对职业的极大热爱,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检察官。
最精彩的在于结尾,CJ由于追求功名失去底线,不仅背叛了他热爱的新闻工作,用作假的新闻获得一个可笑的奖章,并且用更大的假新闻想要获得更大的声名和顶级的奖项。
他是检察官考特的送葬人,工具是对新闻真实的热爱。
而艾拉是CJ的送葬人,工具是CJ教会的高度怀疑独立办案的职业精神。
社会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有趣生态,如果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业,对职业有着高度的热情,社会就能健康的运行,而个人也能实现极大的人生价值。
感悟三:理智与情感可以相互交融,但不可以没有界限作为一个女性观众,必须对检查官艾拉的理智与情感表示一番倾佩。
现状就是法律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而情感对理性的困扰,几乎是所有女性法律工作者的难题。
工作性质以及社会大环境,使得法律职业女性们越来越倾向于职业造成的高度怀疑,而不愿意为了情感过多浪费时间。
这也是不对的,法律不是没有感情的条条框框,每一条法律背后都是人伦道德,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人生家庭。
我们既要保持理智专业性,也要有情感来实现完整的人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导演设置的一些线索,在中间已经就暗示了主人公的行为;1、刚开始那几个让主角心烦的电话。
2、他朋友4点叫他起床时,他的右腿是一拐一拐的,还特意说了一句,你腿怎么了?
如果有人半夜4点叫人起床,腿能不崴了么。
3、狗狗刚刚买回来,就被咬了,可这次被咬他却唯一没有让他朋友实拍,而之前都是用当天报纸跟拍的。
看到这里就明白结尾了,道格拉斯肯定会被扳倒的。
可是他也不是什么无辜的人。
说真的,为了搜集证据把自己送上法庭最后搞砸了,同伴被人弄死,自己也成了死囚,说起来都觉得又搞笑又orz……我还是没搞清楚那是什么逻辑,即便录像带被找回,只能证明那些东西是事后采购,根本无法证明没有犯案,so,这又是什么鬼?
最后的转折虽然算不上神转折,但是多少勉强可以算是这愚蠢举动的真正动机,所以虽然男主角的行为很操蛋但还算通过吧。
看的时候觉得有点闷,很一般的片子,为什么我之前要给它四星?
2015.4.13
故事性不差,可以说双重悬念的设计,又一部一石二鸟剧情片。
遗憾在于缺乏了少许细节的刻画,镜头的切换有点像是美剧的风格,有点点乱不太沉稳,结尾虽出乎意料,但张力不够,翻案的过程也显得过于简单。
亮点还是老道格拉斯,演技没得说。
最后结局有反转还蛮惊喜,但也有bug。
前面剧情还可以,除了道格拉斯,其他都是没见过的生面孔,演技功底撑不起来。
悬疑片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片种,这片子不算特悬疑,犯罪剧情片差不多。
影片分三层,第一层:男主角怀疑检察官在因政治需要在证物上作假;第二层:男主角因工作需要被冤枉杀人;第三层:男主角杀人,继而设计检察官,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但是,天网恢恢。
情节设计扣人心弦,合情合理。
在观看时,认为第一层太简单,不会随便达成目的,重点关注都是在第二层,而最终让人唏嘘的是第三层。
呵呵,不过,跟盗梦空间比还少了两层。
对于60年代的小说而言,编剧已经是非常棒的了
一部翻拍自1956年的同名电影,情节不错,结合了凶杀案和法庭辩论,这样的题材通常都会比较容易被市场接受,故事前半段比后边要精彩一些,前面铺垫,节奏都不错,后半段,节奏过于快了一点,以至于人物,事件都开始仓促交代起来,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问题了,本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台词语速都非常快,有时候快得字幕都无法跟上,而且你还最好不要错过,因为也许在某段文字或者镜头里,就隐含了什么和后面密切相关的内容,片子结尾设计的不错,有点意思的逆转,转的不生硬,不知道原作是不是这样设计的。。。
导演彼得·海姆斯,曾执导过《末日浩劫》和《雷霆万钧》,在本片制作中他身兼四职,分别是:编剧,导演,摄影,制片人,看来这也是一位全能导演,而且还是精力特别充沛那种。。。
本来只能算一部小制作的黑色电影,迈克尔·道格拉斯一来,顿时让影片上升了一个市场等级,虽然他在本片中只是配角。。。
最近专注于看结尾逆转的电影,包括控方证人,高度怀疑最后的逆转比较仓促,整部片子的感觉不如控方证人. 于是冒出几个想法,请广大爱好者点评.检察官连续17个案件都用相同的手法,这个有点假,而且从操作上不是很可行, 这样大胆,连续的伪造证据很容易被识破, 电影中最后被一个简单的图片分析拆穿就是证明. 在这里,检察官被塑造成彻底的坏人了, 形象过于脸谱化,作法简单粗暴. 我觉得塑造成这样会比较好: 检察官会在一些案子上并非所以,主观上已经认定该嫌疑犯就是罪犯,又苦于证据不足或者不合理怕不足以定罪,这个时候才用伪造DNA的作法将他入罪,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的正义感,也获得好名声, 为自己的政途铺路. 本片男主的计中计,现在想起来其实不足以证明他无罪。
于是乎,检察官根据现有的证据主观认定他是罪犯,但又觉得证据不足,因此再次伪造证据以定男主罪,但是男主最后成功拿出DVD来证明自己是在设计陷阱, 双方唇枪舌剑,检察官有力的反击男主证据不足以证明男主无罪,但是舆论此时已经大变,检察官之前的几个案件也同时被捅出作假,于是黯然离去。
检察官不甘心失败,继而调查男主,因看到他之前的获奖新闻与女死者有关,继而真正发现就是真正罪犯, 因身份已被撤,转而找一直支持男主的女主,女主反水,男主挂.这样检察官的形象可以更加丰富,道格拉斯也有很大发挥空间.
一家人跑去看了上午场,10RMB/PP,性价比来说,觉得这个电影还不错。
:) 先说说好的部分:1、情节比较紧凑,环环紧扣。
2、帅哥美女很养眼,尤其是帅哥,即使他是罪犯我也不恨他。
3、道格拉斯还是一如既往的牛掰。
4、最难得的是,这是一部少有的我老妈看懂了、并不打瞌睡的外国片。
再说说不好的部分:1、剧情设计上稍有缺憾,逻辑不够严密。
记者帅哥忽悠同事参加的揭底大行动本身就很荒谬,企图通过拍摄记录来证明检察官作假,但问题是,你就算事后购买了一千条同样的裤子,一千双同样的鞋,也不能证明你事前就没有这些东西啊,如何能证明检察官验到DNA的裤子不是你的呢?
情节中后来又说明裤子的编号就能证明购买时间,那当初拍录像还有什么用呢?
当然帅哥记者只是为了利用这个所谓的揭底行动逃脱罪责,可是他那个同样是高素质的记者同事怎么就没有半点头脑呢,白白当了本片中唯一的一个冤大头。
2、情节虽然紧凑,但稍显潦草,尤其是检察官的落网过于直接,他能联续17个案件成功作假,他能让自己的助手毫不隐瞒的干掉记者,他还是议院的候选人,难道他就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关系网在支撑他?
那么容易就落网了,你当我们老道格拉斯是吃素的么?
最后秘密的揭晓也同样潦草,完全没有负隅顽抗斗智斗勇的过程。
感觉导演已经极其不耐烦了的等着收工了,呵呵。
不知道是不是影片剪辑导致的问题呢?
总的来说,推荐看看,相比所谓的动作戏场面戏,我还是比较喜欢剧情复杂一些能够动动脑子的电影。
前面剧情很是紧凑,只是中间警探出现得有点唐突。本应该是一部五星电影,但是总让人觉得拍的很虎头蛇尾,bug也很多。不过喜欢它的结局。★★★☆
这种太好猜到结局的 就该在中间花点心思 。演员的表演那么表面让人怎么看嘛……杰西的角色就应该找高司令这种亦正亦邪的人演才够味 小花美男怎么承担得起
结果有些虎头蛇尾了.
网络硬盘,Gmail。
我靠。杀机再现啊。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中国版本的杀机更加合我意。
芬利和CJ高度眼熟,索利斯太太的小情夫,識骨尋踪裡的實驗室實習生。嗯,不錯。就是女主太可憐鳥~死男主太可惡了!
改编的好生硬啊。。。
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局
结尾意外
bug bug bug bug...
这么好的剧本啊,尼玛啊,怎么特么就拍成这样啊。。。男主角的演技啊,尼玛还能不能再烂点啊。。。警察啊,尼玛还能不能出来的在及时点啊。。。结局啊,尼玛还能不能在丰润一点啊,多拍十分钟会死啊。。。要不是爱波,这片在我眼中就算废了。
好好的剧情被导演给糟蹋了
除了最后十分钟,前面都是垃圾
好创意烂导演——这话都说腻了,美国钓鱼执法的反面。Michael Douglas 太一般了,《本能》的气势都哪去了?Amber Tamblyn 从DH小花瓶熬成男主角了,可惜演技没有随皱纹一起成长。
一波三折~
翻拍自1956年的老片,编剧还是很有当时的风格,精思细构。只是细节恐怕改的有些漏洞,比如PS技术那一块,我得找出1956年版的看看
女主角似乎是上一季豪斯医生中接替凯美蓉的新小组成员,不过身材差了好多。电影中身材很好。
高潮稀里糊涂的来了又走……这就是传说中的腐朽的美帝叭,fxxk you!!!
一般般吧
可能这种类型的片子看多了,竟然猜出了大概的方向,所以没有那么高的评价。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