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安东尼娜,柴可夫斯基之妻(港),Антонина,Tchaikovsky’s Wife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奥丁·兰德·拜伦,菲利普·阿德耶夫,叶卡捷琳娜·埃尔米什娜,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尼基塔·埃列涅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瓦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瑞士语言: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22
简介:美丽的少女安东尼娜某次在一场聚会上,被彼得柴可夫斯基指尖的美妙琴音吸引,并对他一见锺情。从此以后,“当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渴望,她不断写信、大胆表达爱意的行径终于得到柴可夫斯基的注意。饱受同志传言所苦,正面临财务危机的柴可夫斯基,在多方考察下,终于选择向这个疯狂迷恋自己、可提供庞大金援的女性求婚。然..详细 >
爱得好疯狂的女人…1977年离婚之后再也没有见过柴可夫斯基,所有的情节都是她的幻想。
是一个不甚新鲜的故事模板,但调度和视听风格的纯熟统一创造了极强的观赏性和情绪力量。在表现欲上已经相当克制,每一处大的长镜头调度都精准地被放在最合适的情节点上,饱含一种内敛的爆发力。如果说《彼得罗夫》拍出的是醉醺醺和重感冒下的空间体验感,那么这部就是“鬼气”,女人的幽灵穿梭在生前时空。
73/100 比《音乐大师》刺痛得多,但哪怕绝对主体是女性,这两部电影都还是要以男人为题。也因此,出色的人物刻画不等于深入了人物的内心。
《盛夏》里以小见大、自然而来的灵动和诗意都去哪了?本来有种谱就历史人物特写的工整架势,最后变形为夹杂大尺度照片的小报豆腐块。起手势很从容,婚礼戏吸引人倒回去再细看。爱你的丈夫就像教徒爱教堂,这种其时宗教、文化、社会环境对女性的禁锢和异化,作为背景力量,在后半段并没有驱动人物心理有什么打动人的起伏变化。参考历史照片,女主角明显更漂亮,更有藏不住的动人气质。可惜最后还是速写了一个“疯女人”,超现实的起舞场景显出一种流于视觉刺激的突兀、潦草。对男权的揭皮和嘲讽,大可不必非要简单粗暴地剥光异性身体、漫画其面目、情欲。后面剧场里洗手间对峙,很像三流的套路。倒不是说非得挖掘还原一下神经质、爱哭佬的老柴,至少更尊重同时也是更平常化一些,所谓天才、太阳,靠近他们所受的灼伤,仅靠断片和意象不足以清晰表达。
女主角好美 可是導演為什麼變成了乖寶寶??最後一場跳舞才有點癮頭
后段已经有许多缺口渗入到虚幻情境,可预见的逐步显形。但当看到末尾长镜头如此高效风格地对全片作了高浓度概括,又疑惑正片漫长正统的窠臼叙事意义何在。
舞台感充沛的美丽画面。最后的舞蹈和贯穿的音乐一样体现了基导的抒情能力啊
一个很压抑的同妻故事,你爱上了太阳,又怕太阳灼伤。安东尼娜想要通过一场婚姻获得虚名、改变人生,但反而赔上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更悲哀的是,深陷于自己的执念而不肯放手,两人最终反目成仇、不复相见,即使徒有“柴可夫斯基妻子”的虚名又如何呢?真的幸福吗?值得吗?
上一部拍精神史,这一部聚焦音乐巨人。仍然是炫技的,但也直观的,却也私密的视角,在镜头的移动中,从场景,动作,再到神情,观者被纤细的神经连接,沉浸在哀伤之中。从格林卡到五人集团,从门德尔松到鲁宾斯坦,被黄金时代新升的太阳一般的才华吸引,也被太阳吞噬。在这冬日之火面前不禁想问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卡娅,影片开始处的,是谁的葬礼。能不能拿金棕榈是一回事,但输给幼稚的悲情三角就是笑话一样。
是因为原型在历史上被刻意隐去的关系么?感觉导演有点被这个故事束缚住了,角色的形象相当单薄,同样为爱飞蛾扑火的执着女人形象,《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早就差不多拍到了头(甚至连收尾的字幕卡都一致!)。导演其实应该发挥自身特色,大胆拍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情事可能会更有看头。
基本上没有喜欢的段落,纯苦劳。
大女主戏剧本不复杂,火车站分别、得知柴不想再见自己、情人之死几场戏拍的极其漂亮,长镜头的调度自然又精准,几场烛光的场景戏也是高水准,能把简单的剧情拍的这么好看也是一种本事
谢列厌女在本片还是很有证据的。片名给了女性一个客体的代号,其实全片围绕妻子。这个妻子偏执疯狂也脆弱可怜,本来人物应该很复杂却只表现出让人讨厌和咎由自取。我呸。
爱而不得,就切忌偏执、沉迷,否则就是对自己最痛苦的惩罚。这世界从来就只有天时地利的恰到好处,没有不可替代的非谁不可。可悲的命运从来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推卸给别人。电影整体的节奏和格调都把窒息感和绝望感诠释得非常好。
看不下去
ok,视听好,男的帅,女的美,同妻泪。不如说说婚姻
哎…
镜头语言。每一帧都是她。看得绝望。
同妻劝退片
比他之前的所有作品都要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