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这部电影高分,是因为这是一部意义大于技巧的电影。
电影将当今严重的而环境问题,以一个真实的西北,一叶知秋的方式拍出来了。
今天尝试了一种新的影评方法,在看电影中将一些感想语音随时记录,然后归类整理、疏通文字,可能有些琐碎,不过,一定严重剧透了!
^_^—————以下剧透—————这部电影对于未来会成为一部很有意义的资料片,它记录下了,这个年代中西部的那些正在退化的草原、那些残破遭人遗弃的房屋、西北地区小学的样子、家里的摆设家里人吃的东西。
开篇,讲述一个学校的故事,和我记忆中的小学是那么不一样,在那样一个慢接节奏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很早很早以前的我们是怎样地的生活。
去年十一的西北之行让我能够更好的想象那样一个荒凉的世界,一望无际感觉自身渺小的一个世界,自己接着现代科技驰(汽车、火车)骋在广袤的大草原上。
只是那时的我还无法想像在那样的,一个世界中还有着一群人在过着他们的生活。
去一个地方,往往只是了解这个地方的一个起步、一张门票,看到的只是最表层,如果要对这个地方真正地了解,还需要通过书籍、电影、各种资料资讯,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看见那个立体的世界。
在西北玩的时候,去的都是比较成熟的景点,只要身上带钱随时有水,并没有意识意识到,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最重要的竟然是水。
曾经的黄金牧场如今已是荒地一片,当中的原因就是河水没了。
为何没了?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我自己所在的长江可见一斑,长江已经是一层一层的拦水发电,从最大的三峡大坝,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下建水坝,曾经在90年代河水漫过堤坝、跨过堤坝的我们,现在已经面临最低水位警戒线了。
为此,我们不得不在下游也建一个水坝,而我们的再下游鄱阳湖将会更加的缺水,如今它早已经只是一个湿地了。
电影的两个主角应该也是选的当地人,出演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样更真实,同时也更容易驾驭,比如,那个小孩他自己独自将骆驼整下来让他下骆驼,还有他拍老马去带路这样一些细节,在未来当他们不再这样生活的时候,已经很难记录了。
电影的框架很好,这样一种构思,让我想起了很早看的那个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两兄弟回家的路上,把真实的西北勾勒了出来(即使去过西北的我,都觉得自己看到的不真实,只是借着高科技的道路,在那边高大上地晃了一圈)。
两个人当中,其实是弟弟更像哥哥,他不仅懂得自己的哥哥在想什么,也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说服他,弟弟求哥哥一起出发的那一段,弟弟的坚持,甚至让我觉得自己原来是那么容易地会放弃。
而哥哥则更加地任性、不负责任,在课堂上也更加的调皮捣蛋,他会在自己水不够的时候,趁弟弟睡着的时候把水调换过来,会在弟弟的骆驼要病死的时候,把他打成呼吸困难,然后自己逃跑了。
对于电影中哥哥恨父母、两兄弟势不两立的情况,我想了很多,这也是我们独生一代无法经历,我们下一代必定经历的一个困境,而我们却没有足够地经验去教导他们,即如何地与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相处。
像哥哥的遭遇,哥哥那么的仇恨自己的父母,这当中父母碰到了小孩心里最深处的东西,也教会我们在带小孩的时候也千万不能出触碰的红线——就是小孩是怕被抛弃的,千万不要说,不要他。
而父母对两个小孩的教育是失败的,这也是很多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父母无法同时带两个小孩,这当中必然就出现了偏袒,父母因为愧疚给哥哥最好的,弟弟全都看在眼里,所以弟弟憎恨哥哥,而哥哥因为看不这一切,看不到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没有传达到他那里,(小孩对父母的爱,全部都来自于陪伴,注意,是全部。
)所以,哥哥是憎恨父母的。
这样一个情况怎么求解,我只能纸上谈兵地设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哥哥爱,然后授权哥哥,让哥哥爱护弟弟,让弟弟感受到他一样的东西,让哥哥传递下去,而这当中,最关键的一环自然是,始终保持父母对两个小孩的陪伴。
这部电影的意义大于技巧,镜头我只记住两个:一个是新旧黄金草原的对比方式,那种特效,以及用父母的出镜来区别时间,处理得很好;另一个是两兄弟晚上玩悠悠球,弟弟教哥哥的场景,很具代表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各种回忆,因此也巧妙地用气球作为背景,用影子而不是真人的方式,更加地具有普遍和共鸣。
以下一些碎碎念。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亲近地接触了一下骆驼,这也算弥补了在那些贵的要死的景点的一个缺憾。
骆和驼峰也很生动,在骆驼精神状态饱满的时候,在老喇嘛送弟弟新的骆驼的时候,驼峰都是鼓的,而哥哥的骆驼它的驼峰已经瘪下去了。
我很惊异地发现这个电影居然拍到了当年的莫高窟(也可能是西千佛洞吧),同时在小孩进入的时候内一面墙上写着的各种人物,到时一游,也同样的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曾经在旅游的时候有导游说过,但是自己见到的时候,那感觉还真是不一样,真是觉得心痛和游人的愚昧。
最后,电影的意义。
电影中处处显露着现代社会对当地人生活的入侵,从飞机上掉落的那些排泄物品,那个用于气候勘探的大气球,只是到后面特大的一个炼化厂,曾经以放牧为生的老爸也不得不坐做起了矿工。
当那个世界的母亲河流不再的时候,赖以生存的一切,那些牧民养的羊糕,还有那些喇嘛们,也都无法在这个土地上存活,其实现在社会对他们最严重的入侵,就是让他们的环境恶化、河流不再,把他们的根都已经嚼烂了。
这样一部记录片,面对于当今中国面临最困难的问题——环境问题,在西北是水的问题,而在闹市的大江南就是空气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了。
我们虽然物质繁荣了,但这繁荣背后的苦果,这快速崛起的经济背后的问题,我们现在才开始看到,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这样的繁荣,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86很多地方可以拍的更好(如最后的淘金河边穿梭和工厂),各种元素也是很散,本身的故事深度配不上精神深度,调度也是刻板粗糙,不过导演有意去展现消失的文明消失的草原消失的家乡就是值得关注的,期待一下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新片.大钊意识形态直白到成为贯穿全片的“母题”,倒不如学一学万玛才旦的克制,让观众自己看到,而不是说出来,只有结尾让人印象深刻,骆驼和孩子这个天然灵性的形象步入伤痕残酷的土地形成巨大视觉冲击与反差。
Michel_le河流干涸,草原枯萎,文明隐逸,用儿童视角体现一场寻源之旅,可贵与对一族的关注与关怀,但剧本和节奏没有跟上它的意境,比较枯燥无力折射入网非常生硬、说教,让我想起狼图腾松野空松机械感,台词不太像是人说的,好在有一大段不怎么说话的公路桥段,那里是本片能看的地方神盾局仔龙荒漠上的一对兄弟去寻觅那水草丰茂的家乡,漫长的旅途里,找到一口有水的井都是艰难的,看到的寥寥无几的人马也不过是海市蜃楼,喜欢李睿珺的甘肃宇宙里对民族的关怀和对仪式的敬畏,片中丝路上的自然风光也很壮美。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作为中国的八零后导演李睿珺,坚持自身的艺术取向,站在坚实大地的寸壤之上,将对于国家文明与百姓家园的思考放置于其作品之中,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所特有的冷峻风格,这与他艺术追求中所秉持的纯澈温润风格特质相结合,交织成为了这一部内敛深沉的现代启示录。
他用两个小男孩回返草原这一故乡母体的旅途作为故事主体,将自身对于家乡不再依旧的现实考量和焦虑心理投射在找寻的过程中,两人所见的茫茫大漠与干枯草原,结合对于故乡原来模样的怀念,体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所带来的冲击之大、之深,一览无余的平地上是创作者深沉的叹息。
一.创伤叙事的家园书写 影片的主人公设定为两个小男孩,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们从小便分隔两地,分别归父亲与爷爷照料,以至于当哥哥巴特尔被接去与弟弟阿迪特尔同住时,二人的矛盾一度不可调和,处于尴尬的境地。
这一家庭背景塑造了整个影片“痛感”的一部分,兄弟两人因父亲的偏心而大吵,甚至在沙漠中大打出手,平时的相处更是难掩对于对方的厌弃之情。
作者将影片的叙述者定为两个孩子,给予了他们创痛的家庭背景,又利用他们去学校念书这样的现实情况,将家人从他们的生活中剥离了出去,被迫使二人在母亲与爷爷皆亡,无人领他二人回家时,踏上返乡之旅,去草原找自己的父亲。
二人踏上了去草原的路,开始整个电影的寻乡之旅。
而在二人征服大漠的途中,沿路皆为干枯的杂草,没有一条河流,只剩一地沙砾,荒凉而破败,呈现出家园覆灭后的苍凉与孤独感。
弟弟坐在干枯的水井边,双眼无神地望向眼前的大地,记忆中水草丰茂的家乡已然不是曾经的样子,在幻想中出现的翠绿的青草河岸在一次转身后化为乌有,褪色成这片光秃秃的土地。
这一处对于家园的艺术化想象为影片添上了十足的风情,美丽的大草原背后,隐藏的是关于家乡的乌托邦式想象,是失乡者心目中重新构建的诗意化的精神原乡,同二人旅途中所见的荒凉与破败之景分立在话语两侧。
被现代工业文明摧残过后的家园呈现出丑陋的一面,也构建起家园叙事文本的异托邦。
影片展现了这样一个“去乡”的过程,而留给屏幕另一侧的观者以有关“怀乡”更大意义,剖开创痛的内核。
二.文明碰撞下的现代焦虑影片将叙事背景放置于乡村一方,引入了卡车等象征工业文明的物品,构成了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
这是李睿珺的电影中始终聚焦的一个关注点,立足于乡土大地,展现对于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激烈矛盾的思考和关照。
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下,代入了创作上的现代焦虑,将现代语境下的难题抛掷于观者对于影片的感悟之中。
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强行到来,当地的生态遭受了巨大的浩劫,原先生活在草原的喇嘛也被迫搬离到别的乡镇上,随处可见的废弃工业零件被孩子捡起来当作玩物,卡车拉着一车的羊群,摇晃在驶离的路上,而再想起影片开头巴特尔对爷爷说的想要去草原放羊的简单愿望,此刻也淹没在工业化的浪潮声中,成为话语消散后的一层文明更迭的危机。
城市虽然在电影中没有出现,但不论城市是否真正在场,或隐或现的现代工业文明仍然是城乡二元对立中相互关照的文本。
影片中两兄弟对于消失的故乡所表现的孤独神情恰好成为了整个电影的基调,用孤独感砌成文化的断层感,当地人投身于淘沙与开矿之中,麻木而辛苦。
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加速着故乡的“失去”,而文明碰撞也必然导致家乡的丧失,水草丰茂的地方将只存在于内心,成为以后怀感的精神原乡和陌生化的精神映像。
导演用冷静态度旁观这一切,正如李睿珺自己说的:“我当然不会是带有放大镜去观察中国,但也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希望保持客观冷静的方式呈现转型中的中国的社会形势,供大家思考。
”他以此试图唤醒大众,不要总执着于现代化带来了什么,而是用反思的眼光思考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三.主体丧失后的文化寻根 该片在乡土背景之外,呈现了一种散文诗般的美感。
镜头的选取上展开了一个纯澈的人间,而且这种纯澈延伸至主观,便成了巴特尔与阿迪特尔两个儿童的视角选择,导演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加重了影片的反思况味,大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儿童的人生阅历不丰富,内心单纯。
对于家乡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而就是这样的群体。
在面对家园逝去、时代变迁时,恰恰更为可悲,他们就像是故乡的失语者,成了现代文明所无视了的一些人,而由于他们主体认知的不足,又成为了身份界定不清,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一群人,而原本处于时代变革浪潮冲击最深的中老年人,则没有过多的展现,原应作为主体的他们成为缺失的一角,而下一代的人生却被冠上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老喇嘛曾说,草原是父亲,河流是母亲,而他们这些文化的守护人却集体遁逃,同两兄弟无人照看的情况相同,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缺位,实际上要表达的也正是承担着养育功能的草原的逝去。
结尾中二人找到父亲,一同踏上虚渺的未来,从“两个孤儿”变成“三个孤儿”。
他们之于精神原乡已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家乡的根毫无疑问走向了毁灭,油绿的草原被工厂取代。
故乡在何处?
他们注定踏上寻根之旅,也注定寻根无果。
这种文化寻根中还有对于传统文明丧失的强烈反思,带有对于失根的绝望。
伴随现代经济发展的波涛,在眼前的真实中,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对抗,而居于文明更迭夹缝中生存的人也被浪潮所抛下。
影片使用了“道路母题”,作为叙事主体的兄弟二人旅途中所见体现了文化的寻根与断根,而在结尾,深沉的电影影像也直击观者内心世界,体现了一种文化批评况味,以至于有了作者电影质感,能感受到冷峻的是观者,文化的去向怀乡之感也略有偏差的由“外乡人”体悟。
这种人物主体建构的崩塌,成为了创作中的审视态度。
在文明更迭后找寻精神原乡的过程,体现了创作者深沉的思考,它或在警示我们应当保护文化多样性,留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
对于电影的片名我有种非常偏执的喜好,总觉得片名越短越有成为佳片的可能性。
《乱》、《红》、《白》、《蓝》——简洁从容、掷地有声。
私以为越是信息量小、讳莫如深的片名,越适合承载内敛深沉的内容,那种需要抽丝剥茧才能洞见的深邃感总让我欲罢不能。
所以自然地排斥那些片名很长甚至在其中剧透的电影,认为电影语言欠缺才需要长长的片名来说故事,所以自然地略过了《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导演的新作品《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当然知道这样的评判很武断,所以幸好,再次遇见《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再没有错过它。
李睿珺导演最被我们熟知的两部片子名字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禅意。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听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让人忍不住要靠近它。
这是关于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游牧民族后裔的故事,开头充满童趣。
暑假到了,两兄弟要带着自己的骆驼走回家,去找草原上还在坚持放牧的父母,他们的家在草原的深处,弟弟说爸爸告诉他只要顺着河流走就能到达,那里水草丰茂。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寻找绿洲的旅程。
但回家的路却并不平静,由于草原沙化,离镇子越近的地方缺水越严重,兄弟俩必须走很久才能到达可以放牧的地方。
而哥哥巴特尔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弟弟阿迪克尔则跟着父母,因为都觉得父母偏心,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芥蒂。
一路上他们面临着炎热、缺水、迷路、兄弟不睦诸多困境,是弟弟对草原和自由赤诚的爱带领着他们在已经变成沙漠的草原上冒险前行。
虽然整部电影一直弥漫着干燥炎热,但却依然蕴含着苍凉的美感,情绪充沛的画面在浓烈的失落感中彰显着诗意。
电影的开头,斑驳的墙壁片片脱落,现出牧民背影的场景简直美得不可方物,火红的头巾嫩绿的草,灰白的远山下高挑的骆驼闲适的步调,大西北就美得这么刚刚好。
兄弟俩一路走着,经过荒芜的沙漠、干枯的井、看不见尽头的盐碱地;驻足于废弃的寺庙、斑驳的壁画、旧友那已经成为残垣断壁的家。
纵然身在荒漠,辽远的画面还是让人体会到丝绸之路曾经的壮美。
电影一直在讲消失,消失的壁画、消失的寺庙、消失的牧民、消失的河流、消失的草原、消失的家园。
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电影并不少,可《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却将这份失去的怅然表达得那么猝不及防又痛彻心扉。
那种对故土深沉的情感在相通的心灵中共鸣不止。
同时电影也细致描绘了大西北牧民生活的模样,那种亲人间复杂却又温情的羁绊充满质朴动人的力量。
电影里最让人爱的就是弟弟阿迪克尔,他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斗士,有着炽热又温柔的心。
回家的路上他从不畏惧,水草丰茂的草原是他心中的圣境。
他也是满怀爱意的弟弟,一路渴望与哥哥的心靠近。
他那么纯真,又那么坚定。
他是真的赤子。
虽然一路看着曾经的丰饶变成荒漠让人难过,但总有些突如其来的小幸福温暖心灵。
兄弟俩在草原深处打了一架后哥哥终于开始谅解,再次遇到气球盒子,一直很坚硬的跑在前面的哥哥假装系鞋带让弟弟去捡;老喇嘛将骆驼送给弟弟,而弟弟将捡到的指南针送给老喇嘛的时候,依然觉得这个世界好美。
回家的路途中最艰难的时刻,废弃的寺庙里老喇嘛给了他们最真切的帮助。
他对阿迪克尔说他们的爸爸还在坚持游牧继续留在草原上,应该尊敬他。
这天夜里和解的兄弟俩玩着悠悠球,影子投在白色的气球上,一切都那么美,让人以为他们很快能到达那个水草丰茂的地方。
水草丰茂是巴特尔爷爷回忆里的草原,是阿迪克尔憧憬的家。
然而等他们终于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憧憬着回家生活时,他们看到的却是猝不及防的满目疮痍。
淘金的人们把河流洗得浑浊,把地挖得稀烂,而最痛的,竟然在淘金的人群中看见了受到大家尊敬的牧民父亲,那红色的头巾那么耀眼,像是阿迪克尔破碎的心。
他们以为走到了草原深处,但这“水草丰茂”的地方却是草原的尽头,没有成群的牛羊,只有大大的烟囱,阿迪克尔满眼的失望和困惑。
他们跟着父亲踩着砂砾走着,这个少年的心正在死去,他曾梦想做一个自由的牧羊人,他曾愉悦地幻想着父母坐在气球盒子上自由地飞,可他却再也回不到那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家了。
那种自由已经死去了,他再也不是一个赤子。
电影用满怀深情又触目惊心的方式呈现着故土的样子,没有说教却让人痛彻心扉。
想来电影的开始爸爸骑着骆驼闲适地走在公路上,东风大卡车从身边经过的一幕已经揭示了这个电影全部的样子。
原来的生活早已经被侵略了。
巴特尔的爷爷说牧人的家在水草丰茂的的地方,却只能卖掉小羊,留下一撮羊毛,唱着关于草原的调调。
弟弟的骆驼在将死之时跑到了自己出生的黄金牧场,现在却已是一片荒芜。
他们的故乡再也找不到了,我们的何尝不是。
这应该算是一部作者电影吧,通篇透出导演对于故土深沉的情感,能将残破和荒芜拍得那么美也体现出他良好的艺术修养。
它如此特别,和我们经常看到的热闹空洞的国片完全不同,它恰如其分地描绘着这个时代的疯狂和悲怆,表达着这个民族的无力和伤感。
很久以前无意间在电视里听到一段马头琴拉出的长调,那简朴的旋律瞬间让我充满悲伤、热泪盈眶。
后来知道是一位牧民为了怀念自己死去的小马,用它的骨头和毛做成琴,所以琴声中充满悠远的伤感。
如果你也来自水草丰茂的地方,你会知道《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为故土奏出的旋律,满是爱和心碎。
片名很诗意,很小资,看完戏才知这个片名,是个反讽。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从未关注过中国还有一个只有一万多人的少数民族:裕固族。
他们是古代回鹘人的后裔,原本世世代代都以放牧为生。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草原荒漠化日益严重,牧民原本的生活状态也遭受到极大的冲击。
以上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
所谓“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想来描述的也应该是草原人家,主流电影对少数民族的关注一向很少,更不用说把镜头对准这种极为罕见的民族同胞了。
李睿珺导演的上一部戏我也看过,叫做《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这两部戏都有个共同点,主角都不是正常成年人,而是老人与小孩。
这也是中国目前最需要关注的两个人群,但也恰是真实社会中最缺乏关注的人群。
在中国很多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导致很多年轻人想办法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有老人与孩子,在生活上相互依靠,在情感上却不易交流,孤独感每日剧增。
“水草”里的两个孩子,一个乖巧,一个倔强,同样都是被父母“遗弃”在城市里,来自同一个家庭,却有着天生的隔阂。
和“泰囧”一样,这俩人也不得不彼此纠缠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但是与“泰囧”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段旅途并不好笑,反而显得沉重。
荒漠、废墟、同样孤独而无奈的喇嘛、干涸的大地与病恹恹的骆驼、梦想家园与残酷世界,共同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西部的“沙画”。
虽然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甘肃,但其实你从北京驱车往北,跑不出两百公里,此情此景,亦随处可见。
颇为讽刺的是,在这个我们同龄人正在流行卖萌的时代,原本正处于“萌时代”的孩子却在冷酷的现实中感受苍老、荒凉,与死亡。
两个少年牵着两匹骆驼,带着两桶水,走在凋敝荒凉不见人烟的茫茫草原上去寻在他们的家。
可那里还有草原?
草原在大幅度沙化的进程中。
这是一曲草原的悲歌。
它哀伤的哭声唯有它自己能听到。
草原的沙化让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惊惶四顾,日子难过。
身强力壮的汉子亦难养家,艰难中致使家里两个男孩各自生活,哥哥跟随爷爷在沙漠里的小学读书,嫉恨弟弟跟着父母生活;而弟弟则不懂哥哥为何总有新衣服穿,他却总要穿哥哥留下的旧衣服。
两弟兄不知成年人的难处而相互嫉恨。
即便被送到一起读书后,两弟兄依然无法亲近。
终于有一天,照顾兄弟俩的爷爷死了,两弟兄无人照料,不得不穿越浩瀚沙漠去寻找父母,而一路所见皆是丰茂草原被漫漫黄沙代替的凋敝景象:人已迁走的村落和乡镇……两头骆驼、两个少年跋涉在不知前景的沙化的l草原上,这无疑是当地百姓生活现状的象征。
几乎已弹尽粮绝时,一路很不和谐的两弟兄终于看到了有活人居住的一座寺庙。
这个沙漠上残破的遗址里有遣唐使出使西域约上千年前的壁画,有人民公社好的宣传画,有贴在墙上的当今的河西报……这些遗迹记载了草原历经的时间,曾经宜居时的水草丰茂已被时光的暗河冲走。
弟弟阿迪克尔在黄沙漫漫的沙漠里抚着将死的骆驼哭泣不已;哥哥巴特尔把从弟弟哪里偷换来的水桶里的水也喝完了,他自我安慰打了弟弟那一拳也不算重,应该没事……寺庙里的老喇嘛让哥哥看一幅图:报父母恩重经变图。
两兄弟很深的隔膜终于有了转机。
而草原上的人们未来的生活前景呢?
谁也不知道。
何处是水草丰茂的草原
捡了个气球,它带来了少年对远方的想象
茫然四顾,草原民族的家在何处?
走不完的漫漫长路
寺庙僧人让孩子们领悟呢一些人生道理
去年夏天我去了趟外蒙古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去过内蒙古 我选了ger to ger 这是一家以帮助蒙古孩子读书的NGO 目的是为了让游客完全和牧民们生活在一起 在这六天里 我住到了四户牧民家 其中第一家有一个小男孩 因为他说他蒙古名字我实在发不来音 他又告诉我他最喜欢的动物是老虎 我就叫他小虎 小虎在乌兰巴托读中学 是家里唯一会说几句英文的人 假期里 他每天帮哥哥抓羊挤奶 骑着马牧羊 我问他将来想留在乌兰巴托吗 他摇摇头 他说 我长大了想和哥哥一样 和动物们在一起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小虎 想起了蒙古精神 或者说 草原精神 外蒙古的牧民也用上了iPhone 有移动网络 骑着摩托车 但是他们还是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有一种草原精神 我在乌兰巴托包车的蒙古司机兼导游 她是个寡妇 独自带着两个小孩 开吉普车单手打方向盘 涂着红唇 穿着蒙古盛装带我去参加那达慕 她说 我们蒙古人相信万物皆灵 我们蒙古人生来就是战士 <图片1>
先说好,这个电影非常压抑,我看完抑郁了好几个小时。
两个少年的奇幻(并不)漂流。
电影里由喇嘛说出的一句话,很直白了表明了电影的两个互喻: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
现实环境,草原退化,沙石覆盖。
母亲和河流一样干枯生病,父亲放弃游牧开始淘金。
关于土地沙化用了很多方面去刻画:没有草了,所以要卖掉羊;没有水了,打井到二十多米都不行;回家路中的补给处水也干涸;不断的开山淘金。
暑假结束,兄弟俩要回家过暑假,其实爷爷本来也要去的,只是赶不上了,兄弟两人走上了回家之路,应该也算是个公路片,一样的简单,平凡和孤独。
一起上路的兄弟两人互相羡慕互相埋怨。
弟弟觉得父母偏心哥哥,父亲只给哥哥买新衣服,母亲总是专门为哥哥留一碗饭,即使哥哥并不在。
哥哥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父母因为弟弟而把自己送走,因为考虑爷爷不接自己回去,他们根本不爱自己。
弟弟早慧,他比哥哥看起来更懂事乖巧,其实是自责吧,相必在上学期间,没少受哥哥的冷眼。
一旦看到哥哥的委屈,恐怕都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好心疼。
哥哥总是一脸冷漠傲娇,比如在弟弟面前故意炫耀父亲只给自己一个人的气球,比如明明很担心弟弟在地下通道的安全,看到弟弟快上来了就跑的远远的假装毫不关心;比如被黑暗山洞里的飞鸟吓pee惊声尖叫跑出来一见弟弟就立马收声若无其事(这里真是笑死了)讲几个画面非常触动人的小细节:全片油画质感,开头的一片暗色中父亲的红头巾点亮了屏幕。
爷爷和弟弟身骑白马。
弟弟披着毯子靠着骆驼睡着,真是夜幕光华全都倾注于此。
两人跟着骆驼经过一个两侧都是山体的通道,抬头是一线天,环望四周压抑逼人,道路呈弯曲环状,视线部分被前方的山壁遮挡,但是主体又是动的,这种曲道通幽而后豁然开朗的感觉很特别。
又见到一个新气球时,哥哥非常sweet的让弟弟去捡,和前面的炫耀伏笔对应,月光下,两人的影子投射在巨大的气球上,真的是像诗一样。
有几处幻像:1、弟弟恍惚中在沙漠里看到了四个和尚牵着一匹白马穿行沙漠,后来哥哥在洞中的壁画上也看到画像。
2、骆驼将死时,弟弟看到几年前家还是水草丰茂时父亲给骆驼鼻子穿钉。
3.弟弟被早前放走的白马惊醒,而后白马又消失在淡雾中,应该是爷爷吧。
全片兄弟互动非常多,当旅程结束的时候,其实我也不知道心结有没有解开,对于哥哥来说,因为爷爷的死,他得到了永久回家的自由,但是家已经不完整了。
对于弟弟来说,因为自己的出生给哥哥带来的爱的分割的自责不知道会不会少一些。
影片结尾父子三人看人新起的工业区飘出的浓厚的白烟的场景,给我的感觉像非常像《夏天里的大人们》开片孩子们对着工业区写生的场景。
有很多我喜欢的镜头和情节,也有我很爱的人物,然而尤其是中间部分,内容撑不起那么慢的节奏,镜头语言的效率很低,看似轻盈的故事、举重若轻,但表现起来却落于刻意和用力,好像一个导游,需要不停地冲我喊着:这里这里,来跟上!
片头很喜欢;打了20多米深却没打到水的挖井人一离开,爷爷就一锹一锹地把土填回去,一种敝帚自珍的、贴近生存真实的感觉,冲淡了原子化的现代生活过久了产生的异化感与没有原由的焦虑;爷爷听了打井人的建议,卖掉了羊,留下了一撮羊毛,然后骑上白马去给被拉走的一车羊远远送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贴近土地地生活,会直面生存的残酷,也会真的懂得万物有灵,而非“小布尔乔亚式的伪善”。
爷爷,镇子,诊疗所,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好多次让我想到了我的姥姥姥爷,而他们正在类似的村子里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
额头,鼻尖,心口,历史的哀伤在以现在时的方式延续,丰茂的水草没有停止过在任何一片草原或是乡村或是城市里消逝。
从这个角度讲,电影不必只是召唤对草原的共情,蓦然回首发现家的远去,似乎可以成为一个母题。
两个演员之间的张力不足以支撑缓慢的沙漠行路,不够复杂,好在过程中可以看骆驼,好喜欢骆驼啊,一举一动都那么优雅!
去敦煌那年,自然也安排了张掖一站,但直奔市中心与景点实在是错过太多,等于没有去过那片土地啊…如果再去,或许寻常的野地荒漠,像兄弟俩一样在其间走一走、望一望,也许能从时间慢下来的流逝感中得到更多感悟。
P.S.如果老喇嘛没有把自己的骆驼让给弟弟,他会跟其他徒弟们一起去城镇么?
还是希望他能活着…😭
第一次听闻李睿珺的名字是他的那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这位年轻的八零后导演,在这个人人都在赶拍卖座电影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拒绝各种名利的诱惑。
从《老驴头》到《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他始终未改初心,一直试图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出他对于生命的思考。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弟弟阿迪克尔和哥哥巴特尔在同一个班级上学,住在爷爷家,远离自己的父母。
因为不同的童年遭遇,哥哥对弟弟心存隔阂。
暑假来了,爷爷意外去世,而父亲并没有来接他们,他们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于是,巴特尔和阿迪科尔这一对兄弟,牵着两只骆驼,行走七天六夜,五百公里,只为找寻父母的所在。
电影开头是壁画逐渐裂开的画面,然后引入了裕固族的历史。
他们的祖先是与唐代有着密切交流的回鹘族的后人,游牧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
水草丰茂之地,是其生存之本。
然而,现如今镇子附近的水井枯了,草原也渐渐枯萎了。
牧人的歌谣依旧在爷爷的口中唱道:父亲像草原,母亲像河流,然而,草原的沙化,工厂的黑烟,已经使自然的家园改变了面貌。
两个少年的沙漠旅程,是导演所苦心孤诣描画的奇异影像。
骆驼,大漠,两人所经之处多为断壁残桓,给人苍茫之感;烈日下的黄沙四起,却自有一番诗意的流动感。
如梦,如幻。
阿迪克尔夜里看见了一匹白马,那是爷爷的魂灵。
而在沙漠之中,他也曾看到过一群穿行而过的喇嘛,还有废墟中的指南针、子弹,这些都若有所指,它们或许关乎历史,或许关乎政治,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喇嘛庙里,还是有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这与历史的勾连,让影像的沧桑感更深了许多。
巴特尔在墙上看到了报父母恩重经变文,它的深意不只是宗教的寄托,也并非找寻父母那么简单。
喇嘛对巴特尔说的,依旧是草原父亲、河流母亲的衰朽,那么作为大自然子女的我们应当帮助他们,为他们祈福。
最后,当他们来到一片工地的时候,找到了他们的父亲,他正在淘金,远处的工厂的烟囱正在突突地冒着黑烟。
两个少年一脸茫然与困惑。
影片的点睛之笔是在结尾,父亲带着两个孩子走上了返程的道路,音乐则于此时徐徐响起。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故事极其平淡的电影,主题关于环保和自然的衰退,然而它并没有一味地试图去批判或探讨问题,而是更为诗意地描绘了水草丰茂之地的奇异影像,并真诚地为自然祈福。
其电影的叙事手法让人想到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阿巴斯,那生动丰富的生活细节、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通过两个孩子的眼所观看到的历史的、自然的景象等等,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诗意气质。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歌谣和诗句,它是美好的、单纯的,也是独特的。
看得出是看电影成长起来的电影人。白气球美,可惜最大的砝码,怕是最弱的地方。
题材和立意挺好,就是表演和一些剧情设定比较僵硬,不过还是值得期待下一部电影。
蛮有特色的乡土电影,矛盾,意外,独行,都比较真实有说服力
片子也算是一部公路片,可是导演野心很大技术却还不过关。阿谢克尔演的特别好。开头节奏很好,可是从小哥俩开始回家的道路的时候,整个节奏就变得异常诡异。剪辑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想要用一些技巧但是效果不好。结尾倒是很棒。对于家,对于自然,我们的感情,也许都还藏在回忆里和下一代的心中
这种作业也敢上院线?
从头至尾 一股巨大的压抑就始终积在我的胸口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可是 家在哪儿呢
难得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我tm居然看过?我咋毫无印象……那这就是二刷……还是觉得导演想揉的东西实在太多 最好的戏反而全在两个小孩在路上的戏 减点野心会更好一点吧(配乐太妙了
越哥打卡……面对现实……面对社会的变迁……才能活下去……
放牧时如果迷路,一定要顺着河流走,有水的地方水草才会茂盛,而牧民的家就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当最后兄弟俩历经险阻终得回归故土的一刻,家早已被工业化的各类厂房悉数占盖,真是令人唏嘘,讽刺得又想哭又好笑。
刻意之处多了些,但看完还是很有感触,为正在消逝的文明留下一个问号:何以为家?
儿童公路片
镜头语言感觉好生硬,明显能感觉到摄影师的存在,不知道是导演故意为之还是另有想法,表示很不解。
刚从内蒙回来就看了这个片子,对里面表达的草原沙化问题,淘金热问题很有感触。一条条干涸的河流,一片片沙化的草地,迷失在回家的路,对水草丰茂的希望最终变成失落,结局有力度,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砸在观众的心上,痛心、无奈。6/10
导演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又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怀,才可以如此朴实的将两个孩子的乡愁表达得如此诗意与美丽,厚重与动容!不经意想到安哲,那也是草原的哭泣……
翻了翻李睿珺的简介,原来是甘肃人,怪不得爱拍西北题材的电影。前半部分氛围感塑造得还行,是那种我愿意在大银幕上看一遍的电影,后半段又变成了老土的“工业化让自然和家园消失了”,别上价值很难吗?台词也是李睿珺的老毛病,不讲点哲理台词就不舒服,《隐入尘烟》的男主角就是西北版苏格拉底,这部也是一样,又不是科教片,整那么多文绉绉的台词干嘛呢。
内容上太刻意了 但是小演员的情绪很喜欢
我不想上学,我想放羊。因为一上学,我就成了羊。哈哈,有意思。但是影片本身的内容平淡、枯燥,我看了半小时就开始打瞌睡了。其实导演想表达的,在开头那一小段历史回顾上已经显示了。后面慢慢长路,兄弟情既平淡,风景也较单一。镜头语言未能达到“会说话”的地步,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不合适。
更成熟的作品。人一生只拍一部作品,李睿珺倒是有这么点意思。片子里面以孩子为视角,去表现一个大格局下的民族问题。水草丰茂的地方才是家,但是现实却不尽如此…
翻版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童年版的《后会无期》,看的昏沉沉的,了无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