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看上去的美好,只是展现了做人的态度吧,就算有天大的事儿,饭要好好吃,觉要好好睡,工作还是要做的,忙家务,收拾房子,酿梅子酒,赏花,看见生活中的美好,一步步走下去。
一些经典台词:1.佳乃:拜托你咯,我们都支持你呢。
幸:这种事情为什么不在你清醒的时候说。
佳乃:这种事情,不喝酒怎么可能说的出口啊。
2.幸: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一起去。
爱人:我就觉得你会这么说。
幸:那孩子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被夺走了童年。
找时间看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记》,第一印象,对男人而言,这部电影简直功德无量:演员涵盖各阶段美女,成熟女神凌赖瑶,长腿傻白甜美女长泽雅美,还有个中学生少女萝莉。
各种食品的特写。
日本的精致,山川河流海滩,美不胜收。
食色都有了。
故事也非常温暖感人。
姐妹情深啦,生死感悟啦,青春烦恼啦,熟女的烦恼啦.....不在话下。
然而这部电影看完,整体上让人觉得失之煽情。
和当年看《礼仪师奏鸣曲》一样,当年《礼仪师奏鸣曲》拿了最佳外语片奖,然而那部片也是有点煽情过度的,但它选择了一个取巧的题材。
非常出彩。
在我看过的几部是枝裕和里,最精彩的要数《步履不停》,它短小精悍,看上去无甚意义,但却回味悠长,如果以小津和山田洋次为参考,这算是枝裕和最接近大师们的一部作品,而《如父如子》和这部《海街日记》一样,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步履不停》的精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西方而言,东方女人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与释放都是非常惊人的。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与表现形式,既具世界性,又有东方特色。
父亲年轻时背妻出轨,妻子为了家庭和睦团员,隐忍负重,藏着这个秘密过了几十年,压抑了几十年,直到儿女长大成人,丈夫已垂垂老矣,才曲折隐晦的发泄出来。
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一直没有得到和解。
寥寥几句的对白,张力十足。
婆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是两代男人和女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
儿媳是一个离婚再嫁(并且带着儿子再嫁)的女人,女儿是个有点儿懒散,有点儿贪心的小市民。
还有一个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的未出场的长子。
这其实是一个反映两代冲突的电影,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突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与之相比,山田洋次重拍的《东京家族》更高一筹。
《海街日记》则因为故事设置太过TVB而令表现结果大打折扣,会令人觉得美好的不够真实。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每个人都那么完美、自洽,姐妹一起看月亮,酿梅酒,炸天妇罗做咖喱饭,一起海滩漫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但生活不是美梦,如果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而被打动,那怎么解释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并不是每个死亡都像樱花凋谢一样美好而令人惋惜。
未出场的父亲因为善良,不能拒绝而出轨,导致了家庭破裂,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大姐,也爱上已婚的同事。
不可否认,这种设置和《步履不停》一样巧妙而富有深意,但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似乎朝着一个平庸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海街日记》,原因只有一个:实在是太好看啦,大姐凌赖瑶的坚韧,二姐,长-直-雅-美 (sorry,长泽雅美)的单纯,善良,宅女老三,还有小妹妹,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是不同年龄段的美。
日本的樱花美景自然不在话下,那间温暖古朴的传统老屋(和《步履不停》中出现的那个家好像)。
事实上,你很少在日本电影里看到,或者,感到肮脏和丑陋,哪怕是像《新宿事件》这种开幕就发生在下水道,以大城市为背景,包含黑帮火拼的血腥电影中。
也是满目整洁。
更无须说那些日本的乡村,真是随意举镜,满目美景,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电影中,镰仓这个海边的小镇,幽静恬然,每天一班,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隆隆开过来,上落一两个乘客,再卡塔卡塔的开走。
阳光洒满了窄窄的铁路满山的绿树和飞舞的樱花。
1.老龄社会的日本。
<图片1><图片2><图片3>2.离开竞争激烈大公司的食草男。
<图片4><图片5>3.软饭男。
<图片6>4.连登山男也是潘长江型。
<图片7>5.做小三还要兼做女佣。
<图片8>6.干脆直接推倒父权。
<图片9>7.虽然最后选择了包容。
<图片10><图片11>8.但对男性,还是选择了离开。
<图片12>
作为全女性(男性几乎缺席,连小妹的男朋友也是父母求女失败的产物)电影,这到底是对日本这个男权社会的推翻/失望?
还是对女性的信心呢?
镰仓四姐妹的日常,平淡、温馨、沁人心脾。
梅酒,沙丁鱼吐司,烟火,海边,樱花隧道,母女之间尴尬而又温情的告别,大姐带着小妹爬山排解心情,情绪一点点被触动,是一部很美很治愈的电影。
以葬礼开始并以葬礼结尾,这部电影里有对生死的庄重,也有对生活的劝告,虽然是一部慢到有点忧郁的电影,却施展出一种令人欣然的善意,我姑且把这种善意当成一种正能量,一种对命运、对不公、对往事,暖阳一般的正能量。
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真是美好。
是枝裕和联手人气女星可谓大牌云集,暖暖的,很贴心。
另外98年的广濑丝丝太有灵气了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大海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叫“物哀”,意思是为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致上最深的感受。
它赞美了逝去生命的哀愁,比起枝头的绿叶,更欣赏落叶的美。
灵魂的哀伤,就像是对事物美感的表达。
Instagram 被墙了一年多,年轻人却大致还记得,关于那些方格子照片,有种调色参数,叫日系风格。
画面干净,简洁,美好,以冷调,褪色和轻微过曝为主打。
这类照片,与小清新保持了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在滤镜强度上,也不会侵犯到观看者。
看到 《海街日记》 的青绿背景,你会联系到这种色调,更会感慨,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这部电影继续大咖配角乱入,过去作品的影子不断重现。
是枝自己的 《步履不停》 到 《奇迹》 ,河濑直美到桥口亮辅。
日本到底有多少关于四姐妹的影视剧呢?
从1965年西河克己《四姐妹的故事》开始,还有1983年市川昆《细雪》、1985年大林宣彦《姊妹坡》、1995年本田昌广《四姐妹物语》,2003年森田芳光《宛如阿修罗》、2015年是枝裕和《海街日记》,日剧《四姐妹侦探团》《华和家四姐妹》,还有动画片《若草四姐妹》……从山形的森林到镰仓的大海, 《海街日记》 讲述一个关于接纳、包容和生命恩泽的故事。
闪闪发亮的,是少女的明眸,是洒进老房子的牛奶光,是性情不同但心心相印的姐妹情深,更是侯孝贤口中无从名之也难以归类的吉光片羽。
这种灵光闪烁,也被引申成声音,像轻盈细碎的风铃,炸天妇罗的滋滋声,周而复始的列车经过,假装敲门的咚咚咚。
还有重逢的沙丁鱼刺身味道,很久没有体验过的梅时雨,甚至是故意被隐去表现的一树樱花。
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它不仅打通自己,也连接了同时代的导演,延续黄金时代的大师印记。
更神奇的还有,对如今的中国影迷来说,他的电影,就是日本或日本的想象——你很难找到其他的替代者。
姊妹老房子生辉,靠的是人气。
四姐妹的出出入入,张罗收拾,令影像得以呼吸和流动,也让这出少女漫画加摄影写真的家族故事真正成立。
实际上,要把绫濑遥、长泽雅美和夏帆拍得美,那很简单。
就像她们拍过的电影,再不然像开头,就让长泽雅美穿 bra ,秀个长腿。
但在多数时候,尤其是那些近景特写,是枝故意把她们拍得“没有那么美”,淡妆,随性还有些显老。
选角上,四人的年龄阶差是完全成立的,如同那些标记身高的刻度,她们的生命,也成了老房子和日常事物的现实存证。
《海街日记》 的镰仓,看上去人很少,生活节奏缓慢,自带了生活流逝和时间驻留的意味。
十五年不见的父亲,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树。
它们借助某种独特的记忆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寄托着后来者对先人的思慕与怀念。
青春明丽的调性,琐碎日记的编排,电影想让人物吵个架,都变成很难的一件事。
要么迅速被打断,要么事后被冲淡。
连海猫食堂的老板娘,她对无赖弟弟的行为,没有一句怨言,只是搁在心里头,随他去吧。
真要说这部片子有什么缺点,那大概是太轻太慢了,近乎理想,与世无争。
它用云淡风轻的方式,来讲述悠然自得的故事。
换前作 《如父如子》 ,故事太狗血。
《空气人偶》 ,太重口。
它是去了童趣的 《奇迹》 ,是抽身得更远的 《步履不停》 。
再往更早的,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又苦又沉,跟今天“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模样,全然不同。
不难想象 《海街日记》 的黑暗版本或中国版本。
也许,并不是电影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离生活的乐趣太远。
一个刚被允许二胎和热衷打小三的国度,如何去进入一个存在于电影当中的东方理想国。
未婚,姐妹成群,不与父母居住,甚至还重复了上一辈的蹉跎故事。
她们也会问大自然索取,但索取的东西,少之又少。
待人处事都懂得感谢,愿意回报。
就像有数据分析的,外国网友更喜欢在 Instagram 上给陌生人热情点赞。
这是礼貌,也是平凡的美德,太容易做到,却好像是我们身边所缺失的。
烟花你大可说,就像小津的电影,从未发生于真实的日本社会。
是枝裕和的故事,同样不属于今天的日本现实。
但电影总有一种魔力,能够带我们审视周围,远离丑陋,去追求美好事物,向往新生活。
满枝的青梅,如果你不摘它,就落在地上,自个腐烂。
如果你贪图尝鲜,吃完了,恐怕也就吃完了。
但在 《海街日记》 ,姐妹们的处理方式,延续了老一辈的做法。
分给亲邻,用来酿酒。
原来梅子成熟多时,只是为了你的一醉。
电影还多次出现葬礼仪式,这在日本电影里很常见。
《海街日记》 尽量去除了与悲恸有关的细节,而是希望所有人能感谢生活,感受平凡事物的美好。
总之就是,活着真好。
至于死,我都记住了树木希林劝架的那句话: 姐姐死了,真是太好了。
如果不是生死两隔,对父亲的记忆,以及家族的信念,小妹不会被接纳,老房子也不会被保留。
再说烟花和樱花,这些东西确实短暂,但它们会重复出现,年复一年,出现在几代人的生命当中,作为被延长和传承的记忆,代代相传,久存不逝。
就像一组照片,就像这部电影。
【刊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2015-05-19刊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 文/ kyd、张宇旋、PeterCat、柳莺(发自戛纳)是枝裕和无疑是当下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导演之一。
这种口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电影是一种对温情的东亚家庭伦理秩序的回归。
对家庭生活的关切让他的作品勾起了观众对小津安二郎式的日本家庭映像的记忆。
在入围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新片《海街日记》里,讲述了父亲去世之后,四个姐妹一同生活的故事。
这仍然是他最擅长的风格,淡然隽永,满足了我们对日本的所有想象。
B=外滩画报H=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
▲是枝裕和在戛纳,摄影:kydB:《海街日记》的故事来自于漫画家吉田秋生(Yoshida Akimi)的同名女性漫画,据我所知,她的作品已经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包括《世界奇妙物语》等。
你看过这些作品吗?
你觉得吉田秋生的漫画有怎样的特质,吸引了那么多日本导演争相改编和拍摄?
H:吉田秋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漫画家,过去二十年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
当我第一次读到《海街日记》的时候,脑海里立刻就产生了“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我不想让别人抢在我前面拍,我坚信改编它的人一定会是我。
B:《海街日记》算是少女漫画吧,在日本你这个年纪的男性看少女漫画很普遍吗?
会不会有些奇怪?
H:会看的哟。
确实,她是主攻女性向的漫画家,但除了一部分典型BL题材的作品是针对少女群体的之外,事实上她也有很多受到不同性别以及各个年龄层读者喜爱的漫画,三四十岁的男性同样也会是她的忠实读者。
我已经五十几岁了,但我依旧很喜欢她的作品。
▲有评论认为《海街日记》过于甜腻B:这部电影拍的仍是你擅长的家庭题材,风格也一样淡然而隽永,但也有不少人评论故事太过甜腻,你想要观众从这部电影里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H:当然,我会希望观众发现并欣赏几位女主演细致的表演,她们在诠释角色的时候非常用心。
《海街日记》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主角的故事,更是一部讲述时间的电影。
我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可以理解这个层面的用意。
“绫濑遥的优雅在日本已经不多见了”B:在四个女主角中,你更着重描绘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幸,以及同父异母的小妹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侧重?
H:首先这是和原著保持一致的,其次,大姐幸相对其他姐妹来说,更能理解父亲一些。
她在开头说,“即便他曾经很亲切、很和蔼,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恶劣的父亲罢了。
”而后来她则逐渐改口,“他虽然不是个好父亲,但也许是个好人也说不定呢。
”可以看出她在学着改变,逐渐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父亲。
同样,改变也发生在小妹铃身上,她最初总是背负着罪恶感——“我为什么会被生下来?
”、“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她感到自己的存在给其他家庭带来了不快乐。
逐渐地,她才开始正视自己,开始接受和理解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样的共同点让我把更多的侧重放在了她们俩身上。
▲绫濑遥饰演大姐幸B:这次你选了四个“氧气美女”作女主角,其中绫濑遥和长泽雅美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了。
绫濑遥之前演过许多电视喜剧,给人感觉很可爱调皮,长泽雅美则走甜美知性路线比较多。
这和《海街日记》中的角色安排似乎正好倒过来了。
H:确实,绫濑遥演了很多喜剧风格的影视作品,但在现实中,当我见到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大姐幸的最佳人选。
她非常美丽,端庄,举止极为优雅——在当代日本社会,这样的优雅已经不多见了。
而这种端庄的美,和大姐幸的形象十分吻合。
▲电影里的食物都和回忆紧密相关B:这部电影在给我带来温情的同时,也让我看得很饿,能说说那些和食物有关的场景在电影里起到什么作用吗?
H:一方面,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围绕着父亲离世展开的,如果全片都着眼于此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太过悲伤的故事,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好故事,因此我想尽可能加入一些和食物有关的场景来冲淡它。
另一方面,电影里的食物都和四姐妹的回忆有关,梅酒、镰仓特产的小银鱼,以及海边小镇特有的食物,都和回忆紧密相关。
像这样一部描绘家庭的电影,故事的核心就是随着时间流逝,一些事情发生和过去,有些东西却会留存在人们的心里,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食物,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场景在电影里特别重要。
▲从四姐妹的家到车站,一路上开满了绣球花B:电影里出现的那家镰仓的海边餐馆,现实中也有这家店吗?
能不能说说你对镰仓这个地方的印象?
你最喜欢这个海边小镇的哪一点?
H:很可惜,现实中并没有这家店。
其实镰仓算是个挺有名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很多寺院,比如以绣球花闻名的明月院。
我在电影里尽量避免展现镰仓的这一面,因为那样的话就会接近一个游客的视角,而不是《海街日记》想呈现的日常生活状态。
电影里从四姐妹的家到车站,一路上开满了绣球花,非常漂亮,我就是想要在这样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呈现镰仓的美。
“我从来不要求演员去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B:小津安二郎的墓就在北镰仓,你有去拜访过吗?
H:我们拍摄的地方其实离那里很近,但我这次并没有去,倒是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去过好几次。
B:你一直被看作继承小津衣钵的日本导演,谈论起你的电影,总会有人与小津的电影作比较,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H:不止是这部电影,每次我来到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总有人提到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我想那些这么说的人应该是在赞美我,但说实话,我有点无所适从,甚至感到随之而来的压力。
这次的《海街日记》,我承认确实和他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这是一部关于人,关于跳出时间的框架来审视人生发展轨迹的电影。
当然,在拍摄的时候,我从来不要求演员去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或是从中汲取灵感,而我个人确实在开拍前有对他的作品进行过思考。
B:在你以前的作品(比如《如父如子》)里,父亲做了轻率的决定,事后悔不当初,而在这部《海街日记》里,姐妹们却为一些决定而犹豫不决,在你看来这是两部作品主角的区别所在吗?
H:男女之间的这种不同,关于做决定的轻率和迟疑,我倒是没有怎么考虑过。
故事里,大姐幸把一件旧浴衣给了小妹铃,让她穿去烟火大会。
幸很坚定地想要挑起照顾妹妹们的重担,包括这个新出现的同父异母的小妹,幸甚至不准备和人结婚,而是要一直留在这个家。
不能说这是个美满的结局,但她非常坚定,所以我也很尊重她的态度。
B:没有人知道电影中“父亲”这个角色的过去是什么样的,你有计划再拍一部这样的故事吗?
H:我在过去十几年里失去了我的父亲和母亲,自己也成为了孩子的爸爸。
我想也许是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角色转换,因此我反而更关注其他家庭成员的故事。
原文首发于《外滩画报》
有人和我一样,觉得三姐妹的择偶观都很非主流吗?
大姐姐找的是没有正式离婚,懦弱又绝情的儿科医生,长得并不帅气,但是举手投足间有成熟男人的气质,看起来颇可以依靠。
二姐乃佳容易轻信小男人的甜言蜜语,愿意倾囊相助,作为爱情里那个付出的人,却常被骗钱。
老三更离奇,喜欢上长得怪异少了六根脚趾的店长,而且为他攀登珠峰的壮举深感自豪。
这或许就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情节,三姐妹的爱情都有比较大的残缺。
这种影响是谁带来的,当然是那个“不在场”的父亲。
大姐姐懂事的早,完整见证过父母的争吵和类别。
她恨父亲的离去,也讨厌母亲不管不顾,内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像这两个人一样不负责任,带着倔强走向他们的反面,所以挑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内心里却也有极其脆弱和渴望找个人依靠的时候。
哪怕这个人只能在形式上为她分担忧愁,让她不至于无人可倾诉也好,总比医院里那些毛手毛脚的年轻人看起来可靠许多。
作为事实上的第三者,她忍受着良心上的啮咬,默默付出,在辛苦工作和照顾两个疯疯癫癫不靠谱的妹妹之间,她渴望有一种成熟的,大人式的温暖相伴,哪怕只是一起吃吃饭,安静聊聊天。
可是为了家,哪怕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却最终选择不去美国,大概也是没法像父亲母亲一样为了自己的幸福一走了之。
姐姐的爱情观,在纠结中遵循着自己的原则,有一种宗教般的隐忍,是责任感大过自己的享受。
老二本质上很单纯,成长中由于父亲的缺席,让她很难对什么是好男人产生认知,也似乎没有建立起家的概念和择偶的标准。
在记忆里对父亲有着不满,晚上听见父母吵架,看见姐姐安慰妈妈,这些小时候的痛苦记忆让她成年以后只想要自由,快乐,无负担的陪伴就好。
所以她愿意付出金钱和时间挽留不懂事的小男友,也一次次被骗,失恋了就喝醉,发酒疯。
因为没有人教会她,真正的好男人该是什么样子的。
她摸索,碰壁,自我放弃,直到认识了银行课长后,似乎慢慢被这个人所吸引,开始自我成长。
影片没有演下去,但是真希望这个善良,工作负责,有爱心的课长能够成为她的温暖归宿。
三妹男友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冷笑话。
两个姐姐本来就觉得这个小妹妹非主流。
最小的千佳对父亲的印象最模糊,但也最好奇。
她喜欢钓鱼,自己在家摆弄鱼竿,当玲说起父亲也爱钓鱼时,千佳脸上那种神情像个孩子般兴奋——原来我和父亲在这点上很相像。
父亲在她心中依然还是崇拜的对象。
她怀着这种心情慢慢成长为少女,会被店长这样热爱体育,心怀爬珠峰的豪情,充满冒险精神的人吸引,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浅野玲(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同一个父亲却不同姓氏)的身上却几乎拥有完整的十五年的父亲的回忆。
这正是三姐妹与父亲音讯全无的那些时光。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或许继承了父亲美好的样貌,善良的性格和对体育的热情。
父亲会为她做沙丁鱼吐司,带她去钓鱼,并不曾缺席她成长中最关键的那段时期。
所以她的爱情——虽然只是Puppy Love 好像是最让人觉得舒服的。
小男孩风太一直默默的关注她,陪伴她,虽然很懵懂,但是看得出那份美好的感情,就像樱花隧道一样,是“死之前不得不看一眼才没有遗憾”的存在。
非常喜欢导演描绘这个小男孩的爱情时那种柔情又克制的表现。
三姐妹把她接到镰仓时或许只是出于同情,但是慢慢地,我感觉小妹妹的存在,才让这个家感觉更完整,气氛更亲密。
大姐也不再只有妈妈一般的严厉,二姐多了一些责任心,三妹的和事佬角色也多了一个分担。
在她们三个人心里,父亲只是“温柔”的那个模糊印象,第一次变成了具体的存在——“爸爸虽然不靠谱,但应该是个很温柔的人吧,所以才留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妹妹啊”。
快接近结束时,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大姐姐一直很喜欢玲,但是心结似乎是最后一个打开的。
她带玲去了父亲曾带着她们俯瞰海的山顶(那是她心底一直保存着的对父亲最柔软的记忆),紧紧拥抱了小妹,对她说,你可以一直在这里的。
我觉得那个时刻,她内心里是真正与父亲达成了和解,也是她第一次面对自己内心里对父亲不能割舍的爱。
最后四姐妹走在海边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
她们看起来那么放松和舒适,天高云阔,海带去了所有的忧愁。
她们还有很多很多的爱和力量,一起期待明天的到来。
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构图都很唯美,美到随便定个格都可以拿来当桌面,四位女主也各有各的美,可谓赏心悦目,但是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可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女和美景的。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就算你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也不能平淡如水吧?
就算你是散文式电影,那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吧?
本片通篇都是些日常状态的堆积,之间并没什么关联,也没有情感的递进或演变,很多地方,你刚刚有些进入状态,导演就戛然而止,好像生怕你会被感动似的,莫名其妙就收了场,也许这是导演认为的点到为止,但愚钝如我,是哪哪都没被点到。
虽然到片尾,大姐作出的决定(与已婚前辈分手,不再继续做小三,虽然前辈跟妻子已经分居很久,但也不能抹杀她做了第三者的事实)意味着她的转变,但她为什么转变,在片中并没有明确的展示,虽然也有一些他与恋人在一起相处的片断,但这些片断都太浅表化了,让人无法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也无法触碰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结尾那突兀的转变,甚至让我有种错觉,觉得令她发生转变的事情似乎是发生在片子之外的时空。
虽然电影有时会跟观众做一些完形填空的游戏,但如果是枝裕和导演也是在跟我们玩这个游戏的话,那我只能说您这空也未免留得太大了些。
其实本片最大的 “完形填空”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浅野铃。
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又病逝,为了摆脱自私冷酷的后母,不得不搬到同父异母的三个姐姐的家中与她们一起生活,因为身世特殊,她有着让人心疼的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与乖巧。
然而这些只相当于人物前史的内容,就几乎是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有关浅野铃的所有信息了,除此之外,就是中间喝醉酒骂了一声爸爸,片尾跟大姐在山顶,骂了一声妈妈,我一直期待的有关她的真相大揭秘或是情感大暴发直到出片尾字幕时也没出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山顶的一声骂就算是高潮了呀,导演这个巨大的完形填空,我是真心补不上啊。
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很治愈,我不晓得就是四姐妹的穿衣、吃饭、酿酒、打闹这些日常,和几处蜻蜓点水式的谈心,怎么就治愈了?
它能治愈个啥?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好比一篇貌似很正能量的鸡汤文,它用催眠的讲述方式及偷换逻辑、概念这些手段来告诉你,让你相信,虽然生活有时很沉重、很无奈,你只要你换个角度想问题,把心态调整好,生活就可以变得很轻松、很洒脱,然并卵,催眠状态一旦结束,生活还是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也许,那些觉得被治愈的大概就是被导演成功地催了眠的,而我呢,首先,不是那四个女主的粉儿;其次,没能被片中那些宜人景色所迷醉;再次,也没能被这清新脱俗如沐春风的日本风所俘获,因此,才得以保持清醒。
那些所谓被治愈了的人,你的被治愈除了来自美女和美景,到底有多少是来自电影本身呢?
虽然观看本片的某一瞬间,我也有那种想在日本定居的冲动,但我还是可以理智的告诉自己看旅游观光片也会有同等效果。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这片子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跟整个摄制组为了取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拍摄跨度长达一年之久,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出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诚意之作,但即使创作者很用心,也不可能触动每一个受众的心,一部电影也好,一个明星也罢,不管评分有多高、喜欢的人有多多,也总会有人说,对不起,它/他不是我的菜。
因为父亲的抛弃,一家人陷入不幸福。
妈妈心灰意冷离开三姐妹,大姐为了守护妹妹大龄未嫁。
父亲的去世,变成故事的拐角。
看到同父异母的妹妹,姐姐们并没有想象中的排斥反感,而是从心底喜欢接纳这个与她们流着同样血液的妹妹。
应该说是时间的力量吧。
让人慢慢接受现实,淡忘怨恨,更冷静下来更客观地思考事情原委,在漫长岁月中,理解、接受慢慢产生。
因此才会有了后面的亲情故事,有了更多的欢乐与互相支撑。
时间是伟大的。
但也是残酷的。
终归,人是在变老。
(这种想法好悲观)
连续观看了是枝裕和的两部电影:其一【海街日记】;其二【步履不停】。
也能如此之【海街日记】生活其实是依靠不幸在往前走。
譬如电影里的葬礼。
暗流涌动,耿耿于怀,都是积怨,都是欲说还休,却还是一桩桩挑明说破。
越发不堪的是继续活着的人旧愁未了,新的烦恼依次而来。
倔强的大姐,大条的二姐,小心翼翼的小妹,还有总是用微笑打圆场的老三。
窗户破了就一起去补,梅子熟了拿来酿酒,也不去想风雨料峭,不去想树犹如此。
相对应的男人近乎赌气地说我这次一定离婚带你去美国;望着烟火不露声色地说大家幸苦了,不再露出缺少的脚趾而学习如何甩竿,那最小的说起自己的照片最少时一脸忐忑: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啊。
大家都在努力地交往啊,然后不问然后。
四姐妹大吵大笑,走在海边。
生活就这样缘来缘去。
也可以这样啊。
也这样地不舍昼夜。
果然如此之【步履不停】真是不断地在走啊。
真是不断地在说话啊。
没有意外。
无论善恶。
生活并非因为释然才前进的啊,而是果然不行啊。
为什么这里面的女人都在假笑
家庭琐事 讲的事情多 还无头无脑 嘎然而止 果然像小学生日记
好像一直在炫麻酱的美好身材
淡如水,情又泛滥,整个就被稀释了。两星半不入,是枝裕和已经确定撞上了“中年墙”
感觉相比之下老三有点丑啊,其实还可以,但看到老有人喜欢瞎吹牛逼我来泼盆冷水,很平淡的四星么
是枝裕和厉害的地方大概在于,他不把家庭不好的那面藏起来,相反他把全部都拍给你看,然后让你看过之后还是觉得家族的羁绊是很棒的情感。好想要个亲姐妹啊。
#柒捌捌〇看电影#舒服恬静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电影
我真是说啥好呢,步履不停我尚且能说一句厌烦但真实,无人知晓美化残酷现实,小偷家族恶心但现实,这部戏就啥也不是,出轨的烂爹和不负责任的妈欠下的债女儿辈互相道歉,这是又体现女性爱原谅的本质了?佳乃是长姐养大按理说应该理解长姐的不易,体会长姐的辛苦,居然说她无理取闹😅这句话谁说都行就你们不行吧,幸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还知三当三,你说这合理吗?就这种爹四个女儿居然还怀念,有这种一走十来年不见一见面就要卖房子的妈三个女儿居然还心平气和跟她讲话,三妹还跟小妹说想听爸爸的故事,我如果是女儿给他一个大逼斗,导演拍这部戏是为了气观众还是什么,最后就是绫濑遥演得太差了,完全没有长姐的感觉而且连发火你都感觉不到怒气,但在其他人的描述里她又是个脾气不好的人,整部戏主打一个逻辑不通
无语透顶,给我雷糊了。这片子简直就是她们爸意淫出来的擦屁股纸,有点所谓的道德警醒成分吗?去她爸的,一家子的生活即使无聊到只有酿酒做饭是有意思的,都已经算是美化后的平淡了。老大作为父母婚姻的最大受害者,还跑去当三儿不活傻坯吗,说她母性泛滥都是侮辱女性,最后海边散个步还不忘洗白她爸,什么他很失败但或许很温柔,还给她们留了个这么个妹妹,你要不直接说你也想跟那个老男人生娃得了,也可能这个海街日记就是大姐写的美好生活日记哈哈哈。老四生到这个家里,三观都无处安放,真是上辈子造了死孽。(这风景不是个日剧都有吗,也不稀奇啊)
这个老爸的基因好强大。。。美女和温情的背后,其实是当代复杂的家庭伦理。一个结了三次婚的老爸,留下的子女们该如何自立、相处?
太boring了 真的 同样是讲姐妹家庭 饮食男女不知道甩它几条gai了 日剧日影的调调真是绝大多数爱不起来 矫情
他的影片看多了显得很无趣,无人知晓除外,男人是祸根,是枝裕和说
每当事情看似即将起变化了,空镜就会出来冲淡这份对戏剧性的期待。然后从头开始,再反复。好像海浪的起落一样。
无聊
日式镜头真是美~看到总遇到渣男或是爱上有妇之夫的桥段,觉得自己好幸运啊感情上没走什么弯路
糖水,除了视觉好看没有什么其他感觉
请问是谁给是枝裕和拍女性题材的勇气??枝导的古代家庭观遇上女性题材,我的天,现代人的灾难。是枝裕和的片子里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为爱痴狂的自私女人,一种是贤妻良母,当然贤妻良母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有聪明能干的,有笨笨的,有强悍的,有顺从的,有过于现实无趣的。
#BIFF# 是枝裕和越来越接近大师了。淡色调、日记体甚至半透明的英文字幕间有一种和谐。用大量细节(如食物)表现(家庭里)日常生活动人之美,不拖沓极简洁有力。英文片名道出全片主角:同父异母的小妹妹,因此四人共处成为对上一代人的理解方式。季节的流转(花火戏和樱花戏都太美)也很有沧桑感!
真是矫揉造作到不行啊,明明就是平淡无奇的生活非要装作一副苦大仇深,然后在性冷淡至极的画风里做作出一些小确幸...两颗星给二姐,喜欢二姐,二姐好美,二姐也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