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凭空而来

Aus dem Nichts,公义暗角(港),烈爱天堂(台),从哪儿冒出来,In the Fade

主演:黛安·克鲁格,丹尼斯·莫斯奇托,纽曼·阿卡,萨米娅·坎克林,约翰内斯·克里施,乌尔里希·图库尔,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汉娜·希尔斯多夫,亚尼斯·伊科诺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语言:德语,希腊语,英语,土耳其语年份:2017

《凭空而来》剧照

凭空而来 剧照 NO.1凭空而来 剧照 NO.2凭空而来 剧照 NO.3凭空而来 剧照 NO.4凭空而来 剧照 NO.5凭空而来 剧照 NO.6凭空而来 剧照 NO.13凭空而来 剧照 NO.14凭空而来 剧照 NO.15凭空而来 剧照 NO.16凭空而来 剧照 NO.17凭空而来 剧照 NO.18凭空而来 剧照 NO.19凭空而来 剧照 NO.20

《凭空而来》剧情介绍

凭空而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嘉(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曾经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然而,一场可怕的恐怖袭击让她在瞬间失去了丈夫奴里(努曼·阿卡尔 Numan Acar 饰)和年幼孩子。爆炸的始作俑者是一对“新纳粹分子”情侣艾达(汉娜·希尔斯多夫 Hanna Hilsdorf 饰)和安德烈(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 Ulrich Brandhoff 饰),两人很快就遭到了逮捕等待庭审。 在庭审中,艾达和安德烈的律师指出卡嘉夫妇曾经参与过贩毒活动,同时他们自己也曾经吸食过毒品,这一劣迹的曝光直接影响了法官对案情的判断,最终,这对情侣因为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悲愤和绝望之中,卡嘉决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为家人们报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欢迎光临致命36区任长霞好运连连便·当红色地毯黑色梦路西法第一季Muv-LuvAlternative如意谈判专家横财局中局西塔与拉姆蒜香满屋彩虹超能萌妹战江湖空巢月八日记救世主回来了颜值杂货铺吸血粘土合理怀疑第二季校园往事天际浩劫小猪教室吸血传说我的老婆是大佬一根木头第二季月球陷阱:地球危机玄天风云爱神迎光来

《凭空而来》长篇影评

 1 ) ok吧

若不提意识形态,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家庭社会悲剧。

但是又难以不提意识形态:导演在片尾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批判针对对象,(大致)是:2000-2007年,有近10个德国移民被有纳粹情绪的某个地下党派暗杀。

德国是懂得自省的民族,作为土耳其裔的导演,帮日耳曼民族继续“自省”也更可以理解。

反思纳粹绝无问题,但是细想:援引8年中因为新纳粹的暴行而死去不到10个人,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

极右是极为恶劣的、令人发指的,但电影诉诸的极右暴行,从数据而言,似乎并非当代暴力的大量现象。

现在的氛围似乎是:极右稍微露头,便被一棒打死(当然,打得好);但相较而言,直接反思其他更为恶劣的当代暴力的行为,远远不够。

这个现象也是十分令人不悦的。

就本片而言,女主丧夫丧子;罪犯却因为法律的“漏洞”而逃之夭夭。

女主心态一波三折,最后选择和罪犯自爆,回想起来也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情节处理,人物表演,以及时而出现的渲染心态的背景音乐都很恰切。

令人抑或的一点是镜头的选择,当然十分生活化,用手持摄影,随机旋转,但似乎没那么考究。

 2 ) 咋啦,还带删影评的~

半年看了不少片子,热的冷的,新的老的,得奖的被禁的……还是喜欢关注社会问题的和流露人性自然的。

当然,我们有绕不开的总菊,绝大部分连带着镣铐跳舞的台子都没有。

欧洲移民,挚爱亲情,极端分子……看着复杂的问题被割出一道深深的主线索,就像一把手术刀给一个名叫「主义」的病人开膛破肚。

画外音:个人极其不喜欢长篇累牍的剧透影评,你把电影从头到尾说一遍,干嘛不自己写个剧本;但我对背景的解读和其内涵覆盖是不厌的,就像这部电影虽然没多介绍新纳粹主义等等。

P.S. 当弱者以暴制暴,司法已毫无意义。

 3 ) 凭空而来

这些袭击背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只身复仇的女主角德裔的女主角卡佳要承受同时失去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的苦难,因为一对金发碧眼的年轻新纳粹夫妻在丈夫办公室门前放置了一枚炸弹。

当漫长而僵化的司法过程终无法实现卡佳渴求的正义,她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炸掉凶手和自己。

蔚蓝的海边,是冒着浓浓黑烟燃烧着的白色房车,轻快的歌声响起,似乎消解了一丝阴霾。

©[凭空而来]结尾但,没有和解。

有的是尖锐的对立,以血祭血的愤怒,生生不息的憎恨,以及不断回环的肃杀。

作为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是悲观的,但也是敏锐的。

©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裔导演,法提赫·阿金以尖锐的方式发出悲鸣和呐喊的[凭空而来],迫使着你不得不去正视、去思考欧洲正在愈演愈烈的新纳粹势力。

或许总有人不屑一顾地觉得新纳粹只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但就像当初希勒特成立纳粹党、甚或该党议席不断增加时,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①光头党?

街头年轻混混?

说是,德国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赢球时,即使是再激动的球迷,也没有人敢高喊“德国最强”、“德意志万岁”的。

因为一定会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和纷纷议论:“什么?

你是光头党吗?

想要复兴纳粹?

”至少可以说明,在当下的德国,人们普遍很警惕,新纳粹当然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更让我好奇的是,光头党是怎么开始和新纳粹画上等号的。

毕竟,兴起于60年代英国伦敦的光头党(Skinhead),在当时还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青年亚文化的一支。

©60年代伦敦光头党的典型装扮出生于工人阶层,剃光头,穿背带裤、马丁靴,听牙买加雷鬼乐的光头党青年们,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诉求。

他们最多算得上是精力过剩,喜欢在街头搞点事,发泄下作为底层的愤怒和精力的一代。

在谱系上属于和摩登族(Mod)、朋克青年(Punk)同一类的群体。

而新纳粹(Neo-Nazism),大多是极端民族/种族主义者,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的是本种族的优越。

为区别希特勒时候的纳粹主义,在前面冠之以“新”,或有时也以极端右翼的名字出现。

但从光头党发展到新纳粹的这一派系,总免不了让人觉得,新纳粹也同样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一个群体。

就像是[这就是英格兰]、[英国制造]里,英国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里的光头党们[这就是英格兰]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带着她的“新保守主义”上台。

小男主的父亲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英国对外战争,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难见好转。

彼时失业人口倒是每月见长,最终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300多万的最高数字。

整个社会的不安氛围,就如同英国那潮湿的海风,遍布英格兰岛。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失业青年在街头迷茫又愤怒的失业青年们,就差一个理由,就能一点即着。

而这时,鼓吹排外,反对外来移民的新纳粹思潮适时而生。

就像电影里一个光头党大佬演讲所说:我们参加蠢得要死的战争,各个要么送死,要么失业,还尽是欢迎外来移民,抢占了我们的工作,把英格兰拱手让人。

©[这就是英格兰]光头党愤怒的演讲所以,一部分激进的光头党揭竿而起了,将反对移民演变为暴力事件,而种族主义也借此时机取得了复兴。

事实上,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欧洲各国急缺劳动力的情形下到80年代,英国的光头党文化又迅速对外扩张,法国、前东德地区、西班牙、芬兰、丹麦、挪威等整个欧洲都有了光头党。

德国的[格斗女孩]、[前任领袖]讲的都是新纳粹主义怎样成为了普通青年的政治信仰和未来依托。

©[格斗女孩]的家丹麦的[兄弟情]通过一段光头党内的同性爱情,展现在丹麦光头党的势力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兄弟情]里的光头党集会情景每个心中有怒的年轻人都握紧了拳头,燃红了眉眼,将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寄托在狂热的种族主义上。

他们举起枪,抛下炸药,才有了[凭空而来]那样忧心忡忡的呼喊和警戒。

②新纳粹,近未来势力浪潮?

2016年末的德国科隆跨年夜,本该热闹平和的新年关头,却发生了近百名女性被抢劫、猥亵、性侵的恶性事件。

哦,难民。

2011年夏天的挪威,正在奥斯陆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一瞬间被炸成烟花,77人遇难。

呵,新纳粹。

或许恶魔从来都是双生子。

就像近90年前,希特勒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大量外来人口的背景下,利用仇恨移民的民众情绪,得以上台。

而今的欧洲,难民的大量涌入、整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很难说阿金的[凭空而来]不是一张未来图景预言。

两方极端势力对立的越尖锐,彼此仇恨越生生不息,便越是培育新纳粹的绝好土壤。

©在德国,一场反对穆斯林和移民的抗议集会当人们对欧洲新纳粹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在街头闹事的成群结队的小混混时——[凭空而来]里,那对夫妻加入的新纳粹政党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和德国的新纳粹之间互相协作,已经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事实上,各式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社会已经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希腊的「金色黎明」是对移民实施暴力事件最多的团伙之一,也是全国的第三大政党;丹麦的「排外权力党」掌控着丹麦五分之一的议会席位;法国的「国民阵线党」和英国的「不列颠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政党之一。

......©希腊「金色黎明」和它的领导人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里,宗教式恐袭带来的震惊里,新纳粹绝对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而这个魔鬼,还远没有被人足够重视。

所以,拍出[凭空而来]的法提赫·阿金是时代的斗士,他比别人忧虑的更深,也更远。

他让电影不再只是娱乐的电影。

 4 ) 《凭空而来》

是一部德国电影。

导演阿金是土耳其裔人,自然很关注移民题材。

这部电影就是反映德国移民生活的。

讲的是卡佳和她的土耳其裔丈夫一家居住在汉堡,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夺去了卡佳丈夫和她女儿的生命。

随着调查的展开,调查人员慢慢发现,这场爆炸是一对新纳粹所为。

在法庭调查过程中,由于证据不足,这对新纳粹夫妇被无罪释放,卡佳在极度失望中,走上了一条报仇之路。

移民问题对于各个国家都是老大难的事,德国犹甚。

想想历史,很早之前的犹太人,近年来的土耳其人和最近的中东新移民,那些难民们尤其衷情于中欧这片土地。

与此同时,也有几百万德国人移民国外。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人口流动很正常。

一方面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给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信仰,也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加上德国遗存的反犹传统,使得新纳粹有了生长的土壤。

影片中针对移民的恐怖行为使卡佳一家成为了受害者。

在这里,恐怖来源于仇恨,仇恨来源于无知和狭隘。

人们对待不同的族群,对待看不惯的习俗,总是有一种本能的厌恶。

这或许是原始时代物质极度缺乏,生存竞争所导致的人的残存的动物性。

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今天,理性逐渐替代了本能,社会应该更加宽容。

可是即便是在美国德国这样的移民国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

一个习惯理性思辨的国度里却产生过最恐怖的灭绝犹太人的屠杀。

时至今日,有些狂徒仍然祭起纳粹的旗帜,为希特勒招魂。

这是对文明的亵渎,是社会的倒退。

面对这股邪恶的狂潮,法律显得那么软弱和无助。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西方世界中,白人至上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去年法国的极右组织国民阵线差点赢得了大选就是一例。

恐怖主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伊斯兰的教义中,同样可以存在于自诩为最文明的白人世界里,存在于对其它种族的极端偏见中,存在于恶魔般的信仰里。

谋杀卡佳丈夫和女儿的那对夫妇,和卡佳一家素不相识,更没有什么私人恩怨,却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他们。

卡佳在悲痛愤怒之后,很自然的想到的是两件事,一是正义,二是复仇。

这两件事本来通过法律她都可以争取到。

可是法庭在粗略的审理之后,却因卡佳曾经吸毒以及证据不足宣判被告无罪。

既然她不能得到正义,无奈和失望之后,她只有用自己的方式去复仇了。

她用谋害她丈夫的同样手段自己配制了炸药,放在那对夫妇的旅行车下,准备炸死他们。

在等待他们返回的时间里,她再一次的思考:即便炸死了凶手,她仍然是孤身一人,将终生在思念丈夫和孩子的痛苦中生活。

这种生活还有意义吗?

于是,她拿回炸药,背在身上,这时我们看到卡佳毅然决然的目光,在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令她失望的世界之后,一声巨响,天空、树木、海水都被这炫目的闪光照亮。

很像电影《末路狂花》中所表现的场景一样,惨烈壮丽。

腾起的烟尘中,我们似乎看到卡佳的灵魂在缓缓升向苍穹,带着绝望与忧伤去天堂和亲人会合了。

导演阿金用这种方式来向我们呼唤理性的回归,社会的宽容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还有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小恶”与“大恶”。

在影片的几次庭审中,凶手的辩护律师拿卡佳的吸毒说事。

声称因为吸毒影响了卡佳的判断力,卡佳的丈夫曾经因为贩毒入狱也成了对方为凶手辩护的理由。

这里有个很荒诞的逻辑,就是“你既然吸毒了,我杀死你也是应该的”。

更荒唐的是法庭居然也认可了这个的逻辑。

且不说西方世界里的年轻人吸毒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只要稍微想一下就明白,吸毒固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然而它至少没有影响到他人,更不能以此作为你杀人的借口。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对方以你的“小恶”来为自己的“大恶”辩护,口若悬河,居然能把对方说糊涂了。

什么“你很少赡养父母,你就没有权利继承房子”,什么“你的车刮了我的车,我揍你一顿是应该的”,什么“你不给我这个老头让位子,我就要骂你”,等等。

人在这个世界中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良行为,修养差,无意识,都是原因。

然而这些“不良”与“邪恶”还是有天渊之别的。

当一个人一肚子坏水满脑子暴力仇视所有人的时候,他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的行为?

卡佳由德国女星黛安·克鲁格饰演。

是影片中绝对的主角,并因此片获得第75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和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一个人撑起了一台戏。

和时下咱们那些以夸张的舞台动作来吸引人的演员不同,她更多的是用眼神辅以细微的动作来表达情绪。

悲痛、绝望、无助、愤怒、坚毅都表现在她的目光中。

看她的表演确实名至实归,很美的享受,和斯特里普有一拼。

本人评分:8.0。

 5 ) 70年后死灰复燃的极端种族主义

在电影中, 用个人暴力甚至自我牺牲复仇通过法律等现代社会规定的文明手段无法解决的伤痛并不新奇。

不论是2005年揭开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残酷肮脏交易的《不朽的园丁》,还是在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夺得一种关注大奖的《露西亚之后》,都以渺茫的个人力量去对抗法律允许存在的恶势力。

或惨烈或扼腕的结局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但随着戏剧冲突累积的仇恨通过角色的死亡渲泄而出,影片的讽刺效果和批判力度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

就其希望达到的目的来说,本片的结尾无疑是成功的。

阿金此次在其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德国传统表现主义的影子。

从片名张牙舞爪的哥特字体到“家庭”章节整体的冷色调低光处理到女主企图自杀时扣拍的宗教仪式感(个人认为此镜头进影史最美TOP50没问题)到法庭戏压抑的布景再到酒吧里黑金属摇滚氛围都是典型的新型表现主义。

阿金依然注重社会批评和政治平等,但可喜的是他也在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6 ) 女主角帅炸了

在2000年至2007年,德国“地下国社”组织枪杀了9位有移民背景的公民和一位警察,并实施了连环爆炸袭击,这些袭击背后的唯一动机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就是根据该事件改编。

在德国,土耳其移民后裔努里及6岁的儿子洛克被艾达·默勒和安德烈·默勒夫妇炸死,但两人却因证据不足当庭释放。

于是,瑟可希为了丈夫和儿子,踏上了复仇之路。

《凭空而来》的剧情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块广告牌》和《英伦对决》,但事实上《凭空而来》比前另外两部电影上映得更早。

虽然同为复仇题材的电影,三部电影却有很大的不同。

《三块广告牌》和《英伦对决》都是讲究简单粗暴、以暴制暴,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三块广告牌》的最后,米尔德里德明白了“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的道理,选择了与警察握手言和;而《英伦对决》成龙饰演的关玉明则是凭借坚毅的决心和高超的身手找到了真凶。

一个是放下仇恨,一个是铭记仇恨。

《凭空而来》中,瑟可希没有米尔德里德火烧警察局的胆量,也没有关玉明以一当十的体能。

但正因为如此,她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她不是超级英雄,不是特工军人。

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这个普通人恰好是一个妻子,以及母亲。

正如有人问道:“你的职业是什么?

”瑟可希的回答是:“母亲。

”所以,她的选择和米尔德里德、关玉明大相径庭。

她比米尔德里德年轻太多,远远没有到豁达的年龄,不能接受“放下仇恨”的理论;她也不像关玉明是身经百战的越战老兵,她很难找到默勒夫妇的犯罪证据,让对方依法判刑。

于是,她走上了最极端的道路:与默勒夫妇同归于尽。

俗话说“观点有正反,思想无对错”,瑟可希、米尔德里德、关玉明的做法都无关对错,也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都是他们深爱丈夫、孩子的体现。

以往关于复仇的电影,大多都是类似《三块广告牌》和《英伦对决》的两种选择。

要么是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于是放弃报仇。

比如《美国队长3》的最后,黑豹面对杀害父亲的凶手,收起了爪子:“你们被仇恨吞噬了,我不能再被仇恨吞噬。

”要么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伤我亲人,我就要十倍奉还。

80%的动作片都是这样的套路。

《凭空而来》主角与凶手同归于尽的结局虽然不是首创,但至少也避开了最常见的两种剧情,也算是有所创新。

瑟可希选择了与罪犯同归于尽,也更升华了主题,成为了画龙点睛之笔,不仅通过瑟可希“与家人团聚”的夙愿体现了她对丈夫、儿子的深爱,同时也引出了关于司法制度和种族矛盾的问题。

瑟可希学生时代就认识了努里,从此就暗生情愫。

甚至努里因贩毒入狱了,瑟可希不但没有放弃对方,反而去监狱里与他举行婚礼,非常浪漫。

也只有真爱才会这么做了。

瑟可希深爱丈夫、儿子,在他们遇难之后,她也就自然想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重聚。

这也是为什么她曾经想过自杀。

她割腕之后,如果不是恰好收到警察抓获罪犯的留言,说不定她已经自杀成功了。

自杀是因为抓不到凶手,既然如今抓到了凶手,她就不甘心自杀了,要么亲眼看着罪犯入狱,要么执行死刑。

说到这里,电影又指向了司法的问题。

默勒夫妇被无罪释放,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瑟可希吸毒,从而让辩护律师找到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辩护律师狼心狗肺,为了金钱昧着良心说黑话。

总的来说,律师诡辩的因素远远大于瑟可希吸毒的因素,毕竟瑟可希是受害者,这个时候去谴责受害者,在她伤口上撒盐,未免太冷血了。

《凭空而来》的辩护律师我想起了《无人区》中徐峥饰演的律师潘肖。

一名警察被盗猎者撞死,盗猎者请潘肖辩护。

潘肖拿出饭店的账单,说案发当天死者在饭店点了一瓶白酒和四瓶啤酒,所以死者饮酒是导致交通意外的直接原因。

因此,盗猎者被无罪释放。

后来,潘肖与盗猎者私下见面,潘肖说饭店的账单只能证明死者点了五瓶酒,但不能证明死者喝了它。

换言之,无法证明死者是否喝了酒,也就无法得出“死者喝酒是交通意外的直接原因”的结论。

如果不是潘肖玩文字游戏钻了空子,盗猎者是不会被无罪释放的。

因此,比事实更重要的,是律师的说辞。

他们巧舌如簧,颠倒是非,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

潘肖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盗猎者是依法判刑,抑或是无罪释放;《凭空而来》中的辩护律师也是如此,能不能让默勒夫妇认罪伏法的关键就在于辩护律师的观点。

令人痛心的是,他选择了帮助罪犯。

默勒夫妇的车库有合成炸药的原料,也有炸弹的残留物,上面还有两人的指纹;希腊度假酒店的老板马里克斯声称默勒夫妇案发当天在希腊,但事实上登记册上默勒夫妇的名字明显是临时写进去的;而马里克斯2013年在社交网站发布的照片,可以说明他是新纳粹主义政党成员,和默勒夫妇信奉希特勒是一致的。

再加上默勒夫妇给马里克斯的照片点了赞,说明他们2013年就已经认识了,他们是一伙的;瑟可希确实见过凶手的样子,也确实准确的描述了凶手的外观,帮助画像师画出了凶手的相貌……(不过我们作为观众,处于上帝视角,知道前因后果,所以知道瑟可希见过凶手、描述凶手外貌是真相,但电影里的人物是不知道的。

)默勒夫妇的犯罪事实可以说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了,却也敌不过辩护律师的诡辩。

法庭怎么判,全凭他一张嘴。

辩护律师颠倒是非、歪曲事实,以及司法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结尾悲剧的直接原因。

瑟可希原本打算自杀,在得知凶手落网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重新看到了希望。

然而残酷的生活又再一次将她推向毁灭,给她判了第二次死刑。

瑟可希好不容易从地狱边界爬出来、重获新生,辩护律师的一番话又将她重新推进了地狱。

而这一次,瑟可希绝望了,再也不想反抗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跌倒了一次可以站起来,跌倒了两次、三次、四次……就站不起来了。

所以电影的结局也就非常合理了,瑟可希对家人遇难痛不欲生,对凶手恨之入骨,对辩护律师深恶痛绝,对司法制度大失所望,对生活心灰意冷,种种情绪喷薄而出,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她点燃炸药,与凶手玉石俱焚,与家人地下团聚。

那一刻,她帅炸了。

 7 ) 凭空而来

前两幕一般般,第三幕的悬念把持得很好,几个长镜头绕啊绕的很是紧张。

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其实也很一般。

我们都很期待两个新纳粹主义者被绳之以法,因为我们在案发现场都很清楚的看到了嫌疑人的出现(取消这一客观的看,只留下女主主观的回忆会更好),所以当法庭没有这样判决的时候更显的整个辩护过程拧巴;所以最后女主临时改变主意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几个细节:被判无罪的时候的变焦镜头模拟了女主的心态:从周围一切各种情绪中抽离;samurai的纹身可能意思是再次强调我们女主是一个拥抱多元文化的人?

小鸟的出现是一个转折,月经期的回归、终于接通了律师的电话更是。

 8 ) 喜欢这个结尾的两次复仇处理

电影的剧情很直观地跟三块广告牌对比,比广告牌更让人难受和愤怒。

难受到,宣告无罪的时候,跟女主一样无力,竟不忍再看下去,需要点剧透才能让自己缓解这种不适感。

很多镜头一直有些轻微晃动,最开始有些不适应,随着剧情发展,观众的心理会跟着卡佳一起彷徨,焦虑,不安。

而结尾处镜头的平稳,是卡佳终于得以解脱。

女主演技真很好,情绪感染力太强。

愤怒悲哀到发抖,随意感受下截图。

结尾处,女主复仇却分了两次,第一次是单纯的仅为复仇,看的人心情澎湃和紧张,第二次是卡佳的内心平静解脱后所行,观众亦平静等待结局的以暴制暴,凭空而来前后呼应。

让卡佳有了重新选择的心态后继续选择复仇,和三块广告牌最后被告知要复仇的对象不是杀死自己女儿的那一个时仍旧往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个人觉得凭空而来的处理方式更为细腻,重获新生后,却选择亲手结束,去感受丈夫和儿子曾经历的痛苦。

不过还有一个感触是,安全下的人权,才是最好的人权。

国情背景不同,让人对中间法律剧情的发展有些愤怒,和部分无法共鸣。

 9 ) 新马克思

纳粹党Nazi Party---德国法西斯政党。

即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曾译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

美国新纳粹党形成原因二战结束后,纳粹主义运动受到重创。

在美国的新纳粹叫三K党。

全球多数国家都不承认纳粹主义者在本国的政治权利,不准举行游行集会,对其运动都采取镇压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纳粹主义者的政治权利限制有所松动,有部分美国议员提出“纳粹主义者也应该享有基本政治权利,不该限制其人权”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新纳粹势力和共产主义流派“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被允许在美国国内举行游行集会,他们的政治权利也得到了保障,没有了人权限制。

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看到自己构建的社会模型被如此落地,肯定想爬出来,和哥几个聊聊。

不能拿我的观点去搞民族屠杀和侵略啊。

还好有中国,不以侵略为手段的社会主义阳谋,乃真君子。

面对恶人必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用哔哔赖赖,如果非要到上帝那讨个说法,我就是送他去见上帝的那个人.重要台词“如果您知道这是你儿子干的,还会去警局么”“我知道是他干的”

 10 ) ,

最后那部分,女主复仇却分了两次,第一次是单纯的仅为复仇,看的人心情澎湃和紧张,第二次是卡佳的内心平静解脱后所行,观众亦平静等待结局的以暴制暴,凭空而来前后呼应。

让卡佳有了重新选择的心态后继续选择复仇,和三块广告牌最后被告知要复仇的对象不是杀死自己女儿的那一个时仍旧往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个人觉得凭空而来的处理方式更为细腻,重获新生后,却选择亲手结束,去感受丈夫和儿子曾经历的痛苦

《凭空而来》短评

讲不讲理你们都占理,那就不讲了,太累。

9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

许多影迷在讨论问题是大是小,是面对还是闪躲,是担当还是投机——就像菜市场讨价还价。但就好比死了老公孩子,这种事情对外人而言,你还能用大小来判断?尽管阿金还放不下三段形式,但层层递进最后以牙还牙的决然,还是觉得心理转变很自然。第一段那种雨水不断,阴郁静默,遭遇死亡确实太绝望。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故事其实还可以,但是没有讲述技巧

12分钟前
  • 朝阳川生
  • 较差

做出无罪判罚的法院在得知原告自杀式的复仇后会做何感想?

17分钟前
  • byds05
  • 推荐

就怕她不炸。

22分钟前
  • 赶不上口热的
  • 较差

阿金的片子因为太硬刚所以没什么值得回味,影院看应该是很有感染力的。

25分钟前
  • 12
  • 还行

一直期待女主的反击,最后1分钟,才有高潮。

30分钟前
  • 搏仔
  • 较差

压抑,看这个片子什么也没有学到

31分钟前
  • 不羁の雲
  • 较差

弱智的剧情让我完全无视女主所谓的演技,尤其最后那俩罪犯,就那么每天老老实实待在无人的海边锻炼着身体等着女主来炸。。。

32分钟前
  • prime
  • 较差

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很好,阿金的节奏掌控也不错,你看克鲁格哀嚎、颓废以后,阿金马上安排些搜出毒品之类剧情,以防观众看腻,但这种节奏调节,在最后的希腊复仇部分完全失效了,克鲁格在最后半小时里就是种冥想失魂的状态,直到和仇人自爆,这段很催眠。全片还是有很强的阿金印记,比如开场的录像带拍摄的监狱婚礼,以及这个欧洲新纳粹随机恐袭土耳其移民的主题,但是我觉得这片子的剧情安排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女主首先是个和贩毒移民相爱以至于退学当全职妈妈的——社会蛀虫吧算是,她老公呢,则是个靠给土耳其老乡当税务咨询(其实也就是避税)的回头浪子,其实这两口子都是吃德国福利过生活的,虽然这片里的欧洲纳粹分子选了一些面貌可憎的演员来出演,但女主角两口子也并非什么善茬,其实也挺该死的。另外,女主小儿子的小演员演的也不错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幸福那么近,却又从指缝中瞬间溜走。寻求不到的正义,挚爱的逝去,自我的救赎,哪个是尽头。

3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这么多年了,德国人的自我反思意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41分钟前
  • 国产凌凌期
  • 推荐

居然和Jodie Foster的The Brave One如此类似,整个故事和情节的惊喜都不大,Diane的表演也没有到那么出色的地步,现实主义的影像背后是满满的老生常谈。

4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藏在草丛里的卡佳就像一只雀鸟,想要用射钉冲破仇恨的车窗,却意识到暴力并不能消弭仇恨。墙上的画、睡过的床、海盗轮船、袖珍小手,变成溅在墙上的一摊血,用法律的卫生棉也无法擦去。她听到了家人来自海洋的呼唤,哪怕涂了防晒霜,也要奔赴这场仇恨献祭。她是极端种族主义所有的祭品里,唯一的斗士。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题材注定比较托演员

51分钟前
  • 游坦
  • 还行

节奏好慢

55分钟前
  • 荒淫少女朴赞郁
  • 还行

一股自我感覺良好的惡臭 不過戴安演技確實沒得說

59分钟前
  • 罌至
  • 很差

拿纳粹这个软柿子来捏,敢不敢拍个绿XX血洗查理周刊的电影啊

60分钟前
  • momo猪🌈
  • 很差

比想象中还要好看,深刻且沉重的社会议题,三段故事每一段都情绪都不同,看点却非常的多,整体很伤感,但最后一段却略带一点爽快,模糊了道德边界,反而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社会问题。黛安·克鲁格的这个戛纳影后实至名归,情绪拿捏得太到位了,几乎完美的将悲伤、愤怒、绝望融在一起,牵引着观众的心。

1小时前
  • Ron Chan
  • 力荐

阿金你特么这么快就忘了之前因为拍亚美尼亚大屠杀电影被土鸡黑出翔的事情了?

1小时前
  • Österarm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