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Can Speak》,中文翻译为“我能说”,影片中特别翻译为“我能作证”。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历史剧+喜剧的特殊组合类型的韩国电影,于2017年9月21日在韩国上映,引起了极好的反响,豆瓣八万多人打分,评分8.8。
本片由韩国国民奶奶罗文姬,《信号》男主角李帝勋担任领衔主演角色,一众韩剧的熟悉面孔演员出演,演员班底过硬,十分推荐食用。
★鬼怪奶奶与政府新人的交锋和和解★罗玉粉奶奶,一位爱多管闲事的老人家,区政府信访办的常客,熬过了五任区长。
在片中初期,她的主要特征就是带着一打信访材料出现在窗口前,让工作人员们避之不及。
朴民载,一位区政府的新员工,一个独自扶养弟弟的哥哥,坚持规则办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结果碰到了鬼怪奶奶这根钉子。
二人在信访办的互相过招十分有趣好笑,比如奶奶厚厚的号码牌、厚厚的信访材料和同事们对朴民载可怜巴巴的请求。
奶奶有个弟弟远在美国,想要学习英语来和弟弟沟通。
求助学习机构无果后发现了朴民载的高水平英语。
因为奶奶经常为朴民载弟弟准备丰盛的晚饭,朴民载答应了奶奶的授课请求,带着奶奶去酒吧和外国人聊天,和奶奶用弹棋游戏来练习英语。
但为了不让奶奶知道弟弟不愿沟通的事实,朴民载故意对奶奶说了狠话,停止了教课。
结果,奶奶的朋友正心病倒了。
为了正心的愿望,也为了自己,曝光了自己慰安妇的身份。
在朴民载等人的帮助下,她站上了美国众议院听证会的讲台,向世界控诉日军的罪行。
★精心的制作,感人的主题★本片整体上算是一部质量较好的电影,虽然有些台词和剧情有些许的怪异(比如误会的解除靠台词强行解释),但是瑕不掩瑜。
首先,本片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喜剧元素融入了历史片。
本片的核心在于慰安妇,而通常讲述这类非常沉重而悲痛的内容采取的形式都是以严肃为主要基调,或者拍成纪录片,比如国内的同题材影片《二十二》,而《I Can speak》则是以喜剧商业片的形式来呈现,仅在片中后部才开始产生悲情。
有人会说,前半部分搞笑后半部分煽情的电影很多。
不过,将这种形式放置于历史题材上仍属于大胆的尝试。
其次,演员的极佳的演技也是本片的优点。
从主演到配角,演技都没有拖后腿,尤其是罗玉粉奶奶和珍珠屋主这两个角色。
在罗玉粉和珍珠屋主的对手戏中,真正地演出了慰安妇的艰难岁月和作为普通人的懊恼和后悔。
当奶奶的身份被曝光后,珍珠屋主突然不愿意面对奶奶。
奶奶生气的冲过去质问,珍珠屋主回答:“因为伤心。
”此时如果是普通的小演员,很有可能会用大吼和大哭来处理这里的情感流露。
但是这里演员的处理是循序渐进的。
“因为伤心”时比较平静,只是含着眼泪。
“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时展现了一些不理解和担心,“这么漫长的日子怎么熬过来的”时则开始带着哭腔。
最后“这狠心的人啊”就释放出来。
有层次感,层层深入,真实又动人。
而奶奶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从一开始的生气。
到“不告诉我”时的难受,紧张和抱歉。
最后拥抱时,一开始还没有哭出声,只是皱着眉头,过了一小会儿,才大声哭出来,这里也是感情的层层深入。
两位经验丰富的演员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是抽丝剥茧般的“真情实感,感同身受”。
然后,场景和人物细节的处理相当仔细。
比如朴民载不教奶奶英语故意为难她被奶奶发现时,奶奶可爱的表情;奶奶喂弟弟吃烫东西时“哎哟哎哟”的生活化口语;朴民载对奶奶的撒娇;国会演讲中议员们听演讲时从思考状姿势变为祈祷姿势;挪威奶奶不需要翻译就可以听懂罗玉粉的演讲(个人理解:即使语言不通,我也明白你的苦楚)等等。
这些细节上的处理让人们感觉到真实,感受到人物们的情感变化,捕捉到影片冲破荧幕的动人。
最后,影片的立意也是加分项。
本片的主旨是介绍慰安妇的艰难岁月,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呼吁人们更多的关心慰安妇群体。
这一立意是不仅是韩国民众都认可的,更是我国民众高度认可的,从我国《二十二》的纪录片中高票房和《I Can Speak》的高分评价可以看出。
具有高度认可度和教育普及意义的电影自然值得一看。
★个人观后感★历史的沉重和喜剧的轻松有机结合让我们看电影不会太过于压抑,能达到娱乐自己又增长见解的效果,而且,全程观感极佳,没什么尿点,我是十分愿意去看这类电影的。
我认为,这部剧里最能打动我的就在于罗玉粉和珍珠屋主的对手戏和国会听证的部分。
演技和细节的处理真的是让我看一次流泪一次,这俩片段好好品品真的会有很多感受和思考,也会让我们深深地同情这些可怜又勇敢的人们。
不过,我认为我们仍要把握好历史和娱乐的某种平衡关系,避免历史过于娱乐化致使历史的庄重性受损。
因为这段历史是沉痛的,当我们用娱乐化的手段展现后,需要以敬畏的心去正式全面地了解历史。
不同的国家,同样的伤痕。
韩国的她们也好,中国的她们也好,只愿能好好地幸福地生活,下辈子不要再有伤痛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观影空间),头条号(观影空间)和QQ看点(观影空间)
善良的人很多,勇敢的人很少,罗奶奶是善良且勇敢,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去憎恨厌恶社会,反而很有社会责任感,为了做对的事努力去学英语,电影中的罗奶奶每一个眼神都是有情绪的,罗奶奶最后能站出来去揭露真相,面对坏人的指责仍不退缩,很值得敬佩,整个故事虽没有大起大落,却能引人深思,最后杂货铺大婶的那句话反应了大部分普通人的心态,心虽善良却不知如何去勇敢的表达
又一部韩国慰安妇题材的电影,观影过程笑中带泪,看过之后如鲠在喉。
影片采用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没有受沉重题材的影响,刻意去煽情,而是把一个曾经遭遇过不幸的孤独老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通过与政府信访办公务员小哥的忘年交,先讽刺了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不作为,继而烘托出热心大妈的善良品格,从而引出主角玉粉奶奶的悲惨过去,最后与电影主题关联起来,去控诉,去平权,跟片名相呼应,我能说,这个说字用得太妙了,是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是温暖公务员小哥的心灵,是为民请愿的决心,更是坚强活下去的信心。
强烈推荐
当电影的片尾滚动字幕从我眼前划过的时候,我忽而恍了神。
蕴于这份恍惚之中的,是对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那段朴民载与罗玉粉之间的忘年交际,那段关乎慰安妇的厚重的苦难,那份苦难过后坚定维护我能说的权利的意志,无一不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感怀与动容。
影片在欢笑间开始。
“鬼怪奶奶”罗玉粉多年来专注于举报社区里发生的不法行为,频率之高足以让明珍区政府的每一工作人员闻风丧胆。
但当重原则的“冷面公务员”朴民载来到此处,剧情便被改写。
犹如火星撞地球的二人很自然地开始了冤家的旅途。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朴民载却又成了渴望学习英语的罗奶奶的英文老师,二人的关系便也由冤家转化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影片在真相的揭露中上升。
鬼怪奶奶罗玉粉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出席关于慰安妇的听证会,将日军残暴行径公证于众。
原本历经挫折的忘年之交渐渐在更深的理解中回温。
罗奶奶在社区也获得了相应的真诚的支持。
影片中人们的距离变得更加靠近,联系得更加紧密。
影片在罗奶奶的过往与演讲中达到高潮。
在那苦难年代中,罗奶奶与闺蜜间的生死之交,那份深沉的心心相依,带来了那份对于我能说权利的坚定捍卫。
演讲时露出的伤口,慰安妇们那声泪俱下的指控,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情谊的坚固,那段历史的苦楚,是让如罗奶奶一般的慰安妇们为了捍卫那迟到的尊严,不堪回首却又坚持回首那段苦楚的信念来源。
历史在如罗奶奶一般的人身上留下太过残忍的印记,这是至死也挥不去的梦魇。
更让我们感怀的,抵抗奴性的回击,对于我能说权利的捍卫,也同样会在历史上留下确凿的事实依据。
留给我们的更为深刻的思绪,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不论朝鲜抑或中国的那段苦难的经历,刻在我们先辈身上的经历。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是我们继续前行,捍卫正义的坚实动力。
Calling for peace and love for all time.
我们习惯以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不喜欢去追究这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所以,电影的主角罗文姬饰演的70多岁罗玉粉不讨喜,起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很事儿的人不大受待见,不管年轻还是年老。
李帝勋饰演的朴民载是一个9级的公务员,他是一个极具原则的人,在他的世界观里,“所有事情都必须按照步骤、原则来”。
科普一下韩国的公务员等级制度,其等级从1-9,1级最高,9级最低,一般韩国人靠公务员都是先考9级,然后按照工作的业绩、任职年限、资历、考试一点点往上升,从9级到8级大概需要2-3年,8级到7级需要3-5年,越往上升需要的年限也就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跨级考非常困难,所以电影中朴民载直接从9级到7级是相当优秀的。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谁是容易的:市场肉摊的妇女为了照顾母亲,死守着摊子不肯放手;超市的女老板,独自守着超市;政府办公室里民载旁边的前辈,问民载自己要不要相亲,在散伙饭上,对民载说,如果我敞开心扉的话,你肯定就舍不得走了。
豪气得多么让人心疼……
电影构造了一个不容易的世界,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没有谁是容易,所以,看着看着电影,会在潜意识中找到归属感: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既然大家生活得都这么不容易,干嘛还要这么较真啊?
1.因为孤单。
这也是为什么罗玉粉和朴民载是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却能在一起相处融洽?
因为,大家都是情感缺失者,所以遇到了就会有共鸣。
罗玉粉无儿无女,仅有的一个弟弟远在美国,而且不愿意认她;朴民载无父无母,仅有一个弟弟,但是他学会赚钱养弟弟,却没有学会如何与弟弟相处。
都是孤单的人。
两个人采取了完全了不同的处世态度:罗玉粉四处“找茬”举报,想产生与人的联系;朴民载把自己封起来,不与人亲近。
但是如果一个人打破了界限,终究是能够感受到温暖的。
有时候,我们勇敢一点吧。
2.罗玉粉不是传统意义上优雅的老年女性。
我们所说的优雅是什么样的?
俄罗斯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就在大家在她这个年纪颐养天年的时候,她每天做瑜伽、运动,意外闯入了模特圈。
这样的女性如果是我们未来的模样,可能人就不会那么害怕衰老。
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的未来更多可能是罗玉粉:生活不是特别的富裕,满脸的皱纹,身材也走了型,嘴里很喜欢唠唠叨叨。
这样的人很难与优雅联系起来。
但是,除了优雅,人生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很酷。
70多岁,身体还能那么棒,很酷!
70多岁,还能那么充满激情,很酷!
70多岁,还能那么认真地学英文,并且不脸红去和外国人搭讪,很酷!
70多岁,还能一个人到全世界旅游,很酷!
不要说活到70岁还能这样做,就算是现在的我们,几个能做到此。
所以,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现实中难以实现,却是大家理想中的人物角色,不为情节打分,起码也要为自己对未来美好的幻想打分。
3.从电影本身来说,拍摄很有烟火气息。
人物的化妆让人很到位,那个脸上还冒着油光的超市老板,让人相信她就是开在市场里的小超市的老板;没有大段大段的空镜头转化,没有长时间、多次的配歌,给人一种就是很日常很真实的感觉,能够拉进电影和观影人之间的感情。
而整部电影唯一一段让人觉得有点MV感觉的,是罗玉粉小时候,在山坡上遇见自己的弟弟,背着弟弟下山去,一个全景的镜头,绿油油的山坡,两个年轻少男少女的背景,风很轻,音乐很轻,但一切都说明一个问题,这是在梦里,不是现实。
而另外,在一开始电影营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后面氛围的画面,雨夜、铁锤、戴着帽子的男人,画面急促,完全是一个连环凶杀案的开场。
这么一个场景其实对于后面情节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看到最后一想,似乎又觉得有某些隐喻:电影开始是“犯罪”,点明了这是一部关于“犯罪”(日本慰安妇)的电影;而电影最开始“犯罪”的行为被罗玉粉拍了下来,而日本犯罪的行为罗玉粉本身就是记录。
这种巧合,不应该只是巧合吧。
4.无论如何,电影想表达依然是美好的,现实却残酷很多。
这样的罗玉粉很少,被这样对待的罗玉粉也很好。
她们在等日本道歉,日本在等她们死去。
电影中罗玉粉说:日本巴不得我们都死光了,但是我要活得更久些,活200岁。
但现实她们等不了那么久,2017年8月,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黄有良去世了,她们没能等到日本的道歉。
黄有良去世前,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怕是等不到裁定了,孩子你要替我坚持下去。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得越来越多,还会有谁替她们坚持下去吗?
哈哈很直男
和我们一样的英文入门话术
一模一样这个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将沉重的题材深入浅出地方式展开,太了不起了吧!
被霸凌的人不应该有羞耻心,真正应该羞耻的是没有人道的日本人。
用喜剧承载“慰安妇这”样沉重的题材,看到最后我哭惨了。
97年在美国国会作证的勇敢的老奶奶们,20年之后的17年她们很多人已经离世都没等到日本人的一句道歉。
罗文姬饰演的鬼怪奶奶多有社会责任感,信访路上各种社会现状,吐槽公职人员的笑点,还有她拼命学习英语的劲头不晓得让多少青少年惭愧。
当电影的片尾滚动字幕从我眼前划过的时候,我忽而恍了神。
蕴于这份恍惚之中的,是对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那段朴民载与罗玉粉之间的忘年交际,那段关乎慰安妇的厚重的苦难,那份苦难过后坚定维护我能说的权利的意志,无一不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感怀与动容。
影片在欢笑间开始。
“鬼怪奶奶”罗玉粉多年来专注于举报社区里发生的不法行为,频率之高足以让明珍区政府的每一工作人员闻风丧胆。
但当重原则的“冷面公务员”朴民载来到此处,剧情便被改写。
犹如火星撞地球的二人很自然地开始了冤家的旅途。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朴民载却又成了渴望学习英语的罗奶奶的英文老师,二人的关系便也由冤家转化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影片在真相的揭露中上升。
鬼怪奶奶罗玉粉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出席关于慰安妇的听证会,将日军残暴行径公证于众。
原本历经挫折的忘年之交渐渐在更深的理解中回温。
罗奶奶在社区也获得了相应的真诚的支持。
影片中人们的距离变得更加靠近,联系得更加紧密。
影片在罗奶奶的过往与演讲中达到高潮。
在那苦难年代中,罗奶奶与闺蜜间的生死之交,那份深沉的心心相依,带来了那份对于我能说权利的坚定捍卫。
演讲时露出的伤口,慰安妇们那声泪俱下的指控,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情谊的坚固,那段历史的苦楚,是让如罗奶奶一般的慰安妇们为了捍卫那迟到的尊严,不堪回首却又坚持回首那段苦楚的信念来源。
历史在如罗奶奶一般的人身上留下太过残忍的印记,这是至死也挥不去的梦魇。
更让我们感怀的,抵抗奴性的回击,对于我能说权利的捍卫,也同样会在历史上留下确凿的事实依据。
留给我们的更为深刻的思绪,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不论朝鲜抑或中国的那段苦难的经历,刻在我们先辈身上的经历。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是我们继续前行,捍卫正义的坚实动力。
Calling for peace and love for all time.
历史没有句号,只要后人愿意,历史将被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地留存。
热血奶奶罗玉粉致力于为社区中的各种违规现象进行举报揭发,社区居民视她为“鬼怪”。
罗奶奶和新来的基层公务员朴民载打打闹闹,越相处越融洽。
罗奶奶对于学习英语一直有着极大的热情,她有个梦想,就是亲自去美国,为了自己和所有像自己一样被践踏过的女人们,向全世界人民讲述自己曾经做慰安妇的经历。
从电影本身的拍摄来看,以笑点开始,以细节勾勒主要人物,剧情按照时间线层层剥开,循序渐进。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比如,前半部分铺垫的时间太长,将过多的套路技巧用来表现罗奶奶的孤独生活和政府机关的不作为,这些和主题相关性不强,稍微有些冗杂;再比如,罗奶奶和朴民载兄弟两人的相处是感人桥段的惯用套路,但是演员的情感投入和演绎风格依旧十分动人弥补了这些缺陷。
从欢喜冤家到忘年之交,再到慰安妇主题,带观众认识了罗奶奶:一个有理由唾弃这个世界、却选择无条件拥抱这个世界的老人。
罗奶奶几十年如一日地举报社区违法事件,经有她举报的事件,居然有8000多起。
除了放假,20多年来每天都得举报一起。
看似只顾着博取人们关注的市井老太太,心里却装着身边的人,想着办法默默帮助邻居们。
“我有一个弟弟,小时候分开之后 他去了美国,但是他一句韩语都不会讲。
想通个电话,但是无法沟通啊。
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不知道老没老。
身体是否健康,子女们过得如何?
想知道的事情很多,所以想学英语。
”她一心想学习英语,因为想念弟弟,也是因为想亲口向全世界揭发日本人践踏人伦的畜生行径。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情节是,朴民载用英文向罗奶奶讲述自己的过往经历。
他说:“我急忙赶回来举行了葬礼,再次离开的时候,根本不了解家里的情况。
因为怕我担心,父亲一直瞒着我。
一年之后,父亲去世了我才知道。
本来,我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家,梦想着又一天由我亲自来设计雄伟的建筑。
但现在,您应该也知道,现在只是一个处理有关建筑方面信访的公务员。
”罗奶奶并不懂英文,但是听完感叹说:“原来是有过如此悲伤的故事啊。
”朴民载惊讶反问:“怎么?
您都听懂了吗?
”罗奶奶说:“没有,只是听着你的声音也能了解。
”这是感受他人情绪变化的神奇能力,而我一直认为,这是至善的人才有的能力。
试想所有坏人都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他们又怎么会杀人抢劫呢?
这也是罗奶奶和朴民载真挚的情感交流,不需要语言,只需要静静感受就能达成的共情。
从电影的主题来看,坦白说,以喜剧为载体承载“慰安妇”这样的话题,让我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看到了影片结束。
从社区奶奶的喜剧生活切入到宏大历史事件的处理方法也许会让部分感到别扭,但是利用一部明星加盟的商业喜剧电影传播历史,以相对轻松的口味讲述沉重故事,不失为一次好的尝试。
“我们要求的不过分,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行。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是要给你们得到宽恕的机会,一句I'm sorry就那么难吗?
不要把沉重的包袱留给后代,尽早承认错误道歉吧。
请在座的各位,请记住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还要记住,这悲伤的历史不能再重演!
”“之后10年,日本依然没有谢罪……”所有人都在大声呼喊“道歉”,除了应该道歉的那部分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我国是日军二战的主战场,关于慰安妇,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些记录:“11军一共有2000多名官佐,这里面的将官有56名,每一名将官都要长期配备一名慰安妇,那么就需要56名慰安妇。
少佐以上级别的军官总共有800名,每两名少佐要有一名慰安妇服务,这就需要400名慰安妇,尉官总共是有1200名,五名尉官要有一名慰安妇,需要250名慰安妇。
士兵总共有31万,一百位士兵配备一名慰安妇,需要3100名慰安妇,11军总共需要3800名慰安妇。
”除了数量,日军还对慰安妇的工作时间做了安排。
“大尉级别的军官,每周安排两次,每次可以有两个小时,少尉级别的军官,每周安排两次每次一个小时。
在慰安所中的慰安妇,每天白天要和六个人在一起,等到了晚上八点以后,大尉可以单独和慰安妇在一起,慰安所中的每一名慰安妇每个月至少要工作24天。
”要知道,这些需要承担高强度“工作负荷”的人当中,还有很多是年仅十几岁的少女,是甚至对“性”还一无所知的无知孩子。
更为痛心的是在,这些慰安妇回到正常生活后,余生都在愤怒、自卑、绝望和羞耻的状态下度过,甚至被自己的国人所嫌弃和看不起。
慰安妇所剩无几,但是历史没有句号,只要后人愿意,历史将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地留存。
重溯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自强。
忘记历史,不是时间犯的罪,是国人对国家的背离。
最后,回到生活,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尊重老年人的梦想。
纵览我们的生活,很多人都有执念,但是绝对不能看不起或者忽视一个老人的执念。
因为人老了,是到了放下执念的时候。
如果一个老人到老了还心存执念,ta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赛跑,在和死神抢夺时间。
以上文字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当电影的片尾滚动字幕从我眼前划过的时候,我忽而恍了神。
蕴于这份恍惚之中的,是对这部电影所展现的那段朴民载与罗玉粉之间的忘年交际,那段关乎慰安妇的厚重的苦难,那份苦难过后坚定维护我能说的权利的意志,无一不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感怀与动容。
影片在欢笑间开始。
“鬼怪奶奶”罗玉粉多年来专注于举报社区里发生的不法行为,频率之高足以让明珍区政府的每一工作人员闻风丧胆。
但当重原则的“冷面公务员”朴民载来到此处,剧情便被改写。
犹如火星撞地球的二人很自然地开始了冤家的旅途。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朴民载却又成了渴望学习英语的罗奶奶的英文老师,二人的关系便也由冤家转化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
影片在真相的揭露中上升。
鬼怪奶奶罗玉粉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出席关于慰安妇的听证会,将日军残暴行径公证于众。
原本历经挫折的忘年之交渐渐在更深的理解中回温。
罗奶奶在社区也获得了相应的真诚的支持。
影片中人们的距离变得更加靠近,联系得更加紧密。
影片在罗奶奶的过往与演讲中达到高潮。
在那苦难年代中,罗奶奶与闺蜜间的生死之交,那份深沉的心心相依,带来了那份对于我能说权利的坚定捍卫。
演讲时露出的伤口,慰安妇们那声泪俱下的指控,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情谊的坚固,那段历史的苦楚,是让如罗奶奶一般的慰安妇们为了捍卫那迟到的尊严,不堪回首却又坚持回首那段苦楚的信念来源。
历史在如罗奶奶一般的人身上留下太过残忍的印记,这是至死也挥不去的梦魇。
更让我们感怀的,抵抗奴性的回击,对于我能说权利的捍卫,也同样会在历史上留下确凿的事实依据。
留给我们的更为深刻的思绪,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不论朝鲜抑或中国的那段苦难的经历,刻在我们先辈身上的经历。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是我们继续前行,捍卫正义的坚实动力。
最初以为会轻松惬意的看完这部归类于韩国喜剧类的电影,在下半程却止不住疯狂流泪。
想过孤老问题,想过社会阶层,想过政府不为,却没想过会与慰安妇有关。
巧合的是最近在读《向前一步》这本女性视角的书,深感女性在社会处境的不易,允诺平等并不等于真正的平等,允诺尊重也往往有可能只存在于表象,但即使这样,我们这一代女性已经足够幸运,能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直面问题,表达观点。
讨论或许很难,但会有更多积极的结果。
这部片是一个人对「史实」和「遭遇」不卑不亢的态度彰显,结构上讨巧,几乎就把人骗过去,以为是什么轻喜剧。
有一个好故事,又能用成熟的电影手法精准无误地传达出来,像电影里的老奶奶:能说、敢说、会说。这就是韩影的魅力所在。
后面硬生的加入了慰安妇情节,实在有点错乱,没另一部主旋律的出租车。情节所限。没有评分那么好看
故事割裂感真的很厉害,可以说是很生硬的跳到了第二条主线上,“I Can Speak”的双关意思因为听证会英文演讲意义太重大,所以第一层含义完全没了存在感,倒不是反对这种厚重题材用喜剧商业元素去包裹,立意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本片真的衔接的不好,两个主题都没有达到及格线。
赚足泪点的电影,让人看到了力量,而不像国内的某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只会看到年月在老人身上的腐蚀
boring 佩服片子本身
虽然有真实背景,但最后也太脸谱化了,日本政府的代表在听证会现场叫嚣你到底想要多少钱可还行……那个弟弟为什么不肯认姐姐我也没明白。包括为了最后互相理解的反转,前面一定要全情会社区付出但又被误解……人物都像是为了故事服务的工具。市场拆迁改造的那段让我想到了《辅佐官》,很多事其实也很难这么非黑即白。
这个剧情转折像是五集电视剧拼接成的,最后死命的煽情!
题材很感人,但是电影本身过于煽情,除了奶奶,其他角色的演技太浮夸。叙事节奏也不太对,感觉不太流畅,在某些镜头掐着点让你哭。有些失望,不副盛名。
电影院抽泣声明明很多 一出来妆都补好了韩国妹子有点6
不懂为什么韩国人能拍出来这种电影,前面喜剧后面感人。虽然后面也很假吧,但我还是看哭了……
很好的题材,学英语的角度找的也很好。但开头真的很一般。
内心脆弱的我通常不会去看特别悲伤沉重的电影,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慰安妇这条线被埋得很深,直到影片2/3处才出现。不错的一面是可以吸引像我这样的怂包去看一部内核悲愤有沉重历史感的电影,同时鼓舞人心,但trade-off的一部分就是,前期的铺排太长也平庸,和后期的悲悯间会有那么些gap。老人励志学英语是为了能在法庭上作证,但证人身份因为早年怕麻烦好面子而没有去认证——其实我觉得这部分可以再多着墨一些,为家人故意欲隐藏的伤痕和shame(奶奶有提到母亲和弟弟的要求)等等。最鼓舞人心之处是无论经历如何、用各种方式都要坚强活下去。奶奶很棒。这几年特别喜欢看这类老年人心路作品,迷茫无所得对现实怨气绝望的时候会希望得到力量、活下去的力量。
3.5星。题材好,女主好,但我是真不喜欢这个剧本结构。前面太长太拖沓,导致后半段核心表达浮出水面的时候,有种强行煽情,龙卷风席卷停车场的苍白感。在韩国的好电影里真排不上号,纯粹题材商业化得巧妙罢了。
脸谱化严重,一句话简介猜全篇。
愿意在受众更广的商业片尝试社会话题,还是值得鼓励的,但影片质量确实一般,瑕疵不少
这 020#2023年看208部电影
政治正确,但是完全不喜欢剧情
我找不到主线了。
7.2分左右。电影最失败的地方是把最最重要的“慰安”元素当做插播一样的形式放在了影片最后,其实围绕着老人学英语这一点照样也可以开展很多有趣的故事,偶尔给出点线索暗示就好了。现在倒是那些琐事有些喧宾夺主,不过好在罗文姬老奶奶演的实在好,那一场演讲直接把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的身体就是证据!”,这种台词真是震耳欲聋,超越了任何渲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