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如此喜欢着聪子的清显,一会张罗着把自己的好哥们介绍给她,一会又让她误会父亲带着他逛妓院,不听她的电话,不回她的信,就在父亲知道聪子已经被王子看上而问他真的不喜欢聪子么,他还是那么固执和决绝.本来顺理成章的两个人,落得那么悲惨的结局.也许这就是青涩少年的所谓骄傲吧.想想自己小时侯好象也爱这样,故意对自己喜欢得人装做不理不睬.也许,当你面对着自己心爱的人而足够从容时,就说明不再青春了吧
行定勋导演+三岛由纪夫小说改编+妻夫木聪竹内桔子主演,让人对这部戏充满了期待。
可惜,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包装华丽但不痛不痒的凄美爱情。
画面实在是漂亮,用光用色都很完美,配乐也很有感觉。
只是竹内不适合那种古典扮相,剧本流于肤浅,想必三岛由纪夫并不是讲了这样一个浅浅的故事吧。
评分:7 out of 10写于2011.1.19
作者:清和岩代太郎,60年代出身于音乐世家,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是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现任东京都交响乐团理事。
其作品涉及多个领域,也多次为大河剧配乐,作曲风格带有浓重的古典印记。
《春雪》改编自三岛由纪夫小说,导演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行定勋。
在第2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春雪》获得九项提名,包括最佳配乐奖(同年岩代太郎的《蝉时雨》也榜上有名)。
虽然从改编的角度来看,诠释的过分片面,使得电影存在种种缺憾,但不能否认,其唯美的音乐与绚丽的画面相协相和,不仅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也大大弥补了电影对文字的还原力不足。
电影描述的是大正时代,松枝清显(妻夫木聪 饰)与绫仓聪子(竹内结子 饰)之间的一段贵族恋情,从刻骨爱恨到漠漠黄泉,字里行间透露出清冷纤细的唯美主义气质。
因此,许多人先入为主地以为会配以更和风、更薄弱的音乐,这样才贴合原作气质。
但岩代太郎却大量采用弦乐与木管乐这样偏暖的音色相互交织,事实上,他做的很好,甚至好得超出电影本身。
举例而言,“雅”这个概念在原作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悲剧的起源与核心。
尽管画面本身非常美,每个镜头都精致又考究,但终究表现力有限,只能展现锦衣华服琼花玉树这样肤浅的含义,这时候就得依赖于音乐。
原作中是这样描写的:“他早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根含毒的小刺,扎在他这个家族的一支粗壮的指头上。
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学会了优雅。
直到五十年前,这个地方武士家庭还是素朴、刚健而贫寒的,转瞬之间就大为发迹。
随着清显的成长,一股子优雅之风即将悄悄地嵌入这个门第。
然而不同于原本对优雅就持有免疫力的公卿贵族之家,在这里,它会立即作为一种迅速没落的征兆显示出来。
对此,他就像蚂蚁预测洪水那样有所感。
”再看电影,一开场清显与聪子尚年幼,便响起来的《雅の复讐》:弦乐声拉开序幕,单簧管与双簧管交替出现,一进一退演绎同一段旋律,显得敏感又伤感。
竖琴声点缀其间宛若无垠的浮萍,而后达到一段小高潮。
这里将“欲加蛀蚀而并非蛀蚀,欲加侵犯而又不予以侵犯”的雅致核心表现的恰到好处,营造出干净唯美、却又稍纵即逝的意境。
后半段木管声弱下去,由弦乐领起钢琴独奏主旋律,高音精巧漂亮,低音沉稳内敛,与其说是鹤立鸡群,不如说是如鱼游水,像是一阵清风,又像是根生长于斯的毒刺。
最后弦乐再次奏响,在低音提琴的轰鸣声中结束一曲。
“看到行将衰落就炽烈地燃烧起来”,清显这根漂亮的刺也被岩代太郎画了个大概,奠定了本作悲剧性的基调。
可惜的是,因为选角与编剧的不足,清显的忧郁倨傲,被描绘成了残忍刻薄,这是对美学的错会,也幸得岩代太郎典雅大气的旋律,才扳回了几分。
之后雪中初吻的经典情节里,出现的也是《雅の复讐》里的弦乐部分,缓慢又细腻的音色,如漂浮于一片寂寥的优雅中。
而《雅の复讐》的主旋律在剧中也是如影随形,(完整版可见tr9《春の雪(piano solo)》),诸如在心意相通后,清显与聪子一次又一次偷偷见面,贪恋于一时虚妄的温存。
暖黄色的画面色调与轻巧的钢琴独奏相合,将脆弱唯美的气质推向一个高度,这与开篇就奠定的悲剧路线、之前的冷暗色调画面都形成巨大反差,是个泡沫般脆弱的幻梦,让人唏嘘不已。
以及聪子决定结束恋情独自承担责任后,片中响起的是《春の雪》的八音盒版本,可惜的是这首并没有收录进原声碟。
还有之后两人被迫分开时,清显冒着大雨站在绫仓家门外,翘首盼望能与恋人相见。
这段反复出现的钢琴主旋律将此时二人凄苦、不得的心境烘托出来。
宴会上的华尔兹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优雅の棘(waltz)》这段短小的圆舞曲写得非常漂亮,小提琴主旋律婉转动人,随着流光溢彩的镜头缓缓移动,定音鼓一张一弛,极具官能愉悦感。
恋情发展到高潮时,就有了海边讨论轮回的一幕。
这里响起的是《永远の海》,双簧管声悠远、唯美,小心翼翼的旋律剖开含情脉脉的外表,翻衍出细数不尽的哀愁别绪。
竖琴与此起彼伏的弦乐,细腻悠长,描绘出焦黑龙骨缝隙中流露出的一方洌涟水光。
整首曲子与画面一般,清澄、透亮、绚烂,确实如两人的心境:“我们的整个世界时刻都是那么清澄,毫无后悔的阴影呀。
”之后剧情急转直下,聪子前往大阪,清显追到火车站。
事实上这段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激化了冲突,成为电影里的一段小高潮。
编剧将清显在父母陪同下道别改成了追到车站隔窗话别,虽然看起来有三流言情小说情节的嫌疑,但这段浪漫化的改编还是讨人喜欢的。
从管家告密开始,就响起了《春の翳り》的前奏,弦乐的线条细长,钢琴声低如锤,营造出紧迫的氛围来。
之后大提琴声与开车铃声同时响起,将观众的心一下提起,清显追着火车跑,从聪子手里接过字牌,单簧管的气声和火车的轰鸣声混合在一起,双簧管扁长哀伤的主旋律与剧情同时迎来高潮,最后在清显回忆后的眼泪中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春の翳り》旋律仍然改编自tr1,音乐与剧情算是同时呼应了电影开头。
接下来的剧情都较为紧凑。
聪子削发为尼后,清显离家出走求见不得,在病痛与等待中耗尽了生命力,如一个虔诚叩头的苦行僧,每天每天爬上长而陡的石阶。
这段出现的配乐一直是《雅の复讐》,悠长的旋律,将故事推向高潮,也将唯美的气氛渲染到极致。
乐曲随着清显爬上最后一阶石阶,咳出一口鲜血而结束。
春雪落入浓稠的血流中,剧情迎来结束。
镜头慢慢拉高,tr14《天上の雪》中绚烂、华美的双簧管声与小提琴声,随着定音鼓轻却厚实的节奏,相互交织,像是将春雪的轻盈优雅、爱的轻薄脆弱糅合在一起,可谓完美收尾。
这段还是有过度渲染之嫌,原作中的压抑被统统美化成了悲情,将唯美主义美学诠释成了纯爱美学,反而显得轻佻起来。
不过导演本身放弃了原作庞大的轮回主题,这样的处理倒是无可厚非。
总而言之,岩代太郎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优秀,在与画面高度配合的同时,又将雅致细腻的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弥补上了一部分电影中原作气质的缺失。
※ 文中引用段落均摘自文洁若译本。
有人说这是东方小酌式的蝴蝶梦,有人说这是咏物伤怀的纠结之恋。
对于一个没看过原著,打算看原著的人,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如果说这故事有几分真实,那言过其实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这故事确有几分借鉴了红楼梦,不过不管是小7的演技,还是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透着一个字“空!
”可能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在无可奈何面对生死离别之后,小7饰演的清显,低眉看信,越攥越紧的手边,眼角那一滴泪!
只有那一刻,我想我看懂了点什么。。。
故事半实半虚,其实不外乎想传达一点思绪,就是关于人生的最后那一点放不下的辩论,多半是作者自问自答的一种思辨。
正如影片刚出来就笼罩的那种宿命式的悲剧氛围,其实作者包括影片一开始都已经传达给观众了。
所谓爱情的命运,还是命运的爱情,清显一开始已经知晓结局了。
他只是要逃避,视而不见,戏谑,片子里的聪子说他有些幼稚,其实不是,也有观众说他作,可能有点。
作者没说透,清显也没说透的那点话就是,一直以来,他选择闭目塞听地活着,正如一个没有生命的纸片一样,因为他在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中,选择了一无所有,当然,这个一无所有和平静如水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个一无所有代表着某时某刻他可能从梦中醒来,为了一件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忘了哪位诗人说过,人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非常珍贵,然而当找到的时候,那件东西可能已经支离破粹。。。
我想作者并不是想讲一个悲剧故事,只是借这个故事为大家讲一个“空”字。
正如焚心即阅的爱情,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一样,刹那之间遇到的可能是最灿烂,但永远不能拥有的之最。
我想清显和聪子的爱情并不能用普世价值衡量,如果那样,就变成了一个实质性的故事,然而这确实一个虚空中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说的实质性的观点的话,那就是人往往寻找到支离破碎的梦之后,才知道它化在手里变成了血。
这就是人,而能够找到,其实清显已经很满足了。
相比于竹内结子的温润,玉一般的皎洁感。
小7的清显是分外美的,美到好像棱角分明的一块雪,空是整个人的特色,在燃烧的时候用尽全力,并不沾染尘世之气,这个点上来说,清显确有点像宝玉。
只是红楼梦的美,博大汇集成了一个空字,而春之雪这个故事的美,则是用“灵秀”展现了一个空字,这是细腻,细致,过分哀伤,过分执着之后的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确是这样,看这电影第二遍的时候,我几乎从小7 ,一开始就如静止一般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心思。
他对聪子是挚爱的,不管是多年之前,还是最后缠绕于蝴蝶梦之中。
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太多作者避世的思想。
然而又余留了难以散去的那片深情,就那么一个时刻,就能理解这是个太过于爱,所以太觉得无言哀伤的一个作品。
小7演的太好了,就像导演行定勋说的那样,他就好像自然身处于世界中一样,就是风的一部分,雨的一部分,雪的一部分,的确如此,清显这个人物,感受到比任何人对自然界更强烈的呼应感。
他仿佛一直没在看那些自然之物,不管是风,雨还是雪,但其实他没有一刻不看,他的“看”在心里,感应到越多美好,越觉得悲伤。
他对聪子的爱,一半是被人 戏虐命运一样的作弄拆散,一半是他希望如此,垂垂老矣面面相觑,平静如水的一生不是他想要的。
火花般燃烧片刻到极致,是他想要的。
不过这都是他以为的,失去爱人仍然是一样的痛不欲生。
相比于某些朋友说的小7 好像把清显的忧郁,演成了绝情和冷酷。
我个人觉得不是的,他把忧郁刻在了心里,那份忧郁就好像风透过他身体一样,他更像是书中的一笺纸蝴蝶,或是春日里的一片雪花,那种悲伤不光是因为爱人,仿佛从一开始,就跟他如影随形,凉风一般刺骨。
春之雪,仿佛没存在过一样用尽全力的绽放过的世界,太过于爱所以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赞一下李屏宾的摄影,真的太美好了!
不一定驴驴犬舌人形美之臆想:http://buyidinglvlv.blogcn.com 行定勋《春雪》猜想 文/不一定驴驴 2005年11月2日 早前听闻陈凯歌和弗朗西斯·科波拉扬言要把三岛由纪夫遗作搬上银幕,心里怪怪的,个中滋味,类似章子怡演艺伎一般让我头皮发麻。
其实何止凯歌与科波拉,当下日本导演群中有几人能惬意地改编三岛文学呐!
老一辈的市川昆?
把夏目漱石《其后》影像化的森田芳光?
抑或其他善于改编文学作品的中青代导演么?
这个人选太难寻了。
耄耋之年的市川昆,的确是一名为日本之美穷其一生的艺术家,但他所解析的文学美感,少掉了一份升华。
尤其此君改编川端文学的《古都》,始终难以让我释怀。
至于森田芳光,近年来的表现更不值得一提。
而其他中青代导演,大抵是跟三岛文学、传统美学无缘的。
约莫是从战后第三代导演那一拨儿开始,日本式的美感逐渐地流失殆尽。
尤其九O年代以后,纵然日本电影在各个现代艺术空间都保持着空前的生命力,惟独传统美学领域出现了严重断层。
谷崎文学、川端文学、三岛文学等近代文学所构筑的古典耽美艺术世界,再也无法在银幕上立足,仿佛只属于梦境的国度了。
悲哀的是,现今的耽美(TANBI)一词也拥有了新的指涉--特指少女漫画之中BL(Boy’S Love,美少年的同性之恋)流派(甚至带有S/M秀)。
这简直是对传统耽美文学的冒渎玷辱。
日本风俗文化、传统美感,在一些欠发达的乡村地区还是尚存的。
河濑直美的《沙罗双树》,显示了当代艺术家追随传统之美的创作倾向。
固然河濑是个作者性很强的、没有改编文学经验的、不擅长大场面调度的女性导演,我也曾不切实际地幻想:倘若河濑改编传统文学,将是多么惬怀的一件事啊。
除了河濑,行定勋也是个动辄美感犹存的中年导演。
而且还是个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儿的导演。
行定勋,这位常被排在岩井俊二身后的、甚至有时会给人二流导演错觉的新锐导演,总能带给我出其不意的惊喜。
在获悉行定勋执导《春雪》的那一刻,我的心房为之一振。
因为有《日出前向青春道别》在前、有《北之零年》,乃至《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这些风味各异的影像,并未跟《春雪》走得很近,但是某种无形的、共鸣的直觉,却预兆着《春雪》映象化的成功。
行定勋持起传统文学的导筒,仿佛是很恰如其分的一件事。
1、三岛由纪夫的《春雪》 1965-1970年,三岛由纪夫写出长篇巨作《丰饶之海》,随后不久剖腹自尽。
全书由《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卷构成,它是三岛毕生文学创作的缩影图。
故事背景从1912年到六O年代,每一卷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化身:1912年的年轻贵族、三O年代的政治狂热分子、二战时期的泰国公主和六O年代一个邪恶的年轻孤儿。
优雅秀逸的首卷《春雪》,可以说将三岛文学的唯美、浪漫和古典主义发挥到了极点,是三岛文学艺术美的结晶。
它被人誉为继谷崎润一郎《细雪》之后的又一部现代的《源氏物语》。
三岛本人也曾总结说:《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柔弱纤细”或“和魂”。
《春雪》以大正初期的贵族社会为舞台,描写了候爵家的嫡子松枝清显与伯爵家的小姐聪子的爱情悲剧。
起初,二人的爱情并不美妙,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清显,不断折磨着深爱着他的聪子姑娘。
聪子是传统的古典美人,而清显却企图对她的美视而不见,他忽而给聪子小姐一丝儿温情,忽而又数月拒之不理。
直到聪子不得已和亲王正式订婚并被天皇敕许之后,他才后悔不已,从此频频和聪子幽会,还致使她怀了身孕。
伯爵发现聪子怀孕,怕事情败露,让女儿去奈良月修寺躲风,聪子干脆削发为尼。
清显去月修寺约见聪子,被她婉辞了。
清显心力交瘁。
在返回东京的车厢里,经常做梦的他做了最后一个梦,醒来后喃喃自语:“还会见面的。
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
”清显回到东京翌日就离开了人世,年仅20岁。
尔后在第二卷《奔马》中,清显转世为政治狂热分子饭沼勋…… 2、行定勋“纯爱”的艺术魅力 关注起行定勋,是从《GO!
大暴走》开始的。
当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青春状态的迷恋。
像《第七次记念》、短片《justice》,行定勋配以清爽富有活力的电影语言,描绘了青春韶华的躁动、彷徨和叛逆。
跟其他新一代日本导演相仿,他的影像时常透出日式动漫的明快质感、现代感。
然而,改编自文学作品的《日出前向青春道别》、习作《家庭招待会》,却让我认识了另一个行定勋。
在这里,日本传统影像杳冥、幽邃的独特韵味,很微妙的散发出来了。
就算备受瞩目的商业大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行定勋也没有完全出于商业考虑,而是坚守了自己的影像初衷。
此后,行定勋完全意义上的回归传统,是时代剧《北之零年》。
一般认为,行定勋是岩井俊二的后继者,认为他是一个在抒情风格方面有才能的导演,其实,他业已逐步摆脱了老师岩井的窠臼:行定勋的《Go!
大暴走》,虽说与岩井《燕尾蝶》同样为反映外乡青年在日本的残酷物语,但是,行定勋根本已从岩井痴迷形式、自我陶醉式的哀叹情调中,找到了一条足以忘却痛的、湮没国籍种族偏见的精神归宿;类似《情书》的以“纯爱”为卖点的、赚取眼泪的商业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行定勋的手法也全然不同于岩井:普遍认为,岩井的影像语气带有村上春树的韵味,而行定勋无疑跟村上截然相反。
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原著经过行定勋的改编,就类似于一次脱胎换骨地过滤和洗练,片山原著里“村上式”的任性与矫揉,悉数被行定勋扬弃掉了,所遗留下的纯爱的美,沉淀成很纯粹的扎实影像。
行定勋拍摄《春雪》,不能不说是受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刺激:《在》中蕴涵的所谓“纯爱”,难道只是幼稚懵懂、柏拉图式的纯纯恋爱么?
难道只是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的、异国情调的所谓“世界中心”澳大利亚平原么?
难道只是八O年代盛极一时的“白血病”(不治之症)模式剧么?
难道只是为了满足当下许多家教严格的女人跟不上当今很轻易便上床的恋爱风潮转而寻求“无精液”恋爱乌托邦的解脱心理么?
纵然行定勋抱负非凡,也根本无法在本质里很幼稚媚俗的《在》中一展宏图,于是在这股不断蔓延着的“纯爱”风潮下,他开始寻求更高级的具有艺术价值的纯爱载体,那便是《春雪》。
行定勋拍《春雪》,是见缝插针,更是对纯爱定义的一次华丽的深刻诠释。
在这里,纯爱得到了美的升华,甚至变得有些浑浊了,抑或说,纯爱与唯美的界限模糊了。
在这场王朝式的恋爱影像中,弥漫着恋爱之美、风俗之美、传统之美、物哀之美、死亡之美。
在《春雪》之前,行定勋拍出了自己的时代剧处女作《北之零年》。
这是一部以深作欣二《华之乱》为艺术铸模拍出的表现建设北海道家乡的气势磅礴的历史剧。
行定勋在这部戏中表现一般,但是,他首次展现在银幕之上的那让人心都为之颤动的古典美感,以及从深作欣二身上学到的影像技艺,对《春雪》来说着实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热身。
我甚至隐约感觉到,行定勋逐渐与深作欣二产生了艺术共鸣。
在我的记忆中,《华之乱》约莫是最好的一部以大正时期为舞台的复古剧,这跟同样以大正时期作为历史背景的《春雪》是非常亲密的。
《华之乱》讴歌了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自缢之死;而《春雪》,则是对三岛由纪夫“化身”之死的一次彗星般光辉绚烂的隽永描绘。
3、源自传统文学的纯爱、风俗、复古片 纯爱电影最早源自纯爱文学。
“伟大的小诗人作家”川端康成唯美文学第一个阶段的小说--诉诸视觉感知的女性之美--便属于这个纯爱文化的雏形。
譬如他的《南方的火》、《伊豆的舞娘》、少男少女小说等展现感伤与悲哀调子的早期爱情小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川端唯美文学醇化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进一步诉诸嗅觉乃至触觉的女性之美--就逐渐被纯爱领域排斥在外了。
二十世纪三O年代,日本有声电影逐步成熟完善,兴起了改编文学的“文艺影片”热潮。
1933年,松竹导演五所平之助把《伊豆的舞娘》首度搬上了银幕,这约莫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爱电影。
战后五O年代,以丰田四郎为首的老一辈艺术家致力于把战前文学影像化:譬如他的有浪漫主义倾向的《雁》(森鸥外原著)、《一个女人》(有岛武郎原著),散发风俗魅力的《夫妇善哉》(织田作之助原著)等,多是表现明治晚年、大正年间、或昭和初年的爱情与人情世俗故事。
这期间,川端的《伊豆的舞娘》复又被人翻拍了两次,市川昆也成功地把三岛由纪夫饱受争议的小说《金阁寺》拍成《炎上》,三岛的被誉为东方“达夫尼斯和赫洛亚”的纯爱故事《潮骚》首度被谷口千吉搬上银幕。
复古风第三次刮起的时候,是七八O年代,首当其冲的要属西河克己和山口百惠这对搭档。
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不仅包揽现代版的纯爱故事,也为史上的纯爱电影谱写出相应的“百惠”版本。
纯爱电影逐步与复古情结契为一体、同衾相拥。
譬如翻拍《伊豆的舞娘》、翻拍《春琴抄》(谷崎润一郎原著)、翻拍《潮骚》、翻拍《绝唱》(大江贤次原著)等。
老一代艺术家们,此刻也显示出前所未见的活力:市川昆展现昭和年间大阪贵族生活与社会风俗的华丽诗篇《细雪》(谷崎润一郎原著),改编了川端文学《古都》,改编了三岛文学《鹿鸣馆》,深作欣二拍出豪华的复古片《华之乱》,五社英雄也有关于昭和年间艺伎院故事的《阳晖楼》(宫尾登美子原著)。
此刻一大批昭和年间的风俗、人和故事闪现在银幕。
三岛文学自1951年《纯白的夜》,到1986年市川昆的《鹿鸣馆》,共被搬上银幕25次(三岛自己也曾自编自导自演短片《忧国》)。
对三岛这个作品并不多的短命作家来说,这是十分罕见的数目。
实际上比起同代作家(如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等人)的纯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的寥寥无几,三岛文学亦显得很有电影缘。
《鹿鸣馆》以后,三岛文学于日本影坛已有19个年头无人问津了。
行定勋此番拍《春雪》,有可能再掀复古风潮--这也是“纯爱片”昌盛之后的必然走势。
10月29日,《春雪》日本全面上映,而10月28日,东宝纪念丰田四郎诞辰百年,发行他的《雪国》(川端康成原著)、《墨东绮谭》(永井荷风原著)、《恍惚的人》(有吉佐和子原著)的DVD,势必为这股悄然兴起的复古之风推波助澜。
(原载《看电影》,转载请注,谢) 影片资料: 《春雪》(snowy love falling in spring)(春の雪) 导演:行定勋 主演:妻夫木聪、竹内结子 原著:三岛由纪夫 摄影:李屏宾 发行:东宝 上映日期:2005年10月29日 官方网站:http://harunoyuki.jp/
这还是不是三岛底本《春雪》改编的电影?
除了人物名字清显、聪子那么熟悉,这电影完全败坏了我对小说物哀之愁和春雪之美的想像了。
小聪的脸囧起来就是大便脸,他居然大便脸整部片儿,行定勋要的纯爱美学就是大便脸美学么?
需要小聪臭脸1个多小时表现内心痛苦和年少对爱的迷茫和对聪子坏脾气的外露方式么?
几段梦境的拍摄是什么意思?
对影片完全没用处,莫明其妙的。
快进看完滴,最后聪子出家,清显追过去直到发病死去(电影安排的是没死把?
)太让人难以忍受了,一边吐去了。
外,反观结子的表演真不错哒,服饰装容礼节很原著的风味都很贴近,赞一个。
如果仅从改编的角度来看,这部《春之雪》显然是薄弱的。
三岛由纪夫作品中那种奇特的矛盾性没有被呈现,虽然在努力表达极致的美感,但缺乏将这种苦心孤诣制造的美打破的力量,也就缺少了三岛独特的残酷的唯美意识。
其实在《丰饶之海》中,仅看《春雪》一本难免会有一种耽于纯美的误区,这部作品的宏大的轮回思想和罪与美的斗争与融合,是在四部作品中整体表现的。
如果能将整部《丰饶之海》凝炼成一部长片,才有表现出这种伟大意识的可能性。
如果不想这是部三岛由纪夫的改编作品,而只想它是部行定勋的监督作品,确实能觉得行定勋在处理这种悲剧的纯爱题材的驾轻就熟。
每个镜头都有着仿佛雕砌的美感,色彩绚丽华贵,在形式美上再现了许久未见的精致和魂。
李屏宾的掌镜对光线的处理相当考究,制造出了一种朦胧如云雾中的梦幻色调。
人物在精细至极的庭院中穿行,经过半桥时如踏步云端,桥下水波粼粼,闪烁如繁星,轻舟漫过犹如幻境。
这种细节清晰而整体和谐的和式美感,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自黑泽明、敕使河原宏、森田芳光以来已许久未见。
从《北之零年》的苍茫壮阔雪国,《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蓝天碧野,到《春之雪》的梦幻庭园,行定勋对精致的美感倒重新拾回了这种意味。
即日本文学中所追求的那种唯美,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单纯的对一种极致形式的追求,在三岛文字中精湛呈现的绚丽美感,行定勋透过深作欣二、岩井俊二重新回归了这种绚烂而最终走向自我消亡的耽美主义。
妻夫木聪的眼神很漂亮,仿佛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竹内结子并非绝顶美女,但很符合日式传统审美,感觉自然亲切,有很强的包容力。
聪子应该比清显年龄稍大,倒是很贴切两人情况,竹内结子想来好与弟弟级的演员配合,本身便有一种淡雅的母性气质。
在《春之雪》这种精心炮制的古典美中,演员也仿佛如场景的一部分,为整体的刻意经营的形式作载体,演技反而退而居其次。
与剧情的淡化设置也有关系,清显对爱情的认识过程本应该是一个更深刻的过程,妻夫木聪的如此诠释便略显幼稚。
因此这部《春之雪》不过是一个壳,在唯美的形式下,如果仅仅只是叙述纯爱,未免有些单纯。
2星,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即使画面唯美,场景用心,再加上俊男美女,也让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的电影显得十分的墨迹。
不过跟原著比起来已经很干净利落了,作为细腻文学的代表,原著只能说是更墨迹,但不乏有人喜欢这口,而本片最大的缺憾就是男主的塑造,几乎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男主身上, 原著里那个清高忧郁患得患失让人又恨又怜的男主,在电影里变成了冷漠残忍遇到阻力就化身为缩头乌龟的无耻男人。
男主人设一塌这片就没了一半,不但挨骂跟原著的故事内容也有些背道而驰了。
也或许是导演另辟蹊径想重新演绎一遍故事,从另一角度教育观众们要大胆担当才能得到真爱,否则不但活不了还要被指责唾弃。。
哈哈哈。
06年看的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感受同样强烈可惜没有好的文采,吧想说的表达出来。
好像是春夏秋冬四部曲,希望能有机会把其它的补齐。
松枝面对美丽温柔的聪子的感情时尔拒之千里,时尔亲密,虽然自己深爱但是只能用孩子气的方式来伤害对方,等到聪子被天皇赐婚才正视这段感情,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只能偷偷的在小旅店幽会,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有热切深沉的眼神和纠缠的身躯. 我想如果整夜整夜的梦见一个人,那你就是爱上他了,就象松枝表面玩世不恭什么都不在乎,梦却透露了他的心迹. 聪子温柔顺从却又倔强,宁愿削发为尼,宁愿永不相见,自己来承担所有的一切. 看一部电影,心也跟着发烫,是不是只有凄美的结局才会给予心灵的震撼?
以前看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河流虽然遭到巨石的阻隔,但磨难过后他们还是会融为一体"而现在觉得对于爱情这句话是扯淡!
折磨我的愛,踐踏我的愛。
就是你的快樂嗎?
你開心嗎?
當我哭泣的時候。
你不痛苦嗎?
當我被你的愛羞辱的時候。
我愛你,我說過我們是一體的。
無論如何組饒,終究我們還是會相逢的。
我問你,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消失了,你會怎么樣。
最后的最后,我知道了,在寺廟的門外,那漂雪的天空告訴我你的愛是純的如同春之雪。
我愛你,而命運讓我離開你。
我們註定是要分開的。
我愛你,我殺了你。
我愛你,我離開你。
——————————DURAS松枝,聰子。
下雨的午后,你說你要我,你不怕天譴了。
午后,天晴了。
有些事情明晰了而有些事情還糢糊。
可是我知道我們早融和在一起了,我們在一起了。
而為什么,為什么,是當你知道要失去我的時候,才知道珍惜。
我和你說過,雖然這樣的我們會遭天譴,可是,來世,我還是一定要找到你。
這讓我想起,這幾天,睡前看的蓮花。
善生,內河。
讓我明白,原來相親的人並不一定會相愛。
若說,蓮花里所說的衆生如蓮花,那電影里的,眾生就是松枝本子里的蝴蝶,輪囬后我們再相遇,在那瀑佈下我們定會相逢。
原定今晚,要去看听听嘈雜的電音的音樂節,而最后選擇了去了教堂。
最后隻是記得那個英國牧師說的一句話。
I LOVE YOU ,BECAUSE I LOVE YOU.只記得這句話。
囬來的時候,頭靠車窗,看這快脩好的BRT,遊離于城市之間,耳朵里的音樂重播。
HEY,我真的好想你,现在窗外面又开始下着雨 眼睛干干的有想哭的心情不知道你现在到底在哪里 hey我真的好想你太多的情绪没适当的表情最想说的话 我应该从何说起最想说的话我该从何说起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想你。
囬來的途上,才知道他的一些消息,他不是很好。
可是我無能為力,因為他的一切早和我無關了。
他的一切不關我的事了,我的用心是枉然。
隻是會心痛,會痛。
最后他沒有珍惜我的愛,他踐踏了它。
他有理由拒絕和踐踏,因為他有的是愛。
就這樣,像蒸汽一樣,沒暸,突然消失了。
我現在要像顔所說的那樣,為了那個將來疼我的人,好好愛惜和疼愛自己。
2006.5.12 网吧紫嘉宏
纯爱什么的
文艺片包装下的情色电影
拍得美极了,各种浮华哀怨,竹林里的少年、蝴蝶的隐喻、雨下的缠绵。妻夫木聪对于贵族少年的复杂演绎活脱入神,竹内结子的端庄娴静充满了东方的神韵。只是不喜欢结尾的刻意,有点过过到做作略显煽情。
画面和节奏挺好的,男主真的够了!三星半!
珠玉在前,改编大名著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冗长拖沓~只有细节~别的都没感到~
闷闷的
妻夫木聪长得这么端正,不适合演绎妖艳的清显,竹内节子呆到没有毫无灵气。删掉的枝枝叶叶的细节又偏偏是三岛作品中的精华…所以除了还原大时代背景,改编的几乎一无是处…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对原著虽有些小改编,不过尚可接受。对扮演清显的演员除了脸型不够满意以外其他还是较于某个人神似的。其实喜欢的是结局那个聪子痛苦的镜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确很好地处理了何为“遁入空门”的隐忍之伤。
永远找不到好版本的《丰饶之海》啊
3星半,最后真实大硬伤,拖沓了。。。当某人生病倒下的时候,好朋友搂着的模样,听到几声不怀好意的腐女的笑声。16MM的影片虽然老旧,但是颜色依旧艳丽,在那样的环境里不和一个人恋爱有点太对不起自己了。只是这迟来的表白和才懂事的爱情,不禁要到底错失了多少?
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都不喜欢清显这个角色,一星给小聪聪,一星给背景,一星给三岛。
爱还能有多纠结啊!
202410一切都逝去了。故事中的结子姐姐。曾经的美好与希望。
养眼
老尼姑很可恶~!!!
因为爱,所以凌辱。
爱,必须要死去活来
没读过所以不知道三岛由纪夫的原著是怎样,只是在电影里怎么都理解不了前半部分男主对女主闷骚又别扭的感情是要怎样?? 但是最美不过大正时代的情景和意境❤(ps“行定勋”监督真要成为我的雷区的标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