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梅尔
Saint Omer,圣奥梅尔杀婴案(台),母罪假定(港)
导演:爱丽丝·迪欧普
主演:凯伊洁·卡戈梅,古斯拉姬·马兰达,瓦莱丽·德维尔,奥拉利亚·佩蒂特,泽维尔·玛利,罗伯特·坎塔雷拉,萨丽马特·卡马特,托马斯·德·普奎里,Adama Diallo Tamb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圣奥马尔法院,年轻的小说家拉玛出席了对劳伦斯·科利的审判。劳伦斯被指控谋杀自己15个月大的女儿,把她遗弃在法国北部海滩上任由潮水上涨而死亡。随着审判的进行,被告的自白和证人的证词动摇了拉玛最初的判断,与此同时,屏幕前的观者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评断。详细 >
北影节第二场 | 很喜欢几处的间离和宛如宗教般神圣的音乐间的游离,以及几次随着主人公的出神。但是前面的铺垫太长了,我隔壁的大哥梦里应该也很香,他的呼吸声和影片清晰的呼吸声一起在我耳边回响。
最后律师的总结陈词着实是掷地有声,它当然是创作者总结意图直白的体现,有以情理甚至是歪理辩驳法理之嫌,但对于奇美拉与嵌合细胞的阐释实在是摄人心魄。
女性主义电影,结构和细节都非常精彩,两个女主身份的互相投射,庭外女主焦虑的状态和情绪波动,到最后自我和解拍的都非常漂亮。
#Venezia 2022 我是怎么做到一小时才退场的...
节奏拖沓冗长,氛围沉闷乏味
3.5。在电影中,我们很难真正的去正视一场审判,除非我们也在被镜头审判。
3/5,冗长的庭审戏+浓浓的说教味,🆘,另辩方的辩论逻辑非常诡异,明明感觉像是产后抑郁啊~~~
(补标4.3)#HKIFF# 仿佛一种刻意的摒弃技法沉淀文本的拍法。可能因为从没有过 想成为一个母亲 的想法,前面一直看得相对抽离(其实我对Medea也是好奇更多),但有被这个一点点剥开不同层面的故事吸引住。辩方律师的总结陈词太好了,突然作为奇美拉的一部分被连结起来
一部昏昏欲睡的电影,不知所云
无法吸引人的无聊故事
2023BJIFF 我居然有点喜欢这种生硬的怼脸拍,很强势,逼着你凝视,逼着你疑惑和思考,无处可逃
枯燥的庭审戏
【3.0】
一个地域版本的《坡道上的家》,台词还算是有些亮点,庭审戏镜头语言太过于贫瘠,远不如《坠楼死亡的剖析》和《戈德曼审判》的丰富度
8.5/10 现代的美狄亚之问:女性为什么会杀死自己的孩子?两条三代母女chimera之链,杀死孩子的女人和怀孕的女人,寓言式的母女故事,女性都是chimera。
9.5/10 #NYFF 当然不是尝试还原真实的“庭审”,而是将其塑造为剧场,以给予那张面孔最大程度的关注。镜头简洁流畅,调度也并无僵硬或突兀之处,总体观影体验远优于近年来的类似题材作品,此外导演通过色调的统一(一种非饱和的浓稠暗黄)来凸显材质的不同,增强所描绘人物的“可触碰感”。最重要的是,导演所呈现的剧本某种意义上是“罗生门”式的,在克制(虽然不断升温)的节奏下,全然抛弃了那些老套的现实主义悲剧手法,或空洞的摇旗呐喊,或单方面的控诉,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形象的深度与复杂,以从单纯的犯罪事件与身份政治中脱出,通过同为观众的另一人视角,去与私人回忆,集体性历史,甚至于西方文化所共构(向窗外教堂的一瞥)。巫术不仅是隐身的,也可能是先验的,一种对于“重复”的畏惧,一种“萦绕式”的阴魂不散,被结尾的空境所散布。
庭审片,镜头尴尬,脚趾扣地。孩子是女孩的一部分,是一个不被看见的虚构中的故事,也是她心中坏掉了、停工了的部分,所以她把它杀了。(然后这里可以insert身份政治和社会公正议题。)喜欢这个寓意,加一星。(课上观看,发表了这个观点,而我的教授明显不喜欢,觉得这个电影没有寓意不该被解读lol。谁能来给我解释一下这种心态,为什么要觉得生活是没有答案的,这样活着意义何在?)
略微偷懒的拍法。
85/100 喜欢几处间离,除仍存性别种族题材内相对传统的批判性表达以及结尾稍不够克制之外,几乎完美。存在几种对位:最直接的当然是Rama-Coly两位女性(连拍摄单人时的色彩都是对应的),甚至让人想到《随心所欲》贞德与Nana那一幕;开头课堂与主体庭审对应,其实都指出了影像与观众的关系(尾声处对帕索里尼《美狄亚》的长时引用似乎也进一步指向电影本身与其观众的连结)。审判的舞台似乎正是电影本身,电影尤其通过Coly的面孔,传达了绝对真实的东西,确凿打动了观众,情感力量之外也存在未解之谜(杀女-麦格芬):她有表演性、神性、神秘又并非完美。面孔在主体部分显然重要,让人想起布列松、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同时Rama的参与互动也很关键,她同时扮演着观众的代表、创作者、与被研究/凝视的对象发生关联的主动参与者的角色,或是导演自己的化身。
所指切入口在于“西方性”之外的“不可说”(由维之名引发),其下连接非裔-白人,母亲-社会,私人记忆-公共行为,法庭推理-心理感知,事实判定(事实法)-价值判断(陪审团)等交叉疑难;而“可说”的西方性,和外显的父性-理性直接相连,在这之下碎片化的内化的私人记忆则是被忽视的牺牲品,便创造出母亲这一社会符号和私人身份的人性-非人性-兽性之混乱纠缠。维氏“不可说”亦有为艺术正名形而上力量之义,联通的是主客观两位女主的私人性和“通灵”,身为母亲、女性受制于那种更深维度的不可说(最后女律师亦是通过非法律语言撬动陪审团),而基于科学语言-事实语言-法律语言的“可说”,最终经由强调过曝属性的正面镜头特写(电影语言)化作一种逼仄局限的拷问,掩盖隐秘的伤害和生命之无法承受的负担,阻挡更深层次的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