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4等

4등,快乐第四名(台),4th Place,Fourth Place

主演:朴解浚,刘宰尚,李杭娜,郑家蓝,李姃垠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4等》剧照

《4等》长篇影评

 1 ) 续《Fourth place》观影记

昨天发了一篇《Fourth place》的影评,看了 ,觉得还有一些没能写进去的内容,就再续写一点吧对于导演在影片结尾的处理,看过的人会说,不过瘾,摸不着头脑,没有更清楚的交代,没有高潮,没有主题提升……等等,可我觉得,导演是有他的视角的,而且是很开放式的结尾,不是说少年通过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就要可歌可泣大书一笔,那样就俗套了,就摸不着百想的门口了导演之所以,用像自拍一样的手法,实录比赛的过程,是用少年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看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方向,在忍受了小小年纪其他人不能忍受的辛苦"每天早上4点钟就响起的闹铃",其他人不愿意忍受的"虐待",自己决定要的世界,是要他自己去审视的,比起总是屈居第四的他,也终于拿了第一,这个过程是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所以,破了记录这样的片段,仅仅是给了几行字,给观众一个数据而已,俊浩的前方是些什么,给了所有人最大想象空间,光洙,曾经在压力下辜负了自己和所有人,另一个光洙的俊浩会怎样?

影片中还嵌了一条暗线,那就是传承,对于自己反抗过的,甚至是痛恨的"不当行为"的自愿传承:当年光洙是被粗暴的打跑了,其实主要是被压力逼走了,现在光洙没有丝毫怀疑的痛打俊浩,说,这是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最微妙的是,弟弟也被俊浩打,那动作,姿态和他的教练一模一样!

what to think?导演其实很有想法……

 2 ) 得第一名是什么感觉?

《四等》看电影前了解了一下当时韩国时代背景,妈妈各种歇斯底里的怒吼,都是想让俊浩脱离现在所在的阶级,通过游泳上大学。

然而在家教老师问俊浩梦想时什么是:游泳运动员,然后呢?

直接到了退役后怎样怎样,没有过程中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拆解,足以说明,游泳对于俊浩来说只不外界妈妈想要让他达到的目标,不是自己心里真正热爱、想要的梦想。

其次,电影里带着耳机很酷的真正第一名,当被问:“第一名是什么感觉时”,没想到答案只有两个字:“好啊”。

嗯……好无力的感觉。

还有教练叫打牌的光洙回去时,完全不会玩牌的他主动留下去应付牌友,结果却变成了牌桌上的唐僧……不停的絮絮叨叨着光洙的未来,国家的荣誉,然而身边牌友的反应足以说明,什么是夏虫不可语冰。

电影的最后,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光洙和俊浩的爸爸第一次在见面,便不停的喝酒,与刚刚结束的电视中获奖女运动员所分享的 高度自律、坚毅的性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注定了光洙后面不能在运动生涯走很远的结局……

 3 ) 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4等》釜山影展作品,上影节受邀点映。

没有大牌演员,内容却是出乎意料,有点惊喜!

导演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银娇》,除了光影的质感,其它基本找不到共通点。

郑导之前一直很青睐朴海日,只是这次反选朴海俊也很成功,韩国那些男配偶尔逆袭男主基本都不会失望,这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强]。

影片直戳教育痛点…印象最深的词是“迫切感”,这是教育上的不可攻克的难题,孩子本身对学习并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迫切感,鞭打速成的拔苗助长只能催化抗拒和逆反,当家长和老师声嘶力竭地挥舞教鞭指向终点时,孩子却是向着光影悠闲游荡。

水中的那束光影…是自由,是本性,是挣脱束缚的向往,是欲求不满的无奈。

总有些人,肆意挥霍着青春与天赋,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别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到头来就是把这种悔恨强行移植到下一代身上,可能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自己的学生。

何时开始成功就与奖牌和名次划上等号,“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做不到给别人鼓掌,也无法做到让别人给自己鼓掌,这可能就是教育里最大的悖论。

🏊

 4 ) 期待,有时是毒

母亲没有自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教练有天赋而自我放弃归因于小时候的教练不够严格,小孩背负于他人的期望,本来是一只鱼却变成了乌龟——请不要在他人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图2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

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做什么呢?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

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

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

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

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

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

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

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

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

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

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5 ) 不忘初心,勇敢追逐,就是胜利

7.4/10故事切入点标新立异。

为了得第一在所不惜的母亲、一门心思工作极少顾及家事的父亲、天性不羁自作自受传承打人恶习的教练… 唯独小男孩在这群非正常人中是那一抹阳光。

凭借兴趣学习并自然而然转变为工作,本身是一件幸事,但日后所承受的周遭及需要攀爬的等级,却成为沉重的负担。

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当初那份单纯的热情?

结局非常规视角给予魔幻般的美好,不忘初心,勇敢追逐,就是胜利。

 6 ) 纯粹的喜爱和世俗的成功

今天因为抖音的一个电影解说视频,去看了这部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看过全片的电影《四等》,没想到还是一部挺有深度的片子。

电影讲述了金俊浩历经一些坎坷的过程,从一个始终只能在游泳比赛中拿第四名的男孩,最终获得青年大赛冠军并破纪录的故事。

与常见的励志片主角不同,金俊浩并不是一开始就自愿想要追求第一的名次的。

拿到金牌,或许是母亲的逼迫、教练的强硬、自己的天赋,几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压抑的过程、教育理念的分歧导致的矛盾、和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愿望,使得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多少得偿所愿的激动,反而多了些怅然。

男孩在最后一次比赛前说:“我以前没有想过要得第一名,但现在我是真的想拿金牌了,因为只有拿了第一,才能继续游泳”。

金俊浩喜欢的是游泳本身,但是他妈妈想要的只是名次,为了不辜负母亲的厚望,也为了做到教练口中“他能做到”的事,他只能顶着压力去追求第一。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希望胜利,愿望是没有成本的,可是实现愿望的过程却需要少有人能坚持下去的付出和汗水。

有强烈获胜欲望的人会自我要求、自我鞭策。

但是假如没有这种自驱力,别人应该强迫一个有天赋的人去成长吗?

如果把结果看作最重要的事,也许答案是肯定的:非成功不可的话,为达目的能不择手段,此时,无法摆脱的恐惧和压力往往比鼓励更能够激发人的潜力。

可是,我们真的这么需要这个成功吗?

生活中,越长大我们越难在一件事情上像运动员一样不顾一切地追求取胜,因为有越来越多同样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兼顾和平衡。

在走极端的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失去很多别的珍贵的东西。

当我们牺牲很多,换来了最后的胜利的时候,或许我们甚至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何开始,而胜利本身也很难再给我们带来快乐了。

有关影片中暴力,我认为它代表一些更抽象的意义。

暴力并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有可能被泛化为自我施压。

现实中,那种在长期的身体暴力或者精神暴力下依然取得成功的人并不多,但依然有很多作品会写这样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种被虐待的感觉,能让很多曾经为一个目标努力过的人感同身受。

有时候来自自己或是外界的压力或是挫败让我们感觉仿佛被暴打一顿,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挫折也同样在逼我们成长。

人生的路,最后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走出来,如果自己无意在一条路上前行,别人再怎么生拉硬拽、软硬兼施,都走不远。

就像影片里,教练带着金俊浩走了一段路后,男孩靠自己也能拿到金牌,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可能早就在第一次被打的时候就放弃了。

纯粹的喜爱和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我相信竞技精神,也认同成长的路难免崎岖,但那些艰苦的过程只有以喜爱和发自心底的渴望作为底色的时候,才会显得励志,否则就只是束缚和折磨。

假如本身自己就愿意进步,又有一定的激励和鞭策,那回望曾经的困难的时候,才能没有心理负担地说出那句:“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 ) 母亲,暴力,现实

我不太赞同把这部影片定义为励志片,因为结局实在是过于虚假了。

所以就简单的谈一谈这部影片里面比较现实的部分。

母亲,是一个很典型的亚洲的母亲的形象。

即便她表现比一般的母亲要更加的直接一点,但是,在选择第一和选择让孩子接受教练的暴力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后者。

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大部分的母亲还是会选择后者。

她去庙里祈福,这也是很多教育层次比较低的母亲在生活中寄托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这个母亲在电影里面的角色是非常真实,而且很引人深思的。

暴力,这是一个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词,其实现实中身在其中的人应该最有机会。

曾经在市体校业余学习乒乓球(就是放学去打两个小时而已),就经常看见教练对专业的同学有很多的暴力行为。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行当都会有暴力,比如说舞蹈,戏曲还有体育竞技里面的体操等等,这似乎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或者是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甚至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老师重视你才会采取暴力,所以,电影还算比较现实吧!

 8 ) 被嫌弃的第四名的时光

第四名,永远拿不了第一名。

四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永远拿不了前三,只能是第四名的喜欢游泳的孩子,孩子并不以为意,这样的成绩却愁坏了母亲,于是送去给魔鬼教练培训,最终获得了成绩,可是仿佛又丢掉了乐趣的故事。

影片开头,以黑白影像讲述了魔鬼游泳教练年轻时桀骜不驯的一面,可是却被上一任魔鬼教练狠狠地打。

从打电话的年轻模样一下子转场到十几年后的衰老模样,黑白影像也变成了彩色。

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看完电影的第一感想就是,也许只有韩国人和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了的妈妈,如果让外国人去理解的话,恐怕要是感觉一阵子了。

孩子的乐趣,孩子喜欢游泳。

妈妈却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的前途寄托在游泳成绩上。

等到孩子是在忍受不了要放弃的时候,又转借到小儿子的学英语身上。

孩子的前途命运有多重要,妈妈就有多恨铁不成钢。

记得一句话讲,长辈总是把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寄托于孩子的身上。

这是一种批判的语气,也是特别让人心疼的话,如果你看完影片的时候,觉得孩子的乐趣,到了最后,又为了自己的乐趣和妈妈的希望,又重新在游泳上鏖战。

另一方面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

苦难并不仅仅在孩子身上,妈妈的身心也受着巨大的摧残,这是自己寄托命运的代价,却又是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爱。

所以说,孩子和妈妈的羁绊仿佛如影随形,说不上谁对谁错,却始终拧巴着,也许将来有一天某个人放弃,或者某个人释怀,可是谁又说不准呢。

徒弟和师父的关系魔鬼教练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错,却从来不反思自己,而是反思上一届教练的鞭打教育,只是自己没有忍受得了,后悔自己应该忍受的,到现在,自己好好的苗子落得如此下场。

于是,他把鞭打教育用在了徒弟身上,尽管让徒弟摆脱了总是第四名的厄运,但是,同样也是在弥补曾经懊悔过的事情,然而,他也变成了他曾经憎恨过的那个人。

有意思的是,徒弟后来放弃游泳之后,在弟弟学不好英语的时候,徒弟也开始对弟弟鞭打教育,究竟是什么在作怪,潜移默化。

有时候,真得是不自觉,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惧怕或者憎恨过的人的模样。

乐趣和成绩的关系孩子喜欢游泳。

却总是出不了成绩。

总是向往泳池,却又不想被魔鬼训练。

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成绩,当弟弟问,得第一名的感觉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他会在想什么。

也许在向成绩低头的时候,才能寻找泳池的灯光。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妥协。

这部电影是体育类型,但是又不那么励志体育。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比如教练和记者爸爸曾经的恩怨。

每一个点恰如其分,简单的生活嘛,也会有很多解读。

我很喜欢中间拍的孩子在泳池寻找光的画面,为了成绩而游泳,不是,是为了能够游泳而去拿金牌,那道光才能够热烈地释放。

最后一段突然转为第一视角,面对着弟弟问第一名的感觉,他说不出来什么,到了最后,突然转成第三人的视角,主角看着我们,我们看着主角,未来的开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他同样也不清楚。

但,至少他还在游泳。

而我们在这么慢这么美的电影里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9 ) 4等(4등,2015)

1、4等(4등,2015)這部電影在臺灣翻譯作「快樂第四名」,而臺灣有一種蔓延了二十多年的淺薄的觀點,對於孩子的成長只在乎快樂,對於其長成的家庭也只強調無止境且無條件的愛——這種「只」的主觀意識和絕對觀點,窄化了孩子的道路。

一個缺乏艱辛過程的學習體驗,無法在頭腦的皮質層留下皺褶,這樣的孩子只會是一頭快樂的豬,不可能成為蘇格拉底那樣的智者,而蘇格拉底一定是痛苦的;一個耽溺於愛中的孩子,沒有敬、畏等其他要求,也不過長成一巨嬰,無法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人。

臺譯片名就是這一種「快樂主義」主張的表現之一,我認為不要否認想拿第一的心。

2、金光洙和金俊昊是兩個時代的對位故事,與其鉅細靡遺探討外部原因,包括時代變遷下教練的指導方法、家長的態度、訓練環境條件與才性論等,不如先抓出他們兩個人之所以失敗與成功的內部原因——自律性。

光洙揮霍了天賦,而且因人不知而慍;俊昊則沒有放棄(以桌球選手來說,郭躍和王楚欽是近十年的兩個好例子,一個倔強、不服管教而自毀前程,一個在禁賽三個月的磨練後以接班角色復出)。

當你代表國家,當你代表了一個團體,當你代表了一項體育賽事,成為一代人物或菁英,紀律就凌駕於任性的個人主義之上,這就是光洙入選國家隊的代價。

我記得好友當兵懇親會時去探望他時,他甚有體悟的說:「社會要的是效率,可是軍中要的是紀律。

」紀律並非不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或許這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眼中是蠢的、錯誤的,可是在軍隊中、公務行政系統中、體育訓練中,或者在人生的許多方面可以是成立的、正確的。

3、碳經過高壓會蛻變為稀缺而珍貴的鑽,而且成為鑽之後,不會再退化為碳。

這個高壓過程,在社會末流常以最簡便的形式呈現——體罰。

其實從論語以來說的不是規定和責罰,說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中庸說的是「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高壓的過程有的是別人給的,有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高壓的目的是萃煉,不是毀滅。

對於國家隊教練抽打光洙,並沒有把他打殘,對吧?

是他自己逃跑了!

既遲到又早退,其運動員的生命自然結束。

我想起曹文軒的紅葫蘆(1994)中男孩在河裡抽掉了妞妞的葫蘆(所謂腰舟),妞妞學會了游泳,也因此恨起了男孩——這就是國家隊教練對光洙做的事和光洙對教練態度的轉變。

 10 ) 韩国 4等

韩国电影《4等》。

片中俊浩母亲的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片中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她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无论如何都想让孩子得冠军,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她日复一日的强迫孩子训练,孩子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创伤。

没有人愿意被逼着去做什么事,就算是自己真的喜欢的事情,总有人在旁边指手画脚,早晚有一天也会不再喜欢它。

这个母亲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一样,思想极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

片中的金光洙教练儿时仗着自己天赋异禀,眼过于顶,不学无术。

中年后悔,看到俊浩想到了当年的自己,恨铁不成钢,于是采取了暴力的方法,俊浩被夹在母亲与教练中间,被逼无奈选择放弃游泳。

片中最正面的一点就是俊浩并没有走金光洙教练的老路,虽然母亲对他冷暴力,教练经常打骂,但他仍然热爱游泳,而且他突破自我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得到的感觉最终夺得了冠军。

电影很贴近现实生活,反应出现实生活的畸形现象。

以上纯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4等》短评

表现力极好,角色特别真实。给不了5星是因为实在太扭曲太负能量没事干看这个就是给人添堵。妈妈歇斯底里疑似边缘人格有病得治,实在看不下去她从头到尾折腾孩子。不得不说演员演的极好中途不得不调小音量因为每一个音节都听得出来焦虑。还有那个小混混教练,从小被暴力对待长大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别人。能拍出这样赤裸裸的东西来的也就是韩国人了。

6分钟前
  • 芒果不盲
  • 推荐

韩国阶级固化是真的严重啊,因此父母承载着巨大的压力,父母也因此对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进而就是给孩子以巨大的压力。第四名没有奖牌,正如好像听说韩国人在本土要进入首尔高丽延世这三所大学才能在韩国社会有所作为一样。偏激的社会形态鼓励偏激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偏激的人,促进社会偏激发展。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韩国,但是好像只有韩国人愿意拍出来。

9分钟前
  • Aulliks
  • 还行

确实不错

13分钟前
  • 月月月月
  • 还行

披着运动励志题材外衣的家庭教育片,问题是无论教练还是母亲,人设都夸张到离谱,已经不具备代表性了

15分钟前
  • 银丝华鸡扎
  • 较差

哥哥无望之后,妈妈对着学英语的弟弟,好像对之前学游泳的哥哥

16分钟前
  • 🐋
  • 推荐

不是为了金牌而游泳,只是为了想游泳而拿金牌,兴趣真的不可以只作为兴趣么?原来我们探讨第二名不会被记得,而连领奖台都无缘的第四名呢?反励志探讨教育理念的一部片子

18分钟前
  • GS
  • 还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代代人对子女的希冀,那么对孩子的鞭打到底是“打是亲”还是教育的退步,这部电影所用的表达并不是长铺直叙,而是用两代人的对比看似无声失着有力地表达了出来,只是讽刺的是年轻的那一代输在上一代的鞭打之下。母亲那句“我宁愿孩子挨打也不愿拿第4名”又残忍地揭开了当下揠苗助长的育儿之殇,喜欢最后俊浩在泳池里徜徉的倒影,那是孩童一代在压力下的无助和挣扎,无助窒息着。

23分钟前
  • As you like it
  • 还行

病态h

28分钟前
  • Davidstern
  • 还行

无聊。

33分钟前
  • 1w.
  • 较差

教练年少的愤恨不得意,妈妈的强行梦想寄托,变成了那些斑斑点点的红紫鞭痕,多么现实平常的反励志。黑白和彩色切换的那一瞬特别棒。

38分钟前
  • sam
  • 推荐

开放式结局更让人去深入思考,为人父母的推荐看看此片!

41分钟前
  • 恐梦之盗
  • 推荐

还好。

44分钟前
  • 莫逢
  • 还行

好久沒有一部讓我哭著打五星的片子了,況且這種主題真的稍有不慎就會變爛俗。本片劇本打磨得好,人物心理伏線埋得很到位。前20分鐘黑白影像精妙呈現過往縮影。充滿感性的水下鏡頭與光線變化,結尾最後一賽主觀鏡頭的處理及到客觀的轉換,實在絕妙之筆!16年獨立韓影中的驚喜。0110이문동집

48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力荐

故事兀长,人物缺乏弧线 ,从头到尾没有什么改变。整体平淡如水。

53分钟前
  • 我是猪Pigangel
  • 较差

反励志的励志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千万不要把喜欢的事情当作职业。

58分钟前
  • 锦锦锦锦鲤
  • 推荐

很痛很真实

1小时前
  • 力荐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1小时前
  • 白菜豆腐渣
  • 推荐

BIFF D-5 看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 没有斗心永远拿第四却真心热爱游泳的小孩的成长故事 因为身边很多游泳的运动员朋友 所以电影中的那些训练的艰苦 对胜利的追逐 全都深有感触 小孩们都演得太好了~ 又发现一位潜力股郑家蓝 听到传闻里演寅相的朋友演的是朴海俊的少年时期~朴海俊的颓废教练也全是亮点

1小时前
  • Xaviera
  • 推荐

挺不错的

1小时前
  • Mr.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