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血腥的片子,也因此到现在都未去看南京南京.这些注定让人看了会觉得不舒服的影片,总要事前掂量好.不久前才看的日与夜,非常喜欢,又听说下来还有续篇夜与雾,也便期待.但既然是讲述灭门惨案的,还是有些忌讳.像许多已有评论写的那样,许的两个片子形成对照,记述天水围居民生活的两个可能的极限.我也有本地同学住在天水围,但她被问起是不是住在天水围时总是强调,我是住在天水围,但是在后区;前面那些公屋问题才多.天水围在她的口中分成3个区,前区是公屋(60%的香港人居住房屋类型,政府修建以低价租金提供给市民居住,一定年龄以上的永久居民即可申请),中间区域大约是一种由政府修建的但卖给私人的房屋,而最后一种是房地产商盖的私人楼盘;三者的差别,一目了然的主要体现在产权上.已有的媒体报道和社区研究基本证实,的确,天水围的各类社会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公屋区,也就是大多数社会阶层下端的家庭和新移民家庭聚居地.和夜与雾展示的天水围新移民构成的家庭情况基本一致.婚姻当中的女性通常来自于大陆,带着对生活的高期望来到香港定居,而男性,以收入和职业差别而言,多居于香港社会中底层.他们的收入的绝对值在大陆仍显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以及永久居民的身份对部分打工来粤的女性有一定吸引力.在过去3年的大学课程中但凡涉及香港社会的,总有我的同学做关于天水围的案例,也集中在关于"悲情城市"这一媒体话语的批判上.尽管该社区的确存在各类社会问题,但我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观念,即天水围之所以被标签为悲情城市,媒体的影响居功至伟.我的同学们认为媒体在这一系列事件报道和话语构造上有夸大的嫌疑.同样讨论很多的,是新移民的问题.香港移民部门有两套系统,一套吸收外来(主要还是大陆)精英人士和准精英人士,前者如很多明星,艺术家,后者如我们这些大陆在港大学生,称优才引进计划.另外一套则是针对"新移民",有趣的是这一标签并不在我们这些人身上,而特指中港跨境婚姻大陆一方移民香港的人,多数是女性及大陆生的小孩(类似内容可看陈果影片<榴莲飘飘>,也是非常之好的片子,但里面还涉及到另一类暂时性移民的"北姑",大陆妓女的标签),他们通常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期才能来港.还有一个现象是新移民家庭老夫少妻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跨境婚姻形成的原因众多,上段有些许讨论,但远不能描出全貌来;相似的社会现象还包括香港人在大陆包二奶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因此也看到香港政府实用功利主义的作风.这些都可以成为该电影的一个众港人皆知的注脚.在影片中,导演和编剧试图把各类社会角色引入局面,他们包括新移民家庭成员,政治机构(包括警察和议员及其他一些政府组织),社工团体,和社会共同体当中的其他角色(近的如邻居,其他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远的如女主角的大陆亲友),影片制作人试图展现这些人在社会事件构成当中的角色和作用;对他们的社会关系交叉运作的考察将有利于看清事件形成的多种原因,部分出于个人,家庭本身;部分出自社会.当然在这个片子里,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多数社会角色并不积极的影响.一个观察家庭暴力发生的基本视角是评估家庭中婚姻双方的权力平衡与性别角色,之后引入其他社会角色在这一权力结构平衡和性别角色再构造中的作用(当然除了其他遭遇家庭暴力女性,比如小莉,还有女邻居对女主角做出更倾向于独立决策当中的重要作用外,社工和警察的功能相形之下显得无效用,甚至有负面影响;而女主角的四川父母显然已经有些助纣为虐的味道了).我在一个课程讨论上认为新移民家庭女方弱势的地位构成原因上,不仅是性别角色本身的局限,社会结构同样影响很大.以影片为例,男主角不停向女主角申称没有他哪里有她的今日,可实际上她的今日是什么?可能只是同乡老乡眼中的一个妄想出来的高阶级的社会形象-一个香港人的妻子.但她没有权利申请独立综援,没有权利申请公屋,她甚至没有权利离婚(社工服务的目标是"在保持家庭完整性的前提下").这里就涉及到政府对于移民权利保障的问题了.另一方面,其他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本的缺乏也是女方势弱的原因之一,譬如女主角是独身一人嫁到香港的,在她身边没有家庭势力和资源的庇护,影片说她靠远望深圳,呼吸来自大陆的气息来使自己获得某种慰藉;她没有其他朋友,为数不多的认识的人,包括邻居,以及小莉(还是在妇女救援中心认识的),她们能够为她提供的支持也是有限的;语言文化资本在权力构造中同样重要,譬如女主角并不流利的广东话,使她与本地人沟通和获得帮助上形成一些阻碍.同样值得反思的除了香港这个社区外,中国大陆社会的转型变迁同样是型塑社会问题的一个面,而新移民问题只是两地交合的一个点.之前已经说明了一些两地婚姻市场形成的动力.但一个基本前提是,国家社会控制的放松使得内陆农民得以流动到相对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和更好生活际遇.在潘绥铭等考察中国南北方女性性工作者投身"市场"的原因中,学者们揭示了社会转型对个人生活机遇上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南方女性性工作从业者多是打工妹,他们认为是制造业时代血汗工厂制度造就了大量受迫的打工妹(传统制造业倾向于使用女性劳动力,原因诸多此处不述)选择以出卖身体的方式获得收入,同时享受比工厂集体制度下较多的个人自由.潘毅的研究虽然集中在工厂女工身上,但她毫无疑问揭示出国家垄断和资本霸权,加上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文化实践在转型时期对打工妹们的盘剥和控制,触及她们的认同和行为再造.在影片中,女主角也是幼时(你看她那时多么小,感觉远不到打工的年纪)由于家庭贫困,为寻找生存机会出远门打工,在深圳遇到了那个在大陆做装修工作的男主角;我们不知道她曾经做的什么工作,但男主角羞辱她时说她的妹妹在深圳是做妓女的(似乎可能是成立的,如果看影片叙述的话).我们也不知道女主角和男主角好是纯出于爱情还是有其他的利益考虑(但她听到男人说要帮老家盖房子装电话时显然很兴奋),而介绍给父母时不叫装修工却是工程师.同样在影片中,待到她来香港后对丈夫不工作只拿综援过活的不满.社会转型为她提供了流动的空间,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却没有给予庇护(比如她未去香港前,在四川家里"结婚",实际是重婚,因为男主角还未与他香港妻子离婚,但法律并未使之受到限制),她显然可能是陷入了一个自我和他人共同构造出来的妄想陷阱里,以至于发现丈夫性骚扰二妹也只是让她离开老家去深圳,自己依然"奋不顾身"地去当一名香港人的妻子.具体到文化实践,在港遭遇家庭暴力的初期,她也认为有义务维护丈夫的面子,而家庭纠纷应当在家庭中解决,家丑不可外扬心态.至于男主角,这里就不加多说了,感觉彻底就是一个变态多疑的老男人.任达华发挥的很好,真的很变态.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西哲有言: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
可如果撇开其中“白马非马”式的诡辨气息,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太阳底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另一条”河流,所谓的生活无非只是让自己觉得今天踏入的河流实在有所不同。
香港“新浪潮”领军人物许鞍华近日的两部电影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下文简称《日与夜》)和《天水围的夜与雾》(下文简称《夜与雾》)可以算作“不同”的代表:前者终于获得了不同的假象,而后者则是灭顶于相同的宿命,同样的天水围,哪里来多少不同的人生。
手停口停——世上无如吃饭难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甚至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所以每天的大事无非是到哪里买报可以多得一包纸巾,会精打细算到买油时如何省下3元钱。
而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便只能长期倚赖失业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是香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项入息补助,作为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统筹。
) 但综援自然不是万事大吉,其中很多人取得的综援并不足生活所需,所以就像《日与夜》里的寡妇贵姐靠在超市卖水果供养儿子的;又譬如孤老之年还要出来做工的阿婆;另外一个问题则是申请综援并不是人人有份,从二零零四年一月起,申请人必须居港超过七年,并在申请前一年内离港不多于五十六日。
非法入境者以及并非以定居原因而在香港居留的人士(如输港劳工、旅客等)均不符合申请资格。
身体健康健全的申请人必须同时接受社会福利署的自力更生支援计划,积极寻找全职工作。
《夜与雾》里的阿玲便是因为申领综援的资格不够,虽然遭受丈夫百般凌虐而无法自力更生。
201002 在《日与夜》里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吃饭,“每一场吃饭都是刻意安排的,因为没别的东西安排了”。
剧本里编剧注明了每次的菜式,而其中花样繁多最为繁多的就是吃鸡蛋:蒸蛋、荷包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 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
有两个菜是必备的:豆腐蒸碎肉,番茄炒鸡蛋。
“这些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法。
”既有必须的营养而菜式也不至于过分寒酸,当然前提这是最经济的。
而与之相对应香菇这道菜式则显得豪华很多,而香菇在香港人家里也的确过年过节才吃的主菜, 阿婆送给贵姨一包香菇,贵姨没有用任何配菜,做了一道香菇,饭桌上,儿子和她几次赞美香菇“好味”。
他们的关系能够相濡以沫便开始于一包香菇。
而在《夜与雾》里菜桌上比较“奢华”的荤菜则是任达华扮演的李森每天钓来的鲜鱼,虽然鱼嘴每次都被充满戾气的李森拉破,但这也是母女三人可以享受的最好荤腥了。
而除此之外,邻居大妈邀请一起跳健身舞的每月五十元,女儿幼儿园办生日会需要的手续费五十元则只能支吾应对,逃之夭夭。
李森去茶餐厅看望阿玲说要吃得豪气一点:“煎猪排,黑椒水”,此时的阿玲知道不能去想什么吃得香一点,而是要“不要吃得太贵”,当炸酱捞面端上桌的时候,被看穿的何止是李森的钱袋和自尊。
正如李森开始回到阿玲乡下,带回一台电视机,还帮全家翻修房子,准丈母娘除了要落钉转脚地确认李森和阿玲的夫妻关系,连李森对自己小女儿的觊觎都默认无视;而当三女儿对姐夫冷静地说哦:“妈说你给她的钱已经用完了,没钱买菜”,哪怕李森暴露出打狗的凶残野蛮,丈母娘还是希望他把女儿带走去碰碰运气,运气好还可以寄点东西回来,运气不好,那也是阿玲自己的运气。
风往北吹——单亲妈妈和北姑 贵姨是一个独自拉扯儿子的寡妇,可以说是含辛茹苦,什么工作都做,什么苦楚都自己捱,但好在儿子懂事,譬如隔壁阿婆换一个电灯都四顾踌躇,所以哪怕是坐在啤酒箱上痛苦失声到底也是苦尽甘来,最后和阿婆和儿子吃月饼看月亮,清苦自知,但也有暖意荡漾期间。
而阿玲则是“北姑”。
白衬衣下影影绰绰的黑胸罩,似乎让人知道面前的少妇再怎么干净还是有脏的底子在里面。
北姑本来指自北方来的姑娘,而现在通常用来指中国大陆去南方 (尤其是香港) 打工过日子的北方女仔,包括妓女。
但在大部分香港人眼里,包括妓女变成了大部分就是妓女。
天水围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内地女孩以为自己嫁去香港做少奶奶,结了婚到了香港,才发现嫁的就是普通的香港司机、搬运工、修理工,住在远离市区的天水围。
老夫少妻,家贫百事哀,矛盾没有出口,最后就变成一个个家庭悲剧。
而一切便是从男人觉得“我买了那么多东西,你只要听话”开始。
如何才算听话呢?
婚内强奸,做牛做马,打骂随性,动刀动枪。
如果说贵姨这种弱势群体已经被边缘化,而不通语言甚至没有合法身份的“北姑”更是被那些失败的男人视为“次等、动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丧和无力感,暴虐地发泄在她们身上。
如剧中当被询问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阿玲只能怯生生地回答:“我的老公姓李。
” 老公姓李——失业的男人是异教徒 圣经曾有这么一句话:不能养家的男人无异于异教徒…… 而根据学者叶荫聪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访谈中指出,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相对于邻近地区包括国内的经济优势不再,这动摇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自豪感。
李森在邻居眼中是彬彬有礼的中年男人,与儿子对答亲近抵死,甚至与女儿感情甚笃;看着他和儿子毫无架子地炫耀当年自己“一箭双雕”的豪气惬意,看着他带着两个女儿,自行车在阳光下晃晃悠悠。
他在被香港“经济去势”之前也曾经那么彬彬有礼,一掷千金。
但之后因为社会经济结构性转型令他失业,以致要领取综援,所以畸形地想在内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统治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看着曾经阿玲在廉租屋的床上试探着问:我可以把孩子拿掉。
然后任达华陪着她回乡下,买电视剧,翻修房子。
她笑的多么甜蜜。
然后看着如今的阿玲遍体鳞伤,心力交瘁,却看着李森大特写的脸,须发皆白。
心里可曾想起丈夫帮自己洗头,抚揉自己的发丝如世间至宝。
然后笑着和自己说:最后一次,然后友好分手。
于是随他入屋,于是看他关门落锁,于是被他利刃入身…… 做出这些的李森何止是异教徒,何止是凶暴残忍,但他那张对着邻居和蔼的脸又是如何消失的:“个傻女,踩单车跌烂咗。
” 一切一切的一切,改变了就无法回头了吗。
无论是《日与夜》还是《夜与雾》,写得都不仅仅是只会在香港发生的故事,哪怕又再多的河流,人也只能在里随波逐流,经过也许就是一种皈依。
除了被河水吞没毕竟还是可以上岸,可以去向更远方的河流。
虽然不喜欢总结,但是还要说一下,这是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必看的片子之一。
它发现了香港现有妇女保护上的种种漏洞,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把看起来按规章办事的、和稀泥的、完成任务式的、没有同理心的男社工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还好有个并不完善的庇护所和一位好心女邻居的帮衬可以暂时感受到一些仅属于女性间的互助与关怀,压抑的心情终于有了暂时的缓和。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女主并不属于现在社会议题下很火的一个词,“完美受害者”(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受害者)。
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村里的女孩子,坚韧独立天真无知;她因性生“爱”(没看介绍我还怀疑过她是否之前的职业是性工作者)、孩子智力有缺陷也没有太过在意、从香港逃出来之后去蹦迪、第二次仅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庇护所竟没带上孩子……应该说她的确对自己和孩子都极不负责。
但是因为这些我们就应该去讨伐她吗?
我想说的是,不管女主角是个纯洁善良还是自私有目的性,她都不可能逃出她丈夫的魔爪,一个恶魔不会因为对方是和纯洁无瑕的好人就会放过TA。
男主角,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小红书所说的NPD人格吧。
最可怕的是,即使是到了20年代,我还是没法解这道题,一个底层妇女遇到这种事到底如何能逃出生天,如何能够完善社会互助系统、司法系统……
故事其实挺简单,李森,一个香港的普通人被儿子同情被老婆欺负,却成为川椒妹的姘头,被依附被仰仗,在四川乡下成了老板、工程师,豪掷千金修屋开店,娶貌美的大姐觊觎着年轻的二妹三妹,没钱被岳母撵回香港吃低保,接受不了自己从大老板变loser的身份转变,杀狗杀妻杀子,你看,我这样生气,我这样厉害,这样让你害怕。
这样的男人所有的自尊好像都是女人给的,崇拜自己的年轻妓女、恭敬的岳父岳母,小姨子欲说还休的眼神,可下贱低劣的女人又欺骗了他鄙夷他,发现了他既没钱又没本事,好吃懒做吃喝嫖在男权社会中是个没有位置的loser,还准备独立离开他,那就一起死吧,死都别想离开我,你是妻子吗?
你是女人吗?
你是人吗?
老子年轻的时候一玩三都不带喘气的,现在收心了毕竟你是我的“真爱”。
男人的尊严像女人的胸罩一样去的轻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受人指点若隐若现。
被异化的男人和被物化的女人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是夫妻之间外人插手不了只能关起门来说的事吗?
是裤裆里和胸脯上的那点事吗?
是精神错乱和乱伦的事情吗?
你发现语言真的无用,不管是熟悉的方言还是磕磕绊绊的粤语,都解释不清你的恐惧,乡下谁不打老婆呢?
香港哪对夫妻不床头吵架床尾和呢?
这世上谁关心你呢?
是几千里内陆的父母吗?
是深圳的姊妹吗?
是幼小的孩子吗?
是家暴的丈夫吗?
有一种语言能说明母亲纵容的眼神和孩子的紧闭双眼的恐惧吗?
有一个地方能听见哭声吗?
片子还是简单了,没疼到位,还没有字字泣血,还没有绝望到窒息,可能导演还是怀抱着温暖吧!
只是不知道这种温暖是女性天然的柔情还是电影中刻意留下的吉光。
最后突然想起金基德,之前觉得他把男人拍的太绝望了,不管是片子里的人还是片子外的导演都绝对没救了,现在看来是真的够味啊!
被碾压的男人和被二次碾压的女人谁能有机会过得更好呢?
张静初在《门徒》里的表现太惊艳了,这部看起来像是一样的角色定位,一个无力自保求救无门的带孩子的母亲(一定得是女儿),但这部的表现似乎少了一点什么,总觉得差点味。
文/压马路这部许鞍华新片仅从片名,就很容易被人认作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续集,虽然两部影片除了故事都发生在“天水围”,其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对“天水围”映照关系,说《夜与雾》是《日与夜》的续集,我倒觉得很恰如其分,因为两部电影都看完,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同的“天水围”的生活形态,但却都是活生生的香港真实原生态的直接体现,许鞍华通过两部电影迥然不同的风格气质和故事内容,充分刻画和展现了“天水围”这个两部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如果不是这两部电影,我根本无从晓得香港新界里有一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在香港最北面,因为房价便宜、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这里称为香港30 万底层劳工阶层的聚集地。
这里没有中环的喧嚣繁华,更没有兰桂坊的彻夜激情,但近两年的天水围却因为多次发生自杀、暴力事件引起港人注意,这两年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开始把创作的焦点转移到这个本不起眼的社区,比如除了许鞍华直接以天水围为片名拍的这两部电影外,去年刘国昌的《围。
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
《日与夜》让人感到的是普通小人物真诚地去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那《夜与雾》只有令人绝望的压抑和冷酷。
张静初扮演一个嫁到香港的大陆妹,任达华扮演一个不想工作的丈夫,只想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但又因自卑而产生无端的嫉妒,反对妻子出去打工赚钱。
丈夫的扭曲心理从变态逐步转向家庭暴力,虽然妻子几次向政府求援,几次躲进“妇女救援中心”,但最终也无法扭转灭门悲剧的结局。
最残酷地在于,家里两个还未成年的孪生姐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为影片故事直接来自于去年天水围发生的真实灭门惨案悲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影片开头就直到结局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已经非常强烈,但许鞍华却并没有去强调、渲染这种戏剧性,更多把导演手法的空间留给了片中众多的人物刻画。
影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信服和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的表演让我一次次被触动外,影片的配角一样精彩,比如颇具喜剧色彩但又很真实的隔壁邻居大妈,比如 “妇女救援中心”里面的几个姐妹,虽然可能你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性格鲜明。
导演并未一味地以所谓“悲天悯人”的态度来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情绪色彩。
比如在这部《夜与雾》里,导演大胆使用了大量的闪回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影片开始就是灭门惨案的新闻报道,然后在警察对不同相关人取证的时候,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回述整个家庭毁灭地过程。
期间也并非通篇的压抑和绝望气氛,反而在影片中段又插叙、闪回了夫妻两人相识、相爱、初婚时候的美好回忆的片断,凸显了整个故事最终的悲剧性。
而且《夜与雾》使用了胶片拍摄,影片多变的场景,也直接让影片成本比《日与夜》“提高了十倍”之多,而且在影片最后灭门高潮,导演还使用了定格摄影等特殊效果来展现整个凶案过程,着实能够看到导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暴力”题材的导演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堪当2009 年香港年度电影,虽然今年刚刚进入四月份,但我依然如此笃定。
在刚刚过去的香港电影节开幕式上,同时展映的《新宿事件》一样精彩地震人心魄,这两部电影联手作为开幕电影,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在连年颓势中,香港电影人依然在发出着本土电影的最强音,证明这依然是一块才华横溢的电影热土。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水围》两部电影的投资人王晶,他作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传奇人物,有胆魄和胸怀投资《天水围》这样严肃的文艺电影,值得让人尊敬。
09-4-1
从开头就知道这部电影的基调不是那么阳光的。
结果发现这电影能折腾的不让人睡觉啊,我始终无法告诉自己这是在演戏,因为这事儿的确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着。
看电影的过程太苦逼了,因为刚开始看得时候,旁边来了个同学,剧透啊!!!
有木有,我顿时就暴躁了。
让她闭嘴了,我继续看电影。
我分析了一下这部电影,真的是典型的亲密关系暴力电影啊。
第一,分析男猪脚。
一个无业游民,好色之徒,没有同情心,自私,对动物残忍,男权分子的典范。
他初婚被媳妇儿欺负,家里有一个比自己强势的老婆,自己又是一个踏实本分的泥瓦匠,性格懦弱,婚生一子,他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自己二婚生的女儿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这个我有待思考。
但是,从他对亲家犬的残暴程度,我就料定了,这样的人对自己的亲人同样也下的了手。
这是我最不想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是剧中发生了的悲剧。
不仅如此,他还具备男生从生下来就被鼓励的好色之心,甚至不顾伦理道德,连亲家的二妹都不放过。
在经济压力的胁迫下,亲家只好就范,看着自己的老大和老二姑娘都被他欺负而袖手旁观。
传统观念,男人打老婆天经地义的落后观念纵容了男猪脚的施暴,让他变本加厉。
他拥有金钱的时候可以要挟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他失去金钱的时候,依旧可以用更暴虐的手段来要挟家里人,这就是他变态的地方。
自虐,虐待动物,虐待妻子,上升到杀妻女,这简直就是家庭暴力的经典案例。
第二,分析女猪脚。
年幼离开农村出来打工,靠着自己的力气挣得一点儿辛苦钱,孝顺的姑娘还不忘家里的父母和妹妹,斥巨资买了一台彩电。
她的愿望是美好的,找个爱她的老公,有个幸福的家庭,她始终抱有这样的期望。
这也是社会在塑造女性的时候,总是希望女人终结在婚姻家庭的主妇角色上面,但是她还是一个敢于放弃既得利益的人。
当然,那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反复受虐后,她寻求帮助,但是家庭暴力始终不能够引起警方的重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亲密关系里面,你似乎总是很难做决定,爱但是必须离开,在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女人面前是一个巨大的决心。
当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离婚,一切已经晚了。
当一个男权分子老去,男人的自尊心找不到的时候,他就会以束缚自己的女人获得权威的尊严,不择手段。
自己留不住的,也不会留给别人,这种极端自私的心理,就是男权的祸根。
而晓玲是善良的,是大方的,是宽容的,她的宽容只能换来丧命。
影片很悲情,我心情很苦逼,只能用性别视角简单的对电影简单评价一下吧,晚安。
看《天水围的夜与雾》有种莫名的难受,女主角似乎让人可怜又可恨,一次次被家暴又一次次没有挣脱深渊。
这部许鞍华作品把视线放在香港的底层人物身上,并把作品放在底层人聚集的天水围。
而这部电影来自一个真实的案件。
阿玲是内地嫁到香港的一个女人,男人是失业的装修工人,还有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儿。
原本两人在香港也可以安安静静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经济不景气,男人没有工作只能领综合援助,激发了两人关系潜在的危机。
一次次家暴,阿玲也曾去庇护中心和警察局寻求帮助,却一次次都没有摆脱丈夫。
有时是因为自己懦弱撤掉报案,有时又是被劝说和证据不足而放弃。
最后竟然发生男人杀妻女后自杀的灭门惨案。
从这部电影,想起之前也曾听到很多家暴的新闻,被家暴的女人们为什么总是很难摆脱家暴的命运,甚至最后酿成惨剧,不是被男人打伤打残,就是奋而防卫最后酿成悲剧。
以电影中的阿玲为例子来分析,为何女人被家暴后很难摆脱深渊?
1 从小生活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她没有重来的底气电影中讲述阿玲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生下阿玲最希望的是女儿能帮助家里摆脱贫穷。
当阿玲带回李先生,并帮助修建房屋和电话,他们就认为阿玲找了一个好男人。
阿玲的原生家庭对她的情感是淡漠的,她12岁就出去打工,就算回家最欣喜的也是改变了家庭的环境。
李先生因为改变了她们的家庭环境备受家庭纵容,可以上桌吃饭,骚扰妹妹也不被指责。
一切都以物质条件改变为衡量人值得不值得嫁的理由。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阿玲有没有选择改变命运呢,有,那就是她自己足够自强靠自己赚更多的钱。
但是这很难,毕竟她很小就不上学了,只靠打工或者做一些不入流的工作很难真正赚很多钱。
只有依靠男人改变命运。
至少她在和李先生恋爱的时候,还是相信这个男人是爱她的,不仅爱她还能帮助家庭,何乐而不为。
她的认知只能到这里了。
可是这样的家庭是不能带给她任何底气的。
因为一旦她遇见危机,也不会给她支撑。
就算看见这个男人性骚扰,看到他暴力打狗,都可以容忍女儿远嫁。
甚至听到女儿在远方求救,也没有让女儿回家,而是劝说她忍耐,因为这个男人对家人好盖了大房子。
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支撑,是很难有底气在艰难人世好好生活和向前看的。
她容易把生活走入绝境,因为没有退路,只能硬拼。
2 男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懦弱的她想走捷径改变命运强大的内心从何而来,从原生家庭的教育中,从自己日常的修炼中。
这些似乎阿玲都没有。
家庭无助又贫穷,精神匮乏。
阿玲工作的环境也是边缘群体,她很难有精神上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她很难通过自我强大去改变命运,最直接的办法大概就是找到一个好男人嫁了。
她做了李先生的小三,这在道德上是不为社会所知的,又是非常常见的。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还有巨大差异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道德上的崩溃。
这是她自己的问题,不容辩解。
既然想要走捷径改变命运,就有可能冒很大的风险。
她一个人远嫁香港,又备受歧视,还遇见一个自卑又无能的男人。
这时的她就算自己想要改变命运,似乎已经举步维艰的,因为悲剧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男人曾在前一段婚姻处于弱势,正好在阿玲这里取得平衡,帮助阿玲家修房子,又被他们追捧,在阿玲这里始终是一个救世主的样子。
他不允许刚刚建立起来的强者形象被阿玲击垮,这个时候的阿玲越是自强,他就越是自卑。
年龄大找不到工作,又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阿玲自己选的捷径本身缺少足够的了解和深沉的爱,很容易潜藏危机,那就是彼此缺少深入了解和关系的不对等。
一个满足强者身份,另一个不满足弱者身份想要打破平衡,最后就会不可收拾。
3 求助庇护中心和警察局,为何最后没有获救阿玲其实已经多次求助庇护中心,甚至结交一些同样命运的姐妹,姐妹们帮助和劝告她不要轻易回家直面家暴的丈夫。
她也求助警察局报过几次案。
除了庇护中心和警察局的办事不力等问题,分析阿玲自身也有一些问题。
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疼爱的家庭,她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底气。
一次次去庇护中心,她也想要下决心离婚,躲开男人。
可是却还是回家,理由是怕男人伤害孩子。
一次次去警局,却有撤案,也是对男人还是期待,总希望这个曾经温暖过她的男人能够改变。
她始终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总是期待别人能改变。
期待男人改变,期待庇护中心和警察局能救她,期待家里人能容忍她回家。
当她接到男人要伤害女儿的电话,慌了,坚持要回家保护孩子。
就算姐妹们劝说她别去也不听,她似乎还幻想男人能改变,她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命运应该如何走。
一次次错失被救的机会,和她太过软弱和依赖他人也有关系。
写在后面被家暴的女人为何很难摆脱深渊?
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男人用家人性命威胁,或者男人软硬兼施耍尽手段。
只是再难女人也要自己先弄明白,的确需要求助很多人,比如家人,朋友,政府机构。
但这一切求助都建立在自己内心强大的基础上。
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下去,并且可以战胜恶魔,哪怕遇见再大的艰难也要摆脱威胁到自己健康甚至生命的人吧。
如果自己不坚定,又怎么会有人来真正帮助到我们呢?
女子本就强,渴望强者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忘记自己也可以成为强者,不一定要成为男人那样的外在的强者,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坚韧地生活着。
也许在发生家暴之前,和发生家暴之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求助自己,好好问清楚自己,我们应该怎样靠自己好好活着,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完全独立。
你可以么?
如果可以,你是幸运的,你很难成为家暴的对象,就算不幸遭遇也一定可以摆脱出来。
所有的帮助都来自你自己的理性和勇敢智慧。
今日话题:女人面对家暴,第一个该做的是什么?
@怡姐话人物,追剧式多角度探索影视书人物。
有些人演戏一辈子一张面孔一个表情。
男推刘德华,女数刘嘉玲。
有些人却真的可以面目全非至惊到我。
第一次被罗慧娟吓到是《喜乐会》,她演一个已婚妇女,俗辣至死。
我要看了好几集才认出她。
天!
好歹当年也是演过《玉面飞狐》的美女啊!
这一次《天水围的夜与雾》里,我又没把她认出来。
我以为是刘玉翠、梅小惠……总之可以是任何所谓实力派,怎么会是她呢。
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连个提名都没有,想必评审们也没有把她给认出来……
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金像獎獲多個獎項並二度上演,許鞍華拍攝的「天水圍二部曲」,《天水圍的夜與霧》(下稱《夜》)登場。
影片以轟動一時的2004年金淑英一家滅門慘案為題材,延續許鞍華歷來對社會現象的女性關懷。
香港近年家暴問題日趨嚴重,問題到了清楚浮上水面、無法漠視的社會危機層次,家暴支援更成為2009年整體縮減開支的財政預算案中少數得到增撥的項目之一——當然是否足夠又是外話。
《夜》中近鏡特寫麗姐(羅慧娟飾)在錄口供過程中拍案怒吼「這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糾紛!
」,可見影片也著意敦促各方注意家暴問題。
家暴之恐怖由於有現實基礎,影片的調子非常沉重;有網上影評稱片子到後段顯得節奏拖沓,筆者個人則在影片開始半小時已感到緩慢的重壓。
影片從慘劇發生開始倒敘(第一個事發屋邨樓房出現的鏡頭還伴著慘叫聲)——結局不但在片中被預告,慘劇發生後曾佔據各大報章多日頭條,港人更是記憶猶新——然後是鄰居憶述兇手李森(任達華飾)本來慈愛有禮,更有李森載著兩個孿生女身騎單車的輕快鏡頭。
而曉玲(張靜初)初出場是飽受虐待如驚弓之鳥的初來港妻子,再接以又有相戀時李森為曉玲洗頭的親密片段。
全片在類似的一鬆一緊結構中推進,兩種境況懸殊如天堂地獄,觀眾表面上是可以在輕鬆的環節裡透一透氣,但想深一層更恐怖的是,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如何從這樣的甜蜜珍愛,走上滅門之路?
那個拒之不得、始終要沉重(暴力及生命威脅)而緩慢(鋪展到各個方面)同時是急轉直下(由「逃出慘案」的可能對照出來)地迎來的結局,可以讓沒有體會過家暴之苦的觀眾,理解家庭暴力的傷害為何這樣大:雖然與其它暴力一樣包含身體上的傷害,然而家庭暴力最恐怖之處是,無處可逃。
當「家」這個一向被視為避風塘、獲取最後及最重要支持的地方,一旦成為暴力的源頭,受害人便會失去棲身之所——許多受害人啞忍,無非是沒有信心能夠自己獨立於天地間。
因此,影片「冗長」、「拖沓」的感覺,不妨被視為導演讓觀眾體驗家暴籠罩在受害者頭上的無盡陰霾。
「無處可逃」一般香港女性可能不太能理解,要走就走回娘家見朋友唱k乜都好啦?
但新來港婦女所體驗到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在來港後,以前溫柔體貼的丈夫突然變了樣子,而她身上無錢、家裡有孩子、人生路不熟、家鄉都以為她嫁了好人家,這才是無處可逃。
香港「經濟去勢」後的魔鬼一面根據官方統計,在過去二十年,中港婚姻佔香港婚姻總數超過一半。
有書籍記錄《是她也是你和我——準來港女性訪談錄》外,最近亦有《同根‧同天空──遇上新來港婦女》出版,裡面頗有看得人驚訝動容的實例,這些女性的遭遇,比電視劇情更離奇悲苦。
盧卡奇(Georg Luacs)的「典型人物」理論,是指在特定的時候,在一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政治、經濟、歷史的各種動力之匯集動向。
《夜》中曉玲是令人同情的角色,片末鏡頭在少年曉玲外出打工的山路上淡出,也寄託許鞍華在《日與夜》中對勞動婦女的禮讚。
然而曉玲是想像的弱勢他者;如果在香港電影的脈絡來看,更具典型人物潛質的是李森,也更具爭議。
根據學者葉蔭聰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訪談中指出,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相對於鄰近地區包括國內的經濟優勢不再,這動搖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自豪感。
李森象徵的就是香港「經濟去勢」後的中年一代。
結構性轉型令他失業、致要領取綜援,同時想在內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統治感,去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現在愈來愈多港男為避港女到內地結婚,無非是覺得內地女性溫柔聽話;然而這種「要聽話」的要求,會不會導致更多悲劇發生?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內地女性對香港和丈夫的經濟有著過多憧憬,香港男性對內地的「千依百順」,何嘗不是過多憧憬?
李森在鄰居眼中是彬彬有禮的中年男人,與兒子對答親近抵死,甚至與女兒感情甚篤;唯是對於來自內地的妻子,李森顯得毫無人性,以刀威嚇強要行房、在回鄉時垂涎曉玲妹妹、甚至因無飯食而將曉玲的家狗活活打死。
影片指向這樣一種觀察:李森代表的香港男性,對待香港妻兒人事時毫無異樣,卻視內地的人為次等、動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喪和無力感,暴虐地發洩在更弱勢的內地女性身上。
影片是濃縮、集中地表現了這種觀察,但這種觀察是一種直指人心的洞察,還是太早下定論的「即時聯想」?
也許需要時間來證明。
兇手的放大與消失我認為影片對李森的處理有點搖擺不定。
李森身上體現具普遍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動力,而在妻女離家後,他百無聊賴在屋邨石凳上坐整個下午,透視出中年失業男性的苦悶(其實有沒有工作的香港人生活也許都是超悶的),這也是和缺乏社區設施的天水圍社區規劃有關的普遍性因素。
在這些環節,觀眾可能會對李森產生同情,因為大環境的因素不是個人能夠輕易超越的。
而影片另一些對李森個人性情的著墨,如他給女兒弄單車、給曉玲洗頭、宣稱要和曉玲結婚、到深圳找曉玲時以西瓜刀劃破自己胸腹等,也可能會令觀眾對李森產生好感。
但李森的性格是支離破碎的,例如某些大男人的有趣粗豪小節,到後期全然消失。
在往四川一段開始,李森就失去常性、好色貪心、嗜血殘忍,後來還有一個低角度陰暗背光暗示「入魔」的鏡頭。
影片陷入兩難:殘忍必須是超越常理的,否則不足以對應其滅門的「獸行」;但如果殘忍超越了情節的合理性,觀眾就很難從理性上理解李森的所為。
「兇手」在感官上的形象被放大,但同時在知性意義上消失了,我們無法理解兇手,也就難以防止悲劇重演。
影片在這些環節,可能受到了煽動感官情緒的媒體報導影響。
但這實在也是批判電影的兩難:「有乖倫常」的殘忍可以引發公眾興趣,但事件若從一個普遍性的危機,縮減為個別「獸父」的特殊例子,會減弱社會批判、要求政府正視的論證力量。
事實上,許鞍華安排曉玲悲劇發生時麗姐因為遊行而無暇照顧曉玲,也是一個有趣的搖擺——對於以社會壓力來向政府爭取改善,許鞍華究竟有多相信呢?
影片中對女性情誼的著墨、對勞動女性的歌頌,許鞍華都是手到拿來信心十足。
但在處理李森這個理應是盧卡奇意義上的「典型人物」時,卻顯得拿捏不當。
因此吾友熊一豆提出一個犀利觀察:在電影中,真正缺席的是男性、父親。
也就是說,經濟去勢後抑壓孤獨的香港男性,心裡究竟想著什麼,也許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無法知道的,是拼圖裡關鍵的碎片。
(見六月號《香港電影》)
暂时的中转站,我们在等转车,可问题是,就怕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看有变态的片子,总归是揪心的,是什么,让好端端的由性生爱变成了玉石共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双胞胎长得好难看...
开始总是美好的,之后就会走向悲催的命运
家庭暴力丫
太惨了~
&#34;我也不是刻意去做特别难的东西,我只是去做我喜欢的东西,但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34;.——许鞍华。急速前进的社会背后的伤口。年少的时候有个堂姐也是“北姑”,她”衣锦还乡“的情景依旧清晰。乡下的虚荣与留言PK,没有完结,也没有胜败。
写实
对女主角的命运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生活是残酷的,而残酷的生活拍成电影之后,让人看了真的是心情不好!给个二星,是不想挺的太高而有更多的人来看这个残酷的电影了。
之前交「影视编剧」作业的时候也写过类似素材。说是讲述家庭暴力,更多地在表现香港问题和社会现象。三个时空交叉剪辑,因为素材太碎而没核心的叙事线索。无法从家庭内部找到悲剧原因。各人之间有相互都有可图之处,一旦这些可图因素瓦解整个结构便会坍塌。还好邻里不失温暖。
我觉得演员不充分也是导演的责任
跟《天水围的日与夜》完全对比,展示的是天水围这个地方平和安逸之外的阴暗面,虽说少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烟火气,多了点妖魔化,人物过于脸谱化,但整体冷静、客观、无解,也有沉重感。
灯光和美工很漂亮,几个超现实段落给人印象深刻。张静初是最近大陆女演员在港片中最靠谱的了。故事最后归结为“这个女人真惨”,妨碍了此片的成就。
片子拍得拖拖沓沓,但是家暴这个题材……
何必……
看来我真的很讨厌任达华~!
这片子应该早产20年左右去~~小白菜状女跟混球暴力男的故事
1、编剧大问题,前后不搭,闪回位置不对。2、真TMD电视剧,《日与夜》拍那么好,这一部水平怎么下的这么快。3、许鞍华的灵气都在某些点上,可惜这些点出现的频率太低,每10分钟一个吧,比如监视器,某些剪辑点,结尾。4、任达华演技尚可,张静初就柴了。5、想了想还是给三星鼓励一下小成本
两颗星给电影,两颗星给变态任达华,半颗星给张静初,她真是什么语言都要学,虽然带点口音,半颗星给片尾出品人居然是王晶
和日与夜无法相比,也许像inception里面小李子分析案例时候说的那样,人们始终对正面的情绪较乐于接受,家暴真的是...
編劇 張經緯 羅啟銳 ~~哈哈
郁闷得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