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Godard can find the universe in a coffee cup, Hong extends it to an entire cafe itself, with its visitors spinning around like cream—or, more accurately, like insecure planets, all orbiting a godlike Kim Min-hee, who just might be imagining their narratives as much as she is eavesdropping on them. (Her ambiguous role is paralleled in Hong's uncanny use of classical music, which veers between the awkwardly diegetic and carefully embedded.) Can't recall another film where the final scene reversed my evaluation as much as this one: until then, this appeared disappointingly thin and scattered, lacking the structural or thematic framework of Hong at his best, but then he brings it all together in one unifying shot, with Kim's nonchalant decision to join a group of strangers carrying the weight of a religious incarnation—a creator, in effect, diving into the emotions of her own creation.
第一对年轻男女的谈话,美丽(金敏喜饰)问,在死亡阴影下的男人,该如何背负着这重担继续生活下去呢?
还能拥有爱吗?
美丽对人性的假设是高尚的。
可是,有多少感情和事物是经得起检验的呢?
如果认真审视,恐怕都是破旧不堪的,甚至是狼狈而不堪入目的。
episode 1 活着真是太悲惨了!
episode 2
一些
人最终也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而获得力量,而感情又太容易只能说,洪尚秀的这部电影,用语言和画面把我内心的演绎投射出来了。
我感到很有意思,但也想到这一切似乎都经不起细细推敲。
不分辨虚实的界限,让所有都是虚构,《草叶集》像一个作者的创作心路。
分为三段。
探索-罗列素材、人物第一场戏,偷听状态,像一个创作者接触一个新角色。
直至两人争吵,声音依旧压着,一个冷漠、甚至虚伪的创作者,对待自己的角色像陌生人一样。
紧接着一场相似的对话。
连同上一场都在调试音乐,音乐不为与对话协调变奏,二者分隔但又并进于同一条音轨中。
至此对音乐的选用是模糊、突兀的。
接下来音乐消失,环境音。
音乐再现,继续调试。
人声逐渐明晰(从偷听逐渐到聆听),但仍然是被听的状态。
创作者的所有角色出场。
跳跃-思维和创作的高峰女人快速看向她的左边,转头,又快速确认了一下(金敏喜在她的左边吗?
),然而,摄影机却转向了男人的左边:一堵墙。
从女人的眼睛换至摄影机的眼睛,转回来后逐渐将焦变到男人,男人坚固的后背俨然是一根柱子,一个半开放式的、可能望向创作者的空间竖立了。
音乐,与前面试听不同,有明显的情绪(欢快)。
人声仍有怯场。
回到咖啡店,缺少的人,时间被挖走了。
这一段既是思绪中的思绪,诞生最美妙灵感的缝隙。
又是从 「探索」结束到「跳跃」间被压缩的不得而知的辛苦。
电影中的时间不对应跨越阶段花费的时间。
随后创作者的思维到达了最高峰,直接外化成一段动作:上下楼梯。
上、下,高、低,跳跃着,运动着。
沉思。
动身,逐渐加快脚步,插入音乐,微笑。
这其实是一整个过程。
路口,简单由角色穿过建筑群拓展出空间。
同样争吵,与 「探索」第一场戏截然相反,声音走到了画面的中心,又跟着角色走出空间,创作者付出感情,进入了他的角色。
一切变得贴身。
正如豆友评论莫莱蒂:“站在角色身边”。
也是创作者-洪尚秀最真诚的状态:在你面前。
结尾,音乐在路边响起,情境生成,自然,美妙。
梳理-呈现演出即便初看「跳跃」时已确切感受到创作者渐进的热量,要到「梳理」才将前情一一清晰。
接触角色,走进角色。
将摆出的人物立起来。
剧情和他所有想说的迅速以“迟到”的姿态出现,在创作者足够熟练后。
最后的交互中,选用了最初调试的曲风,不再膈应,甚至不会意识到音乐的存在。
演出很成功。
创作完成。
这让人欲罢不能的气质 典型洪尚秀的风格 聊天大于故事 竟刚好符合我的胃口 看多了那种故事性情节设计和变化的电影和剧 这种以旁观者的身份堂而皇之偷听/聆听他人故事 恰好满足了自己游历人间的快感 他人的世界结合自己的想法 随意徜徉 自己曾经反思着 看了那么多别人的生活 好像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了 即便临近毕业也仍然不慌不忙 无欲无求地只想能毕业后自由地四处游走 体验人世生活 然而回归现实 还是会被好友地劝告和长辈的期望敲醒 开始思考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啥 或者自己活着想要追求的意义在哪儿 但苦苦思索仍不得其解 “ 明明什么也不是 明明都会死去 ” 何必如此执着于意义感 接纳自己的无所求 美丽而端庄 不掺杂混合那么多想法地 活着 挺好
《草叶集》,洪尚秀2018年作品,该片于柏林电影节上映。
影片讲述金敏喜饰演的一位文字创作者总是坐在咖啡馆的角落,听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有趣的交谈,并从其中寻找灵感运用到创作中。
更有趣的是,我们可以说是这些生活的断章与碎片组成了金敏喜的创作,似乎也可以说是金敏喜构成了这些思考与表达,最后汇成一部“草叶集”。
在《草叶集》这部电影的设定中,这个咖啡馆会一直播放各种各样的古典音乐。
于是,音乐可以以画内音的形式笼罩整部电影。
这样,其音乐的情绪表达可以和人物的对话“应景”,当然也可以“错位”。
错位的音乐其实更能体现出生活的真实与荒诞。
影片中的音乐于情感表达层面而言,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宏大壮阔的,有轻盈喜悦的,有舒缓释然的。
在一些尴尬的瞬间响起悲壮的音乐何尝不是一种幽默的体现,在一些崩溃的时刻响起欢快的音乐何尝不是让人更加绝望。
错位的音乐呈现出生活最本真的面貌,不是刻意煽情,而是真情流露。
《草叶集》这部电影作品在镜头调度与影像调性上,以及音乐的运用等方面,都极具洪尚秀的个人风格,又是一部极致的作者电影。
具体不再多说,想简单分享几个让我感动的点。
舒缓的调度还是让我动容的,长镜头下不紧不慢的摇镜头切换人物,在平静的镜头动态背后隐含着复杂的思绪。
专门聊一下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位女孩在楼道上来回徘徊的长镜头,来回的走动让她的情绪得以宣泄。
这段看似无意义的游走,或许能让她在无聊的现实中找到片刻的自己。
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们或许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旁人眼中的无聊,背后或许是无尽的孤独。
《草叶集》这部作品在某些时刻给人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不禁怀疑金敏喜饰演的文字创作者是否是高于其影像叙事本身的存在。
甚至让我联想到了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经典作品《柏林苍穹下》。
心想金敏喜饰演的这个角色有没有可能是《柏林苍穹下》中“天使”那般高于电影的存在。
《草叶集》个人比较喜欢,是一部看似轻松,实则稍显沉重的作者电影。
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动泪流的瞬间,当然也不乏尴尬难评的时刻。
表达比较私人,还是推荐给喜欢洪尚秀电影或作者电影的朋友。
作者:杍沐(杍沐青年电影交流)(图片均源于网络)(以上仅个人观点)
以浪迹于小酒馆、小咖啡店的文化从业者为主角的洪氏作品,过往总讨论和观众共通的男女情事。
《草叶集》则在此基础上收得更窄,金敏喜饰演的作家每天坐在窗边偷听旁人对话,在这个看似陈词滥调的视角里速写了一幅意味不明的困境,而这次直面的更是“创作的困境”。
出场的角色里,除了似是而非的作家,还有专业的作家,演员、介于作家与演员之间的男人等等。
这些人的生活依然是非常洪常秀式的:终日烟酒不离手,总是苦闷、暧昧、吞吞吐吐,以及看上去永远不忙碌,有大片的空暇。
通常我们是怎么处理空暇的?
空暇在主流生活里几乎要被灭绝了,为了应付空暇,有万亿种内容碎片在抢夺人类的注意力。
我一直觉得洪常秀像“皇帝的新衣”故事里的小孩一样执着于真相,故意把人们日常里消解尴尬的手段都挪走,所谓被说烂了的“洪氏尴尬美学”,就是他的角色们总被摁在桌前喝点咖啡或小酒,没头没尾地尬聊,而尬聊的本质是丧失沟通能力。
现代人的日常沟通往往遭遇失败,互联网工具的陷阱大概难辞其咎,因为被提供了太多用于粉饰无所适从、欲言又止的表情包、玩笑话或任何变异了信息含义的网络语言,人其实都已经演化成思维懒散又神情淡漠的动物了。
人类沟通所有苍白而尴尬的原貌,在洪常秀直白、准确而非刻薄的语言里毫发毕现。
在构成一个故事的所有要素里,我觉得最难写的是对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对话经验越来越少了。
洪常秀是用写实的镜头语言和表演风格去赤手空拳地拍对话,这样显得现实之余有些魔幻。
留心的话会发现,他电影里的人都过着不怎么开电视、不怎么用手机的生活,也因此他的角色总被迫面面相觑。
也是基于这一点,我相信洪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这些场景放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价值,因为它是文本本身,或者应该说洪直捣了最难的难题。
如果和人喝杯咖啡时手边没有手机,简直有点赤身裸体的意味,会有很多人对《草叶集》的洪氏自我重复感到失望,但我觉得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比起过往纯粹的赤身裸体,《草叶集》里赋予了主角金敏喜一道屏障,也就是一台 Macbook。
因为面前摆着这台机器,她被他者赋予了“作家”身份的猜想,又制造了独坐于咖啡店里的缘由,也成为她观察他人的洞窗,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多了一个维度的。
一直很忙的人,不如硬着头皮看看洪尚秀的电影。
他拍的都是些不忙碌的人,这些对话,像是时间松懈下来之后产生的褶皱,必然不是什么美的有趣的痕迹,但人类本来就是很无聊而迷茫的存在嘛,看完也就释然了。
从创作的角度我也觉得他是亲切的,看他的电影,就像和咖啡店里隔壁桌的同在写东西的陌生人无意间聊起天,当他分享了他的作品,无论多么草率抽象,当下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偷听的逻辑》如果被偷听者知道了偷听者的存在依然安之若素地说着话那偷听就失去了意义偷听者的身份随之瓦解所以原先的这场聊天就没人偷听对话双方畅所欲言,自然而舒展。
于是这场谈话又恢复了被偷听的价值甚至变成更有实感的偷听她整天坐在咖啡店的角落偷听别人的谈天因此会偷听到如上一段没有偷听必要的反偷听的偷听宣言
他们永远是导演、教授(教电影的)、作家、诗人、演员、大学生,偶有酒馆单身老板娘也是文青;活动的地点就是小酒馆、小咖啡馆和小旅馆;中年油腻男见到年轻女子一定要诉说自己的苦闷,老年男人基本就无家可归了;女人总是模棱两可半推半就,一个人时挺清醒,遇到男人就糊涂,最后一定就范,于是男人再寻找下一个女人,继续诉说苦闷,没有了局。
洪常秀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我愿意一辈子只看洪常秀的电影,其他职业的人他好像不熟,我也只熟悉他电影中人。
洪常秀的电影太有喜感,是我的电影阅历中最高格调的喜剧。
咖啡馆,大概是现代社会对话发生最密集的场所。
有人大谈创业,有人闲话八卦,有人相亲,有人听着音乐织毛衣。
人们相约在此,就着咖啡,谈论工作生活、感情琐事,爱欲生死。
“是我认识的人吗?
”“不是。
”“是我不认识的人吗?
”“是。
”日常对话常常是这类无意义的一问一答,将这样的琐碎放进电影对白却显出另一种力量。
洪尚秀的新作《草叶集》,便是由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咖啡馆男女对话所组成。
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坐在窗边的金敏喜是这些对话的窃听者和记录者。
年轻女孩和男演员谈起他死去的女友,因为她的死而怪罪于他,眼泪、解释、争吵。
一个老男人谈起自杀的原因,我明明爱着女人,但是什么都做不了。
能想到的就只有死啊。
对面的女人一脸为难。
老男人锲而不舍地拜托着,想要住进她的空房间。
对话陷入彼此的难堪。
观众和金敏喜一起伴着古典音乐,偷听着他们的悲欢窘迫。
她在电脑前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男人会很害怕的吧。
因为承认自我将会显露出令人恐惧的东西。
”“把到嘴边的话都说出来的,这个上了年纪男人,为什么没能找到爱呢?
”而观众也应该有着自己的想象,女孩、男演员、死去的女友,三人之间有过怎样的情感纠缠?
一个老男人为何至此的原因?
窗边的金敏喜又有什么故事?
这是洪尚秀跟观众对话的方式,导演、演员、观众,通过无序的对话和自发的想象而产生联结。
好的电影能让观众将电影情节与他自身的悲伤和激情联系起来,对话碎片自动在脑中串成一场戏。
窗户的另一端,一个男编剧跟女作家讲着自己的写作瓶颈和怀疑,邀请她到别墅里一起生活十天共同写作。
被拒绝,女孩离开后,他转头便走进咖啡馆,和金敏喜搭话,向她抛出同一个邀请。
知识分子一生热爱泡女孩,洪尚秀总是很擅长于制造这种男女间的尴尬美学。
也正是这种来自知识分子的凶狠反省,让他过往电影里的男主常常被指认为渣男形象。
但我想,洪尚秀二十年如一日地拍一些相似的男男女女,并非是要树立爱情的评价标准。
因为他似乎从来就不相信爱情,他只是反复地拍一些幻觉,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真相。
毕竟,只有认清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在世俗里挣扎。
拒绝了男人的邀请后,金敏喜出门到小饭馆,和弟弟、弟弟的女友一起吃饭。
隔壁桌的男女,也在进行着感情问责的戏码。
越过男人的肩膀女人的脸,镜头推拉变焦,来回往复。
感情里,从来都是一个错误叠加另一个错误,怎么会有办法去精准的责任划分?
最后,女人告解般地说了一句:“我们没有错,只是彼此相爱而已。
”结合起银幕之外的洪尚秀与金敏喜的八卦私情,这样的台词倒显得别有用心了。
另一边,金敏喜、弟弟和女友三人间也因为结婚的话题,而产生了争论。
洪尚秀接着金敏喜之口,直接喊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想清楚了再结婚,不然结了婚也不会幸福的。
再回到咖啡馆,老男人与年轻后辈、男编剧和女作家,坐到一起组了个烧酒局。
此前的不悦都被暂时搁置,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在刮着秋风的晚上喝一杯烧酒”的快乐。
另一边的男女看着他们,也惦记起烧酒的滋味。
放下芥蒂,说一些体谅对方的话,珍惜起眼下的幸福。
窗边的金敏喜继续敲打着键盘,写一些像是日记又不像日记的东西。
无聊的是埋头度日,记录下日常才有诗句。
“明明什么也不是/明明都会死去/就算死去的朋友在身边/也不会想自己会死去/所以才那么端正啊/美丽又端正的 玩下去吧。
”洪尚秀2017年的作品《克莱儿的相机》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你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改变事物的唯一办法就是再仔仔细细地看一次。
” 所谓“再看一次”,大概便是观看洪尚秀电影作品最大的乐趣和意义。
草叶集,蝼蚁传,浮世绘。
何以解忧,唯有烧酒。
白天咖啡馆内女的都喝咖啡,男的都喝冰茶,然而晚上的烧酒才是真。
死没什么可怕的,爱才可怕。
金敏喜总隐藏在摄像头看不见的角落,静静聆听着他人的爱恨情仇,当镜头轻轻一摆,我们才惊讶道:“啊,原来她在啊。
”她不在镜头里的时候,观众的视角就是她的视角,她在镜头里时,观众又跳掉到了更为外围的视角,开始审视起刚才的自身。
另外,让角色夸金敏喜美怎么了,当做洪式彩蛋不就得了。
主要角色多是演员的职业,而店长神龙见首不见尾,怕是导演的化身,咖啡馆某种意义上就是表演的舞台。
最后的邀请加入-婉拒-决定加入,则更是颇有趣味,观众在聆听他人的人生时,究竟是想当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惊觉身为观众,自身其实是略微有点卑鄙的。
最后的几个空镜,妥妥的舞台谢幕。
演员:大部分情感纠葛的男女观众:金敏喜的角色导演:没有现身的店长舞台:咖啡馆
别的男人都很卑鄙肮脏,就只有自己男朋友不一样。哈哈哈哈哈哈哈,配乐真是又不和谐又很适合是怎么回事
似乎大家都认为金敏喜与其他人物皆为咖啡馆里的客人,彼此平行,互相偷听,这样就没意思了。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可能:1.电影里只有金敏喜是真实存在,其他人物包括弟弟在内都是金敏喜笔下小说里的人物;2.金敏喜、弟弟和弟弟女友是真实存在,其他人物是金敏喜笔下小说里的人物;3.金敏喜、弟弟和弟弟女友是真实存在,其他人物里有几对是金敏喜笔下小说里的人物,有几对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至于谁是真实,谁是虚拟,则说不定,都有可能;这样想,是不是觉得还蛮有意思的。作家笔下的人物在尬聊,作家笔下的人物又跳出来与作家本人尬聊,结果让观众真假难辨。
#Berlin2018# 我也有给洪常秀打两星的一天唉。这部真的是自我重复得可以了,除了一个反用配乐(环境音乐是与剧情情绪无关甚至相反的古典音乐)之外一点新东西都没有,连[克莱尔的相机]都不如。金敏喜那点旁白的叙事参与程度也是够底的。感觉就是拍完了[之后]又忽然想拍黑白了所以大家坐一起攒了个片…
洪尚秀是越来越快了。。。巷角随便找家咖啡馆就是一部电影;来回上下楼梯一百回那一段,整个影院都为之尴尬!;第一次看到他把招牌推拉给降了速度,还变着法子拍对话(比如只有背影那场以及后来摇到影子上),算是在影像上花心思的证据了。。吧?
他似乎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拍什么都有人买账的地步。
不知道是不喝酒看洪尚秀就是这么难看,还是说这部实在廉价的学生作业味儿太重了,反正看得好辛苦。
这就没劲了,不知道洪导演想讲啥。
真不知道现在不断重复的洪尚秀还有什么可看的
配乐太压线了还不在节奏上
永远都是那么冒犯,痴男怨女在这里总是轻易被戳破。这部体量虽小但结构(人物关系)一点儿不比往常简单。音乐用得太多太刺耳了。
带着多么敏感和悲悯的情绪!说是惠特曼倒追觉了歌德式的浪漫主义。怎会是重复呢,金敏喜时期的几部,内部都有明显差别于从前、也互相不同的变化。技法主题人物之外纯粹笔触和颤动的变化,对于洪这样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得!
松散的故事机构,人物表演不出彩。
金敏喜确实越看越有味道 这种装扮也很迷人 我也是呆在家里会头痛
勉强两分。电影呈现的是金敏喜坐在咖啡馆里观察到的客人们间对话(他们大多为表演从业者),这些对话没有故事,大致描画了人物的状态,没钱租房啦创作瓶颈啦什么的,而且聊到了另外一些熟人的亡故,在他们心里掀起了涌动的涟漪。和弟弟以及他的女友见面后,金敏喜有些激越。总的来说,本片以素描画的方式展示一个对亲密关系感到畏惧的女人,并试图营造一种难以割舍又爱莫能助的人生况味。不用说,这片子透露的还是洪常秀在和金敏喜感情中的状态,我多少也能代入点,但电影拍得干涩无趣,洪常秀、韦拉斯哈古这些人的这种小作坊电影,经常放弃视听追求(蔡明亮做得就好多了),念叨些纯粹个人化的趣味,电影形式和他们自己的性格都不讨喜,在观点和桥段设计上也没给观者什么新的刺激或启发。片尾那几个静帧空镜头还挺有意思的,感觉他在追忆忠武路往事
很喜欢这部的氛围。不论因为什么原因相爱而在一起,需知要努力了解对方和坦诚自己。
作者电影?
拉高一下评分吧。两处动人时刻,都配上了我很喜欢的乐段,第一处是女人反反复复上下楼梯,与特吕弗《安托万与科莱特》中安托万整理行李时配的乐一样,如果我没听错,是马五第四乐章。第二处是最后金敏喜敲击键盘:“想出卖死去的人幸福现在吗,还知道什么叫廉耻,呵,干得漂亮,对,活着的人总该活下去”,镜头摇到女人的侧脸,眼泪滑下,配乐应该是马塞尔口中“蕴含无穷真理“的瓦格纳Lohengrin序曲,直至最后。
一部模仿洪尚秀的学生作品。制造不协调感:剧情乱来,结构乱来,推拉乱来,景深乱来,焦点乱来,配乐乱来……如果不是刻意为之,便是触到了失败暗礁;当然,男女关系乱来是不会变的。
有些点没有想清楚,主要是演员身份和作者身份这两个。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写作者观察五对人的关系,还有人物对话中的两个死者。虚实,也就是人物是真实的还是写作者的创造,在这里是次要的,情感和矛盾已经清晰呈现出来了。误解、怠惰也许比奸诈和恶意造成的过错还要多,但是杀了人之后,人们互相谴责自我忏悔后,还会“美丽又端正地活下去”,毕竟总可以借口“我们也不容易”。
原本是人物在电影对白里无话找话,现在是导演本人没话跑到电影找话,为了他的“不伦”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