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一次,第一遍不知道发哪去了《志愿军:存亡之战》以前网评陈凯歌不咋滴,我还半信半疑,直到昨晚看完志愿军,我tm是真想喷他,先不说他的宝贝儿子突然化身神狙手(顶着两个敌方狙击手露头就跑,设定就是别人是sb,你是神狙手是吧),还有用稻草人迷惑对方(敌方看到移动的稻草人tm的竟然从战壕里爬出来近身去看???
),还整出来水库刺杀特攻队(老子真以为在看抗战神剧),一家三口强行煽情,想赚点感情戏,可你陈凯歌能力不到位啊,tmb尬的要死,最后还有个SB专家,从敌方阵营说要开辆坦克回己方阵营,老子当时看到这里人都是懵的,你是什么时候跑到敌方阵营的啊???
接下来又是抗战神剧操作,警卫员突然说自己是炮兵营出身,会操作坦克了,然后两个菜逼惊天大翻盘。
好好的一部这么厚重,这么优秀的题材,陈凯歌你拍成啥玩意了啊,在国外呆太久了是吧?
拍的如此儿戏,我个人觉得这么优秀的历史题材,尤其是志愿军战役,拍出来你能让老美害怕,那才是能力,但现在老美估计只想笑,对于陈凯歌我真是彻底失望了,什么狗屁大导演,你可以去拍你的其它商业电影,不要在国庆档期用这样的垃圾电影来愚弄大众,也许你迫不及待的需要几部这样的片子来向某些部门显示你的诚意,但是真的不需要,你的能力到此为止了,或者你单纯想借这种类型的片子赚我感情钱,那我就更必须得喷你了兄弟们把我的帖子顶上去,第一次如此生气,想不通都一帮垃圾导演占据着资源,不要被这种人骗了一张电影票
电影非常好看,视觉效果很震撼,仿佛带我回到过去,以见证者的身份直面战争的残酷。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要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更有种无力感,实在太惨烈了,好几次绷不住哭了。
63军以2.5万对5万人的劣势兵力,对联合国军展开12个昼夜的惨烈阻击。
63军凭借着铁血军魂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在铁原宽达25公里的正面上,挡住了美军4个主力师,1600门炮火,和400辆坦克,无数架飞机,鏖战十余天,共毙伤美军1.5万余人,获得铁原阻击战的重要胜利,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我就了解过这段历史,我有心理准备,铁原战役真的太惨烈了,可当我看电影时,还是被虐到了,实在是太惨烈了,心痛,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有时候文字远不如画面来的刻骨铭心。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军事实力的差距,电影里美军用坦克改成的推土机填平63军挖的地道掩体,军工专家说去申请用炮,一个炮弹过去就好了,可我们炮上不来,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落后就要挨打,美军用装甲部队,用武力直接碾压,而我们只能用战术和血肉生生扛下来了,太过心痛。
志愿军2这部电影让直观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和毁灭,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那些用血肉铸成新的长城的英雄,无数血泪,守护了我们现在,致敬心痛,更让我清晰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现在谁也不敢小觑,我为现在高速发展的祖国而自豪。
电影群像塑造的好棒,李想、李晓、李默尹、孙醒、张孝恒、杨三弟、吴本正,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志愿军们,每个人鲜活生动的,有血有肉,各有各的故事。
也是因为他们如此的鲜活,让牺牲也变得更加惨烈,每个人的都向往着回家,他们好多人却再回不去了。
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广播员唱起张老三,你的家在哪儿时,志愿军跟着一起唱,随着信号枪响起,他们冲锋时喊着自己的家乡,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还有好多好多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瞬间,我其实泪点还蛮高的,但是杀我别用祖国刀,真的忍不住。
电影的最后更是让我泪崩,为了打开水库阻挡敌人的进攻,一个个的志愿军倒下了,战场上只剩了李想一个人,通讯设备响起,傅崇碧说不管剩了多少人,都带回去,可没有人能活着回去了,报告,我们回不去了,一营倒下了,其他人继续前进。
最后李想舔了一下糖纸,取出作战日记里夹着的妹妹送他的那一朵已经干瘪了的小花,糖纸包着小花顺着水飘向远方,那是胜利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糖是小朋友写信要送给志愿军的,由彭总交给李默尹,李默尹带给李想,李想把糖给李晓吃,自己珍藏着糖纸,糖传递的是家乡的甜,小花是妹妹李晓送给哥哥李想的,带的是家乡的香味。
虽然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可总有人会回家,他们的灵魂与国家同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家。
优点:主旋律电影,不如第一部好看,找不到优点。
缺点:我又看到张子枫了,长得太丑了!
她这张脸不适合拍电影!
她这张脸根本就不是电影脸,长得没有特色,比普通人还难看,为什么她总能演电影?
能不能不能别祸害电影了?
去拍电视剧吧!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1/3的时间在讲述一个家庭,以小见大?
可是这个家庭太模式化了,不就是说全家都奉献,为祖国尔牺牲?
看电影我还需要你说教?
影片的其他部分也是,大部分是在说教,然后穿插几段战斗场面,无趣的很。
我不看电影也知道,我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来看电影?
能不能拍点儿有特色的东西?
总结:陈凯歌的主旋律电影好难看,以后我再也不看了。
剧情没有新意,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浪费时间浪费钱!
三分不能再高了,每一个人都像得了双向情感障碍,一会深沉流泪一会狂躁咆哮。
每一个人都像在演舞台剧端着拿着,每一个人都身板板正发型光溜,陈凯歌啊陈凯歌,又一次让我不得不相信网上说的霸王别姬不是你拍的传言了。
你是一个在云端的人,一个上等人一个上流社会的文化人,从一个馒头的血案开始,每一部戏都留露出酸涩的文绉绉的“高知识”分子的臭味。
像我小时候照着作文大全写的套路作文,没有逻辑没有重点,只有假大空的堆砌。
请来一大堆实力派,结果后期台词还对不上口型,这种主旋律电影台词后期还有那么大改动吗?
真是白瞎了辛博青王砚辉的演技!
长津湖比它好看很多!
还有,陈飞宇演的那个角色,他是失忆了,不是傻了…一脸正气的面对镜头并不能让我们感觉到气势,只会让我想说Athur,sit down吧陈凯歌“特别擅长”用一件小事或者一个物品来串联故事,注意我说的是反话,他并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只会显得穿插在剧情中的物品和小事很刻意很煽情很肉麻。
劝大家别浪费几十块电影票,实在想看就等上流媒体吧!
1、剧中188师1营那张合影是搞什么?
美军吗?
教导员那个怂样子太“艺术”了吧。
2、吴京,您老人家干脆敞开了穿军装算了,脖子太粗,风纪扣系不上了吗?
你别让傅崇碧将军蒙羞!
3、剧组完全没有理解什么叫“铁原阻击战”,63军是仓促接战,不是布置好的,189师蔡长元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分了200多个小阵地!
完全没演出来!
4、战争场面真差,跟香港小痞子街头放烟花一个感觉。
5、请尊重烈士!
请尊重最可爱的人!
他们英勇无畏!
他们视死如归!
但他们打仗充满了智慧与灵动!
编剧,导演们,你们自己智障,请一边儿自己和泥去!
别恶心人!
铁原阻击战是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的尾声的重要战役之一。
第五次战役,美军称为中国春季攻势(Chinese Spring Offensive),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朝鲜战争后进行的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事,为志愿军从三八线向南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
态势图对五次战役开打之前,彭德怀致电毛泽东:“这次战役是极为重要的,是一场大恶战。
即使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也要消灭敌人几个师”,毛泽东批准了彭德怀的作战预案。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正式发起。
联合国军由詹姆斯·范弗里特接任美国第8军团司令官。
战斗从晚上争夺由比利时军队防守的194号高地东部的两座大桥开始。
战役一开始,志愿军在三登(位于平壤东部)的重要后勤储备所被炸,损失300万吨以上的粮食,暴露了中国军队在运输和防空力量上的严重缺陷。
志愿军进攻路线4月22日黄昏,中、朝军队在全线发起反击。
西线以1个兵团从正面突击、2个兵团从两翼突击并实施战役迂回,试图分割消灭当面的联合国军。
左翼、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指挥5个军,突破联合国军防御。
至23日夜,第20、第27、第26军前出15~20公里,进占龙华洞、外药寺洞、白云山地区,消灭美军第24师、韩军第6师各一部;第40军突入30余公里,前出到加平东北沐洞里地区;第39军前出到华川以南原川里地区,将美军陆战第1师隔于北汉江以东不得西援。
正面,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指挥第12、第15、第60军,突破后在涟川以北遭到美军第3师、土耳其旅抵抗,进展较慢,24日晨进至哨城里、永平地区,与联合国军形成对峙。
右翼,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指挥第63、第64、第65军,突破临津江后,第63军攻占江南要点绀岳山,消灭英军第29旅一部(雪马里战斗)。
第64军受阻于临津江南岸弥陀寺以北地区,而此时兵团第2梯队第65军2个师也已渡过临津江,致使5个师的兵力大部拥挤在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遭到火力突击,伤亡较大,影响了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和消灭英军第29旅任务的按时完成。
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则于22日晚占领开城,23日占领长湍,在两地各消灭联合国军一部。
25日,中、朝军队调整部署后继续进攻。
第19兵团于24时前占领了汶山里、法院里、七峰山一线,消灭韩军第1师一部和英军第29旅格劳斯特郡团第1营及坦克团大部,共4,000余人。
第3兵团攻占哨城里、钟悬山地区;第9兵团占领云岳山、永阳里地区,各消灭联合国军一部。
中、朝军队经三昼夜连续作战,在加平方向打开战役缺口,对西线联合国军翼侧造成严重威胁。
26日继续发展进攻,并于当日占领联合国军第二线阵地的锦屏山、县里、加平一线。
至28日,第19兵团攻占国祀峰、白云台地区;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在梧琴里消灭韩军第1师1个营大部。
第3兵团进占自逸里、富坪里地区。
第9兵团攻占榛伐里、祝灵山、清平川、加平、春川地区。
是日,联合国军撤至汉城及北汉江、昭阳江以南地区重新组织防御。
美军骑兵第1师西调汉城,并于汉城周围组成绵密的火制地带。
中、朝军队鉴于在汉城以北消灭联合国军的机会已失,主力遂于29日停止进攻,结束第一阶段作战。
4月30日,联合国军为查明中、朝军队动向, 并掩护其调整部署,以一部兵力转入反攻。
至5月8日,进占高阳、议政府、于论里、麟蹄、龙浦里一线。
此后转入防御,在勿老里至西海岸部署了美军6个师,英军、土耳其旅各1个旅,韩军3个师,以汉城为重点,成一线密集配置。
在勿老里至东海岸部署韩军首都师、第3、第5、第7、第9、第11师,6个师成一线配置。
美军第3师、英军第29旅、美军空降第187团为预备队,分别配置于京安里、永登浦、金浦地区。
由于侦知中、朝在北汉江地区部队最多,范佛里特下令第9军准备每日标准弹药量的五倍,计画以优势火力打击。
5月16日黄昏,中、朝军队发起第二阶段进攻。
第9兵团(第20、第27军,附第12军)及朝鲜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采取正面突破、两翼迂回、层层包围、多路钳击的战法,在勿老里至雪岳山地段实施主要突击。
第20、第27军各一部于17日晨突入纵深25-28公里,抢占后坪里、砧桥、镇东里、旺盛谷诸要点,切断了韩军第3、第9师南逃退路,并于美山里、上南里地区将韩军第5、第7师击溃,消灭其5个营(上南里战斗)。
18日,第20军在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配合下,向被围于县里地区的第3、第9师展开猛烈突击,经两日激战,将其大部消灭,缴获全部重装备。
第12军突破后,在三巨里、自隐里地区消灭韩军第5师第35团一部、美军第2师2个营。
19日,志愿军第12、第27军和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各一部向南发展进攻,于20日进至束沙里、皮木亭一线。
第3兵团(第15、第60军,附第39军主力)向九城浦里突击,负责割裂美军与韩军的联系和阻击美军第10军,使其不得东援。
第15军于17日晨攻占沙五郎峙等地,18日在大水洞地区消灭美军第2师第38团团部及第1、第2营大部;第60军19日攻占洪川江以北法所里地区,使美军第7师不得东援。
第19兵团及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在高阳至加平宽大正面上向议政府以南水落山及汉江以北磨石隅里、清平川地区进攻,并于17日攻占上述各地,牵制了联合国军主力。
20日,东线韩军在中、朝军队连续五昼夜的突击下,撤至九城浦里、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
美军第10军主力逐次东移。
美军第3师由京安里东调至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堵住战役缺口。
韩军第2军团第8师由大田北调平昌,建立纵深防御。
至此,又形成东西相联的完整防线。
中、朝军队经过连续作战,粮弹将尽,继续进攻已有困难,加之西线美军已开始进攻,遂于21日结束第二阶段作战。
5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由于携带的弹药食品基本耗尽,终止了攻势,向北撤退。
李奇微将军通过对“肩上后勤”能力的计算,知道志愿军的攻势已经接近尾声,于是指挥联合国军共十三个师在全战线迅猛追击,计划合围后撤的志愿军大部队。
朝鲜人民军于华川水坝附近的抵抗帮助大部分志愿军成功转移,但是志愿军第3兵团也还是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美军追击中朝军队示意图5月22日,志愿军人困马乏、弹药欠缺、粮秣耗尽,并有较大的伤亡。
5月24日,志愿军第180师被截断在三十八度线以南。
事后统计阵亡人数在2,000人以上,被俘近4,000人,突围归队与留在后方警卫第60军军部的第540团2营共有4,000人。
志愿军其它部队也遭到了一定损失,不得不继续向北撤退,而联合国军一直推进到铁原、金化一线。
志愿军以六十三军驻守铁原,与反攻的联合国军进行战斗,之后阻止了联合国军的反攻,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线后退40公里后开始构筑防线,等待联合国军到来。
6月10日,联合国军也停止了进攻,第五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为朝鲜战争以来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之后朝鲜战场上没有再发生大规模运动战。
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攻防战。
铁原阻击战作为第五次战役的结尾,63军以巨大的代价守住了铁原给志愿军喘息机会,稳住了战线,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哥哥教导员朱一龙负责系着皮带,箍住腰身,打各种仗。
负责喂糖。
负责最后一个死掉,在美军步兵到来前,舔糖纸,折糖纸,把糖纸放到水里。
孩子说,还不如拍成直接塞进嘴巴里,笑一笑嚼了,咽了。
妹妹学生张子枫英语翻译,追随父亲、哥哥进入朝鲜战场负责埋线,询问妈妈去哪了,不负责找答案负责送花、吃糖、听电话、哭、跑来跑去负责冲锋时带大家唱一首山歌彭司令王砚辉负责送糖:再见,战友!
回过神,掏出一颗糖,看了看,哦,跑出指挥部(大约十多米),凝视,缓缓塞到某人手里,说,给你儿子教导员朱一龙吃。
负责接电话、打电话、走来走去。
爸爸军人辛柏青负责演一个正常的军人军长吴京负责在高楼面对一个敞开的破洞打电话。
接电话。
打电话。
武器专家朱亚文负责开战前召开武器研讨会,分果子负责再次说明我军没有重火力:我军残余部队已溃不成军,撤退二防,看到坦克大举进攻,挥手说上重火力,欧豪咬着牙齿含泪回答,没,没有,我们连队没有重火力。
恍然大悟。
陈飞宇负责失忆负责花样杀敌负责面无表情负责不死其他负责群像美军负责下令负责弱智负责震惊负责各种死法负责战争大场面画面特效战争负责抗美陈凯歌负责让陈飞宇打得好看,打而不死负责打磨13万字剧本18稿,开上千小时会议反复修正负责导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导演一颗糖引发的战场亲情。
相比于第一部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全景再现,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把全部的笔墨用在了铁原阻击战这一场战役之上。
这是以往抗美援朝战争剧情电影中,还没有详细描画过的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志愿军2.5万人对战5万“联合国军”,没有飞机坦克,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优越的军需,胜利看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志愿军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
本片讲的就是这其中激动人心的故事。
一般描写战争的电影,很容易陷入庞杂的细节中,让观众在枪林弹雨的场面下迷失方向。
但这次陈凯歌导演在多个军事顾问的加持下,把整场战事排布得工工整整,让观众得以深入洞悉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
从“为何而战”,到“如何作战”,再至“怎样获胜”,凸显出了志愿军的智慧与坚韧。
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使观众仿若置身战场,与志愿军战士一同历经生死考验。
首先是“为何而战”,陈凯歌几场戏就把铁原狙击战的重要性讲得明明白白。
铁原是我军的后勤补给枢纽,存放着大量战略物资,离司令部也很近。
如果铁原失守,前线部队将会陷入绝境。
铁原,绝对不能有失,正如电影题目所说的,这是一场存亡之战。
电影里,陈凯歌用了一个很高效的比喻,铁原就是“当阳桥”。
而为了守住“当阳桥”,需要每个志愿军都像猛张飞一样,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在刻画吴京饰演的傅崇碧和王砚辉饰演的彭德怀进行战争前的交底时,彭老总用了一系列战力对比交代了敌我的武力悬殊后,以项上人头托付,更是把这个战争的紧迫度提升到了一个戏剧性的高度。
有了为何而战的铺垫,电影得以浓墨重彩地描画志愿军的精妙战术,如 63 军 189 师的“钉子战术”、63 军 188 师三天构建铁原防御工事等。
这些战术在现代战争中前所未见,连敌军都为之惊叹。
同时,志愿军独步世界的战斗意志更是震撼人心。
朱亚文饰演的专家,以记录武器反馈的方式,让观众知道了志愿军舍命战斗的壮举,怕武器准头不够,就靠近再靠近,哪怕自己会牺牲。
在以少胜多的战斗中,轻步兵直面重装甲兵,拿生命拖时间,用肉身咬住钢铁,银幕前所有人都不能不为这样的勇士们动容。
这样的死战,就相当于直接告诉战士们,他们肯定会死,但又要求他们在死之前,为肯定会到来,但他们注定看不到的胜利战斗到最后一息。
平心而论,现在能心怀必死之志,甘为必死之事的情况,如果有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真正做到我们志愿军这样,不提任何赏格,只做简单动员,便能一声令下,三军赴死,纵观古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钢铁意志下的志愿军,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细腻的人物。
导演用辛柏青饰演的父亲李默尹,朱一龙饰演的儿子李想和张子枫饰演的女儿李晓一家作为串珍珠的线,串起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其中可歌可泣的家族故事。
李家的三位战士,父亲在抗日战争中九死一生,本身就是从刑场上捡回一条命,母亲则为革命已经牺牲,一家三口风雨飘摇,他们深知,没有祖国的和平发展,哪里有小家的团圆?
而其他的战士也是一样,他们有的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妻子,有的在老家遭受过日军侵略。
电影中,导演让张子枫借人物之口唱起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当所有战士饱含深情地合唱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受到其中浓烈的国恨家仇。
虽然电影没有唱到结尾,但所有中国人都知道那首歌的后半段是,“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
”,“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以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我们如今的锦绣河山,美好生活,宝贵的和平,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拼出来的,是用超越人类极限的勇气,以肉身之躯抵挡大炮飞机换来的。
除此之外,电影里很多细节都让人无比动容。
战损记录员用满本的名字书写活生生的历史,年轻的无名小兵用生命践行使命,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伟大。
同时,电影中还刻画了许多细腻的情感。
风雨飘摇中,小家的聚散引人泪目,家门钥匙的呼应、三口之家在战场上短暂的团圆,一颗糖连接的兄妹情和父子情,夫妻近在咫尺却天人永隔的悲痛,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陈凯歌在叙述之外的诗意和细腻细节,这是陈凯歌作为导演最有作者风格的地方。
哥哥收藏起妹妹送的小花,战场硝烟四起,挡不住家乡的小花分外香,一家人保守的钥匙,串起了回家的念想。
几人珍视的糖,成了苦战中生命最后的甜。
雨后的土腥味让战士们怀念起家乡的味道,怀念起芒种收谷子。
正是对家乡,对祖国,对这片土地刻骨铭心的爱,才让这群最可爱的人,能够用生命来守护。
有很多人问,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已经如此多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拍下去,我想,《志愿军 :存亡之战》对铁原阻击战的刻画,和这些令人无比动容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对于这场战争的讲述和纪念,还远远不够。
而这种纪念,恰恰是在这个国庆最需要的。
志愿军二:存亡之战。
这部电影应该换个名字叫:父与子,父亲送我穿越到朝鲜战场。
这样能极大的缓解我在整个电影设定上极大的分裂感,这个分裂感主要来源于这部电影。
对部队建制编制、人员调整、指挥关系、官兵情谊的巨大无知。
让我知道了老子为了捧儿子能够努力到什么地步,努力到我都想有。
陈导这么一位伟大的父亲,严重的影响了我和我爸的父子关系。
陈导也身体力行的告诉了各位父母,鸡娃不如鸡自己。
大家好,我是特种部队退役军官,今天带大家看看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有多少陈导家的私货。
视频会先拎出来电影中最大的核心bug,然后再按照电影发展的顺序分析核心bug在推动剧情时引起的四个连锁bug。
听我分析完,相信屏幕前的各位特种兵能感受到电影是靠夹带私货串联起来的。
铁元阻击战只是一个爱国主义情怀的保护壳。
视频严重剧透,不看就不看!
第一:核心bug这部电影啊,最大的bug就是陈太子饰演的虚构角色孙醒。
在志愿军一里,孙醒作为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1营三连副连长,参加了著名的松骨峰战役。
现实中这场战役打得十分惨烈,以百人之力阻敌三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全连一百多名勇士,最后只剩下七人。
为啥没有呢?
如果让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打完松谷峰,再参加志愿军二的铁元阻击战,不就成了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
但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贯穿整个志愿军序列,陈导埋下了整部电影最大的bug。
让孙醒作为38军的副连长,深度参与了63军188师1营的战斗。
这种指挥关系在现实中是绝对绝对绝对不可能的。
更可笑的是,为了保证太子的出境率,朱一龙饰演的一营教导员李想全程对这位外来的副连长委以重任,直接指挥整部电影。
没有找过自己营里的任任何干部,合着你们营除了营长、教导员两个干部,其他的全都是战士了啊,什么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一个都没有。
我跟不太懂的观众科普一下,正常的编制序列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营在营长和教导员下面会有副营长和副教导员,往下会有三个连,每个连会有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和三个排长,干部序列就到这里。
再往下一个排会有三个班,每个班有班长、副班长、战士、副连长,在连长、指导员的直接领导下,而不是教导员,所以说对指挥关系是巨大的无知。
这种无知还表现在吴京饰演的63军军长傅崇碧,老是一个电话直接要到一营教导员那里,直接越过了市场两级。
现实中真正的指挥啊,先不说会不会累死,这个仗肯定是打不赢的,指挥效率太低下了。
我严重怀疑编剧对于部队的认知是部队等于军营,等于军和营,什么军师旅团营连排到我这儿都重来,更何况孙醒还是一个外来的副连长,在现实中真出现了这种情况,自己营里的连长们、指导员们还有副连长们怎么看肯定不爽啊,这就相当于空降了一个干部,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这会极大的影响内部团结。
所以说电影对官兵情节啊,也是巨大的无知。
就是因为这种破坏编制建制,影响官兵团结,越级指挥的存在,让我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极大的割裂感,让我忍不住一次次拍脑袋,什么玩意儿啊?
每一次68军的教导员叫38军的副连长,让我都感觉是陈导在借理想的嘴叫儿子冲锋了,表现了爸爸给了你不死光环,你别怕。
哎呀,这是志愿军里最要命的陈家私活,让志愿军看起来十分的割裂和拧巴。
所有剧情上和逻辑上的bug,如果从父与子这个角度去看,那都可以解释了,我一点都看不出来。
2、出场bug。
在这部电影里,陈导遇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陈飞宇饰演的38军的孙醒变成63军的孙醒,因为这种跨军的调动是极少的。
如果硬要给孙醒调动,又要编造更夸张的理由和噱头。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掩饰。
于是陈导心一横,软的不行,来硬的那怎么个硬转法呢?
给孙醒直接恢复出厂设置。
参加完志愿军一里的孙国峰战役后,孙醒得了战争失忆症,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
更令人喷饭的是,根本就没有战争失忆这个病,为了查找这种病用ChatGPT也是没有。。
目前能查到战争失忆症的出处都是志愿军的软文,合着现在软文都这么好写啊,都不用写,片方直接给啥就发啥。
可能编剧们觉得这样做还有两个好处:第一,解释了为什么38军的孙醒没有回到38军报道。
按理来说,中国风战役38军是胜利了,并不是失败了,建制还在,只要建制还在,那么打完仗的战士都必须回到38军,总不能说我打完仗想去哪就去哪儿吧,你当在打王者荣耀要匹配吗?
第二,解释了松谷峰战役存活下来的七勇士为什么没有遵循一个不存在的疾病,解释了一个不存在的人如何存在了。
苏格拉底看了都要自愧不如,感慨一句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真的是苏格拉底说的。
第三,转移bug。
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就要解决转移的问题。
因为38军在38线以北,63军在38线以南,于是安排了一辆给前线送补给的卡车。
懵逼的孙醒毫无缘由的跳到了这辆车上,没有人管,没有人问。
我是说如果如果这辆车不是去前线,而是去后方或者说是回国的那孙醒是不是就成逃兵了?
按照他的精神状态,肯定不知道车的目的地。
这么不讲道理的剧情,居然还更不讲道理的安排了一场美军对补给卡车的小组渗透伏击战。
在我军的大后方出现了美军的渗透小组啊,美军都傻眼了啊,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嘛?
擅长打小组渗透游击战的不应该是志愿军吗?
就在我和美军都很懵逼的时候,懵逼的孙醒突然不懵逼了,因为美军的枪声激活了他的一个出场预设,枪声一响,百分之百冲上战场,枪声一响,绝对是第一个冲上战场的人。
这个预设无论失意还是没失忆,都能正常激活,激活后进入超级赛尔人状态,能凌波微步接地,能行进间急停射击,近能枪托肉搏,远能百步穿杨。
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是拥有子弹操纵数,打出去的子弹百分之百命中,大观园的子弹百分之百闪躲。
这个状态呢,主要通过眼神来分辨,平常两眼无神,目视前方,激活时两眼使劲往上登,就是粉丝们最爱说的眼神里游戏。
随着最后一个伏击美军倒下,孙醒完成了华丽出场,又变回了失忆状态,恢复了睿智的眼神,颇有一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之运。
第四,政审bug申请到了63军188师1营,教导员李想一点都没有怀疑他的身份,什么问题都没有问,还委以重任,这一点都不像有素养的政工干部能干出来的事。
政审是政治工作重要的一部分,要弄清手下人员的成分和情况,对来路不明、无法证明自身身份的人,一般都要限制自由的。
当时朝鲜战场上有一名叫吕超然的美国华裔军官,在战场上骗杀志愿军,所以来路不明就值得怀疑。
如果是我到了战场上捡到了一个人跟我说啊失忆了,什么都不记得,这会引起我极大的警觉,因为这代表着他可以装疯卖傻,隐瞒一切。
我在明他在暗。
对我来说,有条件就关起来,没有条件就绑起来用是不可能了,更别说重用了。
5、战役bug虽然太子作为编外人员,多次参与了63军188师的战斗,但基本都是对转移时反伏击战的复刻,还差一场对战局有决定性影响的战斗把太子推上神坛,于是就有了一场被篡改的内外加高地战痘帖原城外的最后一战。
电影里讲,188师的阻击战队面对人数和装备有巨大优势的联合国机械化部队倍感压力。
于是让太子带着三连二排去抢夺由美军重兵把守的水库放水淹美军水库争夺战是电影里最后浓墨重彩的一战,打得十分惨烈,美军甚至空投部队前来增援。
最后战士们靠肉身阻挡狙击手视线,才成功手动打开闸门放水一营。
战到最后打的只剩下教导员李想一人,他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时候,水库放出的水也刚好淹到阵地,战斗取得了胜利。
李想和太子都得到了升华,不过太子并没有很明确的死,只是让太子带着在小溪溪里。
我大胆预测一下啊,志愿军第三部孙醒又会像志愿军二里一样醒过来。
孙醒孙醒就是孙子,哎,我又醒啊。
电影里呢对这场关键战斗的战场态势交代的十分模糊,没有沙盘演示,没有实地名字,内外加三个字,没有出现了解真实情况的。
我感觉他们在故意隐瞒,不想让大家知道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
我看过六十三军纪录片铁在烧里关于这场战斗的片段,大家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这场战斗发生在内外夹山,美军是沿着87号公路从北向南进攻。
内外加水库在哪呢?
就在内外加山东北处。
这个地理位置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如果美军能重军把守内外加水库,就证明他们已经突破了内外加深阵地,所以水库根本不可能有。
美军真实的情况是在1951年6月9日。
63军188师564团5连的七十多名战士,一部分炸水库,一部分在内外加山构筑工事。
这场战斗从这时开始就已经十分悲壮了,因为炸开的水库也会阻断五连自己的退路。
从做这个决定开始,五连全体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在阵地的准备。
6月10日一早,美军开始发起进攻,战士炸开水库,拖慢了美军坦克的前进速度,恼怒的美军通过飞机、火炮疯狂的向阵地上倾泻弹药,平均每个战士承受的炸药量比自己的体重还要重。
凭借着内外加深的地形优势,七十多名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数十倍于自己的联合国军拖延了整整一天,为后方的大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一天。
但是他自己的生命大多都在那一天结束了。
真实的故事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故是吧?
应该被大家记住。
陈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拍志愿军系列是不想朝鲜战场上的年轻人被遗忘,我最害怕这些人被遗忘。
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扮演的角色更加丰满,抹去战斗的名字,抹去战士的编制,篡改了真实的历史。
如果只因教导员李想的战斗,就按照真实的历史去拍,李想这个人物的丰满程度只会有增无减。
所以,这个与历史不符的改编是为谁改的呢?
6、其他bug我们基本可以看到,围绕着遵循的bug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最后。
真是慈父手中线,游子戏中也电影破破烂烂,老爹分分波波。
除了这些系统性bug,还有些零碎的bug,包括但不下雨以下两点:一、战略、战役、战术交代不清楚。
我老婆看完问我部队的领导是不是只会叭叭叭叭叭,因为电影里师级以上的领导不是在问能不能守住阵地,就是在说要是死守住阵地,具体到战术方面呢,也就一个字,有。
现实中我们能以少胜多,那一定是靠脑脑子的人。
但是电影里脑子真真不多,陈导还特别喜欢拍。
白刃战能白到什么地步?
志愿军都抓住敌人的刺刀了,敌人就是非要捅死志愿军不开枪。
铁蛋烧里也说了,没子弹了,要不就是捡石头丢敌人,要不就是敌人的枪到了导演那里场场都是白刃战。
那你挖那么多的防御工事是干嘛的?
睡觉的吗?
打仗利用地形是最基本的常识,一名合格的战士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隐蔽场所啊。
电影里我非常不解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偷袭敌人,还是敌人进攻我们,大家都特别有默契的主动走出战壕,在无遮挡的开阔地带激情对射,主打一个我赌你打不到我。
整个影片看下来,双方都是有勇无谋。
哎,我们仗着人多不要命,联合国军仗着,哎,我也不知道他们仗着啥,他们的武器装备那么好,为啥要打白刃战呢?
真实的朝鲜战场上30米以内就是志愿军的优势作战距离。
联合国军基本都会避免。
二呢,更多的低智商军事行为,我特别不懂特别特别的不懂。
很多的军事片为啥那么爱涉水横渡,哎,我也能理解,但是非要在水里跟着岸平行走是为啥?
水里的响声更大,反光变化更大,容易被发现,容易打湿武器装备地图,影响行军速度等。
上岸后鞋子里面容易打滑,外面容易粘泥湿的衣物,也更影响行动。
没困难也要创造困难是吧?
电影里前一秒还在水里的战士,下一秒在岸上裤子就干了。
哎,你拍电影都知道衣服湿了不舒服,咋就想不到他打仗也不舒服呢?
还有后面着重描写的一个战术啊,那真的是笑死我了。
就是志愿军挖了隐蔽的战壕,陷入了敌方的坦克,然后从高处放出滚动的油桶,给油桶滚到战壕的时候,引爆埋在战壕里的炸药连锁引爆油桶炸毁坦克。
我当时脑子里是嗡的一下,是不是多少有点脱裤子放屁了。
你都挖了宽度,能够陷入坦克的隐蔽战壕,就不能把油桶一起埋在里面,非要从高处滚下来。
哎,告诉对方坦克成员哎,快跑啊,不然你就要被炸死了。
对方果然都跑了,只炸了坦克。
哎呀,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样表达我的内心感受。
还有就是明明是隐蔽渗透,终于摸到了敌人的阵地,发起冲锋前开始大声唱歌。
哎,我虽然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哎哎呀,我有时候啊真的不是要跟这些军旅片较真,真的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而是我关心真正的历史。
电影里有很多细碎的问题我都没说说了,能再写五千多字梳理出这么一条线,不是我有意解读,是因为电影里有这些内容,还有真实的历史做比照,军旅片呢,有他的不一样,因为不了解历史的人会把电影剧情当成证实,他们相信电影团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如果大家只记得电影里的这帮人抢夺了水库,打赢了铁元阻击战,那还会有人记得真正的内外加深战斗吗?
还会有人记得63军188师564团5连的七十多名战士吗?
我们是要宣传这种战斗精神,让这种战斗精神流传下去,但有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承载和展现这种精神,是我们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不能让这种精神成了资本的嫁衣和保护。
历史中有真实的人,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节目里重新活一次呢?
作为退役军人,我希望这些前辈被尊重、被留、被记住,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们。
妹妹送的花虽然干了,但花瓣间仍留有好日子的香味;爸爸赠的糖虽然吃了,但糖纸上仍余下亲情的甜味;我的身躯虽然倒了,但战壕后仍有千军万马保家卫国。
比第一部强多了,摒去了第一部扫射式大写意的拍法,聚焦到战争中的军人一家,对家国情怀的处理更细致入微,虽然还是摆脱不了主旋律喊口号的悬浮,但具体人物的生动塑造填补了单纯爱国的空洞。
同时相比于第一部指挥部、外交局、战场三线并行的仓促,这一部更针对战场进行细节刻画,不只是无脑突突突或者刻意降智,更有敌我间的斗智斗勇,让铁原阻击战更具刺激看点。
千年前张飞三十五岁退敌当阳桥,七十年前志愿军三十五岁守住了铁原,当我们三十五岁时也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志愿军:存亡之战 (2024)6.7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陈凯歌 / 朱一龙 辛柏青
虽然极其样板,虽然极其傻卵,虽然各种狂上价值道德绑架,但相信我,这已经是国庆档最高水准了,起码的起码你能感受到凯歌陈这个BYD还知道什么叫“拍电影”,起码的起码朱一龙辛柏青还算是演员(虽然表演也算是划水级别了),起码的起码凯歌陈还没有厚脸皮到拿AI跑的连字儿都变形的图当宣传。战争戏码勉强够看,一两个镜头显功夫,就足以秒杀同行。在国内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凯歌陈之流的货色拍出来的任务片成为某个档期最好看甚至唯一能看的一部电影,那绝对是观众的噩梦。
怎么做到又难看又感动的,单位观影。
3.5星。怎么说呢,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大概在影片中也是某种开挂的感觉吧,但一家三口这一段的确还是太不真实了,虚构感撑不起那个年代最质朴的真情。影片里的确有看到更多的内容,包括我方制造业滞后,装备良莠不齐以及血肉之躯的使用,但对于美方有点点孱弱,甚至可能失智?的描绘也大可不必,骄兵必败也许可以不用这么展现。以及陈凯歌真的太浪漫了,也真的太过浪漫了,细节可以饱满整体的剧情,但处处要用细节,造型以及文邹邹来衔接和铺陈,最后就成了一种偏离的历史真实。最后,还是对这些年轻面孔肃然起敬,致敬最可爱的人。
标准的主旋律流水线影片
真tm烂,还不如第一部,也不知道这7分是怎么刷出来的,剧情、逻辑稀碎,几个主角使劲加戏,凯子还是赶紧滚回家吧
比第一部强,但剪辑很混乱。陈导让儿子演傻子的决定很对,他终于发现他儿子最擅长的了
我看了一篇巨型说明文啊?٩(๑❛ᴗ❛๑)۶
能看,但文戏仍然让人觉得有点垮
陈凯歌0颗星,两颗星完全是献给最可爱的人!什么时候主旋律片可以减少突兀的煽情和直白的台词输出,才能进步多一点留白不好吗,什么情绪什么信息都只通过台词输出,然后动不动就是bgm配那种怼脸镜头给特写煽情,一点意思没有
比《特级英雄黄继光》差远了。
国庆档最佳。糖纸包花那一幕,将一家三口的命运聚拢到一起,哭得我眼睛都发痛了。
立国之战,期待朱一龙李想
孙醒改名叫无敌猪坚强
历史很残忍,但电影不好看
观感和人物不如第一部,口型很多对不上,倒退了啊凯歌导演。
那一顿饺子,李家最后还是没能吃上...
两分给的题材,拍的这么烂真是受够了,孙醒像个猴子上蹿下跳
欧豪和朱亚文为什么要单独去开坦克?就为了安排一下欧豪的“高光牺牲”?实际是朱一龙主演,其实是陈飞宇,怎么也打不死,上次是唯二幸存的人,这次又是!还和张子枫暗送秋波,演技僵的一批,我看第三部的主角就是他了吧,每次都把敌人拍得像个弱智
陈凯歌导演,二十多年了,我终于花钱看完一部你的电影了,按照你的意愿,我们中国70多年前,就能战胜全世界了。
不要相信营销,会变得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