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于1954年写了一则13页的短篇小说《来客》,3年后收录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当中。
同样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争独立性质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全面在该国的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国殖民军队间爆发。
因此,这则发生于短短一夜,关于一个宪兵抓住一个当地杀亲凶犯,将其移交给一位法裔乡村教师,要求送往附近城镇进行判决的故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战争的不可避免。
导演大卫·奥霍芬将这则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并以此为脚本,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远离人迹》。
能说流利西班牙语和法语的美国演员维果·莫腾森,成为加缪小说里的乡村教师Daru,而曾在多部法国电影里扮演阿尔及利亚故乡人的Reda Kateb,则是小说中那个因惩戒性族法家规被追杀的Mohamed。
原始的族法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法律,部落对凶犯的追杀与法军对游击队的绞杀,一道在尴尬的时间点涌来,成为Daru完成移交任务、Mohamed苟且求生之逃亡路上的可怖障碍。
维果·莫腾森那张坚毅的脸,非常适合荒凉粗犷的北非沙丘,他注定是一个有着暴力前史的狠角色。
果不其然,逃亡中的两人落入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之手,藏匿于山洞中时,一位位战士上前敬礼,原来在二战的意大利战场,Daru就曾是这些法国外籍军团的指挥官。
如今,他们却成了拼死推翻法国殖民者的革命者。
当然,Daru并不认为自己该是敌人,甚至不该是法国人。
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作为开拓者的父母也葬在阿尔及利亚,这里才是他的故乡。
他和创造他的加缪一样,都是登陆北非时有些穿的“黑脚”(pied-noir),这个名单中的真实人物还包括:路易·阿尔都塞、艾迪特·皮亚芙、伊夫·圣·洛朗、雅克·德里达……他们都曾实打实的是北非土地上的一员,直至1945年5月8日。
这一天,盟军和群众在巴黎和法国各大城市乡镇疯狂庆祝来之不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阿尔及利亚东部塞蒂夫的市民却为着另外的目的走上街头。
他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在把年轻的孩子们送上欧洲战场并付出惨重牺牲代价后,戴高乐理应给予他们独立;他们还要求释放阿尔及利亚人民党(PPA)领袖Messali Hadj。
看着游行者挥开“非法组织”PPA那绿白相间的星月旗(现阿尔及利亚国旗)后,监控游行队伍的军警在慌乱中开枪了,并引得住在街边楼上的法国居民也向人群开火,一场混战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102名欧洲人被杀死,法国军队随即展开报复,甚至动用了飞机进行轰炸。
阿尔及利亚人在屠杀中究竟死了多少,双方数据存在相当大误差,法国历史学家认定只有1500人,但阿方数据却坚持4万5千人。
“突尼斯,摩洛哥,我们可以让他们独立。
但是阿尔及利亚是另一回事,这里本来就是法国的地方。
”一位法国军官曾如此坚持。
而这场屠杀的下令者杜瓦尔将军,在年老后毫无羞愧地汇报工作:“我的决定将独立运动推迟了10年。
”这些年,关于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纠结关系的出色作品并不少见。
2010年的《法外之徒》中的三兄弟,在屠杀惨案过去后,老大成了抵抗运动成员,被逮捕并送到巴黎关押;老二加入了法军参加了越战,被俘后经第三世界兄弟教育回国;老么在地下拳赛中成为最大胆的赌徒。
他们从马赛开始,为生存拼杀,最终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阿尔及利亚黑帮。
同年的另一部力作《人与神》,则置于1990年代,战后留在当地的八名法国西多会修士,在政府军和恐怖分子谈判破裂后,成为了惨烈的牺牲品。
而这部置景于同样山区的《远离人迹》,则以一种“明的净化”之高明手法,剔除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而将角色置于一场无力抵抗却又屡屡化险为夷的猎杀游戏当中,甚至心怀善意的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后代,升华成为西部片里常见的患难与共兄弟。
只可惜,那注定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加缪小说之外的真实历史,是由铺满荒野的尸首写就的。
人是一种很凶恶的动物,分人种,同样人种分种族,同样种族分信仰,同样信仰分阶级。
加缪因小说《局外人》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
随后,他开始写作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3年4月,加缪结识了萨特(让-保罗·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等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
然而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主角的灯芯绒外套和鸭舌帽,让我有点想到以前电视里的高仓健。
至于这个完美的结局,倒是令人想起另一个走向完全相反的【第四十一个】。
把任何两个人放在荒凉孤寂的自然界,让他们除了身边彼此就再无其他,再共同经历一段旅程或者时光,那这两个人总会变得亲密起来。
这样的故事已经见过很多,也还会再见到更多,因为说到底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都有同为“人”的那点共同的底色。
但人多了,就难免卷入更多的元素,再然后就有了分歧,当分歧无可调和到一定地步,接下来就是战争。
今年,现在,2020年的4月,有些事情已经变得明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中国与其余世界之间,分歧已经远远大过共同,当交流的共同基础已经荡然无存,那剩下的就是加速的分裂。
很快,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需要选择自己的阵营:是做一个中国人,还是做一个新移民?
还是什么都不选?
片中的主角最终选择了离开,而历史上跟着法国人撤回本土的Harki,他们之后在法国的命运也谈不上光明。
如果此刻新移民选择转身投入墙那一侧的世界,无非也就不过如此了。
穆斯林犯人主动向国家机器投降,倒是诠释了国家机器从法律层面的刑罚,最有益的一面便是作为第三方去接过报复的角色,去抑制冤冤相报的私刑。
很多反对死刑的人都会刻意地强调受害与加害人,而刻意忽略亲族与社会影响,无视惩罚不公可能带来的私力救济和由此产生的秩序失衡。
片中的荒漠让我回想起Ansongo和Menaka之间的那片荒漠,如今距离2017年已经很久,我也需要用力回忆才能减缓遗忘的速度:兜兜转转了很久,我所获得的也只有记忆,因此我当然尽力不去遗忘。
而像那个主角一样独自呆在偏远与世隔绝的小据点中,2019年的下半年我也曾短暂又肤浅地体会过一阵子,那是在荔枝山脚下一个也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那里也有一所小学校,还有一个曾经貌美但随岁月而变得容貌平常的老太太......但现在我对曾经经历的那些场景,又已经记得不是那么清晰了。
PS,观看时又想,片中他们出门长途跋涉,是怎么做到一只挎包就足够的?
我想起在我有限的长途跋涉里,除了已经能塞满半个背包的食物和饮水,还需要带上每日替换的袜子/内裤/衬衫,还不算睡袋/防水布/手电筒/饭盒......一趟两星期的野外作业回来,便是全身粘腻并浑身散发着糟糕的气味,必须有一个痛快的热水澡才能令人重新舒缓过来。
我常常希望以后存款多一些时,可以去北非多旅游一阵,但......像Touareg式的轻装简行,依然想一想就觉得头疼,好比眼下想到雪山就更多只感到刺骨的寒冷,估计.....依然只能想象一下就到此为止了。
Kinda of sad.....
“对于法国人来说我们是阿拉伯人,但对阿拉伯人来说我们却是法国人。
”——身处于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战乱背景中的教师达吕的身份归属尴尬而矛盾。
他是一名隐居在荒凉的群山之间的一所小学校的地理老师,在这个土壤贫瘠人迹罕至之地,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清亮的眼眸就是他的骄傲,他的一切。
他在课堂上教授孩子们文明的起源,认识欧洲的几大河流,然而陪伴他的只有空旷场地上孤零零的晾衣绳,忽明忽暗的晚霞和孤独的篝火。
如果没有一个人的突然到访,他的生活可以依旧这样平淡的继续下去。
达吕被迫接受了一项令他打心眼里不愿意做的事情——押送一名杀人犯前往边境城市坦吉特。
杀人犯名叫穆罕默德,是家中的长子,因为粮食短缺杀了自己的堂兄。
达吕的第一反应是:“这事我干不了,我不能送一个人去死。
”逼仄的小屋,面对这种棘手问题的抵触情绪在无声的流淌。
教师达吕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留下了穆罕默德,让他与自己同处一室,为他准备床铺。
夜幕降临,穆罕默德却突然走出了门外,达吕握着手枪趴在窗口上张望,此时他的心里对穆罕默德还是有防备的。
半夜,穆罕默德仍不安静,口中念念有词的不知在说什么,他的怪异行为吵醒了达吕,原来穆罕默德病了。
达吕喂她吃药,又给他敷毛巾。
穆罕默德心存感激,对达吕讲述了自己的生活遭遇。
到底该把穆罕默德送到哪里?
达吕自己心里也没谱。
他一个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住惯了,突然间闯进来这么一个小伙子,还是个杀人犯,他心里的纠结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很快的把穆罕默德交给警方或是军方。
而是选择与穆罕默德一起,踏上了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逃亡之旅。
他们接连遇到了好几拨武装分子,1954年正是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所谓的军方大肆屠杀叛乱分子,身逢乱世,一个人苟且偷安尚能勉强度日,身边又带着这么一个巨大的包袱,危险可想而知。
影片中有好几次,教师达吕想赶穆罕默德走,但穆罕默德是个无处可去的可怜人,到哪儿都是死路一条。
心中的人性再一次萌发,达吕陪着穆罕默德艰难的行走在风沙漫天的戈壁中。
大雨滂沱,他们无处藏身,只得返回原先的住处。
两人围着篝火,絮絮叨叨的说起心里话。
又来了一伙骑马的武装分子,缴了达吕的枪,用绳子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俩一起上路。
好在达吕在军队里遇到了自己昔日的战友,战友解救了他俩,但前提是他们不能随便逃跑,实际上是把达吕当成他们的人质。
达吕和穆罕默德随部队躲藏在山洞里,第二天醒来却遇到反对军的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达吕和穆罕默德紧急避险躲过了子弹,最终他们重获自由。
两个人一起逃亡毕竟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分手之时,达吕对穆罕默德说:“如果你去往沙漠,我会对你的堂兄说,我把你交给了警局,你已经被警察处决了,这样就不会再有复仇之事,这样做,你起码能活下去。
不要回头,永远不要,不要投降。
”送走了穆罕默德,达吕在这里的教师生涯也结束了。
有时候,生活会逼迫你做一些你不愿意作出的抉择。
这部改编自加缪的《来客》的电影以肃杀粗粝的影像质感展现了困境中的人性,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巨大荒谬之处。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同处于一个天平上时我们会作何选择?
当良知与法律狭路相逢,我们又会如何反思这种困境?
整部影片达吕和穆罕默德的交流并不多,达吕作为一名教师,眼神里流露的是一种智慧之光,尽管他看上去并不十分儒雅和博学。
达吕作为一名结过婚的男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能给予还没有谈过恋爱的穆罕默德一些指导。
所以在最后他们被军方释放以后,达吕带着穆罕默德去了酒吧,并给穆罕默德找了一个女伴。
多年的独居生涯,达吕在面对美色的诱惑之时,像个孩子一样将自己的脸深深的埋在女伴的胸脯之间。
此时的达吕,已经无法重燃体内的激情。
在任何环境下,决定事物发展的态势的往往是人的态度。
达吕可以把穆罕默德立即扭送到警局,但他没有这样做。
面对一个生命,他选择给对方一条真正通往心灵的救赎之路,让穆罕默德自己明白余下的人生之路该如何面对。
这是达吕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性,是一种富有良知与自省的人道主义情怀。
《远离人迹》基本上摈弃了配乐的营造,只是间或在一些过渡的场景上若有似无的响起清冽沉静的钢琴旋律。
这部电影无论从外在的形式还是内部的思想,都是极简的风格。
喧嚣中,我们容易迷失自我,但如此蛮荒之地,孤独与迷失感更甚。
前者是因为可供的选择太多,而后者却无可选择,只能迷失在自我的拷问和省思中。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可以放逐心灵的地方,才能真正听到人性在心中的某个角落的回响。
导演大卫·奥霍芬将这则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并以此为脚本,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远离人迹》。
能说流利西班牙语和法语的美国演员维果·莫腾森,成为加缪小说里的乡村教师Daru,而曾在多部法国电影里扮演阿尔及利亚故乡人的Reda Kateb,则是小说中那个因惩戒性族法家规被追杀的Mohamed。
原始的族法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法律,部落对凶犯的追杀与法军对游击队的绞杀,一道在尴尬的时间点涌来,成为Daru完成移交任务、Mohamed苟且求生之逃亡路上的可怖障碍。
“对于法国人,我们是阿拉伯人,而对于阿拉伯人,我又是法国人”。
时代、出生的困境,个人命运的困局。
我是谁?
我生从何来?
去往何处?
哲学上的人生终极三问对世人发出的灵魂拷问,对生存在夹缝之中的男主而言,更为沉重难解。
记得在哪看到对这三道经典哲学难题有这么三个回答:“我是我”,“我从我来”,“我往我去”,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从我出发,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我是我”;身心合一,言行遵循身心,“我从我来”;不管出生在地球的哪个地方,不管生活在家乡还是异乡异国,不管身处同族之中还是异族,在内心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扭转本性迎合环境和人事,不管世事变幻一生做自己,“我往我去”。
男主生活在那样分裂的社会族群中,生活境遇是那样的困窘,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他一概以自己的人生信念作出选择,向善而行,向死而生。
这样的人是跨越了国籍种族的,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从远离人迹,他享受自然生命,同情人、动物、自然,他始终是一个独立且高傲的存在。
被高山的荒凉迷惑,犹如痴睡的婴儿,妄想着人就是不得自然的。
在他看来,坏人才有做错事的权利,一个坏人是万万不可有良心的。
(当前,我面临尴尬,就是一切经思考的文字太矫揉造作,然而,我却失去了直白的能力)在孤独的绝迹的山顶,他看着两个人一匹马走过来,对于这撕破宁静的人,他表现出冷淡、恐惧、同情、担心、愤怒。
远离人迹啊!
这是谁都无法剥夺的,他心中的善良在梦中打败罪恶,他无法亲手给别人自由,他的自由啊!
这边界就是寂寞。
干旱滋养的土地,煅烧着石头;人迹堆积的垃圾,腐臭了自由。
(我想,平凡的人生,需要更大勇气吧!
一个人要放弃多少欲望才能做到)若不是雪下至十月,这个远离人迹的地方,还会有人陪伴吧!
这个人的到来,打破他的自由,远离人迹的自由。
他指着山下,告诉他可以逃离,从此自由;然而,一切并非如愿,这个人选择另一条路。
远离的他,与人越来越远,可能他真的远离太久了。
荒漠之中,一名教师正在一间孤立的教室里授课,上课的孩子们衣着褴褛,对于老师的苦心一无所知。
随着一名罪犯的到来,教师善良背后的戒备开始显露,而伴随着一场荒漠跋涉,更多的矛盾被剥露而出,让主角的心理决绝中却带上一丝无奈的荒诞。
我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矛盾的集合体,接下来也将由其展现的矛盾逐一展开。
矛盾其一,善良与戒备。
电影可以说集中塑造了男主角善良而坚毅的人物形象,他冒着危险执教,搭救身陷困境的罪犯,放过了昔日旧友。
可是他在床边随时准备枪,在冲突中误杀路人,最终又不得不放弃教学寻找生路。
主角在坚持善良的本性,却一次又一次做出违背善良的事。
这一矛盾,电影直接解答为战争的迫使,但也是为更深的主旨作暗示。
矛盾其二,顽抗与降服。
这一矛盾可以单从配角来看,也可以直接将主配角视作一个人的两种心态的对抗。
配角在与堂兄弟的争执中选择将生命献祭给第三者,主角在纷乱的战事中顽强求生,绝不妥协。
配角最后的两条路,也是这两者的抉择,但配角的形象实在不够立体,才让我诞生了分身的想法。
这一矛盾,是凡人在征服面前必做的选择,而电影的结局也给出了答案,也就是坚守内心的主权。
矛盾其三,付出与收获。
这一矛盾是就个人而言的,可以看配角对于生命的取舍,也可以看主角孑然一身的孤勇。
这也是最让我在结局感到怅惋的一点,在沙漠里渺小的教室就像战乱中飘零的男主,虽然在坚守内心的坚决,却终究难以撼动战争,电影最后尤其放大了沙漠带来的孤独无助之感,让我怀疑主角的付出是否获得了他所应有的回报。
此外,还有很多难以言尽的矛盾,包括主角在战争中的立场,对于敌人的宽容与决绝,友谊与冲突。
这些矛盾搅乱了电影的内涵,让荒漠之中生长出荒诞之花,让结尾的空虚给人以震撼。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主角的负隅顽抗,而是这种空虚让我感到的迷茫。
正是如此,我对导演所抱的态度十分不解,他究竟是打算以乱世衬托主角的坚毅还是想以种种矛盾构建一种自我质疑的态度。
我想,导演可能还是打算以这些矛盾反衬主角的性格,无意间让我感到怀疑,可惜对于两种解释我又偏爱后者,才不亏这沧美的景致,也有些“远离人迹”的意味,这样解释时故事似乎又做出了过多的选择。
很让我纠结。
此外,个人认为前段故事过于拖沓,还停留在单调的人物性格层面就开始了行程的推进,虽然留悬念却很让人莫名其妙,况且与后来展现的人物背景也缺乏联系。
另外,配角的演技让人出戏,直有人格分裂的症状。
总之,最后呈现的故事骨架还是有些不尽人意。
它所表达的东西,那些伟大的,纯粹的,人之所以为人的。
人之所以伟大,应该是和他的功业无关的。
有关的只是人格。
别人同情一下就说圣母的是一点逻辑都没有,首先你是个人,对面受苦的罪犯也是个人,你看到他在受苦同情他是因为他也是个人,他本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他犯了错,所以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你是同情他这个生命,而不是同情他所犯下的罪,这不是同情心泛滥,也不是圣母,而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关爱同类的天性而已。
影片中,看完以后真的感受到了北非阿拉伯人民俗的无知,法国人殖民军队的无奈,被夹在中间的法国支教,究竟该如何选择?
他自己无路可走,不如放别人一条生路,伟大的爱!
法国电影拍得很稳很细腻,看下去是种享受。
而且看了这个电影以后,真的很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影片,还是一种对人们的反思!
而且自己本身就有一种追求自由的权利吧?
本片改编自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的《来客》。
这个中文译名丧失了法语原意一语双关之妙,法文为《L’Hôte》,既有客人也有主人的意思,将作为法国人的达吕在阿尔及利亚应该是客人成了主人,应该是主人的阿拉伯人却成了客人的这种关系进行了精当的概括。
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一旦人们认识到世界充斥着未知和不确定,便会产生荒诞感,而如何面对荒诞?
加缪指出了三条路:1,生理自杀;2,哲学自杀;3,反抗。
前两者是加缪所摈弃的生存态度,他提倡的是反抗。
正如影片中长期经历战争的达吕,他通过传递知识及救赎阿拉伯人来反抗这个四分之三全是石头的贫瘠愚昧的土地,他反抗战争,因为别无选择杀了一个人而崩溃,指出杀害投降叛军的将领是犯罪…又如那位杀害自己表兄的阿拉伯人,在这块充满饥饿与死亡的土地上,他毅然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力…虽然,这荒诞的世界并不曾也永远不会给他们丝毫的回应。
电影与原著在一个关键情节上有所不同,电影中阿拉伯人最终选择了“自由之路”,而原著却走向了“死亡之路”。
虽然选择“自由之路”也是一种反抗,但这种反抗会给阿拉伯人的同胞及达吕带来麻烦,是一种肤浅甚至是自私的反抗;而选择“死亡之路”看似是妥协,实则是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反抗,是一种崇高的、超我的反抗。
个人认为,后一种反抗更加深入人心。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点并不影响全片的哲思表达,仍是一部上乘的作品。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加缪的一段话作为该影评的结尾:“反抗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基本方面之一。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我们除非逃避现实,否则便应该从反抗中找到我们的价值”——加缪
战争噩梦笼罩下阿尔及利亚
不毛之地,光秃秃的山,这样的土地是怎么养活这些人的?一会教书,一会世仇追杀,一会被绑架,一会激战,一会逛窑子,挺魔幻的世界
故作深沉假作深刻的电影。这根本不是加缪的访客!如果不想拍加缪,不理解加缪,不喜欢加缪,就不要去动他。本片对加缪的庸俗化阐释和图解,简直如同小布什对局外人的解读:那写了恐怖主义为什么诞生。。。另一个联想,是国话改编迪伦马特的抛锚。看到评分,才知道,也有人会为这种东西买单。
冲着加缪去的。乡村教师。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情节略简单,所以也难以更好。最后一课,上完了,孩子们朝山脉四面八方散去。
浮躁看不下去
原倍速播放 零星看了两个片段 交心与告别 惊叹于村子的“文明”
看三分之一大概就知道这个故事后面是怎么发展的了
“这些奇怪的世界公民,他们流亡在自己的祖国。”
远离战争,远离人性。
故事简单,背景复杂。讲一个黑脚教师受托押一个当地犯人,一路上经历报私仇者、游击队、法军。前半段非常难看,莫滕森演了个《暴力史》一脉相承的角色,凝重古板,这个人物就不讨喜,导演也完全放弃了视觉美学的构建,画面荒凉节奏干瘪。其实表达这个特殊背景,导演有份作为法国人的私心,但角色写的差
短短一夜的行程,荒凉广袤的土地却难掩无处安放的内心。本片摄影大赞,莫滕森的表演完美~
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好片。陶醉于采音师录制的各种荒漠中的声音,风,碎石,枪炮,落雨,在最朴素的蛮荒之地,有蓝天,地貌,陋室,石屋。Daru的动作沉默,稳健,坦然地面对险恶的人生。很受用的一课。Viggo的表演张力,在手足举动中非常具有感染力。
viggo叔太帅了
太多哲理意义显得沉闷,不喜
真荒凉,包括人性那个妓女跟他啥关系?我看的好像删减了几分钟
homme de lettre,一个失去祖国与阵营的人,一个存在的人。
「加缪是大帅哥啊」
…………………………………………………………
①终于知道了哈伦裤的来历 ②维果和艾德哈里斯越来越像
3.5 中字subhd.com/a/320136【Blu.Ray.1080p】magnet:?xt=urn:btih:0DFC5FBC3FB0615B5EC16917390816AD98FE0071身份与信仰的矛盾,坚守人道主义信仰等于选择局外人的荒诞,而远离人迹几乎等于没有选择,与其蹲坑自欺欺人不如诗意地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