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以为是美国第31任总统,后来发现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创始人,假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基本属实,那么他真的是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演员了,一个对权力极度渴望的自私到极点的偏执狂;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简单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这样的人,那真的会变成“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下场,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变得复杂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假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并不属实,只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者其他需要而被媒体所刻意塑造的,又得感叹权力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扔进地狱。
不过胡佛已经不在了,对于他来说后人怎么看他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案例。
做个简简单单的人,有饭吃,有觉睡,有梦想可以追求,有一定的精神生活,有亲人,有爱人,有朋友,有个温暖的家庭,有个可爱的孩子,真的够了,毕竟我们不是胡佛也不是乔布斯,伟人的代价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
导演Clint Eastwood说胡佛传不是爱情片,但我还是觉得这是部爱情片。
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美国二十世纪历史所知甚少而对立面发生的政治历史事件普遍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是因为小李子演政治片不行但感情戏是长处,而影片中的两处高潮——两次亲吻,也都与爱情有关,最后感动我的地方,还是爱情。
有关FBI的崛起其实是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美国9届总统都对胡佛普遍具有的畏惧感就能看出来。
影片致力讲述胡佛把FBI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用了几个里程碑的历史事件比如Colliger案件等来表现胡佛和FBI的成长,可惜大部分时间都像纪录片一样用画外音来念课本,在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户外和场景中的时间,本来可以体现沧海桑田的历史画卷就这样变成了干巴巴的教科书,让人觉得实在不过瘾。
不过这也许是Clint的一贯风格,用笔含蓄而克制,从颜色到音乐均是如此。
这种克制同样也体现在他和副局长Tolson的感情线中。
我觉得他们的感情不能用普通的定义,而其实是一种超越友情和爱情的感情了;胡佛对他的爱更多的是源于孤独,因为孤独,所以他需要找一个人来信任,如同他信任了Helen一辈子一样,他选中了Clyde Tolson,信任了他一辈子。
因为信任,所以有了友情,因为孤独,所以有了爱情,因为忠诚与合作,所以有了长达五十年的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似乎是从胡佛把Clyde招进局里面的时候就奠定基础了:Clyde说,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论岁月好坏,关系好差,我们都不能错过每天共进午餐或者晚餐的时光。
原谅我在这里直接翻译成脑补了,其实原话就是如此——但谁听到这种话不会想到结婚誓词?
这种“家里人”的感觉在最后一幕,胡佛亲吻Clyde额头的时候达到了高潮,第一次亲吻是激烈的,冲突的,带着矛盾和张力的,第二次亲吻则是安静的,纯粹的,不掺杂欲望的。
最后这个吻与之前他们对人生的回顾一样,仿佛回到二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相互试探,眼睛里都是光芒。
无论这个片子作为历史片或者传记片是否成功,至少爱情片是成功了,里奥还是演感情戏来劲啊。
总觉得他近几年演的人物都有和自己较劲的感觉,其实心之全蚀和泰坦尼克里面,那一举一动全是风情的少年才是他自己啊。
http://www.wangxiaoxin.net/?p=1911转载请保留地址
这部片子制作精良,但只给三星。
因为实在看得不过瘾。
本来胡佛这样的人物,FBI的大头,权倾朝野的八朝元老,历任总统都惮其三分,其传记噱头可想而知地多。
片子里也没有漏过那些点,FBI刑侦系统的建立,剿灭无政府起义和各大全民公敌,与好莱坞的交往轶事,还有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遇刺等等都没错过。
如果要抖,各个都是料。
可是看完以后发现上当了,可以说什么都起了个头却什么都没给你讲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野史猛料,一点都没有。
特别是像我这样抱着看《刺杀肯尼迪》或者《对话尼克松》之类政治片的期待的人来说,真的啥也没有,除了知道胡佛原来也搞基以外,没有什么令人血脉喷张的点。
作为一个外国人,看了都没啥新鲜感,似乎美国人应该更没兴趣看吧。
为什么伊斯特伍德在美国还这么受人喜欢?
想起东木大爷之前的《父辈的旗帜》忽然明白了点什么。
这个老爷爷的历史片,其实都像是一个父辈,在给年轻人淡淡讲述过去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需要多么新鲜刺激,而是要告诉后辈一切的来龙去脉,那些旧时光里的光荣和黑暗。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多么希望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将父辈的那些得失与善恶娓娓道来。
49年之后,无数的英雄或凡人等待着评论,无数荣耀或者悲剧等待着述说。
不需要煽情狗血,不需要政治正确,只需要平静的讲述,足矣。
然而我们都看不到。
于是,才能更加理解美国人对于伊斯特伍德的爱。
埃德加·胡佛是美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颇受争议。
如今在各种好莱坞大片及剧集中广为人知的联邦调查局,就是被胡佛一手壮大。
他在犯罪学、信息战方面是个天才,争议的部分在于其为了获取情报不择手段、对付不同政见者诡秘狡诈,以及至今无法被证实的同性恋和异装癖传言。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电影《胡佛》并未打算在历史真实性上较真,只是以三线叙事的方式将胡佛的人生戏剧化呈现。
伊斯特伍德的声望,使得他晚年的每一部影片都被视为当年的奥斯卡热门。
事实上,影片堪称豪华的制作班底也让人们维持了这样的期待。
这部2011年11月秋冬档上映的影片,由大众熟悉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胡佛,身高接近两米、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高富帅”艾米·汉莫扮演跟胡佛关系亲密的克莱德·托尔森,两大女配角朱迪·丹奇和娜奥米·沃茨亦是名声不小的奥斯卡常客。
编剧则由凭《米尔克》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担任。
这位布莱克,就是英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的同性恋人。
因此,当我们看到影片用大量篇章描写胡佛与克莱德的情感脉络时,一点也不惊奇。
惊奇的是,尽管影片因总体质量欠佳在次年的奥斯卡未获提名,但这段未在世俗当中曝光的情感却被拍得暗流汹涌,颇为动人。
略为杂乱的叙事结构,严重压缩的背景格局,颇显夸张的老年妆容,都无法冲淡全程阴暗色调下所诉说的一点点感动。
换言之,影片的缺点我都明了,却不在意,我在意这一点点感动。
有人说历史上的胡佛是“恐怖”的代言人。
小李扮演的这个胡佛,其实未必是真实的胡佛,外人叫他“胡佛先生”,亲友唤他“埃德加”。
埃德加和克莱德,生前各自不婚,死后墓茔临近。
影片中,这段故事端倪可察。
铁汉也有柔情心。
当埃德加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担任他的二把手,他深情说出:“我需要你,克莱德。
”克莱德略为犹豫之后,提出一个条件:“无论日子好坏,无论和睦还是争吵,我们都要一起共进午餐和晚餐。
”这份近似于撒娇的表白,让两个男人的嘴角都洋溢着微笑。
我不知道,这样的时刻,会不会是埃德加那刀口舔血、缺乏安全感的一生里,不可多得的一抹明亮。
于是,埃德加和克莱德,就是这样以工作伙伴的身份共度了亲疏冷暖的四十年。
直到他们的晚年,老到克莱德由英俊到中风,老到埃德加由强悍到需要不断注射维生素来保持精神面貌。
他们,从青葱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这一段人生旅途中,都是结伴同行的。
电影里暴殄天物的老年妆当然令人颇有微词,看着微微颤颤走路的克莱德,看着两人老了老了,还真的在意每一顿晚餐是不是在一起吃,让我想起杜牧写过的那一首《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记录了重阳节忧喜交加之情的唐诗不知是多惹人喜爱,让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家分别引用改写。
东坡先生非把那句尾联改成了:“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于是,杜牧笔下的郁结难解,一下子变成了苏东坡的旷达爽利。
反正,都是要老的,流再多的泪也没用。
是啊,我想埃德加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他从不轻易将眼泪示人,也许是知道眼泪不能缓解他内心的悲哀哪怕一丝一毫。
对母亲又爱又怕,掩藏真实的内心,只敢在克莱德转身之后默念心声:“我爱你,克莱德。
”其实,扮演克莱德的艾米·汉莫,并不忌讳饰演同性恋,只是在拿到剧本之后,不明白为什么克莱德会一生执著于对埃德加的爱慕,并甘心委身这段感情之下。
幸好有一位以身试爱的编剧将内心体会倾囊告之:“你喜欢的人只需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我忽然就明白了,片尾,埃德加轻轻吻上了克莱德布满皱纹的额头,克莱德闭上眼睛尽情享受,仿佛那个吻浓缩了一生的幸福。
然后他们约好第二天继续共进晚餐。
只是,这一餐再也不会来了。
轻轻的一个吻之后,埃德加便在家中死于心脏病。
克莱德的悲伤,也许不是一句“古往今来谁不老”能概括的,他没表现得那么洒脱。
或者,林夕那句歌词正好能衬情衬景——庸俗地海枯石烂,世俗又凭什么为难。
微信公众号:dongguazaibiechu
这是一部“超出预期”的电影。
137分钟的片长,只有中间偏后一点儿略显缓慢;看似“凌乱”的剪辑,对于那些做了一些功课去看电影的人来说,恰是把主线拎起的最好方式。
可以说,迪卡普里奥张力十足的演出,让这部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充满了活力——老爷子的风格本身偏沉闷,而迪卡普里奥的中和效果,则让这部影片找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执著。
就像《飞行家》里面的霍华德-休斯先生一样,埃德加-胡佛先生同样执著得疯狂。
他执掌了调查局(后改名联邦调查局)长达48年之久,历经8任总统,16任首席检查官,为国家服务了一生——这样的服务,不是每天坐坐办公室、看看报纸就能打发的,而是经历了众多挑战、对手的敌视、同僚的猜忌之下,自身权衡的结果。
正如影片所反映的,如果没有那些“机密档案”,胡佛很难在这个位置上坐长久。
因为他享有的调查“特权”太过于宽泛,所以对他的质疑从来没有间断过。
无论是听证会,还是面见总统,每一次都是在火山口上行走,而这一切也为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胡佛对于礼仪和学历的看重,让他的调查局从一开始就不同于普通的警局部门,而他对于刑侦学的贡献,同样丰富了现代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更不用说那些足够让人惊奇的文献检索设计了。
作为一个“在打击犯罪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偶尔为此违反程序”的人,胡佛对于罪犯的追究近乎偏执。
在《公众之敌》中担任主角的罪犯约翰·迪林杰,就成为了胡佛扩展自身管辖权和控制权的最好借口。
无论他是否完全出于公众利益,至少FBI的成立,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合法权利。
作为一个一生都致力于打击罪犯的人,作为一个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人,胡佛用一种执著的信念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哪怕这些价值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胡佛一生未娶,与副局长关系过密,一辈子只有一个私人女秘书;当然,这些都是事实。
只是当我们感慨“人无完人”的时候,是否真正想过什么才是完美的人生?
难道传统的世俗价值所决定的,就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吗?
难道我们无法容忍一个视为榜样的人物,有着这样那样不完美的缺点或瑕疵吗?
是否,我们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观点看待自己时,却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去看待一个真正伟大的平凡人——他与我们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事实上,胡佛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我们的教科书会“教导”我们,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这个人不推动自然会有后来人去助其发展;但是正因为推动者必须放弃许多,他才得以牺牲自我成就大我。
他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人的心态之上,因为他已经不属于他自己,当所有人的责任需要一个人去抗的时候,我们无法探究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综合体,一面时代社会的镜子。
第一次见你 是灯红酒绿的聚会 我坐在瞩目的位子上 看着不远处的你与周围的人举杯交谈 一身裁剪得当的西装 是最新的款式 亮眼的灰白相间的条纹领带 一个翩翩美少年 我觉得我应该找机会认识你 可巧就有人把你带过来引荐 我盯着一张英气勃勃的脸 竟有些慌乱 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幸而没忘记把名片递给你 其实我还想说 我正想招聘一些得力的助手 真希望你能有兴趣 我收到了三百多份申请 我的助手甘迪把删选过的简历拿给我看 每一个删选条件都将近苛刻 助手把选出来的名单念给我听 竟然没有你 不免失落 我不甘心的问一句 “没有一个叫托尔森的吗” 甘迪似有觉察 把三百多份简历又重新翻了下 有的 她说 “ 喔 ” 掩饰住内心的喜悦 “念来听听 ”“ 托尔森的简历 写的很简单” 按照我定的要求 几乎没有一条适合 还有别的吗 我问 其实已经决定了 只要你申请 我就会给你机会 只是想多了解一些?
或者在甘迪面前做些掩饰?
不知道 甘迪说有一份推荐书 然后她有些难为情的说 信里写道托尔森对异性没有兴趣 我竟微微感到脸红 我对甘迪说 给我安排个面试时间面试你的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晰 竟有些微微紧张 我自己都搞不清 只好伏在地上做仰卧起坐 你进来的时候 我已经满头大汗 心里更加慌乱了 所以语无伦次 可是你的表现 让我惊讶 你微笑着替我打开窗子 把手绢递给我擦汗 我头上的汗却更多的流出来 你并不知道 当我发现我的心如此固执的偏向你 内心的慌乱与挣扎 所以我即使不情愿 即使有愧于你 还是挣扎着去和女性交往 挣扎着摆脱你带给我的阴影 可是当那天我把自己想娶妻的想法告诉你时 看到你低落 失望痛苦又愤怒的眼神时 我立刻就后悔了 我知道我深深伤害了你 看着你毅然转身离开的背影 内心的疼痛也让我清晰的看到你在我心中的位置 我不愿意再逃避了 是的 我承认 I do love you 在你离开后的空房间里 我对着有你气味的空气 终于倾吐出内心的话语 你没有听到可是你会感觉到 对吗
又是伊斯特伍德老爷子擅长的纪录片加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讲述的是那个霸占FBI局长整整半个世纪,见证了美国整整半个世纪历史的传奇人物J.埃德加.胡佛!
故事依然选取了轰动美国历史的真实案例,FBI从成立到声名大噪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和高层之间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整个故事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看起来津津有味,但是对于埃德加胡佛的私人生活却显的不够细致,虽然也重点讲了胡佛和克莱德之间相伴到老的情感以及私下里所谓的异装癖,但是对更多细节的揭露却遮遮掩掩,这不太像老爷子的风格,当然了可能正如电影最后字幕交代的有关胡佛的档案永远尘封在了历史的硝烟之中了……莱昂纳多和艾米汉莫都奉献了堪称精彩的表演,但是确实两个人老年的贴片皮肤的装扮让人忍俊不禁,超爱娜奥米沃茨,依旧那么有魅力!
英雄?
枭雄?
功或是过,自有后人评说!
由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掌镜的“胡佛传”,尽管由“米尔克”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撰写剧本,并涉及胡佛与门徒托尔森长达50年的地下恋情,但在日前接受GQ杂志采访时,迪卡普里奥和伊斯特伍德都强调:这不是一部同志电影!
用伊斯特伍德的话来说:“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
是不是同志应由观众判断。
但电影并不是关于两个同志,而是关于一个男人,他如何操纵身边的所有人,经历9届美国总统仍权势熏天的故事。
我根本无所谓他是不是同志。
”以此为引,我们可以将布莱克的剧本分割为三段,解读这个建立了美国最重要机构——联邦调查局,塑造美国近半个世纪面貌,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胡佛。
(含大量剧透,请斟酌阅读;另外由于片中大量涉及美国反gong史,为保险凡涉及该词一律用GCZY代替)【PART 1】在GCZY大肆渗透美国的20年代,胡佛如彗星闪亮登场,这个气场缤纷的小伙子一来就展示了过人的调查能力。
1919年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家里被 GCZY分子投掷饵雷炸弹,年轻的胡佛骑着自行车第一个赶到现场。
当时胡佛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
帕尔默招募胡佛进入司法部,授权后者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胡佛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顺利抓获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精神导师埃玛·高德曼和肇事暴力分子。
这既是电影揭幕,也为全片设定了基调:GCZY对美国本土的渗透从未间断,并且从事着危险的暴力活动。
很多人都以为苏联是从50年代克格勃后才开始策反美国,剧本纠正了这个误解。
可以说,“胡佛传”贯穿始终的就是反GCZY。
GCZY分子被塑造得面目可憎,他们狡猾和善于伪装,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受迫害形象相反。
那些制造炸药的工厂和钻法律空子的手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
伊斯特伍德在这里要传达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为制止恐怖、保证安全,一个强大完备的联邦力量势在必行。
这个时期的胡佛超级注重仪容整洁、恋母情结严重,不擅长与同龄女士交谈。
但另一方面,他身手矫捷,观察敏锐,有超乎常人的判断力。
片中他办起案来颇有福尔摩斯的神采,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远超同侪。
最让人赞叹的是他思考的深远。
例如我们知道是胡佛在后来建立了FBI指纹数据库,而这个创意的来源是他在20年代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设计的卡片检索系统。
这一时期的胡佛无疑是个另类、讨人喜欢的天才,人们把他想成能破案的达尔文,就像迪卡普里奥在04年“飞行大亨”中饰演的那个精力旺盛的发明家一样!
【PART 2】作为承前启后的核心,第二部分从林德伯格幼童绑架切入,正式宣告了联邦调查局的崛起。
而胡佛与副手兼学徒克莱德·托尔森的情感萌芽,成为了壮阔历史中的微妙浪花。
1932年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的儿子、18个月的小林德伯格被人从新泽西州的家中绑架,2个月后尸体在家附近被发现。
该事件轰动一时,光侦查就花了两年。
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手段,侦破难度比今天的辛普森案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胡佛巧妙的将公众对侦查的诘难转化为筹码,推动国会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为为他一手建立的联邦调查局争取到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原则: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有点不证自明)。
该原则是联邦与地方职能分权的第一条红线,也是FBI迅速崛起的关键。
这一时期的胡佛成为了媒体人物和玩弄媒体的人物。
青年时期的羞涩已完全褪去,他游刃于花边新闻和大案报道中,与女明星们调情,利用新闻报道获取他想要的信息。
他甚至慷慨出借自己的形象到漫画和电影中,前提是——必须正面。
意气风发的他逐渐习惯于玩弄公众于股掌。
而随着权力的扩张,剧本也渐渐转向黑暗。
胡佛利用自己的调查权,开始对政府官员使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
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都曾受到他直接或暗示的威胁。
他指示FBI调查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因为他怀疑后者有一个同性爱人,想获得要挟资本;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1952年竞选总统,胡佛派人散布史蒂文森是同性恋的谣言、破坏他的政治形象;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收紧FBI随意抓捕GCZY分子的权力后,胡佛启动了非法的秘密抓捕计划:“反谍”(COINTELPRO)。
此时的胡佛开始让所有人胆战心惊,除了一个人:克莱德·托尔森。
托尔森的扮演者艾米·汉莫坦言,在看到剧本时让他不适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不懂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
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回答可能会感动无数人: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克莱德和无数学徒一样,因为对胡佛怀有神明般的崇拜而进入FBI;但不同于无数学徒,他因为唯一把胡佛当作普通人来爱,而成为胡佛的灵魂伴侣。
他们每天一起午餐,一起晚餐,从未间断,没有缺席过一天。
吃完饭后还会(小心翼翼的)手牵手散步。
不过克莱德在进入FBI后主管的是人事和纪律部门,因此当胡佛开始随意篡改自己的档案后,两人感情渐生裂痕。
【PART 3】可以说直到这里,胡佛内心的最黑暗才真正迸发, 形象也开始接近现代对他做出的一系列负面评价。
60年代后出于对GCZY幽灵的恐惧加深,胡佛对很多组织团体都心存怀疑,使用包括渗透、造谣、窃取、监听在内各种手段遥控。
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马丁·路德·金的非法监听。
讽刺的是,胡佛想利用马丁·路德·金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但自己跟克莱德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
晚年胡佛开始对身边任何人都不相信,变得更加冷酷无情,脾气也更加怪异,撒的谎更多也更大(甚至在国会听证上)。
托尔森最终与他爆发直接冲突,指责他对公众隐瞒了数十年的个人档案。
事实上,从杜鲁门开始,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各届美国总统都考虑过罢免胡佛,但最终无不投鼠忌器。
胡佛的最大资源——录音磁带和窃听笔录,让所有想对付他的人都不得不衡量其可能带来的政治冲击。
1964年就在胡佛为肯尼迪遇刺案做国会陈述前,约翰逊豁免了美国政府公职人员法定退休年龄限制(当时为70岁),批准胡佛为FBI“终身”局长(有趣的是,胡佛也将70岁的豁免用到了克莱德身上,挽留后者一直就任FBI副局长)。
而肯尼迪遇刺的最终报告,直到胡佛死后才得以发布。
报告谨慎指出FBI可能有参与策划刺杀肯尼迪。
胡佛的死并不体面。
在剧本中,这位掌控FBI半世纪的风云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他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
电影结尾,尼克松的人正把胡佛的办公室翻个底朝天,寻找那些不利于尼克松的证据;而另一边尼克松对公众发表着动情的演说,赞美胡佛留下的“伟大遗产”。
胡佛时代刚落幕,新马基雅维利就匆匆上演,予人以强烈戏谑。
【总结】布莱克的“胡佛传”剧本最引发争议之处有二:1)胡佛与克莱德的关系;2)胡佛对马丁·路德·金的做法。
胡佛和他的最大成就FBI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善恶来区分,而“胡佛传”剧本同样存在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取舍平衡。
剧本对胡佛私生活的刻画,最直接来源是胡佛传记“官方与机密:约翰·埃德加·胡佛的秘密生活”,作者安东尼·萨默斯提到胡佛异装,“穿毛绒绒、荷叶边、带蕾丝的黑色长裙,踩高跟鞋,还戴卷发头套。
”胡佛50年代反GCZY调查的副手、律师罗伊·科恩宣称胡佛私下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沮丧、想方设法拥有一份正常感情。
然而这些信息从未经过确认,罗伊·科恩本人更是一个未出柜同志。
我们只知道胡佛确实与克莱德都终身未婚,一起做任何事,生前住所比邻,死后墓地相依。
但同性恋情的标签是否就与历史真相吻合呢?
剧本显然在发掘真相上并非强项,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作为二号灵魂人物的的克莱德·托尔森,在布莱克的剧本中一直是Toulson,而实际上正确的拼法是Tolson。
迪卡普里奥和汉莫“激情对戏”的谣传显然过火了,至少剧本中没有任何“动作”场面,只有亲吻戏。
而任何爱情,只要掺杂了政治,你就不可能指望它会像“断背山”那样回肠荡气。
胡佛对马丁·路德·金以及很多宗教社会团体的做法,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权利。
作为美国最受尊崇的电影大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只一次谈到,自己一惯支持自由主义,胡佛对公民的侵犯代表权力令人憎恶的被滥用。
但电影似乎在充满悖论的强调侵权行为存在良善初衷以及必要的背景,对当时GCZY的刻画尤其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恐怖主义。
“胡佛传”连同之前的“硫磺岛家书”“父辈的荣誉”似乎体现了伊斯特伍德从右倾向左倾的政治立场转变——尽管伊斯特伍德本人可能会不认同,但对11月进入影院的多数观众来说,极可能会这么觉得。
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或许正代表了伊斯特伍德现实的无奈。
2006年,Robert De Niro说了Edward Wilson和CIA的故事(《特务风云The Good Shepherd 》),我盘算着,不久,就会有人来说J.Edgar Hoover和FBI的故事。
5年后,Clint Eastwood来说这个故事了,我很不愿意是老牛仔来说,怕他说不好。
事实上,没有导演能说好这个故事,因为他们难以塑造Hoover成为一个银幕形象,他太复杂了,复杂到只适合存在在现实中,可是在现实中,他却又显得那么的超现实。
片名取自Hoover的签名——J. Edgar ,这是很非主流的签名。
一般来说,英文签名的格式是名字的全写+中间名的首字母(或没有)+姓氏的全写。
而Hoove的签名完全违反了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律——名字的首字母+中间名的全写,甚至省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姓氏。
做这种事的人只有两种:一是不想倚仗自己强势的家族,而是靠自己打拼。
这一点,在中国的逻辑里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Nicolas Cage,他略去了金光闪闪的姓氏“Coppola”;二是不想让别人关注他的家庭,通常是没有背景的,但是连光耀门楣都不想,只想作为个体被社会认知。
这种情况少见,但是Hoover是一个例子。
而全写的Edgar透露了他的俄狄浦斯情节。
他爸就是一Losser,也没有留给Hoover什么社会资源,并且也没有在教育Hoover上有过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都没有获得儿子的崇拜。
然而,上帝给了Hoover一个极其强势的妈,比别人的爹妈加起来还要强势。
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是非常态的,或者这么说吧,就是变态的。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诞生了,他是自卑的,却用冰冷的清高加以掩饰;他一丝不苟,因为他学不会潇洒,这也是为什么他对潇洒的Clyde Tolson(即好基友)显示出了一丝热情,而且是一辈子的热情;他有强烈的控制欲,那是因为随时伴随他的可怖的不确定感;他执着于事业,因为除此之外,他毫无存在感;他怀疑所有人,这很正常也很公平,因为他也怀疑自己变态的人有什么用?
做变态的工作。
1919年,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的Hoover骑着自行车飞奔到美国司法部长Mitchell Palmer遭遇袭击的住宅前,他嗅到了XX主义分子,不仅仅是一次袭击,而是他们的整个的阴谋——他们要来搞垮这个国家。
这个也太迷幻了吧?
只是一次袭击,就想到那么严重的后果?
的确,在hypersensitive的他看来,这是最符合逻辑的推理了。
胡佛受Palmer的招募进入司法部,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并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导师Emma Goldman和肇事暴力分子一网打尽。
随后,他实施了各种防止XX主义分子渗透的措施,挫败了多起他认为的恐怖袭击。
他的hypersensitivity还体现在Lindbergh幼子绑架案中,他敏锐的发现了但是的司法体制中的漏洞,也是可以让FBI提高地位的缺口。
他夺过了公众刺向他的非难,转而向政府施压,通过了Lindbergh Law,同时规定: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
此后,FBI的地位扶摇直上。
戏剧化的成功带来的媒体以及公众的追捧腐蚀着Hoover,他慢慢的体现出性格中潜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元素,他乐此不疲的找寻政客名流们的把柄,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
影响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MLK的非法监听,Hoover想利用MLK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
“凡动刀者,必死在刀下” ,他自己跟Clyde Tolson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
他开始隐瞒,撒谎,要挟,篡改和多疑。
正如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
据说,Hoover,历任八位总统而始终不倒,掌控FBI半世纪的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
他是一个暴君,他是一个先知,他是一个疑似同性恋者,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
编剧Dustin Lance Black的回答是: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啊,你们看:It is absurd to divide people in to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either charming or tedious. -Lady Windermere's Fan, 1892, Act I ,Oscar Wilde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要么令人着迷,要么索然无味。
-《温夫人的扇子》,1892, 第一幕,奥斯卡·王尔德
如果胡佛在世,绝不会允许剧本这么写。
细节不多说,关键在于他跟汤马森的基情。
胡佛,用一些形容词来概括一下: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野心勃勃、渴望权威、热爱共鸣、急功近利、虚荣、反人类、受迫害妄想症、英雄情结、恋母、基佬……后几个词儿应该很贴合现在豆瓣的流行趋势。
我手头有两本关于FBI的书,当然胡佛的生平或者传记我还没有看过,发言较为片面。
以上的形容词要在如下内容里逐个阐释了。
在《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全传》一书中,对于一个主宰了FBI,甚至美国安全发展史的人物,章节是在少,且,甚至没有透露汤马森这个角色的存在,当然基情之说更是没提及。
胡佛一声的感情生活和对女人的选择上,都显得非常“失败”,他总是看上那些second hand。
或许他的潜意识在女人中寻找母性光辉,尤其是跟他母亲相近的那种味道和感觉。
即便他已经达到了“权倾朝野”的态势,也依然有个经历了2次失败婚姻的大他4岁的女人对他若即若离,两人最终也没能修成正果。
分道扬镳了。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对一个成年男人甚至中年男人,依旧跟母亲生活不会表示太多异议,但美国,这足以成为去质疑一个男人的谈资,当然胡佛用能力掩盖了所有不必要的质疑,因为他确实做的太出色了,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有越权、违法的操作,但毕竟算是跟8个总统讨价还价的来的控制权。
是呀,人人都害怕胡佛的“黑匣子”。
他手里掌握的美国权贵的资料确实足矣毁了每一个政治权威,包括每一个总统。
胡佛热爱权利,控制欲强,极度自我中心,工作狂,拼命般的努力。
聪明,并且多疑,极少相信别人。
以体面人自居,讨厌衣着不整的人,讨厌手心流汗的人,讨厌没品位的人,讨厌跟自己穿同样颜色衬衫衣服出席在同个场合的人,讨厌不服从命令的人,讨厌阻碍自己前进的人,讨厌企图控制他的人。
但是,他的野心虽然很大,却非常忠诚。
他忠于的不是每个总统,而是美国本身。
我觉得这些经典的美国英雄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48年的贡献和忠诚了。
他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为美国筑起一个高级的防火墙,但他却对当总统没兴趣。
虽然喜欢功名利禄,却不喜抛头露面,社交方面也有一定障碍。
他虚荣并且享受别人的崇拜,并会为了塑造这种崇拜在很多方面下手。
另外,FBI选择人选、考试、录取、甚至于学员的会面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都被深深打上了胡佛的印记,直到现在。
在J佛林的回忆录中,《我的FBI生涯》,在他上任之前与克林顿的谈话中,即便没有胡佛的淫威存在,克林顿也不太认可福林这个人,克林顿在决策的时候依旧有胡佛历史影响。
佛林本人是最高的大法官了吧,我给忘了……总之在事业上是没二话,在为人处事上也较为圆润且受欢迎,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推荐去做FBI局长的。
继续说胡佛,母亲对胡佛的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塑造其性格的根源,母亲身世比较显赫,瑞士来的吧,爷爷曾是瑞士驻美国的大使。
但他爸就是个印刷厂的,身份一般,所以他很少公开带父亲出席活动或者谈及父亲的话题。
胡佛自尊心极强,不允许别人的质疑。
并且有着摩羯特有的执着和轴的精神,也正是这些,让他能够在困难重重下建立起“监听系统”、指纹数据库,破获多起国家级案件,并使得FBI从一个毫无起色的臃肿部门迅速成长为一个,怎么说呢,特别NB,你懂的……时至今日,FBI 的强大,整是因为胡佛早起奠定了基础。
FBI不受任何人控制,局长有跟司法部长,国防部长,总统的直接对话权。
每一个局长的任命,都要总统去委任,并且在推荐人选上,总统的发言权或许有一些,但在认定的人选上,总统基本上处于束手就擒的状态。
没辙。
当然,从克林顿到小布什,都已经开始酝酿对FBI的更大的控制。
FBI在克林顿性丑闻事件上的调查和曝光,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这是一个什么组织,他甚至不能被称为总统的傀儡,总统应该是它的傀儡。
非常有趣的是,我研究了下胡佛的星座和命数,1895年1.1日生人,家就在白宫一英里远的地方。
命里1最多(王者),生日数1(王者)、命数7(相对幸运),摩羯,不懂的可以去这里科普一下。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828603/note/203217462/ 按照中国大陆命理研究者苏醒的理论,胡佛相对来说运气会比其他摩羯稍好一些,他也拼命工作,但他能够巧妙的躲过兵役,还能托关系进了司法部,还能被人无意中推荐到FBI,还能在清除共产主义时期被委以重任,每一步棋都需要运气啊!
这比大多数苦苦耕耘的摩羯强太多了,但是胡佛是最努力的,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甚至生活也全都是工作,没什么人能做到这个境界。
他几乎没有消遣,但会比较喜欢奢华的东西,比如出差啊什么的,他并不是享受享乐本身,而是享受这种功成名就 被人追捧的感觉。
按照命数来解析的话,武则天命数1,卓越数11,所以她不是武则天的话,也没什么可能是别人了。
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晰,不散播宿命论和唯心论,但有些东西是浑然天成的。
好吧扯远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巴顿说过,一切都只是timing的问题,没有注定的成败。
凯撒也说过,政治,战争,只不过是一些个人带着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在操纵的把戏。
试想,如果胡佛是个懦弱的人,并且终于服从的话,那么FBI必然没有现在这么壮大,他可能早在肯尼迪上任的时候就被拿下了,甚至是被暗杀,因为他手里掌握了太多权贵们的死人秘密了。
每一件都会引起美国动荡,国际争端。
有时候结合一些被谢耳朵鄙视的占星学啊,命理学这些东西来分析的话,好像还真的很有道理呢。
我也不太懂,只是将我知道的分享出来而已。
求别拍。
很感人,也很感染人。喜欢leo的演技。
这电影就该以基情戏为主线来演!东爷一边要讲述凄美的两人相伴终身的爱情,又一边野心勃勃要描摹胡佛的一生,结果两边都要顾及乱了手脚。最可怕的三个人的老年妆,跟鬼似的!两个僵尸在那里惺惺相惜,全场都笑了!亮点全部在艾米汉莫,笑容真好看,小李无功无过,估计这次又要和奥卡无缘了。
同志戏真是亮瞎我眼!没想到布莱克的剧本那么大胆直白,而东木爷爷又太畏畏缩缩欲言又止,直接导致大量同志戏犹如一座古城中的现代高楼,本身并没太大问题,但不仅喧宾夺主还显得如此尴尬碍眼。其实个人觉得影片并没有北美媒体踩得那么差,至少比上一部灵异片好多了...PS:海报背景应该换成彩虹旗...
感情戏虐。。。小李子的演技实在是。。。。
猎奇大于电影本身
1.本片绝对是回忆录式双线条发展的传记片模板,剪辑、配乐、画面、人物等方面可圈可点,中规中矩。2.莱昂纳多仿佛像胡佛先生一生都为国家服务一样的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服务。3.莱昂耐多对角色的演绎,在事业、“爱情”、“亲情”方面都表演的不错,可惜了...
无聊哭了,小李演的都不好使。
这个老不死确实改变了美国
东木老矣尚能饭否!?受够穿插叙事的片子了开场就乱哄哄的还有那个色调,又不是什么鬼片不至于搞得那么阴暗吧!!!还有就是小李子的戏路何时变得那么狭窄了?都是在重复。。。人物也是如此单薄还有那个吻来的。。。不行了再说下去不知道是要吐槽还是吐槽还是吐槽了啊!
我总觉得小李冲击小金人又没戏了。。。。希望我错了
逐一登场的历史人物让电影挺有时代感的,但在闪回的串联下硬就变得索然无味,故事没有层次感,局长半个世纪的传奇成了50年的业绩汇报。导演的意图表述不清楚,许多地方都显得极其唐突,最后电影只告诉我们两个男人在工作中的磨合原来是可以培养出基情的。
很凌乱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的传记,天长地久的同性的爱恋。。。也很美!
无趣的政治片, 炒作同性恋题材不是百发百中的得奖的.
该说的重大事件都没说清楚,搞基却搞得很清楚……
原本三星,为小李的演技再加一颗~
不论怎样耍花样,还是美国的主旋律片,不知道时光网何来8.1的高分,完全没有主心骨。而且居然还有同志戏份,受不了了,放在这部电影里真是倒胃口。
这个本子的问题在于气脉不畅,几乎没有节奏感也没有详略。特别是胡佛的工作戏和基友情戏之间几近无关联,无法互相推动。小李内心化的表演给出了一些倾向化动机,大加分!然而他也无法拯救更多了。好基友锤子角色讨巧,而他在细节上甚至演出了杜瓦尔在教父里的感觉!可是都无法拯救东木心态的老去。
冗长的剧情、无趣的对白、毫无矛盾冲突的剧本……这片子几乎是近期看过最没意思的传记片。在我脑子里,胡佛只能是胡佛猪。。
小迪表演用力过猛的代表作😳😳😳